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目标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6:0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目标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目标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目标的通知

【发布单位】交通部

【发布文号】交规划发[2001]265号 【发布日期】2001-05-25 【生效日期】2001-05-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目标的通知

(交规划发[2001]2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长江航务管理局,沿海各港口,南通、张家港、镇江、南京港务局,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水系办: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使公路、水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支撑和先导作用,部组织力量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三阶段战略目标》(基础设施部分),现印发给你们,用于指导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港航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战略目标(基础设施部分)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部组织力量研究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三阶段战略目标,用于指导交通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一、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现状的评价

(一)公路、水路交通全面紧张和“瓶颈”制约状况已得到缓解

建国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经历了“长期滞后”、“全面紧张”、“得到缓解”三个阶段。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对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认识不足,导致了对交通投资严重不足,使交通发展长期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交通发展长期滞后的严重后果充分暴露出来,交通运输全面紧张,成为当时国民经济的突出薄弱环节,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1988年中国科协组织百多位专家和学者经过调研和分析,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的建议》,将当时的运输形势概括为:全面紧张、危机四伏。其主要标志是基础设施总量和运力严重不足,能源生产只能“以运定产”;干线公路能力严重不足,许多干线公路的交通量超过设计标准的1-2倍,危险桥梁4200多座;港口出现严重的压船、压港,外贸船平均在港停泊天数长达6-7天,频频组织紧急疏港;“行路难”、“运货难”已经成为当时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央把发展交通运输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面貌有了明显改观,交通运输的紧张局面逐步得到缓解。1990~2000年,公路总里程由103万公里增加到140万公里,公路密度由10.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14.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建国以来增长最快的十年,尤其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到1.6万公里,初步形成了连接重要城市及地区的高速公路通道,许多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干线网络正在形成。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比重由4.5%增加到13.5%,通乡通村的公路由96.0%和74.0%上升到98.3%和89.5%。沿海港口深水泊位由284个发展到650个,煤炭、矿石、原油和集装箱等主要货种运输的港口布局初步形成,建成了一批10-20万吨级专业化铁矿石、原油码头和具有国际水平的集装箱码头,沿海港口压船压港减少,外贸船舶在港平均停时下降到1.3天,船舶作业与待作业之比由平均1:2.5下降到1:0.5。内河航道由八十年代的局部治理,发展到九十年代的全面和有计划地建设,五级以上航道由1980年的1万公里增加到2.14万公里,航道质量明显提高,航道结构有所改善。长江干线航道可全线通航1000吨级驳船,京杭运河恢复了南北水运大动脉的作用,正在建设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300-1000吨级航道网将形成跨省干线航道网络和江海直达运输体系,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干线建成了一批外贸码头。人民群众对交通的要求开始由“运得了、走得了”向“运得好、走得好”转变。以上情况表明,就整体而言,公路、水路交通全面紧张的状况已得到缓解。

(二)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尽管公路、水路交通全面紧张状况已经得到缓解,但从总体上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特别是储备能力和应变能力还严重不足,沿海主要港口国际竞争能力较低;安全问题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

1、基础设施总量不足

我国公路网密度较低,通达深度远远不够,全国仍有770多个乡镇和77000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沿海主枢纽港公用码头吞吐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空前紧张。内河五级以上航道仅占通航总里程的20%。

2、基础设施和装备技术标准低

我国高级、次高级路面仅占公路总里程的42.5%,而美国已达到65%;我国高速公路里程不足美国的1/5,二级以上公路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3.5%;大部分国道路段混合交通严重,行车不畅;公路站场设施落后。早期建设的一批码头吨级偏小、设施落后,专业化水平底;沿海主要港口航道已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的要求,成为外贸运输发展的“瓶颈”。内河三级以上航道仅占总通航里程的7%,而美国高达61%,欧洲干线航道及其主要支流均已实现千吨级船舶畅通无阻;内河港口装备陈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

3、结构性矛盾突出

公路网层次结构不完善,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大中城市过境公路及出入口公路建设滞后,造成公路交通“堵在两头、行车不畅”。沿海港口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集装箱运输体系;缺少铁矿石、原油等大型深水专业化接卸码头;一些老港口、老港区位于城市中心,在空间、环境、交通、功能等方面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内河航运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层次结构的航道网,航道等级偏低,船舶吨位小、技术落后,内河水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4、地区间发展差距加大

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偏低,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占总里程的比重低13.5个百分点,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重低27.7个百分点,无路面县乡公路和等外公路里程比重分别是东部地区的2倍和3倍,不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0.9%和56.9%。

5、交通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公路总里程是美国的1/5左右,民用汽车保有量是美国的1/15,但年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美国的1.8倍,每亿车公里死亡人数是美国的10倍。水上交通的恶性沉船和重大翻船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威胁人民生命安全。我国海事、救助机动反应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在20年以上。

(三)发展仍是公路、水路交通的主要任务

当前公路、水路交通紧张状况的缓解是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这种缓解是低水平的、被动的、脆弱的,面对未来新的要求,如不继续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仍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地区开发的主要因素。

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按汇率法计算,1998年人均GDP75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3%,排在世界第149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322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1.9%,排在世界第129位。因此,为实现到2050年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未来20年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中2001-2010年间实现GDP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需达到7-8%。如果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将会重现公路、水路交通全面紧张的局面。

2、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9.2%,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0%,仍属于低消费国家。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支出中用于住与行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小轿车进入家庭是大势所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每百人拥有小客车37-57辆,每百个家庭拥有小客车90-180辆,而我国目前这两个数字仅为0.6和2。未来20年,即使我国达到目前发达国家低限水平的1/10,也将超过5000万辆,是目前保有量的8倍以上,必然会对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带来更大压力。

3、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层次低,199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1%,低于世界平均30个百分点;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而1998年美国仅为3.1%,日本仅为5.4%。我国经济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劳动力将大规模转移。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在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中,第一产业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是最强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将会促使交通需求居高不下。

4、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1998年仅为32%,低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10个百分点。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按照我国规划的每年城市化水平增加一个百分点计算,到2020年将有2.6亿人由农村转移至城市,城乡间、城市间客运以及人均出行率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未来20年客运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接近1,而货运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0.5左右,客运增长快于货运增长是今后交通发展的重要特征。

5、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加入WTO之后,在“十五”期进出口贸易相对于加入WTO前将分别增长27%和26%。由于进出口贸易的85%以上依靠海运完成,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海运,加快沿海港口的建设与结构调整,建立高效、经济的国际海运通道,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否则新一轮的沿海港口能力紧张局面将不可避免。

6、加快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扭转西部地区交通落后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只有加快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快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资源的开发与转化,使土地、矿产、森林、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变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为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促进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7、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交通运输这一传统产业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利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的交通运输业进行改造,实现公路、水路交通跨越式发展,提升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8、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不高,生态环境的问题已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必须与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很好的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公路、水路交通在为社会发展提供便利和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对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才能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总之,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在这10年中,我国劳动力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人民币储蓄仍居高不下,这是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有力保证。2010之后,我国劳动力增长速度放慢,老龄人口增高,社会保障负担加重,财政开支增加,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从总量扩张向质量改善的转折期。因此,二十一世纪前1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公路、水路交通必须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二、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及其主要标志

第一阶段,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紧张和制约状况要实现全面改善,其主要标志是:主要运输通道和港站枢纽的综合服务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在量的方面,主要通道和港站枢纽的能力基本满足需要,但基础设施的总体能力仍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质的方面,安全、快速、舒适和便捷的服务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发展要求。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公路“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全面建成,形成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性运输大通道;所有具备通车条件的乡镇和96%行政村通公路。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集装箱港口体系;大型专业化矿石、原油接卸码头适应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建成长江口、珠江口深水出海航道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长江、珠江干线通航条件明显改善。

