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
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
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发布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发布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
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
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
5、制度滞后和对下指导问题。由于当前出台的计算机审计有关法规还比较少,加上各级对下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还都不够,且指导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做到分领域、分人才做相应、有效、及时的指导,从而造成不利于计算机审计的全面应用和推进的局面。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及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市审计局将以审计技术创新为动力,创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为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初步实现“三个转变”的建设目标,初步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使审计效率、质量和审计覆盖面得到较大提高,审计监督职责履行的综合审计能力和质量到全面提升。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局在“十二五”期间,将严格按照上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审计网络建设,建成全市各级审计机关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在抓好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进程,积极应用各种审计业务软件,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的覆盖面,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尝试实施网络环境下对财政、税务、银行、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重要部门和重点资金的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审计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审计干部队伍。
四、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全市审计业务专网建设,确保网络安全、高效运行。目前,我市审计业务专网是基于政务内网网络搭建起来的审计系统业务网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
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根据新出台的安全保密要求,下一阶段,将对网络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与完善,重点是对网络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由二层交换机升级为三层交换机,实现对ip地址的绑定和智能跟踪管理。
2、建设、完善县级审计机关的各种审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全省“金审二期工程”的建设要求,市审计局将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审计局抓紧实施各单位的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内外网物理隔离、横向介入等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网络(局域网、vpn、政务外网、互联网),确保全市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实现联网办公,都能实现与全省审计专网联通,顺利访问省政务专网,顺利通过全省“金审二期”工程建设验收。建设内容包括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服务器、内外网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购置、安装与调试等。
3、建成全市审计系统异地会商系统,实现网上视频交流。在当地建设好政务外网的基础上,建设横向介入网,实现与政务外网的连通。在实现政务外网连通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署关于建设审计会商系统的要求,着手建设全市审计会商系统,实现审计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网络视频会议和现场互动交流,丰富互动方式,密切沟通联系,提高互动频率和效率,节约人力和行政成本。
4、全市审计机关统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办公无纸化。按照审计署和省厅的工作要求,在市审计局和各县(市、区)审计局安装部署审计署审计oa管理系统,实现本部与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审计数据、被审计单位资料等的数据间的交互使用和互联互通,实现本部机关办公(0a)与审计现场管理系统(ao)互通,全面提升对审计业务的支撑和审计办公管理、信息共享功能。其建设内容包括硬件、软件的购置、oa系统的部署和日后的维护服务等。
5、大力推广ao软件的应用力度,全面提升审计手段和成效。根据审计署的要求,在“十二五”末,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力争实现ao软件在年度审计项目应用的比例达到75%以上。在应用的基础上,每年度要注意着手征集、建立全市审计项目ao应用优秀实例库和计算机方法案例,并开展ao应用优秀实例、计算机方法案例成果演示或评比,鼓励、宣传应用成果,丰富、拓宽审计思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6、逐步探索、实施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市审计局将在时机成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性地开展一些以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或某些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审计,不断积累、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
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年度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年度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
5、深化应用,加强指导。在总结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应用,拓宽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技术,提高应用水平。同时,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履行好对下指导的义务,促进市、县全面提高应用的积极性。
6、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机制。要将审计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审计综合业务考核的目标范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使之成为审计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文
章来
源http://www.xiexiebang.com文档大全
w
ww.chazidian.com文秘
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市审计局充分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信息化发展全局,秉承信息技术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审计一线服务和为办公管理服务的宗旨,一方面,认真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大力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审计队伍信息化素质和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应用,积极探索、实践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的发展路子,努力更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水平,服务审计事业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市两级审计机关的电脑配备已全面达到人手一机的要求,部分审计机关还达到业务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的程度,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应用条件。
2、全市已建立审计业务vpn专网,实现了审计系统上下级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方便了上下级间的联系。市审计局和大部分县级审计局已建立了单位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部分领域已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
