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尔雅网络通识课)课堂笔记(完整版)
序言
社会问题:带来社会变异,人与人社会关系紧张的矛盾就是社会问题(社会有机体不正常的病态或失调的现象;是公共麻烦和公共障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社会存在)
1.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1.具有历史性。2.发展的过程性;3极端的复杂性;4演变趋
于恶化
2.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透视及案例分析需要解释的框架
3.界定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论思想:(1)看一种社会事件、现象、情况是不是社会问题,就是看它是否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2)看它是否引起了许多社会成员的困惑与迷茫、愤怒和焦虑。
九大社会问题
1.腐败问题2.三农问题3.下岗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4.贫富差距5.犯罪猖獗:经济,黑社会,青少年6.人口生态问题7.教育危机(知识分子问题)8.道德失范问题9.婚姻家庭问题
第8~13集(腐败、三农)
●腐败的定义:公权主体违反公共规则以权谋私的行为。
●公共权力:国家权力以及国家权力的延伸。主权在民: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
●腐败的要素:1.能够运用公共权力的主体;2.违反公共规则(法律、规则、规章、制度、规范)的事实;3.谋取私利的行为。
●中国目前腐败现象的特点与趋势:(所有的统治阶级在根本上都是反腐败的)
◆八大特点:1.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团伙
性;2.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3.吏治和司法腐败严重;
4.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5.领导干部“傍”不法
“大款”现象严重;6.作案方式和手段诡秘,更具隐蔽性;7.一些腐败分子
向国外、境外转移赃款赃物,涉案人员向外潜逃;8.查处与反查处、腐蚀与
反腐蚀斗争相当尖锐激烈。
◆中国“一把手”腐败特点:1比例逐渐上升;2.日益向高层化蔓延;3.腐败金额愈来大;
4.大豆沾染“色”的色彩;5.腐败的船湾不断增加;6.家族式腐败严重;7.资金外传。◆国企腐败原因:官商不分。
◆腐败能导致执政党执政政府的灭亡。在政治上,腐败影响统治阶级内部团结;在经济上,腐败侵吞的社会财富客观上影响了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在文化方面,腐败会导致一种腐败的文化。
腐败的原因:①剩余产品的出现和人性的邪恶(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是人类贪婪的本性;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②社会风气的混乱;③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和宽松(同体监督);④权力的腐蚀性与人性的欲望(根源)。
腐败者的五种心理状态:①侥幸心理;②法不责众心理;③补偿心理;④权势心理;⑤冒险心理。
反腐败的对策选择:就是要通过一种制度的设计、制度的建构,使掌握权力的人做到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末端反腐(终端反腐)。
反腐败的主要手段:①精心的制度设计;②末端反腐。(道德教育永远是反腐败的辅助手段)
腐败者暴露的途径:1.事主说出来;2.群众举报;3同伙牵连;4自己漏出来;5小偷偷出来;6涉黄人员供出来;7凶手杀出来;8办案吓出来。
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异端邪说:1.腐败必然论;腐败代价论;腐败有益论;腐败繁荣论腐败不可反论;腐败合乎人的本性;腐败商机论。
(第14-18集:三农)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反映了社会的病态和扭曲)(《乡土中国》:小农结构)
封建制度是超稳定结构的三个指标:1.君主专制制度;2.小农经济;3.儒家文化。
中国的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能否享受到国民待遇待遇的问题(即政治地位的问题)。
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政策。
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将会影响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地区的发展不均衡是病态的。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无法走向强大。
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的技术、产业、专业等各方面扶植不足。(要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加大投入)。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对农民群体的待遇问题。
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待遇问题。
三农问题总结:①三农问题的存在,在中国具有漫长的历史性。(封建统治的结果是形成两极化的社会,一方面是君主权利,另一方面是草根阶层。)②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困境。③改革开放以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条件不断的具备。
三农问题的解决困境:1.分散的小农的存在,是专制政权存在的经济基础。(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给农民分配土地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源);
建国后三农问题不能根本解决的原因:1.城乡经济的剪刀差;2.新兴政权需强大的政治动员;3.国内政治形势严峻(政治斗争的形式事实上是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年代的思维的延续。);4.帝国主义的威胁;5.台湾国民党特务的影响;6.抗美援朝的影响。
第19-24集(下岗失业)
“下岗”于中国公有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相关。
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造成效率低、浪费严重、从而导致物质的短缺。
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导致了下岗失业问题方面的困境。
就业高峰:知青返城(70年代末期);大量农民工进城(80年代);大学的扩招(21世纪以后)。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1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的;2.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而言的;下岗失业对少数具有再择业、再创业能力的人来说,是人生走向新的成功的一次机遇。
下岗失业的负面效应:1下岗失业给下岗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2下岗失业往往伴随着其他相联系的悲情的“生活事件”;3庞大的失业人口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
下岗失业的原因:1需要就业的人数与就业岗位的供给落差太大;2产业机构的调整导致失业;3从本体理论上讲,“所有人都需要有工作”的理念需要被颠覆;4决策者的失误和腐败;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我国下岗失业的原因:1产业结构的调整;2就业岗位不足;3就业者观念的误区
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1对极端弱势群体政府给与帮助;2政府把零散的下岗失业者组织起来进行手工劳动;3劳动者通过再学习和再培训来提高素质;4对就业人员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
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扶植,大学生也应该做好创业前知识、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准备。
1.通过裁员来提高、见沙鸥内耗、减少推诿是正确的。用工荒是季节性的第24-30集(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是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统一)
贫富差距复杂性的表现:1贫富差距具有普遍性;2关键是贫富差距的程度;3在中国社
会不同的人对其认知不同;4不同的群体之间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看法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中国贫富差距的表现:1城乡之间的差距;2行业之间的差距;3地域之间的差距;4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
贫富差距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贫穷是走向反社会道路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就要是解决贫困问题;计划经济是万恶之源;贫富差距的问题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全感; 贫富差距在我国现代存在的原因:1历史的传承;2
内地和西部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信息闭塞;地理条件恶劣
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1政策性的倾斜,资金投入的不均衡;2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不足;3部分国有企业的腐败,直接导致一个地区老百姓生活的贫困4工资制度的不合理(高者愈高,低着愈低;以能力为标准分配工资);
中产阶级存在的重要性:中产阶层是社会存在的稳定器;中产阶层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中产阶层是社会时尚的主要群体;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群是未来产生中产阶层的生力军。中产阶级成长通道狭窄的表现:中产阶级队伍的萎缩;大学生不能成为中国的精英阶层。收入分配研究的复杂性:1很难对其进行学理分析;2每个人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是随机的,零散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统计性(1灰色收入;2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是不可明知的;3个人收支来源过程存在逃税现象;4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小金库现象);3贫与富是变化的;4人们的财富既有财产构成,又有货币构成,以及不确定财富因素。
就业的问题与矛盾: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的改变与否;
就业问题的关键:制度设计要妥当与科学人的观念要变革。
第32集(犯罪问题)
立法会涉及到人性、自由、人权;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的; 新中国三次犯罪高峰:1.建国初期,峰顶为1950年(以反革命犯罪和普通刑事犯罪为主);2三年困难时期,1961峰顶(以侵财犯罪为主);3文革期间,1973是峰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当前犯罪问题的成因:1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诱发和刺激犯罪;2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和天然缺陷诱导犯罪;3社会的分化、层化、流动、失业、贫困、物质主义功利文化的影响为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4隐性价值规范体系与显性价值规范体系的冲突,是导致社会犯罪的精神因素;5传统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管理水平的落后,为社会犯罪提供了生成空间;6对社会治安的投入太少,社会控制成本过低,公安队伍的素质不高以及公安体制的落后,也是犯罪活动猖獗的又一因素。
当前团伙犯罪的特点:智能化、高科技化、文雅化、知识化
经济犯罪类型: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
经济犯罪特点:弥散性、普遍性;犯罪分子学历高、智商高、技术高、手段高、反侦察水平高;隐蔽性强;以走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妨害国家税收管理、违反公司法犯罪等为主要犯罪内容的法人和非法人的单位犯罪十分猖獗;职务性
经济犯罪形式:贪污、受贿、盗窃、行贿、诈骗、挪用公款、走私贩私、偷税抗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合谋操纵市场、搞证券欺诈、炮制虚假广告、盗窃重要商业机密、恶意侵犯著作版权、利用信用卡诈骗、侵占公司财产、洗钱等
经济犯罪的原因:人的懒惰、不劳而获的天性,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追求奢靡豪华的本性,是经济犯罪的人性根源;我国经济领域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漏洞,以及经济秩序在许多方面的极度混乱;惩治力度不够。
