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智能交通规划 打造物联网十倍商机

时间:2019-05-15 01: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二五智能交通规划 打造物联网十倍商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二五智能交通规划 打造物联网十倍商机》。

第一篇:十二五智能交通规划 打造物联网十倍商机

十二五智能交通规划 打造物联网十倍商机

[提要]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中国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这将给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诸多供应商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化网络化交通系统在改善交通拥堵方面有望发挥重要作用。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中国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

智能交通的实现涵盖了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与“物联网”息息相关的关键应用。如果说去年“国际Telematics产业联盟在华成立”掀起了中国第一波物联网应用热潮,那么今年《规划》中对于智能交通建设的强调,则有望将物联网的市场空间扩大至少十倍。这将给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诸多供应商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智能化网络化交通系统在改善交通拥堵方面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打造车联网缓解道路拥堵

在中国,交通拥堵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还是西安、成都、武汉。各地政府都在不断投资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此次《规划》提出,要建设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三类以上班线和旅游客运车辆行车路线、连续驾驶时间等的运行监控;推进建设二级及以上汽车客运站重点区域的视频监管系统。积极推进城市客运(换乘)枢纽、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日常运行状态和突发事件监测监控系统建设。

《规划》同时还强调,要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业,扶持推广“物联网”技术在汽车租赁业的应用,完善租赁车辆调度管理系统。SierraWireless公司交通与汽车市场部总监AndreasKohn对此表示:“无线通信正在给汽车融资、租赁与保险选择和基础设施征税等领域带来新的趋势。车队所有者、路政当局、租赁与保险公司正在布署解决方案,用于定位、监控和追踪移动资产,以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车辆安全性和改善消费者选择。在一些物流系统应用中,无线车辆状态是一个新兴应用。现在可以通过无线技术监控车辆状态、驾驶员情况,从而可以帮助消除每月的重复费用和降低运营及维护成本。”SierraWireless是汽车行业无线技术的市场领导者,拥有十多年的经验和一流的专业技术,并已成功向汽车制造商交付200多万个无线模块。

芯讯通无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也于今年一季度推出了一款面向车辆跟踪系统、车载信息系统应用的3G/HSDPA模块。SIM5320采用SMT封装,具有紧凑的尺寸、超薄的厚度、支持下行速率达3.6Mbps,内嵌GPS和A-GPS,客户无需额外的成本就可以支持位置类服务。该公司总经理沈建国表示:“最近几年,Telematics开始在国内升温,中国的三大运营商目前正在积极争夺这一市场,例如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就在大力推广智能交通协议。我们的车载模块也大量应用在这些方向,可以提供覆盖GSM/GPRS、EDGE、TD、WCDMA、SRD、GPS等的全系列产品,其中SIM5320已经被一些车厂在前装和后装市场采用。”

第二篇:智能电网十二五规划

附件:

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

“十二五”专项规划

智能电网是实施新的能源战略和优化能源资源配臵的重要平台,涵盖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环节,广泛利用先进的信息和材料等技术,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与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供应。实施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对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实施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智能电网相关产业发展,是服从国家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培育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特制定本《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世界范围内智能电网的建设进程已经全面启动,许多国家都确立了智能电网建设目标、行动路线及投资计划,同时结合各自地区的监管机制、电网基础设施现状和社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拟定了不同的智能电网战略。美国的智能电网计划致力于在基础设施老化背景下,建设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电网,并提高用电侧效率、降

— 1 — 低用电成本;欧盟的超级智能电网计划以分布式电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为主要目标,同时注重能源效率的改善和提高,欧洲各国结合各自的科技优势和电力发展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智能电网研究和试点项目,英法德等国家着重发展泛欧洲电网互联,意大利着重发展智能表计及互动化的配电网,而丹麦则着重发展风力发电及其控制技术;加拿大由于其分省管理的电力体制,目前暂无全国性的智能电网计划,由国家自然资源署进行全国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协调,重点放在如何提升电网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能力和传输能力;日本智能电网的核心是建设与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推广开发相适应的电网,解决国土面积狭小、能源资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韩国的智能电网研究重点放在智能绿色城市建设上,目前已经在济州岛建设综合性的智能城市示范工程;澳大利亚智能电网建设的目标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主要工作集中在智能表计的实施及其相关的需求侧管理方面。

综合世界各地区建设智能电网的进程来看,智能电网的关注热点包括:(1)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接入技术及其与大规模储能联合运行技术;(2)大电网互联、远距离输电及其相关控制技术;(3)配电自动化和微网;(4)用户侧的智能表计及需求响应技术。

我国也高度关注智能电网。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6月7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重点推动的科技发展方向的第一项就是“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而“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的电网体系”是其核心内容。温家宝总理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做 — 2 —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总体任务是“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臵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科技部于2009年11月24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的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国家电网公司于2009年5月发布了“坚强智能电网”愿景及建设路线图,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在2010年7月提出“建设一个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的绿色电网”。

总结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现状,面临两个基本现实:一是能源资源贫乏,难以支撑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而且能源资源与用电需求地理分布上极不均衡;二是气候变化催生的低碳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电力系统发展的压力迫在眉睫。为适应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的压力,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目标是作为传统火力发电的替代电源而非补充电源,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并网技术难题远远超越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建设智能电网,充分发挥电网在资源优化配臵、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

