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考试作弊分析
案例:
考试作弊在校园里已不是罕见的事情。校园里的公告栏、楼梯口、洗手间等到处贴有“XXX考试答案秘密泄露中”“考必过”之类的考试作弊广告。而且,现实中也不乏购买答案的学生。通过作弊,有顺利通过考试的,有没有通过考试的,也有因为作弊而受到处分的。既然作弊存在一定的风险,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会选择考试作弊呢?以下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此现象。
答:1.考试作弊的目的:害怕考试不及格,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或学位证等;考试成绩与相关的一些荣誉(评优、入党等)有密切联系,为了获取相关的荣誉证书和奖学金;希望顺利通过证书和等级考试,获得相关证书,给简历贴金等。
2.考试作弊的原因(从经济学的成本—— 收益角度分析)
(1)考试作弊的成本:风险成本,考试作弊被发现后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如处罚和因考试作弊失去参加各种荣誉评选的机会;信誉、道德成本,即因作弊被发现而造成的不良信誉评价和学校、社会的道德指责;精神成本,学生为了作弊,因为内疚感和惭愧感,备受高度的精神压力;物质成本,贿赂、向培训机构等购买答案所需的金钱和作弊工具等。
(2)考试作弊的收益:学生通过考试作弊不但获得高分通过考试,还因为好的成绩而获得其他的利益,如评优、入党、荣誉证书、等级/资格证书、奖学金、就业推荐等。另外,由于通过作弊考试,意味着平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较少,时间相对自由,算是赢得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当今许多学校的监考制度和监控制度不够完善,学生考试作弊被发现的几率很小;社会上不良风气盛行,不诚信的现象比较严重,信誉成本相对降低;精神成本视个人而定,而想要作弊的人其精神底线已放低很多;需要物质成本的基本是含金量较高的考试,考生的收益很大,物质成本越高,考试含金量越高,学生收益越大。
综上,学生之所选择考试作弊是因为考试作弊的收益的期望值大于作弊的成本,这一点符合西方经济学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则。所以,学生选择作弊是一种经济行为。
第二篇: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
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
甘肃省武威第十中学:杜茂发
考试作弊,追根溯源历史悠远从米粒作弊到现在的手机作弊,其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监考从过去的隔离考生到现在的“裸考”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然而 随着考试的深入和竞争力的增强,舞弊的现象愈演愈烈,目前在中学生当中考生作弊之风也在蔓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深思啊!作为教师难道我们就没有责任吗?我想教育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要让年轻一代的中学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健全的人格。下面 笔者对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作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析。
一. 中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
(1)虚荣心理: 中学生还处于一个发育的阶段,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争强好胜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伙伴和成人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当自己取得不错的成绩时,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还有家长的喜欢,甚至得到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获取荣誉称号、奖学金,家长的物质奖励、当学生干部等,相反如果没有好的成绩时可能被别人看不起:为父母冷淡与责骂,为教师遗弃与歧视,为同学轻视与鄙视。因此他们总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希望借此达到预定目标。但是 一旦在考试过程中发现难以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时,就可能借助于作弊这条“捷径”。
(2)投机心理:平时学习目标不明确,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考试时候又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使自己的动机得到满足,他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考场上,总希望从别人那里捞点“好处”,全然不顾学校的纪律,内心的谴责。于是,把希望寄托在监考老师同情或者自己的运气上,想蒙混过关。
(3)冒险心理: 冒险心理多见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或是在关键性的考试中。有的是因为面临着升学,因为“一纸定终生”,想抓住这个机会,考出一个自己满意的成绩,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础较差,几个学期下来,成绩趋弱、面临退学,这时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