黑社会组织:存在的要素:1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组织化规模;一定的后台“保护伞”。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是团伙性(组织化特点)、低龄化、暴力性(工具性特点)、突发性、模仿性、冲动性(性格特点)、残酷性、连续性等。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冲动和犯罪的可能性;复杂而又丑陋的社会现实时刻都在冲击、濡染、塑造着青少年尚未成熟、单薄而又脆弱的心灵;家庭环境和气候的恶化、家庭教育的失当,会给青少年造成重大心理伤害和人格缺陷,为其日后反社会情绪的萌生、滋长,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学校教育的短视、功利、强制性和片面化是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社会对问题孩子、问题青少年的关怀和帮助太过缺乏;
犯罪的多样性体现:涉毒犯罪急剧增多,涉黑犯罪不断增长,敲诈勒索触目惊心,黄色犯罪屡禁不止,经济犯罪日益猖獗,盗窃犯罪来势凶猛,假币犯罪屡见不鲜,贩卖人口肆无忌惮,信息犯罪逐步升级,犯罪主体多元化。
第40-41集(人口生态)
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资源很匮乏
人口的风险在于就业
当代中国的新型游民包括:无固定职业者、自由职业者、大学生蚁族。
1、蚁租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会改变蚁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稻香“反社
会”。
2、和平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
3.生态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生态环境的本质:代际公平
能源结构:火电70%;风力发电、水电、核电30%。
科技创新是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之策。
教育:教育事实上是在改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价值观和内心世界
90年代教育危机主要问题为:资金短缺
教育危机的深层根源:教育资金危机
教育的基本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应该怎么办,教育应该怎么管,教育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教育关乎人的性情,人格,情操,内在品质,人的快乐。
教育的第一个问题:对教育的怀疑和批判。
教育要培养受教育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怀疑和批判能力、独立的人格。中国对孩子的教育:听话教育;潜规则教育。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考试的内容而非如何考试。
第46集(教育公平、教育差别、婚姻家庭)
教育是培养和固化差别的快乐的学习是指精神的快乐。
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局三: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教育应该是一种公共产品)。
教育面临的困局四: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和高度行政化。
教育面临的困局六:教育领域的腐败。
教育困局的根源:纵向集权太多,横向分权不够。
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选择;1.讲究教育公平;2.打破教育“差钱”的恶性循环;3.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4.教育改革应在一种总体的设计中,推进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
道德失范的原因:(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
1.经济导航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过程,给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经济的土壤。
2.社会制度的不健全,法治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低,是道德失范的基本原因。
3.党风,政风,军风不正,官德低劣,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4.我国长期在道德教育上的空泛化、道德的虚伪,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
5.信仰缺失,是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
6.以人整人、人斗人、人陷害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运动,所导致的对善良道德情感的破坏,及其所造成的道德匮乏,是我国目前道德失范的历史原因。
家庭问题的表现:独生子女现象;家庭暴力;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丧子家庭; “421”家庭;代际关系失衡;家庭危机和家庭破裂;
婚姻问题:婚外情;同性恋;试婚;一夜情;独身
婚姻与家庭的困境:
1,人只能通过文明不断地离动物越来越远,而不能完全取消动物性。
2,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一:社会文明的要求与动物本能之间的矛盾;
3,婚姻家庭的内在困境二:人都是孤独的,在需要婚姻和家庭的同时更加孤独; 4,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三:在婚姻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方面,不能通过生理与心理交
接和遗传,需要躬亲实践;
5,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四:婚姻的真想是平淡,人们却需要激情;
6,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五:对幸福生活的愿景,与婚姻的现实之间的差距 7,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六:不正确的婚姻观念
8,情感和物质的困境:物质必定是两性关系处理的前提条件。
9,恋爱既要重视物质,又不能归于物质,不能唯物质。
10,在婚姻与灵性关系的处理方面,应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原则。婆媳关系
1传统的婚嫁观念,要女性自立,自尊,自强。
2雄性动物的占有欲是与生俱来的。
教育改革
教育的改革涉及到政治改革和意识形态。
教育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
道德和信仰
道德是复杂的道德问题、宗教问题都涉及到生命伦理涉及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尊敬。
在生命差距化、等级化生命观的基础上,不能构建真正的伦理道德和信仰。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高于计划经济时代与文化大革命时代。
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道德是进化的,仍处于向上进化的过程中。
整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纯化,是基于制度的设计和制度的存在的。
第49集
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第二篇:尔雅通识课_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尔雅通识课_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考试试卷 84.00 分选择题80 分
1、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是什么? 2.00 分 A.贪婪 B.自私 C.斗狠 D.挥霍
2、《毛泽东选集》哪一卷被禁止发行 2.00 分 A.第一卷 B.第二卷 C.第三卷 D.第五卷
3、尚重生认为,法学学生必须学习哪个科目 2.00 分 A.环境法 B.刑法 C.金融法 D.法哲学
4、三农问题的核心是 2.00 分 A.农业 B.农村 C.农民 D.农药
5、对于一个人,一开始应该先实行什么样的教育? 2.00 分 A.公民教育
B.艺术教育 C.应试教育 D.文化教育
6、本视频认为在中国什么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2.00 分 A.三农 B.贫富
C.下岗 D.人口
7、“新村运动”是哪个国家的 2.00 分 A.日本 B.德国 C.中国 D.韩国
8、反腐败真正需要依靠的是 2.00 分 A.制度设计 B.媒体监督 C.道德教育 D.文化熏陶
9、尚重生教授列举了几个社会问题: 2.00 分 A.6 B.7
C.8 D.910、下面关于我国社会问题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2.00 分 A.权力腐败越演越烈 B.团伙犯罪日益猖獗 C.信仰缺失道德失范 D.素质教育成为顽症
11、当代中国新型游民不包括: 2.00 分 A.无固定职业者 B.自由职业者
C.大学生蚁族 D.律师
12、哪个不属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极端的复杂性这一特点的表现? 2.00 分 A.浓缩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等的问题 B.社会问题之间是互相缠绕、裹挟着 C.单方面地解决一个问题是
不可能的 D.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主体多样
13、下面哪个不是尚重生提倡的? 2.00 分 A.优秀师生集中教育 B.培养学习内在的快乐 C.教育是公共产品 D.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14、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要出问题是出在什么上面? 2.00 分 A.腐败 B.三农 C.下岗失业 D.贫富差距 正确答案:B、三农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腐败原因的是: 2.00 分 A.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B.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C.权力的强腐蚀性 D.中国人的劣根性
16、最低层的道德是什么? 2.00 分 A.忠孝 B.纪律 C.诚信 D.法律
17、尚重生认为当今社会的头号社会问题是: 2.00 分 A.腐败问题 B.三农问题 C.失业问题 D.医疗问题
18、十七届四中全会集中解决的问题是 2.00 分 A.失业问题 B.教育问题 C.腐败问题 D.犯罪问题
19、近代提出哪个词作为犯罪惩处的底线? 2.00 分 A.人权 B.公正 C.公开 D.民权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腐败带来的危害的是: 2.00 分
A.损害政治统一 B.损害统治集团内部团结 C.破坏环境
D.损害统治合法性
21、我国发电量最大是哪种方式 2.00 分
A.火力 B.水力 C.太阳能 D.风力
22、贫富差距问题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全,这应该靠谁来进行保障? 2.00 分
A.个人 B.企业 C.家庭 D.社会
23、收入统计的复杂性不包括 2.00 分 A.贫富差距不可明知 B.逃税现象 C.小金库 D.涨工资
24、我国的耕地有多少亿亩: 2.00 分 A.17
B.18 C.19 D.202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定义的是: 2.00 分 A.公共问题 B.一种情景 C.一种社会现象 D.个人感受
26、国家把丈夫的工资直接打到老婆银行卡的国家是 2.00 分 A.中国 B.瑞典 C.俄国 D.日本
27、关于收入分配说法不正确的是? 2.00 分 A.很难对其进行学理分析 B.中央和地方,在财政上和税收制度步调一致 C.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是不可知的 D.贫与富是变化的28、我国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是在什么时候? 2.00 分
A.60 年代中期 B.70 年代末期 C.80 年代 D.21 世纪以后 正确答案:C、80 年代
29、关于垄断集团说法不正确的是? 2.00 分 A.对其的调整涉及到政治体制 B.我国的政府与垄断行业是一体化的 C.真正盘剥人民 D.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的治理必须去制度化 正确答案:D、对垄断行业的高收入的治理必须去制度化30、中国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属于什么教育? 2.00 分 A.听话教育 B.说写教育 C.素质教育 D.公民教育 正确答案:A、听话教育
31、腐败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00 分 A.剩余产品的出现和人性邪恶
B.社会风气的混乱 C.制度设计上的漏洞与宽松 D.权利的腐蚀性与人性的欲望
32、关于社会问题说法不正确的是? 2.00 分 A.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 B.损害或者破坏绝大数人的利益 C.符合某一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D.引起了社会人的迷茫和困惑
33、反腐败真正需要依靠的是 2.00 分
A.制度设计 B.媒体监督 C.道德教育 D.文化熏陶
34、属于我国三次就业高峰的是 2.00 分 A.知青返城 B.40 年代末 C.50 年代初 D.60 年代初
35、存在“下岗”现象的国家是 2.00 分 A.美国 B.芬兰 C.中国 D.日本
36、教育危机的深层根源是什么? 2.00 分 A.教育师资危机
B.教育资金危机 C.教育教材危机 D.教育环境危机
37、下列选项中具有某种公共产品属性的是 2.00 分 A.教育
B.食品 C.影音娱乐 D.化妆品 正确答案:A、教育
