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件审理室党政纪条规背诵制度制度(周七条)
禄劝县纪委监察局案件审理室党政纪条规
每周背诵7条制度(周七条)
第一条:为加强对《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党政纪条规的深入学习和准确理解,提高执纪办案能力,结合我县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案件审理室党政纪条规每周背诵7条制度是指案件审理室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实行每周背诵党政纪条规7条的制度,简称:“周七条”。
第三条:实行 “周七条”制度背诵的内容主要为《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等与案件审理工作相关的党纪政纪法规和其他党内法规、国家法律法规。
第四条:每年年初,案件审理室应制定当年的“周七条”主要任务、背诵法规范围和每周背诵条规组成等年度计划。案件审理室2012年“周七条”计划为: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三个法规逐条背诵一遍。每周背诵法规7条,组成为党纪4条、政纪3条。
第五条:“周七条”制度适用于案件审理室案件主办人员,解任非领导职务人员不在此范围之内。
第六条:“周七条”制度实行检查督促制度,在每周周五至次周周一期间对本周“周七条”制度进行检查督促,如未能按要求完成则进行记录,作为案件审理室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周七条”检查督促,主要由案件主办人员相互检查督促和本室主任或解任非领导职务人员进行。
第八条:“周七条”制度在执行中,还应对条规的相关解释、释义、辅导材料进行学习,加强理解。
第八条:本制度从2102年2月13日起执行。
案件审理室
2012年2月12日
第二篇:案件审理委员会制度
案件审理委员会制度
第一条 为了保证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时准确地审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案件,根据《行政处罚法》、《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审理工作规则 》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审理我局有关执法部门立案查处的案件,适用本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立案:
(一)在监督管理中发现认为需要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现场处罚的案件除外);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报,经初步核查,认为需要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
(三)有关部门移送并认为需要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
(四)同级政府或者上级部门交办的;
(五)其他需要立案的。
第三条 局设立行政案件审理委员会(简称“审委会”),负责审理全局立案查处的行政案件。审委会设委员九名,其中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一名。
第四条 审委会下设案审委办公室,具体职能如下:
(一)负责行政执法案件初审;
(二)组织召开审委会会议;
(三)负责审委会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条 凡立案查处的案件,案件承办部门调查结束后,承办人员填写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并附案件的全部材料,于案审会会议召开三日前报送审委会办公室初审。
报送审委会办公室初审应具备下列案件材料:
(一)《立案审批表》
(二)有关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行政相对人陈述、调查笔录、现场勘验检查笔录、检验、检定或者鉴定结果);
(三)其他有关材料
第六条 案审委办公室负责对案件承办机构报送的全部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工作自接到报送案件之日起3日内审毕。初审结果如下:
(一)对案件材料不齐全的,责成案件承办构补正或纠正;
(二)对案件材料齐全的,提交审委会审议。第七条 审委会审理案件实行会议制度。
审委会会议由主任委员或者副主任委员召集。对给予行政相对人较重行政处罚、属于听证范围的案件,应当由审委会三分之二以上单数委员参加集体审议;对其他立案查处的案件可以由三人以上单数委员参加集体审议。
听证范围的案件是指拟作出下列行政处罚之一的案件: l、责令停产停业的;
2、吊销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或者计量器具修理许可证的。
3、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超过1000元的;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超过10000元的。
第八条 审委会审理案件实行回避制度。审委会人员与审理案件有直接关系或其它关系,应当回避或书面申请回避。
第九条 审委会应当对案件进行全面审议,并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根据情节及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二)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免予行政处罚,免予行政处罚;
(三)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予行政处罚;
(四)违法案件依法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移送有关部门或者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五)违法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的或者程序违法的,由案件承办机构补证或者纠正。
第十条 审委会审理案件应制作《行政案件审理记录》,对各种意见应如实记录。处理意见作出后,出席会议的委员都在《行政案件审理记录》上签字。
第十一条 审委会应当将处理意见告知行政相对人,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其中属于听证范围的,同时告知行政相对人享有听证的权利。审委会应充分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记录在案。
行政相对人要求听证的,审委会应当在接到申请听证的书面材料15日内组织听证。听证会由审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主持。审委会办公室负责制作《听证笔录》,由听证主持人及听证参加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盖章。
第十二条 审委会在听取行政相对人陈述和申辩或者听证活动结束后3日内,应持有关情况和笔录报送主任委员;必要时,可以再次召集审委会会议进行审议。
第十三条 局长对审委会提出的处理意见进行审核,签发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其他行政处理决定。
第十四条 审委会办公室应当组织案件承办机构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有关的处理决定书,并应当严格履行执法文书交接核准手续。
第十五条 审委会办公室负责督促案件承办机构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归档,上报备案。
第三篇:从府兵制试论案件联合审理制度的建立
从府兵制试论案件联合审理制度的建立