(4)盲从心理。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尤其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得一些学习努力的反倒不如考试作弊的,这些学生就感到考试成绩不公平,产生心态不平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如果不这样做,那自己岂不“亏”了?于是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5)偏差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帮助差生作弊,为差生提供作弊机会,有的中学生认为只要中考或者高考不作弊就行了。看到同学特别是一些比较要好的同学,不仅经常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还作为老师们在做学生工作时的反面教材,甚至被家长责骂或毒打,于心不忍,想帮帮忙度过难关,他们往往主动通过传递纸条等方式协同作弊。还有的同学在升学考试的时候,因为对方是自己的死党或自己心仪的异性,想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或者博得对方的好感,主动帮忙,不仅内心不觉得羞愧还觉得自己帮了别人大忙,自己是英雄一个,有一种满足感。
(6)谈“考” 色变:有的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或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基础较差,很难通过考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自己做的自己的小目标或计划,在现实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灰飞烟灭。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吃不饱、睡不香,一进考场就因心理紧张而发生“暂时性遗忘”现象,而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更会产生害怕心理,于是便会产生“夹带”以防“不测”。
二.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考试作弊是是学校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假货、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商品市场;办事情靠拉关系,政府官员贪污受贿、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及社会上组织的各类职称考试在校园中寻找替考,还有网络媒体的某些报道,电影电视的某些节目等等,这些现象给年轻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2)各种考试的监考标准不一:在一些仅仅是考察科目的监考流于形式,比方说在在一高中毕业会考的考点中那完全是走过场:监考的时候不仅仅没有监考老师在场,监考老师居然还宣称要学生自己舞弊尽快结束考试,以图得有更多的休息时间!而对于一些正式的很重要如升学考试有要求却很严,由于学生作弊经验的日渐丰富,手段花样翻新,欺骗性、隐蔽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监考教师有时难以发现,如此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作弊行为,败坏了考风和学风,也影响了更多的学生。
(3)惩治打击不力。有的老师为了同情某个学生,放了他一马,手下留情,最主要的是想把影响降到最低,明哲保身心理在作怪,因为一旦把学生舞弊的事实上报,监考老师怕麻烦不断。还有的是因为学校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学生舞弊一旦被抓,能内化的尽可能内化!这难道不会助长作弊之风吗?
(4)评价体系的不科学:“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分数致关重要,什么都是分数说了算,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评奖学金要分数,评三好学生要分数。
(5)家庭的影响:一方面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取悬赏的方法,没有正确的引导,只是一味的要孩子的成绩;另一方面,要求孩子要诚实,而自己却不时在同事面前,左邻右舍那里撒谎,使自己的说教在孩子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三、解决中学生作弊问题的对策
针对学生作弊的种种原因,我们必须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预期“疗效”。
1、切实地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同学们究竟学到什么才叫达到了学习目的?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必要的,这是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基础;学会与他人合作是必须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会合作的人将寸步难行;理解运动的意义,使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是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所必须的;能够体会美,发现美并创造美,这是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志之一;学会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教育自己是人生永恒的课题„„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因此,我们不应该只重智育,只看成绩,而忽略了其他的学习内容。只重智育的教学极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偏激的认识——成绩说明一切。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则自己一无是处。
