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棉花上应用肥效试验总结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棉花上应用肥效试验总结
作者:徐守明 王向阳 王恒祥 罗 娟 宋银桂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6期
摘要:对中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棉花天进行的肥效应用实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微量元素肥料棉花试验分析
为验证盐城市汇豪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射阳站在射阳四明镇双六村5组王加龙农户的棉花田进行了肥效应用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作物品种:棉花(南抗3号)
供试肥料:Mg≥8.8%,B+Cu+Fe+Zn+Mn≥1.2%。产品形态为粉状,由盐城市汇豪农化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试验地点:江苏省射阳县四明镇双六村5组王加龙棉田。土壤类型为水稻土,PH8.07,有机质含量12.6g/kg,全氦0.95 g/kg,碱解氮122.2mg/kg,有效磷5.5mg/kg,速效钾139.8 mg、kg。
2.试验方法
试验设3个处理,即:
①常规对照(cKl)。基追肥按当地常规情况进行,不使用叶面肥和调节剂。
②清水对照(cK2):每亩每次以同处理③等量清水同时叶面喷施,其他施肥措施同处理①。③水溶肥料:每亩每次用盐城市汇豪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微肥100g兑水稀释600倍叶面喷施,在棉花的蕾期、花期、花铃期时,各喷施一次,全生育期喷3次,其它施肥措施同处理①。
第二篇:小麦、玉米微量元素肥料肥效试验方案
小麦、玉米微量元素肥料肥效试验方案
一、试验目的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2011年修订本,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在已经基本摸清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各地多点的田间微量元素单因素试验,确定土壤微量元素临界值、潜在缺素面积以及微量元素适宜用量,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
二、选点要求
每个项目县选择两处地点进行试验。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微量元素取土化验结果,分别在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值和低值范围开展试验。
时间:2012年
三、试验处理
(一)供试肥料
供试的微量元素肥料需要保证质量,试验前分析化验相应的养分含量。
(二)试验处理 每处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空白对照;
处理2:当地测土配方施肥+硫酸亚铁2公斤/亩; 处理3:当地测土配方施肥+硫酸锰1公斤/亩; 处理4:当地测土配方施肥+硫酸铜0.5公斤/亩; 处理5:当地测土配方施肥+硫酸锌1公斤/亩; 空白对照为不施用微量元素的当地测土配方施肥配方处理。以上处理微量元素肥料全部作基肥使用。
(三)试验重复与小区排列
为保证试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设3个重复(或区组)。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应相对一致。
小区面积:一般为30-50平方米。
每个试验小区间隔开30-40cm。微量元素肥料田间试验中各处理的氮、磷、钾化肥用量采用当地测土配方施肥推荐用量和施肥方式。注意在进行微量元素肥料试验时,所用大量元素肥料中不能包含供试的微量元素。
(四)样品采集
1.土壤样品:每个试验播种(或种植)前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采集0-20cm混合土样,同时填写采样标签,取样和制样过程中注意防止微量元素养分污染。
2.植株样品:收获前请参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相应作物的样品采集和处理。
(五)观测记载
试验期间,记载播种期、出苗期、成熟期等生育期,同时,填写田间管理登记表。
(六)考种和测产
请按照“技术规范”的技术要求进行相应作物的考种和测产。
(七)分析测试
播前土壤有机质、无机氮、有效磷、速效钾、试验所涉及的相应微量有效养分。植株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测试方法按照“技术规范”要求。
四、中微量元素使用建议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提出各种中微量元素推荐用量和施用方法。
第三篇:12-072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小麦示范肥料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
肥效示范报告
按照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肥料登记指南》和《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的要求,为验证“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为其推广提供依据,特安排本示范。1 材料与方法 1.1供示材料
