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状况报告(全文)
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状况报告(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xiexiebang.com 2009 年 03 月 10 日
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状况报告
(2007年度)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路水路交通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58.3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35947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337个;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2.34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11万公里。2007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达163.9亿吨、公路客运量205.1亿人次;2006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达46.09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0.4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3.6亿吨。在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环保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保监理和环保科教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和交通运量的迅猛增长,公路水路交通的发展也将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为确保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并贯彻落实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为了在交通运输行业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决策,落实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精神,支撑交通运输行业转变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更详细地掌握了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在污染防治、环保设施建设、环保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交通环保的经验和成绩,分析了交通环保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交通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工作自2007年4月开始,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成立了以徐祖远副部长为组长的“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调查领导小组”,部调查领导小组下设调查办公室,负责调查的日常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海事局和港口管理部门也相应成立了调查机构,负责属地范围内调查数据的填报、汇总与上交。
本次交通环保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全部高速公路、典型运输企业、全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中央直属海事部门,同时还适当选择了少部分低等级路段、地区性港口和地方海事部门进行了调查。除汇总和分析各地数据外,交通部调查办公室还分别在南昌、武汉、天津、广州等地组织了多次会议,协调调查事宜,交流调查经验,核实调查数据。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核实、统计、分析,形成了中国公路水路环境保护状况报告。
二、交通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最早开展环保工作的行业之一,交通环境保护工作始于1973年。近年来,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理念,逐步加大交通环保设施投入,交通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交通环保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交通运输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业环保管理和工作体系。原交通部在2000年和2003年进一步明确了环保委员会和环保办公室的职责、编制和人员组成,在行业环保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企事业单位也相继建立了环保管理机构,明确了环保管理责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共有环保组织机构100多个,从业人员1万余人,交通运输行业环保工作力度明显加强。
2006年全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环保工作人员占职工人数的平均比例在1.1%~2.1%之间,抽样调查的28家公路运输企业的环保工作人员数量占全部工作人员的比例为4.5%左右,都较以往有明显增加。另外,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分别在天津、南昌、武汉、广州等地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也起到了扩大交通环保影响,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专业水平的作用。
2.交通环保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交通运输行业相应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规章和管理办法,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依法颁布了专项规划环评和公路水运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等指导性文件,率先开展并推广了规划环评和工程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制定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保统计规则以及各种技术性规范等,强化了行业环保管理工作。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确保了国家环保政策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贯彻实施。调查显示,2006年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环评的执行率基本达到100%,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管辖水域在册登记的150总吨以上的油船油水分离器安装率为74.8%;2006年全国公路建设用于环境监理的总费用达到9747万元,用于公路施工期环境监测的总费用达到6489万元;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沿海和内河港口的在建项目中开展环境监理的比例分别达到55%和44%,开展环境监测比例分别为56%和44%。体现了交通运输行业执行国家环保政策的自觉性较强,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和监测要求逐步得到贯彻,交通项目环保法规例和船舶防污染规章得到有效执行,国家约束性环保法规在行业内得到全面落实。
3.交通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全国公路环保总投资约73.1亿元,占公路总投资的1.84%。从2002年到2006年,公路建设项目平均环保投资比例从1.4%上升到1.8%,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水路方面,大部分沿海和内河港口重视对环保的投入,2006年参与调查的沿海和内河港口环境保护设施投资分别占各类港口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的2.0%和1.1%,较2002年有大幅增加。例如,日照、大连、湛江港2006年通过环保验收项目的环保投资分别为4734万元、21285万元和4350万元,湖州、宜昌、芜湖港等截至2006年末环保设施固定资产均超过900万元。公路水路交通环保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交通环保政策的引导作用初步彰显。4.自然生态保护力度日益加强
随着行业环保意识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已成为当前公路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次调查的省份中,2006年用于公路绿化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投资占到公路环保总投资的69%,公路景观和绿化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多条生态型示范公路,收到了良好效果。水路交通方面,绝大多数港口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避让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沿海和内河港口平均绿化率分别达到5.4%和2.6%,港区绿化水平较以往有明显提高。5.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水路交通行业经历了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却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COD排放总量约4165吨,占当年全国COD排放总量的0.29‰;SO2排放总量为2905吨,仅相当于国内某大型城市当年SO2排放量的1.7%。参与调查的沿海港口平均拥有污水处理设施19.6套,内河港口平均拥有污水处理设施和设备16套,港口污水排放得到较好控制。
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管辖水域的船舶污染防治水平相对较高,船舶污染物接收工作已经发展成为港口服务的重要产业。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从事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的单位(公司)达431家;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管辖水域内从事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的船舶达587艘,总吨位达99930吨;纳入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统计的船舶油污水接收量合计为234.94万吨,接收船舶垃圾7.58万吨。
公路行业在防治污水和噪声污染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近5年来,各省公路部门拥有污水处理设施逐年增加,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污水处理设施数量达到3857台,污水处理总量达到2234.82万吨,污水达标排放率为85.91%。公路噪声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截至2006年底,全国交通噪声治理设施数量达1820处,声屏障依然是使用最普遍的噪声防治措施;公路沿线噪声敏感点达标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部分省份达到或接近100%。6.水运行业节能降耗优势明显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水运行业的水耗总量和单位吞吐量水耗均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规模以上沿海和内河港口每万吨吞吐量的水耗分别为140吨和246吨,耗水总量分别为4775万吨和2881万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总水耗相当于国内某大型城市当年总水耗的2.2%。港口能耗(不含船舶运输能耗)总量同样维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单位吞吐量能耗呈不断下降趋势。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沿海和内河港口每万吨吞吐量的能耗分别为6.1吨和5.9吨标准煤,总能耗为277.6万吨标准煤,占2006年全国能耗总量的1.1‰。7.公路运输企业环保工作不断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公路运输企业环保人员数量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较2002年增长了一倍左右,多数企业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环保专业人员。另外,多数公路运输企业的污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未能将污水排入市政管网的运输企业,其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率达到了94.5%;绝大多数企业能够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运送到专门的处理场进行处理。近年来公路运输企业的环保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三、交通环保工作仍将继续加强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的压力也在逐步加大。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仍将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交通环保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公路环保工作主要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环保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水运方面,港口体制改革以后,部分港口将环保机构留在了企业,还有一部分港口则逐步弱化了原有的环保机构。因此,交通环保工作将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目标,逐步调整、改革和优化环保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力度,明确基层交通管理机构的环保管理职能,促进行业科学发展。