第二阶段,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达到基本适应,其主要标志是: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会对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构成新的制约,储备能力和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在量的方面,运输供给总体上与经济社会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在质的方面,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能够基本满足当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对质量方面的要求,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到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基本建成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和西部地区八大公路通道;县乡公路总里程有较大发展,初步实现网络化。功能完善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区域性港口综合物流中心基本形成;规划的内河水运主通道全部建成。

第三阶段,到204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主要标志是:基础设施网络已经全面建成,技术等级与构成已经充分满足运输发展的需要,量与质达到优化。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沿海主要港口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或国际性物流中心。内河航运优势充分发挥,建成干支相通、水陆联运、区域成网、通江达海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大幅度扩充基础设施已无必要,运输与经济均衡发展,重点转向维护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和衔接性。构助起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智能化,安全与环境最优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的主要目标1、2010年实现全面改善

总体目标: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加、结构明显合理、质量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体系,行业科技进步和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地区间交通发展差距缩小,公路、水路交通得到全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国道主干线系统全部建成,首都与所有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目前所有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和超过90%的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由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公路相贯通,使贯通和连接的城市总数超过200个,覆盖人口约6亿。

――东部地区省会通达地市级城市,基本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公路网,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区的省会或首府与地市级城市实现以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相连接。

――东中部地区的地市至县的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西部地区地市至县的公路大部分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农村公路通达深度进一步提高,所有具备通车条件的乡镇和96%行政村通公路,东部地区县乡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以主枢纽为龙头的客货运站点服务体系。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80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3.5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9%;二级以上公路达到3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0.0%;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里程达100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5%。

――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沿海港口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1。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22亿吨,深水泊位达到900个,其中3万吨级以上占35%左右。完成长江口、珠江口出海深水航道和沿海主要港口进出港航道治理工程。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00万TEU,五大主要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进入世界前20名。集装箱枢纽港适应国际干线航线船舶挂靠要求,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及全程运输实时追踪,逐步形成物流中心。远洋集装箱直达率超过80%。

――进口原油、铁矿石接卸码头,80%以上适应大型船舶运输需要,与日本和远东原油进口国家目前水平相当。

――1000人以上岛屿的进出岛交通问题得到解决。

――70%的内河水运主通道达到规划标准,其中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到1万公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化航道网,红水河恢复全线通航。在长江、珠江三角洲及其干流全面推进船舶标准化、系列化。

――救助系统实现待命船舶全新配置,救助直升飞机数量达到满足初步建成立体搜救系统的需要。海事系统巡逻船实现性能上的“快、高、新”、结构上的“大、中、小”。重要海区配备的轻便型直升飞机和固定翼飞机可使快速反应能力有较大提高,50海里内船舶应急到达时间不大于3小时。

2、2020年实现基本适应

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并完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实现海运强国战略,基本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与国际接轨的公路、水路交通市场体系,初步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东部地区的公路、沿海港口与内河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初步形成由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构成的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干线公路组成的骨架公路网,全部连通目前50万以上人口大城市,基本贯通目前20万以上人口中等城市,覆盖人口约9亿。除西部特殊地区外,大部分地区3小时之内可达骨架公路网。

――基本建成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和西部地区八条公路通道,国省道公路的路面基本达到高级或次高级化。

――县乡公路总里程有较大发展,所有具备通车条件的行政村通公路并实现全天候通车,初步实现县乡公路网络化。东部地区的所有县道,中西部地区90%的县道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乡道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全部建成,并有效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5.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55万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里程14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64%。

――建成功能完善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挥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8亿吨,沿海港口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15,深水泊位达到1100个,其中3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占40%左右。拥有可持续发展的陆域空间和深水资源,应变能力和潜力储备大大增强,港口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主枢纽港服务功能完善,沿海主要港口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或国际性物流中心。

――特种专业化运输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多式联运冷藏链,实现我国鲜活、易腐等货物时效运输;实现易燃、易爆、腐蚀性强及放射物资等危险货物专业化运输。

――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智能、专业化货运系统。

――内河水运主通道的规划目标全面实现,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0公里,五级以上航道达到35000公里。嘉陵江、汉江全线渠化,珠江水系上游建成南、中、北三线出海通道。

――内河船舶实现标准化和系列化,平均吨位较2000年提高4倍,运输成本明显降低。

――内河港口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主要港口具有装卸、仓储、商贸等功能,基本成为区域物流中心。

――水上安全支持保障系统形成完善的立体搜救系统,200海里内国际航线和石油钻井平台等均纳入监管范围,搜救型直升机和巡视型飞机数量可基本适应需要,全国布局基本完成,VTS覆盖全国沿海水域,整体水平达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国际先进水平。

3、204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总体目标:形成高效、经济、快捷、安全的国内运输网络及国际大通道,与其它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智能化,安全与环境最优化,使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支撑和先导作用。

具体目标是:

――以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组成的国道主干线与国家重点干线公路构成的骨架公路网络全面建成,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各层次公路网建成,服务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所有相邻的地市级城市均实现高等级公路的有效连接。绝大部分行政村通油路。

――公路总里程超过30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8万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0.83公里/百平方公里,接近目前美国的水平。

――港口能力与吞吐量之比达到1.2。港口深水泊位和大宗散货、集装箱、特种货物运输满足柔性化发展的需要。

――内河三级以上航道达到25000公里,实现主要水系沟通、干支直达、区域成网,内河航运的优势充分体现。

――能够满足旅客个性化的出行需要。

――与现代综合物流有机融合。

――交通智能化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

(注:公路总里程以目前统计口径为准,公路普查完成后再做相应调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相关材料

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在迎接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大背景下,全省交通行业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深刻认识交通运输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按照“强投、强推、强管、一提速”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共克时艰,主动作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公路、水路交通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海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全省公路水路规划投资185.3亿元,预计完成投资214.6亿元(公路156.9亿元,水路57.7亿元),完成规划投资的116%,为“十五”完成投资的3.3倍。

(一)公路路网结构明显改善

预计至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21000公里,较“十五”末增加3423公里左右,路网密度达到61.8公里/百平方公里。“十一五”期,公路建设重点围绕提高网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及通达深度,一是继续完善岛内高速公路主骨架。先后完成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东线高速公路左幅大修等工程建设,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洋浦1小时交通圈项目、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开工建设,进展顺利,中线高速公路屯昌至琼中段、三亚至保亭至五指山段及“横线”万宁(琼海)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持续推进;二是重点改造国省干线公路网。国道G223海榆东线海口至陵水段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国道G225海榆西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三亚段、云文线、白洋线、长本线、和新线、曲新线、隆三线等国省干线改造的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三是积极推进园区出口路、疏港公路和旅游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儋州出口路改建、文昌福耀硅砂厂出口路、东方化工城出口路等项目相继完工,工业园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金牌港疏港公路、马村港疏港公路等工程项目进度继续加快实施,有力支撑了沿海港口的全面发展,旅游公路方面,博鳌南港大桥、三亚雅亮大桥已经交付使用,万宁东澳至风濠公路一

-***厅将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项目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的进度,预计到年底可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17.67亿元,水路运输完成14.32亿元,其他项目完成2.31亿元。

预计到2010年底,全省交通运输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如下:

(一)港口生产情况

预计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9807万吨,同比增长17.52%,外贸吞吐量2018万吨,同比增长19.41%,集装箱8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0.4%,货重1035万吨,同比增长46.97%,滚装车标准量219万辆,同比增长16.26%,滚装车重量3167万吨,同比增长18.89%,旅客吞吐量1159万人,同比增长27.2%。

(二)公路运输情况

预计2010年公路货运量13406万吨,同比增长23.68%、货物周转量85318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7.4%、客运量42440万人,同比增长7.5%、旅客周转量147559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9.21%。