示范于2012年3月安排在渑池县陈村乡杨法召农场。供示土壤类型为潮土,质地中壤,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耕层土壤养分为:有机质20.5g/Kg、全氮1.03 g/ Kg、速效磷(P2O5)37.4 mg/ Kg、速效钾(K2O)233mg/ Kg。供示作物为小麦,品种洛旱2号。供示“微量元素水溶肥料”(Mn+Fe+Zn+B≥100g/L)由博瑞特生物技术(河南)有限公司提供。1.2示范方法
示范采取大区对比的方法,设示范田(面积20.6亩)和对照田(面积3.5亩)两个处理,不设重复。
处理1(示范田):常规施肥+用供示肥料50ml兑水30kg,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喷施,共喷3次;
处理2(对照田):常规施肥+与处理1同期喷洒等量清水。该示范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进行。常规施肥为:亩底施45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复合肥50㎏(25-14-6)。示范地小麦于2011年10月8日播种,亩播量12㎏。按示范方案的要求分别于2012年3月28日、4月20日、5月13日进行喷施肥液或清水,6月13日收获。收获时示范田和对照田分别选取3个40m2的样点进行实收计产并同时进行田间调查与考种。示范除按方案要求的喷施肥液或清水外,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小麦田生产。2 结果分析
2.1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对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改善了小麦的成产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1较处理2相比,亩穗数0.4万穗,穗粒数增加0.8粒,千粒重增加1.2g。这说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能够提高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表1 田间调查与考种统计表
处 理 1 2 亩穗数(万穗/亩)
30.2 29.8
穗粒数(粒)31.1 30.3
千粒重(g)44.3 43.1(注:表中数据为二个处理3个40m2样点的平均值。)2.2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喷施“微量元素水溶肥料”提高了小麦产量。由表2可知:处理1与处理2相比,平均亩产增加24.2kg,增产率为6.2%。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表2 各小区产量结果统计
处 理 1 2 Ⅰ 24.8 23.5 产量(kg/40m)
Ⅱ 25.1 23.4
Ⅲ 24.6 23.7
平均 24.8 23.5
2折亩产(kg)416.6 392.4
处理1比处理2 ±kg/亩 24.2
±% 6.2 结论
3.1示范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用供示肥料50ml兑水30kg,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喷施,与同期喷等量清水相比,提高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亩增产24.2kg,增产率为6.2%。3.2本示范结果仅对博瑞特生物技术(河南)有限公司提供的“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供示肥料样品负责。
示范承担单位: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示范实施单位:渑池县土壤肥料站 示范执行人:(高级农艺师)(助 农)示范报告日期:2012年7月14日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第四篇:DPC在棉花上的应用
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应用及发展展望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常年种植533.33万hm2,是我国棉农的主要经济来源。棉农种植棉花的目的,就是获得较高的棉花产量,棉花产量又是由单位面积的总铃数、铃重和衣分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构成因素均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只有这三个因素综合平衡发展,才能获得高产。据研究,棉花产量的30%-70%来自于优良的品种.30%~50%来自于最佳的栽培技术措施,因此,优良品种的最佳栽培技术是获得棉花高产的关键。随着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棉花栽培学家对如何提高棉花产量进行了一系列的栽培技术探讨,在不同的棉花历史发展时期,总结形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栽培技术。