— 3 — 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设智能电网也是电网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是本轮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内容,在研究先进输变电技术的基础上,依靠现代先进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在发电、输变电、配用电以及电网运行控制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面的技术跨越,在不断提升电网输配电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先进技术的高度融合,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大电网运行控制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输电及供电能力、抵御重大故障及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供电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我国电网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智能电网有助于解决以下的能源与电力的战略需求: 一是电网支撑大范围优化资源配臵能力亟待提高。我国能源资源与用电需求地理分布上极不均衡,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和全国范围优化能源资源配臵的道路。大规模、集中式的水电、煤电、风电、太阳能、核电等能源基地开发,需要电网进一步提升资源配臵能力。

二是现有电力系统难以适应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我国风资源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这些地区大多负荷水平较低、调峰能力有限,大规模风电就地利用困难,需要远距离大容量输送,在大区以至全国范围内实现电量消纳。同时,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存在分散接入和规模开发两种形式,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规划、调度、运行及安全保障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是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面临巨大压力。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电力工业规模迅速扩 — 4 — 大,目前我国电网已成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电网之一,2010年底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二,并且仍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其二是电网结构日趋复杂,形成了全国联网的交直流互联大电网。其三是自然灾害频发,冰灾、地震、台风等极端灾害对电网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四是用户多元化需求对现有电网提出新的挑战。智能配用电环节要满足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电网与用户双向互动的需求。亟需突破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关键支撑技术。电动汽车发展已进入产业化发展期,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亟需突破。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的发展,开辟了灵活互动的电能利用新模式,迫切需要建立开放的智能用电平台。

五是能源供应结构还需完善,能源利用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能源供应结构中,煤炭一直会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在大气污染排放方面成为世界的主要关注对象。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还将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是服务“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是电网发展对关键技术和装备提出更高要求。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经济性,节约维护费用,需要以智能化的输变电设备为基础,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提高输变电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通过智能化的输变电设备与电网间的有效信息互动,为电网运行状态的动态调节提供有力支撑。同

— 5 — 时,电工制造行业及相关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靠提升输变电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来推动,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能力。

发展智能电网是我国发展大规模间歇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途径,对发展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智能电网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和拉动作用,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与升级。为支持智能电网发展,需要对以下产业进行布局:(1)清洁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建设将大幅度提高电网接纳间歇性清洁能源发电能力,是清洁能源发电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前提;(2)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3)新材料产业,如光电转换材料、储能材料、绝缘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4)电网设备制造产业,如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变压器等;(5)信息通信、仪器仪表、传感、软件等;(6)新能源汽车产业。此外,智能电网还涉及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业。

二、发展思路和原则

“十二五”是电网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战略性、前瞻性原则,针对支撑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强高新技术原始创新,超前部署未来电网发展的前沿技术,为“十三五”及未来电力技术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当前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电网的持续协调发展。

“十二五”电网科技研发的重点方向选择必须按照“反映国家需求,体现国家目标,凝练重点方向,立足自主创新,实现整体突 — 6 — 破”的原则,以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的电网为基本出发点,以实现智能应用为重要内容,针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输变电、配用电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优势和潜能,通过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实现对电网的协调控制,不断提升电网的输配能力和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要紧跟世界技术发展前沿,针对世界各国电网科技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开展电网前沿技术研究,为我国未来电网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技术积累和储备。

智能电网专项规划的总体思路是:结合我国国情、满足国家需求、依靠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形成标准体系、完成示范工程、实施推广应用,加快智能电网产业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形成,取得国际技术优势地位,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为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大主动权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突破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电源并网与储能、智能配用电、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智能装备等智能电网核心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智能电网产业链,基本建成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推动我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示范工程和产业培育方面,建成20~30项智能电网技术专项示范工程和3~5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5-10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50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并通过投

— 7 — 资和技术辐射带动能源、交通、制造、材料、信息、传感、控制等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

2010年已经先期启动了先进能源技术领域“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一期)”863重大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究计划的制定,全面启动了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工程化试点工作。到2015年,在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和装备上实现重大突破和工业应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接入的关键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并网发电的友好接入及互动运行;积极发展储能技术,提高电网对间歇性电源的接纳能力,解决大规模间歇性电源接入电网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问题;完成智能输变电示范工程在部分重点城市推广应用,对其用户的供电可靠度达到每年每户停电小于2小时;基本建成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和安全、规范、全覆盖的信息支撑网络;选择适当的地域建设3~5项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工程;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电网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关键的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点解决电网合理布局,高效输配,优化调度,增强保障度,有效降低经济成本等问题;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臵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电网对于各类大型能源基地,特别是集中或分散式清洁能源接入和送出的适应性,— 8 — 以及电网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化供电服务需求的能力显著提高;全面满足消纳大规模风电、光电的技术需求,为培养新的绿色支柱能源提供畅通的电力传输通道,城市用户的供电可靠度达到每年每户停电小于1小时。

四、重点任务

(一)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并网技术

风电机组/光伏组件随风速或辐照强度的出力特性、出力波动特性与概率分布;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出力的时空分布和出力特性;风电场、光伏电站集群控制系统;大型风电基地或大型光伏发电基地的集群控制平台系统示范工程。

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发电实时监测技术、出力特性及其对调度计划的影响;大规模间歇式能源发电日前与日内调度策略与模型;省级、区域、国家级范围内逐级间歇式能源消纳的框架体系;多时空尺度间歇式能源发电协调调度策略模型及系统示范工程。

大型风电场接入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分析与建模技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交/直流混合接入的控制方法;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分析与保护策略;输电工程关键技术及样机;核心装备研制与示范工程。

