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法
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法
根据高职教学建设和发展需要,为进一步深化我系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着重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考试考核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考试考核的改革以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为指导思想,通过考试考核的改革使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基本要求
1.考试考核的改革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设计课程考核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采用的手段,便于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
2.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倡采用综合测试、应用答辩、设计答辩、写论文、调研报告、开卷考试、现场技能操作、上机操作、实验测试、产品设计制作、作品制作、竞赛等形式与日常表现结合起来的考核方式,力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检测考核,讲究实际效果。
3.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学生上课考勤、回答问题等列入考核范围,并在考核分数中占相应比例。
4.重视考核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意见反馈。任课教师要对考核后的结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考核效果与提高考核水平。
5.新的考核方式需经教研室审核后上报系教学办公室批准并备案。
三、课程考试考核方式的选择参考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情况,选择适合本课程的要求与特点,且能充分全面衡量和检验出学生的整体水平与能力的考核方式。参考考核方式如下:
1.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传统试卷考核的方式,并与平时学习情况、个人表现等结合起来的考试方式。也可创新其他方式进行考核。
2.实践课程:可以选择采取现场技能操作、上机操作、设计答辩、实验测试、作品制作、产品制作、竞赛形式等方式,或者采取理论测验与上述操作结合起来的方式,或者实际操作与平时学习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考核方式。
3.考查课:可采取试卷考核、大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上机操作、现场技能操作、答辩、实验测试等方式与日常表现结合的考核方式。
4.选修课:可采取试卷考核、大作业、上机操作、答辩、实验测试等方式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5.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采取顶岗考核答辩、毕业设计、毕业答辩、预就业考核等考核方式。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进行其他方式的改革试点。
四、具体实施程序
计划进行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的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填写《课程考试考核改革申请表》提出申请,不进行笔试的课程,要制定出详细的考核实施方案,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考核目的、考核内容、具体实施步骤、评分标准等,于2011年5月31日前交系教学办公室审批和备案。今后需改变考核方式的课程在考试前6周报申请表,经批准后实施。
希望各教研室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系统规划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力争考核改革取得最佳效果。
第二篇:模拟电子技术考试考核改革方法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考试考核改革方案
系别:机电工程系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适用专业:机电、数控及电气自动化
学时:80学时
一、设课目的:是为从事机电、通信、测量、电子产品的使用、生产和开发企业培养具有电子产品使用、设计、分析、调试和制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一个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通过项目化教学,掌握低频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放大电路的特点、应用及分析方法;掌握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熟练测试各电路的工作状态;掌握电路故障的检测及排除;掌握电子小制作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强化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助、协助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一、改革前考核方法存在问题:
(一)考核方式、方法单一性。受实训条件的限制,本门课一直以理论为主要传播渠道,因而考核以理论试卷考核为主。基本上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平时考核的权重低;考试方式基本上是闭卷考试,考核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课程学习的组织方式多为老师讲,学生记笔记、做作业等单一方式,缺乏多样性(例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情境制作、团队作业)。其结果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考核内容的局限性。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笔记或作业,没有突出以能力为主线,不够重视技能训练,也没有根据专业的各自特点,突出个性化培养,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考核内容未能充分考虑到职业需求、专业目标定位、课程类型(可分为“基本素质与能力”、“职业群基础与技能”、“核心职业技能”、“综合素质与能力”、“职业技能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等类型)、职业技能要求等因素。其结果是学生考前死记硬背,既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
四、考试改革方案: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发展之路,实质上就是一条社会开放式办学之路,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应具有社会开放性的特点。
(一)课程的类型不同,其考核的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模拟电子技术属于“基本素质与能力”类型,此课程是为了学习专业课或掌握职业技能需要开设的课程,课程考核时首先要从课程设置的目标出发,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方式。
(二)考核内容的改革
应从考核内容是教材、笔记内容的重复转变到着重考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技能操作上;应从考核理论知识(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判断题等)为主转变到以考核操作能力、职业技能为主;应从单纯的作业、期末考试等形式转变到实验、设计制作的考核。
(三)考核目的的转变
从重视考核结果向注重考核过程过渡。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结果性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应包括学习态度(包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制作技能(包括学习方式和方法、选择学习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动手能力、装配熟练程度)、学习效果(指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作业、制作环节的数量与质量)三个方面。只有通过过程性考核才能进入结果性考核环节;过程性考核成绩应占考核总成绩的50%,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克服“平时不努力,考试前突击”现象。
(四)考核形式多样化
1、过程性考核形式很多,主要形式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考核等。
平时作业考核是根据学生完成重要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评定成绩。
平时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实验过程评定成绩。
阶段性考核是在项目教学结束后测试学生,测试方法有实验特性测试、项目制作、报告、答辩等。