随着栽培技术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植棉水平不断提高,棉农收入不断增加,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重要的栽培技术,如棉花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化学调控技术等,至今仍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被称为我国棉花栽培的主要技术。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和棉花地膜覆盖是为了解决茬口问题以及早春气温偏低、棉子萌发出苗能力差和难以做到一播全苗、壮苗早发等问题而总结出来的重要的增产措施,是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重大改革,现已成为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棉花实现粮棉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在此基础上,我国棉花科技工作者又总结出了移栽地膜棉栽培技术、地膜与秸杆相结合的覆盖方法,以及双膜覆盖等技术。本文针对我国棉花主要的栽培技术的应用及未来的栽培技术发展方向进行阐述。我国棉花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 1.1棉花育苗移栽技术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不断改进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关键栽培技术,至80年代大面积推广应用,约占全国棉田面积的18%.至目前,育苗移栽技术作为一项常规技术,仍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长江流域两熟棉区,棉田前茬作物大多以小麦、大麦、油菜为主,后茬作物为育苗移栽棉花,可见,育苗移栽对促进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
1.1.1长江流域棉区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
育苗移栽培技术,1957年王健民在四川及华东各地开始研究其应用,由于当时育苗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认为在麦棉套种条件较好地区育苗移栽在生产上使用价值不大,育苗移栽虽可使麦棉套作为连作,减少两熟矛盾,但对产量和早熟性作用较小,没有推广价值。陈布圣研究育苗移栽在华中两熟棉区应用价值,也认为育苗移栽对棉花产量、绒长、衣分、衣指和籽指均无影响,因此,育苗移栽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20世纪60年代,塑料薄膜应用于农业生产后,棉花薄膜育苗移栽技术得到了新发展,制钵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用工和成本降低,育苗移栽在长江流域棉区迅速推广。20世纪70年代,由于塑料薄膜的广泛应用以及麦后棉田机械创新,麦后移栽棉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区扩大推广。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下游棉区麦后移栽棉面积超过6.67万hm2:由于麦棉套种,需要预留棉行,土地利用率降低,为强调增产粮食,采取扩大麦幅,增加小麦密度的措施,致使预留棉行过窄,棉苗生育受挫。导致麦棉共生期过长,不利于粮棉双丰收,因此,将麦棉套种改为麦后移栽,不仅扩大了小麦的播种面积,确保夏粮增产,而且还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因此,在长江流域棉区,麦后移栽棉花逐渐发展起来。
1.1.2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技术的发展
黄河流域棉区,20世纪50年代有小面积试种,60年代面积又有扩大,直到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随着国家对各项植棉政策的落实和塑料薄膜成本的降低,制钵块工具改进,栽培技术水平提高,肥水生产条件改善,育苗移栽面积继续扩大。棉花栽培技术也有了新发展。将棉田机械和农业栽培技术结合,抓住麦后移栽棉栽培技术中培育壮苗,缩短移栽后缓苗期及后期防早衰等关键问题,形成麦后棉育苗机套槽移栽措施。
因此,20世纪80年代,全国育苗移栽面积达93.33万hm2,遍及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90
年代,育苗移栽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和完善,棉花育苗移栽面积达200万hm2。同时促进了传统育苗技术的进一步改革和简化。1.2棉花地膜覆盖技术
1.2.1棉花地膜覆盖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稻、疏菜、花生、瓜类、马铃薯和烟草等方面。我国是1978年从日本引进这项技术的,1979年开始试验、示范,1979年辽阳棉麻所最早报道地膜覆盖栽培可改善棉花根际环境条件,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等,但在具体应用上,还有一些技术难题。1980年新疆自治区开始进行棉花地膜覆盖增产效果试验,经过两年的试验证明,利用塑料薄膜进行地面覆盖栽培,是提高棉花单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新疆早春气温低、干旱、土壤板结、盐碱重和无霜期短的自然条件下,地膜的作用更加明显,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容易掌握的增产技术措施。