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有感1
曾几何时,思想在千军万马中驰骋;曾几许时,思想在帷幄之中运筹;曾几何时,情感在桃园之中唏嘘。
那是一份荣誉,因我考了全班第一,老师赠我一本书。《三国演义》是我的一桶金子,比珍珠更珍贵,我手不释卷,反复阅读。
在此之前,我只看漫画,见到这本书很新颖,就无意中翻来浏览,却不曾想,一看就陶醉其中,宛若凡人品尝玉露琼浆。开始的开始,我还懵懂无知。对书中所写的内容就像盲人摸象。不过,在反复看过几遍后,终于看懂一些。
本书讲述的就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间的斗争,终被晋朝统一的故事。书中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各个性格不同。蜀国的关羽忠诚,曾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千里寻主。他也知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最终败走麦城,一代武将就此陨落。蜀国的孔明智慧过人,曾草船借箭戏曹操,赤壁之战大败曹军;他也忠心耿耿,在白帝城立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言。吴国的周瑜是位智才,曾与孔明齐抗曹军,但他小肚鸡肠,终被气死。孙策早对孙权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读了三国,心中有许多疑惑:如果草船借箭曹操放火箭,那么孔明可能早逝了。为什么关羽会败走麦城……
对我来说,曹操是个奸雄,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寒了多少臣子的'心。在赤壁之战后,他又说:“如果郭嘉在,就不会失败!”这一句话又寒了多少老臣之心,我认为他失败不在于别人,在于自己。在大病之时,囚禁华佗,最终害死名医华佗,也害死了自己。曹操也是很聪明的,知道忍,在杨修之事中,他早就想杀杨修,但怕军心不安,最终找到把柄,借“鸡肋之事”最终杀死杨修。
通过这本书我也明白了许多:在“三顾茅庐”中知道谦逊的好处,在“青梅煮酒”中明白该低头时须低头……
这本书启迪了我的思想,从此以后,我很少翻漫画。我是狼,一匹饿狼,需知识充饥。我一直在阅读,在积累,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学富五车。
我在书中与孔明一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与关羽一起千里取敌首级过。在书中,我收获甚多。
跨越千年的距离,我品读《三国》。
读过,无悔;
未读,有憾。
读三国有感2
论起三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韬光养晦的司马懿,仁义为本的刘备等无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既是如此,那它留在世上的精髓究竟在何处,可为“太极生二仪”的精辟阵法否?或为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否?还只是一段精彩的片段否?
试问这些在当今盛世有何之用?既不知,那此书又何以传千年而不朽。抱着此疑,复读之,时不负我,我似参悟,在此谨以已见述之——三国留给今人的无疑是一种为人的态度。
说起曹操,第一印象便是奸雄,但谁敢否定给了黯淡名字的金子不会发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控制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有力恢复和发展。
上述可得,曹操的才能不亚于诸葛,其谋略和多疑亦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但人终有一死,化为了土,才能也便化为风,但他却有一种个人信仰与人生态度仍值得千年之后的我们所追溯——世人昨日看错我曹操,今日又看了,也许明日还会看错,但我依然是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曹操一生从不在乎功名利禄,名垂青史,他的心中只有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理想,刘备因仁义誉失天下,世人的看法,在刘备心中便是命,而对于曹操甚微于鸿毛。
如今“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依旧普遍社会,曾有一位冰雪聪明的女生告诉我,由于太敏感了,在中考前她还纠结于他人对自己在评价,因此考试失利。事后才发现,说者只是无心而谈,烦恼多半是她自己想像出来。也有许多同学言:对他人的话敏感,常使我在为人处世中把握先机。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们必然是特别在乎他人在看法,一旦不如意,其痛先刀绞于心后损于其形,既然如此,为何不一起放弃?你要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你们应该要有个人的理想,理想不需要他人的`评价,更不需要你的猜疑,它只需要汗水,你没有选择在,只有汗水能浇灌理想。
世人的看法无疑是一块巨石,而你的理想只是一个鸡蛋,人生的路上,你选择硬碰硬吗?你若有这样的勇气,又为何没有这样的实力将鸡蛋孵出鸡来,你要晓得,活物与静物始终是有天壤之别的,蛋变成鸡了,掂脚一跳,头也就过去了。
活着,为什么还要在乎别人的目光,只要我们自己问心无愧,我们的人生可以活得更加轻松,其实真的没必要背负着别人的目光,加重自己的压力。佘华曾在《活着〉一书中诠释了福贵究竟在一种极端的环境下是生活还是幸存,他说得很好,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毕竟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不在乎昨日,今日,明日以至任何的看法,努力地朝着个人的理想前进,也许不被人理解,但少了一份痛。
