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序 言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实现交通运输快速、高效、集约发展,促进形成资源管理最优化和公共服务规范化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信息化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化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十二五”是交通运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核心内涵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为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特编制《山东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同时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现状评价(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厅党组高度重视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确定了“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思路,交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行业主要业务系统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信息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以及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得到全面提升,推动了公路路政、道路运政和港航航政的信息化建设,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建设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政务办公和信息交换基本实现数字化,行政办公效率、行业管理和业务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以及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与省部实现联网;建成了部、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视频会议系统;全省交通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省厅与17市交通运输局(委)和厅直专业局的互联互通,为各类应用系统的全省联网应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应用平台。
——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全省交通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已建立车辆、船舶、路网、航道、港站、组织机构、建设项目、科技项目、行政和人员等十大主题数据库,结合部信息化示范工程“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基本框架。
——搭建了全省公路业务专网,实现省、市两级联网,建成了全省公路基础数据库。开发应用了桥梁和路面管理、路政指挥调度、综合统计报表、交通量信息管理、WEB-GIS公路信息管理及发布查询、日常养护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系统,建设应用了计重收费、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了公路建设、检测以及养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了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畅通水平。
——形成了以省、市两级运政中心数据库组成的全省运政数据中心,初步建立了以运政系统为主体、以站场展示和抽样调查等为外延、以各市个性业务软件为补充的运政综合管理平台,促进了运政业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了部、省运政联网。大部分市实现了客运站联网售票与结算,部分市实现了同城联网售票、市际联网售票,已完成维修救援网络系统的基础环境建设。
——通过港航综合管理平台,初步整合港航信息资源,建成省港航运政数据中心,实现了港航和船检、海事的数据交换及共享。完成了运政业务、船检、船舶管理、船员管理等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全省水路运政、船检、船舶登记、船员管理等业务的集中共享管理,推广使用了船检管理、浮桥和船闸收费、港口管理等系统,规范了业务办理程序,提高了港航各项业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建成了省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交通工程专家管理等系统;进一步完善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对全省道路运输8.7万业户、89.5万营运车辆、131.2万从业人员实现动态监管;建立完善水运企业、船舶、船员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有效规范了交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促进了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2.行业运行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速公路实现全省联网监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与监控不断增强,实现全省治超联网联控,实现全省重点水域、重点浮桥和重点船舶视频监控,建立了省、市两级营运车辆监管安全监管平台,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监测能力得到提升
——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信息采集和监控设备逐步加密,济青、京福、滨新、济聊、沈海、荣乌、济南绕城、济菏、东青等重点路段实现全程监控,提高了高速公路路况信息采集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高速公路安全、高效运营管理。——初步完成了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收费站、港口和重要航段等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与监控,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52个,实现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数据采集自动化,公路水路交通动态信息采集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建设了超限运输车辆监控系统、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省内I、II级共110个治超监测检测站联网监控,车辆超载超限率显著降低。
——建立了省、市两级营运车辆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对全省3.6万辆“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大幅度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保证了车辆的安全运行,有效提高了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建成京杭运河等重点水域、重点浮桥和客滚船等重点船舶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省内重点水域、“四客一危”船舶的动态跟踪监控,深化航道运行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水上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了水路交通安全畅通。
——利用3G、GIS以及GPS等先进技术进行公交运行监控、智能调度、出租车调度和综合管理系统的示范试点,目前已经在济南、青岛等市进行成功应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方便公众出行。3.交通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推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和行政许可网络化,提供了网上审批业务服务,方便了业务办理。促进出行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为公众出行提供了便利。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及非现金支付系统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交通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均建成外网网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务公开等信息服务,济南、青岛、枣庄、日照、临沂等市建成网上行政许可业务系统,提高了交通行业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方便了社会公众。
——建成部信息化示范工程“公路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以省内城际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通过门户网站、咨询中心、高速公路图文系统、广播、短信、服务手册等6种方式,为出行者方便及时地提供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道路出行交通综合信息服务,让公众切身感受交通信息服务的便利。
——建成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及非现金支付系统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开通64个收费站、共计134条ETC车道,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达22%,建立95个客服网点,发售鲁通卡10.7万张,全省ETC用户数量突破5万个,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减少了排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交通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企业信誉服务平台”、“软件推荐平台”、“信息发布与展现服务平台”的建设,面向行业管理、生产运输、企业发展提供数据交换与信息发布服务,加大了政府对货运市场引导和服务力度,促进了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4.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全行业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标准、安全、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纳入交通运输发展总体部署和战略重点,发展思路清晰,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组织机构逐步健全,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市县交通部门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有效地保证了信息化建设资金需求。
——信息标准化力度加强,通过《交通基础数据元标准(部颁)》、《基于XML的道路客运结算数据交换》等标准的推广实施,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部署信息安全产品,有效保障了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省厅、厅直专业局、市级交通局(委)以及其他交通业务单位制定并实施了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的覆盖面较小,没有实现行业的全覆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采集发布机制;二是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不够,信息资源的深入挖掘分析不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力度尚须加强,信息化对交通运输业的支撑仍显不足,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不够明显;三是交通信息化发展不能较好地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四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标准、机制、人才、投入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发展。
二、形势和需求
(一)交通转方式调结构,要求交通信息化提供平台支撑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坚决推进交通转型,向全面提升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转变,向综合运输体系转变,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全面提升交通科学发展水平。推进“三个转变”,要求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依靠信息技术整合现有交通运输资源,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规范化,强化全行业信息资源沟通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输效率的有效提升,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运行能力,拓展和提升行业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实现交通运输的畅通、高效、安全,要求对交通环境及设施进行运行监测和系统感知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是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行业转型的根本保障。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交通安全监管以及应急处理能力,提高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是“十二五”山东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高效运转,需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与传感器、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运行监测,实现对交通运输运行状态的系统透彻感知,以提升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满足行业对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发展现代物流服务,要求实现行业信息共享协同、政务信息公开透明
提高交通主管部门行政效率,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网上运行,简化办事程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惠民便民服务活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整合各类出行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发布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方位的出行服务信息,实现“人便于行”。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货畅其流”,需要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以运输为核心的各项物流功能,加快涵盖各种运输方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对接和共享,为建成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节能降耗,需要信息化手段提供技术保障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建立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低环境污染、低成本使用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引导交通参与者转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产业,优化组织模式,提高交通运输装备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能源占用和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减少车船在途时间和排队拥堵,不断提升运输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围绕“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公共服务、四化管理”五大体系建设,贯彻“统一、整合、应用、提升”的总体思路,创新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推动高新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逐步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安全、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体系,着力解决交通运输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发挥交通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推动我省“智慧交通”基本框架的形成,为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有力支撑保障。(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级实施
适应全省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科学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避免各部门间的重复建设和形成新的信息孤岛。明确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目标,细化分解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分级实施,严格考核,保证信息化建设进度和质量。
资源整合,业务协同
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信息资源、业务系统,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积极探索和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组织方式、技术架构和运行模式,逐步形成组织有序、管理科学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从解决现代交通业务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强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把应用成效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对建设投资、系统管理、运行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规范标准,保障安全
梳理交通运输信息化现有标准,建立健全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规范,贯彻执行信息化相关标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定要求,保障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安全。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提升 “三个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建设整体联动、高效协同、互连互通、惠及民生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形成安全、开放、兼容的交通信息网络,提升交通运输运行维护和行业监管水平,为行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公众出行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应急安全保障、绿色低碳交通、领导决策支持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快速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具体目标: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成全省统一的覆盖省、市、县的三级行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互连互通,交通信息网络在全省省、市、县交通运输业务主管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交通信息资源,建成全省统一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中心。充实完善原有省级主题数据库功能,加快建设包含行业管理服务主要信息的基础数据库,省、市两级的基础性数据库建成率达到100%。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市公交、出租、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
——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综合防范机制,形成交通运输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高效、可靠运行。
2、深化交通行业管理和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促进政务公开透明、管理规范高效。——深化业务系统应用,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控、服务和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接报、应急处置和信息的分发处理。
——建设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决策系统,实现跨部门交通数据资源的主题分析、综合分析以及领导决策支持,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为主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3、推动交通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系统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公共信息服务需求。
——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形成以统一服务门户、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的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80%以上。——建成全省交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与7大物流基地、23个物流园区、34个专业物流中心相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全省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超过60%,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到40%以上,ETC车道数达到400条,ETC用户量达到30万。
4、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努力打造绿色低碳交通。
——“十二五”末,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要路段、桥隧、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大型港站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全省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完成部、省、站三级治超信息系统联网。——实现全省“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交通运输执法车辆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1.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管理
以应急通信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信息服务等基础性应用为突破口,形成省、市、县三级交通应急指挥网络,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重点解决公路抢通、水上救助打捞、交通事故人命救助和紧急运输应急业务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重点区域应急保障,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全省交通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确保交通安全畅通。2.交通运输行业运行监管
加强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内河重要航道、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收费站、治超站、服务区等重点监控目标的运行信息监管。
加快以省、市、运输企业三级应用为主的卫星定位监管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安装北斗/GPS兼容卫星定位终端,提高“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以及交通执法车辆的卫星定位终端安装率,加大道路运输车辆、内河航运船舶监管力度,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利用先进通信技术,提高车船运行轨迹、音频、视频的监控质量,实现重点客货运输站场、港口码头等重点部位的视频联网监管,对国省干线公路危窄桥实行动态监管。
扩大公路、水路视频监控范围,实现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和内河重要航道的视频联网监管,提高高速公路全程监控覆盖率,引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实现交通信息采集以及交通事件检测,全面提高公路、水路安全畅通能力。3.交通运输业务监管
完善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与养护系统,推动全省交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
建设完善交通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誉管理系统,加强建设市场、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对公路水路建设企业、运输企业市场行为的动态监管。
开发应用内河航运现场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船舶签证、动态报告、行政处罚、安全检查、规费征收等主要现场业务的动态实时管理。
加强交通运输执法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两级执法机构及县级交管所联网治超,建立省级执法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执法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管理和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公开服务。
按照科技防腐的要求,建设交通运输行政监察系统,实现全省交通预防腐败信息以电子化、数字化形式自动采集、交流和再现,提升行业形象。4.交通运输物流服务平台
建设交通物流基础网络,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交通物流园区、中心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撑体系。积极推动物联网、3G等技术在交通物流中的应用,搭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完善全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形成组织化、开放性、高效能的公共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省交通物流信息化水平。
推进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形成服务海运、陆运和多式联运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道路运输、港口、航运、航道、海事和船检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相关企业提供 “一站式”信息服务。建设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合作等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应用统一,实现双方之间的挂车自动识别和货物跟踪,促进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的发展。(二)深化交通运输业务应用 1.公路管理
推进公路路网数据采集,完善公路基础数据,进行3D数字公路系统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公路智能检测、路网信息自动采集、公路养护信息智能采集,提高公路智能处理能力。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综合政务管理平台、机电设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日常养护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等业务系统在公路行业应用普及,提高行业管理水平。2.道路运输
对现有的运政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整合客运、货运、维修、驾培的业务流程。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实现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的交换共享。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推动IC道路运输证、IC卡从业资格证在全省的推广普及。建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信息交换体系,通过车辆RFID识别和卫星定位等手段,提高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水平。3.港航管理
重点开展内河水路重要航段数字航道建设。通过内河船舶卫星定位监控,实现对内河航运船舶、执法船舶等的船舶定位、导航、调度指挥。推进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交易信息服务。4.城市客运
采集城市公交以及出租车的运行状态信息,获取城市实时动态交通信息。完善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公交车辆以及出租车的定位监控、实时运行指挥调度、GIS管理、安全监管、信息服务以及行业管理等。在有条件的市进行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的示范试点。(三)推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应用 1.公众出行