2.继续加大环保设施和环保科研的投入
尽管我国交通环保投资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06年全国公路环保总投资占公路总投资的平均比例升至1.84%,还有半数左右的沿海和内河港口环境保护设施投资占港口固定资产的比例不足1%,而部分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比例甚至高达5%。我们仍将继续加大交通运输行业的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改造污染物接收系统,提高接收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加水、气、声及固废等污染治理设施,加强生态景观恢复工作。
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各省公路环保方面的平均科研经费仅为159万元,港口中仅天津港、温州港、深圳港等曾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环保科研。此外,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还迫切需要在交通运输行业内深入研究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重大课题,这些都迫切需要提高我国交通环保领域的科研水平。3.提高环保专业化水平,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理
交通环保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交通运输行业环保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将一方面通过加强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还将进一步补充环保专业人才,承担起行业环保管理、环保指标考核、环保法规实施,协调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环保验收、工程环境监理等工作。还应定期组织交通运输行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参加交通环保培训,普及交通环保知识,从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环保专业化水平。
港口行政体制改革后,水运行业的环境监测和环保管理能力有所下降,公路管理部门对路域环境监测也不够系统,交通环境监测工作目前还不能为交通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撑。我国交通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虽然已经进行试点并在逐步推广,但仍有部分项目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都将在今后的交通环保工作中着力加强。4.继续重视生态保护工作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破坏现象仍有发生,部分公路,特别是低等级公路仍存在生态修复和补偿不足的问题。个别港口也存在天然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水平较低的现象。全国内河港口的平均绿化率只有2.6%,还不到沿海港口的一半。另外,少数公路和港口发生污染事故后,仍然可能对附近的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造成威胁,交通运输行业生态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今后公路和港口的建设与营运过程中,交通运输行业将更加重视天然植被、生态敏感区(点)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生活区、服务区、项目临时用地的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建设项目将着重注意避让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水源保护地,加强取水口、居民区周边交通设施的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交通运输行业内的生态环境补偿保障制度,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5.改造老旧环保设施,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管理的日益规范,新建的港口和公路项目的环保设施较为先进。但还有部分早期建成的港口和公路的环保设施都已运行多年,存在设备老化、功效下降等现象,今后一段时间将加快推进老旧环保设施更新改造,敦促公路和港航企业,逐步淘汰陈旧环保设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2006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能耗结构中,电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为33.3%,油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为54.4%,煤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为12.3%。与往年相比,能源利用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改进。但油和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仍偏高,交通运输行业将根据国家新的能源政策,继续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实施煤改油、油改电的系统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6.进一步增强履约能力,提高船舶防污管理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管辖水域的船舶油污水和垃圾的接收能力已得到较大提高,但在内河甚至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沿海地区,其接收能力仍相对不足;船舶生活污水、船舶化学品废水接收处理量偏低,履行MARPOL73/78和OPRC等国际公约的能力仍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部分地区登记船舶的油水分离设备、油污排放监控装置等安装情况仍不能满足国际公约和我国现行的船舶污染防治法规的要求。上述问题需要重视并重点解决。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各省市地方海事局辖区面积大,船舶吨位小,登记数量较多,船员的素质和船舶管理的规范性较中央直属的沿海大型港口水域仍有一定差距。地方海事部门在油污水、船舶垃圾、船舶生活污水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行业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使交通环保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根据本次调查,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近几年单位能耗、COD、氨氮和SO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在环保管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履行国际公约、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逐步走上了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凸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交通环保仍在管理体系、环保投入、环保人员、环保设施、生态保护、能耗结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交通环保事业是一项集科学性、专业性、公益性于一体的系统工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稳定、经济腾飞、科技进步的今天,我们也期待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交通运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部网站
第二篇:上半年公路水路交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上半年公路水路交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交通行业认真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部署和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提高五方面能力,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的组织协调,重点保障生产、生活重要物资运输的安全
通畅以及春运和“五一”黄金周期间人民群众的顺利出行,继续巩固和扩大车辆超载超限治理成果,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交通安全监管力度和提高应急救助能力。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公路水路货物运输全面增长今年以来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原煤、原油、钢材等能源、工业原料的运输需求持续旺盛,上半年的公路货物运输保持较快增长。-月份,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亿吨和亿吨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和,其中公路货运量增加亿吨,占全社会货运量增量的。从分月情况看,货物运输量总体走势平稳,月份以来持续增长(见图和图所示)。在全球经济保持良好发展的态势下,今年航运市场仍在高位运行,水路货物运输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月份,全社会完成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亿吨和亿吨公里,分别增长和。其中,沿海和远洋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和,远洋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分月来看,月份以来的货运量增势强劲,月份的货运量比月份增长;原创:www.xiexiebang.com货物周转量总体上呈攀升态势,月份有所回落,主要由于进入二季度,在大量新增运力投放市场、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影响下,国外航运市场增速有所放缓,月份的远洋货物周转量比月份减少,随着不利因素的逐步消除,月份的货物周转量显著放大(见图和图)。各航运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航运市场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月份,中远、中海、中长航三大航运企业完成货运量亿吨,同比增长。
二、公路水路旅客运输总体平稳
公路客运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客运市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着以上的份额。随着年以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年以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公路通达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提高,加之客车运力结构的优化以及运输服务质量的提升,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公路客运保持了平稳发展。-月份,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亿人,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和,其中公路客运量增加亿人,占全社会客运量增量的。水路客运结合自身特点,根据客运市场需求,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陆岛、湖区、库区等水上客运,如渤海湾水上客运、东南沿海的陆岛运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如西南地区的三峡游、漓江游,水路客运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月份,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完成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为去年同期的,由于短途旅游客流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平均运距由去年同期的公里缩短为公里。
三、春运、“五一”黄金周旅客运输安全有序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安全监管的加强,交通部门采取包车运输为农民工返乡及重点景区、“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提供“门到门”服务,加强恶劣天气的应急保障和交通流量预测,加强事故前的预防和事故后的搜寻救助,确保了春运、“五一”黄金周两大客运高峰的顺利完成。春运天,全国公路运输共投放大中型营运客车余万辆,日均发车余万班次,共完成客运量亿人,比去年同期增长,占全社会春运客运量增量的。水路运输共投入万余艘客运船舶,完成客运量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今年公路水路春运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客流启动早并相对均衡,峰值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二是春运热点城市有所增加,客流流向节前较为分散,节后相对集中;三是今年春运是近年来运输安全形势最好的一年,全国重特大公路旅客运输安全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比去年下降了、和;四是今年各地投入春运的船舶档次进一步提升,专业游船和客滚船已占到了投入总数的。“五一”黄金周天,全国公路旅客运输平稳有序,共完成客运量亿人,比去年同期增长。整个黄金周的客流增长以中短途客流为主,长途客流相对稳定,但在假日初期和后期长途探亲客流有所增长。旅游客流增幅较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重庆、广东、天津、四川、山东、海南等省份,黄山、泰山、庐山、九寨沟、桂林、三亚、大连、北海、宁波、厦门等风景名胜地区和沿海城市,以及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韶山等红色旅游景区。此外,在大中城市出游的人当中,自驾车出游明显增多。全国主要地区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万人,同比增长。