读三国有感3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本书里不但有真人真事,而且还有虚幻情节。深刻地刻画了两百多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东汉末年到建立晋朝之间发生的一切故事。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是楚国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桃园中,他们在桃园庄严的誓词。兄弟文武精通的威武样子和兄弟之间坚不可摧的深厚情谊。让我们去崇拜和学习的,是他们三人在伤心时,互相给予鼓励。三国中,我最欣赏的人物要数关羽了。关羽武艺高强待人忠诚,对刘备忠心耿耿。曹操一直很希望关羽能投奔到他的麾下,还把自己最心爱的赤兔马送给关羽,但关羽闭门不见,没有接受,在一次与曹操的大战中,关羽因为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靠。正是有了关羽,张飞的.帮助才胸有大志。关爱百姓的刘备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果说三国里谁最有智谋,那首当其冲的是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和周瑜了。但曹操和司马懿十分阴险。诸葛亮有过人的机智非常熟练兵阵步法,帮助刘备赢了好多关键性的战争。吴国的周瑜,少年得志熟读兵书,精通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但他心胸过于狭窄,最终还是败在诸葛亮的计谋之下。
从《三国演义》这些人物中,很容易看出人物的性格关系和成功与否。但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像关羽诸葛亮这些人物一样。有智谋,对朋友对国家忠诚要讲诚信。
读三国有感4
悟人生真谛,做平和之人——读《三国演义》有感三国风云,大气磅礴。书中人物各有千秋,讲述了一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往事。
在经历几遍的详读之后,我对书中两人颇有兴趣,一是周瑜,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一派的少年都督;二是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刘备帐下军师。这两个人曾一同指挥过赤壁之战,显然是友;而诸葛亮又三气周瑜,最终使一位心胸狭窄的少年英雄气郁身亡。
先说周瑜,他是东吴的大都督,年少便得到吴侯的赏识,又得美女小乔为妻,可谓是春风得意,生活事业双丰收。就是这样一位少年得志的奇人,最后却落得为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气死于马上。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又少年得志的人,结局竟显得如此悲惨。为什么,只是为了心胸狭窄,满足自己的虚荣,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让人惋惜不已。
年少的周瑜只为一是气短,从而造成了这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这不禁让现实社会的我们,无不好好反思。而说道孔明先生,他值得我们反思的又有哪些呢?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与庞统并称凤雏卧龙。他学识渊博,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做为军师,他一生奇闻奇事极多。曾主持过赤壁,独演空城计……书中提到他的情节很多。其中我最喜欢也最佩服的是他与刘皇叔的那一段隆中对,当年刘备三请孔明,终于在最后一次见到了他,诸葛亮当然也不负其所望,为他把后来六十年的战略方针和计划介绍了一遍。正是这一短短的隆中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学识,更让刘备以下开朗起来,看到了希望。也正是它,同样反映出诸葛亮在隆中多年的修学没有白费,从而才早就了这样一位乱世才子,正是这渊博学识才造就了刘备的汉室天下。
总体老说,周瑜和诸葛亮只是书中的两个代表人物,真正吸引读者眼球的是这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乱世中的这些人的真情。正是有了这些情义才造就了书中这些有血有肉,风格各异的人物。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陶醉其中。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无谋无勇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的。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读三国有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
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
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
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
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
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
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
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
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
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
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
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
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
读三国有感6
我从小到大读过很多书,我最爱看的还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我从一年级就开始读了,到现在虽然读了许多遍,但我每看一次都能有新收获。
《三国演义》讲了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到晋武帝登基建西晋近一百年的历史,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互相征战的过程。
三国时期还出现了不少英雄,我最喜欢关羽。他过五关斩六将归刘备,有忠心。他在华容道明知立了军令状却还要救自己的恩人,有仁义。华佗给他刮骨疗毒,他镇定自若,有毅力。他单刀赴会见鲁肃,面对左右伏兵却谈笑风生,有勇气。他不仅在中国很有名气,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喜欢他,很多地方都供有关公的塑像。我也很崇拜他。