完善公众出行服务功能,增强交通动态信息采集及处理分析能力,推动公路、水路、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整合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道、客货运场站等重点部位信息发布终端资源,按照统一标准,提供准确及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实现交通诱导,指导公众出行。
推进区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支持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等多种形式,实现省内二级以上客运场站远程售票和网上售票,方便出行者购票,并为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2.政务服务
全面梳理交通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责,以政务公开、行政许可、便民服务为重点,以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进交通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全省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和执法行为达到四化管理要求。3.高速公路电子收费服务
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与非现金支付系统,提高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全省覆盖率,建设约300条ETC车道,完善ETC客服系统,增加ETC客服网点,大力发展ETC用户,提高高速公路收费非现金支付比例,适时加入全国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区域联网。4.辅助决策
推动资金资产数字化管理,实现省级综合统计业务与投资计划管理业务的网络化处理与数据共享。加强交通数据资源的主题分析、综合分析,实现对公路、道路运输、港航业务、城市公共交通等的智能分析,改善交通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四)完善信息化发展支撑保障体系 1.基础网络
整合交通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覆盖各级主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连通港口、浮桥、客货运场站、治超检测站等重点安全监管单位。实现与部、省级政务网的网络互连,为交通运输跨地域、跨部门的业务联动提供综合统一的通信网络支持。2.信息资源中心
整合充实行业信息资源,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以及业务的协同联动。建设全省统一的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和深度空间分析。进行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山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灾备中心升级为省级数据灾备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应急能力。
3.标准安全体系
加快制定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推动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元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构建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交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完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术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4.运行保障体系
通过综合业务监控,实现对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及预警,确保业务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加快完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信息资源采集与更新等规章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按照统一规划制定部门分阶段实施计划,抓好思想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和效果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
(二)制度保障
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运行、协调、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信息化建设程序,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质量。积极开展应用培训和指导,提高应用者素质,强化应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项目后评价相关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后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的开展。(三)技术保障
紧密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应用成熟适用技术,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网络、北斗导航卫星等新技术在公众出行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应急安全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努力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四)资金保障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运行资金的投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争取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的统筹规划,避免分散投入、重复投入。加强资金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建立常态化运行维护资金渠道。探索引进市场化机制,建立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对交通信息化的投入。(五)人才保障
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结合信息建设业务需要,采取灵活方式,聘用外脑、引进智力,加强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交流。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为主,以引进为辅,培养一批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交通运输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为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附:名词解释
物联网:物联网(无线传感网)是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机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它将大量多种类传感器组成自治的网络,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动态协同感知,它将成为继计算机及通讯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智慧交通:采用GPS、RFID、智能卡、系统接口、人工干预等多种手段全面采集交通运行信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运行监测,对交通运输运行状态的系统透彻感知,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和人员的一体化管理,在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应急处置、决策分析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管理,实现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优化交通运行、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让人们享受到更便利的交通运输服务。
ETC: 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指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车辆识别、信息写入(入口)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帐户上扣除相应资金(出口)。
云计算: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GPS: 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电子口岸:电子口岸是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的简称。该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各类进出口业务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国家职能管理部门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RFID: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三网融合: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宽带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第二篇: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着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效能,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部省联动、共建共享,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与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一)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系统建设,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高风险水域、重要航段和公路客货运输枢纽、港口等基础设施运行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建设,深化了路网、航道运行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20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监控,路网监控与信息采集设备布设逐步加密,部分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实现了全程监控。
——28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已开通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车道数约为1300个,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约为15%,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50万,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降低了油耗,有效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
——开发了1∶25万全要素全国公路电子地图、1∶5万全国农村公路电子地图、257幅电子海图和2068幅港口电子平面图,有效支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
——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1428个,间歇式交通量观测站22778个,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逐年提高。
——各地建设了超限运输车辆监控、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等系统,部分省市实现了省内检测站点治超管理信息联网,车辆超载超限率控制在5%以内,在治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初步建设了52个重点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所辖水域内船舶的跟踪监控;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开发的船闸过坝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合理编队,提高了船闸通过能力。
——“数字航道”示范工程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干线和京杭大运河逐步开展,航道管理模式从现场管理向远程管理转变,提高了航道通行能力和利用效率。
(二)加强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公路水路交通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内容逐步丰富,手段更加多样,服务覆盖范围愈加广泛。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交通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进,逐步扩大了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和政策法规等政务信息服务,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出行信息服务,得到用户的好评,部网站在政府政务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交通运输部网站提供了全国路况快讯、公路气象预报、航道通告、海事气象等信息服务。在全国23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推广工程,推动了各省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公路同城、异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港口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方便了公众购票。
——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建设,重点整合和共享了交通
运输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资源,并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务。
——依托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工程建成了交通统计数据电子图书馆和统计信息数据库,提高了交通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市场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船舶等重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已有28个省(区、市)实现了部省联网,初步建立了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和营运车辆基础数据库,为实现全国范围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全国27个省(区、市)开发应用了省级统一的道路运政管理系统,并由原有单一许可办证功能向运政协同管理延伸;全国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开展;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系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
——组织开展了水路运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各省(区、市)逐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水路运输企业、船舶、航线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员“一卡通”工程建设,规范了全国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业务。
——组织开发了部级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和公路及水运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部分省市开展了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运用船舶自动识别、船舶交通管理、全球卫星定位、低极轨道搜救卫星、高频、甚高频、卫星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加强了对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监测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
——以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为依托,初步实现了对全国部分重点公路路段的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的接入,路况阻断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气象对区域路网的影响分析,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奠定基础。
——依托上海世博会入沪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专项工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30个省(区、市),车辆范围由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逐步向旅游包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延伸,初步
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的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包括132座基站和22个中心,实现了300总吨以上船舶的有效监控;基本实现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多种安全和遇险通信方式的连续覆盖;建成了52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202个雷达站;沿海重要港口进港航道、重点码头和内河重点航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建立;整合了雷达、船舶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海岸电台和卫星通信等监控和通信手段,提高了船舶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成了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试点工程、中国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工程建设,提高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海事卫星通信建设成效显著,在海上遇险救助、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发展条件建设,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理念显著提升,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标准规范相继出台,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取得积极进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行业专网联通了部与41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多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19个省(区、市)制定并实施了地方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部省两级交通数据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业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初步建立,90%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合理性有所改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制订了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颁布了交通基础数据元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二五”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化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发展尚未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在规范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深化应用,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二是信息化整体效益和
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省、地区、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法规、机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信息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不足,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
(一)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畅通、高效,要求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运行监测,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提供畅通高效的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将接近11万公里,沿海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1.3万公里,民用车辆和营运船舶总数将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已形成的资产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路网水网畅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二)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出行信息服务。
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是交通运输行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重要变革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将全面进入机动化社会,预计民用车辆保有量将超过1.5亿辆。交通出行规模快速扩张,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城际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公共客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出行压力。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必须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相适应,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务质量,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三)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监
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策支持水平。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充分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协调专业和社会力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必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决策分析,优化配置应急保障资源,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必须面向社会及时发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急信息服务能力。
(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要求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新时期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十二五”期,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相关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双方业务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五)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求准确把握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况,深化行业综合运行分析。
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对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部门必须借助信息监测、采集、统计、预测预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和科学决策,改变以往决策中以定性和经验分析为主的情况,使决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指导性,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六)构建绿色交通,要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运行组织模式和流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交通运输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降低行业能源消耗水平、减少排放是实现国家“两型社会”重大战略目标和履行国家承诺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流程,实现运输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驶,减少资源消
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畅通高效运行,减少因交通拥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监测监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运输装备淘汰更新。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切实提升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 覆盖全局,深化应用
以信息化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监测、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深度渗透与融合,加速推进深化应用,促使交通运输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 共享资源,业务协同
基于信息化环境优化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业务发展,提高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以构建和完善交通信息资源体系为核心,着力加强全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下大力气扭转原有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实现建设整体效果。
● 注重实效,提升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重大信息化工程为推手,以支撑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宗旨,以需求、效果并重为导向,加快推进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建立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使交通信息服务惠及全民。
● 示范引领,分类指导
继续以“行业联动、共建共享”的有效推动模式,围绕发展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深入实践和深度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及示范、试点项目。分别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的推进方式,加强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采用差别化投资政策,促进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保障畅通运行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具体目标:
1.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依托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在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货运输枢纽、重点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枢纽的运行状态、环境、气象与灾害实现动态监测。
——完成80%以上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情况调查站点建设;完成全国所有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和省级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部、省、站三级超限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实现对“两客一危”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游客船、高速客船、滚装客船和危险品运输船)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
——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
2.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部省两级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船舶、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行业核心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100%建成。
