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三国》有感(5篇)

时间:2019-05-15 02:5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品三国》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品三国》有感》。

第一篇:读《品三国》有感

读《品三国》有感

2007届4班倪佳青

21世纪又一时代的新产物---明星学者应运而生了。如同之前每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初期一样,担忧声、喝斥声总是不绝于耳。带着这份好奇,我捧起易中天的《品三国》细细品读。

读罢,我不禁思绪万千。外界对于明星学者的批评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大多数只是跟风附和,无的放矢。

作品一开始便向我们说明了此书绝非历史真相,而历史真相也绝非那么容易弄清,他只是以一家之言品三国。凭什么易中天先生在书中每发表自己的一种看法便招来这么多的攻击与辩驳?每位学者都应拥有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

在我看来,易先生著此书或者在《百家讲坛》上演讲,皆是花了极大的心力的。书中所引用的史料来源丰富,《史记》、《三国志》、《曹瞒传》及毛延寿父子之批„„光是可数的史书便不下十种。他每提出自己的一种看法时总是以大量的史料为佐证,自己实在搞不清的,也就只留下几种可能与各自的依据让观众自己去推测,难道这就算治学不严谨?各家观点本有不同,为何易中天先生要受到如此打压?我看是别人出名了,而许多学者至今仍坐冷板凳,因心理不平衡而作怪吧。

其次,易中天先生遭人反对的另一原因是因他那百无禁忌的语言。因为流行之语、奇谈怪论讲多了,年轻一辈愿听了,许多学者却皱眉了。曾经有一段史书讲刘关张三人关系好到睡一张床,讲到这一情节时,易先生开了一句玩笑:“那他们的老婆睡哪儿?”对此,有人横眉冷对,有人怒不可遏:“你这是对学术的不尊敬!”

有这么严重吗?学术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历史本为枯燥之物,能否真正令百姓受益在于他们愿不愿听。难道真的要“之乎者也”,一板一眼的才叫研究历史,讲历史吗?在我看来,无人受益的学术,那便无法称之为学术了。

易先生诸如此类的话,固然不羁了点,但大家也是一笑了之,谁会当真?也没人会因此怀疑刘关张真实感情其实也有不好的因素。如果硬要以此为由对易先生进行批判,我认为那无疑是钻了牛角尖了。

尽管外头大风大浪,但易中天先生却从未替自己争辩什么。他安心地当自己的厦门大学教授,并未因此少了什么。在批评的风浪上,他在年轻人中反而愈发受欢迎!也许他很

明白,做学问不必问他人意见,不必看他人脸色行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足矣!

时间是最公正的判官。《红楼梦》当了这么多年禁书,现在还不是被天下的读者喜爱,被一大批“红学家”捧得高高的?也许到白发苍苍之时,我们会欣喜地发现,诙谐幽默、直言自己一家之言的《品三国》竟走入了中国的语文课堂!

【点评】

什么是“明星学者”,我们先不去定义;“明星学者”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暂时也不去深究。首先,我们要为本文作者敢于自由发表自己思想的行为鼓掌!是的,每位学者都应拥有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做学问不必问他人意见,不必看他人脸色行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足矣!其次,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像本文作者一样:敢于自由发表自己思想。只是在替易中天辩白之时,我想提醒作者:也给人以批评易中天的自由!

“我不认同你这样说,但我坚决维护你这样说的权利!”如果人人吹这样的春风,那么,百花齐放的文化春天就来了。

(指导点评:孟庆平)

第二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1

易中天稍微出名的时候,也就是被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喜欢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人了。当时千千万万人还不知道,也没有人喊出“非易中天不嫁”的“豪情壮志”。

刚看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是觉得有点有意思,尤其是易中天喜欢用现代词汇表达一些古代概念的幽默,也看中了易中天从不重复或者有“这个”“那个”的口头禅。当易中天真正出名的时候,我不再看易中天的东西了。

有人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样厚厚的上下集,想借给我看。我不好意思拒绝,放在家里几个星期,然后还给别人。这么厚的书比《三国志》还厚。我不想浪费时间去看他们。如果我有时间多读几遍《三国志》,我什么都知道。如果我真的想学习,我会翻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保证任何人都能说个唾液横飞。

易中天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现代人的心理:一是不想自己读书,二是虚荣,三是假斯文。所以他,一个学中文的.人,也是一个习惯讲各种美丽故事的人,借用《三国演义》来回报《三国志》中的人物。“三国志”是一种营养丰富但人们不喜欢吃的粗食,他一加油加醋,就会活色生香。尤其是裴松之的笔记,原本被陈寿抛弃了,充满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他只是带来了乐趣。经过这样一位厨师的炒作,人们还以为谈三国不易中天,就像歌手原唱了一首诗,别人都唱不出来。因此,易中天在造神的时候,自己也被世人视为神。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2

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 ,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打的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官污吏。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 地方表现的 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也许只有像品三国这样的书才能为被冤枉的人讨会公道了!