2、结果性考核:期末以闭卷方式(50%)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计算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进行考核。
第三篇:3.2-3物理教育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综述
物理教育专业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综述
一、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从21世纪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来看,高职学校应积极采用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急需加强和改进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良的质量评价体系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情况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学科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的科技含量,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能力相对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强化实训、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毕业生考核的基本内容,以考核来引导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
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考试考核,从课程目标的转向来看,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开发呈现出由学科本位--能力本位--人格 本位发展的趋势。这种课程理念客观上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人格为本的课程观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这种智力性活动往往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所以这种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个性等多种素质得到培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探究能力得到锻造。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已不能体现课程目标的转变,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向导和风向标。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总体要求进行把握和不断量化,也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教学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定中去,将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增大了培养目标最终实现的可操作性。
二、传统考试考核方法分析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很多弊端:
(一)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
理论知识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应知考试。而实践知识主要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考试,即我们常说的应会考试。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绝大部分课程目前仍采用笔试,这样做尽管利于统一阅卷和管理,却难以考核出高职高专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学电子的最后不认识二极管,三极管,学物理教育的不敢上讲台,错误地把学生引到死记硬背的胡同中去,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素质的层面去了。
(二)不注重考核对象的层次
由于大学扩招等多方面的影响,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普遍下降。高职高专学生的层次明显复杂和增多。一刀切的考试方法很难体现学生的进步和实际学习效果,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学的感觉没学到东西,成绩差的觉得学得没希望。本来希望是以考试为指挥棒,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兴趣的,结果变成人人疲于应付考试,个个害怕考试。
(三)传统考核的单向性。
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没有把学生的考核情况纳入教师的岗位考核范围,学生考好考坏,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无法认定教师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质量的好和坏,全凭老师的自我感觉。认不认真教,全凭老师的自觉性。
三、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的尝试
(一)采用实训教学模式,改革相应的考核制度。
物理教育专业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把考核的重点由传统的笔试转为笔试与实训考核并重,实训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术上,物理教育专业全体教师认为只有实现考核内容实践化,才能突出和保证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师生重视实训,培养技能;只有考核要求达标化,才能保证大部分学生确实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必须的技能。
具体改革方式主要有:把《初中物理教学论》和《师范生职业技能》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微格教学技能和说课 技能的训练和考核。在物理学实验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学生实验报告得分为准,在新的方式下,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也进行考核,同时,在学期末统一组织实验考试,考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做所有实验的掌握情况。
(二)加强考核内容的合理化研究,制定出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内容。
对考核内容进行细化,哪些必须笔试,哪些必须实践考核。而在具体考核中,又把考核内容分解成基本要求,一般要求和提高部分。提高部分主要是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内容,考核应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
(三)设立统一的考评小组,统一考核尺度和标准。
由系教学管理人员组织全系教师组成各专业考评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特别是对实践考核,要严格把关。对基本要求不能过关者,一定要求重修。
物理教育专业针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设置了灵活的考试考核方式和制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第四篇:考试考核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考核与评价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课程考核与评价改革,科学合理地测评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人为本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整体评价,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指导思想
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教学从单纯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生涯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转变,满足就业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之相适应,评价制度也要相应的改革,改革传统的单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程度为主的,以卷面笔试为主要形式的单一的结果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同一性评价的课程学习成绩评价方法,建立与全面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考试结合、模拟仿真与现场考试结合、终结性与过程性考试结合、静态与动态(笔试与口试)结合、专业考试与能力评估结合、课程教学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整体性评价方案。
二、基本要求
