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XX年级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岳小丹其实我是以一种很随意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以至完全没有预料到它带给我的感动,震撼,以及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为上海女作家陈丹燕根据真人真事所编著。书中主人翁郭婉莹(戴西),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曾经锦衣玉食,奴仆成群,应有尽有。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随风而逝,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世事沧桑,丧偶、劳改、受羞辱打骂、一贫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磨去她的美丽,她的坚持,她的生活姿态。她似乎从来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她的精致让我感慨,一个生命到底需要多大的坚韧才可以活的如此简单,如此高贵,如此优雅?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尘世间的我们在短短的一生中到底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存活?我很少去想这个问题,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没有想到还能有人能够如此认真,如此坚强,如此乐观的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待生命里每一分每一秒,无论是苦,无论是甜,无论是在幸福的云端,还是在苦难的深渊,都活得那么精致。她的天空总是又高又蓝,云淡风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无数次读到过这句诗,却一次也没有真正领略到它的含义,但是黛西却让我懂了,伴随着巨大的震撼。一个人将要遇到些什么,是谁也不知道的。她一路从繁华富足与荣耀跌落到贫困无助和凄凉,到被打被骂被羞辱,尝尽世情冷暖,人间酸甜苦辣。在那命运的急转弯中,许许多多的人因受不了那个吃人年代的折磨而自杀,但她却从屈辱中活了下来,并且没有成为一个因心碎而刻毒的老人。所以,谁都没有想到以后,当她站在菜场里卖咸鸭蛋的时候,当她只能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当晚餐的时候,当她独自从劳改地回到家的时候,听法院的人来宣读对她丈夫的判决书,接着把她家里所有的东西悉数充公、连她的结婚礼服都不剩下的时候,她能好好地活下来。当有外国人问起她的那些劳改岁月时,她能优雅地直着背和脖子,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
我不禁想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棵树,由于主人的粗心大意,忘了将绑在树干上的晾衣服的铁丝解下来,多少年过去偶然想起,才发现那根铁丝已被树深深长进了树干里。智者让桎梏在生命中淹没,愚者让生命在桎梏中枯萎。黛西就是这样一棵坚强的枝繁叶茂的树。没有开脱,没有自我解嘲,那些看似玩笑的话语仅仅是她的想法而已,若不然,她又如何积极地承受那些年来的凄风苦雨。在生活面前她是温婉的,是微笑的。她的笑遮住她在长长的日子里遇到的那些事,那些失望给她的伤害,也小心翼翼地遮住自己的向往。渐渐而来的磨难,让她成为一个懂得用淡淡的笑容将心事关在心里的女子。这就是达观者的笑容。实际上我们都不能说它是一个笑容,只能说,这是一种成年女子人世渐深的表情,一种淡淡的惊痛,一种沉默的自尊,一种坚忍的安静。她并不想倾诉,所以用一种笑容将话题遮了去。
不做什么无意义的反抗,但也绝不屈服。她把生活交给她的一切看的很淡,不是刻意的逃避,或者掩饰,只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健康的乐观,温暖的乐观,无论是富有时还是贫贱时,她都那样认认真真的努力去过活。没有肆意的眼泪,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痛心疾首。走过伤害,走过疼痛,她那颗温润的心依然是完美无缺的。
她活得那样明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倔强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不杀我,我不愿意和你结婚,你要是杀了我,我也不会和你结婚,因为我再也不能和你结婚了。”她对以死相逼婚的未婚夫说。决绝,干脆,坚定。生活中,多少人活得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纠结于爱情,亲情,事业等琐事中不得轻松,一天又一天。也许我们能够更好的懂得人生只有一次,岁月是短暂的,生命是自己的,会好一些。
她生命的坚韧和对世事的勇敢让我感叹。就像一个没有被打开的核桃,谁也不知道在淡褐色的硬壳里,她有一颗怎样的心,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她的自尊和婉约后面,也藏着一些遭负心的伤痛。她爱上的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丈夫,却又是一个无法满足过居家日子的男子。儿子出生时她难产在医院两天,女儿正在家里静养肺炎,丈夫还是去俱乐部玩牌到深夜回家。她也曾不声不响的在深夜里敲开一个年轻风流寡妇家的门,把丈夫找了出来,并带回自己的家。她是不是伤心自怜?是不是愤怒和委屈?没有说明,没有抱怨,没有揭露。我不知道她的心里有怎样的疼痛,又有怎样的宽容。也许她严格的教养和坚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像别的女子那样去哭闹,去心碎。她的优雅让人心疼。
有太多的人每日形色匆匆地追逐幸福,找不到幸福,却又落得满身心的疲惫。我们往往在追逐幸福的时候与幸福擦肩而过的,却忽略了身旁最微小的细节里有着最深刻的真谛。黛西给我很多启迪,她教我怎样用一种最自然真切的心态去欣赏春天的百合,夏天的玫瑰,秋天的雏菊和桂花,以及这世界可以嗅到的芬芳。有人这样评价郭家的这位四小姐,哪怕幸福只露出了一根线头,她就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温暖的毛衣。这不是小资,不是做作,只是人性的返璞归真,去在自然界中寻找纯洁的天籁。毕竟人生,能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物值得我们灌注毕生的精神?而除了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外,生活,还由什么组成呢?