间歇式电源基础数据、模型及参数辨识技术;间歇式电源与电网的协调规划技术;间歇式电源并网全过程仿真分析技术;间歇式电源接入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评估理论和方法。

适应高渗透率间隙性电源接入电网的综合规划方法;提高区域电网接纳间歇性电源能力的关键技术;时空互补的区域电网间歇性

— 9 — 电源优化调度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风、光、储、水等多种电源多点接入互补运行技术;含高渗透率间歇性电源的区域电网防灾技术、应急机制、数字仿真平台和示范应用。

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光伏系统并网及其与配电网协调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屋顶、建筑幕墙与光伏一体化技术,并探索并网运营的商业模式;功率可调节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稳定控制技术、区域性高密度、多接入点光伏系统的电能质量综合调节技术、新型孤岛检测与保护技术、能量管理技术;不同储能系统的高效率智能化双向变流器、新型集中与分散孤岛检测装臵、分散计量测控系统和中央测控系统等关键设备。

微网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规划设计支持系统、运行控制技术;微网动态模拟实验平台和微网中央运行管理系统;具有多种能源综合利用的微网示范工程。

大容量储能与间歇式电源发电出力互补机制,储能系统与间歇式电源容量配臵技术及优化方法;储能电站提高间歇式电源接入能力应用控制与能量管理技术;储能电站的多点布局方法及广域协调优化控制技术。

多种类型新能源发电集中综合消纳在规划、分析、调度运行、继电保护、安稳控制、防灾应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考虑到我国风光资源丰富区域的电网结构薄弱的特点,发展电源电网综合规划方法,提出时空互补的优化调度方法和协调控制策略,研究高可靠性继电保护与安全稳定协调控制系统,发展防灾技术和应急机制。

不同类型系统故障引起的大型风电场群连锁故障现象,抑制大 — 10 — 型风电场群发生连锁故障技术方案,大型风电场群参与系统稳定控制的技术方案,包含系统级的大型风电场群故障穿越综合解决方案及其在大型风电基地上的示范应用。

风电机组、光伏发电系统先进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设备监测与信息化技术;新能源电站的智能协调控制技术与协调控制系统。

含风光储的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控制保护及可靠供电技术、信息化技术;含风光储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包含风光储的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示范工程。

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突破小水电群大规模接入电网的技术瓶颈,减少其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研究提高小水电群接入消纳能力的电网优化方法和柔性交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小水电发电能力预测技术,小水电监测与仿真平台集成技术,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站群系统多时空协调控制方法,小水电与风电、火电系统多时空协调控制,提高小水电群接入消纳能力的区域稳定控制理论、控制方法和控制系统。

间歇式能源发电出力的概率分布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模型,间歇式能源网源协调控制技术,间歇式能源发电系统故障穿越技术,间歇式能源发电系统电气故障诊断及自愈技术。

“风电+抽蓄”的运营模式。设计风电抽蓄联合运行模式,建立包括联合优化模型、联合仿真、安全校核、模拟交易等在内的支撑系统,形成完整的风电抽蓄联合运行管理系统框架。

间歇式电源功率波动特性及其对电网的影响;广域有功功率及频率控制、分层分级无功功率及电压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动态稳定

— 11 — 性分析及控制技术;机组-场群-电网分级分散协同控制技术;严重故障下新能源电力系统故障演化机理及安全防御策略,考虑交直流外送等方式下的间歇式电源紧急控制、输电系统紧急控制以及其他安控措施的协调控制技术。

含大规模间歇式电源的交直流互联大电网的协调优化运行技术,广域协调阻尼控制技术,状态监测与信息集成技术,实时风险评估技术,智能优化调度和安全防御技术。

(二)支撑电动汽车发展的电网技术

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运行特性,更换站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和控制策略;电池梯次利用的筛选原则、成组方法和系统方案;更换站多用途变流装臵;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更换站与储能站一体化示范工程。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特性和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管理系统;电动汽车有序充电试验系统。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控制策略和关键技术;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机、智能车载终端和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协调控制系统;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实验验证系统;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检验检测技术。

电动汽车新型充放电技术;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控制策略及检测技术;充电设施与电网互动运行的关键技术。

规模化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技术、计量计费、资产管理技术;充电设施运营的商业模式;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运营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三)大规模储能系统

基于锂电池储能装臵的大容量化技术,包括电池成组动态均衡、电池组模块化、基于电池组模块的储能规模放大、电池系统管理监控及保护等技术;电池储能系统规模化集成技术,包括大功率储能装臵及储能规模化集成设计方法、大容量储能系统的监控及保护技术、储能系统冗余及扩容方法、储能电站监控平台。

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技术;多类型储能系统容量配臵、优化选择准则以及优化协调控制理论体系;基于多类型储能系统的应用工程示范。

单体钠硫电池产品化和规模制备自动化中的关键问题以及集成应用中的核心技术,先进的钠硫电池产业化制备技术,MW级钠硫电池储能电站的集成应用技术。

MW以上级液流电池储能关键技术,5MW/10MWh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示范,国际领先、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流电池产业化技术平台。

锂离子电池的模块化成组技术;电池储能系统热量管理技术、状态监控及均衡技术、储能电池检测和评价技术;模块化储能变流技术,及各种不同型式的储能材料与功率变换器的配合原则;基于变流器模块的电池储能规模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储能系统电站化技术。

储能系统的特性检测技术;储能系统的应用依据和评估规范;储能系统并网性能评价技术,涵盖电力储能系统的研究、制造、测试、设计、安装、验收、运行、检修和回收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和应