38、地域之间的贫富差距更多的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 2.00 分
A.资源 B.政策 C.交通 D.科技 正确答案:B、政策
39、下面哪个不属于下岗失业的原因? 2.00 分 A.需要就业的人数与就业岗位的供给落差太大 B.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失业 C.“不是所有人都有工作”的理念的证实 D.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40、不属于我国现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是? 2.00 分 A.人数增多 B.低龄化 C.手段成人化 D.行为较易治理判断题20 分
1、反腐败的主要手段是精心的制度设计与末端反腐。1.00 分 是 否
2、政府把零散的下岗失业者组织起来进行手工劳动是解决失业的一个对策。1.00 分 是 否
3、庞大的失业人群的存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现象。1.00 分 是 否
4、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与我国的公有制密切相关。1.00 分 是 否
5、尚重生认为,每个人从理论上讲都有犯罪的倾向。1.00 分 是 否
6、教育资源
不均衡导致择校腐败。1.00 分 是 否
7、以人整人、人斗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运用,对道德的破坏是我国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1.00 分 是 否
8、民谚: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必须有。1.00 分 是 否
9、少先队员是未来中产阶级的生力军。1.00 分 是 否
10、教育基本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应该怎么办,应该如何管,教育问题如何解决。1.00 分 是 否
1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斥的。1.00 分 是 否
12、尚重生认为高考制度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1.00 分 是 否
13、我国现在的问题是警察与法官同是“过强势群体”。1.00 分 是 否
14、专制政权存在的经济基础是教育产业。1.00 分 是 否
15、尚重生认为,蚁族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反社会”,是一个定时炸弹。1.00 分 是 否
16、校园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富差距毫无关系。1.00 分 是 否
17、对现今的中国来说,小农阶层是社会存在的稳定器。1.00 分 是 否
18、“创业”非常挑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1.00 分 是 否
19、对任何一个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和统治集团来说,腐败的最严重后果,莫过于亡党亡国。1.00 分 是 否
20、腐败会导致执政党执政的政府灭亡。1.00 分 是 否
第三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课堂笔记(完整版)
序言
社会问题:带来社会变异,人与人社会关系紧张的矛盾就是社会问题(社会有机体不正常的病态或失调的现象;是公共麻烦和公共障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社会存在)
1.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1.具有历史性。2.发展的过程性;3极端的复杂性;4演变趋 于恶化
2.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透视及案例分析需要解释的框架
3.界定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论思想:(1)看一种社会事件、现象、情况是不是社会问题,就是看它是否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2)看它是否引起了许多社会成员的困惑与迷茫、愤怒和焦虑。
九大社会问题
1.腐败问题2.三农问题3.下岗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4.贫富差距5.犯罪猖獗:经济,黑社会,青少年6.人口生态问题7.教育危机(知识分子问题)8.道德失范问题9.婚姻家庭问题
第8~13集(腐败、三农)
●腐败的定义:公权主体违反公共规则以权谋私的行为。
●公共权力:国家权力以及国家权力的延伸。主权在民: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
●腐败的要素:1.能够运用公共权力的主体;2.违反公共规则(法律、规则、规章、制度、规范)的事实;3.谋取私利的行为。
●中国目前腐败现象的特点与趋势:(所有的统治阶级在根本上都是反腐败的)
◆八大特点:1.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团伙 性;2.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3.吏治和司法腐败严重;4.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5.领导干部“傍”不法“大款”现象严重;6.作案方式和手段诡秘,更具隐蔽性;7.一些腐败分子向国外、境外转移赃款赃物,涉案人员向外潜逃;8.查处与反查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相当尖锐激烈。
◆中国“一把手”腐败特点:1比例逐渐上升;2.日益向高层化蔓延;3.腐败金额愈来大;4.大豆沾染“色”的色彩;5.腐败的船湾不断增加;6.家族式腐败严重;7.资金外传。
◆国企腐败原因:官商不分。
◆腐败能导致执政党执政政府的灭亡。在政治上,腐败影响统治阶级内部团结;在经济上,腐败侵吞的社会财富客观上影响了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在文化方面,腐败会导致一种腐败的文化。
腐败的原因:①剩余产品的出现和人性的邪恶(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是人类贪婪的本性;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②社会风气的混乱;③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和宽松(同体监督);④权力的腐蚀性与人性的欲望(根源)。
腐败者的五种心理状态:①侥幸心理;②法不责众心理;③补偿心理;④权势心理;⑤冒险心理。
反腐败的对策选择:就是要通过一种制度的设计、制度的建构,使掌握权力的人做到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末端反腐(终端反腐)。
反腐败的主要手段:①精心的制度设计;②末端反腐。(道德教育永远是反腐败的辅助手段)
腐败者暴露的途径:1.事主说出来;2.群众举报;3同伙牵连;4自己漏出来;5小偷偷出来;6涉黄人员供出来;7凶手杀出来;8办案吓出来。
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异端邪说:1.腐败必然论;腐败代价论;腐败有益论;腐败繁荣论腐败不可反论;腐败合乎人的本性;腐败商机论。
(第14-18集:三农)三农问题:
农村、农业、农民。(反映了社会的病态和扭曲)(《乡土中国》:小农结构)
封建制度是超稳定结构的三个指标:1.君主专制制度;2.小农经济;3.儒家文化。
中国的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能否享受到国民待遇待遇的问题(即政治地位的问题)。
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政策。
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将会影响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地区的发展不均衡是病态的。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无法走向强大。
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的现状:对农业的技术、产业、专业等各方面扶植不足。(要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加大投入)。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对农民群体的待遇问题。
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待遇问题。
三农问题总结:①三农问题的存在,在中国具有漫长的历史性。(封建统治的结果是形成两极化的社会,一方面是君主权利,另一方面是草根阶层。)②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困境。③改革开放以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条件不断的具备。
三农问题的解决困境:1.分散的小农的存在,是专制政权存在的经济基础。(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给农民分配土地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源);
建国后三农问题不能根本解决的原因:1.城乡经济的剪刀差;2.新兴政权需强大的政治动员;3.国内政治形势严峻(政治斗争的形式事实上是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年代的思维的延续。);4.帝国主义的威胁;5.台湾国民党特务的影响;6.抗美援朝的影响。
第19-24集(下岗失业)
“下岗”于中国公有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相关。
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造成效率低、浪费严重、从而导致物质的短缺。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导致了下岗失业问题方面的困境。
就业高峰:知青返城(70年代末期);大量农民工进城(80年代);大学的扩招(21世纪以后)。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1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的;2.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而言的;下岗失业对少数具有再择业、再创业能力的人来说,是人生走向新的成功的一次机遇。
下岗失业的负面效应:1下岗失业给下岗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2下岗失业往往伴随着其他相联系的悲情的“生活事件”;3庞大的失业人口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
下岗失业的原因:1需要就业的人数与就业岗位的供给落差太大;2产业机构的调整导致失业;3从本体理论上讲,“所有人都需要有工作”的理念需要被颠覆;4决策者的失误和腐败;5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我国下岗失业的原因:1产业结构的调整;2就业岗位不足;3就业者观念的误区
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1对极端弱势群体政府给与帮助;2政府把零散的下岗失业者组织起来进行手工劳动;3劳动者通过再学习和再培训来提高素质;4对就业人员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
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扶植,大学生也应该做好创业前知识、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准备。
1.通过裁员来提高、见沙鸥内耗、减少推诿是正确的。用工荒是季节性的第24-30集(贫富差距问题):
(贫富差距问题是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统一)
贫富差距复杂性的表现:1贫富差距具有普遍性;2关键是贫富差距的程度;3在中国社会不同的人对其认知不同;4不同的群体之间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看法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中国贫富差距的表现:1城乡之间的差距;2行业之间的差距;3地域之间的差距;4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
贫富差距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贫穷是走向反社会道路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就要是解决贫困问题;计划经济是万恶之源;贫富差距的问题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全感;
贫富差距在我国现代存在的原因:1历史的传承;2 内地和西部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信息闭塞;地理条件恶劣
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1政策性的倾斜,资金投入的不均衡;2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不足;3部分国有企业的腐败,直接导致一个地区老百姓生活的贫困4工资制度的不合理(高者愈高,低着愈低;以能力为标准分配工资);
中产阶级存在的重要性:中产阶层是社会存在的稳定器;中产阶层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中产阶层是社会时尚的主要群体;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群是未来产生中产阶层的生力军。
中产阶级成长通道狭窄的表现:中产阶级队伍的萎缩;大学生不能成为中国的精英阶层。