这一切的误会不都是因为人们的不分是非,没有细细的思考就随便下定论的后果吗?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罗贯中,他只不过在创作小说,更多是站在文学角度考虑的,不能因为他改编历史就去批评他,如果你去批评他不也是一种因为没有细想而直接下定论而造成的误解吗?而且,品三国这本书也不一定是对的,也一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它可靠就把它当最真实的。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还在,夕阳几度红。白发渔樵江渚,习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浑浊的酒相遇了。古今有多少事,都是笑话。”短短的一首诗概括了《三国演义》中物是人非、变幻莫测的局面,但在这短暂的辉煌消失后,留下的是他们永恒的感情。

还记得桃园酒后三兄弟结拜吗?也许后人已经忘记了,但他们三个却刻骨铭心,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而是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言壮志!他们一起征服四方,血战沙场,面对强敌无畏,唱着“三英战吕布”的故事,面对诱惑不妥协,写下了“五关斩六将”的传奇。但最终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关羽因粗心大意失去了荆州。张飞很生气。他在准备为二哥报仇的那天晚上被迫害。刘备聚集的数百万军队也被鲁迅烧毁了700英里。他们的故事只有无尽的遗憾和泪水才能讲述。

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徐舒可以说是王佐的`才华,与三国中的普通人不同。早年,他协助玄德(刘备)为他提出建议,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然而,在这个战争的时代,我们真的不能忠孝两全。无奈之下,我们推荐诸葛,为刘备光复汉朝的事业做出了最后的巨大贡献。然后我们去了曹营。我们原本想尽孝,但母亲不堪耻辱,上吊自杀,最终结束了“儿子想孝却亲不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东汉末年,军阀分离,收到一封家书并不容易!即使徐舒知道自己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他也毫不犹豫地去了曹营。虽然结局并不华丽,但他真诚的孝道感动了后世有多少孝子,让许多离家出走的游子泪流满面!

在这个百年的混战中,世界上没有稳定的地方,甚至军营里也有很多危机——当时曹操在继承人上犹豫不决。时间长了,他的下属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曹丕,另一派支持曹植。他们勾心斗角,阴谋,使军营乌烟瘴气。最后,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曹丕成功登基。然而,继位后,他一步步逼迫曹植伤害手足,以消除未来的麻烦!被曹植悲愤欲绝的七步诗堵得哑口无言。“这种感觉可以看作是一种记忆,但它当时已经失去了。”也许多年后的某一天,曹丕会为自己的残忍忏悔。毕竟,血浓于水。这种互相欣赏的感觉怎么能抵挡住所谓的国家呢?

一代英雄终成幻梦,一代友谊铸就永恒。罗贯中笔下令人不安的感情,让人物血肉兼备,栩栩如生,演义了一个流传千古的三国传奇。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4

易中天稍出名时,也即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相中时,我也就知道此人了,当时千千万万人还不知呢,更没有人喊出“非易中天不嫁”的“豪情壮志”来。

刚看《易中天品三国》,尚觉有点趣,特别是易中天喜欢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古代一些概念的幽默,也看中了易中天这个人讲话从不重复或者有什么“这个”“那个”的口头禅。等到易中天真正飞来飞去出名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再看易中天的东西了。

有人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的厚厚的上下集书,献殷勤地要借给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放在家里几个星期然后再还给人。这么厚的书,比《三国志》还厚,我不愿浪费时间看它们,有时间多看几遍《三国志》,什么都清楚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再翻翻《史记》、《汉书》、《后汉书》,保证任何人也能讲个唾液横飞。