认为地膜不仅提高地温,促进棉株生长,在覆盖地膜后,地温迅速提升,5cm土层在5-6月份平均提高30C-5℃,棉苗可提早5-7天,成熟期可提早20-25天,不仅提高了棉花产量,比同等条件未覆膜的增产20%-60%,净增皮棉112.5-412.5kg/hm2。而且还提高了棉花的纤维品质。同时地膜可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阻止土壤水分蒸发,使水分趋于较平稳状态。另外,还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1981年全国推广面积约0.4万hm2.1982年全国迅速推广,面积约5.33万hm2。棉花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发展比较快的有山西省、辽宁省、江苏省、陕西省和新疆等。1984-1985年全国棉花地膜覆盖面积达83.33万hm2,是地膜覆盖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因此,地膜覆盖栽培可谓是农业发展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创新。20世纪90年代,地膜覆盖植棉技术已稳定发展为一项卓有成效的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棉花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和盐碱地区增产潜力更大。有人曾称此技术为我国棉花栽培史上的“白色革命”。1990年,全国地膜棉面积89.67万hm2,占棉花总面积的16.2%。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了更新的发展。在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将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相结合,形成移栽地膜棉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营养钵育苗移栽壮苗全苗和地膜覆盖增温促发的双重优势。实践表明,移栽地膜棉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是覆盖栽培技术在棉花生产上的新发展。1.2.2棉花地膜覆盖技术机械化的发展与展望
基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需要,覆膜机械相继研制成功,黑龙江省于1979年首先试制成功3BF-2.4型覆盖机,后又制成了3DF垄畦两用覆盖机,一次完成作畦、整形、镇压、铺膜、压膜和覆土等多项作业,较人工覆膜提高70-125倍。1983年新疆改进并研制了使耕耙碎土、起垄作畦、喷除草剂、覆膜压土、打孑L、播种和覆土等多种性能联合作业的大型覆盖机,效率高,性能好,为大面积机械化覆盖奠定了基础。以地膜覆盖为中心的棉花机械化技术成为新疆主要的植棉手段,发挥其“载体”的功能。种子清选、播前整地、覆膜播种、中耕开沟,化肥深施和化控治虫等生产环节均已实现了机械化,这些机械化技术在新疆棉花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地膜覆盖机械化技术推动了地膜覆盖丰产栽培措施的广泛普及。20世纪90年代,化肥深施机、联合整地机、平地机、茎秆还田机、新型喷雾机以及新近研制的棉秆收获、残膜回收和棉花采收机具等一大批关键性作业机械已在棉花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将来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1.3棉花化学调控技术
棉花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技术是棉花高产和优质栽培体系的重要技术之一。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就开始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控制蕾铃脱落的研究,但由于技术原因并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应用矮壮素(CCC)以控制棉花疯长,但使用后出现贪青晚熟现象,从而造成棉花减产。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缩节胺。经过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上广泛应用矮壮素、缩节胺、九二O、乙烯利等植物化学调节剂来改善和协调棉花的生化过程和形态结构,以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1.3.1矮壮素的应用与发展 矮壮素,化学名为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CCC,属于典型的生长抑制型。国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验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应用,20世纪80~90年代矮壮素成为棉花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研究表明,矮壮素能明显减慢棉苗地上部的伸长,叶片面积减少,干重略降,但地下部干重明显增加,而且随着浓度增加,其影响更加显著。矮壮素的使用方法为浸种、浸根,苗期喷洒,蕾期喷洒及涂蕾、涂茎等。由于棉花对矮壮素反应较为敏感,因而在生产上曾受到一定限制,但随着施用方法的改进和应用技术的提高,在棉花花期,将矮壮素与花铃肥混合追施,有促进棉株生长稳健、结铃增多、铃重增加和提高产量的作用。
