第一篇:《劳山道士》导学案
29《劳山道士》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
3、体味本文生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二、重点难点 读懂本文。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前检测
给下列字词注音:
邑()行()笈()惰()樵()酌()盎()釂()赉()饯()逡()诩()箸()踣()
谙()揶揄()()
五、定向自学
【知识链接】《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 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 共有短篇小说 491 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象,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 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1、作家作品
【提示】 识记重点内容,如作者的主要特点: 姓名、字、号、年代、成就、代表作品和写作风格。上课时交流,请认真听讲解,在书本上做必要的标记和补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世称,自称异史氏,朝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人。《》是其代表作。
2、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读音。
3、小组合作,读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本文故事情节,并把疑难字、词、句整理在下面。
【知识链接】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进行描写。环境包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中国的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 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当代的白话小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小说约三千多个春秋的洗礼。
六、归纳总结
填空:《崂山道士》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的小说集。它的主要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是,故事的发展是,故事的高潮是,故事的结局
是。
七、巩固提升
1、你能写出对你印象深刻的《聊斋志异》中小说的名字吗?
2、课后请自己借阅 《聊斋志异》并写下读书笔记。
八、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注意文中一些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能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明白本文的中心意思。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四、课前检测
1、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笈()惰()樵()酌()饯()谙()逡()诩()揶揄()()
2、翻译下列句子。
【提示】
(1)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2)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3)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4)弟子在家,未谙此苦。
五、定向自学:
【提示】
一、“乃” “尔”字的用法:
(1)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2)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3)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4)乃以著掷月中。.
二、下列带点字是多音字,你能说出它的几种读音?并分别组词试试。
1、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2、手足重茧。.
3、壶酒核能遍给? .
4、须眉毕见。.
三、下列词语中有的字是古今异义的字,请你和你的小组合作指出来并予以解释:
1、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
2、阴有归志。
3、光鉴毫芒。
4、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5、去墙数尺,奔而入。
四、找出下列语句中通假字或者通用字,并解释:
1、月渐暗,门人然烛来。
2、须眉毕见。
五、品读课文,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六、归纳总结 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七、巩固提升: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
八、学习反思
第二篇:道士塔导学案.doc
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道士塔》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文章结构。
2、精读课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主要信息。学习重点:
精读课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主要信息。
导读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 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一起走进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一、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 是目前全球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作家。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等。《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2、背景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1)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佛洞。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窟造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千余年从未停止。现保存下来的石窟492个,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敦煌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内容多为佛经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反弹琵琶的造型和各具姿态的飞天形象已经广泛运用于舞蹈、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已经为大家所熟识。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7年英国的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两次共掠走遗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朗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圆箓,原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好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2)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当时的情形是,王道士对于敦煌的一切毫不珍惜。作者对于这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质问„„
二、阅读课文并筛选整合信息
(一)快速阅读,理清结构
1、速读课文,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速读课文,请大家为每节添加一个小标题,文字要简洁。
参考示例一(摘录原文):
第一部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第二部分:一片惨白
第三部分:中国的荣耀与耻辱
第四部分:敦煌在中国
参考示例二:
第一部分:千古之罪谁当诛
第二部分: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第三部分: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第四部分: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本文涉及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处于事件旋涡的王道士,一个是处于边缘但感同身受的余秋雨。
先让我们来看王道士。
1、王道士的所作所为:
A、粉刷壁画(第二节第3段)
(3)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B、砸碎塑雕(第二节第4段)
C、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
D、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王道士,你作何评价?有何根据?
(幼稚、愚昧、卖国、无知、小丑、罪人、走运、受害者……)
(这里,就可以抓住走运和受害者加以挖掘,学生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过错等主题性的内容……)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承担起这笔文化重债,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C——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三、自主探究
1、“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想一想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朗读讨论第三节的4、5、6三段,感觉官僚的所做所为,感受和欧美学者的差别,)政府官员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遗留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于列强有机可乘,这才是酿成这出悲剧的根本原因。
2、为什么说他只是小丑?