在生活中,我也希望能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但是,我经常面对失败,就会容易放弃。记得有一次,我数学考试的分数很低,有点灰心,家长让我好好巩固多多复习,我也有点听不进去,总觉得自己不行。爸爸对我说,你不是很崇拜关羽吗?他经历了那么多困难的事情,仍然千里走单骑,坚持自己的信念,回到刘备身边。你的`这点困难跟他比起来,算得上什么呢?听了爸爸的话,我被深深地打动了。的确,我只是在学习上遇到了一点小困难,克服它,我一定能做的更好,接下来的几天,我经常翻看数学书,做练习。并且在下个星期的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关羽忠义的一生让我感叹,他是一个乱世中的大英雄。作为一个和平年代的学生,我们遇到的困难比他的年代少太多了,但是,我可以学习他的精神,做一个有勇气和仁义的人。
读三国有感7
狼烟苍茫,追忆古时风采,那是武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年代;是热血儿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沙场;是天下英杰齐聚的乱古盛世。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天下之大,大不过他心中的雄心,路途艰难,挡不住他“周公吐哺”的志向。许邵评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天下人皆忌恨他道“曹贼,”可世人又有几人曾知他也曾一腔热血,只为复兴汉室。犹记年少轻狂时,董卓霸京,朝廷要官人人惊慌,只求自保,唯有他,在聚会中众人啼哭时大笑,笑这些庸庸无为的懦夫只会像小女儿般啼哭。只有他,一人独往,献宝刀,刺董桌,事虽败落,可那少年豪气已经锋芒毕露。
此身哪怕道消魂散,亦要挽狂澜于既倒。一纸檄文,聚十八路诸侯与关外,败汜水,破虎牢,夺长安,兵临洛阳。天下太平,汉室复兴不远了。当他激动的向各路诸侯要求乘胜追击的时候,他愣了,所有人的迟疑,所有人的蹉跎,他看透了,这各路的诸侯皆为自己啊!他更没想到,丧心病狂的董卓竟然火烧洛阳!他看向各路的诸侯,仰天大笑“尔等皆不配与某为伍!”说罢自领兵马迎救天子,站在那燃起熊熊大火的洛阳前,他的心在滴血,他无能的狂怒,十八路诸侯竟无一人与他同心!时光的洗涤,烈火中的蜕变,枭雄出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合百万青兵,官渡败袁;一统北方。意气风发,志在千里,他梦里的太平盛世要来了。剑指江东,他的盛世美梦只差一步之遥!可,又是一场大火,那烈火灼烧碎他的美梦。焚烧他的雄心,他无意的抚摸自己的胡须,银白色的`胡须映在他的瞳孔,他也老了啊。从此就不问世事吧,安享天年之乐不是一场美事呢。可那朝廷,那皇帝都在盼着他死啊!他是乱世的枭雄,他不允许自己的失败,北征乌桓,内平西凉之乱,他仍是不倒的雄杰。“倘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本躬耕于南阳“苟且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可先帝三顾草庐,托付国家大事,他终是离开了自己的草庐,最后看一次这里的山水,从此便是永别啊。夙夜忧叹,一片赤诚之心,辅佐刘家汉室,世人笑他诸葛村妇,夏侯惇说未曾听闻小儿。来吧,让世人看到卧龙的风采吧!火烧博望坡,连江东,舌战群儒;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世人惊叹的见到一个龙的惊起。可叹,纵使此心用尽心力,也难扶大厦于将倾,白帝城托孤,扶后主,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只是无奈,并落五丈原。“苟且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愿先生之灵虽过千古仍可安心。
一观三国,那是少年的时代,是天下英杰的时代。
读三国有感8
自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就一起走向了投军之路,他们一路上惊惊险险,幸好三兄弟齐心协力,打了不少胜仗。可是他们也有兵败的时候,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军师。刘备从司马微那儿得知:得到卧龙、凤雏先生二者之一就可以安定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草庐。终于请来了卧龙先生,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因为他的得力相助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情孟获……后来不幸的是关羽不听劝导致败走麦城遇难,张飞又因为自己的有勇无谋而送命。刘备又以兄弟为重不听贤臣之劝出兵东吴,被陆逊算计以致兵败。刘备因为年高也去世了。后来后主刘禅继位,但他昏庸无能,不听诸葛亮的劝言,在诸葛六出祁山兵败逝卒之后,降于西晋。东吴因大势已去也降于西晋。也应证了诸葛亮的话:天下三分,分久必合。
在这本小说中,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以大局为重,就算心中又恨,也要等待时机。
读三国有感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读起这首《临江仙》,就想起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心底原本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思想像插上了翅膀,随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穿越千年,重回这段令人深思的历史。
《三国演义》中说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占据中原;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号,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氏家族在六郡八十一州站稳脚跟,拥有长江天险,到了孙权时代,实力更为强盛。三国鼎立局面就此拉开。然后,孙权趁关羽和曹兵交战时,派兵偷袭荆州,导致关羽死于东吴之手。曹操病死后,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杀之仇,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打败,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伐魏,病死于军中,姜维代替军师之位。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天下再次统一。