1.3.2缩节胺的应用与发展
缩节胺,又名助壮素,化学名为N,N一二甲基哌啶翁氯化物,简称DPC,是一种季胺盐类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国内对缩节胺在棉花上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等产棉国已将其应用于棉花生长上,并对其生理效应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业大学率先研究缩节胺的作用,证明缩节胺可防止棉花徒长,增产效果较矮壮素稳定。同时,进一步研究了缩节胺对棉花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之后,缩节胺的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每年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00万hm2。缩节胺能降低棉株高度,缩短节间,叶面积减少,改善叶片素质,使棉花栅栏细胞变长,海绵组织增多,内含物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有利于提高叶片同化的能力,提高棉铃发育初期幼铃中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和脱落酸等内源激素的含量,提高棉铃内转化酶活性和降低蔗糖水平,增强了源库间同化物的调适、转化和积累,从而促进了蕾铃的发育,增加铃重,提高棉花产量和改善棉花品质。至今,缩节胺已发展成为棉花生产上应用的重要调节剂,特别是新疆特早熟棉区,甘肃和内蒙等风险棉区,应用缩节胺量大,且范围广。利用缩节胺调控棉花生长,塑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弥补无霜期短,热量条件不充足等问题,使当地棉花丰产丰收。1.3.3 乙烯利的应用与发展
乙烯利,又名催熟剂、脱叶剂,化学名为2-氯乙基嶙酸,是一种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农业上应用乙烯利,可促进棉铃早熟,增加霜前花率,具有明显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利用乙烯利进行棉花催熟,198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是解决棉花晚熟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其生理作用为,乙烯利能促进棉株乙烯的释放,使棉铃中乙烯的释放高峰提早出现,加快了棉铃的发育,促进棉铃开裂吐絮。另外,喷施乙烯利后能加速叶片光合产物和铃壳内营养物质向种子和纤维运转,并且增强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过氧化物酶的跃升期提早到来,加速分解和破坏生长素,改变原有乙烯与生长素的平衡,使棉铃向衰老成熟转化。乙烯利不仅能促进早熟,还可以提高棉花纤维品质,增加铃重。目前乙烯利在我国每年应用面积为13.33万~20万hm2。在西北内陆特早熟棉区和甘肃、内蒙等一些风险棉区,应用非常广泛。2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2.1 两无两化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新技术是当今国内外最先进的植棉新技术。具有省种、省地、省工、发育快、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好栽易活、操作简便和科技集成等突出特点,被誉为我国棉花栽培史上继地膜覆盖、化学调控之后的又一突破性技术,被农业部列为2009年农业主推技术进行示范推广。
棉花“两无两化”栽培新技术南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2005年在我国12个主产棉省80多个县(点)进行示范推广,示范点主要分布在川、湘、鄂、皖、赣、苏、豫、鲁及冀等12个省100多个优质棉花基地县,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南襄盆地和黄淮平原,5000多农户扩大示范666.67多公顷。“两无两化”即棉花无土育苗无载体裸苗移栽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它是采用育苗新基质、促根剂和保叶剂产品,实现“两无”,实行栽培技术的产品化和产品商品化。针对棉苗生根困难、裸苗移栽不易成活和成苗率低等难题,毛树春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发明了无土基质、促根剂和保叶剂以及“两无两化”等一系列专利技术,使苗床成苗率高,降低了烂子、烂芽的风险,移栽成活率高,减少补苗,增效1200元/hm2以上,达到省种、省地50%以上,省时,育苗周期短,早育需时25天,迟育需时20天以内,播种出苗缩短3天,2片真叶期缩短4-5天,省移栽工本费60%,基质还可重复利用。