3、全市已全面应用审计统计软件、审计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网络视频培训系统、审计信息三级发布系统和审计法规查询系统等,实现了审计统计工作电算化、办公邮件无纸化、业务培训网络化、信息发布和法规查询电子化,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全市两级审计机关已逐步开展了审计署ao软件的应用工作,市审计局烟草公司审计ao应用实例获得了审计署应用奖,公积金中心ao应用审计、医院医疗收费ao应用审计在全省计算机应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4、全市审计人员已全部通过审计署计算机初级考试,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今后深化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分审计人员已熟练掌握了ao软件应用、数据库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技能,并成功地应用到实际审计项目工作中,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开展。
二、问题分析
1、认识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被审计单位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没有电子帐册,不具备信息化环境就搞不了计算机审计。这是个巨大的思想认识误区,需要提升的空间巨大。其实不给电子数据,审计组一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进行项目管理。
2、人才建设问题。当前,审计队伍中大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观念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无系统学习培训,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3、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上级补助金额和当地财力有限的制约,造成部分县(市、区)无法按照上级部署的时间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影响了信息化推进进度。
4、创新性应用问题。受知识、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很多应用仍停留于简单的复制应用层面,缺乏开拓性、创新性的应用,需要今后花很大力度去推进,这是关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大事。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总结审计经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手开展联网审计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对已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可以尝试开展以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对尚未建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可根据自身情况,摸底了解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领域,并作些探索性的尝试,以积累信息系统审计的经验。
7、其他方面。根据审计署和省审计厅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关于市、县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的要求,着手进行部署、实施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全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审计管理和审计业务实施的层面,通盘构架全市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遵照执行。为保证规划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全市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管理。在具体贯彻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兼顾,以实现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争取经费,保障投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把信息化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计算机培训经费纳入经费预算,确保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正常开展。
3、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根据“十二五”信息工作规划要求,制定计算机应用培训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计划。每年年初,并结合工作实际和审计人员计算机运用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如计算机中级培训、ao认证培训、网管培训等)。通过采取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力求培养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普及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化形势的需要。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今后的实践。“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数据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规范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chazidian.com文秘
第三篇:审计局审计信息化规划
审计局审计信息化“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审计机关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审计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规划。
一、审计信息化“十一五”工作概况
2005年以来,市审计局积极适应新形势和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来抓,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强化措施,注重实效,积极稳步扎实地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荣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 “双十”工程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市信息化领导办公室表彰的“全市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荣获市人事局、信息产业局联合表彰的“全市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一)夯实基础,积极实践,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审计专网和审计外网以及机房工程建设,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审计机关审计网络的互联互通;二是2005年,自主开发的《东营市审计办公协同平台》行政管理软件实现了审计公文、外来文件、邮件传输和信息发布等行政办公以及审计业务文书复核、签批的自动化,加快了市审计局电子政务建设步伐;三是通过审计外网运行的《东营市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对市委、市政府以及其他部门单位外部信息的接收、传阅、信息共享和跨部
门之间的协同办公;四是根据全省统一制定的“金审工程”实施方案,2010年初,在全市审计机关完成了《审计管理系统》1拖N建设,在实现审计手段和审计管理创新方面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五是审计办公大楼主会议室安装投影设备并开通全省视频会议系统。这期间,组织收看全省审计工作会议、廉政会议、审计业务会议、演讲比赛、审计业务、专题讲座、计算机软件培训等活动五十余次,有效地降低了审计会议成本;六是2005年、2010年,两次对审计网站进行改版升级,通过加强审计网站建设,提高了审计宣传力度。七是从计算机审计工具抓起,为审计工作人员配备性能好、功能强的计算机工具。目前,市审计局共有笔记本电脑60部、台式机53台,充分满足了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按照全员培训、突出重点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全市审计机关共有112名审计人员通过审计署组织的全国审计系统第二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11名同志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培训和考试;1人取得高级计算机程序师资格;组织全市审计人员《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审易软件》和《审计管理系统》等计算机应用软件培训;全市审计机关有120 余人参加审计署组织的AO认证考试,审计信息化队伍建设显著加强。