——加快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部、省、市三级交通数据中心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市,重点建设城市公交、出租、轨道交通、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全面改善数据质量,数据更新及时率满足应用需求。
——鼓励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
3.推进行业重大应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行业业务协同、科学决策和信息服务能力,对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
面向公众服务: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大幅提高,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
——形成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70%以上。
——依托全国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若干个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建成若干有较好应用实效,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适时开展全国性物流公共信息交换系统建设。
面向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并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等领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应用。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全面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并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事件的及时接报和处置信息的分发处理。
——基本建成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市场的运行状态、发展态势等的综合分析,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分析为重要支撑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4.创新信息化管理机制,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保障环境基本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基本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完成标准框架体系中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和专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的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在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务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重点
(一)实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等四项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跨地区、跨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1.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建设、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有效缓解收费站拥堵、提高通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节约用地。
——建设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部省两级路网管理平台,完善对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等重点监控目标运行状态、气象条件等的监测、监控,强化预测预警及评估,加强路面、桥梁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实现养护、收费、路政、治超、交通情况调查等管理系统的联网应用,统筹安排养护计划,及时发布路况、气象、交通管制和疏导分流信息,为路网区域协调管理、保通抢通和出行服务提供支撑。
——完善船舶交通管理、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沿海港口重点水域及内河高等级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环境、航道变迁、港航设施、水域污染、水文气象等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体系,整合现有各种交通动态监控资源,合理调度船舶安全通过风险水域,防止航道阻塞,及时发布航行通(警)告、航道通告(通电)等信息,避免船舶交通事故发生,并为水上人命救助、通航水域清障、船舶污染防治、船舶消防等应急抢险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监测监控系统,重点跟踪监测“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和“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技术状态和运行状况;建立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全程联网监管系统,加强源头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打击非法营运,实现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
——建设多网联动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实现信息接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辅助决策、信息发布、资源管理、异地会商、统计分析等功能,满足“监管到位、协调联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加强行业内外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和科学调度,确保重点物资和抢险物资紧急运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动跨区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换共享。依托路网监测监控系统的完善,强化路况、养护施工、交通管制、气象等实时信息服务,并在完善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短信平台等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路上固定和移动式可变情报板、服务区显示终端、车载终端等服务手段,为公路出行者提供覆盖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普通公路的出行信息服务。引导开展省域、跨省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以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等多种形式,方便出行者购票,并为长途客运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引导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网络,为驾车出行者提供救援信息服务。
——建设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依托海事、航道和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强化航道状况、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气象等信息服务,并利用网站、呼叫中心、航行广播、短信平台等多种服务方式在内河干线和重要水网地区为通航船舶提供航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路客运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重点水域引导开展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
——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开展动态车载导航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试点。鼓励开展汽车租赁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提供有机衔接的多种服务手段,并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
3.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普及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标准规范管理系统,建设公路水运工程招投标管理等系统,构建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从业单位和人员的信用监管、征集、发布和奖罚机制,实现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责任主体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公开、共享,规范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工程质量。
——建设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深化完善公路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职业资格管理信息系统,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进部省水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广普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船舶船员“一卡通”、船舶电子签证等系统;引导汽车、船舶维修及配件质量追溯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建设省级统一、覆盖市县的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
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信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动态更新。依托部级系统建设,实现公路水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换和共享。及时发布交通运输行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从业企业、人员的资质和资格认证及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4.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与业务系统相融合的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完善交通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依托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统计数据从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有效获取,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建设部省两级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系统,构建动态运行监测信息指标体系及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重点物资运输、基础设施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安全、运输市场、行业能耗等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和预警。结合国际和国内、国家和区域经济运行动态,面向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行业发展态势的综合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政策。按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情况。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发挥导向性作用,引导行业投资者、运营者进行合理决策。
(二)开展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工程建设。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形势要求,围绕行业管理新职能,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三个领域开展示范试点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领域信息化发展路径,带动信息化全面发展。
1.综合运输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实现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处置,提供枢纽内外旅客出行、换乘及交通诱导信息服务,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强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响应能力建设,提高客流快速组织和应急疏散效率。
——示范开展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基于港航电子数据交换(EDI),依托沿海和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实现港口集装箱水水、公水、水铁等联运信息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单证信息共享和通关一体化服务,提高集装箱整体周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事业的发展,提升港口竞争力。
2.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政企联合试点推进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标准规范建设为基础,整合物流领域政企相关信息资源,提供货运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和资格认证、信用等政府公共信息,物流采购招投标、物流设施设备供求、车货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订舱等物流交易信息,卫星定位与货物追踪、车船维修救援等物流保障信息,金融、保险等增值信息,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系统托管等服务。积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平台运作模式,加强跨区域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改善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试点开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甩挂运输车辆智能车载终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甩挂运输智能运营调度管理、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等功能,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更新改造出租汽车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整合建设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和监控指挥中心,实现电召服务、监控调度、市场监管、运行分析等功能,提升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缓解道路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并适时在地市级以上城市逐步推广应用。
——推广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等智能化系统的示范建设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普及城市公交“一卡通”,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跨市域公交“一卡通”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三)继续深化信息化业务系统应用。
1.深化各业务领域的管理应用,完善发展基础。
——加大路面、桥梁预防性养护以及状况评价的信息化应用,深化完善公路收费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管理、交通情况调查等系统,并加强联网管理。
——推进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与推广应用。
——重点开展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大运河、长三角、珠三角等内河水网地区数字航道建设,发布和应用内河电子航道图;加强航标遥测遥控、船闸联合调度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港航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系统建设;深化港口设施安全和保安系统建设。
——深化水上重点物资跟踪管理系统;积极推进船舶不停靠报港系统;引导
建设完善全国港口信息服务网络,统一发布港口有关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生产动态信息。
——完善并建设海事综合业务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省市运政、港政、航政、海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救助打捞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公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和重点水域、沿海港口治安防控信息系统建设。
——推广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推进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子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部、省两级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实现跨行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各级交通远程教育与培训信息系统。
——积极推进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安全、船舶航行、交通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公路运输和公众出行等领域的民用化应用建设。
2.深化各业务领域的服务应用,增强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深化行政许可在线办理平台建设,简化和理顺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开通省级交通政务服务热线,完善各级交通政务网站建设,重点解决社会上针对交通行业投诉和建议的接收和处理,提高交通政务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引导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开展港口船舶电子结关、查验、危险品申报、港政管理、运政管理等交通行政许可的“一站式”服务,并实现与国家电子口岸对接,为港口生产部门、船舶、船东、货主等提供信息服务。
——引导建设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港口、企业、海事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交易信息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
1.完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通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
——完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建设,统筹考虑行业通信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全国高速公路光纤、管道资源,组建连接部省的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全面提升通信信息网络的支撑能力;鼓励各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资源开展行业专网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充分利用并整合海事卫星、甚小孔径卫星地球站(VSAT)、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海岸电台、公共通信等手段,建立应急联合通信保障机制,提升交通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
2.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行业数据服务能力。
加快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共享规则、标准和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共享水平,有效避免数据重复和无效采集。完善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结合重大工程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公路、港口、航道、车辆、船舶、14 从业人员、经营业户、建设项目等行业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1∶50000交通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基础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交换平台,满足行业数据交换和共享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和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
3.构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为行业提供统一安全认证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术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建立部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应急能力。
4.完善行业信息标准框架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协同能力。
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础性关键标准,按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合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的建设,及时提炼和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组织建设标准一致性和符合性检测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信息标准的贯彻执行。
(五)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建设重点,将进一步凝聚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合力,显著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全面加强信息化对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重大交通危险源的智能监控能力明显增强,交通运输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发布和快速响应水平明显提升,缓解交通拥堵,确保路网、水网运行畅通,预防交通运输事故发生,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服务承诺为导向,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全面改善出行质量,提升出行安全、便捷与可靠程度,有力支撑交通运输人文和谐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市场协同监管进一步加强,切实提高交通建设市场工程质量和运输市场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健康有序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全面加强,进一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协同服务,推进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发展现代物流,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统筹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继续深化,全面加强业务协同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机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创新高效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采集和分析进一步强化,全面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
警,改变政府决策缺乏有效数据支持的状况,保障决策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需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扎实推进信息化发展。
(一)加强规划统筹和执行力度。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依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本部门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在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规划落实工作。应依据《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检查工作,探索建立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体系。
(二)有序组织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顶层设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建设实施。明确部和地方在推进行业重大工程的事权关系,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
强化项目管理,制订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相关办法,注重对重大工程技术规范和要求的总结,提炼形成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培训活动,开展阶段性考核评比工作。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已成为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工作任务,应从燃油税返还中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用于支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并向财政部门申请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交通运输部将对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试点及推广工程给予资金补助,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各地应保障配套资金的落实。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制定差异化的资金政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进程。
(四)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研究。
应紧密跟踪现代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感知识别、网络传输、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关键环节,开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攻关。在信息化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实施中,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我国第
二代卫星导航、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的一体化应用研究,力争在拓展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模式、提升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提升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五)改善行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信息化技术管理办法,完善技术管控体系建设。建立交通信息资源采集、更新、共享制度,明确数据来源、质量标准以及信息交换的责任和义务。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政策,推动形成市场导向、规模经营、专业分工、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
组织制定《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为规划的实施、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研究设立信息化后评价专项资金,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的开展。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
及时总结和大力推广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各地区要加强对行业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应用能力。要以培训和引进相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加强信息化人才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通过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能力。