从字面上看,府兵制与案件联合审理制度似乎相距甚远,但历史发展的规律证明,上层建筑只有在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基础的发展情况相适应时,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府兵制作为隋唐时期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开创有唐一代盛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府兵制的了解分析,我们认为,该制度在其社会资源背景、人员调配以及战训安排等方面,对提高当前新形势下案件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进而对提高案件质量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文拟从基层案件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远鉴府兵制的有关特点,对案件联合审理制度的建立进行初步探讨。
一、当前案件审理工作的一些情况和人员构成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根据我们自身在案件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特别是通过参加全市范围内案件质量检查、工作研讨等业务活动,我们突出地感到,中央纪委和市纪委对案件质量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各基层单位的人员业务素质和案件质量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当前从案件分布到人员构成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审理案件的数量分布不均。可以概括为:区县多、委口少。在我市的案件审理工作布局中,区县与委口都应占据相当的比重,但多年来的状况则是:区县尤其是农村郊县纪委审理的案件数量较多,有的达到了每年几十件;而市属各委办局纪检组织审理的案件较少,有的甚至多年来未审理过一起案件,部分单位审理人员对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2、基层单位审理重大复杂案件的机会不多。基层审理的案件中司法移送案件占有相当比重,其余的自办案件又以轻处分类居多,一些大要案件往往已由上级纪委直接调查和审理,客观上减少了基层人员通过审理复杂疑难案件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
3、上级监督的覆盖面所限,无法保证案件质量的全面提高。案件备案制度和案件质量检查制度对提高案件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上级纪委对基层审理的案件不可能做到件件落实、逐一把关。通过一年一度的案件抽查,发现的问题确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但相对于基层审理的大量案件,却也无法实现面面俱到。
4、人员新老失调,其中又以新同志占较大比重。这一点在市纪委集中开会时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来是交流经验的座谈会,却几乎成了介绍新人的见面会,基层单位相当一部分同志从事审理工作不超过半年。
5、人员流动有快有慢。比较各基层单位审理人员调整 的周期:纵向来看,委口调整较快,区县则调整较慢,有的区县审理人员一干就是十几年直至退休;横向看来,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同一时期新从事审理工作的人员中,来自委口纪检组织的一般多于区县纪委。
6、人员素质不整。从审理工作业务水平的总体来看,老同志要好于新同志,区县纪委要好于委办局纪检组。但从全市范围的业务交流工作中就可看出,委口纪检组织很难像区县纪委一样提出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和建议。这一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实际办案数量的多少有重要关系。
7、基层审理人员往往身兼多职,有的要从事本单位分派的其他工作,有的甚至参与案件调查取证,客观上难以保证查审分离原则的落实,更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业务学习和审理实践。
二、当前工作形势对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客观要求
1、不断严谨完善的政策法规环境要求审理人员具备比较扎实的政策法规知识。审理人员特别是新同志普遍有一个突出的体会,就是审理工作的规范性强、政策性强,从程序到实体,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党和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新的法纪法规不断制定出台。这样,一件具体案件审下来,面对堆积如山的法规依据,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感觉。例如,在审理一起领导干部违纪案中,根据该案的性质情节,应给予被处分人行政撤职处分,但本人 在案件调查阶段已被免职。当时,《关于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刚刚颁布不久。由于对这一新近生效的文件学习掌握不够,审理人员便认为被处分人已无职可撤,而减轻或加重处分又于法无据,案件审理于是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后经市纪委及时指导,才知上述文件已对此种情况做出了明确规定,该案的处理方得以顺利完成。因此,要将法规依据用准用全,审理人员尤其是新同志就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需要通过案件审理的不断实践,从而才能避免出现因法规适用不当造成的案件质量问题。
2、被处分人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要求审理人员具备比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案件类型呈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党员和监察对象受到处分后的反映也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而开始与办案人员进行逐字逐句地推敲争论。从客观上说,这有利于提高案件的整体质量,但也意味着对审理人员的案件把握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满足上述要求,就不能不通过参加具体案件的审理实践工作来实现。例如,我们曾给予一名违纪干部行政降级处分,有工作人员为了能顺利结案,就在未掌握处分的具体执行内容的情况下便告诉其该处分不影响工资待遇。当被处分人最终得知自己被降低级别工资后,反而一度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险些造成申诉。因此,要使案件审理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当事人的推敲,审理人员就要 从自身做起,通过一言一行、一字一句的点滴积累,进而上升为工作艺术,才能在日趋复杂的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有条不紊,占据主动。
3、案件质量的提高要求对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实现普遍化、常态化、制度化。中央纪委《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纪检机关案件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案件审理工作,是保障和提高案件质量的客观需要。《意见》要求,提高案件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鼓励依托工作实践培训案件审理干部,提倡采取抽调办案等方式加强工作培训。笔者在从案件检查室调整从事审理工作之初,便有幸参加了市纪委组织的全市案件质量检查工作,通过用审理的眼光审视案件查办全过程,不但纠正了自己原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也为今后办案的规范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意见》的提出,正当其时。它已经为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指明了路径,现在重要的在于要重视开拓实践培训的新路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提高案件质量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三、府兵制对提高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借鉴意义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武装力量组织运行体制。该制度始创于西魏,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至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采取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军队的士兵(府兵)平时就是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 仗。府兵参战的武器和马匹自备,府兵的选拔和训练由分布全国的折冲府负责,出兵征防则由朝廷派遣将领统率。