(三)审计信息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根据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出台了《东营市审计局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管理规定》、《东营市审计局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东营市审计局“东营审计”网站管理意见》、《东营市审计局审计信息化考核暂行办法》等,制度的建立和贯彻落实为审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计算机审计迈出实质性步伐,审计的覆盖面逐年增大。近年来,市审计局领导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工作,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重要
性、紧迫性的认识,要求全市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并开展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的覆盖面逐年增大,审计的效果和质量进一步提高,《AO系统》已成为审计一线人员必备的审计工具。
二、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人员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不合理,更新慢,学习消化能力差,不能全部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二是对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和计算机审计的程序、方法和规范研究不够,还没有着手对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及日常监督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技术业务情况缺乏了解,难以全面有效开展计算机审计。三是尚未形成安全、完整、规范、高效、畅通的审计网络系统及其协调机制;四是“金审工程”与其他“金”字工程、重点信息化系统之间联网的规范标准和协调机制尚未形成,联网工作尚未启动。
三、审计信息化“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审计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加强审计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为审计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在全市审计机关深入推广应用金审工程一期建设成果,提高《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利用率;逐步启动在网络环境下对财政、税务、社保等重要部门和重点资金的联网审计工作;以审计技术创新为动力,创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技术的方式和方法,着力培养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型审计干部队伍,为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审计人才和技术支持;逐步开展“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和审计“三个转变”的建设目标,促进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和审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三)总体框架。“十二五”期间,审计信息化要围绕“四项工程”建设,即:一个平台。建设以审计业务和管理应用平台为基础的“金审工程”应用平台。两大应用系统。力争建设以联网审计实施系统为重点、以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实施系统;全面建设以审计管理为中心、以领导决策为重点、以支撑业务为核心、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审计管理系统。三类数据库。建设审计业务数据库、审计管理数据库和审计联网数据库。四个基础保障。建立网络基础设施保障、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标准规范保障、人员综合素质保障体系。
(四)主要任务。一是全面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二是基本建成审计信息化数据库。制定数据规划,完善充实审计数据库,提升数据资源建设的规范化水平,为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支持。三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制度建设和规范建设。建立健全计算机审计标准规范,总结形成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体系。四是创新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积极研究探索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五是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化网络系统,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信息共享。六是逐步建立“金审工程”与其他“金”字工程、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衔接、对接的权威协调机制,研究确定相互的网络系统衔接和数据对接的方式和标准等,努力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七是进一步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审计人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带来的挑战。
(五)重点工作。人员培养。以审计署征集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O应用实例为契机,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审计业务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的高级审计人员;通过实施省厅计算机审计中级人才培训计划,培养一批既懂审计业务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中级骨干人员。积极探索和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和效益审计:一是信息系统审计。把信息系统审
计作为专题研究和试点,探索和研究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目标、内容、方法、指标和实现技术,逐步建立信息系统审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技术;二是效益审计。有计划地选择一些审计项目或审计行业,按照“效益审计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为目标,使计算机效益审计取得初步的经验和成果。初步构建联网审计应用平台。逐步建立对一级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社会保障、会计结算中心等重大行业联网审计的应用系统;探索和试点建设“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新型审计模式,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相结合。主要模式:一是直接与被审计单位设置的联机查询终端的联网审计模式;二是审计机关数据中心与政府会计核算中心的联网审计模式;三是在被审计单位系统中设置审计前置服务器的联网审计模式。信息资源建设。一是信息资源库建设。主要建设满足联网审计实施系统需要的联网审计数据库、满足审计业务实施系统需要的审计业务数据库、建设满足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审计业务管理、机关事务管理、机关行政办公管理需要的审计管理数据库。二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以联网审计、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应用为需求,以数据中心的共享信息为依托,建设满足联网审计、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需要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安全系统建设。一是搞好安全保密系统的建设。包括审计专网的安全建设、审计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审计实施系统的安全建设、信息资源的安全建设、网络管理的安全建设。二是从技术、组织、制度等方面加强安全保密体系建设,加强监督检查,落实目标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四、审计信息化“十二五”工作规划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把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精心组织,共同推进信息化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市、县(区)审计机关一把要