第三篇: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1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2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2
(三)发展目标................................................................................13
四、建设重点.................................................................................17
(一)实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17
(二)开展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工程建设........................................21
(三)继续深化各业务领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应用....................23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25
(五)实施效果................................................................................27
五、保障措施.................................................................................28
(一)加强规划统筹和执行力度....................................................28
(二)有序组织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28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29
(四)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研究............................................29
(五)改善行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30
(六)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30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30
前言
“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着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效能,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部省联动、共建共享,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与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一)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系统建设,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高风险水域、重要航段和公路客货运输枢纽、港口等基础设施运行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建设,深化了路网、航道运行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20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监控,路网监控与信息采集设备布设逐步加密,部分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实现了全程监控。
——28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已开通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车道数约为1300个,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约为15%,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50万,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降 低了油耗,有效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
——开发了1:25万全要素全国公路电子地图、1:5万全国农村公路电子地图、257幅电子海图和2068幅港口电子平面图,有效支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
——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1428个,间歇式交通量观测站22778个,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逐年提高。
——各地建设了超限运输车辆监控、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等系统,部分省市实现了省内检测站点治超管理信息联网,车辆超载超限率控制在5%以内,在治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初步建设了52个重点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所辖水域内船舶的跟踪监控;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开发的船闸过坝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合理编队,提高了船闸通过能力。
——“数字航道”示范工程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干线和京杭大运河逐步开展,航道管理模式从现场管理向远程管理转变,提高了航道通行能力和利用效率。
(二)加强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公路水路交通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内容逐步丰富,手段更加多样,服务覆盖范围愈加广泛。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交通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进,逐步扩大了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和政策法规等政务信息服务,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出行信息服务,得到用户的好评,部网站在政府政务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交通运输部网站提供了全国路况快讯、公路气象预报、航道通告、海事气象等信息服务。在全国23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推广工程,推动了各省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公路同城、异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港口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方便了公众购票。
——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建设,重点整合和共享了交通运输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资源,并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务。
——依托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工程建成了交通统计数据电子图书馆和统计信息数据库,提高了交通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市场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船舶等重 4 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已有28个省(区、市)实现了部省联网,初步建立了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和营运车辆基础数据库,为实现全国范围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全国27个省(区、市)开发应用了省级统一的道路运政管理系统,并由原有单一许可办证功能向运政协同管理延伸;全国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开展;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系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
——组织开展了水路运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各省(区、市)逐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水路运输企业、船舶、航线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员“一卡通”工程建设,规范了全国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业务。
——组织开发了部级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和公路及水运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部分省市开展了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运用船舶自动识别、船舶交通管理、全球卫星定位、低极轨道搜救卫星、高频、甚高频、卫星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加强了对 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监测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
——以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为依托,初步实现了对全国部分重点公路路段的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的接入,路况阻断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气象对区域路网的影响分析,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奠定基础。
——依托上海世博会入沪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专项工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30个省(区、市),车辆范围由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逐步向旅游包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的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包括132座基站和22个中心,实现了300总吨以上船舶的有效监控;基本实现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多种安全和遇险通信方式的连续覆盖;建成了52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202个雷达站;沿海重要港口进港航道、重点码头和内河重点航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建立;整合了雷达、船舶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海岸电台和卫星通信等监控和通信手段,提高了船舶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成了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试点工程、中国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工程建设,提高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海事卫星通信建设成效显著,在海上遇险救助、处置重大突 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发展条件建设,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理念显著提升,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标准规范相继出台,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取得积极进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行业专网联通了部与41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多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19个省(区、市)制定并实施了地方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部省两级交通数据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业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初步建立,90%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合理性有所改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制订了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颁布了交通基础数据元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 二五”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化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发展尚未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在规范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深化应用,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二是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省、地区、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法规、机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信息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不足,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
(一)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畅通、高效,要求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运行监测,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提供畅通高效的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将接近11万公里,沿海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1.3万公里,民用车辆和营运船舶总数将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已形成的资产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路网水网畅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二)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出行信息服务。
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是交通运输行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重要变革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将全面进入机动化社会,预计民用车辆保有量将超过1.5亿辆。交通出行规模快速扩张,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城际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公共客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出行压力。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必须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相适应,利用信息 9 化手段,逐步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务质量,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三)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监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策支持水平。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充分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协调专业和社会力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必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决策分析,优化配置应急保障资源,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必须面向社会及时发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急信息服务能力。
(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要求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新时期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十二五”期,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相关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双方业务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 运作效率。
(五)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求准确把握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况,深化行业综合运行分析。
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对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部门必须借助信息监测、采集、统计、预测预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和科学决策,改变以往决策中以定性和经验分析为主的情况,使决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指导性,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六)构建绿色交通,要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运行组织模式和流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交通运输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降低行业能源消耗水平、减少排放是实现国家“两型社会”重大战略目标和履行国家承诺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流程,实现运输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畅通高效运行,减少因交通拥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能源 消耗和排放的监测监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运输装备淘汰更新。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切实提升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覆盖全局,深化应用
以信息化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监测、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深度渗透与融合,加速推进深化应用,促使交通运输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共享资源,业务协同
基于信息化环境优化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业务发展,提高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以构建和完善交通信息资源体系为核心,着力加强全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下大力气扭转原有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实现建设整体效果。
注重实效,提升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重大信息化工程为推手,以支撑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宗旨,以需求、效果并重为导向,加快推进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建立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使交通信息服务惠及全民。
示范引领,分类指导
继续以“行业联动、共建共享”的有效推动模式,围绕发展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深入实践和深度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及示范、试点项目。分别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的推进方式,加强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采用差别化投资政策,促进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保障畅通运行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在提升运行效率、服 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具体目标:
1.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依托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在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货运输枢纽、重点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枢纽的运行状态、环境、气象与灾害实现动态监测。
——完成80%以上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情况调查站点建设;完成全国所有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和省级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部、省、站三级超限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实现对“两客一危” 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游客船、高速客船、滚装客船和危险品运输船)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
——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
2.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部省两级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船舶、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行业核心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100%建成。
——加快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部、省、市三级交通数据中心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市,重点建设城市公交、出租、轨道交通、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全面改善数据质量,数据更新及时率满足应用需求。
——鼓励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
3.推进行业重大应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行业业务协同、科学决策和信息服务能力,对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
面向公众服务: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大幅提高,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
——形成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70%以上。——依托全国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若干个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建成若干有较好应用实效,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适时开展全国性物流公共信息交换系统建设。
面向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并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等领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应用。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全面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并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事件的及时接报和处置信息的分发处理。
——基本建成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市场的运行状态、发展态势等的综合分析,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分析为重要支撑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4.创新信息化管理机制,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保障环境基本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基本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完成标准框架体系中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和专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的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在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务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重点
(一)实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等四项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跨地区、跨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1.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建设、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有效缓解收费站拥堵、提高通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节约用地。
——建设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部省两级路网管理平台,完善对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等重点监控目标运行状 态、气象条件等的监测、监控,强化预测预警及评估,加强路面、桥梁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实现养护、收费、路政、治超、交通情况调查等管理系统的联网应用,统筹安排养护计划,及时发布路况、气象、交通管制和疏导分流信息,为路网区域协调管理、保通抢通和出行服务提供支撑。
——完善船舶交通管理、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沿海港口重点水域及内河高等级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环境、航道变迁、港航设施、水域污染、水文气象等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体系,整合现有各种交通动态监控资源,合理调度船舶安全通过风险水域,防止航道阻塞,及时发布航行通(警)告、航道通告(通电)等信息,避免船舶交通事故发生,并为水上人命救助、通航水域清障、船舶污染防治、船舶消防等应急抢险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监测监控系统,重点跟踪监测“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和“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技术状态和运行状况;建立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全程联网监管系统,加强源头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打击非法营运,实现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
——建设多网联动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实现信息接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辅助决策、信息发布、资源管理、异地会商、统计分析等功能,满足“监管到位、协调联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加强行业内外 18 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和科学调度,确保重点物资和抢险物资紧急运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动跨区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换共享。依托路网监测监控系统的完善,强化路况、养护施工、交通管制、气象等实时信息服务,并在完善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短信平台等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路上固定和移动式可变情报板、服务区显示终端、车载终端等服务手段,为公路出行者提供覆盖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普通公路的出行信息服务。引导开展省域、跨省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以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等多种形式,方便出行者购票,并为长途客运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引导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网络,为驾车出行者提供救援信息服务。