学院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及教学环节均必须进行考核。依据课程的考核方式,将课程分为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需在学期课程结束时,安排终结性考试的课程为考试课,每个专业每学期安排的考试课程不超过五门;以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作为考核方式的课程为考查课。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掌握的规律,各课程要加强、加大形成性和阶段性考核的力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实施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要将构成职业能力的各要素(知识、技能、情感、人际交流、社会责任、方法、创新、职业态度、团队协作、行为习惯等)作为整体纳入课程考核的内容,并以恰当的考核方式实施形式多样的有效考核。
各专业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所开设课程的学习目标,合理确定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开设课程的考核属性(考试课程、考查课程),要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研究制定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各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案。任课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本管理规定,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深入探索、开展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实施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 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和对能力实施整体性评价的目标,制定与所任教课程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明确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各部分的权重、考核与评价方式。课程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必须在学期授课计划中确定,经教研室、系(部)审核批准,报教务处备案。
三、考试课程考核与评价规定
1、考试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由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课程终结性考核成绩组成。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
2、过程性考核包括:课程学习的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学习态度、作业、课堂互动、讨论等)、课程阶段性考核成绩(含教学单元考核、学习情景考核、项目(任务)教学考核、期中考核等)、课程实训(验)项目成绩等,其中课程实训(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该课程实训(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的60%。
3、各课程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制定完善的过程性考核和评价办法,每一教学单元完成后均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实施考核,促进学生日常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综合评定不合格的学生,必须补做(修)不合格的过程性考核环节,否则取消该课程的学期终结性考核,课程成绩按零分计,待补做(修)的不合格过程性考核合格后,方准参加课程的终结性考核的补考。
4、依据课程性质和教学设计,为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部分考试课程可直接通过实施完善的过程性考核来评定课程结业成绩,考核与评价办法经教研室审核,开课系和任课系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5、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从教学实际出发需要直接由课程学习的阶段性考核(含教学单元考核、学习情景考核、项目(任务)教学考核等)成绩来综合评定课业成绩的课程,课业成绩总评不合格时,可仅对不合格的教学环节实施补考。按本条规定实施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时,任课教师需在制定学期授课计划中予以说明,经教研室、系部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后予以实施。
6、考试课程的学期终结性考核一般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原则上定为120分钟。学院积极鼓励和促进实施课程考核方法、方式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可采取闭卷笔试、开卷笔试、闭开卷结合、口试、口笔试结合、课程结业学习成果展现、答辨和仿真与模拟实操、计算机题库考试等有效评定学生职业能力高低的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为了做好期末考试的考务 安排,采用闭卷笔试以外的考核方式,任课教师必须在学期授课计划制定的考核方案中予以确定,经教研室、系部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后实施。
7、考试课程的试卷命题,以教学大纲(或实训大纲)为依据,一般不应超出教学大纲(或实训大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结构一般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试题约占7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20%,一定难度和深度试题的约占10%。凡教学大纲或授课计划中要求学生自学的内容,也应予以考核。试题分客观性试题(选择、是非、填空、配对等),非客观性试题(问答、计算、证明、作图、论述、实验等)。每份试卷除特殊要求的专业外,题型不得少于四类。客观性试题占30%以上。
8、采用笔试的终结性考试课程要求命两套试卷;两套试卷考题不能重复,其份量与难度要求相当;命题教师应在试卷上注明“A”、“B”字样,其中一套为期末考试试卷,另一套作为补考试卷,经教研室主任审核,系主任批准后送教务处组织誊印。
9、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要求、教学进度相同的课程,应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实行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对已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的课程,应实行教考分离。考试结束后,视需要由教研室组织统一阅卷并综合评定学生的最后成绩。
10、期末停课后,任课教师要组织好考前答疑工作,由各任课教师确定答疑地点和时间,在停课前通知所教学生班级,并报教师所在系(部)。
四、考查课程考核与评价规定
1、考查课主要以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查综合评定课业成绩,采用优、良、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五级记分制与百分制的折算方法为:优秀:90(含90)—100分;良好:80(含80)—90分;中等:70(含70)—80分;及格:60(含 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
2、过程性考查包括:课程学习的平时考查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学习态度、作业、课堂互动、讨论等)、课程阶段性考查成绩(含教学单元考查、学习情景考查、项目(任务)教学考查、期中考查等)、课程实训(验)项目考查成绩等,其中课程实训(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低于该课程实训(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80%。
3、各课程要加强过程性考查,制定完善的过程性考查办法,每一教学单元完成后均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实施考查,平时考查或阶段性考查原则上应不少于五次,促进学生日常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4、考查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工作须在期末停课前结束,在考试周不安排课程的终结性考核。因教学需要确需进行课程终结性考查的,应以考核和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以报告(论文)、大作业、项目设计文件、提交学习成果、口试、实际操作、卷面考查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30%。
5、课程过程性考查所需的文印资料经教研室主任审核,系主任批准后由教师直接送交教务处文印室组织誊印。
6、考查课程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者,按规定允许补考时,可仅对不合格的教学环节实施补考。
五、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与评价规定
1、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业成绩,采用优、良、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制。