手亲自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要加强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要加强审计机关计算机技术职能机构的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和审计人员在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下“失去审计资格”的风险意识,要选用事业心强、业务熟练的人员具体负责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制度体系。要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保密技术方案要求,强化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保证信息安全,保守国家秘密。要不断完善审计系统统一指导、分级管理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检查、考评机制,要形成完备的工程运行维护、系统监管与应急响应、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更新等机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稳定可用,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制度体系。
(三)总结经验,加强研究,科学制定审计信息化建设计划。要根据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并按计划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要认真总结金审工程以往建设和应用推广的经验,探索规律,指导实践。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理论、审计方式和技术应用的研究,系统归纳、总结梳理各专业审计的计算机审计思路,开展多种技术的数据分析研究、宏观经济审计评价研究,逐步形成以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为基础的审计知识库,逐步形成以计算机审计专家和骨干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
(四)加强考核力度,落实考核办法。《东营市审计局贯彻落实〈山东省审计机关信息化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意见》已经下发全市审计机关,这为今后一段时期审计信息化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是“十二五”审计信息化规划实现的又一举措,通过落实《山东省审计机关信息化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加快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各项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四川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1-2015年)》及内江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推进档案的服务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市中区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1、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1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抢抓机遇,注重实效,紧紧围绕我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我区电子政务的建设,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全区各级档案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大力促进档案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2基本原则
(1)从全局出发,重点档案和特色档案优先建设
从长远考虑,优先对于重点档案进行建设,明确工作重点,把握轻重缓急,同时兼顾特色档案的建设,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快建设步伐。
(2)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公众利益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结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以利用促开发。要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与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内容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感受到电子政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便捷与实惠。
(3)保障档案安全基础上,勇于工作创新
要重视新形势下的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手段,通过先进的加密手段,防止电子档案信息的泄露,同时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广大干部职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2、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全区档案信息化整体水平。充分利用全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机会,逐步实现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网上查询服务。在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全面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的档案利用需求,为全区的各项事业提供积极地帮助。
阶段要求:
(一)2011—2012年,我区档案馆全面建成档案信息网,建成与政府网络相配套的电子数据库。
(二)2012—2013年,我区档案馆建成电子档案中心,为政府等重要部门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
(三)2013—2015年,我区档案馆全面完成数据库建设,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
3、主要任务和实施计划
按照全区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重点建设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服务的数字档案馆及与电子政务相配套的数据备份基地,实现全区互联互通的公开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完成档案馆数据库建设。
(一)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我区档案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实施文档一体化和馆室一体化管理模式。认真贯彻落实《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DB32/505—2002)等标准,在全区推广应用符合档案工作业务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基本要求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的档案管理软件。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预计到2015年,全区各类档案保管机构90%以上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
(二)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我区档案馆依托全区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平台,加快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及时接收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为政府和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预计到2013年,我区档案馆初步建成电子文件中心,在全面建成网上文件中心和电子档案备份基地的基础上,完成电子档案中心建设。
在档案信息网的建设方面,预计到2013年,我区档案馆全部完成局域网和档案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预计到2014年在档案信息网站上建立“网上文件中心”。
(三)全区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我区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档案馆移交档案时,除文件级机读目录外,应同时提供档案的电子版本。加强对列入接收进馆范围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归档范围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电子文件的采集、积累、鉴定、著录、归档,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地得到收集,并实现向我档案馆移交。
此外,我区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保管机构要将档案数字化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作为为政府和社会服务、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2015年前完成重
要或利用率较高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与我区档案馆共同建成现行文件全文数据库。