(三)水路运输情况

预计2010年水路货运量8190万吨,同比增长18.13%、货物周转量962860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6.40%、客运量1391万人,同比增长15.34%、旅客周转量2927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2.09%。

(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预计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17.67亿元,水路运输完成14.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42%、-65.13%、10.15%。

二、2010年具体工作

(一)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我处积极与交通运输部沟通,争取交通运输部加大对我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同时积极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协调,争取改善我省进出岛交通条件。具体情况如下:

1、与交通运输部衔接情况 ①推进部省协议签订

为争取交通运输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发展的支持,我厅积极向交通运输部请示、汇报工作,认真起草《交通运输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备忘录》(简称《会谈备忘录》),董宪曾厅长亲自与交通运输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沟通、协调,以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交通运输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大力支持。8月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副省长姜斯宪率队赴京与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在北京海南大厦举行了会谈,共同签署了《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纪要》(简称《会谈纪要》)。

②跟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会签

3月18日,我厅综合规划处姚建勇处长赴北京跟踪协调交通运输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会签意见,3月19日,交通运输部《关于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函》(厅规划便[2010]49号)已将意见反馈国家发改委。

2、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衔接情况

为改善公路、水路进出岛的交通条件,保障进出岛交通的顺畅、快捷、安全,2010 年3月12日,我厅董宪曾厅长亲自带队,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在湛江徐闻召开广东海南两省交通运输琼州海峡现场调研会,调研琼州海峡运输现状,研究推动两省交通运输合作。5月31日,董宪曾厅长再次赴广州,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何忠友商谈两省交通运输合作相关事宜。8月28日,在福建参加“9+2”会议时签订《关于共同推进琼州海峡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备忘录》。

(二)公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情况

1、三亚绕城高速公路,全长30公里,总投资17.9亿元。2008年3月28日开工,今年上半年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办理三亚绕城高速公路项目用地报批手续,目前该项目用地材料已报国家国土资源部,目前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服务工作。

2、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总里程66.6公里,预算总投资27.3亿元。2009年8月17日开工,项目前期工作2009年已基本结束,今年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准备工作。

3、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全长324.35公里,批复概算5.69亿元。其中K164~K196、K299~K349+350段我厅于2010年4月6日以《关于海南西线高速公路K164+000~K196+000和K299+000~K349+350段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183号)批复了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批复预算5.67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

4、洋浦1小时交通圈,包括洋浦跨海大桥、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西线高速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丘海立交四个项目,估算总投资26.55亿元。

①洋浦跨海大桥,全长3.3公里,主跨为460m双塔面混合式斜拉桥,批复概算总投资8.7亿元。业主单位为儋州丹阳路桥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于2010年2月1日开工,我厅主要协调配合推进项目前期工作。2010年5月17日,我厅《关于洋浦大桥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审(工程)[2010]07号)批复了该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②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全长8.2公里,总投资5亿元,由我厅作为业主投资建设,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2010年2月22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初步设计与概算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346号)批复了项目初步设计;2010年4月26日,我厅《关于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245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

③西线高速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全长102公里,估算投资9.4亿元。省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同意海口至洋浦1小时交通圈西线高速公路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立项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2007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目前正在开展用地预审等工作,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④丘海立交,为全苜蓿叶型互通立交,立交区全长约2Km,宽33.5米,设有8个匝道,海口市发改局《关于丘海大道延长段-丘海互通立交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批复项目概算投资3.45亿元。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5、高速公路标识标牌更换,全长650.126公里,预算总投资10000万元。2010年4月12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立项批复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439号)批复了立项;4月6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554号)批复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月28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10]716号)批复了项目初步设计;6月2日,我厅《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更换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338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6、三亚(海棠湾)-保亭-五指山公路,该项目里程约67.2公里,估算投资60.3亿元,为科学合理的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按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厅先后组织省直各相关单位,沿线各市县政府和农垦部门,国内在社会经济、交通规划与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就项目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还是二级公路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进行了论证。目前已按环保新理念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准备报送省发改委立项,正在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7、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全长43.6公里,估算投资21.1亿元。目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我厅已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送该项目立项。

8、万宁-儋州-洋浦高速公路,全长190公里,估算投资95亿元。目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正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工作。

9、海榆西线225国道改造工程,全长326公里,概算总投资13.77亿元。省公路管理局代建的老城至芙蓉田段,2010年2月开工;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施工总承包的芙蓉田至崖城段,2009年9月25日开工。委托中南林业规划调查研究院完成了征占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报省林业局。今年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服务工作。

10、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估算总投资19.69亿元。其中:

①新建清澜大桥西连接线,全长5.4公里,设计速度80Km/h,六车道,路基宽度50米,投资2.58亿元。文昌市发改委《关于文昌市清澜大桥至文清大道连接线工程项目初步设计与概算的批复》(文发改审批[2010]107号)批复该项目概算。目前已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②清澜跨海大桥,全长1.828公里,主跨为300m双塔面组合斜拉桥,批复概算总投资5.94亿元。业主单位为文昌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于2009年8月19日开工,工程进展顺利。

③灵文嘉线灵山至文城段,全长56公里,总投资3.03亿元。2010年4月14日我厅《关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美兰机场至发射场段工程(灵山至文城)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213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正进行招投标工作。委托海南省地质调查研究编制文昌发射场配套道路(灵山至文城段)改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前已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委托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文昌发射场配套道路(灵山至文城段)改建公路环境影响报告,同时进行林地审批、压矿、土地预审等工作。

④新建东郊至龙楼一级公路,全长16.9公里,估算投资6.98亿元,计划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⑤新建清澜港码头出口路,全长1.6公里,估算投资5300万元,计划按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建设。

⑥改造市区道路,全长9.4公里,估算投资6300万元。

11、文昌“两桥一路”,一期包括清澜跨海大桥、东郊码头至龙楼镇公路(已纳入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考虑),二期包括铺前跨海大桥、龙楼至铺前滨海旅游公路,估算投资33.4亿元。我厅主要协调配合文昌市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①铺前跨海大桥,桥梁全长3850米,主跨为380m双塔混凝土斜拉桥,估算投资15亿元,目前预可性研究报告已完成,文昌市已报省发展改革委,拟向国家发改委报批立项。

②龙楼至铺前滨海旅游公路,全长83.85公里,投资估算18.4亿元。目前龙楼至昌洒段25.1公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文昌“两桥一路”(二期)工程滨海旅游公路(龙楼至昌洒段)初步设计和概算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10]1608号)已批复该项目概算7.63亿元。昌洒至铺前段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12、马村港疏港公路,全长5.338公里,总投资1.48亿元。该项目前期工作由澄迈交通局负责,2010年3月16日,我厅《关于马村港疏港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127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9号《研究马村港疏港公路项目建设有关问题》已确定我厅承担概算总投资建安费用的2/

3、除征地拆迁费用外的其它建设费用和预备费共8751万元,由海口市政府承担建安费用的1/3约3741万元,由澄迈县全额承担项目前期和征地拆迁费用;项目建设由澄迈县负责组织实施。目前,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工作和征地拆迁工作,正在进行清表。

13、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田独段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05.25公里,估算总投资75307.21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131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正在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白马井至春兰公路改建、云龙至文儒公路改建、陵水曲港至新村公路改建、长本线吊罗山乡至吊罗山林业局段改建工程、福山至临城公路5个项目发改已批立项,其中前四个项目正在开展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

文昌隆三线公路改建等工程,已向发改申请立项。

14、国省干线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共9条国省干线公路,全长168.655公里,估算投资7482万元。目前,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均已批复。15、17条县道改造项目,全长242.635公里,估算投资32960万元,省发改委已批复立项。