(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里,不仅是文物的流失,而是知道是文物,是宝贝,却不知道珍惜,是典型的自作孽,诚如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
(4)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道士塔》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精读课文,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作者的复杂而强烈的情感。
一、合作交流,品味语句,感受情感
本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的传神的细节。
诵读、品味下列句子。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2.“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品味:作者满怀沉郁的回顾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敦煌文物一批一批被“文明”的强盗掠走,流失异国难以回归。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伤口在滴血”真是痛彻心扉 3.“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再作下一步筹划。”
品味:可悲!可叹!可恨!看似轻松的描述中寓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4.“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依然一片惨白。”
品味:时空错位,作者竟闯入这历史悲剧的舞台,想拦止住王道士手中的刷把和铁锤,甚至想向他跑求。表达了作者极度痛惜之情。
5.“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品味: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实干”,当然不是(5)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为了称誉外国文化强盗,这里有鄙视的成分。“但是”一句是表意的重点:句中“遗忘”这个词有很强的讥讽意味——分明是有意掩盖!“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掠夺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应供奉在中国敦煌的石窟里!
6.“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品味:反语,这是作者对当时政府极端失望后的激愤之辞。
二、精读文章,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细致、生动地描绘王道士粉刷敦煌壁画,毁坏塑像的情景?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复述王道士与外国人之间的那一笔笔交换帐?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等史实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激发点。也是读者产生情感震撼的激发点。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这一史实描述得越是详细,对读者震撼就越强烈。
2、作者是充满热血的爱国者,更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学者。对于整个历史事件,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郁达夫悼念鲁迅时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话用这里也是可以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训练案
阅读余秋雨《狼山脚下》选段,完成下列试题。
①狼山在南通县境内,并不高,也并不美。我去狼山,是冲着它
(6)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的名字去的。
②在富庶平展的江淮平原上,各处风景大多都顶着一个文绉绉的名称。历代文士为起名字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几乎成了中国文化中一门独特的学问。《红楼梦》中贾政要贾宝玉和一群清客为新建的大观园中各种景致起名题匾,闹得紧张万分。其实,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干过这种营生。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这便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毛病之一。记得鲁迅说过,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这个县,立即变得古风蕴藉、文气沛然、不必再有长进。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亡国病菌之下。③我愿意把事情说得平和一点。起点名字本也无妨,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雅,苍劲的自然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
④早就这么想着,突然看到千里沃野间愣头愣脑冒出一座狼山:不禁精神一振。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像故意要与江淮文明开一个玩笑。
⑤起这个名的由头,有人说是因为山形像狼,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这里曾有白狼出没。不管什么原因吧,我只知道,就在很早以前,人们已受不住这个名字。宋代淳化年间,当地官僚终于把它改成“琅山”。幸亏后来又被改了回来,如果仍叫琅山,那多没劲。
⑥狼山蹲在长江边上。长江走了那么远的路,到这里快走完了,即将入海。江面在这里变得非常宽阔,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长江一路上曾穿过多少崇山峻岭,在这里划一个小小的句点。狼山对于长江,是欢送,是告别,它要归结一下万里长江的不羁野性,因而把自己的名字也喊得粗鲁非凡。
⑦狼山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但人们一旦登上山顶,看到南边脚下是浩荡江流,北边眼底是无艰平川,东边远处是迷蒙的大海,立即会觉得自己是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狼山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造物主在这不再布置奇巧的花样,让你明明净净地鸟瞰一个现实世界的寻常模样。
⑧我想,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
(7)高二语文选修
《道士塔》导学案
编写:高二语文组
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1、第②节中“鲁迅激愤地说,这种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不在亡国病菌之下。”其中,“这种病菌”在本文中是指什么?
2、在文中作者觉得“狼山”比“琅山”好,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看法。
3、清末状元、著名事业家张謇(jiǎn)曾在狼山山顶撰有一副对联:“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而文中说,狼山“并不高”,“才一百多米高,实在是山中小弟”,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4、文中画线的语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突出了作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狼山独特的美。读完本文,你对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在我们做人上有了什么新的感悟?
答案:
1、这句中的“这种病菌”是“再贫陋的所在,只要想一个秀雅的名称出来,也会顿生风光。名号便是一切,实质可以忽略不计。”
2、“狼山”这个名字“野拙而狞厉”,透露出一种虎虎生气,充满了野性和阳刚之气,很有个性。(言之成理即可)
3、不矛盾。两人的参照物不同:张謇是从山顶俯视平原,所以山高;而余秋雨是把狼山和其它高山相比,所以狼山矮。
4、欲扬先抑 对狼山所特有的喜爱之情。
5、狼山并不高,但因为它处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独特的名字,又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所以狼山也就具有了独特的美,并且出了名。我们做人也是如此,只有我们保持独特的个性,具备自己的特长和品性,即使没有美丽的外表、富贵的地位,我们也是完美的。
(8)
第三篇:29.《崂山道士》————导学案
29.《崂山道士》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全文。
3、体味本文生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二、重点难点 读懂本文。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前检测
给下列字词注音:
邑()行()笈()惰()樵()酌()赉()盎()釂()挹()箸()饯()谙()逡()诩()踣()揶揄()()
五、定向自学
【知识链接】《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1、作家作品。
【提示】识记重点内容,如作者的主要特点:姓名、字、号、年代、成就、代表作品和写作风格。上课时交流,请认真听讲解,在书本上做必要的标记和补充。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世称,自称异史氏,朝杰
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人。是其代表作。我另有补充:
2、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读音。
3、小组合作,读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本文故事情节,并把疑难字、词、句整理在下面。【知识链接】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进行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中国的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当代的白话小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小说约三千多个春秋的洗礼。
六、归纳总结
填空:
《崂山道士》选自清朝著名小说家的小说集。它的主要人物是,故事的开端是,故事的发展是,故事的高潮是,故事的结局是。
七、巩固提升
1、你能写出对你印象深刻的《聊斋志异》中小说的名字吗?