四、港口重点物资运输压力有所缓解今年以来,我国港口生产仍保持快速的增长率,但增势趋缓。-月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个百分点。其中,沿海和内河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亿吨和亿吨,同比分别增长
第三篇: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序 言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实现交通运输快速、高效、集约发展,促进形成资源管理最优化和公共服务规范化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信息化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化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十二五”是交通运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核心内涵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为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特编制《山东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同时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现状评价(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厅党组高度重视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确定了“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思路,交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行业主要业务系统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信息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以及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得到全面提升,推动了公路路政、道路运政和港航航政的信息化建设,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建设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政务办公和信息交换基本实现数字化,行政办公效率、行业管理和业务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以及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与省部实现联网;建成了部、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视频会议系统;全省交通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省厅与17市交通运输局(委)和厅直专业局的互联互通,为各类应用系统的全省联网应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应用平台。
——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全省交通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已建立车辆、船舶、路网、航道、港站、组织机构、建设项目、科技项目、行政和人员等十大主题数据库,结合部信息化示范工程“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基本框架。
——搭建了全省公路业务专网,实现省、市两级联网,建成了全省公路基础数据库。开发应用了桥梁和路面管理、路政指挥调度、综合统计报表、交通量信息管理、WEB-GIS公路信息管理及发布查询、日常养护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系统,建设应用了计重收费、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了公路建设、检测以及养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了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畅通水平。
——形成了以省、市两级运政中心数据库组成的全省运政数据中心,初步建立了以运政系统为主体、以站场展示和抽样调查等为外延、以各市个性业务软件为补充的运政综合管理平台,促进了运政业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了部、省运政联网。大部分市实现了客运站联网售票与结算,部分市实现了同城联网售票、市际联网售票,已完成维修救援网络系统的基础环境建设。
——通过港航综合管理平台,初步整合港航信息资源,建成省港航运政数据中心,实现了港航和船检、海事的数据交换及共享。完成了运政业务、船检、船舶管理、船员管理等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全省水路运政、船检、船舶登记、船员管理等业务的集中共享管理,推广使用了船检管理、浮桥和船闸收费、港口管理等系统,规范了业务办理程序,提高了港航各项业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建成了省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交通工程专家管理等系统;进一步完善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对全省道路运输8.7万业户、89.5万营运车辆、131.2万从业人员实现动态监管;建立完善水运企业、船舶、船员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有效规范了交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促进了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2.行业运行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速公路实现全省联网监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与监控不断增强,实现全省治超联网联控,实现全省重点水域、重点浮桥和重点船舶视频监控,建立了省、市两级营运车辆监管安全监管平台,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监测能力得到提升
——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信息采集和监控设备逐步加密,济青、京福、滨新、济聊、沈海、荣乌、济南绕城、济菏、东青等重点路段实现全程监控,提高了高速公路路况信息采集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高速公路安全、高效运营管理。——初步完成了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收费站、港口和重要航段等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与监控,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52个,实现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数据采集自动化,公路水路交通动态信息采集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建设了超限运输车辆监控系统、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省内I、II级共110个治超监测检测站联网监控,车辆超载超限率显著降低。
——建立了省、市两级营运车辆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对全省3.6万辆“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大幅度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保证了车辆的安全运行,有效提高了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建成京杭运河等重点水域、重点浮桥和客滚船等重点船舶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省内重点水域、“四客一危”船舶的动态跟踪监控,深化航道运行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水上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了水路交通安全畅通。
——利用3G、GIS以及GPS等先进技术进行公交运行监控、智能调度、出租车调度和综合管理系统的示范试点,目前已经在济南、青岛等市进行成功应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方便公众出行。3.交通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推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和行政许可网络化,提供了网上审批业务服务,方便了业务办理。促进出行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为公众出行提供了便利。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及非现金支付系统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交通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均建成外网网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务公开等信息服务,济南、青岛、枣庄、日照、临沂等市建成网上行政许可业务系统,提高了交通行业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方便了社会公众。
——建成部信息化示范工程“公路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以省内城际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通过门户网站、咨询中心、高速公路图文系统、广播、短信、服务手册等6种方式,为出行者方便及时地提供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道路出行交通综合信息服务,让公众切身感受交通信息服务的便利。
——建成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及非现金支付系统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开通64个收费站、共计134条ETC车道,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达22%,建立95个客服网点,发售鲁通卡10.7万张,全省ETC用户数量突破5万个,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减少了排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交通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企业信誉服务平台”、“软件推荐平台”、“信息发布与展现服务平台”的建设,面向行业管理、生产运输、企业发展提供数据交换与信息发布服务,加大了政府对货运市场引导和服务力度,促进了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4.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全行业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标准、安全、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纳入交通运输发展总体部署和战略重点,发展思路清晰,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组织机构逐步健全,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市县交通部门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有效地保证了信息化建设资金需求。
——信息标准化力度加强,通过《交通基础数据元标准(部颁)》、《基于XML的道路客运结算数据交换》等标准的推广实施,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部署信息安全产品,有效保障了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省厅、厅直专业局、市级交通局(委)以及其他交通业务单位制定并实施了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的覆盖面较小,没有实现行业的全覆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采集发布机制;二是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不够,信息资源的深入挖掘分析不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力度尚须加强,信息化对交通运输业的支撑仍显不足,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不够明显;三是交通信息化发展不能较好地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四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标准、机制、人才、投入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发展。
二、形势和需求