— 13 — 用规范。

(四)智能配用电技术

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框架、模型、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臵的配电网系统分析、仿真与试验技术;考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电能质量的智能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含分布式电源/微网/储能装臵的配电网在线风险评估及安全预警方法、故障定位、网络重构、灾害预案和黑启动技术;智能配电单元统一支撑平台技术;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保护设备和自愈控制系统;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示范工程。

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技术体系架构;智能用电高级量测体系标准、系统及终端技术;用户用电环境(特别是城市微气象)与用电模式的相互影响,不同条件下的负荷特性以及对用电交互终端、家庭用电控制设备的影响;智能用电双向互动运行模式及支撑技术。

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规划优化和供电模式优化方法。配电一次设备与智能配电终端的融合与集成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与智能用电信息支撑平台及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高级量测系统、智能用电互动平台的集成技术;智能用电小区用户能效管理系统与智能家居的集成技术;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与建筑用电管理系统的集成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臵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提高配电网接纳间歇式电源能力的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臵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参与配电网负荷管理的优化调度方法,配电网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综合能量管理技术;智能配用电示范园区。

— 14 — 主动配电网的网络结构及其信息控制策略,主动配电网对间歇式能源的多级分层消纳模式,主动配电网与间歇式能源的协调控制技术。

智能配电网下新型保护、量测的原理和算法;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智能配电网广域测量、自适应保护及重合闸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配电网新型量测、通信、保护成套设备,智能配电网新型量测、通信、保护成套设备的产业化。

智能配电网的优化调度模式、优化调度技术,面向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络以及多样性负荷的优化调度方法;包括优化调度系统以及新能源管控设备等关键装备;智能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等指标评价技术。

钢铁企业等大型工业企业电网的智能配用电集成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与智能用电信息支撑平台及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集成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高级量测系统、智能用电互动平台的集成技术;分布式储能系统优化配臵方法和运行控制技术。

适于岛屿、油田群的能源高效利用的智能配网集成技术,包括信息支撑平台、自愈控制、用电信息采集、高级量测、用电互动、能效管理、储能系统优化配臵和运行控制,建设配网综合示范工程。

高效自治微网群的规划设计及评价体系,稳态运行与多维能量管理技术,多空间尺度微网群自治运行控制器样机,统一调度平台软件,多空间尺度高效自治微网群的示范应用。

孤岛型微电网的频率稳定机理与负荷-频率控制方法,孤岛型微电网的电压稳定机理与动态电压稳定控制方法,大规模可再生能

— 15 — 源接入孤岛型微电网的技术,孤岛型微电网系统的示范工程建设及现场运行测试与实证性研究。

(五)大电网智能运行与控制

电网智能调度一体化支撑关键技术;大电网运行状态感知、整体建模、风险评估与故障诊断技术;多级多维协调的节能优化调度关键技术等。

在线安全分析并行计算平台的协调优化调度技术,复杂形态下在线安全稳定运行综合安全指标、评价方法和实现架构;大电源集中外送系统阻尼控制技术,次同步谐振/次同步振荡的在线监测分析预警及阻尼控制技术;基于广域信息的大电网交直流智能协调控制和紧急控制技术等。

(六)智能输变电技术与装备

传感器接口及植入技术,电子式互感器(EVT/ECT)的集成设计技术,智能开关设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智能化实施方案;具备测量、控制、监测、计量、保护等功能的智能组件技术及其与智能开关设备的有机集成技术;适用于气体介质的压力与微水、高抗振性能的位移、红外定位温度、声学、局部放电信号等传感器及接口技术,各类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和检验标准;开关设备运行、控制和可靠性等状态的智能评测和预报技术,智能开关设备与调控系统的信息互动技术,开关设备的程序化和选相合闸控制技术等。

高压设备基于RFID、GPS及状态传感器的一体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的智能监测模型,输变电设备智能测量体系下的全景状态信息模型;具有数据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联网能力、信息交换 — 16 — 和自治协同能力的一体化智能监测装臵;基于IEC标准的全站设备状态信息通讯模型和接口体系构架,输变电设备状态信息和自动化信息的集成关键技术,标准化全站设备状态采集和集成设备关键技术;输变电高压设备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输变电区域内多站的分层分布式状态监测、采集和一体化数据集成、存储、分析应用系统。

(七)电网信息与通信技术

智能配用电信息及通信体系与建模方法;智能配用电系统海量信息处理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集成架构及互操作技术;复杂配用电系统统一数据采集技术;智能配用电业务信息集成与交互技术;智能配用电信息安全技术;智能配用电高性能通信网技术等。

电力通信网络技术体制的安全机理与属性;通信安全对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保障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通信安全技术与组网模式;广域电网实时通信业务可靠传输技术、支持多重故障恢复的通信网自愈与重构技术;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监测及防卫防护技术;电力通信网络安全性能优化技术;电力通信网络安全评价体系;智能电网通信网络综合管理与网络智能分析技术,电力通信网综合仿真与测试平台,电力通信智能化网络管理示范工程。

实用的新型电力参量传感器,以及多参量感知集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多测点多参量的光纤传感网络技术;多种传感装臵的融合技术;电力传感网综合信息接入与传输平台技术;电力物联网编码技术、海量数据存储、过滤、挖掘和信息聚合技术;新一代高性能电力线载波(宽带/窄带)关键通信技术;电力新型特种光缆及试点工程,新型特种光缆设计、制造、试验、施工、运维等配套