2、明确考试的意义
考试的意义何在?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是为学生、师长挣得荣誉?都不是。考试的目的很简单——师生据此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通过考试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仅此而已,我们不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完善评价体系
正因为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善于学习,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热情,体质优良,自控能力强,组织、管理才能突出,艺术细胞丰富,情感细腻,乐于助人,正直、善良,上进心强,头脑灵活,刻苦勤奋,乐观幽 默等等。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空话连篇,必须要实实在在,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要让同学们感受到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进步,老师们都是很关注的。要鼓励他们多方面发展,同时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以明确努力的方向,或扬长避短。何必用考试成绩这一根绳上“勒死”那么多学生呢。
4、加强意志训练
必须让同学们明确一个事实——许多成功人士只有平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可是当他们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在遭遇重大困难时,在工作极其繁忙时,却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 —这
就是意志的作用。当然,意志不会与生俱来,它需要培养。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信、自制、果断、持久性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引导学生克服表里不一,盲目从众的意志。至于具体措施,则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加强对学生的意志训练,不仅是师长的事,更是同学们自身的一大要事。要让他们主动地,找机会训练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
此外,改革考试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师长起好榜样作用等对于控制考试作弊现象并使之逐步得以消除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篇:考试作弊
考试作弊
明天就要考试了,还没复习好,怎么办呀?从早上开始,他一直都在想着这个问题。他不知道怎么办,只是声声叹息以前学习的不认真和咒骂着这该死的应试教育。可终究是要考试的呀,他也没多少心情复习了,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一阵噩梦把他惊醒。他看了看表7:00,时间不早了,他连忙叫醒其它室友,匆匆地洗漱后直奔教室。他坐在位置上,摊开一本书,心思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铃铃考试预备铃响了,人人都怀着紧张兴奋的心情走进了自己的考室。他也来到了考室,放下文具,望了望四周,有的人正拼命地啃食着书本﹑有的人还在和别人争论着什么问题﹑还有人在高喊:这次又要挂科了!他叹了口气,坐在了位置上。准备考试了,试卷发了下来。他看了一眼,心中窃喜:这几道题我都做过的,太好了!趁监考员不注意,他偷偷地开始做题了。铃!铃!开考铃把他吓了一跳。铃声完了,周围死一般的寂静,他望了望四周,又低下头做题。
糟糕!我的脑袋出什么问题了?怎么想不起这道题的解法了呢?他用力的拍了拍自己的脑袋,嘭,嘭。像是买西瓜的人检查西瓜是否熟透时拍打的声音。周围的同学望了他一眼,他也抬起头看了一下,同学们的眼睛都显得暗淡无神。他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做题。我怎么就是做不起这道题呢?不行!一定要做起,我可不能挂科呀!他用手扯着自己的头发,眼睛里充满了血丝,几根头发重重地掉在了卷面上,交错着像个大叉。他看着草稿纸上画了又画的推论,就像一个大笑的嘴巴,嘲笑他的愚蠢。他真想立刻把试卷撕掉,但他不能这样做,只好恼怒的想着题。
铃铃还剩下十五分钟的时间了,他望了望四周,同学们都焦急地赶着做题。他叹了口气,放下笔,偷偷地瞧了一下旁边的一位同学。那位同学早已做完了题正玩着笔呢,试卷被扔在了一个很显眼的地方。他稍稍的抬起了头,故作轻松的哈了口气,眼睛却一直注视着那张试卷。不!我不能抄!这是作弊!但我不抄的话会挂科的!不!不行!抄吧!其实我是做得起的,只是突然想不起了,借鉴一下没问题的。他满脸痛苦地摇了摇头,手却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突然,那位同学发现了他,他的心猛跳了一下,但那位同学只是麻木的笑了一下,以至于在他的眼里显得特别刺眼。他做的题正不正确呢?算了!死马当活马医吧!他边想边抄着题。
这位同学!你在干什么?他一下愣住了,是监考员的声音。笔也停止了跳动,整个人都僵坐在了那里,只是心还在怦怦地狂跳着。他回过头,监考员正朝他走近,脸上的笑容让他直颤抖。死定了!他想着,只希望赶快拉铃,可时间到了铃却一声没响。周围的同学都直盯着他,盯得他的脚直发麻。没没干什么。他小声的说。没干什么?我可看见你在抄别人的试卷!监考员朝他吼着。那位同学也伸出手指着他阴着脸说:对!他在抄我的试卷,他在作弊!哈哈!周围的同学也大声的嘲笑着说:哈哈!他在作弊!不!不!我没有!我没有!他抱着头跑出了考室
铃!铃!啊!噩梦伴随着铃声把他惊醒,他连忙看了看表7:00,他又惊慌地看了看四周,室友们还在熟睡。他赶紧下床,脸也不洗,口也不漱,直冲出寝室,嘴里还念念有词:我没有作弊我没有作弊
博白三小高一:刘恒良
第四篇:考试作弊的法律社会学分析
考试作弊的法律社会学分析
[ 陈遐 ]——(2005-12-19)/ 已阅16950次
考试作弊的法律社会学分析
陈遐 孔一
