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游三国世界:读《三国演义》之《火烧赤壁》有感
重游三国世界:读《三国演义》之《火烧赤壁》有感
五年级十班 刘嘉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我再一次重游三国世界的时候,我又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在《三国演义》中,每一回的小故事都很经典,都很吸引人,让人浮想联翩。其中,《火烧赤壁》这一回的故事最令我记忆深刻。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曹操率领十几万大军攻打孙权和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虽然曹操威震四海,却十分骄傲,根本不把孙刘联军放在眼里。孙刘联军的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但是军民团结一心,加上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快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周瑜、诸葛亮等人先后发现了用铁链连接的战船最容易用火进行攻击;周瑜诱惑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死精通水军的蔡瑁和张允;诸葛亮巧用天时,成功“借”来了东南风;为了方便放火,周瑜和黄盖还精心策划了“苦肉计”,蒙骗曹操上当……孙刘联军准备这么充分,赢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赤壁大战中,曹军所有用铁链连接的战船顷刻间灰飞烟灭,死伤者不计其数,曹操还差一点儿送了性命。(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经过这一战,曹操的实力削弱了许多,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为什么曹操兵强马壮,却赢不了孙刘联军的几万人马,惨败而归呢?第一点是因为曹操不占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第二点是因为曹操太过轻敌,认为孙刘联军的兵马不及袁绍,根本不堪一击。反过来,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成功打败曹操,其根本在于孙刘联军同仇敌忾,周瑜和诸葛亮巧使妙计和将士们士气高涨、奋勇争先。
赤壁之战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告诉我们:无论敌人有多么强大,只要齐心协力、善用计谋、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以弱胜强,取得成功。
《三国演义》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让我们一起在情节波折起伏的三国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吧!
第二篇:《三国演义》火烧赤壁读后感
《三国演义》火烧赤壁读后感
李嘉豪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三国归晋,时代结束。其中描写了人物的言谈举止、道德风貌,在精彩的战争中详细的写出了谋略和怎样使用、笼络人才,将一个“活”字在字里行间清楚地显现出来。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火烧赤壁前夕的斗智斗勇和火烧赤壁后,曹操逃跑时的狼狈不堪。
当时曹操掌管了国家大权,文武百官稍有不慎,就会被曹操杀害。曹操也已经灭袁绍、定刘表,没有哪方势力能与之抗衡。而北方人不习水性,所以,盘踞在江东的、利用长江天险保卫自己的孙权早已成为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曹操将能调过来的部队全都带走,差不多有一百万。并且曹操自己亲率百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盘踞在江东的孙权,不留任何反抗的余地。
曹操大军来到了江东,曹操派出使者招降吴国,使者却被周瑜斩了。曹操一怒之下倾巢出动,但是北方人根本不会水战,所以,周瑜虽然人少,但是还占了不少便宜。曹操便让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但是夜晚,周瑜看那边火光冲天,便亲自去探探虚实,知道了蔡张二人是水军都督。曹操知道后,又气又恼,蒋干看自己是周瑜的故友,便自告奋勇的去劝降周瑜。但是蒋干既没有劝成周瑜还中计,误把假书信当成真情报,将蔡张二人当成叛军,被曹军斩了。蔡张二人刚被斩,曹操便知中计。看这计不成用那计——诈降。(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于是,派蔡和、蔡中二人假意投降于东吴。周瑜知道后,便跟黄盖一起使苦肉计。阚泽知是苦肉计,便帮黄盖送诈降书,骗了曹操。阚泽还去甘宁营里,帮助甘宁诈降,又骗过曹操。最后,庞统的连环计,孔明的借东风,使曹军的士兵活活的烧死在船上。
曹操逃窜时,还说什么孔明没他聪明。结果,先被赵子龙拦截,又被张飞厮杀,最后华容道被关羽用义气放走。曹操带着二十余骑狼狈地逃走了。
我觉得周瑜和孔明太聪明了,周瑜能料到蒋干会翻假书信,并和黄盖使苦肉计。孔明能借东风,并且要不是被关羽放走,孔明设的埋伏绝对让曹操死于此地。阚泽也跟黄盖、甘宁配合默契,成功骗过曹操。曹操虽是一代奸雄,虽然有勇有谋,但是主要靠的还是运气、福气。
我长大以后也要像周瑜和孔明那样,有着机智的头脑和神奇的计策。不像曹操那样,骄傲自满。
第三篇:读三国演义之有感
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
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
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都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实在是令人佩服。相比之下,同为蜀汉大臣的法正作为蜀汉智谋仅次于诸葛亮的人,却是令人失望的。他用言行告诉我们: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第四篇:"读"《三国演义》有感:当"颐和园"遇上"三国"
当“颐和园”遇上“三国”
——“读”《三国演义》有感
原创: 许艳玲