16、长本线小妹水库段道路,全长3.465公里,估算投资4067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长本线(S215)小妹水库段改建工程立项的函》已批复立项,可研报告已完成;委托海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编制长本线小妹水库段改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前已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正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

17、海榆西线改建工程芙蓉田至三亚段旧桥改造工程, 涉及61座桥梁改造,批复概算投资8196万元。该项目为海榆西线改建工程的补充设计,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518号)已批复初步设计。

18、省军区炮兵集训地出口路,全长15.066公里,估算投资3816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130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正在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已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工作。

19、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该项目已于2009年11月13日完工,2010年主要是完善相关前期报批工作。2009年5月8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09]700号)批复了立项;2010年6月9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831号)批复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7月31日,《关于批复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初步设计与概算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1290号)批复该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2010年9月19日,我厅《关于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调整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663号)批复该项目施工图设计,该项目前期工作手续已办理完。

20、委托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海口绕城高速公路绿色长廊互通平交口改造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目前施工图设计已完成。

21、福山互通至马袅公路,全长12.4公里,估算投资1.55亿元,目前已向省发展改革委报批立项。

22、完成东线高速公路进出口及北进场道路工程、东线高速公路陵水立交改建工程、万宁市莲花至神州半岛景区道路立交工程、海口绕城公路海榆中线临时互通、西线高速公路K182+972.43水利桥施工图设计的批复。

23、完成陵水至大本公路K44+982.5抄茂桥改建工程、东线高速公路K145+050太阳河桥改造工程等危桥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的批复。

24、下达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屯昌连接线建设补助资金1171.3308万元。

25、下达东线高速公路陵水立交改建工程建设补助资金2934.56万元。

26、为紧紧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大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服务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公路交通网络,提高路网服务水平,我厅借鉴福建等外省市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省公路建设管理的实际和公路建设的特点,研究草拟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代拟稿),报请省政府研究。

(三)水运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情况

(1)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扩建工程,截至2010年10月底,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期扩建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用地预审意见、项目安全评价、项目通航评估、使用港口岸线等有关手续的审批。因中海油收购马村港一期,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拟对马村港二期工程陆域规模进行调整。目前已按工可评估专家意见完成工可修编,并报省发改委待批。

(2)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等专项报告,政府相关审批核准手续也基本完成,已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核准。

(3)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专用码头扩建工程,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已报省发改委核准。

(4)中海油LNG基地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工程,2010年4月10~12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海南液化天然气(LNG)站线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目前,该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

(5)洋浦海事基地专用码头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我厅已审批。

(6)八所港DCC项目配套码头工程,2010年3月12日,我厅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对项目的初步设计进行评审,4月16日批复了该项目的初步设计。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7)海口新埠岛游艇码头工程,2010年5月27日,省港航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对项目的岸线使用召开评估会,6月8日批复了岸线使用。目前,正在施工中。

(8)洋浦天然气加工利用基地陆域形成工程,因中海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的业务拓展,原批复的陆域形成工程的面积不能满足项目用地需求,现中海油天然气有限公司拟申请调整初步设计规模。目前,设计单位正在修改初步设计。

(四)规划、计划管理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规划“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我处规划计划管理方面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

2、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

3、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十二五”国防公路、水路战备建设规划》(初稿)。

4、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初稿)。

5、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三亚邮轮母港岸线规划》(初稿)。

6、协助省发改委完成《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10-2020年)》。

7、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国、省干线公路调整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将海口-五指山-三亚和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列入国家公路网。

8、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海南省农村公路规划》的编制工作。

9、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初稿)并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待省政府审批。

10、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已通过三亚市有关部门审查。

11、要求海口、三亚两市编制《海口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三亚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

12、委托部规划研究院开展《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13、委托部交通科学研究院开展《海南省公路景观改造规划》编制工作。

14、开展《海南省旅游公路规划》编制工作。

15、开展旅游公路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

16、协助海南省海防与口岸办公室进行《海南省游艇管理办法》的编写工作。

17、根据我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十二五”总盘和2006-2009年计划安排情况,合理编制2010年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计划,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和部省共建协议目标的全面完成。

18、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我省农村公路的规模,协助省发改委编制500公里的计划项目。

19、赴北京参加交通运输部组织的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核对会,落实我省2010年争取部补助资金的项目和补助规模。

20、与省发改委联合报送《海南省2010年公路改造建设投资计划》,目前已下达执行。

21、根据部要求,报送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及有关材料

22、向省发改委报送2010年交通重点投资计划项目。

23、根据部要求报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思路。

24、转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25、按计划执行万宁乌场-大洲岛陆岛交通码头、洋浦港5万吨级深水航道工程、八所港1-4#泊位改造工程、三亚港南山港区堆场道路工程、西沙永兴岛码头工程等项目。抓紧开展陵水新村-猴岛陆岛交通码头、海口港新海港区车客渡码头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26、办理各单位有关规划、前期工作来文及厅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统计工作

1、完成了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运输、港口、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和交通经济运行分析的工作,为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了解我省2009年交通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及运行状况,为全面总结我省交通经济“十一五”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制定“十二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为促进交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提高了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2、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农村公路补充调查工作,顺利完成了全省18个市县的地方、农垦、林场的乡镇建制村的居民点地理位臵、人口数量、优先通达路线的线形、线位、技术状况等详细信息,并通过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严格审核,为补充和完善我省新增乡镇、建制村及农林场等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信息,为了解和掌握农村公路的建设规模,制定农村公路的建设规划以及今后的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基本完成2009年农村公路基础数据的更新,该项工作数据量较大,涉及内容较多,各项工作正处在交通运输部数据审核修改中,近期将全面完成修改审核上报工作。

4、正在进行2010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数据的更新工作。将有9000公里以上的农村公路数据纳入此次更新,通过此次更新,将全面完成我省纳入“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所有农村公路的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工作,为全省各级部门详细掌握农村公路的通达信息、技术状况、地理位臵等现状,为制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以及农村公路的“十二五”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5、为了贯彻厅领导2009年全省交通统计年报布臵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提高全省交通统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全省交通系统包括各级交通部门统计人员及调查人员,以及重要企业统计人员的统计理论及应用、统计法知识、日常统计业务工作的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我省交通统计能力及工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夯实交通统计基础工作,推进各项统计事业朝着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工作责任心强、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的统计队伍,为我省交通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6、布臵和实施2010年全省交通统计年报工作。2010年是关键的一年,为了全面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和生产的成果,为“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服务,将认真组织全省做好2010年交通运输年报工作。

7、完成处领导及厅领导布臵的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六)其他

2010年是海南省交通科技攻关年。为配合开展好全省交通科技攻关年的有关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在交通事业发展中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我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承担的《海南省二级及以下公路改造典型路面结构研究》、《海南省公路网安全保障对策研究》、《中、下承式吊杆拱桥吊杆更换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课题已通过专家评审。

三、存在的问题

(一)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进度较慢,截至9月底,全省公路水路完成投资25.3亿元,占计划投资68亿元的37.2%,特别是公路投资,仅完成计划的24%,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公路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由于西线高速的病害较报批初步设计时进一步扩大,施工图预算已超批复概算,需协调省发展改革委重新报批初步设计。重新报批的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建设范围拟定为K127+000~K349+350,全长222.35公里。K25+000~K127+000段拟列入海口至洋浦1小时交通圈项目,以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三)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我省将大幅增加公路水路建设投资规模,但目前前期工作的审批环节越来越多、耗时越来越长,需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前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储备一批项目,为扩大投资规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2011工作计划

2011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加快重点项目工作进度,加强项目储备,为“十二五”交通运输工作的发展开好头,我们面临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艰巨,我处将根据厅党组布臵的任务要求,紧紧围绕加快海南交通发展这一主旋律,理清工作思路,科学、合理安排2011年工作计划。