2、课后请自己借阅《聊斋志异》,并写下读书笔记。
八、学习反思
29.《崂山道士》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注意文中一些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能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明白本文的中心意思。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四、课前检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笈()惰()樵()酌()饯()谙()逡()诩()揶揄()()
2、翻译下列句子。
【提示】对照注释,小组合作完成。
(1)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2)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3)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4)、弟子在家,未谙此苦。
五、定向自学: 【提示】
一、“乃”“尔”字的用法:(1)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2)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3)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4)、乃.
以著掷月中。
二、下列带点字是多音字,你能说出它的几种读音?并分别组词试试。
1、邑有王生,行.
七,故家子。
3、手足重.茧。
4、壶酒何能遍给.?
4、须眉毕见.。
三、下列词语中有的字是古今异义的字,请你和你的小组合作指出来并予以解释:
1、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
2、阴有归志。
3、光鉴毫芒。
4、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5、去墙数尺,奔而入。
四、找出下列语句中通假字或者通用字,并解释:
1、月渐暗,门人然烛来。
2、须眉毕见。
五、品读课文,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
六、归纳总结
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七、巩固提升: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
八、学习反思
第四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2、分析细节描写在小说刻画中起到的作用
3、理解“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必然性和我们当前倡导的“和谐”“民生”的时代意义
【重点、难点】
分析细节描写在小说刻画中起到的作用
【学法指导及使用说明】、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做好标记勾画,理解文意
2、限时25分钟,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具体如下
一、突出人物的性格
二、展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后文埋下伏笔
三、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课前自主完成、下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迤俪(lǐ)
玷(zhān)辱
酒馔(zhuàn)
搠(suò)倒
B.连累(lěi)
髭(zī)须
洗漱(shù)
剜(wān)心
c.提(dī)防
彤(tóng)云
庇(pì)佑
仓廒(áo)
D.赍(jī)发
供(gōng)桌
央浼(měi)
模(mú)样
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盘缠
救济
勤谨
陷害
B.刺配
绵衣
缝补
暴响
c.胳嚓
毡笠
应承
溯风
D.絮烦
吹撼
草帚
时晨
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认将进来
“将”:助词,无意
我自有伴当烫酒
“伴当”:仆役
B.但有衣服
“但有”:只要有
将出一两银子
“将”:拿出
c.不见消耗
“消耗”:消息
彤云密布
“彤云”:浓云
D.神明庇佑
“庇佑”:保佑
搠倒差拨
“搠倒”:推倒
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它对全篇有什么作用?以下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李小二从偷东西到自办酒店、自食其力的经历,表现林冲仗义助人的品质
B.通过插叙和对话交代了这一回中主要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c.揭示了林冲与高俅的矛盾和斗争
D.点明了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准备
5.林冲巧遇李小二,这一情节并未展现林冲与官府冲突,为什么一开始就写这一段?它对表现林冲性格起什么作用?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虽然落难,林冲仍然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表现了林冲性格的丰富性
B.由于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后来李小二感恩图报留下伏笔
c.为了使李小二知道林冲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囚犯
D.表明此时的林冲有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软弱性
6选出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
正是(1)冬天气,(2)云密布,(3)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4)下一天大雪来(林冲)(5)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6)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7)
A.寒
浓
冷
撒
慢
银
猛
B.隆
阴
北
飘
快
琼
欢
c.严
彤
朔
卷
信
琼
紧
D.深
彤
朔
撒
慢
银
欢
【合作探究】
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端部分中第2段
发展部分中第8段
高潮部分中第10段
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
【当堂检测】
.草屋崩坏后林冲为何不在仓廒借宿一晚而要到半里外的古庙?这表现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第7段中找一下根据
答:
2.第11段所说的“这条计好么?”“这条计”指什么?“好”在什么地方?(4分)
答:
3.下面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段突出了环境都是草的特点,其作用是为后文放火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B.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c.“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想长住下去
D.第二段描写林冲盖炭火、拽门、上锁、那钥匙等动作,表现林冲尽职尽忠,处处谨慎仔细,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的特点
E.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课后作业】、继续完成《红对勾讲与练》的习题
2、保质保量完成下一课时导学案
【学后反思】
【拓展延伸】
细节描写之片段(举例)
课堂上他如坐针毡,低着头,用手使劲揉着鼻子一个喷嚏在他鼻腔里憋了很久了要是课余时间,他非要仰起头来,打个痛快不可可这时他不敢,也不愿意打出来他知道,打出来非出事不可
他是个差生,在老师眼中似乎是“坏”的代名词尽管他平时很守纪律,也很关心集体前天,只有他一个人在班里,他看见有一条板凳腿散了,就去拾起来,想把它重新装好正在这时,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你干什么?好端端的一条板凳,被你弄成这个样子……”老师非常恼火他也有点气愤“不,不是……”话到了嘴边,只好硬咽下去
现在,他顾不得想这些了“真见鬼,怎么这么难憋?”他使劲揉着鼻子,头又向下压低了些越想憋住,越觉得难受“啊嚏!”他终于憋不住了笑声,似山洪般暴发
“站起来!滚出去!”平地一声炸雷,好响,好狠,他怎么不心惊肉跳?!
他出去了尽管他很想继续听课
室外,也不十分明亮,有一块乌云,遮住了又大又圆的太阳
“不好,还有!”凭直觉,他知道第二次山洪又要暴发
对,应该打,打个干净,打个痛快,这样才舒服
于是,他仰起头,等待即将冲出乌云的太阳……
第五篇:《琵琶行》优秀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指导学生熟读全诗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
欣赏《沁园春 长沙》名家范读,背诵这首诗。
情景导入: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并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设问导读
