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甲午海战有感
观《1894甲午大海战》有感
观看了《1894甲午大海战》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它告诉我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从北洋舰队买了重甲舰后去日本访问那段就看得出来,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威慑敌人。
第二,我明白了国家即使再强大但是腐败会摧毁一切。从慈禧为了寿宴挪用舰队军费,到两艘重甲舰丢硬币分第三枚高爆弹,以及后来援兵听信逃兵谣言离开防区就说明了这点。即便强大的军事能威慑敌人,但是体制的腐败,官员的腐败一样会使强国变弱国。
第三,居安不思危是大国没落的根本原因。七年没购入新的战舰,就因为慈禧认为没有战事何必再花费金钱去购买战舰。这导致了后来北洋舰队吃了大亏。这样的败局,并不是靠一两个邓世昌就能挽救的,这是源自根基的失败,结出的果实早晚会落地化作泥土。
第四,永远不要轻视你的敌人,哪怕它的领土只有自己的一个省大。从影片中,我看到了清末皇廷的贪污腐败和人心涣散;看到了日本皇廷及日本民众万众一心使国家强大起来;看到了中国爱国海军将领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精神;更看到了英雄对皇权的无能与腐败只能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当权者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理念也决定了英雄们的命运乃至国家的命运。
相比于中国当今,可以发现现阶段的内患是官员的腐败问题。官员腐败也将影响当权党派政界的治国方针。治国方针虽有计划和方法,因为个别官员的腐败,为了自身利益阴奉阳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不能去很好的执行。外患是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伴着美国、英法、欧盟等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这些国家想的做的更多的是制约中国的崛起。最近的黄岩岛、钓鱼岛事件都是美国、日本及其他小国敌视制约中国的杰作。这样的时刻,我们更要团结一心,冲破重重阻力发展起来。
让我们铭记历史,昂首向前,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二篇:观甲午海战有感
观甲午海战有感
近日,在支队的号召下,我观看了《甲午大海战》的电影视频。,这部影片制作精良,思想性、深刻性、战略层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讲述了中国第一批海军勇士与日军殊死搏斗最终全军覆没的悲壮的故事,真实还原了那段逝去的历史。伴随着北洋水师的沉戟折沙,中国也开始了近代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泱泱大国自此瓜分,山河破碎,教训何其惨痛!而如今,已经度过了两个甲午年,沧桑巨变,往事如烟。但这段屈辱历史不应被我们所遗忘,而应成为心中那时刻敲响的警钟,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必无外交”。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历史、分析现实、采取措施,以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不让后人复哀后人也。
总体而言,甲午海战非战之罪,胜负之分更多的是“棋在局外”。决战前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地方政权割据混战,底层老百姓浑浑噩噩,外国列强肆意侵略。中国其实就是一棵被烂空了的大树,只要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倒。政府的腐败,国人的浑噩,涣散的军纪已经注定了北洋水师的灭亡,注定了腐败清政府的堕落。
而结局,正如片中主人公邓世昌呐喊的那样,“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甲午海战真实地决定了两个国家战后的走向:日本迅速成为强国,而中国却一次次被瓜分,积贫积弱。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终将被世界所抛弃。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说,“失败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如今甲午海战的硝烟散去近两个甲子,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遍体鳞伤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但历史的钟声仍在回荡,我们只有从这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中不断自省和反思才能进步强大。目前中国周边安全隐患不断爆发,从钓鱼岛到黄岩岛再到中越、中印关系不断紧张,台湾,新疆,西藏一系列问题都还没有妥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头上。作为一名军人,更要明白军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安定团结的保障,其强弱对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做好以下几点:
一.丢掉幻想,准备打仗!