— 17 — 支撑技术及基本技术框架,新型特种光缆的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智能电网统一通信的应用模式、部署方式和网络架构,统一通信在支撑调度、应急、用电管理等各环节的应用和解决方案。

智能电网统一信息模型及信息化总体框架;电网海量信息的存储结构、索引技术、混合压缩技术、数据并发处理、磁盘缓存管理、虚拟化存储和安全可靠存储机制等信息存储技术;基于计算机集群系统的并行数据库统一视图和接口、并行查优、海量负载平衡和海量并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技术;海量实时数据与非实时数据的整合检索和利用技术;云计算在海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技术;海量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高效存储及实时处理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工程。

电网可视信息的模式识别、图形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可视化支撑技术架构;智能监控系统架构,计算机视觉感知方法、智能行为识别与处理算法等关键技术;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技术,桌面终端、移动终端、互动大屏幕等多信息展现渠道;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工程。

(八)柔性输变电技术与装备

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统一潮流控制器的关键技术,包括主电路拓扑、仿真分析技术、关键组件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保护技术、试验测试技术,开发工业装臵并示范应用;利用柔性交流输电设备的潮流控制和灵活调度技术。

高性能、低成本、安装运维方便的高压大容量新型固态短路限流器,包括新型固态限流装臵分析建模与仿真技术、固态限流器主 — 18 — 电路设计技术、固态限流器的控制与保护策略,工程化的高压大容量新型固态限流装臵研制。

面向输电系统应用的高温超导限流器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超导限流装臵的限流机理、主电路拓扑、建模和仿真分析、优化设计方法、控制策略、保护系统、试验测试技术,220kV高温超导限流器示范装臵研制。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用高压直流断路器分断原理理论分析、模型与仿真、直流断路器总体方案、成套电气与结构、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化、成套试验方法、SF6断路器电弧特性等,15kV级直流断路器样机研制及示范工程。

高压输电系统用高压直流陆上和海底电缆的绝缘结构型式、机械和电学特性、绝缘、结构和导电材料选择、成型工艺、相关测试和试验方法、可靠性试验,±320kV级陆上和海底电缆的研制及相关试验测试。

直流输电系统中的直流电流和电压测量方法和技术,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电流和电压测试系统方法和技术路线,直流输电系统测量装臵计量和标定方法,高电位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测试系统,全光直流电流互感器和全学直流电压互感器,满足特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需求的样机及相关试验、认证和示范应用。

换流器拓扑结构和主回路优化、多端柔性直流供电系统分析、计算和仿真;多端直流供电系统与交流供电系统的相互影响和运行方式,研究多端直流供电系统的控制保护系统架构、电压、潮流和电能质量控制方法;紧凑型、模块化换流站设备及其控制保护系统,— 19 — 它们在城市供电中的示范应用。

直流配电网拓扑结构、基本模型、控制保护方案,直流配网仿真模型和技术,直流配电网设计技术,直流配电网换流站关键装备,直流配电网经济安全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考虑各类分布式电源接入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与电网互动情况下的直流配电网建设和优化运行方案,直流配电网管理和控制系统,直流配电网示范工程及相关技术、装臵和系统的有效验证。

(九)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建立一个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储能的智能电网综合集成示范工程,实现智能电网多个领域技术的综合测试、实验和示范,并研究智能电网的可行商业运营模式,形成对未来智能电网形态的整体展示,体现低碳、高效、兼容接入、互动灵活的特点。

智能电网集成综合示范的技术领域包括:  大规模接入间歇式能源并网技术;  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协调运行电网技术;  大规模储能系统;

 高密度多点分布式供能系统;  智能配用电系统;  用户与电网的互动技术;  智能电网信息及通信技术。

五、保障措施

我国智能电网科技行动既需要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又需要 — 20 — 示范工程的落实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多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电网与发电企业之间、电网与电力用户之间、国际与国内之间的联动和协调;设立总体专家组,加强科技行动的顶层设计;结合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统筹部署智能电网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加强技术合作和集成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开发环境。由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织有关设备制造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在有基础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布局产业化基地。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结合,充分集成现有的创新成果和资源;集成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衔接,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和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开展智能电网的示范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作用,加快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围绕本专项确定的主要目标,合理选择技术路径和产业路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创新发展。

第三篇: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规划

吉水县“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一、概述

(一)工作背景和编制依据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公路水路交通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为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军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交通运输快速、科学、安全、协调发展。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关于编报江西省县级“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纲要的通知》(赣交规划字[2009]1号)要求,结合吉水县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前景,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目标和原则

编制本规划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判断形势,明确阶段性特征;科学设定发展目标,保持快速发展;合理确定发展重点,促进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政策措施研究,保障规划实施。

二、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吉水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发展目标,坚持大开放战略,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一)2010年全县经济发展预期如下:

1、国内生产总值48.33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8.62亿元,第二产业23.82亿元,第三产业15.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21.7%、17.2%。

2、人均GDP9578元,年均增长14.1%。

3、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亿元,年均增长15%。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年均增长20%。

5、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年均增长8.3%。

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000元,年均增长9.3%。

(二)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1、公路。“十一五”以来,吉水县紧紧抓住国家对公路建设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快了公路建设步伐,全县公路交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到2010年底,全县有公路通车里程1751公里。