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子,更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在经年不息的文革运动中,昔日的贵族小姐沦落到乡下挖鱼塘刷粪桶。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生活的巨大落差没有让她放弃对生活的认真,热情,执着。没有了电烤箱,没有了银质餐具,但她却学会了用铝锅蒸出香喷喷的西式蛋糕,学会了在煤火炉上用铁丝架烘焙出火候正好的黄脆的面包片。她用那双因过度劳动而变形的双手创造出她生活的艺术品,并且满怀热情的享受她的艺术品。她是身处逆境,不知道她是忘记了,还是压根就不在意,她只是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幸福。我看过几米的一幅漫画,一个人掉到了深井里无人搭救,但他却在最深的绝望里发现了最真的美丽:他看到井里水面上灿烂的星光。我想,黛西就是那个发现星光并沉醉欣赏的人吧。这样对待生活的人,眼泪里都闪烁着微微的笑意吧。总有一种坚持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坚强让我们动容。能在绝望里发现美好的人对生活所给予的一切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在经历了大磨大难后,黛西说。平静的一句话,朴实的像淡淡的水。她给孩子们讲《波丽安娜》的故事。波丽安娜总能够直面人生,她懂得凡事总向好的一面看,要是她遇见了什么倒霉事,她总是能在里面找到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并开开心心地受用那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波丽安娜不在乎钱,喜欢自然淳朴的事物,波丽安娜总是说:“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和不适,我只不过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将来,要好得多。”她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她想让他们把一生都活得轻松愉快,并且有质量,而无论置身于怎样的命运背景。
可是生活中的我们却似乎活的很单薄,把生命的全部重量都维系在学业,爱情,工作上,为此我们可以不惜以命相抵,完全不在意生命本身的珍贵与美好。黛西不,她的生命没有维系在家庭上,没有维系在事业上,没有维系在爱情上,要是那样,她的生命早已做了最沉重的抵押,不会一直安详的微笑到最后。和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一样,她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她也并不强壮,她也只是个以为自己很弱的弱女子,只是她有一颗坚韧的心,除此,她什么也没有。她的生命遗世独立,存在着自己的存在。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以至她根本不需要那样精致。她是一个精致的女子,以至她根本不需要那样美丽。我想起我见过的许多个结过婚的女子,我曾感叹她们婚前婚后的反差之大。婚前,闺中女儿,纯洁如玉,玲珑剔透,一点两点小的修饰扮出最动人的情愫。可是婚后呢,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者大有人在。也许是不再担心嫁出嫁不出的问题,也许是为生活的琐事所累,什么形象,什么人生的追求,都淹没在日常的吃喝玩乐与柴米油盐里了。我不明白怎么一个人就那样接受了镜中猥猥琐琐的自己,再不再有什么追求,剩下的事仅仅是看着下一代的成长,继而是指望下一代了。我深深感到悲哀,人活着活着就那样活没了自己。但黛西让我知道了一个人还可以那样美丽高雅的活着,一点都不忽悠自己。她是活了一辈子美丽了一辈子的女子,无论是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还是在一贫如洗的困境中,她从来不搪塞自己,她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保持了自己的坚持,用一种最平静但却是最无懈可击的形式,所以她直到最后一天,都是一个精致的女子,不会把一丝口红涂到牙齿上。这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是对待自己的态度。无论怎么活,精致也罢,粗糙也罢,都是风风雨雨几十载,为何不让自己更认真些,庄严而愉快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让自己更美丽些呢?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感谢黛西教会了我许多许多,在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知道怎样像一棵树那样坚韧,那样沉稳,那样坦然。