以武止戈,能战方能止战!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不能心存侥幸,寄希望于外部,金戈铁马,枕戈待旦,才能确保胜利。、。
二、打仗硬碰硬,训练实打实
训练开虚花,打仗尝苦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战败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训练不实,弄虚作假。军事训练不实,是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极大不负责任。和平年代,作为消防官兵的我们,只有依靠平时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加强训练,才能在战时从容不慌的应对敌人的攻击。国防生作为后备军官,毕业后进入部队往往会走向基层带兵岗位。往小的方面看,要以高度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祖国负责。
三、改进作风,提高战斗力、凝聚力
晚晴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一败涂地?除了改革理念,外敌入侵等原因外,还有改革的领导缺乏猛药去苛、重典治乱的决心,缺少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作风虽然无形,但影响力无处不在。放在我们消防官兵中,这个命题同样成立。作风正,则上下学习训练热情涨;作风差,则上下内务思想纪律散;加强作风建设,应成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以作风促训风,才能建设成有凝聚力的优秀的集体。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逐梦发展的路上,在“中国梦”“强军梦”的指引下,让我们练就本领,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消防现代化人才,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吧。
第三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海战》观后感
“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邓世昌的这句话一直在我头脑回荡。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距今已经118年了,战火的硝烟早已消失,丧权辱国的时代也已成历史,就在人们对百年国仇渐渐淡忘之时,冯小宁导演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上近日来钓鱼岛主权冲突愈演愈烈,这部电影来的正是时候。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地方政权割据混战,百姓生活水生火热,外国列强肆意侵略,逼迫中国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成了清政府唯一的选择。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创建中国的近代海军。1877年一批怀揣强国梦的少年登上了远赴英国的海轮,进入了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清政府买下的铁甲舰回到祖国。就是这么一支优秀的海军,由于长期没有新式战舰的补充,没有炮弹补给,最终导致了舰队实力的衰败,就如同一头垂死的雄狮,任人宰割。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气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而这场战争也成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海战中日本的快速炮相比中国七年前的火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甚至出现弹药和炮筒不匹配,士兵们只能一边挫弹一边还击。面对北洋舰队的连连被击沉,关键时刻,邓世昌驾驶“致远”号冲出层层弹雨,挟着浓浓黑烟,直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冲去,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但是在敌舰上百门快速炮的轰击下,“致远”号最终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共存亡。
在感慨于邓世昌为国英勇献身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醒自己,为什么昔日的雄狮会被一个弹丸小国打败?一边是日本天皇带头捐款,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的战舰;一边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光绪问太监一个鸡蛋多少银子,太监回十两一个,官员腐败至此,可见一般。日本天皇为了筹措军粮,每天只吃一顿饭,号召全国节省开支;而我们大清国呢,不仅把购买军舰的银子用在了修建颐和园,甚至连购置弹药的银子也被官员私吞。更据讽刺的是慈禧口口声声的说“大清祖训有个规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 而最后只因怕日本打到北京丢了政权,就毫不犹豫的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影片中,邓世昌回家探亲,儿子问他,他的舰为什么叫“致远”,邓世昌回答“中国守着三万六千里海岸线,从郑和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大海深处驶去,一个放弃海权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亏。致远,就是走向大海深处,走向深蓝。可整个民族仍然处在一个浑浑噩噩的病态之中,也许需要一场更惨痛的失败才能让中国醒过来。总得有人用鲜血去警醒国人!”邓世昌代表着一批爱国志士,他们不畏艰难,不畏牺牲,勇于为国献身,他们有崇高伟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决心。他们的爱国精神引导我们追随他们的道路,为自己国家的强盛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不能不提的是,影片中详尽地说明了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由来,并用邓世昌率舰队巡游钓鱼岛、台湾及南海诸岛这一情节表述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它记录了我们的先辈对于疆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同样体现在1945年民国海军南海宣示主权,同样体现在1974年人民海军西沙海战和1988年南沙海战,以及此后许多次的保钓、护渔、对峙事件中。无论到什么时候,这种责任感在真正的华夏子孙的身上,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绝不退让,这是我们的海洋,我们的钓鱼岛!