有一种“读书”是轻松的,有一种“读书”是自由的,有一种“读书”是率性的……这就是听读。这半年来我一直陪高三的儿子夜读到午夜,无暇拿起《三国演义》真正地读,但我有了另一种形式的“读”,那就是听读。半年来我一直在听“沙小帅”读三国,听得如痴如醉,百听不厌。有时人物混淆了,返回去再听;有时午夜以后,枕着“沙小帅”浑厚的声音甜甜地进入了梦乡;有时边做家务边津津有味地听着……听读何时何地都可以。于是,每天总巴望“沙小帅”把新的录音传到群里来,等待着“吴姐姐”快快献上“普洱茶”,等待着“沙小帅”快快献上那几朵漂亮的“玫瑰花”,等待着吕霞老师上传合成的录音。
以前,四大名著中我只钟爱《红楼梦》。迷恋林黛玉冰清玉洁的外貌,折服林黛玉的满腹才情,倾倒她的“尖酸刻薄”“梨花带雨”.现在我“移情别恋”了,我“爱上”了曹操。世人都称曹操“奸雄”,我有些不予认同:他善识人才,求贤若渴,施恩蔡文姬,割发代首……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曹操又成了我心中的“男神”.在不断地听读中,我慢慢地积累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典故:“蒋干盗书”“煮酒论英雄”“夜战马超”“杀颜良诛文丑”“辕门射戟”“割须弃袍”……每每回忆起这些典故,总感觉趣味横生,妙不可言。随着自己听读地深入,我经常把这些典故讲给学生听,也激发了学生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颐和园》遇上了《三国演义》。
上个月,镇教研室组织同课异构,我报的课题是《颐和园》。执教课题报上了,四处小学由于其他事宜推迟了同课异构的时间。两周过去了,镇教研室要求还是原来的课题进行同课异构,接到通知,我有些哭笑不得,《颐和园》早早讲完了。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韩老师的《构建小语好课堂》中《颐和园》的教学设计,围绕着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感悟长廊的长和美、昆明湖的绿和静、十七孔桥狮子的姿态不一。“划和滑”讲过了,排云殿和佛香阁得雄伟、辉煌讲过了……还能再讲点什么。我绞尽脑汁却也没有新的思路。没有思路,只好先搜集颐和园的视频看一看。这一搜可真是大喜过望,一段名为《北京古建园林<颐和园长廊>》的视频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开视频,在铿锵有力的京剧音乐伴奏下,长廊缓缓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幅幅彩绘图色彩凝重,人物惟妙惟肖,花草逼真灵动,山水明朗清晰。人物彩绘故事众多:有《千里走单骑》,有《三英战吕布》,也有《夜战马超》,还有《白帝城托孤》……这些彩绘图不就是“沙小帅”所讲的三国故事吗?视频在我眼前流动,自己忽然有了灵感,就围绕着“寻找颐和园中的中国文化”再一次和学生一起走进《颐和园》。
再次设计教案时,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似乎和本节课不沾边的作业:回忆以前老师讲过的三国小故事,上网搜集再读一读,并写出相应的故事人物。上课了,我首先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飞檐斗角,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布局合理。接着我的话题一转:这节课咱们就到颐和园中去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出示研读问题:找出具有中国古建筑艺术特色的景点,画出句子读一读,思考古建筑艺术特色表现在哪里?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再次展开学习。首先找到的当然就是长廊,长和美是显而易见的。长廊的中国艺术彰显在哪里,我再一次点拨。孩子们地回答是:我从图上看到长廊是木制的,长廊上有美丽的画。我顺势而导:你们知道长廊都画了哪些画?接着有孩子回答:人物故事。我又问什么故事。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说神话故事,另一个补充说有《普罗米修斯》。我做了一个拒绝的手势说道,中国的园林中找不到西方的神话故事。孩子们一下子得到了启发,纷纷说道有《关羽千里走单骑》,有《三英战吕布》,有《火烧赤壁》,还有《桃园三结义》……孩子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烈。我接着说你们想不想知道长廊上的彩绘图究竟有多美,孩子异口同声说想。我打开视频,铿锵的京腔再次响起,大型长幅彩绘图《三英战吕布》缓缓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个个屏息凝视。视频看罢,又是一阵兴奋,纷纷交流,长廊不仅美,还真有中国文化味道。小精灵常鑫淼站起来说道,长廊上的彩绘图应该不仅仅只有《三国故事》,应该还有中国诗词,中国神话。我听了后满意地点点头。我知道长廊的美在孩子们的头脑中还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美”.一节课就在孩子们寻找“中国建筑特色的美”中结束了。评课时,听课的老师一致表示这节课不仅仅另辟蹊径,而且有“中国文化味道”.听了老师们的评价,我心生窃喜,中国文化味道是我从“沙小帅”那里听来的。
当“颐和园”遇上“三国”,我的课堂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第五篇:读《三国演义》之”木牛流马”有感
四(五)班自从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就一直在找令我印象最深的内容片段.最终我锁定了”木牛流马”这章节.
它主要说了:”蜀国去讨伐魏国,可魏国却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运送粮草,做长久之计.便叫许多能工巧匠用力学的原理制造了木牛流马.后被魏国获悉后也跟制了一批木牛流马,可木牛流马有机关,魏国怎么也不知道机关在哪里,最后只能看着蜀军抢他们的粮草……”这个故事我们一个简单而易被忽视的道理:学被人的东西是可以的,可是要用心去思考,不只是简单的仿照,要把他消化吸收,从中掌握更多的奥秘.直到现在,仍有爱好者在研做木牛流马,可他们做的都不是很完美,虽然”木牛流马”会走,但似乎操作的人要花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让他们行走,这便失去了古人制作木牛流马的意图.究其原因,难道是古人能造的东西,我们就仿不出来吗?难道是古人比我们聪明吗?其实不如,并不是古人比我们更聪慧,而是我们没处处留心,过于依赖现代科技,也许就是那种”守常必败,思变则胜”的道理吧!因此我们现代人在学好知识,掌握现代科技的同时也要去用心思考.作为我们当代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也要明白’木牛流马”的道理,在跟老师学的同时一定要把所学知识消化,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