(一)交通转方式调结构,要求交通信息化提供平台支撑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坚决推进交通转型,向全面提升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转变,向综合运输体系转变,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全面提升交通科学发展水平。推进“三个转变”,要求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依靠信息技术整合现有交通运输资源,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规范化,强化全行业信息资源沟通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输效率的有效提升,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运行能力,拓展和提升行业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实现交通运输的畅通、高效、安全,要求对交通环境及设施进行运行监测和系统感知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是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行业转型的根本保障。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交通安全监管以及应急处理能力,提高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是“十二五”山东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高效运转,需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与传感器、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运行监测,实现对交通运输运行状态的系统透彻感知,以提升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满足行业对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发展现代物流服务,要求实现行业信息共享协同、政务信息公开透明
提高交通主管部门行政效率,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网上运行,简化办事程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惠民便民服务活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整合各类出行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发布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方位的出行服务信息,实现“人便于行”。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货畅其流”,需要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以运输为核心的各项物流功能,加快涵盖各种运输方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对接和共享,为建成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节能降耗,需要信息化手段提供技术保障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建立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低环境污染、低成本使用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引导交通参与者转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产业,优化组织模式,提高交通运输装备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能源占用和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减少车船在途时间和排队拥堵,不断提升运输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围绕“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公共服务、四化管理”五大体系建设,贯彻“统一、整合、应用、提升”的总体思路,创新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推动高新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逐步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安全、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体系,着力解决交通运输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发挥交通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推动我省“智慧交通”基本框架的形成,为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有力支撑保障。(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级实施
适应全省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科学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避免各部门间的重复建设和形成新的信息孤岛。明确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目标,细化分解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分级实施,严格考核,保证信息化建设进度和质量。
资源整合,业务协同
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信息资源、业务系统,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积极探索和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组织方式、技术架构和运行模式,逐步形成组织有序、管理科学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从解决现代交通业务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强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把应用成效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对建设投资、系统管理、运行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规范标准,保障安全
梳理交通运输信息化现有标准,建立健全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规范,贯彻执行信息化相关标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定要求,保障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安全。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提升 “三个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建设整体联动、高效协同、互连互通、惠及民生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形成安全、开放、兼容的交通信息网络,提升交通运输运行维护和行业监管水平,为行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公众出行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应急安全保障、绿色低碳交通、领导决策支持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快速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具体目标: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成全省统一的覆盖省、市、县的三级行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互连互通,交通信息网络在全省省、市、县交通运输业务主管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交通信息资源,建成全省统一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中心。充实完善原有省级主题数据库功能,加快建设包含行业管理服务主要信息的基础数据库,省、市两级的基础性数据库建成率达到100%。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市公交、出租、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
——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综合防范机制,形成交通运输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高效、可靠运行。
2、深化交通行业管理和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促进政务公开透明、管理规范高效。——深化业务系统应用,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控、服务和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接报、应急处置和信息的分发处理。
——建设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决策系统,实现跨部门交通数据资源的主题分析、综合分析以及领导决策支持,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为主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3、推动交通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系统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公共信息服务需求。
——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形成以统一服务门户、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的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80%以上。——建成全省交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与7大物流基地、23个物流园区、34个专业物流中心相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全省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超过60%,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到40%以上,ETC车道数达到400条,ETC用户量达到30万。
4、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努力打造绿色低碳交通。
——“十二五”末,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要路段、桥隧、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大型港站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全省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完成部、省、站三级治超信息系统联网。——实现全省“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交通运输执法车辆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1.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管理
以应急通信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信息服务等基础性应用为突破口,形成省、市、县三级交通应急指挥网络,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重点解决公路抢通、水上救助打捞、交通事故人命救助和紧急运输应急业务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重点区域应急保障,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全省交通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确保交通安全畅通。2.交通运输行业运行监管
加强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内河重要航道、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收费站、治超站、服务区等重点监控目标的运行信息监管。
加快以省、市、运输企业三级应用为主的卫星定位监管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安装北斗/GPS兼容卫星定位终端,提高“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以及交通执法车辆的卫星定位终端安装率,加大道路运输车辆、内河航运船舶监管力度,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利用先进通信技术,提高车船运行轨迹、音频、视频的监控质量,实现重点客货运输站场、港口码头等重点部位的视频联网监管,对国省干线公路危窄桥实行动态监管。
扩大公路、水路视频监控范围,实现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和内河重要航道的视频联网监管,提高高速公路全程监控覆盖率,引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实现交通信息采集以及交通事件检测,全面提高公路、水路安全畅通能力。3.交通运输业务监管
完善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与养护系统,推动全省交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
建设完善交通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誉管理系统,加强建设市场、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对公路水路建设企业、运输企业市场行为的动态监管。
开发应用内河航运现场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船舶签证、动态报告、行政处罚、安全检查、规费征收等主要现场业务的动态实时管理。
加强交通运输执法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两级执法机构及县级交管所联网治超,建立省级执法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执法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管理和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公开服务。
按照科技防腐的要求,建设交通运输行政监察系统,实现全省交通预防腐败信息以电子化、数字化形式自动采集、交流和再现,提升行业形象。4.交通运输物流服务平台