读《三国演义》我们会发现,书中人物个性鲜明。刘备宽厚仁德,深得民心,宁愿自己被曹兵追赶,也不撇下百姓逃跑。曹操善权谋,“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孙权知人善用,东吴文有鲁肃,武有黄盖、吕蒙。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表现出他的英勇无畏与忠心耿耿。“刮骨疗毒”表现出他的勇敢。周瑜才智过人,却气度狭小,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中死去。诸葛亮是本书中智慧的代表,他博学多才,志向高远。“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是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演义》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三顾茅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愿去做,天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刮骨疗毒告诉我们:勇敢是我们最宝贵的`武器。
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有人说:“每一本书都是一盏明灯,照亮求知者的路。”《三国演义》就是一盏明灯,我心中永不灭的灯。
读三国有感10
智谋故事桩桩件件,历历在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单刀赴会这些故事都出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初年的历史故事,小说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个个个性鲜明。小说中的经典故事层出不穷,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当数诸葛亮归天,魏都督司马懿见木像丧胆的故事了。
我敬佩诸葛亮,但看到司马懿如此“畏惧”,也敬佩上了司马懿,为什么?因为木偶像是诸葛亮的退敌之策,算中司马懿会撤军。为什么会撤军?因为诸葛亮料定司马懿很聪明,知道自己一死,三国不久必将统一,魏王会加害司马,司马想争天下也不可能了。
如果司马懿看到木像时就识破诸葛之计,而不做后计就冲锋陷阵,自己也就不会成为后来的`晋国先祖了。为什么司马能成功?因为他完完全全看清了事情的真相,采取了相机行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为了分数好看而考试作弊,最后反为聪明误;为了金钱而迷失理智大肆扩张,最后家里破产损失惨重;为了长生不老而买各种“仙丹”,最后却事与愿违。为什么明明白白的不可能,却有如此多的人上钩?为什么为了一点点眼前小利,让那么多人不计后果往前冲?正是因为他们没仔细看清楚事情的本质。
看清本质,预见后果,不作迷信行为,懂得获利同时不受害,才会让你的处境更加完美,这是我从《三国演义》中悟出的道理。
读三国有感11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那就是三国。
而三国演义里有许多错误,比如拨打都邮,并不是张飞打的,而是刘备打的,罗先生为了重点突出刘备的忠义和张飞的暴躁,才张冠李戴。
三国有许多英雄,能文能武,就说赵云,他曾在公孙瓒那儿,后来投奔刘备,他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就是千里走单骑。
据说,刘备被被曹操打败,等跑出来以后,才发现赵云和甘夫人,阿斗不见了,赵云带着数十骑左冲右冲,犹如无人之境,冒死找到刘备的夫人和儿子,他单骑杀出重围,出来时身上已血迹斑斑。
再说一些文人,我们常常想到孔明就会想到,“绞尽脑萃”这个成语。刘备四十多岁时,诸葛亮才二十几岁。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不过不是真的。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孙权有一天在渡河,曹军拿起弓箭,一阵猛射,都射在一边,眼看这边箭太重,孙权急中生智,让船转了个“身”,然后就这样化险为夷。
三国耸立,金戈铁马,英雄辈出。一个战乱的年代似乎展现在眼前。
读三国有感12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名声享誉世界,不同的时期读三国,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永恒的传奇故事,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令人赞叹不绝!除此,我还明白了一些俗语,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看的是青少年版的《三国演义》,虽然我还不全认识当中的字,但它让我学会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性宽仁和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心鲁莽的张飞、狡诈奸猾的曹操、出生入死的许诸现在六年级的我,再次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非常有意义的鸿篇巨制。我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我最喜欢的是三国中有勇有谋的奸雄—曹操,他不像张飞那样的粗心鲁莽!而最终曹操能够大局在握,也说明了凡事成于细心,败于嬉戏。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读三国有感13
《三国演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它主要讲述了,汉朝末年,汉朝气数将尽,于是分裂成了三个帝国:东吴、魏国、蜀国,因魏国强势,吴、蜀便联手抵抗魏,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司马一族趁三国空虚,将魏王谋害了,并将蜀、吴给灭了,成立了一个新帝国:晋国。
导致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在于刘禅的昏庸、无力。当魏国打来时,他仍然只知享乐,不去抵抗,哪怕姜维再怎么提醒,刘禅也不听,只听奸臣所言。看到这时,我生气极了,怎么会有这样的`皇帝,只想着享乐,不听忠臣所言,刘备在临死之前,再三告诉刘禅,要听诸葛亮和姜维之言,可当魏国两千人打来时,刘禅连反抗都不反抗,要知道,他手下可有几十万的人,只听奸臣所言,直接投降,姜维一看,无力回天,自刎而亡。我为蜀国感到伤感,一代代猛将打下的江山,就此落入魏国之手。