收入分配研究的复杂性:1很难对其进行学理分析;2每个人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是随机的,零散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统计性(1灰色收入;2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是不可明知的;3个人收支来源过程存在逃税现象;4各行各业普遍存在小金库现象);3贫与富是变化的;4人们的财富既有财产构成,又有货币构成,以及不确定财富因素。
就业的问题与矛盾: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的改变与否;
就业问题的关键:制度设计要妥当与科学人的观念要变革。
第32集(犯罪问题)
立法会涉及到人性、自由、人权;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人类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的;
新中国三次犯罪高峰:1.建国初期,峰顶为1950年(以反革命犯罪和普通刑事犯罪为主);2三年困难时期,1961峰顶(以侵财犯罪为主);3文革期间,1973是峰顶(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当前犯罪问题的成因:1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诱发和刺激犯罪;2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和天然缺陷诱导犯罪;3社会的分化、层化、流动、失业、贫困、物质主义功利文化的影响为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4隐性价值规范体系与显性价值规范体系的冲突,是导致社会犯罪的精神因素;5传统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管理水平的落后,为社会犯罪提供了生成空间;6对社会治安的投入太少,社会控制成本过低,公安队伍的素质不高以及公安体制的落后,也是犯罪活动猖獗的又一因素。
当前团伙犯罪的特点:智能化、高科技化、文雅化、知识化
经济犯罪类型: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
经济犯罪特点:弥散性、普遍性;犯罪分子学历高、智商高、技术高、手段高、反侦察水平高;隐蔽性强;以走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妨害国家税收管理、违反公司法犯罪等为主要犯罪内容的法人和非法人的单位犯罪十分猖獗;职务性
经济犯罪形式:贪污、受贿、盗窃、行贿、诈骗、挪用公款、走私贩私、偷税抗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合谋操纵市场、搞证券欺诈、炮制虚假广告、盗窃重要商业机密、恶意侵犯著作版权、利用信用卡诈骗、侵占公司财产、洗钱等
经济犯罪的原因:人的懒惰、不劳而获的天性,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追求奢靡豪华的本性,是经济犯罪的人性根源;我国经济领域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漏洞,以及经济秩序在许多方面的极度混乱;惩治力度不够。
黑社会组织:存在的要素:1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组织化规模;一定的后台“保护伞”。
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是团伙性(组织化特点)、低龄化、暴力性(工具性特点)、突发性、模仿性、冲动性(性格特点)、残酷性、连续性等。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冲动和犯罪的可能性;复杂而又丑陋的社会现实时刻都在冲击、濡染、塑造着青少年尚未成熟、单薄而又脆弱的心灵;家庭环境和气候的恶化、家庭教育的失当,会给青少年造成重大心理伤害和人格缺陷,为其日后反社会情绪的萌生、滋长,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学校教育的短视、功利、强制性和片面化是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社会对问题孩子、问题青少年的关怀和帮助太过缺乏;
犯罪的多样性体现:涉毒犯罪急剧增多,涉黑犯罪不断增长,敲诈勒索触目惊心,黄色犯罪屡禁不止,经济犯罪日益猖獗,盗窃犯罪来势凶猛,假币犯罪屡见不鲜,贩卖人口肆无忌惮,信息犯罪逐步升级,犯罪主体多元化。
第40-41集(人口生态)
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资源很匮乏
人口的风险在于就业
当代中国的新型游民包括:无固定职业者、自由职业者、大学生蚁族。
1、蚁租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会改变蚁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稻香“反社 会”。
2、和平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
3.生态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生态环境的本质:代际公平
能源结构:火电70%;风力发电、水电、核电30%。
科技创新是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之策。
教育:教育事实上是在改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价值观和内心世界
90年代教育危机主要问题为:资金短缺
教育危机的深层根源:教育资金危机
教育的基本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应该怎么办,教育应该怎么管,教育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教育关乎人的性情,人格,情操,内在品质,人的快乐。
教育的第一个问题:对教育的怀疑和批判。
教育要培养受教育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怀疑和批判能力、独立的人格。
中国对孩子的教育:听话教育;潜规则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考试的内容而非如何考试。
第46集(教育公平、教育差别、婚姻家庭)
教育是培养和固化差别的 快乐的学习是指精神的快乐。
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局三: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教育应该是一种公共产品)。
教育面临的困局四: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和高度行政化。
教育面临的困局六:教育领域的腐败。
教育困局的根源:纵向集权太多,横向分权不够。
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选择;1.讲究教育公平;2.打破教育“差钱”的恶性循环;3.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4.教育改革应在一种总体的设计中,推进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
道德失范的原因:(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
1.经济导航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过程,给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经济的土壤。2.社会制度的不健全,法治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低,是道德失范的基本原因。3.党风,政风,军风不正,官德低劣,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4.我国长期在道德教育上的空泛化、道德的虚伪,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5.信仰缺失,是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
6.以人整人、人斗人、人陷害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运动,所导致的对善良道德情感的破坏,及其所造成的道德匮乏,是我国目前道德失范的历史原因。
家庭问题的表现:独生子女现象;家庭暴力;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丧子家庭; “421”家庭;代际关系失衡;家庭危机和家庭破裂;
婚姻问题:婚外情;同性恋;试婚;一夜情;独身
婚姻与家庭的困境:
1,人只能通过文明不断地离动物越来越远,而不能完全取消动物性。2,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一:社会文明的要求与动物本能之间的矛盾;
3,婚姻家庭的内在困境二:人都是孤独的,在需要婚姻和家庭的同时更加孤独; 4,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三:在婚姻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方面,不能通过生理与心理交 接和遗传,需要躬亲实践;
5,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四:婚姻的真想是平淡,人们却需要激情;
6,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五:对幸福生活的愿景,与婚姻的现实之间的差距 7,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六:不正确的婚姻观念
8,情感和物质的困境:物质必定是两性关系处理的前提条件。9,恋爱既要重视物质,又不能归于物质,不能唯物质。
10,在婚姻与灵性关系的处理方面,应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原则。
婆媳关系
1传统的婚嫁观念,要女性自立,自尊,自强。2雄性动物的占有欲是与生俱来的。
教育改革
教育的改革涉及到政治改革和意识形态。教育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
道德和信仰 道德是复杂的道德问题、宗教问题都涉及到生命伦理涉及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尊敬。
在生命差距化、等级化生命观的基础上,不能构建真正的伦理道德和信仰。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高于计划经济时代与文化大革命时代。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道德是进化的,仍处于向上进化的过程中。整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纯化,是基于制度的设计和制度的存在的。
第49集
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第四篇:尔雅网络课程——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个人整理版)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尚重生
第一讲、序言
1.贫富差距是恐怖主义的根源
2.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具有历史性
3.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透视及案例分析需要解释的框架 理论的假设 4.九大社会热点问题:(1)腐败问题(头号问题)
(2)“三农”问题(极端重要 农业 农民 农村)
(3)下岗失业问题
(4)贫富差距问题
(5)犯罪猖獗问题(经济犯罪 黑社会犯罪 青少年犯罪)
(6)人口生态问题
(7)教育危机问题(教育行政化)
(8)道德失范问题(道德失范 信仰缺失)
(9)婚姻家庭问题 5.概括九大社会问题:
权力腐败愈演愈烈,贫富差距开始悬殊 下岗失业困难重重,农民增收仍很艰难 团伙犯罪日益猖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 婚姻家庭问题增多,环境污染趋于恶化 应试教育成为顽症
第二讲、社会问题概述
1.社会问题是什么?社会麻烦 公共麻烦
国外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三种观点):
①社会问题是公众问题②社会问题是一种情景或情况③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客观存在)的存在
国内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五种)
①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多的人,他们的生活或进步遇到了障碍,社会有些失序,开始没有安全感,原来正常的生活或者应该正常的生活越来越不顺利
②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失调,社会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社会难以协调发展
③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变迁或者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异和矛盾,这些矛盾的生成虽然是局部的,但其演变及后果具有全局性,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导致不同社会群体日益复杂的利益摩擦和关系紧张(例如:瓮安6•28事件说明当地的官民关系、党群关系、警民关系的紧张)④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和焦虑,它是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才可能解决的问题。(如腐败问题)
⑤社会问题是一种被许多社会成员所共识的公共问题。这种问题不仅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而且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样的问题是由社会本身的缺陷或功能障碍、社会关系失调和整合错位等原因造成的。(如环境污染)2.界定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论思想