结合当前审理人员的基本构成情况和培训目标,我们认为,府兵制的以下几个特点可以为基层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兵农合一,兵农合治。府兵制达到成熟完善阶段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现了农民与士兵之间身份职能的随时转换,做到平时耕作、战时打仗,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兵源问题,客观上对当时的生产发展也有着积极作用。正如刚才所提到的,当前审理人员往往身兼多职,或多或少地会分散审理工作的精力投入。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将审理人员从其它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将案件审理的工作职能最大化。
2、集中教阅,征战教战。对府兵的大规模讲武教战,从北周时起已经经常化,至唐代已经形成制度,府兵在服役年限中,每年至少要有两到三次的集中教阅,演习实战阵法。此外府兵参与宿卫征防的过程,也是其在实战中熟悉战法重要场合。联系当前,这一特点无疑为解决部分单位经验短缺又无案可审的问题具有参考意义。
3、分番轮役,集中效率。唐代府兵按照分番制度分配征防任务,根据路途远近将每个折冲府的府兵分为几组(番),轮流上番执行宿卫京城或出征作战任务,上番期限 一般为一个月。这种番第制度有利于将分散各地的府兵集中使用,同时又兼顾了各地的日常值宿作训,更重要的是使府兵队伍能够普遍通过执行实战任务而得到锻炼。当前全市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同样具有分布范围广、承担任务多的特点,采取轮流抽调办案以提高业务水平,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四、关于案件联合审理制度具体内容的几点设想 我们所预想建立的案件联合审理制度,就是由市纪委牵头,在全市范围内抽调审理人员组成联合审案组,对重大复杂案件和基层典型案件,采取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员的方式进行集中审理的一项案件审理工作制度。其实施原则可以概括为:统一调度、均衡配置、集中练兵。具体内容有:
1、在政策法规依据方面:根据《党的纪律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审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程序的规定》、中央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纪检机关案件审理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和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2、在组织发起方面:由市纪委案件审理室领导协调,根据全市各办案单位定期上报的案件管理数据,每年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典型案件,或分若干次集中进行审理,或规定抽取案件的比例,随时报送、随时审理。
3、在人员组成方面:由市纪委根据各区县委口审理人员构成、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综合情况,采取新老结合、高低搭配的方式,组成若干个联合审案组,对抽取的案件履行审理阶段的全部程序。每组成员两到三人,分别从案件归属地办案单位、审理业务基础较好的办案单位和审理人员新、任务少的办案单位,各抽调一名审理干部组成。各组组长由市纪委案件审理室指定,同时作为该组所承办案件的主办人。
4、在工作机制方面:各组承办的案件由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协调有关办案单位后确定。各组由案件归属地办案单位领导,接受市纪委案件审理室的监督,履行对该案审理的全部程序。各组组长应注意创造条件让全体组员均能参与案件审理的各个环节,并及时向市纪委案件审理室汇报案件审理工作进展情况。
5、在总结提高方面:各组承办的案件审结后,应写出案件联合审理总结报告,重点就主要案情、案件本身所发现的问题、本组成员在审理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做出总结并报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和案件归属地办案单位。市纪委根据办案成果和人员表现,适时对基层单位审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同时确定下一步的案件抽取和分配方向。
五、关于案件联合审理制度的预期效果
根据前述案件联合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我们将该制度的预期效果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作为案件联查协作制度的向后延伸。2008年以来,市纪委在案件调查阶段实行联查协作制度,跨区域、跨系统抽调全市范围内的办案力量,形成了案件突破的集中优势。案件联合审理制度也正是本着广视野、多层次的工作思路,为成案后的审理阶段提供了新的机动力量,从人员配备上保证了案件质量的提高。
2、可以作为案件质量检查关口的向前推进。市纪委连续多年的案件质量检查活动,对各基层单位案件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案件质量检查仍只能停留在抽查的层面,检查的对象也主要是已经结案的案件。一旦发现了问题,也已大多生米煮成熟饭,挽回的余地有限。案件联合审理制度则是将工作切入点选在案件审理的实时全过程,保证了审理监督把关的及时全面。
3、可以作为乡案县审制度的有益补充。目前,中央纪委已着手推行的乡案县审制度,主要是根据隶属关系将审理权限上移一级,其主要目的仍在于提升基层执纪办案能力,确保基层查办案件的质量。而案件联合审理制度在对审理权限的归属上,则打破条块界限,为可能积压的案件增派办案人员,为经验不足的人员提供实践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案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向合理流动。
综上,在提高基层审理人员业务素质方面,建立实施案 件联合审理制度所希望取得的最终效果,可以概括总结为:应做到“四知四会”,即知法规、知程序、知案情、知不足;会谈话、会订卷、会协调、会学习。即,通过持续有效地开展审理实践,使广大基层审理人员切实打牢理论知识基础,不断丰富经验技巧,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提升动手动脑的能力。
2012 年4月24日
第四篇:民商事案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规定的应用
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规定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严格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苏高法审委[2004]2号)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