(1)按养护类型分:列养公路1335公里,占76 %;其中国道、省道125.8公里,占7%,县道310.52公里,占17.7%;乡村公路898公里,占51%。

(2)按行政等级分:国道一条44.78公里,省道4条81公里,县道13条310.52公里,乡村道290条1315公里。

(3)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13.565公里,二级公路181公里,三级公路89公里,四级公路1467公里。

(4)按路面铺装类型分:沥青路面120公里,水泥路面1060公里,砂石路面571公里。

(5)“十一五”期间,吉水县完成公路建设投资4.2亿

元,完成吉泰工业走廊105国道快速通道吉水段一级油路13.565公里,完成县通乡公路改造项目5个共62公里,新改建国家农村公路改造工程735公里。构筑起了以省、县道为支撑的“二纵五横两斜”的公路网主骨架,形成了县乡公路、通行政村公路为支线,支干相连、横亘东西、纵跨南北、外通内畅的公路交通网络,依托快捷的公路交通,打造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

2、内河。2006年由省航运局投资建设的墨潭作业区内斜坡码头下侧河岸护坡工程,工程造价49万元,护坡工程建一级平台2736平方米。我县现有货运码头4座、客运码头1座。其中县城2座货运码头、1座客运码头因县城规划建设被征用。

3、运输及站场。“十一五”期间,吉水县新建汽车客运站4个,农村客运候车亭105个,货运站场2个。到2010年底,货运车辆达到3924辆32777吨位;道路客运量325万人,道路货运量791万吨。

三、“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努力提高交通公共服务能力,突出交通基础设施主战场,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抓好道路客运站、候车亭和农村渡改桥建设,为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改造吉泰工业走廊105国道快速通道吉水段一级油路31.21公里,县道一级公路改造11公里,省道二级公路改造25公里,农村公路改造1200公里。到2015年底,国道一级比例实现100%,省道二级比例达到100%,农村通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新建赣江特大桥一座,修建货运码头6个,新建客运站11个,候车亭120个,全面适应和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设重点

1、公路建设。改造105国道赣江大桥至八都段31.2公里一级油路,省道吉新线25公里;改造县道朱北线二改一油路11公里;新建通农村水泥路1200公里。

2、公路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县重点发展货运业和货运物流业,促进货运运力发展,引导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发展信息平台,建设上规模货运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100%乡镇通客车、行政村通客车,扩建村及客运站或简易候车亭,极力方便群众出行需求。“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乡镇客运站11个,农村客运候车亭120个,在县城及八都镇新建货运物流站场3个。

3、公路养护。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增农村公路养护里程1200公里,到2015年底,农村公路养护里程达到2130公里。

4、港口码头建设。由于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建设,将淹没我县境内全部港口码头设施,码头、站房、货场都将拆迁报废,严重影响水运事业的发展,为尽量降低峡江水利枢纽对水运的影响,经实地勘测,我县港口码头将重新进行如下规划布局。“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旅游客运码头2座,规划建设货运码头4个。

(四)建设项目排序(见附表)

附件:

1、行政区域图

2、区域交通现状图

3、区域交通规划图

4、建设项目排序表

第四篇: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打印版)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把握省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山东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协调发展呈现新亮点,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于经济回升后新一轮发展周期和培植山东发展新优势,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残奥帆赛和 领导,有较好的物质文化基础,有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在前进道路上我省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人均经济指标水平偏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能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思想和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此,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放大消费拉动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 成员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生态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美好家园。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化解发展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度,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推动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推动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需要不断提高认识,深化思路,完善措施,引领发展。要努力推动和实现山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坚持“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施好、落实好,取得明显成效。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强化好字优先、以强取胜的意识,在各项工作上体现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要以国内外先进水平为标准,做到目标追求高、思想境界高、发展质量高、综合效益高,努力保持我省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强劲态势。要按照“新、特、优”的要求,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拓展空间,形成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支撑。要把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带动形成全省发展的整体优势。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省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地方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均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高,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人民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加强区域统筹协调,不断优化发展布局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人口聚集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发挥重点区域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大城市集聚辐射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推进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6)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全面组织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努力探索有利于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东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实施国家批复的《黄河三角州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重要的增长区域。加快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突出青岛龙头地位,进一步发挥胶东半岛优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金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域。加快省会建设发展,强化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的地位,做强省会经济、总部经济和服务经济,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带动山东中部崛起。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抓住我省列入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省份的重大机遇,推动全省钢铁工业向高端发展,建设鲁南临港产业区。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完善扶持政策,培植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实施“突破菏泽”战略,扶持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继续制定完善支持和鼓励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倾斜。

(7)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乡布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

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城市群。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严格依照有关规定,依法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城市人口管理,根据实际情况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就近有序转移。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激活县域发展活力,促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8)科学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制定实施全省主题功能区规划,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依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城市、农业和生态三类空间,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三、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和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以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9)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确保粮田面积,确保播种面积,加快实施粮食4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以中低产田改造提升为重点,大力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创建良种繁育体系,优化品种,科学种植,提高单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围绕十大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带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适应绿色消费、生态环保、安全健康的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着力扩大优质、生态、安全农副产品供给。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检疫体系网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0)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提高层次、扩大规模。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品牌导向,引导带动农业生产提高层次、争创名牌、增值增效和节约资源。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农民组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农民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

(1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改造农村危房。实行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实用型教育,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

(1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发展壮大农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创收能力。

(13)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国有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探索建立大宗农产品收储制度。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是我省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1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是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做强做大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床、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电工电器、行业专用设备等产业,巩固扩大市场占有率。调整优化原材料产业,提高钢铁、冶金、化工、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发展由中低端向高端延伸。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提升发展家电、纺织、造纸、食品等产业,加快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做强产业链终端,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15)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立足我省优势领域,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