[内容提要] 本文在梳理中外历史与现实资料的基础上将考试划分为测验考试、选拔考试、资格考试三种类型。在考察考试作弊的危害、渊源流变及其控制与原因之后,笔者提出动用法律资源控制考试制度。
[关键词] 类型 考试作弊 原因
考试无疑是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选拔考量、认定资格的最好方法,它保证了“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社会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至高无上的,它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他把正义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社会正义有两项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差别原则与公正平等机会原则;个人正义的首要原则是公正原则,即个人在以下两个条件下应尽制度所规定的责任。第一,这一制度本身是正义的,它符合以上所讲的对制度来说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二,一个人已自愿地接受了这种制度所安排的利益或利用了它所提供的机会来促进自己的利益。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正义的要求,而考试作弊则是对社会正义的破坏,也违背了个人正义的原则。
2000高考湖南郴州嘉禾一中,广东电白考试舞弊案震惊全国。2000年11月5日在开封市举行的全国经济技术类资格考试的两场考试中的2179名考生中搜出作弊工具手机38部、传呼机百余部。正如任何违规现象一样,被发现的只是实际存在的一小部分。笔者在1999年12月1采用主观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某中专二年级两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均为初中专(初中升中专)学生,样本总量106人。调查表明:自参加考试以来,71.3%的学生有过4次以上作弊经历,只有3.8%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作弊;而因此受到处罚的仅为7.2%。考试作弊浮出水面进入我们的视界,考试作弊已不再是个人问题或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一、考试的类型
迪尔凯姆认为科学的分类“不仅使我们把已有的全部知识初步条理化,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形成新的知识。” 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一项准则,也一再被科学研究所实证。
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考试的内在规定、主要功能可将考试划分为三个类型,即测验考试,如学校自己组织的一般的中期、期终考试;选拔考试,如高考、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除了测验考试和选拔考试外还有另一类不同的考试,即资格考试,如法国的大学预科班入学考试,只要考分达到10分以上均可入学,再如高中的会考、律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与选拔考试相比根本的区别在于不受定额的限制,与测验考试相比它不仅有测量之义,还要对达标的考生赋予某种资格或身份,这种资格或身份是一种荣誉,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的进身之阶。三类考试的规定、原则、功能、意义参见下表
内在规定 首要原则 主要功能 第一意义
测验考试 参考标准 客观原则 考量水平、促进教与学。类似与古之“考校” 手段
选拔考试 名额限定 公平原则 择优,“选贤与能”,“选士”。类似与古之“考选” 目的资格考试 分数线限定 公平客观混合原则 考量水平、评定等级、赋予资格 混合要实现考试的功能意义,则必须要求要求考生“独立答题”。“独立答题”的情形之一是闭卷考试中不借助于他人、书籍资料等获得答案;情形之二是在开卷考试中不借助于他人获得答案。也就是说答题所凭借的资源(如知识、技术)必须是自己独立占有的。笔者认为开卷考试只有形式合理性,而不具有实质合理性,因为每个人占有的资源,如资料不可能是等质量的,它违反了公平原则。于是选拔考试极少利用这种考试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独立答题的考试要求产生了公平原则,还不如说是公平原则产生了独立答题的考试要求。由此也体现出其正义的价值取向。而考试作弊直接违背客观原则和公平原则,否定正义。
二、考试作弊的危害后果
不同类型的考试中考试作弊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危害后果。
测验考试、选拔考试、资格考试三者的作弊的普遍性依次递增。有这样一个社会事实:一些人不在测验考试中作弊而在选拔考试中作弊,一些一向拒绝作弊的人在资格考试中舞弊。其原因在于:测验考试的功能是考量水平、促进教与学。对主考 而言可以了解被考学习状况、诊断谬误、改进教学;对考生而言是自我检查、自我诊断,真实的结果更有利于自己提高; 选拔考试的结果往往与重大的利害得失相关联,自然有人去冒险,但因其录取名额限定,作弊就意味着不公平竞争、意味着损人利己,对有些人来说是其道德感所不允许的;资格考试既有利害结果又不会直接损害他人利益,也就是说,既有利又可免受道德谴责。如果考题粗制滥造,作弊者会更加心安理得。笔者曾目睹了“x x素质考试”、“x x资格考试”中的舞弊场景,考生中不乏正人君子,但鲜有感到不安的。至于因违背诚实的信仰而感到的良心不安在三类考试中程度上并无太大差异。
三类考试作弊危害后果的排序依次为选拔考试、资格考试、测验考试。在选拔考试中作弊,直接威胁到其他考生的利益。如1995年高考中某省某市一考生强制抄袭前排同学的答案,两人填报的志愿又完全一样,结果作弊者被西安某大学录取,前排同学却因与抄袭者1分之差未能被该大学录取。重大的选拔考试中的舞弊会败坏考风、败坏学风、降低人才规格。明永乐六年六月,翰林院庶吉士沈升在其给皇上的奏折中说:“(作弊猖獗)以致天下士子,竟怀侥幸,不务实学”。以舞弊而考取的考生会形成扭曲的成功观,而因他人作弊而落选的考生会产生深刻的敌意。这有时会危及社会正义,危害社会团结。资格考试中的作弊危害的是该“资格”的社会声誉和该“资格”对应的(身份)职业群体的声望。试想如果一个初中生也能考取律师资格,那律师将会怎样的泛滥和草芥。测验作弊直接损害考生自身的利益,可能败坏校风,但最终受损的还是考生自己。