该项新技术一般单产皮棉1125-1500kg/hm2,最高达1650kg/hm2,增产皮棉375kg/hm2,衣分比对照高3%。实现了植棉高产高效的新方法和一条致富的新途径,深受广大农民欢迎。2.2麦(油)后移栽或直播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和其他产业转移。而且我国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矛盾非常突出,棉花用工量又大于粮食作物,如何发展棉花生产,提高棉农的经济效益,是棉花科技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棉花投工少,效益高的栽培技术深受棉农欢迎,而且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2.1 麦(油)后直播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安徽省农科院安庆棉花所1976-1981年对麦后直播棉花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栽培技术开展了研究,结果证明粮棉均能获得丰收[24]。实行麦后直播棉花,前作小麦单产可达3000-3750kg/hm2,皮棉单产600-750kg/hm2,是一项值得示范推广的耕作制度。1992年,山西省运城研究表明,麦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快,生育期短,干物质积累快,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促进粮棉同步增长,是发展粮棉两熟的一种方式。同年,上海地区进行麦后直播棉轻型栽培,应用该技术种的棉花产量较高,质量较好,生育期短,且省工节本,效益明显,克服了移栽棉费工多、成本高、效益低、周期长和产量不稳定的弊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技术不仅有利于棉花高产高效,而且有利于扩种夏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还有利于搞活茬口布局,发展多种经营,使棉花的轮作、换茬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对发展农村经济,确保粮棉双丰收具有重要意义。麦后直播棉花的优点是,容易获得全苗,保证一播全苗,同时避开苗期病虫为害炭疽病、立枯病、棉蚜和小地老虎等,减少防治次数。在粮棉间种地区,麦后棉可以缓和争季节、争劳力、争土地和争肥料的矛盾。不论油菜茬或小麦茬,收割后应立即抢种麦后棉。一定选用优良的短季棉品种。
麦后直播棉花栽培技术的试验证明,不仅棉花产量较高,而且有利于扩种夏粮,夺取粮棉双丰收。同时有利于省工、节本和减轻田间作业的劳动强度,麦后直播省去育苗环节,可节省育秧投工232.5个/hm2;同时可实现棉田机械化作业,麦后直播棉的播种开沟、中耕灭茬等农活被机械化代替,并可简化整枝技术,节省用工30-45个/hm2;直播棉结铃吐絮期集中,采摘时间相对集中,可以减少采摘工15-22.5个/hm2.是我国未来棉花两熟制的发展方向。2.2.2麦(油)后移栽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在无霜期相对较短、积温不足的地区,如河北沧州岗地区、山西南部地区,棉花在下茬小麦播种时难以正常吐絮,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使麦后棉花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采用麦收前育苗、麦收后移栽的方式,可有效弥补生育期和积温的不足,从而提高麦后棉花的产量和品质。表明该项技术在生产上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同时配合一系列栽培措施,如双株留苗,保证一定群体密度,机械移栽,提出了2ZB-2型移栽机与12或15马力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一次可以完成开沟、栽植、复土和镇压等工序,可以显著提高工率;促早管理,促早发是移栽夏棉高产管理的中心。一般以小麦收获期为时令。在此前提下,移栽时苗龄大小与产量为正相关。据试验,6叶期移栽比3叶期移栽,霜前花率高18%-19%。一般移栽前45天左右播种育苗,即实现移栽时苗龄6叶的指标。即栽即水是缩短缓苗期和促早管理的关键技术。据试验,栽后立刻浇水的,不出现死苗,一天后浇水的死苗率为29.13%。栽后一周再浇第二水并与施肥相结合,做到水肥齐攻,可促进早发。化学调控是高产的重要环节,一般花期喷施一次缩节胺,每公顷用量459为宜,强调先喷施后浇水。这也是我国未来高产栽培棉花粮食两熟制的发展方向。2.3棉田化学除草技术
化学除草可极大地提高杂草防除效果,降低除草劳动强度和用工,实现轻型栽培。2.3.1棉田杂草种类与危害
我国棉田分布甚广,不同棉区杂草群落及优势种有所不同。长江流域棉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宜杂草生长。据调查,湖北省主产棉区,棉田杂草主要有马唐、牛筋草和香附子等。北方棉区以喜凉耐旱杂草为主,豫北棉田常见杂草主要有马唐、狗牙根、黎和觅等多种,辽宁特早熟棉区棉田主要有马唐、稗和黎等。在全国南北两大棉区常见的60多种杂草中,主要以马唐、黎、稗和芜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尤以马唐发生率高达60%~95%,发生密度一般为20~80株/m2,造成棉花减产的面积约占全国棉田面积的1/4。棉田杂草与棉花争水、争肥和争光,产生寄生病和虫害,转而危害棉花,造成巨大损失。黄河、长江流域和新疆棉区普遍推广地膜棉和麦棉间套,棉田生态环境更利于杂草发生与蔓延。杂草严重时可顶破膜,大大缩短地膜的有效利用期。麦棉间套麦收期间难以及时除草,杂草同棉苗竞争处于优势,重害田棉花减产可达60%以上,甚至因严重草荒而毁苗。据估计,每年全国棉田因杂草危害损失皮棉25万kg,平均减产14%-16%。
2.3.2棉田杂草的防治