——建设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依托海事、航道和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强化航道状况、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气象等信息服务,并利用网站、呼叫中心、航行广播、短信平台等多种服务方式在内河干线和重要水网地区为通航船舶提供航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路客运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重点水域引导开展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
——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开展动态车载导航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试点。鼓 励开展汽车租赁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提供有机衔接的多种服务手段,并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
3.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普及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标准规范管理系统,建设公路水运工程招投标管理等系统,构建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从业单位和人员的信用监管、征集、发布和奖罚机制,实现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责任主体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公开、共享,规范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工程质量。
——建设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深化完善公路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职业资格管理信息系统,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进部省水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广普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船舶船员“一卡通”、船舶电子签证等系统;引导汽车、船舶维修及配件质量追溯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建设省级统一、覆盖市县的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信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动态更新。依托部级系统建设,实现公路水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换和共享。及时发布交通运输行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从 业企业、人员的资质和资格认证及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4.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与业务系统相融合的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完善交通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依托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统计数据从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有效获取,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建设部省两级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系统,构建动态运行监测信息指标体系及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重点物资运输、基础设施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安全、运输市场、行业能耗等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和预警。结合国际和国内、国家和区域经济运行动态,面向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行业发展态势的综合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政策。按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情况。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发挥导向性作用,引导行业投资者、运营者进行合理决策。
(二)开展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工程建设。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形势要求,围绕行业管理新职能,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三个领域开展示范试点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领域信息化发展路径,带动信息化全面发展。
1.综合运输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实现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处置,提供枢纽内外旅客出行、换乘及交通诱导信息服务,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强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响应能力建设,提高客流快速组织和应急疏散效率。
——示范开展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基于港航电子数据交换(EDI),依托沿海和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实现港口集装箱水水、公水、水铁等联运信息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单证信息共享和通关一体化服务,提高集装箱整体周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事业的发展,提升港口竞争力。
2.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政企联合试点推进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标准规范建设为基础,整合物流领域政企相关信息资源,提供货运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和资格认证、信用等政府公共信息,物流采购招投标、物流设施设备供求、车货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订舱等物流交易信息,卫星定位与货物追踪、车船维修救援等物流保障信息,金融、保险等增值信息,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系统托管等服务。积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平台运作模式,加强跨区域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改善物 22 流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试点开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甩挂运输车辆智能车载终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甩挂运输智能运营调度管理、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等功能,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更新改造出租汽车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整合建设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和监控指挥中心,实现电召服务、监控调度、市场监管、运行分析等功能,提升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缓解道路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并适时在地市级以上城市逐步推广应用。
——推广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等智能化系统的示范建设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普及城市公交“一卡通”,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跨市域公交“一卡通”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三)继续深化各业务领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应用。1.深化各业务领域的管理应用,完善发展基础。
——加大路面、桥梁预防性养护以及状况评价的信息化应用,深化完善公路收费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管理、交通情况调查等系统,并加强联网管理。
——推进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与推广应用。
——重点开展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大运河、长三角、珠三角等内河水网地区数字航道建设,发布和应用内河电子航道图;加强航标遥测遥控、船闸联合调度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港航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系统建设;深化港口设施安全和保安系统建设。
——深化水上重点物资跟踪管理系统;积极推进船舶不停靠报港系统;引导建设完善全国港口信息服务网络,统一发布港口有关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生产动态信息。
——完善并建设海事综合业务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省市运政、港政、航政、海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救助打捞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公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和重点水域、沿海港口治安防控信息系统建设。
——推广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推进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子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部、省两级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实现跨行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各级交通远程教育与培训信息系统。
——积极推进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安全、船舶航行、交通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公路运输和公众出行等领域的民用化应用建设。
2.深化各业务领域的服务应用,增强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深化行政许可在线办理平台建设,简化和理顺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开通省级交通政务服务热线,完善各级交通政务网站建设,重点解决社会上针对交通行业投诉和建议的接收和处理,提高交通政务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引导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开展港口船舶电子结关、查验、危险品申报、港政管理、运政管理等交通行政许可的“一站式”服务,并实现与国家电子口岸对接,为港口生产部门、船舶、船东、货主等提供信息服务。
——引导建设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港口、企业、海事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交易信息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
1.完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通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完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建设,统筹考虑行业通信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全国高速公路光纤、管道资源,组建连接部省的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全面提升通信信息网络的支撑能力;鼓励各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资源开展行业专网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充分利用并整合海事卫星、甚小孔径卫星地球站(VSAT)、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海岸电台、公共通信等手段,建立应急联合通信保障机制,提升交通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 力。
2.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行业数据服务能力。加快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共享规则、标准和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共享水平,有效避免数据重复和无效采集。完善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结合重大工程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公路、港口、航道、车辆、船舶、从业人员、经营业户、建设项目等行业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1:50000交通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基础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交换平台,满足行业数据交换和共享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和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
3.构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为行业提供统一安全认证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术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建立部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应急能力。
4.完善行业信息标准框架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协同能力。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础性关键标准,按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合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的建设,及时提炼和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组织建设标准一致性和符合性检测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信息标准的贯彻执行。
(五)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建设重点,将进一步凝聚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合力,显著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全面加强信息化对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重大交通危险源的智能监控能力明显增强,交通运输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发布和快速响应水平明显提升,缓解交通拥堵,确保路网、水网运行畅通,预防交通运输事故发生,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服务承诺为导向,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全面改善出行质量,提升出行安全、便捷与可靠程度,有力支撑交通运输人文和谐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市场协同监管进一步加强,切实提高交通建设市场工程质量和运输市场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健康有序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全面加强,进一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协同服务,推进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发展现代物流,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统筹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继续深化,全面加强业务协同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机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创新高效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采集和分析进一步强化,全面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改变政府决策缺乏有效数据支持的状况,保障决策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需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扎实推进信息化发展。
(一)加强规划统筹和执行力度。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依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本部门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在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规划落实工作。应依据《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和监督检查工作,探索建立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体系。
(二)有序组织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顶层设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建设实施。明确部和地方在推进行业重大工程的事权关系,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制订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相关办法,注重对重大工程技术规范和要求的总结,提炼形成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培训活动,开展阶段性考核评比工作。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已成为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工作任务,应从燃油税返还中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用于支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并向财政部门申请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交通运输部将对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试点及推广工程给予资金补助,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各地应保障配套资金的落实。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制定差异化的资金政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进程。
(四)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研究。
应紧密跟踪现代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感知识别、网络传输、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关键环节,开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攻关。在信息化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实施中,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的一体化应用研究,力争在拓展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模式、提升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提升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五)改善行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信息化技术管理办法,完善技术管控体系建设。建立交通信息资源采集、更新、共享制度,明确数据来源、质量标准以及信息交换的责任和义务。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政策,推动形成市场导向、规模经营、专业分工、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
组织制定《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为规划的实施、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研究设立信息化后评价专项资金,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的开展。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
及时总结和大力推广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各地区要加强对行业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应用能力。要以培训和引进相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加强信息化人才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通过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能力。
第四篇: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文章来源:网络
添加人:56885 添加时间:2011-5-17 10:52:00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 言 1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 2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 8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三)发展目标 13
四、建设重点 17
(一)实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17
(二)开展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工程建设 21
(三)继续深化各业务领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应用 23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 25
(五)实施效果 27
五、保障措施 28
(一)加强规划统筹和执行力度 28
(二)有序组织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28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 29
(四)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研究 29
(五)改善行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 30
(六)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 30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 30
前 言
“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着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效能,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提出“必须把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摆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突出位置,通过一批带动性强的行业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市场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重点,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描绘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十二五”时期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部省联动、共建共享,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与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应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一)加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系统建设,通行效率明显提高。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高风险水域、重要航段和公路客货运输枢纽、港口等基础设施运行监测与监控系统的建设,深化了路网、航道运行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20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监控,路网监控与信息采集设备布设逐步加密,部分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实现了全程监控。
——28个省(区、市)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已开通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车道数约为1300个,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约为15%,全国ETC用户数量突破50万,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降低了油耗,有效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
——开发了1:25万全要素全国公路电子地图、1:5万全国农村公路电子地图、257幅电子海图和2068幅港口电子平面图,有效支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
——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1428个,间歇式交通量观测站22778个,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逐年提高。
——各地建设了超限运输车辆监控、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等系统,部分省市实现了省内检测站点治超管理信息联网,车辆超载超限率控制在5%以内,在治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初步建设了52个重点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所辖水域内船舶的跟踪监控;结合卫星定位系统开发的船闸过坝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合理编队,提高了船闸通过能力。
——“数字航道”示范工程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江干线和京杭大运河逐步开展,航道管理模式从现场管理向远程管理转变,提高了航道通行能力和利用效率。
(二)加强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路水路交通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内容逐步丰富,手段更加多样,服务覆盖范围愈加广泛。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交通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全面推进,逐步扩大了行政许可网上受理和政策法规等政务信息服务,逐步深化和丰富了出行信息服务,得到用户的好评,部网站在政府政务网站评比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全面启动。交通运输部网站提供了全国路况快讯、公路气象预报、航道通告、海事气象等信息服务。在全国23个省(区、市)组织实施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推广工程,推动了各省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公路同城、异地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港口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在部分城市得到应用,方便了公众购票。
——部分地区建设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点工程建设,重点整合和共享了交通运输行业公益性、基础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资源,并面向社会和行业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务。