建设交通物流基础网络,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交通物流园区、中心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撑体系。积极推动物联网、3G等技术在交通物流中的应用,搭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完善全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形成组织化、开放性、高效能的公共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省交通物流信息化水平。
推进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形成服务海运、陆运和多式联运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道路运输、港口、航运、航道、海事和船检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相关企业提供 “一站式”信息服务。建设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合作等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应用统一,实现双方之间的挂车自动识别和货物跟踪,促进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的发展。(二)深化交通运输业务应用 1.公路管理
推进公路路网数据采集,完善公路基础数据,进行3D数字公路系统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公路智能检测、路网信息自动采集、公路养护信息智能采集,提高公路智能处理能力。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综合政务管理平台、机电设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日常养护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等业务系统在公路行业应用普及,提高行业管理水平。2.道路运输
对现有的运政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整合客运、货运、维修、驾培的业务流程。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实现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的交换共享。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推动IC道路运输证、IC卡从业资格证在全省的推广普及。建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信息交换体系,通过车辆RFID识别和卫星定位等手段,提高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水平。3.港航管理
重点开展内河水路重要航段数字航道建设。通过内河船舶卫星定位监控,实现对内河航运船舶、执法船舶等的船舶定位、导航、调度指挥。推进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交易信息服务。4.城市客运
采集城市公交以及出租车的运行状态信息,获取城市实时动态交通信息。完善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公交车辆以及出租车的定位监控、实时运行指挥调度、GIS管理、安全监管、信息服务以及行业管理等。在有条件的市进行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的示范试点。(三)推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应用 1.公众出行
完善公众出行服务功能,增强交通动态信息采集及处理分析能力,推动公路、水路、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整合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道、客货运场站等重点部位信息发布终端资源,按照统一标准,提供准确及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实现交通诱导,指导公众出行。
推进区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支持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等多种形式,实现省内二级以上客运场站远程售票和网上售票,方便出行者购票,并为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2.政务服务
全面梳理交通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责,以政务公开、行政许可、便民服务为重点,以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进交通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全省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和执法行为达到四化管理要求。3.高速公路电子收费服务
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与非现金支付系统,提高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全省覆盖率,建设约300条ETC车道,完善ETC客服系统,增加ETC客服网点,大力发展ETC用户,提高高速公路收费非现金支付比例,适时加入全国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区域联网。4.辅助决策
推动资金资产数字化管理,实现省级综合统计业务与投资计划管理业务的网络化处理与数据共享。加强交通数据资源的主题分析、综合分析,实现对公路、道路运输、港航业务、城市公共交通等的智能分析,改善交通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四)完善信息化发展支撑保障体系 1.基础网络
整合交通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覆盖各级主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连通港口、浮桥、客货运场站、治超检测站等重点安全监管单位。实现与部、省级政务网的网络互连,为交通运输跨地域、跨部门的业务联动提供综合统一的通信网络支持。2.信息资源中心
整合充实行业信息资源,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以及业务的协同联动。建设全省统一的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和深度空间分析。进行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山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灾备中心升级为省级数据灾备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应急能力。
3.标准安全体系
加快制定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推动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元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构建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交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完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术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4.运行保障体系
通过综合业务监控,实现对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及预警,确保业务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加快完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信息资源采集与更新等规章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按照统一规划制定部门分阶段实施计划,抓好思想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和效果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
(二)制度保障
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运行、协调、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信息化建设程序,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质量。积极开展应用培训和指导,提高应用者素质,强化应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项目后评价相关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后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的开展。(三)技术保障
紧密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应用成熟适用技术,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网络、北斗导航卫星等新技术在公众出行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应急安全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努力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四)资金保障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运行资金的投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争取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的统筹规划,避免分散投入、重复投入。加强资金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建立常态化运行维护资金渠道。探索引进市场化机制,建立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对交通信息化的投入。(五)人才保障
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结合信息建设业务需要,采取灵活方式,聘用外脑、引进智力,加强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交流。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为主,以引进为辅,培养一批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交通运输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为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附:名词解释
物联网:物联网(无线传感网)是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机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它将大量多种类传感器组成自治的网络,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动态协同感知,它将成为继计算机及通讯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智慧交通:采用GPS、RFID、智能卡、系统接口、人工干预等多种手段全面采集交通运行信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运行监测,对交通运输运行状态的系统透彻感知,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和人员的一体化管理,在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应急处置、决策分析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管理,实现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优化交通运行、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让人们享受到更便利的交通运输服务。
ETC: 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指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车辆识别、信息写入(入口)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帐户上扣除相应资金(出口)。
云计算: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GPS: 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电子口岸:电子口岸是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的简称。该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各类进出口业务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国家职能管理部门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RFID: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三网融合: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宽带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第四篇:2014年道路水路交通报告
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大力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新常态下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交通运输各项事业实现稳中有进。
一、基础设施
(一)铁路。
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2万公里,比上年末增长8.4%。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1.6万公里,西部地区营业里程4.4万公里、增长10.2%。路网密度116.48公里/万平方公里,提高9.04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复线里程5.7万公里、增长17.7%,复线率50.8%、提高4.0个百分点;电气化里程6.5万公里、增长16.9%,电化率58.3%、提高4.2个百分点。
(二)公路。