易中天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现代人的心理:一是不想自己看书,二是虚荣,三是假斯文。于是他这个学中文的人,也是惯于讲各种动听故事的人,便借《三国演义》,来给《三国志》中的人物还魂来了。《三国志》这道有营养但人们不喜吃的粗食经他一添油加醋,便活色生香起来。尤其是裴松之的注,本来是被人家陈寿弃之不用的,充满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他拿来正好生趣。经他这么大厨一炒,人们还以为谈三国非易中天莫属,就像歌星原唱了一首诗,别人都不能唱了。于是,易中天在造神的时候,自己也被世人视为神了。

再后来,易中天真的被捧上天了,估计天天在飞机上度过的。参加这个那个签名售书,参加这个那个讲座,仿佛他一夜之间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通灵宝玉”了。从三国讲到东西方文化比较,从诸子百家讲到中国历史,只是自己的专业中文倒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我听过一场易中天在浦东干部学院讲的讲座。是关于诸子百家的,实际上只是用不太好的嗓子哼一段旋律,然后再断章取义地取几个小故事来弄弄从未看这些书的人。对于我这个拿起《论语》、《孟子》,放下《老子》、《南华经》(和《庄子》)等等诸子原著的人来说,他说的这些东西只是小儿科。我听了一半实在听不下去,于是中途退场到车上睡觉看报纸。

哗众取宠和花言巧语只会短期内迷倒不明真相的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这一点。

原著就是原著,是千古流芳的东西。虽然有很多人想打扮小姑娘一样打扮历史和厚著,其实质只是在不想读书的'世人和历史、原著之间放一个烟雾弥漫的烟幕弹。君不见千古来有多少个烟幕弹,到头来都烟消云散,摆在书架上的还是历史和原著。

相信过不了多久,易中天的大作将被撤出书架,从学术上看,他的书不如《三国志》,从文学的角度看,他的书不如《三国演义》。

据说,满载疲惫的易中天终于觉醒了,想等还清了人情债后金盆洗手了。这是好消息,无论对他来说还是对世人来说都是好事。对他来说激流通退,留余香在人间,不必江郎才尽而黔驴技穷,对世人来说旧的不去他们怎样才能造出于丹后的新星呢。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5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并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乐道,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习总让我抽不出时间。暑假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没落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媒体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驳斥。可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他们写三国也好,品三国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并不会为这些矛盾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矛盾都是互补的,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讲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具个性,注重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海纳百川,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6

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7

这几天我看了《易中天品三国》的“大江东去”,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人物的真正形象以及一些历史上不存在的故事。

《易中天品三国》一共有五十二集,但我也才看了一集。这一集告诉我们故事里的人物主要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形象渐渐消失了,而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却完全刻化在人们的脑子里。

它还主要讲了一个“不存在”的故事——空城计。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诸葛亮由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变成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书上的空城计是这样的:

“街亭失守后,司马懿带领大军往西城攻来。诸葛亮只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和一些文官。他令打开四门,自己在城上弹琴。司马懿来到城下,听到诸葛亮的琴法不乱,以为有埋伏,就撤军了。”

之所以说这故事不存,是因为有人指出两点:

一、司马懿斩了孟达后,根本没有去攻街亭;

二、如果司马懿去攻了城,诸葛亮即使用了“空城计”,他也不会退兵的。

第一,他可以派侦查进城查看一下。

第二,他都听清琴声了,为何不让神箭手把他射下来呢?

第三,他就是不进城也得把城围起来啊。司马懿是个有谋之人,他是会想到这些办法的。

所以根据这几点描述,我们可以认定这是故事是不存在的了。

事实上,古时候许多故事至今还是个谜。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揭开这些谜团!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8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我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有一天妈妈打开电视,播到“百家讲坛”,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读了一半的三国突然间想读了,原先枯燥的书籍现在突然很想反复阅读了。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于是去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

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9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淋漓尽致。

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又让他那不该被赵云救回的儿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后人说他小气的说法,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有机会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国》,相信你会明白的更多,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容括了人生百态,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10

最近,受周围阅读热潮的影响,我也拿起了儿子的《易中天品三国》,这让我重新认识了曹操,一个真正的曹操,一个伟大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深谋远略的人。东汉末年,世界一片混乱。董卓、袁绍、袁术在对待皇帝方面做出了三个决定: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曹操确实欢迎现任皇帝到自己的根据地,礼貌地供奉,打着“奉天子不臣”的旗号。曹操在xx中,走这个决定,真是高明之至!尽管他被对手冠以 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昏庸的政府和流离失所的皇帝,曹操站出来帮助皇帝,充当皇帝的保护神,让他过上安全的生活并不容易!而且,曹操直到去世才称帝。形式上,他一直是汉丞相,没有违背原来的承诺。我觉得曹操能做到这一点就好了。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做不到了...