——依托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工程建成了交通统计数据电子图书馆和统计信息数据库,提高了交通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三)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市场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加强了公路水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营运车辆、船舶等重要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在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通过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试点工作,已有28个省(区、市)实现了部省联网,初步建立了全国道路运输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和营运车辆基础数据库,为实现全国范围道路运输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了基础。
——全国27个省(区、市)开发应用了省级统一的道路运政管理系统,并由原有单一许可办证功能向运政协同管理延伸;全国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的应用试点工作逐步开展;道路运输移动稽查系统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有效提高了执法效率。
——组织开展了水路运政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各省(区、市)逐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了对水路运输企业、船舶、航线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员“一卡通”工程建设,规范了全国船舶管理和船员管理业务。
——组织开发了部级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诚信及工程质量信息服务系统和公路及水运工程评标专家管理系统,部分省市开展了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对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建设,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运用船舶自动识别、船舶交通管理、全球卫星定位、低极轨道搜救卫星、高频、甚高频、卫星通信、视频监控等多种技术,加强了对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监测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反应能力显著增强。
——以国家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为依托,初步实现了对全国部分重点公路路段的视频图像、交通流数据的接入,路况阻断信息的汇总分析和气象对区域路网的影响分析,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协调处置奠定基础。
——依托上海世博会入沪营运车辆联网联控专项工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的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30个省(区、市),车辆范围由长途客运、危险品运输车辆逐步向旅游包车、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交换平台。
——覆盖全国沿海和重要内河水域的船舶自动识别岸基网络系统基本建成,包括132座基站和22个中心,实现了300总吨以上船舶的有效监控;基本实现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多种安全和遇险通信方式的连续覆盖;建成了52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202个雷达站;沿海重要港口进港航道、重点码头和内河重点航段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建立;整合了雷达、船舶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视频监控、海岸电台和卫星通信等监控和通信手段,提高了船舶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完成了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试点工程、中国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工程建设,提高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海事卫星通信建设成效显著,在海上遇险救助、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加强信息化发展条件建设,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理念显著提升,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标准规范相继出台,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取得积极进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政务内网、政务外网、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行业专网联通了部与41个省厅级单位、9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90多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19个省(区、市)制定并实施了地方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部省两级交通数据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业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初步建立,90%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合理性有所改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制订了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颁布了交通基础数据元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总体框架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南。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二五”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化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发展尚未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在规范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深化应用,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二是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省、地区、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法规、机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信息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不足,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交通运输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
(一)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畅通、高效,要求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运行监测,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提供畅通高效的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将接近11万公里,沿海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1.3万公里,民用车辆和营运船舶总数将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已形成的资产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路网水网畅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二)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要求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出行信息服务。
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是交通运输行业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重要变革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将全面进入机动化社会,预计民用车辆保有量将超过1.5亿辆。交通出行规模快速扩张,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城际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公共客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出行压力。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必须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相适应,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务质量,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三)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监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策支持水平。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充分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协调专业和社会力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必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决策分析,优化配置应急保障资源,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必须面向社会及时发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急信息服务能力。
(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要求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新时期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任务,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供应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十二五”期,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相关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双方业务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五)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求准确把握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况,深化行业综合运行分析。
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对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策部门必须借助信息监测、采集、统计、预测预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和科学决策,改变以往决策中以定性和经验分析为主的情况,使决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指导性,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六)构建绿色交通,要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运行组织模式和流程,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交通运输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降低行业能源消耗水平、减少排放是实现国家“两型社会”重大战略目标和履行国家承诺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流程,实现运输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畅通高效运行,减少因交通拥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监测监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运输装备淘汰更新。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以全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切实提升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覆盖全局,深化应用以信息化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监测、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深度渗透与融合,加速推进深化应用,促使交通运输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共享资源,业务协同基于信息化环境优化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业务流程再造,支撑业务发展,提高行业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以构建和完善交通信息资源体系为核心,着力加强全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力度,下大力气扭转原有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行业发展合力,实现建设整体效果。
注重实效,提升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点的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重大信息化工程为推手,以支撑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宗旨,以需求、效果并重为导向,加快推进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建立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使交通信息服务惠及全民。
示范引领,分类指导继续以“行业联动、共建共享”的有效推动模式,围绕发展重点,集中优势资源,深入实践和深度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及示范、试点项目。分别按照“政府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倡导”的推进方式,加强对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分类指导,采用差别化投资政策,促进行业信息化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保障畅通运行方面取得显著实效,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在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安全应急、服务决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现代物流、实现低碳绿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与保障。
具体目标:
1.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依托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在全国所有省(区、市)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货运输枢纽、重点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枢纽的运行状态、环境、气象与灾害实现动态监测。
——完成80%以上国家高速公路网交通情况调查站点建设;完成全国所有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和省级管理中心建设,实现部、省、站三级超限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实现对“两客一危” 车辆(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和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游客船、高速客船、滚装客船和危险品运输船)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
——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货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
2.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部省两级公路、航道、港口、营运车辆、船舶、经营业户、从业人员等行业核心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100%建成。
——加快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形成部、省、市三级交通数据中心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市,重点建设城市公交、出租、轨道交通、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
——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与更新机制,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全面改善数据质量,数据更新及时率满足应用需求。
——鼓励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
3.推进行业重大应用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行业业务协同、科学决策和信息服务能力,对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作用更加显著。
面向公众服务: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服务质量大幅提高,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在线办理。
——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ETC用户量超过500万个。
——形成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70%以上。
——依托全国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建成若干个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建成若干有较好应用实效,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适时开展全国性物流公共信息交换系统建设。
面向行业管理:
——交通运输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较高水平,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并在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等领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性应用。
——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全面掌握交通运输风险源,并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事件的及时接报和处置信息的分发处理。
——基本建成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市场的运行状态、发展态势等的综合分析,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分析为重要支撑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4.创新信息化管理机制,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保障环境基本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基本建立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完成标准框架体系中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和专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的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保障体系,在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务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重点
(一)实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等四项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跨地区、跨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1.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建设、推广跨省市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区域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有效缓解收费站拥堵、提高通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节约用地。
——建设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部省两级路网管理平台,完善对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等重点监控目标运行状态、气象条件等的监测、监控,强化预测预警及评估,加强路面、桥梁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实现养护、收费、路政、治超、交通情况调查等管理系统的联网应用,统筹安排养护计划,及时发布路况、气象、交通管制和疏导分流信息,为路网区域协调管理、保通抢通和出行服务提供支撑。
——完善船舶交通管理、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沿海港口重点水域及内河高等级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环境、航道变迁、港航设施、水域污染、水文气象等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安全预警体系,整合现有各种交通动态监控资源,合理调度船舶安全通过风险水域,防止航道阻塞,及时发布航行通(警)告、航道通告(通电)等信息,避免船舶交通事故发生,并为水上人命救助、通航水域清障、船舶污染防治、船舶消防等应急抢险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健全重点营运车辆和船舶的监测监控系统,重点跟踪监测“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和“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技术状态和运行状况;建立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全程联网监管系统,加强源头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打击非法营运,实现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
——建设多网联动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平台,实现信息接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辅助决策、信息发布、资源管理、异地会商、统计分析等功能,满足“监管到位、协调联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要求,加强行业内外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信息的交换共享,实现应急资源动态管理和科学调度,确保重点物资和抢险物资紧急运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动跨区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换共享。依托路网监测监控系统的完善,强化路况、养护施工、交通管制、气象等实时信息服务,并在完善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短信平台等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路上固定和移动式可变情报板、服务区显示终端、车载终端等服务手段,为公路出行者提供覆盖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普通公路的出行信息服务。引导开展省域、跨省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以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等多种形式,方便出行者购票,并为长途客运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引导建设机动车维修救援信息服务网络,为驾车出行者提供救援信息服务。
——建设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依托海事、航道和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强化航道状况、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气象等信息服务,并利用网站、呼叫中心、航行广播、短信平台等多种服务方式在内河干线和重要水网地区为通航船舶提供航行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水路客运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在重点水域引导开展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
——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开展动态车载导航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试点。鼓励开展汽车租赁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以全国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提供有机衔接的多种服务手段,并覆盖国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干线及广大城乡地区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
3.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深化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普及公路水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标准规范管理系统,建设公路水运工程招投标管理等系统,构建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从业单位和人员的信用监管、征集、发布和奖罚机制,实现公路水路建设市场责任主体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公开、共享,规范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工程质量。
——建设完善部省两级公路水路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深化完善公路水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职业资格管理信息系统,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进部省水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推广普及IC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船舶船员“一卡通”、船舶电子签证等系统;引导汽车、船舶维修及配件质量追溯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建设省级统一、覆盖市县的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信用信息的分级分类管理和动态更新。依托部级系统建设,实现公路水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换和共享。及时发布交通运输行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为社会提供从业企业、人员的资质和资格认证及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
4.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与业务系统相融合的交通统计信息系统,完善交通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依托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统计数据从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有效获取,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建设部省两级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系统,构建动态运行监测信息指标体系及信息采集机制,实现重点物资运输、基础设施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安全、运输市场、行业能耗等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和预警。结合国际和国内、国家和区域经济运行动态,面向行业管理部门开展行业发展态势的综合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政策。按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和国际贸易情况。面向社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发挥导向性作用,引导行业投资者、运营者进行合理决策。
(二)开展重点领域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形势要求,围绕行业管理新职能,在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三个领域开展示范试点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领域信息化发展路径,带动信息化全面发展。