三、考试作弊的渊源流变及其控制
“方生方死”。万事万物自身即孕育了反对自身的因素。考试与考试作弊相伴相生,如影随形。
实质意义上的考试起源于西周的“选士”制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正规的科举制度则发端于隋而废止于清,历时1317年(公元583年—公元1904年)。
唐代科举初创,防弊不严,请托盛行。唐宪宗元和年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欲入举场,先问苏张,苏张尤可,三杨杀我”。为遏制考试作弊,《唐律疏仪》特做了如下规定:
诸贡举非其人,应贡举而不贡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若考校,课试而不以选官乖于举状,以故不称职者,减一等。
失者,各减一等。(余条失者准此)承言不觉,又减一等;知而不行,与同罪。
到了宋代冒籍、匿丧、枪替、倩代、夹带、传递、抄袭、暗通关节等违规舞弊事件屡有发生。为防止考官考生串通作弊,景德四年(1007年)北宋朝廷制订了“糊名” “易书” 两项考规。
明代考试作弊仍未绝迹。嘉靖四十三年甲子春,礼部覆南道御史史官所陈两京乡试革弊事宜:
一、今后两京主考,不用本省人,如资序挨及,南人北用,北人南用,以别嫌疑
一、誉录用书手,对读用生员,以防洗改。……
清代为防止考生利用“关节字”(标知码)与考官暗通关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制订的考规中规定,三场考试中“七艺”的破题、承题、开讲所用的虚字誉录时一律不抄写,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则对诗文开头所用虚字做了统一规定。尽管如此,咸丰八年(1858年)还是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科场案------顺天乡试科场舞弊案。该案共处罚91人,其中处斩5人。被斩者中的主考官柏葰乃位及一品的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
随着清朝的灭亡,科举被废止了,考试作弊也随之消失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中国创立的选官制度 经由英国传播正在为世界多国所效仿。而后来民国的精英们却到西方去学习考试制度。
到了民国学习西方律法,奉行刑罚人道主义,法律关于考试作弊的规定不似古代严酷。如民国二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政府令公布的《考试法》 第十七条规定:“对于考试及格人员,事后发现有第八条 所列各款情事之一或冒名顶替或潜通关节情事者,由考试院撤销其资格”。
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考试作弊的法律法规。
四、现阶段我国试作弊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的颠倒
在自由竞争时代,人们更看重结果,而忽视甚至轻视手段选择的合法性。某种情形下,判断善恶的标准,不再是动机或动机与效果的结合,而只有效果。许多人更热衷于金钱、权力、而不再崇尚知识、道德。知识的价值衰落了,知识更多地成了谋生的工具,而不再是信仰和“理性的追求”。学生对无助于升学、就业的课程大不以为然,应付了事。调查显示,有96.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数学考试中,据估算所有做出的题目总计分数不超过58分,而其余题均不会做”的情形下,会“采取一切办法拿到2分”。78.3%的调
查对象表示“如果坐在他旁边的好友在考试中向他求救”,他会“帮助他”。这就是说及格、交情等现实利益的价值已大于“诚实”、“公平”等抽象原则的价值。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对人(职业)的评价标准必然是功利的、单向度的⑦,如以升学率为标准评价教师,以考分评价学生。对不道德、非法行为的道德谴责也越来起弱化。调查表明,只有29.9%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弊是可耻的”。随着测验考试成绩跟奖学金、毕业排名、就业的相关程度提高,它也具有了选拔考试的目的意义,“促进学习”的功能逐渐异化为“择优选拔”,使一些人在日常测验考试中也采取作弊手段。
(二)社会控制的失调
1、法律资源的缺乏
目前我国尚无针对考试作弊的专门法律,这就使得对舞弊的处罚缺乏法律的依据,也使得人们对考试舞弊的损害后果缺乏预见性——即未能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在无法可依的状况下,行政处分很容易被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所消解,于是这种损害后果是不确定的。如监考熟人,监考者很难按章办事,尤其在选拔考试中。对此,法律并未做出类似“回避制度”的规定。现有处罚的严重程度与作弊的实际危害是不相适应的(如取消考试资格,有时通过改换名字即可以在第二年得以恢复)。法律因其强制性而可能对个人的自由造成伤害,因此,对法律的诉求应十分慎重,但当一种现象相当普遍又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时,就不得不动用法律这“最后的控制手段”来维护最基本的社会正义。必须注意的是,只有考试合理化、考题科学化的前提确立后,“考试法”才可能是“良法”。培养专门的研究考试的研究生加盟考务部门,是良法运行的基本要素之一。
2、道德力量的消弱
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4的调查对象第一次作弊是在小学。这提示研究者对被调查者进行反向提问:“小学时你为什么不作弊?”80%以上的被调查者回答:怕受父母责骂、怕挨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对小学生而言,父母、老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他们的评价是小学进行自我认同的主要依据。在日常教育中,“诚实”是作为一项很高的道德准则加以灌输的,这一准则被小学生普遍的接受,成为控制作弊的内心信念和舆论力量。而当升学至中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父母老师的权威开始衰落,“诚实”的准则受到怀疑。对于作弊,不再持有强烈的批评态度。当问及“因作弊而获得全班最高分”被调查者的反应时,有14.4%的调查对象表示“暗自高兴”,20.2%的人表示“安之若素”,另有20.2%采取回避态度——“不原多想”,三项合计55.8%。由此可知,道德舆论的控制力已严重消弱。