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446.39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0.77万公里。公路密度46.50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1.12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435.3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7.5%。
全国等级公路里程390.08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4.53万公里。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87.4%,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54.56万公里,增加2.13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12.2%,提高0.2个百分点。
各行政等级公路里程分别为:国道17.92万公里(其中普通国道10.61万公里)、省道32.28万公里、县道55.20万公里、乡道110.51万公里、专用公路8.03万公里,比上年末分别增加0.24万公里、0.49万公里、0.52万公里、1.45万公里和0.35万公里。
全国高速公路里程11.19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0.75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7.31万公里,增加0.23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车道里程49.56万公里,增加3.43万公里。
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388.16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9.68万公里,其中村道222.45万公里,增加7.71万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9.98%,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8.08%、比上年末提高0.28个百分点;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9.82%,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1.76%、提高2.76个百分点。
全国公路桥梁75.71万座、4257.89万米,比上年末增加2.18万座、280.09万米。其中,特大桥梁3404座、610.54万米,大桥72979座、1863.01万米。全国公路隧道为12404处、1075.67万米,增加1045处、115.11万米。其中,特长隧道626处、276.62万米,长隧道2623处、447.54万米。
(三)水路。
1.内河航道
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63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27公里。等级航道6.54万公里,占总里程51.8%,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10854公里,五级及以上航道2.85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8.6%和22.5%,分别提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
各等级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别为:一级航道1341公里,二级航道3443公里,三级航道6069公里,四级航道9301公里,五级航道8298公里,六级航道18997公里,七级航道17913公里。等外航道6.09万公里。
各水系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别为:长江水系64374公里,珠江水系16444公里,黄河水系3488公里,黑龙江水系8211公里,京杭运河1438公里,闽江水系1973公里,淮河水系17338公里。
2.港口
年末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1705个,比上年末减少55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5834个,增加159个;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5871个,减少214个。
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110个,比上年末增加109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704个,增加97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06个,增加12个。
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专业化泊位1114个,通用散货泊位441个,通用件杂货泊位360个,比上年末分别增加52个、27个和15个。
(四)民航。
年末共有颁证民用航空机场202个,比上年末增加9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00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98个。
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的通航机场有64个,比上年增加3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的有24个,与上年持平。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0000吨以上的有50个,与上年持平。
(五)公路水路交通流量。
1.国家干线公路交通流量
全国国道网机动车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5157辆(当量标准小客车,下同),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3.8%。全国国道网机动车日平均行驶量为186538万车公里(当量标准小客车,下同),增长2.4%。全国国道网年平均交通拥挤度为0.48,增长3.0%。其中,国家高速公路日平均交通量为23551辆,日平均行驶量为97423万车公里,年平均交通拥挤度为0.39,分别增长5.5%、4.2%和5.7%;普通国道日平均交通量为10899辆,日平均行驶量为89048万车公里,年平均交通拥挤度为0.63,分别增长1.9%、0.5%和持平。
全国高速公路日平均交通量为22021辆,日平均行驶量为119894万车公里,年平均交通拥挤度为0.36,比上年分别增长7.1%、6.1%和7.4%。
2.长江干线交通流量
长江干线航道设有27个水上交通流量观测断面,全年日平均标准船舶流量的平均值为655.2艘次,比上年增长4.3%。其中,上游航道6个断面,日平均标准船舶流量的平均值为203.0艘次,下降0.3%;中游航道3个断面,日平均标准船舶流量的平均值为254.1艘次,增长5.3%;下游航道18个断面,日平均标准船舶流量的平均值为872.8艘次,增长4.7%。
二、运输装备
(一)铁路运输装备。
年末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2.11万台,比上年末增加261台。其中,电力机车占55.0%;内燃机车占45.0%。
全国铁路客车拥有量为6.06万辆,比上年末增加0.18万辆;其中,空调车5.21万辆,占85.9%,提高3.3个百分点;“和谐号”动车组1411组、13696辆,增加103组、3232辆。全国铁路货车拥有量为71.01万辆。
(二)公路营运汽车。
年末全国拥有公路营运汽车1537.9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2%。
拥有载客汽车84.58万辆、2189.55万客位,比上年末分别减少0.8%和增加0.9%。其中,大型客车30.67万辆、1326.24万客位,分别增长2.6%和3.4%。
拥有载货汽车1453.36万辆、10292.47万吨位,比上年末分别增长2.4%和7.1%。其中普通货车1091.32万辆、5241.45万吨位,分别增长1.0%和4.7%;专用货车45.58万辆、490.59万吨位,分别减少1.4%和4.6%。
(三)水上运输船舶。
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7.20万艘,比上年末减少0.3%;净载重量25785.22万吨,增长5.7%;平均净载重量1499.34吨/艘,增长6.0%;载客量103.23万客位,减少0.1%;集装箱箱位231.87万TEU,增长36.3%;船舶功率7059.85万千瓦,增长8.9%。
(四)城市客运车辆。
年末全国城市及县城拥有公共汽电车52.88万辆、59.79万标台,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8%和4.3%,其中BRT车辆5339辆,增长19.1%。按车辆燃料类型分,其中柴油车、天然汽车、汽油车分别占52.9%、30.2%和2.5%。全国有2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2014年新开通3个。拥有轨道交通车站1829个,增加280个,其中换乘站151个,增加17个;运营车辆17300辆、41770标台,分别增长20.4%和21.4%,其中,地铁车辆15696辆,轻轨车辆1372辆,分别增长21.0%和9.5%。出租汽车运营车辆137.01万辆,增长2.2%。城市客运轮渡329艘,减少22.0%。
三、运输服务
2014年,全社会完成客运量220.94亿人、旅客周转量30097.39亿人公里,货运量431.30亿吨、货物周转量181509.19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4.1%、9.2%、6.9%和10.3%。
(一)铁路运输。
全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3.57亿人,旅客周转量11604.75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1.9%和9.5%。其中,国家铁路完成23.24亿人,11556.36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2.0%和9.5%。
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38.13亿吨,货运总周转量27530.19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下降3.9%和5.6%。其中,国家铁路完成30.69亿吨,25103.42亿吨公里,分别下降4.7%和6.5%。
(二)公路运输。
全年全国营业性客运车辆完成公路客运量190.82亿人、旅客周转量12084.10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3.0%和7.4%,平均运距63.33公里。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完成货运量333.28亿吨、货物周转量61016.62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8.3%和9.5%,平均运距183.08公里。
截至年末,全国有98.95%的乡镇开通了客运线路,乡镇通车率比上年末提升0.31个百分点;93.32%的建制村开通了客运线路,建制村通车率比上年末提升0.54个百分点。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上海6省份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
(三)城市客运。
全国拥有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45052条,运营线路总长度81.78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314条、6.88万公里,其中公交专用车道6897.3公里,增加1006.7公里;BRT线路长度2790.3公里,增加37.7公里;全年新辟、撤销、调整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条数分别为3875条、1399条和5290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92条,运营线路总长度2816.1公里,增加11条、408.2公里,其中地铁、轻轨线路分别为76条、2418.0公里和9条、303.5公里。城市客运轮渡运营航线126条,运营航线总长度497.6公里,比上年末分别减少17条、77.8公里。
全年城市客运系统运送旅客1315.66亿人,比上年增长2.5%。其中,公共汽电车完成781.88亿人,增长1.4%,BRT客运量14.76亿人次,增长34.7%,公共汽电车运营里程346.69亿公里,下降0.6%;轨道交通完成126.66亿人,运营里程3.27亿列公里,分别增长16.0%和19.2%;出租汽车完成406.06亿人,运营里程1618.11亿公里,分别增长1.0%和1.6%,平均每车次载客人数1.96人/车次,空驶率31.2%;客运轮渡完成1.07亿人,增长0.7%。
(四)水路运输。
全国完成水路客运量2.63亿人、旅客周转量74.34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1.7%和8.8%,平均运距28.27公里。全国完成水路货运量59.83亿吨、货物周转量92774.56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6.9%和16.8%,平均运距1550.68公里。
在全国水路货运中,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33.43亿吨、货物周转量12784.90亿吨公里;沿海运输完成货运量18.92亿吨、货物周转量24054.59亿吨公里;远洋运输完成货运量7.47亿吨、货物周转量55935.06亿吨公里。
全年两岸间海上运输完成客运量177.9万人,货运量5459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3.8%和3.5%;集装箱运量225万TEU,比上年增长9.4%。
(五)港口生产。
全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4.52亿吨,比上年增长5.8%。其中,沿海港口完成80.33亿吨,内河港口完成44.19亿吨,分别增长6.2%和5.1%。
全国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1.83亿人,比上年下降0.9%。其中,沿海港口完成0.81亿人,内河港口完成1.02亿人,分别增长3.6%和下降4.2%。
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5.90亿吨,比上年增长6.9%。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2.67亿吨,内河港口完成3.23亿吨,分别增长6.9%和6.8%。
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2亿TEU,比上年增长6.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82亿TEU,内河港口完成2066万TEU,比上年分别增长7.1%和0.6%。
全国港口完成液体散货吞吐量9.97亿吨,比上年增长5.1%;干散货吞吐量72.46亿吨,增长4.9%;件杂货吞吐量12.52亿吨,增长7.3%;集装箱吞吐量(按重量计算)23.49亿吨,增长7.5%;滚装汽车吞吐量(按重量计算)6.09亿吨,增长9.4%。