(一)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备忘录》、《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共同推进琼州海峡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备忘录》。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要求,积极开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公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1、协调做好加快我省西部开发有关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

2、做好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标识标牌更换、海榆西线G225国道改建工程(含海榆西线危桥改造)、洋浦跨海大桥、南连接线、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长本线小妹水库段道路等项目的相关协调和服务工作。

3、加快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三亚至保亭至五指山高速公路、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工程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协调加快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二期前期工作。

4、协调加快文昌“两桥一路”项目的前期工作。

5、尽快完成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田独段公路改建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6、完成白马井至春兰公路改建、云龙至文儒公路改建、陵水曲港至新村公路改建、福山至临城公路改建、锦山至三江公路改建、长本线吊罗山乡至吊罗山林业局段改建工程、17条县道改造项目、临高福马大道和万宁、陵水、琼海、文昌等旅游公路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7、协调加快国道G224海榆中线秀英至狮子岭工业区扩建工程、清澜码头至龙楼公路、澄迈文儒至仁兴公路、东方工业园出口路二期工程、新兴至红岗出口路、临高金牌疏港大道二期、木栏港疏港公路和旅游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8、做好文昌-定安-澄迈-临高公路方案论证工作,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9、积极与各相关厅局协调,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为2012年的交通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水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1、继续完善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计划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规划的报批工作。

2、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报批工作。

3、督促琼海、昌江、临高等市县政府尽快完成相关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我省各港口总体规划及岸线使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4、协助企业做好海口港马村港区扩建二期工程、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一期起步工程、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海南炼化成品油码头扩建工程、海南金海浆纸专用码头扩建工程、海南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站线项目、中石化(香港)洋浦成品油保税库项目码头工程、八所港新港区DCC项目码头配套扩改工程、三亚国际客运港扩建工程等项目完善相关审批工作。

5、积极配合三亚市政府做好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半岛帆船港项目有关审批手续。

6、完成厅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四)规划、计划管理工作 1、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处将按照规划确定的项目统筹安排前期工作进度,确保建设一批、设计一批、储备一批,保障交通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

2、积极与交通运输部衔接,争取我省有更多的项目能够争取到部补助资金的支持;

3、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报批工作。

4、要求昌江、临高等市县政府尽快完成相关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我省各港口总体规划及岸线使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5、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要求,督促省公路管理局整理项目前期工作文件,认真编制《2012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6、根据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十二五”规划建设总盘,合理编制《2012年全省公路改造建设投资计划》;

7、及时转复交通运输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我省的2011年交通建设计划及预算;

8、督促各单位上报2010年计划完成情况,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9、督促各有关单位加快本各项计划预算的完成。

(五)统计工作

1、继续实施2011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工作。针对2011年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农村公路的基础数据和电子更新工作。

2、建立有效的统计工作机制,使各级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深化统计工作的科技运用,从统计任务、目标、责任、工作方法、组织实施、资金安排、宣传策划等方面完善和改进各项统计工作,加强各阶段、各层次、各步骤的统计质量监督,建立数据质量有效控制、工作质量评价及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确保各项统计工作准确、全面、及时。

3、加强交通统计应用及理论研究,推动各项统计理论及应用水平不断深入发展,要引入先进的统计技术,促进交通统计指标由实物量向价值量的转变,改变目前交通统计应用水平落后的局面,解决交通发展过程充分发挥统计的决策咨询、信息服务的职能。

4、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统计成果,为我省交通经济建设的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5、认真组织全省开展月度、季度、日常统计工作。2011年是“十二五”期间的开局之年,努力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全面是统计工作的重点,需不断加强统计综合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统计业务水平,以适应我省各项交通经济建设的需求,确保“十二五”期各项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六)其他

及时完成厅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篇: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文件交规划发[2011]192号2011年05月16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交通运输厅(局、委),有关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我部组织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旨在通过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该规划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章)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信息规划通知

------------------

抄送:国务院应急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审计署,中央直属大型交通运输企业,大型港口企业。

------------------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2011年4月28日印发------------------

第四篇: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状况报告(全文)

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状况报告(全文)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xiexiebang.com 2009 年 03 月 10 日

中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状况报告

(2007)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路水路交通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58.3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35947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337个;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12.34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11万公里。2007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达163.9亿吨、公路客运量205.1亿人次;2006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达46.09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0.4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3.6亿吨。在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交通环保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保监理和环保科教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和交通运量的迅猛增长,公路水路交通的发展也将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为确保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并贯彻落实到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为了在交通运输行业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决策,落实2007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精神,支撑交通运输行业转变发展模式的重大战略,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更详细地掌握了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在污染防治、环保设施建设、环保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总结了交通环保的经验和成绩,分析了交通环保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交通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工作自2007年4月开始,交通运输部(原交通部)成立了以徐祖远副部长为组长的“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调查领导小组”,部调查领导小组下设调查办公室,负责调查的日常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委)、海事局和港口管理部门也相应成立了调查机构,负责属地范围内调查数据的填报、汇总与上交。

本次交通环保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全部高速公路、典型运输企业、全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中央直属海事部门,同时还适当选择了少部分低等级路段、地区性港口和地方海事部门进行了调查。除汇总和分析各地数据外,交通部调查办公室还分别在南昌、武汉、天津、广州等地组织了多次会议,协调调查事宜,交流调查经验,核实调查数据。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核实、统计、分析,形成了中国公路水路环境保护状况报告。

二、交通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最早开展环保工作的行业之一,交通环境保护工作始于1973年。近年来,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发展理念,逐步加大交通环保设施投入,交通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交通环保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交通运输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行业环保管理和工作体系。原交通部在2000年和2003年进一步明确了环保委员会和环保办公室的职责、编制和人员组成,在行业环保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企事业单位也相继建立了环保管理机构,明确了环保管理责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共有环保组织机构100多个,从业人员1万余人,交通运输行业环保工作力度明显加强。

2006年全国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环保工作人员占职工人数的平均比例在1.1%~2.1%之间,抽样调查的28家公路运输企业的环保工作人员数量占全部工作人员的比例为4.5%左右,都较以往有明显增加。另外,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分别在天津、南昌、武汉、广州等地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也起到了扩大交通环保影响,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专业水平的作用。

2.交通环保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交通运输行业相应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规章和管理办法,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依法颁布了专项规划环评和公路水运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等指导性文件,率先开展并推广了规划环评和工程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制定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保统计规则以及各种技术性规范等,强化了行业环保管理工作。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确保了国家环保政策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贯彻实施。调查显示,2006年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环评的执行率基本达到100%,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管辖水域在册登记的150总吨以上的油船油水分离器安装率为74.8%;2006年全国公路建设用于环境监理的总费用达到9747万元,用于公路施工期环境监测的总费用达到6489万元;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沿海和内河港口的在建项目中开展环境监理的比例分别达到55%和44%,开展环境监测比例分别为56%和44%。体现了交通运输行业执行国家环保政策的自觉性较强,交通项目环境监理和监测要求逐步得到贯彻,交通项目环保法规例和船舶防污染规章得到有效执行,国家约束性环保法规在行业内得到全面落实。

3.交通环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全国公路环保总投资约73.1亿元,占公路总投资的1.84%。从2002年到2006年,公路建设项目平均环保投资比例从1.4%上升到1.8%,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水路方面,大部分沿海和内河港口重视对环保的投入,2006年参与调查的沿海和内河港口环境保护设施投资分别占各类港口年末固定资产原值的2.0%和1.1%,较2002年有大幅增加。例如,日照、大连、湛江港2006年通过环保验收项目的环保投资分别为4734万元、21285万元和4350万元,湖州、宜昌、芜湖港等截至2006年末环保设施固定资产均超过900万元。公路水路交通环保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大,交通环保政策的引导作用初步彰显。4.自然生态保护力度日益加强