(三)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都被统摄为国家利益(benefit of state)。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利益主体呈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如地方利益、集团利益等多个利益主体。这些主体很大程度上是以自身利益为本位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对选拔考试有着明显的影响,如有的地区高考中出现的集体舞弊案;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监考人员对本单位的考生网开一面。48.7%的调查对象表示在重大考试(如中考)前,教师给过某种暗示。
(四)考试制度的缺陷
1、选拔考试,“一考定终身”,利益过于集中,促使学生铤而走险
且不管偶然因素对个别考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就整体而言,一次考试(如高考)可以决定一个人几乎一生的命运,而由此确定出的却是两种异质性极强的道路。对有的考生来说,竟会是飞行员与人力车夫的差别。而这种判别所带来的利益差额远大于考试作弊的代价,况且这种代价是不确定的。正如有的考生所说“为了考上好大学,冒点险值得”,而对于考试无望的学生来说,作弊成了“额外的机会”。
2、测验考试考题编制缺乏科学性,难以测量学生真实学习水平,使考生对考试的价值
产生怀疑
现代教育以“素质—能力”为拆求,越来越多的关注原理方法的教授,而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布鲁姆(R·S·Bloom)于1956年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水平分类系统,它为标准化测验提供了科学的框架(见下表)。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
类 别 学习水平类 别 的 说 明
1.知识 对知识的简单回忆
2.了解 理解的最低阶段
3.应用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要领和原则
4.分析 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
5.综合 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
6.评价 根据内容的证据和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
一套试题的科学性应由四个指标来测量: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根据笔者对几十套测验考卷的分析发现其效度均很低,完全不能有效反映现代教育目的测量要求,仍囿于僵化的“记忆—复述”模式。考题类型(尤其是大学文科)集中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其答案也是“标准化”的。社会、人文知识有一个特点:不确定性。许多所谓的知识并不是知识,而只是意见。如“何为教育的目的”,不同的人可能作出完全相左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研究者的立场的差异、观察角度的分殊或抽象层次不同所导致的,很难说熟对熟错。长期以来,受二元论、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热衷于掌握“确定的知识”。这种考试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教育而非“个性化”的教育,完全违背了现代教育的诉求。这就使得许多考试不是在测量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而只是在测量“记忆力”和“学习态度”。如这样的考题“公文有 类 种”;“蟑螂多生活在什么地方?”后者标准答案是“花盆下面”。有86.9%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的考试成绩,根本不能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排除这是部分作弊者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但也是考试价值受到考生质疑的一个证据。“恶法非法”,对恶法形式正义的维护,即是对实质正义的破坏,这也动摇了部分监考者的信念。
法律的介入是控制考试作弊的当然选择,但其前提是专业考试机构的建立,考试制度的合理化与考题的科学化。
二、参考文献:
[法] 爱弥尔·涂尔干 《社会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 马塞尔·莫斯 《原始分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巴巴拉·伯恩《九国高等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
徐有守 《中外考试制度之比较》台北:中央文物供应出版社 1984年版
李铁 《科场风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年版
李国荣 《科场与舞弊-------中国最大科场案透视》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年版 J·D·道格拉斯 F·C·瓦克斯勒 《越轨社会学概论》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杨学为等编 《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 合肥:黄山书社 1992年版
Stacia Robbins,HONESTY: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Senior Scholastic Oct.31.1980