我们不能像刘禅一样只知道享乐。记得以前,一次周末,我因为只记得玩,把作业给忘了,直到周日晚上才想起来,于是我疯狂地补做,结果第二天因为马虎,吴老师罚我把周末的作业重新再写两遍。
《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其中包含了许多大道理,做事须小心,不能像关羽那样大意失荆州。
读三国有感14
滚滚长江东近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没错,这就是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英雄曾也如这浪淘般消逝。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本长篇白话章回体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用三国时期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的社会情况。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小说内容多描写战争,讲述了自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魏、蜀、吴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正所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后让傲视群雄的曹操吃了一顿大亏,可蜀军已经带着十万余支箭驾船二十余里了,追不上了。曹操对这件事懊悔不已。连气量狭隘的周瑜也不得不承认孔明(诸葛亮)比自己更加机智,非常佩服他。后人也写了诗: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三国演义》用各种故事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也许你们身边就有像三国英雄的人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光又淘尽了多少英雄?
读三国有感15
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
或许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误解,又或者周郎确有嫉妒过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优秀,可又突然杀出一个诸葛孔明,两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许,太过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个悲剧,总是无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个人,我喜欢的也是人,传说中的孔明先生似个圣人,而公瑾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的优秀,他的完美另人动容,而他所富有的“负面新闻”又让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与最丑,而就是这样,他的真,有让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让我发出来自内心油然而出的欣赏与喜爱。
滚滚江水东际流,大浪淘尽千古英雄,数无数风流人物,我独爱公瑾周郎。
搁笔的瞬间,我想起的几句诗: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见强虏灰飞烟灭
读《三国》有感
邢台市临城县第二小学五(3)班郝晶欣
辅导老师赵密芹
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喜欢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爸爸向我推荐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在今天,我合上它,却意犹未尽。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狭隘,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我仿佛进入了一种如痴入迷的境界。读完这本书后,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料敌在先、用兵如神,懂天文、晓地理,像神仙一样谈笑间歼灭敌人;曹操也不简单,他很有头脑,但生性多疑,错杀了蔡瑁、张允两名擅于水战的大将,从而导致了赤壁的大败;总觉得刘备是个大好人,他爱民如子、求贤若渴,很受人们的爱戴;常胜将军赵云是刘备的儿子阿斗的救命恩人,刘备的很多胜仗都是靠赵云拼死征战得来的,赵云的勇敢和无畏是很让我敬佩的……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说到计,不得不再提诸葛亮了,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无不让我发出深深地感叹,诸葛亮为蜀国真可谓殚精竭虑啊,也正因为如此天下才有了三分的定局;曹操手下也是有很多谋士的,在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也是用了计谋的,并且曹操管理部队上也很有办法,曹操三笑华容道、望梅止渴……他总是能在危难之时短时间就可以鼓舞士兵的士气,正因为这样,为魏国的日后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谈国家,魏国,曾煊赫一时;蜀国,曾功成不居;吴国,曾名
震江东。魏国,占据中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能人很多,这也是统一的必备条件;蜀国,偏居西部,物产虽也丰富,但连年征战,再加上国中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能人,在诸葛亮死后,便成了第一个被灭的国家;吴国世据江东,人才辈出,吴主孙权有雄才大略,反而是最后被灭的国家。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国赢的是天下,但最后还是被司马一家窃国;蜀国赢的是名誉,到最后也是一样的分崩离析;吴国赢的是气势,英雄如周郎还不是一样的付水东流。天下英雄,为国为民,死而后已,要的是正气凛然和顶天立地,只要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其功过是非,后人自会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