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点滴三国”__——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好书推荐:《易中天品三国》
“点滴三国”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点滴三国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易中天教授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他以各种史书为依据,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于那段模糊的岁月让它渐渐重现在我们的面前。感慨岁月流逝的同时,也让那些风流人物再一次的湿润我们的眼眶。
读了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对于原著的那种褒刘贬曹的写作方法略觉得不妥。《品三国》的成功或许在于他为很多人平了反,虽然他对曹操最后的总结依然还是“奸雄”二字,但这“奸雄”二字中或许英雄的份量一些吧。我眼中的曹操,自傲、狂妄但决不目空一切,暴戾、残酷但也会珍惜人才,礼贤下士。曹操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乱世之中证明了自己的一切;但同时他也是不幸的,郭嘉的早逝让他难以一统江山,一手打下的江山最后却被司马氏窃得,而更加可悲的是在后人的眼中,他永远只是一个“乱臣贼子”。遥想千百年前周文王也只是商王朝的西伯候,李渊也曾是隋朝之臣,而他们都是在君王无道的情况下才开创一代基业,而曹操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曾想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托起那个汉王朝的半壁江山,但汉王朝的分崩离兮又岂是一人一力所能为之的,但为何后人的评价会与周文王相差千里之远?呜呼悲哉!或许九泉之下的曹操也难以明白自己究竟是“乱世英主”还是“乱臣贼子”吧!谈及曹操,那就不得不说另一个人,那就是皇叔刘玄德。刘备是乱世的一代枭雄,千百年来已经有无数的人对此给予肯定,或是在人们的眼中,他早已经是乱世的救世主,正义的化身。人们可以忘记他寄人篱下的岁月,也可以忘记他的出身,但是对于他的仁,义却总是大加赞赏,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喜欢这样一个“伪君子”。
好书推荐:《易中天品三国》
“点滴三国”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之所以称他是“伪君子”也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说明,当他在大呼不可夺他人之地时,难道他就真的没有取荆州之念吗?难道真的仅仅只是诸葛亮的隆中一席谈话才让他茅塞顿开,下定决心去取荆州吗?在取汉中的时候,他有考虑过手足之情而不忍夺他人之地的情感吗?难道只是别人送他土地,他就顺便接手了这么简单吗?最为表现刘备大仁大义的莫过于刘备摔子一幕,试想一下,若是真舍得摔得话,阿斗还能继皇位吗?即使真能继承皇位得话,那也是一个残废的皇帝吧!刘备的政治远见是毋庸质疑的,但是也让我感到他的虚伪与言而无信,他答应得汉中便归还荆州,但是结果呢?荆州固然是军事要地,但是和吴蜀联盟来说还是有明显得轻重之分吧,那历史为什么就不能说刘备是一个背信弃义之徒呢!我不喜欢刘备,但我不能否认他的功绩。他建立了蜀汉政权,足以说明一切,但他拥有这一切也并非是一人之功劳,因为他拥有当时最强盛得人力资源,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刘备的成就只能说他是当时的霸主之一,他可以成为小说的主线,但是他绝不能代表正义,更加不能凌驾于曹操或者孙权之上。“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或许是《三国演义》当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句话之一吧。诸葛亮跟周瑜都是为人们所熟悉与喜爱的人物,他们是知己,是朋友,但同时他们又是宿敌。不同的政治立场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对于国家的前程与命运又是如此付出所有。《三国演义》中的周郎心胸狭窄,或许还有些自私的地方,但是在《品三国》的历史还原下,使得周郎又重新回到本该属于他的位置。诸葛亮茅庐中三分天下已心有定数,周公瑾谈笑间赤壁大战已了然于胸。罗贯中笔下的周瑜或许有点可悲,甚至有点可怜,处处不如诸葛亮,机关算尽却又总是棋差一着,也许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无间道”版本吧。时至今日,这句话也时常能够在自己的耳边听见,对于这句话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吧: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或多或少的会拿自己身边比较亲近
好书推荐:《易中天品三国》
“点滴三国”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的同伴或朋友来做个比较,会发出这种感慨的人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弱者,至少,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来做比较,虽然结果往往是自己处处不如人,但是我想如果一个人敢于向上看,敢于向强者看得话,那最终也会成为其他人眼中的强者。不管是在正史上的周公瑾,还是在演义中周郎小儿,都能给人一种仰视的情怀,当然也令我尊敬。“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以曹操,诸葛亮等为代表的一代英雄人物先后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姜维等一批新生代也站在了历史的前沿。可以这么看姜维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诸葛亮的延续,正如在《品三国》一书所写的那样,对于后诸葛时代,姜维与魏国的战争明显是胜少负多,但是演义中还是做了一些人性化的加工。直到蜀国投降,姜维依然鞠躬尽瘁,以离间魏国大将之计,企图复辟蜀国,虽然愿望是美好的,结果也是残忍的,但是多多少少可以在姜维身上看见诸葛亮的影子,或许这也是后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正如在民间,有很多人都把关羽给神化。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还有单刀赴会,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未必件件都是真的,但是千年前的一个武将的形象就这样有血有肉生动的给表现了出来,虽然这与事实的真相有出入,但也恰恰就是人们所期待的。