岁月静好,人生静好。
评语:岳小丹同学的《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试图解读《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人生哲理:“尘世间的我们在短短的一生中到底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存活”?小说主人公黛西30年历经苦难而金枝玉叶不败的一生,告诉了我们:我们不能把生命的全部重量都维系在学业、爱情和工作上,而完全不在意生命本身的珍贵与美好。
评阅人:王泽庆
第二篇: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1
其实我是以一种很随意的心情来读这本书的,以至完全没有预料到它带给我的感动,震撼,以及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为上海女作家陈丹燕根据真人真事所编著。书中主人翁郭婉莹(戴西),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曾经锦衣玉食,奴仆成群,应有尽有。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随风而逝,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世事沧桑,丧偶、劳改、受羞辱打骂、一贫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磨去她的美丽,她的坚持,她的生活姿态。她似乎从来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她的精致让我感慨,一个生命到底需要多大的坚韧才可以活的如此简单,如此高贵,如此优雅?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尘世间的我们在短短的一生中到底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存活?我很少去想这个问题,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没有想到还能有人能够如此认真,如此坚强,如此乐观的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待生命里每一分每一秒,无论是苦,无论是甜,无论是在幸福的云端,还是在苦难的深渊,都活得那么精致。她的天空总是又高又蓝,云淡风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无数次读到过这句诗,却一次也没有真正领略到它的含义,但是黛西却让我懂了,伴随着巨大的震撼。一个人将要遇到些什么,是谁也不知道的。她一路从繁华富足与荣耀跌落到贫困无助和凄凉,到被打被骂被羞辱,尝尽世情冷暖,人间酸甜苦辣。在那命运的急转弯中,许许多多的人因受不了那个吃人年代的折磨而自杀,但她却从屈辱中活了下来,并且没有成为一个因心碎而刻毒的老人。所以,谁都没有想到以后,当她站在菜场里卖咸鸭蛋的时候,当她只能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当晚餐的时候,当她独自从劳改地回到家的时候,听法院的人来宣读对她丈夫的判决书,接着把她家里所有的东西悉数充公、连她的结婚礼服都不剩下的时候,她能好好地活下来。当有外国人问起她的那些劳改岁月时,她能优雅地直着背和脖子,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
我不禁想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棵树,由于主人的粗心大意,忘了将绑在树干上的晾衣服的铁丝解下来,多少年过去偶然想起,才发现那根铁丝已被树深深长进了树干里。智者让桎梏在生命中淹没,愚者让生命在桎梏中枯萎。黛西就是这样一棵坚强的枝繁叶茂的树。没有开脱,没有自我解嘲,那些看似玩笑的话语仅仅是她的想法而已,若不然,她又如何积极地承受那些年来的凄风苦雨。在生活面前她是温婉的,是微笑的。她的笑遮住她在长长的日子里遇到的那些事,那些失望给她的伤害,也小心翼翼地遮住自己的向往。渐渐而来的磨难,让她成为一个懂得用淡淡的笑容将心事关在心里的女子。这就是达观者的笑容。实际上我们都不能说它是一个笑容,只能说,这是一种成年女子人世渐深的表情,一种淡淡的惊痛,一种沉默的自尊,一种坚忍的安静。她并不想倾诉,所以用一种笑容将话题遮了去。
不做什么无意义的反抗,但也绝不屈服。她把生活交给她的一切看的很淡,不是刻意的逃避,或者掩饰,只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健康的乐观,温暖的乐观,无论是富有时还是贫贱时,她都那样认认真真的努力去过活。没有肆意的眼泪,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痛心疾首。走过伤害,走过疼痛,她那颗温润的心依然是完美无缺的。