随着行业环保意识的提高,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已成为当前公路环保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次调查的省份中,2006年用于公路绿化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投资占到公路环保总投资的69%,公路景观和绿化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多条生态型示范公路,收到了良好效果。水路交通方面,绝大多数港口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避让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沿海和内河港口平均绿化率分别达到5.4%和2.6%,港区绿化水平较以往有明显提高。5.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水路交通行业经历了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却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COD排放总量约4165吨,占当年全国COD排放总量的0.29‰;SO2排放总量为2905吨,仅相当于国内某大型城市当年SO2排放量的1.7%。参与调查的沿海港口平均拥有污水处理设施19.6套,内河港口平均拥有污水处理设施和设备16套,港口污水排放得到较好控制。

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管辖水域的船舶污染防治水平相对较高,船舶污染物接收工作已经发展成为港口服务的重要产业。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从事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的单位(公司)达431家;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管辖水域内从事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的船舶达587艘,总吨位达99930吨;纳入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统计的船舶油污水接收量合计为234.94万吨,接收船舶垃圾7.58万吨。

公路行业在防治污水和噪声污染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近5年来,各省公路部门拥有污水处理设施逐年增加,截至2006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污水处理设施数量达到3857台,污水处理总量达到2234.82万吨,污水达标排放率为85.91%。公路噪声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截至2006年底,全国交通噪声治理设施数量达1820处,声屏障依然是使用最普遍的噪声防治措施;公路沿线噪声敏感点达标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部分省份达到或接近100%。6.水运行业节能降耗优势明显

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水运行业的水耗总量和单位吞吐量水耗均处于较低水平。2006年,规模以上沿海和内河港口每万吨吞吐量的水耗分别为140吨和246吨,耗水总量分别为4775万吨和2881万吨,全国规模以上港口总水耗相当于国内某大型城市当年总水耗的2.2%。港口能耗(不含船舶运输能耗)总量同样维持在较低水平,近年来单位吞吐量能耗呈不断下降趋势。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沿海和内河港口每万吨吞吐量的能耗分别为6.1吨和5.9吨标准煤,总能耗为277.6万吨标准煤,占2006年全国能耗总量的1.1‰。7.公路运输企业环保工作不断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公路运输企业环保人员数量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较2002年增长了一倍左右,多数企业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环保专业人员。另外,多数公路运输企业的污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未能将污水排入市政管网的运输企业,其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率达到了94.5%;绝大多数企业能够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运送到专门的处理场进行处理。近年来公路运输企业的环保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三、交通环保工作仍将继续加强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的压力也在逐步加大。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仍将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交通环保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公路环保工作主要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环保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水运方面,港口体制改革以后,部分港口将环保机构留在了企业,还有一部分港口则逐步弱化了原有的环保机构。因此,交通环保工作将以“大部制”改革为契机,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目标,逐步调整、改革和优化环保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力度,明确基层交通管理机构的环保管理职能,促进行业科学发展。

2.继续加大环保设施和环保科研的投入

尽管我国交通环保投资处于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06年全国公路环保总投资占公路总投资的平均比例升至1.84%,还有半数左右的沿海和内河港口环境保护设施投资占港口固定资产的比例不足1%,而部分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比例甚至高达5%。我们仍将继续加大交通运输行业的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改造污染物接收系统,提高接收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加水、气、声及固废等污染治理设施,加强生态景观恢复工作。

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各省公路环保方面的平均科研经费仅为159万元,港口中仅天津港、温州港、深圳港等曾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环保科研。此外,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还迫切需要在交通运输行业内深入研究资源节约、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重大课题,这些都迫切需要提高我国交通环保领域的科研水平。3.提高环保专业化水平,加强环境监测和监理

交通环保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交通运输行业环保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将一方面通过加强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还将进一步补充环保专业人才,承担起行业环保管理、环保指标考核、环保法规实施,协调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环保验收、工程环境监理等工作。还应定期组织交通运输行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参加交通环保培训,普及交通环保知识,从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环保专业化水平。

港口行政体制改革后,水运行业的环境监测和环保管理能力有所下降,公路管理部门对路域环境监测也不够系统,交通环境监测工作目前还不能为交通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撑。我国交通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虽然已经进行试点并在逐步推广,但仍有部分项目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都将在今后的交通环保工作中着力加强。4.继续重视生态保护工作

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破坏现象仍有发生,部分公路,特别是低等级公路仍存在生态修复和补偿不足的问题。个别港口也存在天然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水平较低的现象。全国内河港口的平均绿化率只有2.6%,还不到沿海港口的一半。另外,少数公路和港口发生污染事故后,仍然可能对附近的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造成威胁,交通运输行业生态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今后公路和港口的建设与营运过程中,交通运输行业将更加重视天然植被、生态敏感区(点)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提高生活区、服务区、项目临时用地的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建设项目将着重注意避让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水源保护地,加强取水口、居民区周边交通设施的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交通运输行业内的生态环境补偿保障制度,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5.改造老旧环保设施,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管理的日益规范,新建的港口和公路项目的环保设施较为先进。但还有部分早期建成的港口和公路的环保设施都已运行多年,存在设备老化、功效下降等现象,今后一段时间将加快推进老旧环保设施更新改造,敦促公路和港航企业,逐步淘汰陈旧环保设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2006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能耗结构中,电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为33.3%,油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为54.4%,煤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为12.3%。与往年相比,能源利用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改进。但油和煤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仍偏高,交通运输行业将根据国家新的能源政策,继续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实施煤改油、油改电的系统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6.进一步增强履约能力,提高船舶防污管理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中央直属海事机构管辖水域的船舶油污水和垃圾的接收能力已得到较大提高,但在内河甚至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沿海地区,其接收能力仍相对不足;船舶生活污水、船舶化学品废水接收处理量偏低,履行MARPOL73/78和OPRC等国际公约的能力仍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部分地区登记船舶的油水分离设备、油污排放监控装置等安装情况仍不能满足国际公约和我国现行的船舶污染防治法规的要求。上述问题需要重视并重点解决。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各省市地方海事局辖区面积大,船舶吨位小,登记数量较多,船员的素质和船舶管理的规范性较中央直属的沿海大型港口水域仍有一定差距。地方海事部门在油污水、船舶垃圾、船舶生活污水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行业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使交通环保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根据本次调查,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近几年单位能耗、COD、氨氮和SO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在环保管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履行国际公约、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逐步走上了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凸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交通环保仍在管理体系、环保投入、环保人员、环保设施、生态保护、能耗结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交通环保事业是一项集科学性、专业性、公益性于一体的系统工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稳定、经济腾飞、科技进步的今天,我们也期待在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交通运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部网站

第五篇: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山东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序 言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借助信息化手段可实现交通运输快速、高效、集约发展,促进形成资源管理最优化和公共服务规范化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信息化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信息化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十二五”是交通运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核心内涵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为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特编制《山东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同时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现状评价(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厅党组高度重视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确定了“整合、应用、服务、效益”的发展思路,交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行业主要业务系统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信息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行业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为“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以及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得到全面提升,推动了公路路政、道路运政和港航航政的信息化建设,公路水路建设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建设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政务办公和信息交换基本实现数字化,行政办公效率、行业管理和业务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化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以及行业专网的架构基本形成,与省部实现联网;建成了部、省、市三级互联互通的视频会议系统;全省交通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省厅与17市交通运输局(委)和厅直专业局的互联互通,为各类应用系统的全省联网应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应用平台。

——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全省交通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已建立车辆、船舶、路网、航道、港站、组织机构、建设项目、科技项目、行政和人员等十大主题数据库,结合部信息化示范工程“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交通信息资源中心基本框架。