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1.88亿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完成煤炭及制品吞吐量21.89亿吨,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7.86亿吨,金属矿石吞吐量17.97亿吨,分别增长0.7%、3.7%和7.6%。
(六)民航运输。
全年全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3.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334.2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0.7%和12.0%。其中,国内航线、港澳台航线、国际航线分别完成旅客运输量3.6亿人次、1005.2万人次和3155.0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0.1%、11.2%和18.8%,完成货邮运输量594.1万吨,货邮周转量187.8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5.9%和10.3%。
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8.3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2%。完成货邮吞吐量1356.1万吨,比上年增长7.8%。
(七)邮政服务。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3696.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
邮政普遍服务完成函件业务56.1亿件,比上年下降11.5%;包裹业务完成6024.0万件,下降13.0%;报纸业务完成191.2亿份,下降1.6%;杂志业务完成10.8亿份,下降5.4%;汇兑业务完成1.3亿笔,下降32.4%。
快递业务量完成139.6亿件,比上年增长51.9%。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完成2045.4亿元,增长41.9%,快递业务收入占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的63.9%,提高7.3个百分点。
年末邮政邮路总条数2.3万条,比上年增加3.1%,邮政邮路总长度(单程)630.6万公里,增加40.8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9.1万条,减少0.2%,农村投递路线长度(单程)377.6万公里,增长0.8%;城市投递路线5.8万条,增长6.0%,城市投递路线长度(单程)143.5万公里,增长11.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国完成铁路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2525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9%。
(一)铁路建设。
全年完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88亿元。其中,铁路建设投资6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全年共投产新线842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5491公里。
(二)公路建设。
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546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818.12亿元,增长7.1%。普通国省道建设完成投资4611.82亿元,增长18.9%。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030.99亿元,增长20.4%,新改建农村公路23.21万公里。纳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纲要(2011-2020)》的505个贫困县完成公路建设投资3442.92亿元,增长8.1%,占全国公路建设投资22.3%。
(三)水运建设。
全年内河及沿海建设完成投资1459.98亿元,比上年下降4.5%。其中,内河建设完成投资508.12亿元,下降6.9%。内河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253个,新增吞吐能力16216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094万吨。全年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里程2000公里。沿海建设完成投资951.86亿元,下降3.1%。沿海港口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170个,新增吞吐能力36269万吨,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3123万吨。505个贫困县完成水运建设投资24.69亿元,全部为内河建设投资,增长27.7%,占全国内河建设投资4.9%。
五、生产安全
全年未发生特别重大、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路外死亡人数同比下降7.8%。
全年全国共发生运输船舶水上交通事故260件,死亡失踪247人,沉船141艘,直接经济损失2.59亿元,比上年分别下降0.6%、6.8%、0.7%和32.5%。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全年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2014次,出动、协调各类船艇7477艘次、飞机297架次;在我国搜救责任区遇险船舶1842艘,获救船舶1484艘,遇险人员15926名,成功搜救15387名,搜救成功率96.6%。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建设领域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5起,死亡8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9.6%和7.9%。其中,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11起、死亡42人,分别增加6起、25人。未发生死亡10人及以上重特大事故。
六、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
(一)能源消耗。
国家铁路能源消耗折算标准煤1652.6万吨,比上年下降4.6%。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4.51吨标准煤/百万换算吨公里,下降2.6%。国家铁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999吨,下降5.1%,二氧化硫排放量3.17万吨,下降10.1%。
全年共监测公路水路运输企业125家。监测的城市公交企业每万人次单耗1.4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4%,百车公里单耗48.1千克标准煤,增长0.9%;公路班线客运企业每千人公里单耗12.1千克标准煤,增长4.3%,百车公里单耗29.3千克标准煤,下降1.6%;公路专业货运企业每百吨公里单耗2.0千克标准煤,增长6.7%;远洋和沿海货运企业每千吨海里单耗5.1千克标准煤,下降12.6%;港口企业每万吨单耗2.7吨标准煤,下降5.1%。
(二)公路水路环境保护投入。
初步统计,全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环境保护投入165.84亿元,其中公路环境保护投入129.67亿元,港口36.18亿元。公路环境保护投入中,生态保护设施占68%,污染防治设施占18%。港口环境保护投入中,生态保护设施占29%,污染防治设施占65%。
七、科技与人才队伍建设
全年铁路行业共发布55项铁路技术标准,5项科技成果获2014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4项专利荣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初步统计,全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完成投资超过12亿元,年末交通运输行业共有国家及行业(重点)实验室61个,国家及与行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行业协同创新平台19个。全年新签科技项目1600多项,计划投入研发资金总规模超过38亿元,其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究项目数约占项目总数43%,计划投入研发资金占总规模68%。共有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33项科技成果获得社会科技奖。625项科技成果获得专利授权,41项科技成果成功转让,11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全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133家。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联合表彰的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197个、先进工作者200人、劳动模范298人。获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模范个人4人(不含铁路、民航)。获得团中央、交通运输部联合表彰的全国青年文明号为103个。获得交通运输部表彰的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单位178个、文明示范窗口186个、文明职工标兵174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43人。全年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2人、“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7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467人,全年共培养“交通青年科技英才”70人。
注释: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统计数据未包括在本公报内。
2.本公报中2014年全社会货物运输量为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完成数,不包括管道数据。
3.公路环保投入统计范围为二级及以上公路,港口环保投入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港口。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铁路数据来自国家铁路局;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监测、环境保护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乡镇建制村通车数据来源于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两岸海上直航运量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水上安全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搜救数据来自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交通施工安全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交通科技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科技司,行业人才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人事教育司;民航数据来自中国民用航空局;邮政数据来自国家邮政局。
第五篇: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2012年1月13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印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环保规划》)。《环保规划》作为《交通运输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目标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导,以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包含了行业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完善、行业环保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内容,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指导“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环保规划》编制过程
2009年8月,交通运输部在贵阳召开了全国交通运输发展前期工作会议,翁孟勇副部长对全行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9月11日,翁孟勇副部长主持召开了部“十二五”规划编制第一次专题工作会议,“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按照总体部署和各司局工作任务,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体系由一个行业发展规划和20个专项规划(专题)组成,《环保规划》是其中20个专项规划之一,由综合规划司牵头负责。
《环保规划》具体编制过程如下:
»2009年9月:开始规划的编制;
»2009年10月:编制完成规划思路,并通过专家审查;
»2009年11月:根据规划思路全面开展调研和规划研究;
»2010年1月:综合规划司下发了《关于编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及有关材料的通知》(交规划发[2010]69号),要求各地上报“十二五”发展思路和项目计划,到4月份各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思路和建议都完成上报;
»2010年4月:完成规划初稿,并邀请环境保护部和交通运输部的相关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2010年7月:完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在全行业征求意见;
»2010年9月:根据行业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了规划送审讨论稿,并将规划
主要内容纳入了《交通运输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2012年1月:《环保规划》在反复修改完善后全行业印发。
《环保规划》的总体内容框架