她活得那样明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倔强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不杀我,我不愿意和你结婚,你要是杀了我,我也不会和你结婚,因为我再也不能和你结婚了。”她对以死相逼婚的未婚夫说。决绝,干脆,坚定。生活中,多少人活得顾虑重重,瞻前顾后,纠结于爱情,亲情,事业等琐事中不得轻松,一天又一天。也许我们能够更好的懂得人生只有一次,岁月是短暂的,生命是自己的,会好一些。
她生命的坚韧和对世事的勇敢让我感叹。就像一个没有被打开的核桃,谁也不知道在淡褐色的硬壳里,她有一颗怎样的心,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她的自尊和婉约后面,也藏着一些遭负心的伤痛。她爱上的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丈夫,却又是一个无法满足过居家日子的男子。儿子出生时她难产在医院两天,女儿正在家里静养肺炎,丈夫还是去俱乐部玩牌到深夜回家。她也曾不声不响的在深夜里敲开一个年轻风流寡妇家的门,把丈夫找了出来,并带回自己的家。她是不是伤心自怜?是不是愤怒和委屈?没有说明,没有抱怨,没有揭露。我不知道她的心里有怎样的疼痛,又有怎样的宽容。也许她严格的教养和坚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像别的女子那样去哭闹,去心碎。她的优雅让人心疼。
有太多的人每日形色匆匆地追逐幸福,找不到幸福,却又落得满身心的疲惫。我们往往在追逐幸福的时候与幸福擦肩而过的,却忽略了身旁最微小的细节里有着最深刻的真谛。黛西给我很多启迪,她教我怎样用一种最自然真切的心态去欣赏春天的百合,夏天的玫瑰,秋天的雏菊和桂花,以及这世界可以嗅到的芬芳。有人这样评价郭家的这位四小姐,哪怕幸福只露出了一根线头,她就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温暖的毛衣。这不是小资,不是做作,只是人性的返璞归真,去在自然界中寻找纯洁的天籁。毕竟人生,能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事物值得我们灌注毕生的精神?而除了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外,生活,还由什么组成呢?
她是一位美丽的女子,更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在经年不息的文革运动中,昔日的贵族小姐沦落到乡下挖鱼塘刷粪桶。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生活的巨大落差没有让她放弃对生活的认真,热情,执着。没有了电烤箱,没有了银质餐具,但她却学会了用铝锅蒸出香喷喷的西式蛋糕,学会了在煤火炉上用铁丝架烘焙出火候正好的黄脆的面包片。她用那双因过度劳动而变形的双手创造出她生活的艺术品,并且满怀热情的享受她的艺术品。她是身处逆境,不知道她是忘记了,还是压根就不在意,她只是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幸福。我看过几米的一幅漫画,一个人掉到了深井里无人搭救,但他却在最深的绝望里发现了最真的美丽:他看到井里水面上灿烂的星光。我想,黛西就是那个发现星光并沉醉欣赏的人吧。这样对待生活的人,眼泪里都闪烁着微微的笑意吧。总有一种坚持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坚强让我们动容。能在绝望里发现美好的人对生活所给予的一切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2
其实,我真的不知道写些什么。但,并非读此后,脑袋之中空空如也,恰恰相反,它使我为之感动,感动得不知从何入手。
纵观戴西(郭婉莹)的人生经历从锦衣玉食落得一贫如洗,由令人羡慕以至寄人篱下。这一切一切的转变无疑是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戴西是如何度过这三十年的艰难岁月,并且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自尊和骄傲。也许,“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而在戴西身上,乐观、独立、骄傲、自尊的性格便是她最优秀的品质。