看一种社会事件、现象、情况是不是社会问题,就是看它是否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看它是否损害或者破坏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 看它是否符合某一社会的主导价值规范
看它是否引起了许多社会成员的困惑与迷茫、愤怒和焦虑
社会问题:社会有机体不正常的病态或失调的现象;是一种公共麻烦和公共障碍;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社会存在
由于社会系统存在着某种结构性的重大失调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困难和障碍,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3.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
① 确实是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发展的过程性(49建国以后毛泽东时代或计划经济时代后三十年逐渐出现的)
②具有极端的复杂性。因为:
一、当代中国社会浓缩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所有问题。(后工业社会的问题,后现代社会问题);
二、各种社会问题是相互缠绕互相裹挟的,没有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群; ③演变趋于恶化
④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主体缺失(有解决问题资源的人怎样才能让他们解决问题)
第三讲、腐败问题
1.腐败的定义:公权主体违反公共规则的以权谋私的行为。2.腐败的要素:
①能够运用公共权力(特指 国家权力以及国家权力的延伸。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即“主权在民”)的主体
② 违反公共规则(公共规则可以是法律,规章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的事实
e.g.公车私用
③ 谋取私利的行为(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可以感觉到的、造成危害的。只有想法、规划则不算腐败)3.中国目前腐败现象的特点和趋势
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刘丽英认为,当前腐败案件有八大特点:
(1)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明显的团伙性(2)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3)吏治和司法腐败严重
(4)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5)领导干部“傍”不法“大款”现象严重(6)作案方式和手段诡秘,更具隐蔽性
(7)一些腐败分子向国外、境外转移赃款赃物,涉案人员向外潜逃(8)查处与反查处,腐蚀与反腐蚀斗争相当尖锐激烈 决策腐败、豪华装修、勾结腐败 中国“一把手”腐败的特点:
比例逐渐上升
日益向高层化蔓延 腐败金额愈来愈大 大都沾染“色”的色彩 腐败的船湾不断增加 家族式腐败严重 资金外传
e.g.刘志华 原北京副市长,因生活腐化堕落被免去职务 腐败造成每年GDP的损失大概3%~5%(胡鞍钢)道理:反腐败必须要通过制度来进行
官商不分是国企腐败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观察者、研究者、亲历者对腐败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
①政治层面,所有的统治阶级在根本上都是反腐败的(例如:吉尔吉斯斯坦骚乱)
腐败会导致执政党执政的政府灭亡。在政治上,腐败影响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政治思想史研究者所面临的课题即如何使掌握公共权力的人远离腐败。
②从经济上说,腐败侵吞的社会财富客观上影响了社会的扩大再生产。经济领域的腐败影响了经济交易成本(腐败寻租)
③在文化方面(软性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腐败会导致一中腐败的文化(如官官相护的泛滥,价值观的颠覆)
④在精神上,腐败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治理,人们将对腐败现象产生麻木和疲劳。对统治者而言,腐败长期得不到治理,会导致统治者内在的担忧和恐惧感。4.腐败的原因
剩余产品的出现和人性邪恶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有关(历史上,对剩余产品占有的欲望,形成最初的阶级)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是人类贪婪的本性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英)阿克顿勋爵 社会风气的混乱
制度设计上的漏洞与宽松(有些权力设置自由裁量权很大e.g.罚款3~20万)腐败和反腐败是相互独立的。——尚重生
同体监督(通俗讲,一个外科医生动刀子割自己身上的瘤子) 权利的腐蚀性与人性的欲望(根源)腐败等于权力不受制约。——尚重生 5.腐败者的五种心里状态
侥幸心理
法不责众心理
补偿心理(补偿心理、攀比心理,认为做官=发财)
权势心理(嚣张到没有了常识,如王益。有常识:耕耘 收获) 冒险心理(当官的法盲)6.反腐败的对策选择(主要手段)
(1)反腐败的对策选择就是要通过一种精心的制度设计、制度的构建,使掌握权力的人做到不能腐败(分五半的公章,制衡制约)、不敢腐败(腐败了成本会很高)、不愿腐败(道德情操高)。
(2)有学者认为,还应加上末端反腐(终端反腐)使官员的动产不动产,官员及其亲属财产的“公示制度”而非申报制度。申报制度是不公开的。道德教育永远是反腐败的辅助手段。——尚重生 7.腐败者暴露的路径
事主说出来 群众举报 同伙牵连 自己露出来 小偷偷出来
涉黄人员供出来 凶手杀出来 办案吓出来
8.关于腐败与反腐败的异端邪说
腐败必然论(哲学文字游戏,已发生的事实难道就是必然的吗) 腐败代价论(取消了人的责任意识) 腐败有益论 腐败繁荣论 腐败不可反论
腐败合乎人的本性论 腐败商机论
第四讲、三农问题
1.农村 农业 农民
三农的概念后加问题,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病态和扭曲。——尚重生
为什么说是病态和扭曲的?几千年来,农村就是凋敝的,农民是弱势的,农业不能和第三产业相抗衡。历代王朝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2.封建制度是超稳定结构的三个指标:
君主专制制度 小农经济 儒家文化
中国的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是农民能不能享受到国民待遇的问题,本质上是农民的政治地位问题。
农民如果不主动地争取权利(靠自己的博弈),三农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应该给中国农民素质发育的土壤、文化、制度。——尚重生 农民和政府讨价还价是正常的、妥当的、最佳的。——尚重生
只有通过谈判和博弈的利益均衡、话语权均衡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尚重生 3.户籍制度的改革
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政策。——尚重生
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将会影响中国各方面的事业。中国要发展要强大靠的最终还是农民。现代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应该是局部的现代化。所以地区的发展不均衡是一种病态的。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无法走向强大。
解决三农问题是需要一种良心和道德品质的。每年大约300亿元农业税。4.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发展不均衡
对农业的技术、产业、专业等各方面扶植不足。农业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要解决农业问题,主要是加大政府的投入。5.农村问题
把应该投入在农村的公共产品视为应由农村自己承担的私人物品,导致公共设施严重匮乏。而且还存在政策和制度上的歧视、与城市不平等。需要政府的补贴,各级政府投入公共产品。6.农民问题(关键)
这个问题涉及人的权利、户籍、素质等多方面问题。
农民问题实际上是外在的贫穷、没有接受较好的教育和生存问题。——尚重生 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对农民群体的待遇问题。
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农村等偏远地带去,很大的原因就是待遇上的考虑。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
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待遇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强势引导方面应该把人才、资本往较偏远的地方吸引,前提是待遇。——尚重生 观念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引导,都是少数人的觉悟导致了一场变革时代的带到来。——尚重生 7.小结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存在,在中国具有漫长的历史性。三农问题具有历史性
封建统治的结果是形成两极化的社会,一方面是君主权力,另一方面是草根阶级。 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困境。(1)分散的小农的存在,是专制政权存在的经济基础;(2)分散的小农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稳定的兵源。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给农民分配土地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源。建国后三农问题不能根本解决的原因:(1)城乡经济的剪刀差(2)新兴政权需要前大的政治动员(3)国内政治形势严峻。(政治斗争的形式事实上是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年代的思维的延续。)(4)帝国主义的威胁(5)台湾国民党特务的影响(6)抗美援朝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条件在不断地具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温家宝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有较强的实力来解决三农问题,但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农民的政治权利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为它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震动。第五讲、下岗失业问题
1.“下岗”与中国公有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相关。“下岗失业”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色彩。
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造成效率低、浪费严重,从而导致物质的短缺。(蛋糕做得很小,导致物匮乏)
谈经济管理不能去产权化、不能去所有制。——尚重生 2.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导致了下岗失业问题方面的困境。失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市场经济是伴随着失业大军的。庞大的失业人群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运行的必要条件。有效的社会保障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失业是伴随人口数量增减永远存在的问题。4.就业高峰
知青返城(70年代末期)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要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大量的农民工进城(80年代) 大学的扩招(21世纪以后)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叫做待业青年。大概在2000年开始扩招。现在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通过招生渠道的)。技术含量越高,资本越密集,不需要太多人力。
一线的工作需要有知识的人,但是有一定知识的人不愿去一线干辛苦的工作。——尚重生
要反思“面子文化”,不能因为自己是名校出来就有虚荣心。在大学是精英并不代表会成为社会的精英。
年轻人要心存高远的理想,但不能有虚荣心。生存第一。——尚重生 5.下岗失业的正面及负面效应
(1)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这样讲是有严格限制的)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的。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而言的。(通过裁员来提高效率、减少内耗、减少推诿是正确的。)
下岗失业对少数具有再择业、再创业能力的人来说,是人生走向新的成功的一次机遇。总结:不能笼统地、抽象地谈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而只能在一定的参照意义上来确定下岗失业的非消极面。
下岗失业对具体的个人而言,是一场不幸的灾难。(2)下岗失业的负面效应
下岗失业给下岗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 下岗失业往往伴随着其他相联系的悲情的“生活事件”(比如家庭稳定。下岗失业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生活事件,而会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庞大的失业人口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6.下岗失业的原因