第二,曹操是个好老板,善于用人。曹操生活在一个乱世,人心浮动,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缺乏诚意和信任。然而,曹操可以聚集人才。直到曹操去世,他的核心谋士和各级人员都有100多人。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话概括了曹操的用人技巧。一是真诚感人;二是推心置腹,以诚待人;第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第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第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第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第七;杨人责备自己,以功归人;第八,奖励人。

曹操最佩服的`是“烧书信事件”。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后,袁绍的大量行李、宝藏和书籍落入曹操手中,包括他自己的一些人秘密写给袁绍的信。曹操二话没说,下令一把火把烧干净。那些秘密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要调查,现在都把提到喉咙和眼睛的心放回肚子里,对曹操更加钦佩和感激。曹操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袁绍强盛的时候,连我自己都很难保证,更别说大家了!只有曹操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不仅让心怀鬼胎的人怀疑窦冰释,也让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被曹操的慷慨和位置所感动。

看完整本书,我真为曹操鸣不平,这么优秀的人才,为什么被世人误传?恐怕不仅仅是政治原因,一定和我们民族的一些传统、无知的观念有关!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曹操真是个聪明的老板。他能如此洞察人性,洞察人心,胜利归功于他人,失败但回顾自己,每次做得如此诚实、真实、大气、自然,为这样的老板努力工作,真的很累也愿意死。

阅读,让我们理解,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有一点曹操的策略,有一些曹操的就业技巧,我们的学生怎么能厌倦学习呢?无论负担有多重,恐怕我都不会感到累。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11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举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这些政策时隔20xx余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懂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12

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了解三国都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的,也是从《三国演义》那精彩的故事开始喜欢上三国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了解的三国是罗贯中的'三国,而不是真实的三国。

而今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之后,终于能更真实地接近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真实地了解了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因为易中天先生品的不仅仅是三国时代的群雄之间的战争,更是品出了“人”这个关键的东西。“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而后人读历史,就是为了不重蹈古人的覆辙,所以说,“人”也是读历史的人必须要了解的。光看史书是有些枯燥的,普通人看起来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但看完整本《品三国》之后,确实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是“品”出来的,展现给我们的看的是精华,是一位学者苦心专研出来的精华。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诸如此类的书,因为这些好书可以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普通人来喜欢上华夏中国那五千年精彩的历史。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13

品三国是易中天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

作品在一开始就明确了历史、文学以及民间的三种历史人物形象。这就给了我一种期待:他可能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说一下某些主要人物在历史当中的真实形象,与文学民间形象的差别,以及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但结果并非如此。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方式,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区分历史、文学以及民间形象,甚至对于历史、文学以及民间的人物故事剧情演艺也都是鱼龙混杂的。一会儿用正史,代表自己客观深邃的历史观,一会儿又利用三国演义当中的剧情去非常感性的演绎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个特点在演绎曹操故事的时候,被表现的非常明显。在品三国的一开始,易中天尚能在演绎的过程中,比较明确的说明演义和史书中曹操表现的区别(例如曹操听到自己是乱世奸雄之后的表现差异,例如曹操“宁负天下人”的话术差异)。这种比较新奇,而且鞭辟入里的剖析古代人物人性的方式,在当时的我看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但是到了后来,这种剖析变了味道,对于正史当中惜墨如金的非重要人物,易中天先生增加了对这些人物的感性描述,心理状况的描述(非常典型的,就是煮酒论青梅故事的引入,该故事并未见载于史书)至此,作者已经完全的将历史、文学以及民间形象混为一谈。这就造成了我等读者的疑惑:这位老师说的,到底是历史?还是真实发生的史实?所谓的品三国,是品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

正统研究历史的方式,是从社会、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去剖析一段历史的真实存在,再进行解构的一个过程。因此,正史的研究方式一定是立体的,一定是有多重逻辑的。而品三国的方式,却并非真正历史研究的角度,个人感觉,他仍然是一种典型的文学鉴赏的角度。

文学鉴赏角度强化了英雄在历史当中的潮流引领的.作用,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是这种基本观点。因此他们会认为关键英雄的出现,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不说这种观点是对还是错,但是承袭了三国志三国演义基本结构的品三国,实际上也是一种英雄史观。肯定英雄的作用,夸大斗争的必然性。

例如袁绍与曹操的争霸,个人认为他在胜败有凭当中对两位的分析,其实就有失偏颇。曹操全是优点,袁绍一无是处。既然袁绍那么不堪,为什么还会在十年之内占据四州。而易中天本人对于袁绍槽点的评估,又如何保证没有经过历代史家“胜者王侯败者寇”方式的润色呢?