在整本书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么一段话:“当有外国人问起她的那些劳改岁月时,她能优雅地直着背和脖子,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体苗条。’”要知道在那段艰难岁月中戴西经历了丧偶、抄家、洗厕所(这项劳动在当时表示对人的侮辱),但戴西却用幽默的方式答复了外国人的询问。她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自尊和骄傲,其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乐观,因为它能激起人们对于生活火一样的热情,充满勃勃生机。以至于戴西八十六岁的时候,与三个女子一起只走了几分钟,那三个女子就感到情形像是三个男子陪着一个迷人的美女,而并非三个女子陪着一个老太太。可见,戴西身上所充满的蓬勃朝气已感染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她被扫地出门之后,能在贫民窟的煤球炉子上,用完全被煤熏得通体乌黑的铝锅,做出许多个彼得堡风味的蛋糕;为什么她可以收起惊痛,让她的孩子看不出一丝的阴影和痛苦,与他们一起在颐和园的.皇家湖泊上荡起双桨……然而,就当时的戴西来说这些只不过是点点滴滴的小事罢了。换言之,是乐观给了她战胜厄运的勇气与信心。结果她用上了从燕京大学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在那样的环境中保护了自己的自尊与骄傲。
如果说乐观是戴西处事的一种准则,那么,独立便是她付诸行动的特殊工具。
可能,由于父辈们遗憾的生涯,才驱使他们将我们这一代宠得有些离谱,离谱得有时会剥夺我们的一些个人权利,久而久之,使我们的独立能力变得微乎其微,甚至于,不知“独立”为何物,因此,独立自主的戴西,确实让我为之激动和羡慕了一番;她毅然盖上琴盖,放弃了已经练习多年的钢琴,从上海淑女的流行队伍里走了出来;当她发现燕京大学以后,便决定解除婚约,在北京继续求学;为了成为一名不以丈夫为职业的女子,她于1936年组织了上海第一场进镜霓时装秀,争取着独立人生的理想;在那段艰辛岁月中,她更是独自面对厄运,尽量不给她的孩子留下任何的阴影,使他们的心灵得以健康地成长;1985年,她坚持要签署关于自己死后将遗体捐献给上海红十字会的文件……从这些事例,我们不难看出,戴西的独立性格已经转变成为一种倔强和顽强为荣。它们最终成为照耀戴西曲折人生道路的一盏盏明灯。
很难说,是乐观和独立塑造了戴西的自尊与骄傲,还是她的自尊与骄傲造就了乐观和独立。不论怎样,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是戴西的性格使她摆脱了噩梦的阴影,扭转了原本可能滑入低谷的人生轨道。而改变命运,塑造的人生的就是她自己。
至此,我又想起了陈丹燕在书中所说的一段:“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了的,而且很有可能,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如果设想一下,戴西的童年是贫苦的昏暗的,那么,是否还会有书中我们所认识的戴西存在呢?或许,正是一开始无法选择的人生培养了一个人性格品质,而他(她)的性格品质又塑造了其今后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
事实上,不是人人都能拥有戴西一般幸福的童年,但戴西身上乐观、独立、自尊骄傲的性格却是我们所应争取得到的,尤其是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临挑战,它的残酷程度决不会亚于戴西在那段时期的艰难。而只是怀着这样纯净坚韧的品质以及勇往直前的精神,才不至于被这个社会所淘汰。才大有可能成为一个胜利者!
第三篇: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读《上海的金枝玉叶》有感
有一句话说,一生你需要读至少一本人物传记,尤其是那些实现你理想自我的人的传记,你会从别人最真实的人生里,找到你需要的镜子。这本书写一位叫戴西的女子,看似平静波澜一生,实则可以从她应对的每一个人生难题里,学到对你的现实有益的东西。这是我无意从别人博客里读到的一段话,我本是个脆弱的人,但就是这段话勾起了对这本书的欲望,花了几个晚上把这本书看完,我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作者是陈丹燕。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郭婉莹(戴西)的传奇一生。戴西的父亲是在20年代的上海成立永安公司(现华联商厦)的老板郭标。她出生在澳大利亚,她父亲是应了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带了全家回到中国来振兴当时的民族商业。她当时只有8岁,而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年少时锦衣玉食,应有尽有,受到当时“最上等的中国人”所能受到的最全面的“现代”或说“洋派”教育,享尽荣华富贵。随着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都烟消云散,70年代前出生的人都会凭自己对历史的有限的了解来想象她的遭遇,但其实生活对她的不公,远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我想是她在当时的众人眼里太完美无缺了吧,以致引起那些永远得不到她那样的生活的人疯狂的嫉妒。