需要就业的人数与就业岗位的供给落差太大。(基本的原因) 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失业 从本体论上讲,“所有人都要有工作”的理念需要被颠覆(现在人类生存资料的生产,只需要少部分的人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女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策者的失误和腐败(一些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的腐败导致失业)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机器排挤工人)7.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对极端弱势群体政府给予帮助(政府购买岗位给这些人) 政府把零散的下岗失业者组织起来进行手工劳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吸纳低技术劳动力的)还是需要大力发展
劳动者通过再学习和再培训来提高素质。政府承担这些培训费用但应加强管理。
对就业人员加强就业(或者创业)观念的教育、启蒙。要给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定位,不能一直游离在社会之外。
根据自己本身的能力来选择求职道路。——尚重生 8.我国下岗失业的原因: 产业结构的调整 就业岗位不足 就业者观念的误区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需要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尚重生 社会经验 江湖意识
大学生就业需要“男子汉大丈夫”的精神。——尚重生 9.创业问题
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和愿望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尚重生
大学生创业的关键是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扶植,大学生也应做好创业前知识、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准备。
大学生创业应该多向成功的有经验的企业家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是自己少走弯路。——尚重生 人的成长性
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不被社会所青睐的。
创业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为时尚早,还需从最基本的礼仪和细节做起。——尚重生
第六讲、贫富差距问题
1.贫富差距问题复杂性的表现
贫富差距具有普遍性 关键是贫富差距的程度
在这中国社会,不同的人对其认知不同
贫富差距问题是客观事实和主观评价的统一。
不同的群体之间对贫富差距问题看法具有极大的差异性
对贫富差距态度、认知、心里感知等方面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2.中国贫富差距的表现
城乡之间的差距(改革开放初期,差距为1.4:1现在为6:1) 行业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
垄断利益集团除了提供确保国计民生的产品和保证国家在基础供应的安全之外,还能与政府进行博弈。它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者也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地域之间的差距
地缘学说认为,当某些地方经济高度发达时,就会在政治上提出主张。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距
3.贫富差距问题
收入不均衡是常态现象。收入分配本身就具有差异性。不可能是均衡的。先天的不公平称为:持有的不公平。凡是持有的不公平人们是能够接受的。由于制度的设计、安排,由于腐败和非法的剥夺是人们不能接受的不公平。
在非持有的不公平领域,有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值得研究;非持有的不公平,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是非常危险的。
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几乎是困扰人类社会所有问题的根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之一。针对不特定对象的凶杀案件是恐怖)
贫穷是走向反社会道路的重要原因。
贫富差距问题可能滋生部分人的反社会情绪,也可导致绝对贫困之后的怪相。4.中产阶级存在的重要性 中产阶层是社会存在的稳定器 中产阶层是社会消费的主体 中产阶层是社会时尚的主要群体
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群是未来中产阶层的生力军 只有中产阶级才能代表社会的良知和公正。中产阶级的成长通道狭窄的表现: 中产阶级队伍的萎缩
大学生不能成为中国的精英阶层
每个人应该为他人迈入中产阶级而感到自豪
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狭隘、嫉妒的心态看待收入的差距。逆境成才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合时宜。
逆境成才是一种例外,大多数人应该是顺境成才。——尚重生
一个社会只有越来愈多的人致富了,个人的生活才会有安全系数。社会底层状况不断改变、财富不断增加的社会,是一个良性社会。要站在中产阶级的视野来看待问题。
问题青少年是因为有个问题的家庭,问题家庭的主要问题是贫困。
贫富差距问题既关系到人民生存状况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又关系到制度的公平、正义与否。改革开放的举措本身就是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吉尼系数反映贫富差距
计划经济是万恶之源。——尚重生
计划经济是批条子的经济、物质极为短缺 在物质极端短缺、匮乏的基础上,是不能建构社会的高点道德的。——尚重生 中国这个国家,不改革,不开放,所有的路都是死路。——邓小平改革开放,优于计划经济年代。
我国城乡的、地域的、不同人群的贫富差距,可以直接感觉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设施的丰富多样,近年发展很快。
不同的利益集团(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非常大。超大型的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十分微妙、复杂。(第一可能就是政府指定的这个游戏规则;第二可能绑架政府;第三可能收购政府;第四可能本身就和政府有“血缘”关系)所以说,我国的政府与垄断行业是一体化的。
真正盘剥中国人民的是超大型的利益集团。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治理,不能去制度化。
对垄断企业高管的“任命制”本身就存在着不公平。
文革与自然灾害都是我们民族的伤疤。要善意地总结历史
5.收入分配研究的复杂性
一、很难对其进行学理分析
当某些问题存在时,要在学理上说清它的存在,是需要被认定的。
当一个问题存在时,将它说清楚,进行有根据的严判,是一种非常巨大的学术劳动。
要真正了解清楚贫富的状况,以及计算出贫富的差距,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尚重生
二、每个人的实际收入与支出是随机的、零散的、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统计性。
收入统计复杂性的表现:
(1)每个人大量随机的支出行为,与不可统计性收入。存在非法收入(灰色收入)。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收入与税收制度上存在“博弈”现象。
(2)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是不可明知的(康德的怀疑论、人的不可知论)(3)个人收支来源的过程存在逃税现象
(4)各行业部分普遍存在“小金库”现象(体外循环)
三、在贫富差距问题上的心理感知和心理认知 主体认知差异
四、贫与富是变化的
五、人们的财富既有财产构成,又有货币构成,以及不确定财富因素。总结:在这个问题上统计的数据具有的特点:不准确、模糊的、过时的
在某种意义上,社会调查在现场看到的贫困,触摸到的贫穷,证明了当代贫富差距的存在。可以通过家庭的不动产,看出其实际收入状况。只有通过不同的调查渠道,才能了解我国当今的贫富差距到了何种程度,作为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所在。
贫富差距,在一个国家长时间的存在,对统治阶级的统治与治理而言是非常严峻的现实。稳定与长治久安,是任何统治集团所追求的目标和愿景。现在的利益格局,有某种固化特点。
当代大学生既应有实际操作能力,又有管理能力。
6.就业的问题与矛盾: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否; 就业问题的关键:制度设计要妥当与科学
人的观念要变革(精神发育、成熟的过程)
在收入分配上,大学生毕业后的贫穷,不全是社会与政府的责任。与大学生自身的选择也有关系。大多数人是要从点滴做起,而非一蹴而就。打破固化利益闭路的根本措施:观念的变革
7.妥当的收入差距,有积极的社会作用
社会建构对人能力评价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贫富差距则是积极的、有益的 正常的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富裕阶层会起到激励和示范作用。
但妥当的收入差距仍然有消极方面:贫富差距问题,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全 一个社会存在贫穷的人,是不人道、不安全的,无法做到长治久安。
8.贫富差距在我国现代存在的原因
历史的传承(例如:沿海比内陆或西部地区发达。
内地和西部经济发展较慢的原因:信息闭塞;地理条件恶劣)
形成区域间贫富差距的原因:
① 政策性的倾斜,资金投入的不均衡。国家的投入、制度性的安排、财政的转移,对一个地方贫穷或富裕的程度有质变的作用。② 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不足
③ 部分国有企业的腐败,直接导致一个地区老百姓生活的贫困。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④ 工资制度的不合理
工资制度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高者愈高,低者愈低
工资相对公平,但是要以能力而非权力为原则。或者按照绩效原则。低工资反映民生问题。分配差距造成民生问题。
中国现状:国强民不富。中国GDP全球第三,煤炭、钢铁产量世界第一。
中央财政雄厚,地方财政财力不足
⑤ 收入分配体系不完善
⑥ 房地产经济和高房价(高房价正在消解未来的中产阶级)
第七讲、犯罪猖獗问题
1.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立法会涉及到人性、自由、人权
按照现代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学的研究,每个人都可能有犯罪的倾向。人性的变量、不确定性、复杂性是无法考量的。
来揭示人性是什么,科学与信仰相互补充。此外还有哲学:罗素 《数学原理》。还有艺术、伦理、道德。
形而上永恒问题的存在,充分证明了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的有限性。不可知论、怀疑论的深刻是以人的有限性为基础的。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人类精神世界却是无限的。“激情犯罪”,是很多犯罪行为者的普遍解释。
当对犯罪猖獗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人类对犯罪问题研究的有限性、局限性。教育事实上是在改变人的观念,塑造人的价值观和内心世界。教育需要一定的资质。教育别人时有没有反思自己。教育的观点是需要被证明的。2.关于犯罪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了阶级和国家以后,就有了犯罪的出现。
一般把犯罪理解为一种反社会的行为,这种行为蔑视社会文明的规制、道德、法律,挑战社会秩序。一般来说,不遵守社会规制以及明文规范,但没有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的行为,叫做违法。但还不叫做犯罪或者需要惩处的犯罪。
对犯罪的定义、犯罪的考量、犯罪的界定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近代提出的“人权”的概念,即使是犯罪者,应有最起码的人权。
犯罪问题的存在、高犯罪率与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应用线性思维来思考。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状况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多需分析的变量。经济的发展、贫富的差异,与犯罪有着复杂的联系。
对犯罪问题的认知,除了界定的复杂性意外,一些经济发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具体的怀疑、质疑和分析。
3.中国目前的团伙犯罪的特点: 智能化、高科技化、文雅化、知识化 4.当代中国犯罪得出复杂体现: 犯罪手段、犯罪形式国际化 5.犯罪的多样性体现在: 涉毒犯罪急剧增多,涉黑犯罪不断增长,敲诈勒索触目惊心,黄色犯罪屡禁不止,经济犯罪日益猖獗,盗窃犯罪来势凶猛,假币犯罪屡见不鲜,贩卖人口肆无忌惮,信息犯罪逐步升级,犯罪主体多元化。6.犯罪的原因:
犯罪灵魂说:人类犯罪是因为灵魂出了问题。 犯罪颅像说:通过研究人的颅骨来解释犯罪行为 犯罪快乐说:认为犯罪行为发生时是快乐的 犯罪原罪说
生来犯罪阴阳论人类学 经济学定论
亚文化群论:人都是归属浴某一群体的。当一个人无法归入社会主流群体之时,必然会归入社会的一个亚群体。
一般来说,处于亚社会群体中的人更容易走向犯罪。 文化冲突论:文化的冲突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对犯罪者有一定影响。