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易教授书中的观点并没有超出学术界对这段历史已有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个人的研究心得,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它把这段远去的历史从历史的冷库之中拿了出来,将其“化冻”,让它有了人的体温!对于那段峥嵘岁月,不经让人充满了遐想,那是一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第二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王劲松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我不是很喜欢读书,所以没读过太多的书。但是有一天妈妈打开电视,播到“百家讲坛”,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读了一半的三国突然间想读了,原先枯燥的书籍现在突然很想反复阅读了.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于是去读书馆借了这本书。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其盛名程度可与“超女”相媲美,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
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它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三国时期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不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在三国时期,除了这三位杰出人物外,还有赵云、郭嘉、诸葛亮、张飞、关羽、鲁肃等杰出将领。这真是“乱世出英雄”啊!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成为杰出的人物。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据说是一种气功),二是“好为《梁父吟》”(是一种乐曲)。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其实我现在也没把这段历史弄清楚,也无法弄清楚),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在这里学到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
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很直得我们当代的青年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不能前脚交了个朋友后脚就出卖人家甚至害人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情天往往也同时是恨海。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打仗的方法,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第三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从来不知道历史会这样的有趣,这样的引人入胜,这样的令人激动,令人心潮澎湃。在以前读中学的时候觉得历史是比较无聊和乏味的科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考试过后脑袋里面只留下了一点点历史的痕迹,而对于每个历史时期的枭雄去知晓甚少,这也是好多学生都学不好历史的原因,毕竟课本的知识是有限而乏味的。但是看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让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也对历史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如果这一档节目早点出现,我们也不会对历史那么畏惧。
易中天教授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也在于他对历史知识的深厚功底。他能用通俗的语言,幽默风趣地解说严肃的历史事件。《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尤其是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比如,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三国志》记载曹操凄呛曰: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说明曹操还是有良心的,但《三国演义》呢?却记载曹操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就错了,曹操杀了吕伯奢后,应该是有反悔之心的,因为《三国志》说的是“凄呛曰”易先生还幽默地写道:“曹操不是无耻小人,而是有耻小人。”
《品三国》中,易先生不仅分析得透彻,而且很诙谐,如他在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
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他善用形象的比喻。他还能进入各自的角色,表现各种不同人物不同的语言风格。易教授用平民化的语言表现出各种人物各自复杂的心理变化,性格特点,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拉近了历史人物与我们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历史,对人物有了新的体会,新的认识,而且还懂了很多道理。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那个时代的枭雄,让我们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让我们能豁达的面对当今这和平盛世的生活。
第四篇: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原来看的电视剧对诸葛亮无比的崇拜,但是有可能是被电视剧的夸张的艺术所引导了。真实的三国世界是不同于书籍和电视的。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三国”,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同时,无不为易中天那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谈吐所深深折服。易中天是厦门大学教授,可谓是一品三国一举成名,一下子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乃至是“骨灰级粉丝”,无数的荣誉、光环紧紧笼罩在他的头顶,折射出了一个现代文人在文化熏陶下非凡的魅力。在如今人们对众多演艺明星顶礼膜拜、奉若神明的时候,易中天却以他平凡的外貌独树一帜,缔造了一个文人的明星效应,红透了大江南北,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知识在一个人心中深深滋养后所爆发出的非凡的气度和风范。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下面我就谈谈看完后的感受吧!