她在60-70年代遇到的不公待遇与很多人一样,她也只是浩浩历史中的一颗小小的尘埃。许多人忍受不了而终于到另一个世界去寻找公正,谁都没有想到以后,当她站在菜场里卖咸鸭蛋的时候,当她只能吃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当晚餐的时候,当她独自从劳改地回到家的时候,听法院的人来宣读对她丈夫的判决书,接着把她家里所有的东西悉数充公、连她的结婚礼服都不剩下的时候,她能好好地活下来。当有外国人问起她的那些劳改岁月时,她能优雅地直着背和脖子,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是的,她像柔软的海绵一样,即使被压得没有了厚度还继续存在着,一旦压力被移走,就又回复了往日的外观,但内心的痛楚却无人知晓。她经历了丧偶、劳改、羞辱,一贫如洗„„但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依然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我先说说作者是怎么看待戴西的吧,这个成为一部感人的传记,并非陈丹燕有意煽情,相反,她在正式写作之前,把自己感情冷却了两个月。她热爱戴西,但不愿意在书中感情过于冲动,在写作的过程中她也时时停下来,控制一下情绪。她用一种轻柔、温润、有节制的笔调写戴西的故事,把自己的感悟也写进去,放慢节奏,让读者有时间停住想一想。热情澎湃肯定不适合戴西。戴西一生的经历真可以称之为“威武不能屈,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而作者不愿意用这样铿锵的句子,因为不适合,她用这样的比喻:“像一粒坚果被狠狠砸开,她的心灵和精神散发出被寻常生活紧紧包裹住无法散发的芳香。”
我很敬佩这个女子的,经历过如此大的风浪,她却一直没有抱怨,努力地保留着矜持的自尊;甚至连她的儿女也不甚了解她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屈辱,感受如何。她曾经是一朵盛开在上海的繁华中的艳丽玫瑰,却在不测的风霜中失去了颜色,但终究因着矜持的自尊成为了在书中留香的干花。在她九十岁的时候,她说道:“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们什么,我就收下它们。”我只能说我没有这个勇气。
她的一生都是美丽而又优雅的,但她的美并不流于外表,而是从骨髓里透出来的; 她曾是一个家庭主妇,但不能用一般的家庭主妇去定义她;她也曾是个职业妇女,却经历着与众不同的压力;她更是一个母亲,尽量张开着翅膀庇护着自己的儿女,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尽管那翅膀上的羽毛已在风霜的摧残下不再丰腴。她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尘世间的我们在短短的一生中到底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存活?黛西30年历经苦难而金枝玉叶不败的一生,告诉了我们:我们不能把生命的全部重量都维系在学业、爱情和工作上,而完全不在意生命本身的珍贵与美好。
用作者最后的结语:“谢谢戴西让我学到了一些东西,让我看到在风浪中可以怎样经历自己的人生,可以怎样坚持自己的纯净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生活中可以怎样护卫一颗自由的心,在生活大起大落的时候,让它都是温暖的、自在的。”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岁月静好,人生静好。
第四篇:读《上海屋檐下》有感
读《上海屋檐下》有感
喜欢看关于真正生活的东西,虽然它如生活本身一样复杂,有时甚至让人郁闷、窒息,就像冬天一场鹅毛大雪后干着不同营生的人们,农民在自家小屋烧着碳炉、揣着冰凉的手却还在缩脖感叹“瑞雪兆丰年”,贵妇们锦帽貂裘地猫坐在舒服的床头、嗑着瓜子仍诉天气之严寒,门外乞丐成群只为那一顿饱餐。但生活就是生活,人就是有不一样的紫陌红尘。也许可以理解为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孩子在享受大人爱抚的同时却在盼着快快长大;灵魂在享受现在时却也常忆起以往逝去的美好时光;夫妻情侣表面的甜蜜中又隐藏了多少同床异梦?抬眼望去,生生死死、分分和合,几番欢喜几番忧愁,尽在生活中。
这世间这么宽广,属于我的却只是如旧上海弄堂里的小屋那般狭小,自恋的振奋人心、无尽的精打细算、怡养的家庭聚乐、偶尔的低落伤心„„我的生活也这么平静如水、涟漪微起地流过了22个年头,又是新的一年!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遗憾也回不去了,永远地向前、向前,没有退路。衣食无忧的日子,只需好好学习,心情的起伏喜悲也不足为念,只能算作无病呻吟----比之有老有小的父母我还有什么可以抱怨?