犯罪生态学理论认为:内分泌失调,染色体不正常,体型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犯罪。 犯罪的另外其他论点:潜意识论、追求目的论、追求惩罚论、模仿论、标签论 7.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犯罪的一般原因:
一、改革开放后,社会利益结构巨变调整,使得社会的利益格局失衡(是当代中国犯罪的一个诱发和刺激因素)
二、市场经济下,人们过度地最求经济利益,突破了道德边界。
三、社会分化、功利文化、生活观念得物质化的影响为犯罪提供了温床。
四、显规则与潜规则的矛盾冲突,是构成犯罪的另一原因。
价值体系的冲撞,社会在价值层面的非一元化,使人们的精神层面出了问题。
五、传统的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滞后
对青少年、少儿的教育,应当是公民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并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 智力差异是人天生的,把所谓的优异生集中起来,其实并不太科学,压力过大。当代人的一种生活状况:精神空壳化,情感荒漠化,人生意义丧失 适度的贫穷,可能最容易产生生活的意义。
在社会治安方面,除了硬件的投入,人的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
大学生要有管理、治理这个社会的理想、目标,比如进入公检法或者部队等。犯罪肖像的勾画推理是无限的 破案要靠知识 智慧 脑力
8.中国目前经济犯罪的类型特征和原因
中国犯罪分为:经济犯罪 青少年犯罪 黄赌毒犯罪 对犯罪主体的可能性进行划分,可分为:
经济犯罪 黑社会犯罪 黄赌毒犯罪 青少年犯罪
经济犯罪在改革开放后呈高发趋势,犯罪主体是取得利益便利的工作人员。经济犯罪的特点:
(1)犯罪主体的行为限制较少。
财务一支笔制度给经济犯罪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财务方面,多人管理比一人管理更为安全。
财务一支笔的签字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场所而没有限制。
(2)犯罪行为比较隐蔽 对经济犯罪的打击一定要决绝。在经济领域主要是靠预防。
9.黑社会犯罪(我国学界、民间承认存在)
对当代中国黑社会犯罪,要关注犯罪发生的土壤。黑社会组织利用了公共部门职能的缺失。10.黑社会存在的原因:
(1)在政府职能未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地方,出现黑社会。(2)黑社会的出现,是有保护伞的。(警察、工商管理部门、政协委员等等)黑社会势力在经济上强大以后,就会向政治权利方向发展。
(3)黑社会犯罪在很多犯罪区域、场所存在着模糊的“黑白边界”。
当代中国黑社会犯罪的高智能化、智慧化、技术化、隐蔽化,使打黑的界限难以界定。当代中国黑社会犯罪的复杂性,折射出了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不断增多的城市游民,是城市黑社会成员的主要来源。黑社会是代际更替的。
11.警察队伍的职业化特别的重要。
为社会提供秩序的人,应该是这个社会的精英,应该是这个社会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群体,应该对这个职业产生神圣感、庄严感。警察与法官同是“弱势群体”。
法官现在案结事了
在一个没有走向真正法制的社会,没有谁活得是有尊严的。——尚重生 法制要成为一种信仰。
12.关于青少年犯罪(我国很严重)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总特点:
犯罪人数增多 犯罪低龄化
犯罪手段残忍化、成人化 犯罪行为难以治理
加入青少年犯罪的人员主要有:辍学较早者
网瘾青少年
父母离异者
留守儿童
孤儿
过分被溺爱的青少年
从小沾染不良习惯(抽烟、喝酒、打架、上网)的青少年也容易走向犯罪 过早地把青少年区格化,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群体。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干预。
父母的关爱对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外地打工者子女)十分重要。 挽救青少年,就是挽救民族的未来
挽救青少年,使其受良好的教育,能降低犯罪率。对一个社会的治理来讲,始终存在犯罪分子和政府争夺青少年的问题。在犯罪源头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要对青少年进行真诚、友爱的关心和交流。14~16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叛逆阶段。13.阶级分析方法认为:
公有制体制下的社会主义,不易产生犯罪 14.犯罪的根源之一:(1)贫穷(一般上)
贫富差距,导致犯罪以及犯罪率的提升。(是科学的说法)(2)剧烈的社会变动
高考制度的改革,1977恢复高考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社会工作领域的体制都在剧烈变革。
劳动者创造了美,但是自己变得丑陋;劳动者创造了财富,但是自己陷入了贫穷。——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手稿》
社会的剧烈变化,使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不适应,心里平衡被打破,成为犯罪的一个根源。(3)社会的不公平、制度安排不正义 显失公平、公允(譬如高考制度的安排)
一个社会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特别是对资源的划分如果显失公平,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正义的、不道德的。———尚重生
(4)人口的流动,产生匿名效应
宗教信仰的不同,是犯罪的另一根源。
有暴力文化传统(成王败寇)的地区和人,是犯罪的一个根源。——尚重生
中国人的仇恨,有记忆和暴力基奠。枪杆里面出政权(对暴力的一种崇拜。只适合中国)
第八讲、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切麻烦的根源。——邓小平(1)中国实际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2)人口的结构:中国已提前进入老龄社会。
(3)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基数过大,导致八零后人数多、就业难。现代社会需要完善社会养老体制(4)人口分布不合理
给人类造成真正灭绝性危机的是水,而不是石油。
人口的流动性问题,也需要规划。在人口流动性规划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转移
应该将春节作为更精神性的节日。中华民族缺乏精神的节日。——尚重生
中国的人口问题,很难得到有效地治理。到2050年才能实现零增长。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资源很缺乏
当谈论中国问题,中国国情、中国社会现实的时候,不能忘记庞大人口的硬约束。渐进式的变革与消解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处理,社会管理不好,人口的庞大也会导致一种造反、暴力或革命的局面。
中国的稳定的关键在农村、在农民,中国要出问题就出在农村。确保农业的良好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邓小平文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历届领导人对“三农问题”都十分关注。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要有序推进。1.人口的风险:(谈到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更宏观的视野)(1)人口的风险在于就业。
城管为了城市市容之类的,反就业的做法。“一刀切”管理小商贩的方法导致部分就业萎缩。官本论的思想对学、商、技术的蔑视,是反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利于中国庞大人口问题的解决。(2)人口的风险在于就业。目前我国创业环境不好。创造这种良好环境需要政府扶植。创业需要扶植,没有创业,就没有就业。(3)人口的风险在于游民涌现 当代中国的新型游民包括:无固定职业者、自由职业者、大学生蚁族
蚁族的生存环境、蚁族的生活方式会改变蚁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倒向“反社会”。
强调“和平与发展”就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稳定、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我相信中日两国人民的后代,有能力、有智慧解决钓鱼岛问题。——邓小平2.生态环境问题(要靠可持续发展)
对生态环境而言,庞大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能耗创造的GDP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的六分之一。所谓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简单的、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现在的发展方式是 “断子绝孙”的发展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代际公平
我国的能源结构:火力发电占百分之七十
风力发电、水电、核电占百分之三十
科技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是解决经济发展瓶颈的有效之策。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走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道路。面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反思发展道路与治理模式。
宁要青山绿水,也不要毁坏青山绿水的GDP和发展。——朱镕基(宁愿不发展,也要青山绿水。当发展就是破坏时,不如不发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要不要吃转基因大米,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宗教问题。可能会造成基因突变
第九讲、教育危机问题
1.教育“危机”,是真正的危机。九十年代的教育危机主要为:资金短缺
中国的教育,是从贫穷中走出来的。目前教育的投资还没达到GDP的4% 教育危机的深层根源:教育资金危机(存在知识与权力的问题)秦始皇:焚书坑儒
2.当对教育危机进行思考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理念直接关系到教育应该怎么办,教育应该怎么管,教育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教育是要立人。——鲁迅
还有许多名人十分重视教育。教育关乎人的性情、人格、情操、内在品质、人的快乐。
教育最初是深刻和庄重的。教育是一种冒险行为。教育对教育主题的资质有很高的要求。三观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育的第一个问题:对教育主体进行的怀疑和“批判” 教育要培养教育的对象,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教育要培养受教育对象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怀疑和批判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
尚重生的观点:使教育的对象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思维思考,有一定的独立怀疑和批判能力,是教育的真谛之一。
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独立的怀疑和批判精神。3.中国对孩子的教育: 听话教育、潜规则教育 教育需要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很多困局。4.教育面临的困局: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纠结、困局。
学习需要兴趣。中国素质教育的方针,在操作层面变成了真实的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高考制度是可以改革、探讨的。
高考题量的增加,并不能在本质上有助于人才的选拔。语文考试需要改革。语文需要阅读量。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困局,必须要以高考在细节与流程的真实改革为主线。分数问题,高考应该取消加分制度。在高考制度下人人平等。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考试的内容而非如何考试。(2)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别 教育有某种公共产品的属性。
教育公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还表现在投入的公平上。就差别而言,教育是培养和固化差别的。据统计,在青少年当中,“天才少年”只占到3% 智力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它散落在不同的群体与地域之中。
学校通过合并、调整、挑选优秀师生集中教育方式是不公平、不道德的。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格式化、区隔化、差异化是错误的。一中等重点院校的键值是为了集中师资优势,培养人才。“一中制度”在教育上祈祷的正面效果远远低于负面效果。
不合理的教育流程、规制、细节与环节背离了孩子快乐学习的基本原则。“逼迫式教育”并不适合所有人,是因人而异的。
要培养学习内在的快乐,使受教育者领略到知识之美、科学之美。快乐学习是:精神上的快乐学习。知识有一种庄重美。(3)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不应产业化。教育应该是一种公共产品。民办学校要办好,政府的作用是非常之重要的。现代人类开始把感情金钱化、数量化。(4)教育管理的标准化和高度行政化
过度的管理,会使教育走向高度流程化、标准化、衙门化。
教育改革不要忽略一个问题:谁是教育主体的问题,谁是教育的主人。在目前情况下,一切高等教育的改革,都会变成对教师的整肃。
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医生,终极目标是让老百姓治的起病,并且有人给他们治病。在教学领域,学生最有发言权。体制内教师和体制外教师。(5)教育的自主权