第五篇: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产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们从对考试的认识、社会不良因素、学生心理因素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1、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
考试是对特定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学生需要考试,就像人需要体检一样。通过体检,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怎么样,身体哪个方面没问题,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哪个方面有毛病,我们可以对症下药。通过考试,教师、学生可以了解到应学的知识到底掌握得怎样,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补缺。这告诉我们: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学生、家长,甚至是教师,都存在着对考试的误解,他们把考试当作了学习的目的,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考试考得好,而非学习知识本事带来的快乐与自身的成长。学生中广为流传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等顺口溜;教育教学中所流露出来的“分数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按分数给学生编排座位、按升学率给学校排队等等,都是对考试缺乏正确认识的真实写照。
学习的功利性太浓,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产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根源。由于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只顾片面追求考试分数以及由好分数带来的好处,考试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学生生活的中心,他们必须放弃其他的爱好,一切都围绕这个“重中之重”来进行。当面对考试时,学生就会想到考试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如,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轻视以及自信的危机,所以,对考试的焦虑、紧张随之而来。在这
种情况下,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作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1)社会大环境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从而间接地影响着中学生对考试作弊的认识。目前的大环境,存在着许多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如社会风气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甚至教育界也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而社会上诸如成人高考、各种职称考试中,存在着各种作弊(或者说,舞弊)行为已是习以为常。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中学生耳濡目睹,自然也就接受了考试作弊。
(2)家长过高的期望
多数家长对教育十分重视,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可他们一般不去了解其子女的学习的过程,而一味追求结果,如班内的名次或高分,并不切实际地提出过高的要求,当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训斥、打骂。迫于这种压力,有些学生为回报家长一个“好”成绩而不惜用作弊来骗取高分。同时,有些中学生自己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只是迫于父母之命而学习,为了让父母高兴,也只有靠作弊。
(3)学校的评价手段的单一
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词——“高分低能”。这说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存在问题。首先,我们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单纯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考核;其次,即使在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时,考试内容的教条僵化和评价方式的刻板单一,使绝大多数人产生了作弊的念头并具备操作上的可能性。那么,考试作弊就自然而然了。
(4)考试监督不得力
严肃考风考纪,维护正常的考场秩序,监考老师的责任重大。但在事实上,监考老师出于种种原因,在监考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帮助学生作弊的现象也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作弊歪风就会不断地蔓延滋长。
3、学生各种不良心理作怪
造成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1)虚荣心理。由于学校教育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于是学生的在校表现也进行了“量化”,而考试分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排名次,间接影响着三好学生的评定等问题。而不少学生“面子问题大于天”,因此,部分思想觉悟不高的学生会担心成绩不好,影响“面子”,就产生了考试时作弊的错误行为。