第四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学习了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他们的同学中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中国和日本的起点本不相上下,然而不同的制度却使两个国家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古老的紫禁城里,整个中国充满腐败。皇宫里内务府的账目被查出来造假,李鸿章说:“现在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哪个干净,是不是都得查办?现在要办大事,和皇上沟通全依赖内府,所以这种小事就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吧……”这句话说出来当时中国无限的心酸。国要打仗,军费没有着落,于此同时,一座富丽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身为皇帝却手无实权,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却一味地只知寻觅乐子,置国家民族的生亡与不顾。软弱,忍让,无能全体现在了她的身上。那一句“开战可以,但是不可以先开炮,免得让他们得了理。”伤透了多少大臣和将士的心。打仗要的是士气,畏首畏尾换来的是整个普通木舰船队的沉没。
与此同时,和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国一心发展海军,尤其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本来,英国愿将一艘最新式的军舰卖给中国,但国人的喜悦很快化为泡影:朝庭因修颐和园早已无钱购舰,而修筑颐和园的费用足以买上二十艘新式军舰。当日本知道这一情况后,天皇再次带头捐款,每天只吃一顿饭,抢购下了这艘新舰,并命名为“吉野”号。
同样的国家境况,为什么日本可以一步一步壮大,而中国却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日本天皇知道若无国防,国将不防。身居岛国给他们带来了危机意识,中国这个东方的雄狮无疑是日本最强劲的对手。而中国的统治者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思想之中,殊不知当时的中国已经千疮百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两个国家最大的对比。若无忧患意识何来励精图治的决心和动力。这一道理其实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毅然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茫茫大海。中日双方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而日本军舰却没有一艘沉没。两军的对照也不难看出两国在军事上的投入。日方举全国之力打造其海军,而中国海军在出战之时竟配不齐全舰队的炮弹,这是何等悲惨。
关健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致远”号最终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邓世昌仰头长啸,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一个民族英雄最后时刻英勇绝决,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使命的责任。爱国之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情操。倘若国将不国,我们又怎能生存?
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在旅顺进行了灭绝全城的大屠杀。刘公岛,北洋舰队在港内进行最后的苦战,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赡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日本马关。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的哀求对手。李鸿章颤抖地在耻辱的条约上签下名字,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赔银二亿六千万两……
甲午海战已过去多年,中国也走向了强大。但这段国耻是我们永不能忘的记忆。筑我国防是一项不可停息的工作。
第五篇:《甲午海战》观后感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看完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感慨颇多,心情久难平复。今早醒来,那些海战的镜头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萦绕在我心头。其实当时的北洋海军实力是不弱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国之力才组建一支联合舰队。但日本却相当团结,没军费了,明治天皇带头捐款,命令全国官员捐出10%的工资购买最新式战舰;没粮食了,天皇宣布每天只吃一顿饭,全国都节省开支。
日本人的意志和团结不得不让人佩服,反观清朝政府,北洋水师七年没添臵新舰,弹药不足,以次充好,军费被贪污,难怪李鸿章无奈的说:“大清每年的钱财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经地方就相当不错了。”光绪有心奋发,以前每天吃三个鸡蛋,知道物力维艰后每天只吃一个,身边的太监总管告诉他:一个鸡蛋十两银子。他问李鸿章:“市面上鸡蛋怎么卖的?”李答:“一两银子大概可买800个左右。”官员腐败至此,可见一般。光绪有心强国,怎奈大权旁落慈禧,慈禧还教育光绪说:“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寝。”可惜后来一下子丢掉了1080里领土,很讽刺!
一声炮响,日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北洋官兵也奋勇抵抗,两边的战舰和指挥官实力其实差不多,但北洋的弹药实在太差,经常打中而不炸。否则至少可以击沉两艘日舰--松岛指挥舰和赤城号。海战历时两个小时,日军三艘战舰重创退出战斗,北洋被击沉四艘,其中包括邓世昌的致远舰,邓世昌本来可以活下来的,当时致远舰弹药打完了只剩鱼雷,世昌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挂起冲锋旗开足马力向日指挥舰松岛号撞去,把日军指挥官吓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挥附近所有日舰来拦阻炮击。在众多日舰的夹击下,致远舰沉没了,邓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此时邓世昌依然可以选择生还的,但是他们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到一种理念“舰在人在,舰忘人亡”,所以他选择了牺牲,永沉大海,同致远号一起,伴随他的还有他那只忠心的德国犬—太阳。这是最让我感动和震撼的一幕,之后北洋的节节败退,附近的军队见死不救,乃至北洋军舰龟缩不出导致全军覆没,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甲午之败,仅仅是慈禧和那些官僚导致的吗?不然,时也势也。用《阴符经》中的话来解释:“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政治腐败,政府愚昧妥协,人心尽失,爱国之士难以伸展,焉有不败之理。
邓世昌说:“让血液来警醒世人吧。”“致远,是到达远方的意思,希望我们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走向深蓝。” 历史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电影反复提到这句话。
想到现在历史教育的缺失,也许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传承太过缺失。有些东西,并非我们不了解它就不存在了。先人的梦,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辉在我们身边还剩下多少?并非我辈无能,只是遗忘了我们民族的信仰和坚持,因而我们没有办法去传承。
致远,镇远,定远,平远,济远,这些有着厚重历史的舰名应当传承沿袭下来
常营民族家园社区 侯井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