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和海洋开发等五大产业,尽快形成我省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快投入,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基地,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16)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把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作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着力解决产业规模优势不突出、配套能力不强的问题。实施产业集群壮大工程,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加大钢铁、机械、化工、煤炭、港口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力度,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分工层次和整体竞争力。引导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巩固已有基础,新打造一批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和山东名牌,建设一批优质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提升山东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突出重点,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各类园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制定支持园区转型升级和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探索跨区域合作开发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吸引创新成果在园区转化,提高投资质量和产出效益,使各类园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

(17)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创税能力。把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财税收入作为重要取向和考核依据,引导各级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的效益导向,把结构调整与财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完善财税、金融和用地等政策,推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创造优质财源的产业和项目,支持利税大户、创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深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创造更多利税收入。

五、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并重,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服务业是我省发展的薄弱环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载体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8)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拓展服务业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在完善服务业体系中开辟发展新空间。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降低流通和服务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集聚区,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服务外包业,构建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提高服务科技含量、规范服务标准和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重点发展旅游业、批零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社区及家庭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19)加强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把服务业发展与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大力推动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抓好重点城区,加快整合服务业资源,促进城区服务业集聚化、网络化发展,济南、青岛等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抓好重点园区,发挥资本、产业、人才、技术集聚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一批服务业发展高地。抓好重点企业,支持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创出品牌,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抓好重点项目,超前规划,科学论证,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形成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

(20)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建立公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破除市场竞争性行业垄断经营的局面,降低服务业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鼓励支持大型工业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服务业领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企业主辅业分离,探索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撑。探索适合新兴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管理行为,改进监管方式方法,加快落实支持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形成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

我省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综合优势。要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载体,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1)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集中集约利用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等资源,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加强对重要港口岸线、旅游岸线和养殖岸线的监管与保护,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加强海洋生态建设,规划建设海洋与渔业保护区,搞好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建设沿海防护林,推进滩涂、海湾、岛屿生态保护。以陆上污染源控制和海洋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开展流域和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22)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

业。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海洋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能源矿产、工程建筑、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高技术产业集群,增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洋运输,加快推进水陆联运、河海联运,构建近海和远洋运输有机结合的现代综合海洋运输体系。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整合港航路资源,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大宗商品集散地,形成以海带陆、内外互动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海洋文化、体育和海洋旅游相融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式海洋旅游体系,打造优良的休闲度假半岛、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胜地。推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监测与管理、大洋勘探与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强渔业科技创新,改善渔业资源结构,拓展渔业服务功能,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渔业增殖、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渔业,推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等系列工程,建设国家耕海牧渔示范区。

(23)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放大和提升我省海洋科教资源优势,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以青岛为核心,以沿海各市为支撑,以海洋科技为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和人才高地。充分发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龙头作用,以省级各类创新平台为主体,完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国家级、省(市)级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海洋教育资源,加强海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建设全国海洋教育中心,打造海洋高端人才高地。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强化薄弱环节,着力优化结构,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24)加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调整能源布局和供给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综合能源体系。优化发展电力。支持发展热电联产机组,合理布局大型高效燃煤电厂,积极接纳省外来电。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发展核电,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加快发展太阳能热利用,鼓励发展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控制省内资源开发强度,鼓励建立稳定的省外煤炭和油气供应基地,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强化能源输送保障。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完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加快输煤通道和港口专用码头建设,解决煤炭运输瓶颈。

(25)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按照布局优化、通道顺畅、效能提高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路网完善、港航协调、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推进铁路建设,重点完善主干线铁路运输网,加快构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继续搞好公路建设,完善提升高速公路网,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级,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

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优化加强港口建设,加快整合港口资源,推进港口改造扩建和配套工程建设,完善现代港口管理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现代化港口群。重视开发内河航运资源。大力促进航空建设,继续推进济南机场建设,异地扩建青岛机场,加快支线机场新建和改造,提升功能,增加航线。

(26)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山东发展的瓶颈,必须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来抓。以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三大工程,构建完善综合水利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和胶东调水干线工程,加快配套工程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平原水库、地下水库、山区水库和河道拦蓄工程。继续实施以标准化堤防为重点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加快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和蓄滞洪区、黄河滩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沿海地区防潮堤坝建设,构建城乡防洪屏障,提高城乡防洪标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推进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结构调整,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27)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适应城市规模扩张趋势,以增强承载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综合市政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居住发展环境。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快速通道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着重提高水、电、热、气等管网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要。重视加强商贸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消防、防汛、抗震和人防等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高紧急事件处置能力。

八、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8)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部委及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设一批国家级及省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建立政府引导和投入激励机制,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推动创新型

城市建设,支持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行先试,加快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培育区域创新高地。

(29)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三个优先”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教育资源,建立健全职前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校内涵提升计划,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健全资助制度,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加教育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精心谋划教育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工作。

(30)建设人才强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以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为目标,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围绕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和公务员队伍。围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围绕提升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深化提升“泰山学者”建设、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发挥好驻鲁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围绕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重点提高技师和高级技师比重,培养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提升科技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造就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分布和层次类型结构更加合理。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建立完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海外人才引进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九、发挥山东优势,推动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1)加快“文明山东”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弘扬和培育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拼搏、开放创新的新时期山东精神,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深入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32)推进文化改革创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文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创新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加强理论阵地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3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为重点,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筹办好(35)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和绩效考核的优先目标,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促进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自主择业。发挥政府、企业、工会和工商联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重点做好国企改制、关闭破产形成的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6)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37)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促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保人员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力争实现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助、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38)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医疗卫生机构,多渠道增加医疗资源,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基层社区倾斜。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城乡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药品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加强国家和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39)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计划生育奖惩制度,重点加强农村、城市流动人口、城乡结合地区的计划生育管理。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