——搭建了全省公路业务专网,实现省、市两级联网,建成了全省公路基础数据库。开发应用了桥梁和路面管理、路政指挥调度、综合统计报表、交通量信息管理、WEB-GIS公路信息管理及发布查询、日常养护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业务系统,建设应用了计重收费、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了公路建设、检测以及养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了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畅通水平。

——形成了以省、市两级运政中心数据库组成的全省运政数据中心,初步建立了以运政系统为主体、以站场展示和抽样调查等为外延、以各市个性业务软件为补充的运政综合管理平台,促进了运政业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了部、省运政联网。大部分市实现了客运站联网售票与结算,部分市实现了同城联网售票、市际联网售票,已完成维修救援网络系统的基础环境建设。

——通过港航综合管理平台,初步整合港航信息资源,建成省港航运政数据中心,实现了港航和船检、海事的数据交换及共享。完成了运政业务、船检、船舶管理、船员管理等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了全省水路运政、船检、船舶登记、船员管理等业务的集中共享管理,推广使用了船检管理、浮桥和船闸收费、港口管理等系统,规范了业务办理程序,提高了港航各项业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建成了省交通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交通工程专家管理等系统;进一步完善运输企业、营运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对全省道路运输8.7万业户、89.5万营运车辆、131.2万从业人员实现动态监管;建立完善水运企业、船舶、船员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监管信息化,有效规范了交通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促进了公路水路建设和运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2.行业运行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速公路实现全省联网监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与监控不断增强,实现全省治超联网联控,实现全省重点水域、重点浮桥和重点船舶视频监控,建立了省、市两级营运车辆监管安全监管平台,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监测能力得到提升

——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信息采集和监控设备逐步加密,济青、京福、滨新、济聊、沈海、荣乌、济南绕城、济菏、东青等重点路段实现全程监控,提高了高速公路路况信息采集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高速公路安全、高效运营管理。——初步完成了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桥梁、长大隧道、收费站、港口和重要航段等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测与监控,已建成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52个,实现国省干线交通量调查数据采集自动化,公路水路交通动态信息采集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务水平。

——建设了超限运输车辆监控系统、治超检测站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省内I、II级共110个治超监测检测站联网监控,车辆超载超限率显著降低。

——建立了省、市两级营运车辆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对全省3.6万辆“两客一危”重点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大幅度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保证了车辆的安全运行,有效提高了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建成京杭运河等重点水域、重点浮桥和客滚船等重点船舶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省内重点水域、“四客一危”船舶的动态跟踪监控,深化航道运行和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水上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有效保障了水路交通安全畅通。

——利用3G、GIS以及GPS等先进技术进行公交运行监控、智能调度、出租车调度和综合管理系统的示范试点,目前已经在济南、青岛等市进行成功应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方便公众出行。3.交通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推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和行政许可网络化,提供了网上审批业务服务,方便了业务办理。促进出行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为公众出行提供了便利。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及非现金支付系统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交通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均建成外网网站,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务公开等信息服务,济南、青岛、枣庄、日照、临沂等市建成网上行政许可业务系统,提高了交通行业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方便了社会公众。

——建成部信息化示范工程“公路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以省内城际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通过门户网站、咨询中心、高速公路图文系统、广播、短信、服务手册等6种方式,为出行者方便及时地提供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道路出行交通综合信息服务,让公众切身感受交通信息服务的便利。

——建成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及非现金支付系统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开通64个收费站、共计134条ETC车道,平均覆盖率(设置ETC车道收费站数量占高速公路收费站点总数量的比例)达22%,建立95个客服网点,发售鲁通卡10.7万张,全省ETC用户数量突破5万个,提高了车辆在收费站的通过效率,减少了排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费口交通拥堵。——交通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完成了“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企业信誉服务平台”、“软件推荐平台”、“信息发布与展现服务平台”的建设,面向行业管理、生产运输、企业发展提供数据交换与信息发布服务,加大了政府对货运市场引导和服务力度,促进了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4.信息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全行业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标准、安全、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纳入交通运输发展总体部署和战略重点,发展思路清晰,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组织机构逐步健全,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员结构日趋合理,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市县交通部门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有效地保证了信息化建设资金需求。

——信息标准化力度加强,通过《交通基础数据元标准(部颁)》、《基于XML的道路客运结算数据交换》等标准的推广实施,实现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部署信息安全产品,有效保障了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

——信息化规划与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省厅、厅直专业局、市级交通局(委)以及其他交通业务单位制定并实施了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的覆盖面较小,没有实现行业的全覆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采集发布机制;二是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不够,信息资源的深入挖掘分析不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力度尚须加强,信息化对交通运输业的支撑仍显不足,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不够明显;三是交通信息化发展不能较好地适应交通运输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四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标准、机制、人才、投入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发展。

二、形势和需求

(一)交通转方式调结构,要求交通信息化提供平台支撑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坚决推进交通转型,向全面提升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转变,向综合运输体系转变,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全面提升交通科学发展水平。推进“三个转变”,要求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依靠信息技术整合现有交通运输资源,促进交通运输管理服务规范化,强化全行业信息资源沟通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输效率的有效提升,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运行能力,拓展和提升行业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实现交通运输的畅通、高效、安全,要求对交通环境及设施进行运行监测和系统感知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是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行业转型的根本保障。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交通安全监管以及应急处理能力,提高道路客运和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是“十二五”山东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高效运转,需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交通基础设施与传感器、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运行监测,实现对交通运输运行状态的系统透彻感知,以提升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满足行业对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发展现代物流服务,要求实现行业信息共享协同、政务信息公开透明

提高交通主管部门行政效率,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网上运行,简化办事程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惠民便民服务活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整合各类出行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发布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全方位的出行服务信息,实现“人便于行”。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物流,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货畅其流”,需要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以运输为核心的各项物流功能,加快涵盖各种运输方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对接和共享,为建成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节能降耗,需要信息化手段提供技术保障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日益凸显,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建立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低环境污染、低成本使用的公路水路交通系统,引导交通参与者转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产业,优化组织模式,提高交通运输装备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能源占用和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减少车船在途时间和排队拥堵,不断提升运输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交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围绕“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公共服务、四化管理”五大体系建设,贯彻“统一、整合、应用、提升”的总体思路,创新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推动高新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逐步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安全、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体系,着力解决交通运输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发挥交通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推动我省“智慧交通”基本框架的形成,为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业提供有力支撑保障。(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级实施

适应全省交通运输发展要求,科学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避免各部门间的重复建设和形成新的信息孤岛。明确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目标,细化分解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分级实施,严格考核,保证信息化建设进度和质量。

资源整合,业务协同

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信息资源、业务系统,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积极探索和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组织方式、技术架构和运行模式,逐步形成组织有序、管理科学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从解决现代交通业务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强化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把应用成效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标准。加强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对建设投资、系统管理、运行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规范标准,保障安全

梳理交通运输信息化现有标准,建立健全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完善相关信息标准、规范,统一数据规范,贯彻执行信息化相关标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定要求,保障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安全。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提升 “三个服务”水平,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建设整体联动、高效协同、互连互通、惠及民生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形成安全、开放、兼容的交通信息网络,提升交通运输运行维护和行业监管水平,为行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公众出行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应急安全保障、绿色低碳交通、领导决策支持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快速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具体目标: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成全省统一的覆盖省、市、县的三级行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互连互通,交通信息网络在全省省、市、县交通运输业务主管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交通信息资源,建成全省统一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中心。充实完善原有省级主题数据库功能,加快建设包含行业管理服务主要信息的基础数据库,省、市两级的基础性数据库建成率达到100%。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市公交、出租、运输枢纽、农村客运、农村公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

——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综合防范机制,形成交通运输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高效、可靠运行。

2、深化交通行业管理和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促进政务公开透明、管理规范高效。——深化业务系统应用,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控、服务和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对II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接报、应急处置和信息的分发处理。