《环保规划》是交通运输行业首次编制的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标志着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了“十一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环保的主要成绩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分析了我国交通环保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第三章明确了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主要发展重点;第四章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交通环保重点实施的七项重大任务;第五章提出保障规划目标实现的措施和建议。
交通环保目前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在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与建设、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适应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要求,有力支持了行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交通运输规划领域,环保理念在规划阶段得到体现,港口、公路等交通规划中都设置了专门的环保篇章;规划环评和环保专项规划逐步开展,部分省份组织开展了公路水路交通环保专项规划编制。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环保“三同时”制度得到全面贯彻,行业污染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生态保护力度日益加强,逐步探索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理念;自然资源利用集约化趋势明显,路网建设等级不断提升,码头建设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日趋规范,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环评和竣工环保验收通过率都基本达到100%。
在客货运输领域,污染治理成效初显,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污染应急防范能力明显增强,水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也有大幅度提升。
在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能力方面,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逐步建立了行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初步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行业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建立;行业环保统计全面启动;行业环境监测工作逐步开展,至2009年全国共建成18个行业环境监测站。
在行业环保科技支撑方面,环保科研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建设了一批行业环保实验室;
在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节能减排、船舶污染防治及溢油应急处置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交通环保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环保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行业环保监督和执行力度不强;二是行业环保监管手段缺乏,环境监测、环保统计、环境监理等方面都较为薄弱;三是行业环保科研的基础性研究不足,资源循环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研究开展较少;四是行业污染总体治理能力不足,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管尚需加强;五是行业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总体水平依然薄弱,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待提高;六是废弃物再利用程度总体较低,行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着力体现“转型发展、快速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主题,全面进入结构优化、网络衔接和运输一体化的集约发展新阶段。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运输需求增长的同时,还面临逐步加大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需要进一步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具体挑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家环境污染治理将从当前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向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并重,对污染排放的控制将更为严格,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治理面临着国家的更高要求。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要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高等级公路建设向中西部地区和建设条件较为恶劣的山区推进,天然河流的大规模航道建设和梯级开发,新兴港区的建设等,都需要特别关注生态保护问题。
第三,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加,要求加快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把低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交通建设和运输的各个环节中,尽快建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体系。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规模迅速扩大,要求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五,行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要求完善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强化行业环境保护管理,提高环境保护管理在行业中的覆盖广度和执行力度。
“十二五”期交通环保发展的核心思想
“十二五”期交通环保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目标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先导,以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加强行业环境污染防治,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升行业环境保护监管水平,不断完善行业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交通运输业。
“十二五”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交通环保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交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到“十二五”末,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1%,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6%;化学需氧量(COD)、总悬浮颗粒物(TSP)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
二是交通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取得实质性突破,行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三是交通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覆盖全国沿海和主要内河水域的船舶溢油及危化品泄漏应急设备物资储备体系。
四是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健全。
五是交通环保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发展重点
根据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六大发展重点:
一是进一步控制污染。采用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并重的手段,进一步控制交通运输污染。二是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并重”理念,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实施重大工程生态修复措施。
三是注重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根据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四是加强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重点针对公路水路运输危险化学品泄漏、水上溢油等污染事故,加强预警监控、应急组织指挥、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五是完善行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制订和完善交通环保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进一步
理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置,逐步试点开展重大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保后评估等。
六是提升行业环保科技支撑能力。组织交通运输环保基础前沿性课题研究以及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示范,加大环保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改善行业环保科研的条件等。
“十二五”期交通环保的七项主要任务
为实现“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保发展目标,重点推进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提出七项主要任务。
一是行业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对行业现有环保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对不适应新形势环保要求的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并研究制订一批当前公路水路交通环保发展迫切需要的法规、政策、标准和规范,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交通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
二是行业环保监管体系建设。重点集中在行业环境监测网络和统计平台建设两个方面。行业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研究提出交通环境监测网络的总体布局,建设交通运输部环境数据中心和省级交通运输环境监测中心站,试点推广船舶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行业环保统计平台建设将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环保统计信息平台,建立标准统一的行业环保统计数据库和网络传输系统,开发统计数据分析系统。
三是行业环保科研体系建设。重点开展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新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资助环境政策和管理、环境空间信息、低碳交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基础研究等领域的实验室建设,推进科研人才培养,在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修复、新能源利用等领域造就一批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四是行业低碳技术应用和推广。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补贴,积极推广低碳理念与技术,重点在公交车新能源改造、公路服务设施升级改造、港口节能改造、公路隧道清洁能源利用、公路温拌沥青技术等方面开展试点和推广工程。
五是公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重点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型公路工程推广、公路生态修复试点、施工期公路污染治理、公路服务区污染治理、营运期公路噪声治理等。
六是水路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重点建设内容包括生态型港口工程示范、港口生态修复试点、内河航道生态修复试点、施工期港口航道污染治理、营运期港口污水处理与回用设
施建设、内河船舶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建设、港口散货粉尘治理。
七是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交通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期的弃渣、疏浚土、建筑垃圾、废旧沥青和废水循环利用以及营运期养护材料、服务区污水和垃圾等的循环利用。
“十二五”期交通环保的资金支持
目前,部党组已经决定在“十二五”车购税中安排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试点专项建设,以支持“十二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建设。此外,交通运输部也将进一步研究和制订有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级部门积极筹集和落实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建设资金,加大交通环保科研资金投入,确保交通环保设施运行维护资金和环保管理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