我总是觉得以前的上海屋檐下也是现在的上海屋檐下,或者是现在的中国屋檐下。忙于奔波的人们总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话剧中黄家楣的老父亲不远万里从老家颠簸看望被人夸奖“有出息、住上大房子”的儿子,到最后只落得把自己兜里仅剩的三块钱偷偷塞到熟睡的小孙子口袋;黄家楣夫妻两个为让老父以为自己过得好不惜借遍周围邻居的外债,两个人互相嗔怪又互相劝慰,用他们甜涩的感情对抗着一日日难捱的生活之苦。善意的谎言,善良的人,只留在上海的小弄堂里,甚至没有让不相干的人听到的机会,亦如黄家楣那般有才华风风火火来上海打拼闯荡的年轻人,只是寄居于蜗居的小房子里,没有工作的机会,更不要说到哪里去施展他满腹的才华。赵振宇老婆常用泼妇般的嗓音责骂他只知闲聊不知上进,赚不到足够多的钱,赵却还是能自娱自乐,一副知足的样子。没有理由去责怪赵妻的狭隘小气,对赵妻,我的情感就像对体贴爱家的黄妻一样怜爱、充满同情,因为哪个女人都希望自己有高涵养的谈吐、优雅从容有风度的举止,还有,做一个阔太太般温柔端庄的妻子和母亲„„只是要生计、要活下去,无奈的人群!施小宝痴情等待出海的丈夫归家的过程中被小天津逼迫走上卖身路,除了嘴上的指桑骂槐她也只有认命„„世间很多事本就是这样,弱小的人无能为力,强大的人同样望而却步。特别是当这个本就不公平的社会又被笼上一层或浓或淡的灰黑颜色,多数普通人的遭遇就会如粪土一般没有价值,那些压榨阶层的有钱有势之人不会看到他们的哭,就算看见了也不会有丝毫的同情----富人们只会把那些普通劳动者看作他们钱财的来源,压榨的花生。不公平的待遇看多、受多以后,穷人的精明诚信会变成邪恶投机,交情应酬也成了酒场作秀。穷人逐渐明白,自己之所以穷就是因为自己不够恨,要发财就要敢做敢干敢闯敢拼,要升官就得八面玲珑如庖丁解牛般熟悉官场的人情世故,不会“来事”者只能像林志成一样多年待在自己的小职位上含辛茹苦无人赏识无法升职,甚至最终干不下去自动辞职,眼看着那些不及自己能力只会吹牛皮的人火车提速般爬到自己头上春风得意。
杨彩玉等不及在狱中同样受煎熬的丈夫而另嫁林志成,口口声声让自己的女儿叫人家爸爸,心中还时常为生活琐事和林志成的暴躁脾气提心吊胆,为的是什么?不喜欢她见到出狱后的匡复时牵强的辩驳,爱就是爱,既然还爱着那就一直等他,既然不再等另寻依靠了就不要有多余的赘解释,而既然解释了要和前夫重归就好就别在林志成退出时哭着求他留下。纵使这种行为不是一句两句可以解释得清楚,纵使这其中有那么多的感情纠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使她犹疑不决、对谁都难舍难分。我认为感情的事本没有谁是谁非,三角恋爱中的一个人退出了,留下另外两个,这两个还在互相喜欢着,也已经习惯一起过活,那就在一起吧,不需要再去留恋退出的人----既然他选择了离开,说明他想清楚了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放下感情的恩怨情仇,留下另两个让他们相伴到老于他也是一种解脱。天空有阴霾,那是心在犹疑,没有什么释怀不了的,只要勇于反省、只需勇敢决绝。我想现实生活中的三角恋爱也是这么个情况吧,只是有些人还不够理智和坚强,退出有时只是为了逃避,因为自卑于自己的外表或才能,认为他们两个才是男才女貌天造地设。殊不知爱情的世界里本没有配与不配,本不会规则丛生----只要互相喜欢,只要两情相悦。现实的婚姻里奥妙很多,我不太懂也不想去懂,只在现有的思维界限中尽抒自己幼稚真实的想法,只谈自己现阶段对爱情的理解。
我却总是在想林志成的心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心爱的人跟自己入狱前曾经拜托让其多关照他的妻儿的挚友同居了,自己的女儿也被妈妈强逼着叫了挚友爸爸,不止这些,他同时还以为以前温柔的妻跟着林志成有多幸福,其实杨彩玉每天都在为着各种琐事费心担惊;葆珍长大了,已经可以为自己的事打算,可是再怎么说她也是个需要父爱的孩子,林志成对她只是尽到作“父亲”的生理上的照顾,而心理上呢?旁人都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葆珍知道林志成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我也忘不了当杨彩玉告诉她匡复就是他的父亲而匡复却要离开时她的那句“妈!