1.综合运输协同服务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特大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多种运输方式管理和运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枢纽内轨道、公交、长途客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转,实现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处置,提供枢纽内外旅客出行、换乘及交通诱导信息服务,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提高旅客换乘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增强枢纽内的安全监测及紧急事件下联动响应能力建设,提高客流快速组织和应急疏散效率。
——示范开展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基于港航电子数据交换(EDI),依托沿海和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实现港口集装箱水水、公水、水铁等联运信息服务,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单证信息共享和通关一体化服务,提高集装箱整体周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港口集装箱多式联运事业的发展,提升港口竞争力。
2.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示范工程
——政企联合试点推进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物流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标准规范建设为基础,整合物流领域政企相关信息资源,提供货运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和资格认证、信用等政府公共信息,物流采购招投标、物流设施设备供求、车货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订舱等物流交易信息,卫星定位与货物追踪、车船维修救援等物流保障信息,金融、保险等增值信息,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系统托管等服务。积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平台运作模式,加强跨区域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改善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试点开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甩挂运输车辆智能车载终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甩挂运输智能运营调度管理、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等功能,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城市客运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
——试点开展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更新改造出租汽车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整合建设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和监控指挥中心,实现电召服务、监控调度、市场监管、运行分析等功能,提升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缓解道路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并适时在地市级以上城市逐步推广应用。
——推广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系统建设,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等智能化系统的示范建设与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普及城市公交“一卡通”,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跨市域公交“一卡通”的互联互通,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三)继续深化各业务领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应用。
1.深化各业务领域的管理应用,完善发展基础。
——加大路面、桥梁预防性养护以及状况评价的信息化应用,深化完善公路收费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管理、交通情况调查等系统,并加强联网管理。
——推进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与推广应用。
——重点开展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大运河、长三角、珠三角等内河水网地区数字航道建设,发布和应用内河电子航道图;加强航标遥测遥控、船闸联合调度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港航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系统建设;深化港口设施安全和保安系统建设。
——深化水上重点物资跟踪管理系统;积极推进船舶不停靠报港系统;引导建设完善全国港口信息服务网络,统一发布港口有关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和生产动态信息。
——完善并建设海事综合业务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省市运政、港政、航政、海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救助打捞管理信息系统、交通公安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和重点水域、沿海港口治安防控信息系统建设。
——推广建设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推进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子平台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部、省两级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实现跨行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各级交通远程教育与培训信息系统。
——积极推进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安全、船舶航行、交通基础设施监测监控、公路运输和公众出行等领域的民用化应用建设。
2.深化各业务领域的服务应用,增强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深化行政许可在线办理平台建设,简化和理顺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开通省级交通政务服务热线,完善各级交通政务网站建设,重点解决社会上针对交通行业投诉和建议的接收和处理,提高交通政务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引导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开展港口船舶电子结关、查验、危险品申报、港政管理、运政管理等交通行政许可的“一站式”服务,并实现与国家电子口岸对接,为港口生产部门、船舶、船东、货主等提供信息服务。
——引导建设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港口、企业、海事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交易信息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条件。
1.完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通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
——完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建设,统筹考虑行业通信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全国高速公路光纤、管道资源,组建连接部省的交通运输行业专网,全面提升通信信息网络的支撑能力;鼓励各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网络资源开展行业专网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充分利用并整合海事卫星、甚小孔径卫星地球站(VSAT)、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海岸电台、公共通信等手段,建立应急联合通信保障机制,提升交通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
2.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行业数据服务能力。
加快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共享规则、标准和机制,提高数据资源共享水平,有效避免数据重复和无效采集。完善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结合重大工程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公路、港口、航道、车辆、船舶、从业人员、经营业户、建设项目等行业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1:50000交通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基础信息共享和服务能力。完善部省两级数据交换平台,满足行业数据交换和共享要求。建设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和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
3.构筑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建设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为行业提供统一安全认证服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术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建立部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应急能力。
4.完善行业信息标准框架体系,提升信息共享协同能力。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础性关键标准,按照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合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的建设,及时提炼和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组织建设标准一致性和符合性检测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信息标准的贯彻执行。
(五)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建设重点,将进一步凝聚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合力,显著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全面加强信息化对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重大交通危险源的智能监控能力明显增强,交通运输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送、发布和快速响应水平明显提升,缓解交通拥堵,确保路网、水网运行畅通,预防交通运输事故发生,有效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以服务承诺为导向,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全面改善出行质量,提升出行安全、便捷与可靠程度,有力支撑交通运输人文和谐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市场协同监管进一步加强,切实提高交通建设市场工程质量和运输市场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健康有序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全面加强,进一步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协同服务,推进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发展现代物流,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统筹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领域信息化应用继续深化,全面加强业务协同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机制,有力支撑交通运输创新高效发展。
——交通运输信息采集和分析进一步强化,全面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改变政府决策缺乏有效数据支持的状况,保障决策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有力支撑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需要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扎实推进信息化发展。
(一)加强规划统筹和执行力度。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依据本规划,组织编制本地区、本部门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在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规划落实工作。应依据《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和监督检查工作,探索建立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体系。
(二)有序组织推进行业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运输部统一组织开展行业重大信息化工程顶层设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分级建设、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的原则建设实施。明确部和地方在推进行业重大工程的事权关系,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
强化项目管理,制订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相关办法,注重对重大工程技术规范和要求的总结,提炼形成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培训活动,开展阶段性考核评比工作。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已成为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常态化工作任务,应从燃油税返还中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用于支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并向财政部门申请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交通运输部将对信息化重大工程、示范试点及推广工程给予资金补助,对西部地区给予倾斜,各地应保障配套资金的落实。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制定差异化的资金政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进程。
(四)注重新技术在行业应用的研究。
应紧密跟踪现代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感知识别、网络传输、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关键环节,开展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攻关。在信息化重大工程和示范试点工程实施中,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海量存储、高速传输、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的一体化应用研究,力争在拓展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模式、提升应用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提升行业信息化技术水平。
(五)改善行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信息化技术管理办法,完善技术管控体系建设。建立交通信息资源采集、更新、共享制度,明确数据来源、质量标准以及信息交换的责任和义务。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产业化发展政策,推动形成市场导向、规模经营、专业分工、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
组织制定《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为规划的实施、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研究设立信息化后评价专项资金,完善相关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的开展。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训力度。
及时总结和大力推广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各地区要加强对行业管理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应用能力。要以培训和引进相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人员队伍素质,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加强信息化人才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通过多岗位锻炼,丰富阅历、提高能力。
第五篇: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相关材料
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在迎接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大背景下,全省交通行业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深刻认识交通运输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按照“强投、强推、强管、一提速”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共克时艰,主动作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公路、水路交通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海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全省公路水路规划投资185.3亿元,预计完成投资214.6亿元(公路156.9亿元,水路57.7亿元),完成规划投资的116%,为“十五”完成投资的3.3倍。
(一)公路路网结构明显改善
预计至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21000公里,较“十五”末增加3423公里左右,路网密度达到61.8公里/百平方公里。“十一五”期,公路建设重点围绕提高网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及通达深度,一是继续完善岛内高速公路主骨架。先后完成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东线高速公路左幅大修等工程建设,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洋浦1小时交通圈项目、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开工建设,进展顺利,中线高速公路屯昌至琼中段、三亚至保亭至五指山段及“横线”万宁(琼海)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持续推进;二是重点改造国省干线公路网。国道G223海榆东线海口至陵水段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国道G225海榆西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三亚段、云文线、白洋线、长本线、和新线、曲新线、隆三线等国省干线改造的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三是积极推进园区出口路、疏港公路和旅游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儋州出口路改建、文昌福耀硅砂厂出口路、东方化工城出口路等项目相继完工,工业园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金牌港疏港公路、马村港疏港公路等工程项目进度继续加快实施,有力支撑了沿海港口的全面发展,旅游公路方面,博鳌南港大桥、三亚雅亮大桥已经交付使用,万宁东澳至风濠公路一
-***厅将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项目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的进度,预计到年底可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17.67亿元,水路运输完成14.32亿元,其他项目完成2.31亿元。
预计到2010年底,全省交通运输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如下:
(一)港口生产情况
预计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9807万吨,同比增长17.52%,外贸吞吐量2018万吨,同比增长19.41%,集装箱8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0.4%,货重1035万吨,同比增长46.97%,滚装车标准量219万辆,同比增长16.26%,滚装车重量3167万吨,同比增长18.89%,旅客吞吐量1159万人,同比增长27.2%。
(二)公路运输情况
预计2010年公路货运量13406万吨,同比增长23.68%、货物周转量85318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7.4%、客运量42440万人,同比增长7.5%、旅客周转量147559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9.21%。
(三)水路运输情况
预计2010年水路货运量8190万吨,同比增长18.13%、货物周转量962860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6.40%、客运量1391万人,同比增长15.34%、旅客周转量2927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2.09%。
(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预计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17.67亿元,水路运输完成14.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42%、-65.13%、10.15%。
二、2010年具体工作
(一)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我处积极与交通运输部沟通,争取交通运输部加大对我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同时积极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协调,争取改善我省进出岛交通条件。具体情况如下:
1、与交通运输部衔接情况 ①推进部省协议签订
为争取交通运输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发展的支持,我厅积极向交通运输部请示、汇报工作,认真起草《交通运输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备忘录》(简称《会谈备忘录》),董宪曾厅长亲自与交通运输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沟通、协调,以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交通运输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大力支持。8月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副省长姜斯宪率队赴京与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在北京海南大厦举行了会谈,共同签署了《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纪要》(简称《会谈纪要》)。
②跟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会签
3月18日,我厅综合规划处姚建勇处长赴北京跟踪协调交通运输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会签意见,3月19日,交通运输部《关于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函》(厅规划便[2010]49号)已将意见反馈国家发改委。
2、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衔接情况
为改善公路、水路进出岛的交通条件,保障进出岛交通的顺畅、快捷、安全,2010 年3月12日,我厅董宪曾厅长亲自带队,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在湛江徐闻召开广东海南两省交通运输琼州海峡现场调研会,调研琼州海峡运输现状,研究推动两省交通运输合作。5月31日,董宪曾厅长再次赴广州,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何忠友商谈两省交通运输合作相关事宜。8月28日,在福建参加“9+2”会议时签订《关于共同推进琼州海峡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备忘录》。
(二)公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情况
1、三亚绕城高速公路,全长30公里,总投资17.9亿元。2008年3月28日开工,今年上半年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办理三亚绕城高速公路项目用地报批手续,目前该项目用地材料已报国家国土资源部,目前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服务工作。
2、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总里程66.6公里,预算总投资27.3亿元。2009年8月17日开工,项目前期工作2009年已基本结束,今年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准备工作。
3、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全长324.35公里,批复概算5.69亿元。其中K164~K196、K299~K349+350段我厅于2010年4月6日以《关于海南西线高速公路K164+000~K196+000和K299+000~K349+350段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183号)批复了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批复预算5.67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
4、洋浦1小时交通圈,包括洋浦跨海大桥、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西线高速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丘海立交四个项目,估算总投资26.55亿元。
①洋浦跨海大桥,全长3.3公里,主跨为460m双塔面混合式斜拉桥,批复概算总投资8.7亿元。业主单位为儋州丹阳路桥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于2010年2月1日开工,我厅主要协调配合推进项目前期工作。2010年5月17日,我厅《关于洋浦大桥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审(工程)[2010]07号)批复了该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②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全长8.2公里,总投资5亿元,由我厅作为业主投资建设,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2010年2月22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初步设计与概算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346号)批复了项目初步设计;2010年4月26日,我厅《关于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245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
③西线高速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全长102公里,估算投资9.4亿元。省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同意海口至洋浦1小时交通圈西线高速公路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立项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2007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目前正在开展用地预审等工作,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④丘海立交,为全苜蓿叶型互通立交,立交区全长约2Km,宽33.5米,设有8个匝道,海口市发改局《关于丘海大道延长段-丘海互通立交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批复项目概算投资3.45亿元。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5、高速公路标识标牌更换,全长650.126公里,预算总投资10000万元。2010年4月12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立项批复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439号)批复了立项;4月6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554号)批复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月28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10]716号)批复了项目初步设计;6月2日,我厅《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更换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338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6、三亚(海棠湾)-保亭-五指山公路,该项目里程约67.2公里,估算投资60.3亿元,为科学合理的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按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厅先后组织省直各相关单位,沿线各市县政府和农垦部门,国内在社会经济、交通规划与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就项目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还是二级公路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进行了论证。目前已按环保新理念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准备报送省发改委立项,正在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7、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全长43.6公里,估算投资21.1亿元。目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我厅已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送该项目立项。