(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我区要加快研究制定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档案信息采集和整理、档案信息公布、档案网站建设与管理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发展等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这项工作,力争在2013年初完成,以推动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五)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建立我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我区档案局要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要进行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与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等管理,使用网络行为控制系统,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
此外,还应加大档案业务人员档案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等的培训,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
内江市中区档案局
2010年11月20日
第五篇:农发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信息技术是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年是我行加大支农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我行信息化建设现状,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大平台”和“三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为业务经营核心、综合前置系统为系统接入核心、数据交换平台为数据应用核心的现代银行IT架构雏形,“两地三中心”灾备、研发体系建成,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
(一)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成功能完备、同业先进的总行数据中心、同城灾备中心和珠海异地灾备中心;建成并优化“分网运行、互为热备”的企业网;分支行机房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
(二)经营决策平台。全面优化综合业务系统,使之成为支撑业务经营、产品创新、渠道拓展的核心业务系统;建成信贷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大集中,信贷管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建成综合报表平台,初步实现经营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建成统计数据集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汇金宏、反洗钱、反假数据报送、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管理信息系统;建成覆盖全行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综合办公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三)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制定软件合作开发跟踪与控制管理办法和省级分行软件研发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提升IT项目管理规范化水平;制定网络管理办法、机房建设技术规范、安全等级标准和运维管理规范等制度规范。
(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成同业领先的“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初步建成总行集中监控系统、省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机房预警监控系统;完成全网防病毒体系建设;建立信息系统应急预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有序推进;各级行有效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信息技术组织管理体系。总行信息技术部和营运中心分设,成立软件研发和灾备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总行信息技术人才数量显著增加,全行初步建立一支既懂技术也懂管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十一五”期间,我行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了规划任务,很多方面甚至超过预定目标,与先进银行的差距大幅缩小,其中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必须把信息化建设提升到全行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离开信息科技支撑,建设现代银行就是空谈。正是由于将信息化建设提升为全行的战略高度,确立了赶超型发展战略,我行信息化建设才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农发行的实际紧密结合。我行没有零售业务,业务特色鲜明,决定了我行信息化建设不能简单照搬商业银行模式,必须紧密结合我行实际,建设具有政策性银行特色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资源。我行的信息化建设底子薄、基础差,信息化建设必须实施开放式发展的模式,既要充分调动全系统积极性,也要广泛利用同业和社会资源。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行信息化建设与现代银行要求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尚待提高。现有系统仍存在功能不完善、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对大集中后业务数据的深层次利用不够。二是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仍显薄弱。系统运维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滞后,保障安全运行的技术手段还需加强。三是信息技术队伍与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不适应。现有信息技术队伍数量、素质、结构仍不足以支撑研发、运维的需要。四是信息技术治理体系仍需完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制有待完善,产品设计和研发统筹规划不足,管理、研发、运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
二、“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行外部配套改革加快,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设将迈出新步伐,信息化建设蕴含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随着业务范围的逐步拓展,客户将更趋多元化,对我行客户响应能力、客户服务水平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多渠道的信息技术生产支撑体系。
其次,随着我行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将提高,难度将加大,管理决策将更加要求精细化和科学化,需要加快建设以数据深度利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管理支撑体系。
第三,外部监管将更多采用信息化手段,要实现行内外系统的有效对接,必须构建安全高效、灵活便捷、严谨规范的金融信息服务架构。
我行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和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赶超阶段,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我行信息化建设将肩负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三、“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信息创造价值,科技引领发展”的信息技术文化理念,坚持科技强行战略,坚持以满足客户需求和经营管理要求为导向,坚持以内部自主创新和外部资源引入相结合,转变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我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建设质的飞跃,为全行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围绕中心:信息化建设应以我行改革发展为中心,以响应市场变化和服务业务需求为抓手,采用成熟的技术,建设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行的核心竞争力。
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权威、科学、有效的科技治理体系,总体规划、全面设计,形成统一蓝图,强化应用系统的协同一致性,避免重复建设。
有序规范:充分研究并切实遵循信息化建设内在规律,规范应用架构和技术标准,把握轻重缓急,统筹资源配置,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安全优先:坚持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贯彻到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设施之中,全面落实外部监管部门和业务稳健运行对风险防控的要求,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风险可控。