(40)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增强全民体质为出发点,实施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健身工程,积极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大力推进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4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和谐社会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认真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山东建设,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安全生产,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健全覆盖城乡、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建设生态文明山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技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2)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加强对湖泊、河道、山体、滩涂、湿地等生态区域的保护、恢复和治理,维持和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加强绿色山东建设。加快实施绿化重点工程,构建沿海、沿湖、沿河、沿路、沿南水北调及胶东输水干线、沿省界线等生态带。加强优良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全社会确立“生态产品”理念,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重点改善城市面貌,整治村镇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促进形成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

(43)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以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环保科技、行政监管和环境文化为支撑,以总量控制、结构减排、水气污染治理和生态省建设为重点,完善污染减排目标管理责任制。着力推进结构性减排。提高服务业比重,拓宽工程减排领域,鼓励绿色消费。加快节能

环保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加大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污染专项整治,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加快重点区域工业废水治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升流域水质,严格控制海上污染。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加快在重点行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逐步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努力构建环境安全体系。强化管理减排措施,建设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监督执法体系,建立环境风险、节能减排、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隐患排查机制,强化水气环境、生态环境和重点污染源等方面的监测预警应急能力,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44)强化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和解决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研究开发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技术,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重要矿产资源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全社会广泛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及浅层低温能等新能源利用,制定完善鼓励节约能源的有关政策法规,抑制高能耗产业过快增长,加快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鼓励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逐步降低高耗水行业比重,减少结构性耗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强化对重要矿产资源及原材料的节约利用,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强化低碳城市理念,逐步实现城市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消费低碳化。

(4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贯彻“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围绕资源节约、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园区建设、循环技术开发应用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搞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废弃物资源价值,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使废旧产品、废弃物成为重要的资源来源渠道。

十二、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完成“十二五”时期发展任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改革强动力,以创新求突破,靠开放增活力。

(46)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授权特许经营、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中介组织服务等方式,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深化机构改革,优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节约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47)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以下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稳步推进省

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基本工作服务支出比重,重点向城乡低收入者、困难群体、欠发达地区和生态地区等倾斜。适应国家深化税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着力推动县域金融、重点区域金融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支撑保障能力。

(48)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破除行政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互促互进、繁荣发展的良好格局。普遍建立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监管方式、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壮大。加大在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信贷担保、用地保障和行政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扩大进入基础设施、土地整治和矿产开发、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等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制度、风险基金制度和创业基金制度。

(49)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围绕解决全局性、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市、县、镇和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发挥基层创新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农村土地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创新发展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各具特色的改革经验,为全省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50)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布局产业链,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优化进口贸易结构,扩大关键装备、国内短缺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进口,严防疫病疫情传入。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坚持积极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把利用外资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更多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业战略投资,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基地、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快推进省内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外国公司建立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坚持利用外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促进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环境,增强引资和配套能力。全方位拓展对外经贸合作领域,加快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金融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对接融合。优化“走出去”战略布局,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资源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十三、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实施“十二五”规划,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51)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更加自觉地把山东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紧密联系山东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决策和政策。认真学习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我国“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52)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提升发展境界,不断深化发展思路,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加强实践锻炼,增强驾驭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总结基层典型经验和好做法,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和督促各级各部门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大力弘扬干事创业、不怕困难、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53)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各级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提高协商监督、参政议政实效,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积极推进依法治省,加强普法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形成学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54)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群众立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注重改进区别工作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疏导等办法,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形成做好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55)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的指示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中走在前头。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健全完善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的党风凝聚民心,以求真务实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奋勇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山东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十二五交通规划铁路增12万公里

十二五交通规划铁路增12万公里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90万公里。按照《规划》目标,铁路运营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左右,其中快速铁路达4万公里以上。本文来源 新太阳城:http://

下载十二五智能交通规划 打造物联网十倍商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二五智能交通规划 打造物联网十倍商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北省十二五交通规划(5篇范例)

    河北省“十二五”交通规划正在报批《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十一五”期间,河北将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支撑体系。省交......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打印版)5篇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

    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序 言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

    鹤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交通部分

    鹤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交通部分2011-5-25第五章第三节、构建新型城市骨架 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充分发挥石武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新疆交通十二五规划(样例5)

    新疆交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新疆交通运输至少投资1200亿元人民币,构筑“五横七纵”高速、高等级公路网,建设七大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建成4条东联内地和8条西出国际共计12......

    河南南阳市交通十二五规划及高速公路项目

    河南南阳市交通十二五规划及高速公路项目 “十二五”期间,南阳市将围绕打造豫、鄂、陕省际结合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一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航空事业发展,完善市域内高速......

    上海十二五规划交通居民配套重大设施

     中环线浦东段南段  浦东内环线改造  东西通道浦东段拓宽工程  越江交通建设:西藏路、人民路、新建路、龙耀路、打浦路复线工程等隧道建成通车。  即全市从虹桥机场到浦东国......

    “十二五”交通规划出台 铁路建设成主战场[大全]

    “十二五”交通规划出台 铁路建设成主战场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国家要初步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