2、校内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应依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的,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目标,综合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学习成果(作品、设计文件等)、职业资格考试、应知考试、操作技能考核等结果性考核成绩和职业(学习)态度(道德)、遵规守纪、出勤情况、工作单、日记、报告同时兼顾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与协作等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行评定,其中结果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60%。各专业应依据专业和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制定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
3、校外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由企业(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自评、实习小组互评等成绩综合评定。企业评价可从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责任心、专业技能、团队合作、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意识、职业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进行评价;学校评价由实习考勤、日记、报告、实习应完成的学习成果、企业实习鉴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或学校巡回检查等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完成校外实践教学大纲(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为评价要素由学生和实习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其中企业评价占总成绩的比例≥50%,学生自评和互评占总成绩≤20%。若企业评价不合格,则该教学环节的综合评定按不及格处理。各专业应依据专业和各校外实践教学特点制定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报教务处备案
4、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不及格者,按一门课程不及格处理。由于过程考核或企业评价不合格导致的集中性实践环节不及格者,必须重修该实践 教学环节;因结果性考核不合格导致的集中性实践环节不及格者,允许重做一次后按规定的比例综合评定成绩,仍不合格者须重修该实践教学环节。重修由学生所在系部于学生结业后随在校生的该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一同进行。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的资格审查
在期末停课考试前,任课教师应对学生的考核资格进行审查。
1、学生必须按照授课计划要求和课程安排,参加所修课程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及任课教师布置的其他学习内容,方能参加课程的学期终结性考核和课程学业成绩评定
2、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参加课程的学期终结性考核:
(1)缺课超过该门课程学期总学时(含实践性教学)1/3及以上者;(2)学期中途经批准休学、退学者;
(3)全学期缺交或不按期交作业超过1/3者;
(4)未完成或未达到课程内含实践教学部分教学要求者;(5)未经批准擅自听课者。
(6)未办理注册手续和暂缓注册审批手续者
该课程若为考试课程则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课程学期成绩按零分计;若为考查课程要安排期末课程考查的则取消期末课程考查资格,课程学期成绩按零分计。
3、停课考试周前3天任课教师将取消课程考核资格的学生名单及原因报学生所在系(部),由系(部)核实后,报教务处公布
七、课程考核的组织
1、考查课、考试课的过程性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计划的安排随课进行。
2、考试课的学期终结性卷面考试由教务处按照校历统一安排考试日程、考场及监考教师;由于教学进程的原因需提前考试的的课程和班级以及采取非卷面考核方式进行考核的课程,由各系(部)组织实,报教务处备案。
3、各系部应在开学后一个月内汇总本系部需进行期末卷面考试的课程报教务处。
4、各教研室、专业依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课时),可确定若干门课程组织进行统一的期中考核,期中考核由各系(部)统一组织安排,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经教研室、系(部)审定后,送交教务处文印室誉印。非统一安排期中考核的课程由任课教师按授课计划自行随课进行。
5、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学生,符合有关规定的,可给予一次正常补考,补考一般安排在下一学期进行,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补考时间,全院性公共课的补考由教务处负责组织管理,其他课程的补考由各系(部)负责组织管理。补考部分的成绩要按该课程制定的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中规定的折算比例与其它部分的成绩折合为总评成绩后报教务处,补考仍不及格者必须重修该课程。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参加课程正常补考或补完成教学环节后才准予以补考
(1)因缺课导致课程考核不及格者;(2)旷考、参加考核无故不交卷者;
(3)未办理注册手续和暂缓注册审批手续者(4).对于因病或其它事由请假经批准,缺课超过该门课程学期总学时1/3者,视学生补习情况和任课教师意见,经学生所在系(部)审核和教务处同意后方能参加正常补考。
(6).对于全学期缺交或不按期交作业超过1/3者,应在正常补考前将全部作业完成,经任课教师确认,学生所在系审核和教务处同意后方能参加正常补考。
(7).对于未完成或未达到课程内含实践教学部分教学要求者,应在完成或达到有关实践教学部分要求后,由任课教师确认,学生所在系(部)审核和教务处同意后方能参加正常补考。
6、学生经批准申请缓考的课程,随同该课程的补考环节进行,成绩按正常考核处理。
7、学生毕业前所有不及格课程允许在毕业前给予一次重修学习考试。毕业前的重修学习考试由教务处负责计划编排和试卷管理,各系(部)负责具体考务工作,并将考务安排情况报教务处备案。
八、课程成绩的报送与公布
每门课程的期末考核、补考、缓考成绩,任课教师应在考核结束后一周内,实践教学环节在该环节结束后一周内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录入成绩并打印一式三份报学生所在系(部)教学秘书处,其中一份由系(部)报教务处备案。课程的成绩登记表须经教研室主任和系(部)主任审核并签字。由于错批、漏批考卷等原因需要改动已上报的成绩时,须由任课教师提出书面报告并附原始依据,经开课系(部)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由教务处成绩管理人员进行更正并备案。
学生可登录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成绩查询,学生对评定成绩有疑问时,应向学生所在系(部)提出书面申请,由学生所在系(部)和开课系(部)协调查卷事宜
九、试卷及保存
各门课程的期末试卷、补考试卷、缓考试卷,均不能使用已使用过的试卷。考试课程的期末考试、所有课程的补考及缓考的样卷和学生答卷,由开课系(部)组织保存到该课程考试后四年,以备查阅。
十、附则
(一)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课程考核办法(试行)同时废止,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一律按本规定执行。
(二)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三)各(系)部可根据本管理规定依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制定实施办法,报教务处备案。
第五篇:课程改革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A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B重建新的课程结构;C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倡导建构的学习;E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F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A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B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C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A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B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C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4、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2)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a、建构主义的知识观b、建构主义的学习观c、建构主义的课程观d、建构主义的教学观e、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5国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6、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目标a 基础知识的掌握b基础能力的培养c价值观、态度与道德修养d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2)、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内容的改革:a信息教育渗透各级各类教育b强调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的传授c加强外语教学的力度d学校与企业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第二部分