《易中天的品三国》跟《三国演义》大不相同,很客观的去看待每一个三国人物,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三国时期的每一件事情,很简单的一点,很多人批判易老师,说他感情色彩太重。都是在说曹操如何如何好,讲的有失客观,可我不这么觉得,首先,易老师当时还没有讲完,谁也没有资格说曹操占的篇幅多还是少;其次,曹操是一个被误解的人,他的文学形象很大程度上失实与历史形象,那些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理解有失偏颇,易老师应该给他平反;再次,曹操确实是一个值得详细讲一讲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最早的出场是他小时候装羊癫疯骗他父亲失去了对他叔叔的信任,我猜测他这时候大概8岁左右。刘备第一次出场是在桃园结义的时候,那时候他怎么也是个中年人了。孙权的第一次出场是他在18岁继父兄的霸业成人君的时候。从三大政权的领导人出场时间来看,曹操最早。既然出场的时间长,可以讲的事情也就多,这个合情合理。还有,讲曹操的很多时候穿插着在讲袁绍,袁术等其他北方军阀。而且从三家建国的路线上来看,曹操是探索者,孙刘是仿照着曹操行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说几句何妨?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是贬义,对诸葛亮是大大的赞赏,一个是穷凶恶疾,残暴,以至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看法就是坏蛋,而诸葛亮这个名人就成了老百姓心中永远的好人,觉得他就是神仙了。与此相反的是易中天却看好曹操给他很高的评价,当然了他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与老百姓相违背的,同样也看好诸葛亮,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只是把三国演义上的事情客观的评价一下,比如说像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等就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只是三国演义把剧情给戏剧性了,更好看一点而已。
这本好书扣人心弦,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了就不想再放手。这里面的故事也很真实。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中的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刘备、孙权、曹操等英雄人物杰出的伟绩或事业。从诸候割据讲到三国鼎立,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整个故事。在这本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权、曹操。如果让我选择最喜欢的人物的话,我三个人物都喜欢:刘备,虽然一直寄人篱下,只有一点才华,但他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等气概,而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团结同志,凝聚力量的品质,让我很佩服。孙权所领导的江东集团是一个历经两代三世建立起来的:创始人孙坚,奠基者孙策,真正的领导是孙权。江东集团的前二世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想而知,孙权也是不小的人物。孙权,他是一个有政治才能,是个老成谋国的人。孙权在十八岁时还年纪轻轻,但在政治上已经是非常成熟,真的值得我们敬仰。曹操他虽老谋深算,但他在政治、军事才能方面极其出色,思维也很敏捷,值得我学习。这正所谓曹操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
其中,诸葛亮给我印象很深,他读书很马虎,他的朋友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这其实是会读书。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其实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其实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了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所在,不会去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二是好为《梁父吟》。这说明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种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就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以前对三国的理解很肤浅,读完易中天的品三国,让我长了很多知识,为人处事上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当然了现在不比那个战乱时期了,现在是和平时期,中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能丢的,像桃园结义这样脍炙人口的佳话,我们当代的青年应该学习,不是让我们去结义什么的,是诚心,交朋友,待人要以诚相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特点也都是双刃剑。孙权是很重感情,但多情者往往多疑。我们要关注历史,要向古代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智慧,还有我们要向古代人学习他们的知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
第五篇: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观看了央视的《百家讲坛》,我认识了易中天先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我拜读了他的《品三国》上下卷,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我没有真正细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动画片),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肤浅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在《品三国》这本书对三国的讲解风格和历史态度。我不禁为易中天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的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位位栩栩如生的英雄,都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对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原因大概了解了一些。《易中天品三国》中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大事,而且非常透彻,曹操、周瑜、关羽、鲁肃、刘备、孙权等人在他的妙笔下栩栩如生。例如:讲到空城记时,司马懿不敢上城,因为诸葛亮在上面唱“卡拉OK”,司马懿想:我上去卡拉,你还不把我“OK”了呢!
易中天对人物的刻画比较全面,这样,才更真实。读过《三国演义》,里面的伟人就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明明一点功劳,作者敢加上十二分的想象,让鬼啊神啊的都来显灵显圣,以突出人物的睿智与神圣,其实多看几遍,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描述根本不靠谱。易中天对人物的评述比较真实,是因为在他看来:恶人不一定十分恶,时势、环境都是造就人向恶的因素;善人也不一定十分善良,都是有外在因素影响的。
易老师的讲解非常幽默,对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力求全面真实。读完易老师的书后给我很大启发,而我们应该从他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中反思我们教学的态度:怎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抓好常规教学,创新教法,突出重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动力!是激发小学生各项能力的直接动力!我们应当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这句话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想到的第一句话,三国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品读,去研究,去分析。总之,这部书,读一读还是比较好,你一定会收获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