“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夯实“四个平台”,推进响应快速化、产品多元化、服务个性化、渠道网络化和决策智能化,使我行信息化水平整体接近国内同业先进水平。
“四个平台”指:生产经营平台;内部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信息技术基础平台。
为实现总体目标,必须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即突出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为目标,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为导向实施信息化建设;实施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的总体设计和管控,发挥整体架构快速支撑业务发展的优势,更加注重提升信息系统的内在价值;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促进“流程银行”建设,更加注重整体协同的业务流程信息化;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推进业务和服务创新,更加注重业务与技术双向驱动、互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健全IT治理体系,完善管理、研发、运维、安全的规范衔接机制,坚持研发和运维并重,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生产经营平台建设。生产经营平台是提供对外服务、开展业务经营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搭建了架构合理、支持产品和服务创新的综合业务系统,建成信贷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要以提高对客户服务能力为重点优化综合业务系统,以有效满足信贷管理要求为重点完善信贷管理系统;完善网上银行,建设短信平台,丰富服务渠道;全面实现国际业务信息化;启动中间业务系统和分行特色业务系统建设。
到2015年末,形成以综合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为核心,包括网上银行、短信平台、国际业务系统的生产经营平台,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支撑主体业务以及各类创新业务,使之成为运行稳定、功能完整、架构灵活的基础运营平台和渠道丰富、结算便捷的产品创新平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多元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
(二)内部管理平台建设。内部管理平台是实现内部工作集约化、流程化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建成统计数据集中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公文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等主要业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十二五”期间,要按照业务流程和信息流转的有序衔接,整合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解决数据多头重复录入问题;扩展应用综合办公平台,使之成为高效、协同的全行办公环境;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提高审计覆盖面和效率;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深化系统应用范围;建设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内容管理等流程驱动系统;启动资金业务、财务管理等系统建设;完善企业信息门户,实现内部管理的统一接入。
到2015年末,构建支持移动办公和多种接入方式的协同工作环境,打破条线分割和部门壁垒,促进流程优化和重组,实现流程规范化、资源可视化、过程透明化和内部管理的刚性控制和有序运转。
(三)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决策支持平台是提供分析预测、辅助经营决策的信息技术平台。“十一五”期间,建成数据交换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初步实现业务数据共享。“十二五”期间,要对业务经营数据进行梳理,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目的,实施数据质量工程;以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建设数据仓库;采用商业智能技术,基于数据仓库,启动决策分析模型研究,推进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管理会计、信用风险管理等系统建设。
到2015年末,实现经营和管理数据在全行范围的共享,以数据仓库为基础,推动建立面向主题、面向市场、面向决策、满足内部管理和外部政策要求的智能应用,力争形成全行完整统一、各有侧重的决策支持平台,为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四)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基础平台是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十一五”期间,实现管理与运行、研发与运行相分离的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建成总行“三大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要健全组织和人员管理、规划管理、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外包管理等IT治理体系。要持续完善“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确保业务连续性;完善适应“两地三中心”运行格局的运维监控系统;完善安全基础设施,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水平;建设有利于加快软件研发速度和提高软件质量的研发平台和测试平台;以资源动态配置为目标完善网络系统;着手启动需求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需求的全过程管理;全面完成机房标准化工程。
到2015年末,按照业界先进的IT治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整合我行IT决策、组织、流程、人员等各方面因素,在全系统内建立和完善立项、研发、测试及运维的标准和规范,形成有利于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的IT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做到开发与运维并重,在快速开发应用系统满足业务发展需要的同时,改善现有软件系统质量和系统安全运维水平,确保重要核心系统的稳定高效。
五、“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十二五”期间是我行信息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利用必将引起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深化信息化组织体制建设。完善适应数据大集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化建设委员会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强化信息技术部对全行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职能,完善研发和运行有序衔接、规范运转机制,完善各级行信息技术部门职能,使总行成为全行管理、研发、数据中心,省级分行成为区域数据和特色业务中心,二级分行成为一线技术支持服务中心。
(三)全面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培养、使用、储备各类专业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建立适合我行模式的信息技术核心团队,承担总体IT架构设计、研发管理、核心系统自主测试、运行维护任务。设立专门面向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岗位,拓宽信息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四)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优先保障信息化建设资金需要。逐步优化投资结构,在继续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适当提高在信息化战略咨询、标准化体系研究、运维体系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
(五)完善研发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与外包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以总行为主、分行补充的全系统参与的研发机制,引导和调动各级行、各部门的研发积极性,继续充分利用外部专业IT合作厂商、外包合作伙伴的先进经验和成熟资源,提高信息化建设速度和质量。
(六)探索重要核心系统的常态化升级模式。对综合业务系统、综合前置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等核心系统,要加强需求整合,逐步实现产品化研发,形成稳定的持续优化、常态化升级和问题解决模式。对信贷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系统同步升级、同步优化机制。
本文来自: 中间件技术社区论坛(http://bbs.middleware123.com/)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middleware123.com/thread-19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