1、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体系。
2、课程结构的确定:(1)厘定各类课程或具体科目所具有的价值(2)需要审视既定的课程目标(3)要谋求课程价值与课程目标的对应与吻合。
3、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1)描述性方式(2)数量化方式(3)应用性方式
4、课程结构调整的三大原则:(1)综合性原则(2)均衡性原则(3)选择性原则
5、学习课程计划分别以综合性与分科性两种方式呈现出来。课程计划中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6、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7、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8、综合实践活动理念:(1)坚持学习的自主选择和主动研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乃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9、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个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探究课题或问题。
10、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下列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
11、课程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
第三部分 教学理念与策略
1、文本与对话:教学规范的转型。A、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B、文本与对话:“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建;文本有助于推动对教学的功能机制与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并对教学的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C、教学规范的转型。课程设计要摆脱传统的3R(读写算),超越现代的“泰勒模式”,代之以失衡、关联、情境化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应是多元的、变通的、具生产性的,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失衡、再平衡是教学设计中的必要成分。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备多尔所指出的“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谨性。
2、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笔者把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3、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4、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5、教学评价策略:A首先必须明确本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评价指标。B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就能做出判断。C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D指标的产生尽可能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E开学初就应把评价表发给每位教师,并告诉教师,在期末将由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便于教师学会自我管理。F尽可能每次让一个学生同时评价5门或更多门学科的教师。这样每班随机取样15名即可,以避免个别班主任集体作假。G由于所有量表都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统计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给教师排名次,也不能当作发奖金的唯一依据。可以告诉每一位教师两个分数,一个是他本人的总分,另一个是全体专职教师的平均分。得分较差的教师可以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处理,或者对他们下个学期的教案进行规范管理。
6、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
1、研究性学习
2、hang-on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
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
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7、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A、整合教学与课程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E、转变学习方式。
第四部分 课程与教材评价
1、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2、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3、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4、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
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5、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A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第五部分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分三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
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4、校本课程的开发:
1、开发的目标(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
2、开发的主体(教师)
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
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5、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第六部分、课程改革与教师
1、新课程与教师成长:A教师的关注与教师成长
(一)教师关注的不同
(二)从教师关注的变化看教师成长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三)教师关注的升华B新课程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
(一)新课程对常规教学的整体影响。
1、课程对课堂中知识的影响;
2、新课程对课堂控制方式的影响;
(二)对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的重新审视;
(三)新的教学情境的挑战。
1、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
2、新的课程环境;
3、教师创新的潜力;C教师的工作方式与评价
(一)教师的合作
1、与教师的合作(1)教师需要摆脱职业的孤独处境(2)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3)教师间交流的益处
2、与家长的合作;
3、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4、交往与合作的技术:倾听、谈话、沟通;
(二)教师的评价。
2、教师间交流的益处:A心理支持——能有人与我们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总是一件好事。B新想法——我们的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C示范合作——我们需要展示给学生:在我们说合作很有益时,我们也在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D力量——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可以获得比个人努罚更多的成绩。E减少工作负担——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及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F动机——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我们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G支持变革——人们试图单独实施革新时,往往不会发生革新的变化。调查表明,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