(2)怕吃亏心理。“别人都在作弊,我不作弊就显得不公平”,这也是产生作弊行为重要原因。由于少数学生靠作弊获得高分,并得到一定的满足,而其他踏踏实实的学生却未获得满足,反而会被教师、同学、家长认为是退步了。于是,为了“不吃亏”,为了“公平”,也错误地加入作弊者的行列。
(3)哥儿们义气心理。“考试作弊,齐心合力,谁要告密,下课暴力。”在校园内,存在着一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该群体中的一些学生,为了帮助其圈子内的“哥儿们”顺利闯过考试关,常常协同作弊。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帮助差生作弊,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帮助”别人考试
过关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对其他同学的这类要求不便回绝,否则将成为“不够哥儿们义气”的典型,作弊成了学生之间变相沟通的方式。
(4)不劳而获心理。由于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考试时只有靠作弊应付。
还有一些其他心理原因,如:害怕家长的心理,由于家长的过高期望,加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出于无奈,也会以作弊手段来应对家长;侥幸心理,由于监考老师的不到位,时而让部分作弊者得逞,学生会产生利用作弊侥幸过关,或取得好成绩的想法。
二、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为有效防止作弊行为的产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对考试的认识
一位教育界专家认为,“把作弊责任推给考核方式或者其他方面,忽视作弊者自身在道德和人格上的严重缺陷,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结合公民道德教育,要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舞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分辨是非,树立诚信为荣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促使学生认识到:作弊决不是“小事一桩”,而是事关如何做人的大事,考试不仅要考出水平,更要考出人品。
同时,端正对考试的认识,明确考试的意义。考试的意义何在?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还是为学生、师长挣得荣誉?都不是。考试的目的很简单——师生据此了解教与学的情况,通过考试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仅此而已,我们不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这样,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中学生考试作弊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
学生不劳而获思想、厌学情绪的产生,与教师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讲课时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摒弃“题海战术”,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样,学生就会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他就肯下功夫去掌握它,这也会大大减少考试作弊。
减少考试次数,改革试题结构,逐步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也有利于减少考试作弊。近年来,考试泛滥使学生应接不暇、惶恐不安,再加上“残酷”的排名,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所以,通过减少考试次数、“考试练习化”等方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之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考试。同时,改变考试的方式,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替代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性内容,留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重点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即使把教材带进考场也无济于事,考前任何临时抱佛脚的准备(特别是作弊的准备)都不起作用。
(三)加强考试纪律教育,严格考场管理
在学生违反了考场纪律以后学校再加以处分,这并不是杜绝考试作弊的上策。班主任应在考试前认真宣布考场纪律,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要做到考前认真清场,考试时统一发草稿纸,统一编排考场等等,并把净化考场的重点放在加强教师的监考力度上,以清除作弊的种种客观诱因。尽可能杜绝学生作弊,把考试作弊扼杀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违犯者,都要依章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更不能听之任之,或怂恿学生作弊。
(四)密切家校联系,增进了解
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学校应及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教育在变革,考试在改革,如果说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那么解决考试作弊就必须从我们身边做起。有理由相信,只要加强管理,冷静面对考试,正确对待分数,考试必将会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