自读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1、唐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歌有哪几首?
2、诗歌标题《琵琶行》中的“行”怎样理解?
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分为哪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4、阅读诗歌,给下列字词注音。
荻花 瑟瑟 拨弦 掩抑 抹 幽咽 钿 幺
霓裳 冷涩 乍 迸 帛 嘲哳 舫 贾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2)、整顿衣裳起敛容。
(3)、暮去秋来颜色故
(4)、老大嫁作商人妇。
(5)、又闻此语重唧唧。
(6)、凄凄不是向前声。
6、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7、全诗共五段,根据课文内容给每段写一个小标题。
互动探究
题解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 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 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 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 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 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 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 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 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 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 45岁。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 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 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 落的不幸。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 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检查预习情况:
见PPt 课堂练习
自由朗读诗文。
第二课时
一、熟读全文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及写作思路(1).朗读:(伴乐朗读)先自由朗读一遍;
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再听示范朗读(可用多媒体); 接着全班齐读;
个人自由选段读(比一比)
(2).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检查预习作业:疏通全文把握大意)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4.提示:可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哪两条呢?(引导学生找出)明确: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明)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暗)
二、课堂练习
复述琵琶女的经历
三、课堂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那琵琶曲究竟是怎样的人间仙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诗人感情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内容大意: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重点把握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命运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把握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的命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引导学生回忆诗中内容大意)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何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 商妇 怨
2)读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明确:是相似的命运.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可分为三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2)赏析描写琵琶曲的语段
6.精读第二段思考: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详写重讲;)(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三.课堂小结
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才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情,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感人的作品。琵琶女手下的仙乐是如何通过文字向我们传送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描写琵琶曲的语段,掌握其技巧;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一.导入:简单复习所学内容直接导入 二.教学过程
细读第二段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1.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交流讨论明确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2.请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变化。(试画曲线图展示乐曲发展变化)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白居易的泪为何而洒?
讨论明确: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4.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拓展积累(可留作课后作业)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文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 连接3:描写音乐的古诗文 《听颖师弹琴》——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李凭箜篌引》——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听颖师琴歌》——唐·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听蜀僧浚弹琴》——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郑女弹筝歌》——唐·顾况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鬐鬣,三声白猿臂拓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唐·刘长卿 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横笛能令孤客愁,渌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江上琴兴》——唐·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唐·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四、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全诗情景乐相交融。
小结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技巧: 运用比喻(修辞方面)、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你意下如何?
课堂练习
背诵第二段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写你读《琵琶行》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