1、什么叫课程?
答: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3.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答: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地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和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4、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1)学生评价(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同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2)教师评价(1)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实施评价(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4)考试改革(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具体地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排名。(4)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作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5.核心课程的本质:
1):是社会取向的核心课程观;2):是经验取向的核心课程观;3);是学科取向的核心课程观;4):是混合取向的核心课程观
6、什么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修修读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指依据不同学生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 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 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7、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特点: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散性和普遍性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 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8、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那些主要特点?
特点: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自主性5生成性
9.在实施农村“绿色证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应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坚持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2)、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加强通用技能,职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避免过早职业化。
3)、要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以及农村经济,科技,主导产业等情况,并考虑当地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的选择“绿色证书“教育的具体内容 4)、严禁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
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作为一门针对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以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10.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1.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二.合作学习三.探究学习12.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那些转变?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
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课程.为此,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开发教育资源 2.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 :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2.教学资源的建构性.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3.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一)
1、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注意师生的交流
4、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二).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做到 : 1.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3.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到这点,教师要 :1.积极地旁观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者自我评价
三.)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应当是 : 1.在学习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量性评价方法.2.针对不同学生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4.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许、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5.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答:
一、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16.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答: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牢固、熟练、深入的掌握所教课程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语言应正确、精湛、生动、形象,避免摸棱两可、可有可无的语言。普通话发音准确。师生的眼神也是一种交流语言。
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1)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3)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
三、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还很多,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17.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答:
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创设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 2)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三、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8、创新型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征?
(1)教学目标多样化(2)教学活动主体化(3)教学方法灵活化(4)教学氛围民主化(5)教学过程动态化
19怎么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20.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应用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产生的误区
1、形式化,为了更换而更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2、联系生活实际,却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