爸爸----走啦!”对比与原来邻居阿牛开她的玩笑说林志成是她爸爸时,她的生气和责怪,真是令人感叹亲情的力量。没有人给她灌输什么冷待林志成的思想,更没有人告诉她必须叫这个刚刚来到自己家里的、记忆中一直模糊甚至空白的高瘦男人“爸爸”,只因自己母亲的一句“他就是你爸爸”的话。难道在离开时匡复只是想到了如我上面所说的,想清楚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他应该决绝地离开吗?那葆珍呢?杨彩玉可以再找一个人为夫,葆珍呢?她能舍下心中那个一直以来的亲父情结吗?自己走了一了百了,杨彩玉和林志成也可以过得很好----表面上的好也罢,葆珍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中煎熬,就让她一直这么熬着吗?以前的十几年里自己不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那是出于狱中无奈,现在可以了为什么不去尽?我知道听到我说这样的话有很多人都不同意,理由大多也应该是“现实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是,匡复留下了,林志成就不可能和杨彩玉继续原来的感情关系,如果是这样,我是匡复的话,就会再留下来,和葆珍好好相处,就算杨彩玉不再是我的妻,葆珍却永远是我的女儿!没有想过要报复谁,只想尽义务,对孩子负起责任。也许我的留下会让林志成和杨彩玉感觉不快,但我会向他们解释,让他们理解我留下来的真正意义。确实是自私的选择,课在多数感情的世界里谁又是无私的?孩子眼里的亲生父亲无人可替代,就像他眼里的彩玉。
《上海屋檐下》中选择离开的人太多太多:黄家楣的老父亲得知他们的窘迫境遇选择离开,临走时留给小孙子自己仅有的三块钱;匡复在看到杨彩玉流泪央求林志成不要走时默默离开;而只是剧中过场人物的李陵碑因儿子的战死选择逃避现实,也可以说是离开了原来的自己。一直未出现的施小宝的据说出海的丈夫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她选择了离开;赵振宇一家,赵妻一直为家里的生计操心,赵振宇却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不去想办法多赚钱养家糊口,他也在逃避着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渐行渐远----也许在旧上海那种黑暗势力的压迫下不可能找到什么挣钱的营生,他的知足常乐是对的。
后来学者分析夏衍这本话剧时说,话剧的创作意图是作者想通过小人物反应大时代,“反映一下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一下他们的悲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出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时代,让当时观众听到一些将来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这是夏衍先生的说法。对啊,只是个剧本,给后人以警示就好,何必太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可能是我在思考时一直局限于剧中人物的感情纠葛,有些不理智和失态了!
第五篇:状物作文:金枝玉叶
状物作文:金枝玉叶
2006年11月1日
金枝玉叶
今天任老师端来一盆花,我想任老师为什么要端一盆花呢?我还在想这盆花叫什么花呢?就在我想它叫什么花的时候,任老师说:这盆花叫金枝玉叶。我仔细观察着这盆金枝玉叶,我这才发现这盆金枝玉叶真惹人喜爱。
金枝玉叶又叫绿玉树,最多年生常绿肉质灌木。它的叶子像桃心,叶片小小的,厚厚的,一对一对长在浅褐色的分枝上。它的茎和分枝比较柔软,可以编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我觉得它像柳树的形状,配上白里透蓝图案的花盆,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