根据不同生态棉区和棉花种植模式,可选择合适的除草剂,确定除草剂施用剂量、时间、方法。地膜棉化学除草,以一般禾本科杂草居多,播前可喷施氟乐灵旋入土中,也可播后喷施,混土后覆膜:阔叶杂草较多的棉田,除草剂混用效果会更好,氟乐灵与扑单净混用防效较单用氟乐灵高10%~30%。中后期禾本科杂草用稳杀得、盖草能或拿捕净茎叶处理,难除的阔叶草或多年生杂草可用灭生除草剂定向喷雾灭除。移栽和直播棉田化学除草,栽(播)前用扑草净、恶草灵、仙治、氟乐灵等进行土壤处理,栽(苗)后用禾耐斯、乙草胺、都尔、拉索、除草通进行地表封闭。麦棉间套田化学除草,选择对棉花和小麦都安全的除草剂。播后苗前用绿麦隆、利谷隆、扑草净棉行喷雾封闭,套作移栽棉田,栽后用绿麦隆或利谷隆作土壤封闭,也可灭茬后茎叶处理。麦(油)后棉田化学除草,麦油后整地移栽、直播棉田,播栽后用都尔、利谷隆、氟乐灵及敌草隆作土壤封闭,麦(油)后免耕直播棉花,播后苗前用草甘麟或克芜踪与乙草胺、都尔、拉索、氟乐灵及禾耐斯中任一种混用,既可除出苗杂草,又可防萌发的杂草。2.3.3 棉田化学除草的应用与展望
随着抗除草剂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优良棉花品种将进行推广应用,这无疑是扩大现有优良除草剂安全使用范围经济、有效的途径。同时棉田机械化程度提高,利用机械喷施、滴灌或灌溉将除草剂输入棉田,其方法简单、效果稳定。估计棉田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皮棉增产1.3%-41.4%,省工30~36个/hm2,直接经济效益显著。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田间耕作技术的改进,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会从繁重的田间管理中解放出来,转向其他行业,棉田化学除草无疑对这种转移起促进作用。宋美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河南 安阳455000)农业展望2010.2
第五篇: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肥效示范试验报告
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肥效示范试验报告
南京市江宁区土肥站
按照农业部《肥料登记证管理办法》和《肥料肥效试验技术规程》的要求,为了验证南京宁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于2013年3月-6月期间安排了此次试验。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地点:江宁区淳化街道,供试土壤为粘性土,肥力中等。
供试肥料:含腐植酸水溶肥料,由南京宁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提供,腐植酸≥30 g/L,N+P2O5+K2O≥200 g/L。
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扬麦11。上茬作物:水稻。1.2 方法
本次示范试验共设2个处理。
处理1: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按每亩50 g的用量,使用前稀释600倍,叶面喷施,分别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各喷施一次,其他施肥及管理措施按当地常规进行。
处理2:清水对照,以同处理1等量的清水进行叶面喷施,喷施次数和时间同处理1,其他施肥及管理措施与处理1相同。
示范试验,不设重复,处理1面积20亩,处理2面积2亩。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在收获前一周,对试验区小麦进行了产量结构的考察(每个处理随机考察3个点,3平方尺/点),测得理论产量,收货时处理和对照进行单独测产,得到实际产量(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处理1有效穗数比处理2多了1.32万/亩,有效穗粒数增加了1.08粒,千粒重增加了1.82 g,说明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能够改善小麦产量的结构因素。
表1 不同处理下的小麦产量结构
处理 1 2 穗数(万/亩)30.68 29.36
有效穗粒数(粒)
32.65 31.57
千粒重(g)46.74 44.92
理论产量(kg/亩)
468.20 416.36 2.2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在小麦收获时,在两个处理中分别取3个点(4 m2/点)进行产量分析(表2),结果显示,喷施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后,小麦产量可达452.43 kg/亩,比清水对照增加了30.65 kg/亩,增产率为7.27%,说明喷施叶面肥能够有效促进小麦增产。
表2 不同处理下的小麦实际产量
处理 1 2平均实际产量(kg/亩)
452.43 421.78
比对照
± kg/亩 30.65
± % 7.27
2.3 经济效益分析
小麦价格按2元/kg计算,喷施叶面肥的工本费按10元/亩计算,喷施叶面肥后农民净收入增加41.3元/亩,产投比为2.07:1,增收效果明显。
表2 经济效益分析表
处理 1 2 亩产量(kg/亩)452.43 421.78
亩产值(元/亩)
904.86 843.56
增加成本(元)
净增收(元)41.3
产投比 2.07:1 小结
施用由南京宁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后,小麦的产量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平均亩产达452.43 kg/亩,增产率7.27%,增产效果明显,同时净收入增加41.3元/亩,产投比为2.07:1。因此,该肥料值得在我区小麦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