8、万宁-儋州-洋浦高速公路,全长190公里,估算投资95亿元。目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正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工作。
9、海榆西线225国道改造工程,全长326公里,概算总投资13.77亿元。省公路管理局代建的老城至芙蓉田段,2010年2月开工;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施工总承包的芙蓉田至崖城段,2009年9月25日开工。委托中南林业规划调查研究院完成了征占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报省林业局。今年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服务工作。
10、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估算总投资19.69亿元。其中:
①新建清澜大桥西连接线,全长5.4公里,设计速度80Km/h,六车道,路基宽度50米,投资2.58亿元。文昌市发改委《关于文昌市清澜大桥至文清大道连接线工程项目初步设计与概算的批复》(文发改审批[2010]107号)批复该项目概算。目前已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②清澜跨海大桥,全长1.828公里,主跨为300m双塔面组合斜拉桥,批复概算总投资5.94亿元。业主单位为文昌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于2009年8月19日开工,工程进展顺利。
③灵文嘉线灵山至文城段,全长56公里,总投资3.03亿元。2010年4月14日我厅《关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美兰机场至发射场段工程(灵山至文城)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213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正进行招投标工作。委托海南省地质调查研究编制文昌发射场配套道路(灵山至文城段)改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前已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委托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文昌发射场配套道路(灵山至文城段)改建公路环境影响报告,同时进行林地审批、压矿、土地预审等工作。
④新建东郊至龙楼一级公路,全长16.9公里,估算投资6.98亿元,计划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⑤新建清澜港码头出口路,全长1.6公里,估算投资5300万元,计划按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建设。
⑥改造市区道路,全长9.4公里,估算投资6300万元。
11、文昌“两桥一路”,一期包括清澜跨海大桥、东郊码头至龙楼镇公路(已纳入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考虑),二期包括铺前跨海大桥、龙楼至铺前滨海旅游公路,估算投资33.4亿元。我厅主要协调配合文昌市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①铺前跨海大桥,桥梁全长3850米,主跨为380m双塔混凝土斜拉桥,估算投资15亿元,目前预可性研究报告已完成,文昌市已报省发展改革委,拟向国家发改委报批立项。
②龙楼至铺前滨海旅游公路,全长83.85公里,投资估算18.4亿元。目前龙楼至昌洒段25.1公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文昌“两桥一路”(二期)工程滨海旅游公路(龙楼至昌洒段)初步设计和概算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10]1608号)已批复该项目概算7.63亿元。昌洒至铺前段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12、马村港疏港公路,全长5.338公里,总投资1.48亿元。该项目前期工作由澄迈交通局负责,2010年3月16日,我厅《关于马村港疏港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127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9号《研究马村港疏港公路项目建设有关问题》已确定我厅承担概算总投资建安费用的2/
3、除征地拆迁费用外的其它建设费用和预备费共8751万元,由海口市政府承担建安费用的1/3约3741万元,由澄迈县全额承担项目前期和征地拆迁费用;项目建设由澄迈县负责组织实施。目前,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工作和征地拆迁工作,正在进行清表。
13、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田独段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05.25公里,估算总投资75307.21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131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正在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白马井至春兰公路改建、云龙至文儒公路改建、陵水曲港至新村公路改建、长本线吊罗山乡至吊罗山林业局段改建工程、福山至临城公路5个项目发改已批立项,其中前四个项目正在开展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
文昌隆三线公路改建等工程,已向发改申请立项。
14、国省干线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共9条国省干线公路,全长168.655公里,估算投资7482万元。目前,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均已批复。15、17条县道改造项目,全长242.635公里,估算投资32960万元,省发改委已批复立项。
16、长本线小妹水库段道路,全长3.465公里,估算投资4067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长本线(S215)小妹水库段改建工程立项的函》已批复立项,可研报告已完成;委托海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编制长本线小妹水库段改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前已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正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
17、海榆西线改建工程芙蓉田至三亚段旧桥改造工程, 涉及61座桥梁改造,批复概算投资8196万元。该项目为海榆西线改建工程的补充设计,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518号)已批复初步设计。
18、省军区炮兵集训地出口路,全长15.066公里,估算投资3816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130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正在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已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工作。
19、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该项目已于2009年11月13日完工,2010年主要是完善相关前期报批工作。2009年5月8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09]700号)批复了立项;2010年6月9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831号)批复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7月31日,《关于批复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初步设计与概算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1290号)批复该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2010年9月19日,我厅《关于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调整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663号)批复该项目施工图设计,该项目前期工作手续已办理完。
20、委托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海口绕城高速公路绿色长廊互通平交口改造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目前施工图设计已完成。
21、福山互通至马袅公路,全长12.4公里,估算投资1.55亿元,目前已向省发展改革委报批立项。
22、完成东线高速公路进出口及北进场道路工程、东线高速公路陵水立交改建工程、万宁市莲花至神州半岛景区道路立交工程、海口绕城公路海榆中线临时互通、西线高速公路K182+972.43水利桥施工图设计的批复。
23、完成陵水至大本公路K44+982.5抄茂桥改建工程、东线高速公路K145+050太阳河桥改造工程等危桥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的批复。
24、下达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屯昌连接线建设补助资金1171.3308万元。
25、下达东线高速公路陵水立交改建工程建设补助资金2934.56万元。
26、为紧紧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大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服务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公路交通网络,提高路网服务水平,我厅借鉴福建等外省市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省公路建设管理的实际和公路建设的特点,研究草拟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代拟稿),报请省政府研究。
(三)水运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情况
(1)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扩建工程,截至2010年10月底,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期扩建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用地预审意见、项目安全评价、项目通航评估、使用港口岸线等有关手续的审批。因中海油收购马村港一期,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拟对马村港二期工程陆域规模进行调整。目前已按工可评估专家意见完成工可修编,并报省发改委待批。
(2)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等专项报告,政府相关审批核准手续也基本完成,已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核准。
(3)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专用码头扩建工程,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已报省发改委核准。
(4)中海油LNG基地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工程,2010年4月10~12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海南液化天然气(LNG)站线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目前,该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
(5)洋浦海事基地专用码头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我厅已审批。
(6)八所港DCC项目配套码头工程,2010年3月12日,我厅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对项目的初步设计进行评审,4月16日批复了该项目的初步设计。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7)海口新埠岛游艇码头工程,2010年5月27日,省港航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对项目的岸线使用召开评估会,6月8日批复了岸线使用。目前,正在施工中。
(8)洋浦天然气加工利用基地陆域形成工程,因中海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的业务拓展,原批复的陆域形成工程的面积不能满足项目用地需求,现中海油天然气有限公司拟申请调整初步设计规模。目前,设计单位正在修改初步设计。
(四)规划、计划管理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规划“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我处规划计划管理方面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
2、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
3、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十二五”国防公路、水路战备建设规划》(初稿)。
4、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初稿)。
5、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三亚邮轮母港岸线规划》(初稿)。
6、协助省发改委完成《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10-2020年)》。
7、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国、省干线公路调整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将海口-五指山-三亚和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列入国家公路网。
8、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海南省农村公路规划》的编制工作。
9、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初稿)并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待省政府审批。
10、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已通过三亚市有关部门审查。
11、要求海口、三亚两市编制《海口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三亚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
12、委托部规划研究院开展《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13、委托部交通科学研究院开展《海南省公路景观改造规划》编制工作。
14、开展《海南省旅游公路规划》编制工作。
15、开展旅游公路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
16、协助海南省海防与口岸办公室进行《海南省游艇管理办法》的编写工作。
17、根据我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十二五”总盘和2006-2009年计划安排情况,合理编制2010年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计划,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和部省共建协议目标的全面完成。
18、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我省农村公路的规模,协助省发改委编制500公里的计划项目。
19、赴北京参加交通运输部组织的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核对会,落实我省2010年争取部补助资金的项目和补助规模。
20、与省发改委联合报送《海南省2010年公路改造建设投资计划》,目前已下达执行。
21、根据部要求,报送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及有关材料
22、向省发改委报送2010年交通重点投资计划项目。
23、根据部要求报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思路。
24、转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25、按计划执行万宁乌场-大洲岛陆岛交通码头、洋浦港5万吨级深水航道工程、八所港1-4#泊位改造工程、三亚港南山港区堆场道路工程、西沙永兴岛码头工程等项目。抓紧开展陵水新村-猴岛陆岛交通码头、海口港新海港区车客渡码头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26、办理各单位有关规划、前期工作来文及厅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统计工作
1、完成了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运输、港口、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和交通经济运行分析的工作,为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了解我省2009年交通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及运行状况,为全面总结我省交通经济“十一五”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制定“十二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为促进交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提高了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2、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农村公路补充调查工作,顺利完成了全省18个市县的地方、农垦、林场的乡镇建制村的居民点地理位臵、人口数量、优先通达路线的线形、线位、技术状况等详细信息,并通过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严格审核,为补充和完善我省新增乡镇、建制村及农林场等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信息,为了解和掌握农村公路的建设规模,制定农村公路的建设规划以及今后的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基本完成2009年农村公路基础数据的更新,该项工作数据量较大,涉及内容较多,各项工作正处在交通运输部数据审核修改中,近期将全面完成修改审核上报工作。
4、正在进行2010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数据的更新工作。将有9000公里以上的农村公路数据纳入此次更新,通过此次更新,将全面完成我省纳入“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所有农村公路的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工作,为全省各级部门详细掌握农村公路的通达信息、技术状况、地理位臵等现状,为制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以及农村公路的“十二五”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5、为了贯彻厅领导2009年全省交通统计年报布臵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提高全省交通统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全省交通系统包括各级交通部门统计人员及调查人员,以及重要企业统计人员的统计理论及应用、统计法知识、日常统计业务工作的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我省交通统计能力及工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夯实交通统计基础工作,推进各项统计事业朝着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工作责任心强、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的统计队伍,为我省交通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6、布臵和实施2010年全省交通统计年报工作。2010年是关键的一年,为了全面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和生产的成果,为“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服务,将认真组织全省做好2010年交通运输年报工作。
7、完成处领导及厅领导布臵的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六)其他
2010年是海南省交通科技攻关年。为配合开展好全省交通科技攻关年的有关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在交通事业发展中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我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承担的《海南省二级及以下公路改造典型路面结构研究》、《海南省公路网安全保障对策研究》、《中、下承式吊杆拱桥吊杆更换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课题已通过专家评审。
三、存在的问题
(一)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进度较慢,截至9月底,全省公路水路完成投资25.3亿元,占计划投资68亿元的37.2%,特别是公路投资,仅完成计划的24%,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公路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由于西线高速的病害较报批初步设计时进一步扩大,施工图预算已超批复概算,需协调省发展改革委重新报批初步设计。重新报批的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建设范围拟定为K127+000~K349+350,全长222.35公里。K25+000~K127+000段拟列入海口至洋浦1小时交通圈项目,以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三)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我省将大幅增加公路水路建设投资规模,但目前前期工作的审批环节越来越多、耗时越来越长,需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前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储备一批项目,为扩大投资规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2011工作计划
2011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加快重点项目工作进度,加强项目储备,为“十二五”交通运输工作的发展开好头,我们面临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艰巨,我处将根据厅党组布臵的任务要求,紧紧围绕加快海南交通发展这一主旋律,理清工作思路,科学、合理安排2011年工作计划。
(一)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备忘录》、《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共同推进琼州海峡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备忘录》。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要求,积极开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公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1、协调做好加快我省西部开发有关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
2、做好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标识标牌更换、海榆西线G225国道改建工程(含海榆西线危桥改造)、洋浦跨海大桥、南连接线、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长本线小妹水库段道路等项目的相关协调和服务工作。
3、加快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三亚至保亭至五指山高速公路、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工程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协调加快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二期前期工作。
4、协调加快文昌“两桥一路”项目的前期工作。
5、尽快完成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田独段公路改建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6、完成白马井至春兰公路改建、云龙至文儒公路改建、陵水曲港至新村公路改建、福山至临城公路改建、锦山至三江公路改建、长本线吊罗山乡至吊罗山林业局段改建工程、17条县道改造项目、临高福马大道和万宁、陵水、琼海、文昌等旅游公路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7、协调加快国道G224海榆中线秀英至狮子岭工业区扩建工程、清澜码头至龙楼公路、澄迈文儒至仁兴公路、东方工业园出口路二期工程、新兴至红岗出口路、临高金牌疏港大道二期、木栏港疏港公路和旅游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8、做好文昌-定安-澄迈-临高公路方案论证工作,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9、积极与各相关厅局协调,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为2012年的交通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水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1、继续完善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计划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规划的报批工作。
2、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报批工作。
3、督促琼海、昌江、临高等市县政府尽快完成相关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我省各港口总体规划及岸线使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4、协助企业做好海口港马村港区扩建二期工程、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一期起步工程、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海南炼化成品油码头扩建工程、海南金海浆纸专用码头扩建工程、海南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站线项目、中石化(香港)洋浦成品油保税库项目码头工程、八所港新港区DCC项目码头配套扩改工程、三亚国际客运港扩建工程等项目完善相关审批工作。
5、积极配合三亚市政府做好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半岛帆船港项目有关审批手续。
6、完成厅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四)规划、计划管理工作 1、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处将按照规划确定的项目统筹安排前期工作进度,确保建设一批、设计一批、储备一批,保障交通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
2、积极与交通运输部衔接,争取我省有更多的项目能够争取到部补助资金的支持;
3、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报批工作。
4、要求昌江、临高等市县政府尽快完成相关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我省各港口总体规划及岸线使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5、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要求,督促省公路管理局整理项目前期工作文件,认真编制《2012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6、根据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十二五”规划建设总盘,合理编制《2012年全省公路改造建设投资计划》;
7、及时转复交通运输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我省的2011年交通建设计划及预算;
8、督促各单位上报2010年计划完成情况,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9、督促各有关单位加快本各项计划预算的完成。
(五)统计工作
1、继续实施2011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工作。针对2011年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农村公路的基础数据和电子更新工作。
2、建立有效的统计工作机制,使各级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深化统计工作的科技运用,从统计任务、目标、责任、工作方法、组织实施、资金安排、宣传策划等方面完善和改进各项统计工作,加强各阶段、各层次、各步骤的统计质量监督,建立数据质量有效控制、工作质量评价及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确保各项统计工作准确、全面、及时。
3、加强交通统计应用及理论研究,推动各项统计理论及应用水平不断深入发展,要引入先进的统计技术,促进交通统计指标由实物量向价值量的转变,改变目前交通统计应用水平落后的局面,解决交通发展过程充分发挥统计的决策咨询、信息服务的职能。
4、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统计成果,为我省交通经济建设的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5、认真组织全省开展月度、季度、日常统计工作。2011年是“十二五”期间的开局之年,努力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全面是统计工作的重点,需不断加强统计综合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统计业务水平,以适应我省各项交通经济建设的需求,确保“十二五”期各项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六)其他
及时完成厅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