——建设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决策系统,实现跨部门交通数据资源的主题分析、综合分析以及领导决策支持,基本形成以数据挖掘为主的交通运输决策支持体系。

3、推动交通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系统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公共信息服务需求。

——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形成以统一服务门户、统一特服号、统一交通广播频率为特征,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的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满意度达到80%以上。——建成全省交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与7大物流基地、23个物流园区、34个专业物流中心相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全省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超过60%,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到40%以上,ETC车道数达到400条,ETC用户量达到30万。

4、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努力打造绿色低碳交通。

——“十二五”末,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重要路段、桥隧、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大型港站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全省Ⅰ、Ⅱ类治超检测站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完成部、省、站三级治超信息系统联网。——实现全省“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交通运输执法车辆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四、主要任务

(一)强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 1.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管理

以应急通信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信息服务等基础性应用为突破口,形成省、市、县三级交通应急指挥网络,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重点解决公路抢通、水上救助打捞、交通事故人命救助和紧急运输应急业务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强化重点区域应急保障,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全省交通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确保交通安全畅通。2.交通运输行业运行监管

加强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内河重要航道、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收费站、治超站、服务区等重点监控目标的运行信息监管。

加快以省、市、运输企业三级应用为主的卫星定位监管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安装北斗/GPS兼容卫星定位终端,提高“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以及交通执法车辆的卫星定位终端安装率,加大道路运输车辆、内河航运船舶监管力度,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利用先进通信技术,提高车船运行轨迹、音频、视频的监控质量,实现重点客货运输站场、港口码头等重点部位的视频联网监管,对国省干线公路危窄桥实行动态监管。

扩大公路、水路视频监控范围,实现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和内河重要航道的视频联网监管,提高高速公路全程监控覆盖率,引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实现交通信息采集以及交通事件检测,全面提高公路、水路安全畅通能力。3.交通运输业务监管

完善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与养护系统,推动全省交通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

建设完善交通建设市场、运输市场信誉管理系统,加强建设市场、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对公路水路建设企业、运输企业市场行为的动态监管。

开发应用内河航运现场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船舶签证、动态报告、行政处罚、安全检查、规费征收等主要现场业务的动态实时管理。

加强交通运输执法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两级执法机构及县级交管所联网治超,建立省级执法数据交换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执法数据共享交换、业务协同管理和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公开服务。

按照科技防腐的要求,建设交通运输行政监察系统,实现全省交通预防腐败信息以电子化、数字化形式自动采集、交流和再现,提升行业形象。4.交通运输物流服务平台

建设交通物流基础网络,优化运输组织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交通物流园区、中心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撑体系。积极推动物联网、3G等技术在交通物流中的应用,搭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完善全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形成组织化、开放性、高效能的公共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省交通物流信息化水平。

推进交通电子口岸建设,形成服务海运、陆运和多式联运的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道路运输、港口、航运、航道、海事和船检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相关企业提供 “一站式”信息服务。建设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合作等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应用统一,实现双方之间的挂车自动识别和货物跟踪,促进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的发展。(二)深化交通运输业务应用 1.公路管理

推进公路路网数据采集,完善公路基础数据,进行3D数字公路系统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公路智能检测、路网信息自动采集、公路养护信息智能采集,提高公路智能处理能力。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综合政务管理平台、机电设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日常养护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等业务系统在公路行业应用普及,提高行业管理水平。2.道路运输

对现有的运政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整合客运、货运、维修、驾培的业务流程。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实现道路运输行政执法信息的交换共享。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推动IC道路运输证、IC卡从业资格证在全省的推广普及。建立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信息交换体系,通过车辆RFID识别和卫星定位等手段,提高营运车辆的动态监管水平。3.港航管理

重点开展内河水路重要航段数字航道建设。通过内河船舶卫星定位监控,实现对内河航运船舶、执法船舶等的船舶定位、导航、调度指挥。推进航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员劳务服务交易信息服务。4.城市客运

采集城市公交以及出租车的运行状态信息,获取城市实时动态交通信息。完善城市公交和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实现公交车辆以及出租车的定位监控、实时运行指挥调度、GIS管理、安全监管、信息服务以及行业管理等。在有条件的市进行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的示范试点。(三)推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应用 1.公众出行

完善公众出行服务功能,增强交通动态信息采集及处理分析能力,推动公路、水路、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整合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道、客货运场站等重点部位信息发布终端资源,按照统一标准,提供准确及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实现交通诱导,指导公众出行。

推进区域客运售票联网和电子客票系统建设,支持网上购票和电话购票等多种形式,实现省内二级以上客运场站远程售票和网上售票,方便出行者购票,并为乘客提供相关信息服务。2.政务服务

全面梳理交通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责,以政务公开、行政许可、便民服务为重点,以门户网站和服务热线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进交通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全省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和执法行为达到四化管理要求。3.高速公路电子收费服务

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与非现金支付系统,提高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全省覆盖率,建设约300条ETC车道,完善ETC客服系统,增加ETC客服网点,大力发展ETC用户,提高高速公路收费非现金支付比例,适时加入全国高速公路电子收费区域联网。4.辅助决策

推动资金资产数字化管理,实现省级综合统计业务与投资计划管理业务的网络化处理与数据共享。加强交通数据资源的主题分析、综合分析,实现对公路、道路运输、港航业务、城市公共交通等的智能分析,改善交通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四)完善信息化发展支撑保障体系 1.基础网络

整合交通信息基础网络,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覆盖各级主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连通港口、浮桥、客货运场站、治超检测站等重点安全监管单位。实现与部、省级政务网的网络互连,为交通运输跨地域、跨部门的业务联动提供综合统一的通信网络支持。2.信息资源中心

整合充实行业信息资源,建设全省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实现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以及业务的协同联动。建设全省统一的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和深度空间分析。进行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建设,保证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山东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灾备中心升级为省级数据灾备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应急能力。

3.标准安全体系

加快制定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推动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我省交通运输信息元数据标准体系,逐步构建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交通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完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开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术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4.运行保障体系

通过综合业务监控,实现对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及预警,确保业务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加快完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信息资源采集与更新等规章制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按照统一规划制定部门分阶段实施计划,抓好思想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和效果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

(二)制度保障

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决策、运行、协调、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信息化建设程序,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质量。积极开展应用培训和指导,提高应用者素质,强化应用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项目后评价相关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后评价工作公正、客观、有效的开展。(三)技术保障

紧密跟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应用成熟适用技术,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无线网络、北斗导航卫星等新技术在公众出行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应急安全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努力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四)资金保障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运行资金的投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争取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强资金的统筹规划,避免分散投入、重复投入。加强资金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建立常态化运行维护资金渠道。探索引进市场化机制,建立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对交通信息化的投入。(五)人才保障

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结合信息建设业务需要,采取灵活方式,聘用外脑、引进智力,加强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交流。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为主,以引进为辅,培养一批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交通运输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为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附:名词解释

物联网:物联网(无线传感网)是集计算机、通信、网络、智能机算、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微电子等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它将大量多种类传感器组成自治的网络,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动态协同感知,它将成为继计算机及通讯网络之后推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智慧交通:采用GPS、RFID、智能卡、系统接口、人工干预等多种手段全面采集交通运行信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的运行监测,对交通运输运行状态的系统透彻感知,实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载装备和人员的一体化管理,在行业管理、信息服务、应急处置、决策分析等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化管理,实现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优化交通运行、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让人们享受到更便利的交通运输服务。

ETC: 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指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通过车载设备实现车辆识别、信息写入(入口)并自动从预先绑定的IC卡或银行帐户上扣除相应资金(出口)。

云计算: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GPS: GPS 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是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电子口岸:电子口岸是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的简称。该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各类进出口业务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国家职能管理部门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RFID: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三网融合: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宽带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下载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目标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目标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