所以,虽然作者在开篇就打出了历史、文学以及民间形象的差别,但实际品三国并不能算为一部客观的史诗,他只是易中天本人对于三国这段历史,在文学层面的一种解构,而且仅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14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15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论起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身经百战的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第三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王劲松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我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有一天妈妈打开电视,播到“百家讲坛”,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读了一半的三国突然间想读了,原先枯燥的书籍现在突然很想反复阅读了.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于是去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

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

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第四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从来不知道历史会这样的有趣,这样的引人入胜,这样的令人激动,令人心潮澎湃。在以前读中学的时候觉得历史是比较无聊和乏味的科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考试过后脑袋里面只留下了一点点历史的痕迹,而对于每个历史时期的枭雄去知晓甚少,这也是好多学生都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毕竟课本的知识是有限而乏味的。但是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也对历史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如果这一档节目早点出现,我们也不会对历史那么畏惧。

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尤其是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比如,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三国志》记载曹操凄呛曰: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说明曹操还是有良心的,但《三国演义》呢?却记载曹操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就错了,曹操杀了吕伯奢后,应该是有反悔之心的,因为《三国志》说的是“凄呛曰”易先生还幽默地写道:“曹操不是无耻小人,而是有耻小人。”

《品三国》中,易先生不仅分析得透彻,而且很诙谐,如他在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

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那个时代的枭雄,让我们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能豁达的面对当今这和平盛世的生活。

第五篇:读《品三国》有感600字

读《品三国》有感600字

指导教师:杜丽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再次把我们带入三国那段金戈铁马的辉煌岁月。这时,一位学者在《百家讲坛》用他独特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这个人就是易中天。我也终于抵不住诱惑,买下了《品三国》这本书,再次对这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前读《三国演义》时,“三国”中的人物给我的感觉是“智勇忠义”交织而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周喻是何等英姿勃发,刘备桃园三结义是何等重情重义。我会为赵云单枪匹马大战长板坡而拍案叫绝;会为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害而悲伤难过;会为周瑜久不得胜,吐血身亡而深感惋惜。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这本书后,百感交集,千丝万缕的感慨,犹如喷发的火山,是那么强烈,合拢了书本,平静了心情。在易中天教授的引领下,我犹如梦回三国,曹操的奸雄,孙权的深谋远虑,刘备的重情重义,不但让人触手可及,而且古老的历史已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谚语曰:“勿以好恶论断之”.《品三国》中的曹操这个“奸雄”不再是“坏蛋”的代名词,易中天教授让我更为理性的认识到这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耽四州,曹操运筹帷幄,拥百万雄师,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世造英雄,这顺应了历史潮流。《品三国》让我更加理性地去认识这段历史、认识这个世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辙已碾过千年的光阴,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再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场景,但你不能让灰尘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更为理性的认识事物,了解生活,感悟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以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让我们一起快乐读书吧!

下载读《品三国》有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品三国》有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三国》有感

    品《三国》有感 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 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

    “点滴三国”__——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好书推荐:《易中天品三国》“点滴三国”——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点滴三国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

    读品三国有感[大全五篇]

    读《品三国之必争之地》有感今天,我读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所著《品三国》这本书,我认为易教授说得句句在理,非常生动,他勇敢地向历史质疑,把历史与小说演义结合在一起,说出自己的......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合集五篇)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

    读《三国》有感

    读《三国》有感 邢台市临城县第二小学五(3)班郝晶欣 辅导老师赵密芹 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喜欢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爸爸向我推荐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在今天,我合......

    读三国有感

    读《三国》有感 汕头市长厦小学五年(5)班 郭子溢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这个历史时期,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

    读三国有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与其风流事,集录成一书,名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本传世经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其对着枯燥的白话文来看,不如选择自......

    读三国有感

    读三国有感 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姚树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