教育应该以放权为主,以集权为辅。
纵向集权太多,横向分权不够,是教育困局问题的根源之一。教育拨款的背后,是教育的自主权问题。教育的自主权而难题一直没有被解决(6)教育领域的腐败
国家公共权力是腐败的,在其他领域都会反映出来,国家权利是腐败的源头。5.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选择(1)讲究教育公平
即便面对复杂的国情,还是需要讲究教育公平。教育不能“差钱”,要优先发展教育。(2)打破教育“差钱”的恶性循环(3)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4)教育改革应在一种总体的设计中,推进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教育改革的难点在于:教育改革事实上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教育改革涉及到政治改革和意识形态。现在谈教育改革不如说流程的改革。
第十讲、道德与信仰问题
1.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
道德问题、宗教问题,都涉及到生命伦理,涉及到对生命的敬畏与尊敬。2.在生命差距化、等级化生命观的基础上,不能构建真正的伦理道德和信仰。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高于计划经济年代与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后,当代中国的社会道德是进化的,仍处在向上进化的过程中。3.道德是复杂的。道德进步必然是曲折、坎坷的。
整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纯化,是基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存在的。社会道德不正有其源头。4.道德失范的原因:
(1)94年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先天不足。
经济上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过程,给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经济的土壤。
(2)社会制度不健全,法制水平低,政治文明程度低,是道德失范的基本原因。法律是最底层的道德
(3)党风、政风、军风不正,官德低劣,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
(4)我国长期在道德教育上的空泛化、道德的虚伪,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5)信仰缺失,是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深层次原因。
(6)以人整人、人斗人、人陷害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运动,所导致的对善良道德情感的破坏,及其所造成的道德匮乏,是我国目前道德失范的历史原因。没有信任交易成本是非常大的,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背叛出卖的结果,损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第十一讲、婚姻家庭问题
对于婚姻与家庭,当恋爱结婚的时候,我们并不懂,等到我们懂得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在情感、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问题上,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
没有人在婚姻家庭问题上是博大精深的,是全知全能的,没有人有资质明确恋爱与婚姻的范式。——尚重生
人总是处在成长当中的,是变化的。
很多年轻学生的两性观、恋爱观、情感观、婚姻与家庭的观念完全存在误区,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妥当的。
婚姻问题是需要关注、思考、求索、学习和成长的。人只能离动物性越来越远,而不能完全取消动物性。婚姻与家庭内在困境:
(1)社会文明的要求与动物本能之间的矛盾。
(2)人都是孤独的,在需要婚姻和家庭的同时却更加孤独。
通过婚姻和恋爱来解除孤独与寂寞是有限的,甚至无效或者使得孤独感增加。
(3)在婚姻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方面,不能通过生理与心理交接和遗传,需要躬亲实践。(4)婚姻的真相是平淡,人们却需要激情。激情的存在,是生理现象。
家庭的真实是责任,但人们追求的是洒脱。
(5)对幸福生活的愿景,与婚姻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婚姻的真相是平淡的,情感与物质的困境。物质必定是两性关系处理的前提条件。
恋爱既要重视物质,又不能归于物质,不能唯物质。
在婚姻与两性关系的处理方面,应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原则。情感从何而来?共同走过一段糟糠之路,共同努力。而当代很多人的恋爱观出现错误。不重情而重利。婆媳之间是策略式的感情。(7)不正确的婚姻观念
在婚姻的嫁娶方面,没有标准的模式可参考。在于个人的选择是否合适自己。传统的婚嫁观念,要女性自立、自尊、自强。
对男人进行道德批判和声讨是无效的。雄性动物的占有欲,是与生俱来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取消男人的好色本性,在于经营男性的弱点。
第五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课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课课程作业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问题浅说
内容摘要:新世纪新环境,中国成长迅速,这个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种种社会问题。我们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把握我国国情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知晓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革以及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较为直接的途径”。而又在当下中国社会问题中,与我们大学生最最密切的当属正在接受的高等教育问题。此文就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再一浅论。关键词: 当代中国高等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迅速、进步明显,当然成就巨大、变化剧烈的过程中,问题也是多多。各种社会问题盘根错节,相互渗透,极为复杂,正在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麻烦和巨大障碍。尚重生老师就指出了当代中国社会九大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人口生态问题、社会犯罪问题、教育危机问题、道德失范问题和婚姻家庭问题。与此同时,他在分析问题后果的基础上,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对策选择。这的确向我们所有关注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人,提供了一极为有益的思想资源和思考方法。下面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大学生常予以关注的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
首先,我们说教育是具有针对性的,《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给出了一个诠释,即高校的作为与社会的期望程度,其首要要旨是高校发展如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如果把教育的针对性具体到具体到高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就是怎么样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需要者,更是未来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
就有赖于适应和创新的统一。
我们说教育创新的首要之义就在于此: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相适应,努力造就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达到教育创新的这些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实行教育理论和理念的创新,而且还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特别要注重学科与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完善,形成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形成既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又能体现和反映高校优秀的办学特色、办学风格和办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创新的这些措施,必然提出怎样对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专业”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结构进行整合,并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通识”教育相兼容和相结合的重大问题。
这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通”关系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至于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通识”教育的思想,出现得更早些。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与“自由”教育相联系的“通识”教育的思想。这里所讲的“通识”教育,通常是指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曾经经历过时以“通识”教育为主、时以“专业”教育为主,或者两者并举、并立的发展时期。从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早期的高等教育似倚重于“通识”教育。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也相应地细分为不同学科、专业,分别培养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专业”教育的比重不断增大。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知识的不断交叉融合,使学科之间更新频率加快,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并存,“专才”与“通识”的需求同在。但是在总体上,“通识”似更多地受到重视。这是因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应该具有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相当广博的知识层面,应该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多方面的交流能力。显然,仅仅依靠知识领域过窄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的。
但不论怎样,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要着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共识的形成,是以对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的理解为基础的,以对当今世界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的分析为背景的,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为目标的,深刻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确立“以人为本”新理念的必然要求。最后尤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虽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等等,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是,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社会现象较复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教育问题亦是如此。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包括高等学校教育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因此探讨这一问题是必要的,也当是引人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尚重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09
[2]樊新民.当代中国社会问题[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06
[3]朱光磊.大分化新组合-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03
[4]王承绪.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