为切实落实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正确、及时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对民商事案件审限的规范和管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已于
2004年1月15日由本院审判委员会第1次会议讨论通过,现于印发,望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二00四年一月三十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严格
执行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为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人民商事案件审限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现就民商事案件审限中止、延长等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适用情形
第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上诉讼:
(一)一万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二)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五)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六)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第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审限内难以结案的,可以延长审限。
(一)案情疑难、复杂;
(二)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三)矛盾易激化案件、集团诉讼等需要做调解工作的;
(四)当事人协商一致,申请人民法院暂缓审理的;
(五)其他需要延长审限的情形。
第三条 下列情形不应计入审理期限:
(一)公告、鉴定的期间;
(二)审查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管辖争议的期间;
(三)委托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
(四)经审委会讨论后,向上级法院请示待决的期间;
上述期间的计算,自合议庭或审委会决定之次日起,至相关事由结束之日止。
二、报批和备案
第四条 符合本规定第二条,需要延长审限的,应区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审理期限为6个月。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需要再次延长的,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
(二)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期限为30日。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20日,但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
(三)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个月。需要延长审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四)涉外案件,按照《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涉外民商事案件审限管理办法》办理。
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0日。
被罚款、拘留的人不服罚款、拘留决定申请复议的,上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5日内作出决定。
第五条 案件审限需要延长的,应当在审限届满10日前,向本院院长提出申请。需要再次延长的,应当在审限届满10日前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第六条 对于下级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限的报告,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审限届满前3日作出决定。
需要本院院长批准延长审限的,院长应当在审限届满以前作出决定。
第七条 对于须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延期的案件,经院长签署意见后,由各审判庭直接报上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批。
第八条 出现本规定第一条所列情形导致诉讼中止的,审理期限自相关情形消失后恢复计算。
中止审理须经审判庭庭长审批(本规定第一条第六项应经院长审批),并作出书面裁定。
第九条 各审判庭应在审限届满之日前,将依法批准延长的材料送立案庭备案。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批的,以审批材料为延长期限的依据。
诉讼中止、恢复审理均须报立案庭备案。
第十条 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的,报批和备案手续参照审限中上来办理。
三、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审限的中止、延长情况作为审限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审理期限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十二条 案件未能在法定期限内审结,又未按上述规定办理中止、延长审限等手续的,一律按超审限处理。
第十三条 案件审限中止、延长等情况应由各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每月统计,予以通报。
第十四条 审判人员故意拖延办案或者审限中止、延长事由与实不符的,审限管理人员未按规定审批的,依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五条 本院有关审理期限的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发布部门:江苏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4年01月30日 实施日期:2004年01月30日
第五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已于2000年9月14日由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9月28日起施行。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法释〔2000〕29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
(2000年9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30次会议通过)
为提高诉讼效率,确保司法公正,根据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有关规定,现就人民法院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各类案件的审理、执行期限
第一条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被告人被羁押的第一审刑事自诉案件和第二审刑事公诉、刑事自诉案件的期限为一个月,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两个月。有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审理期限可以再延长一个月;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上诉、刑事抗诉案件,经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审理期限可以再延长一个月。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被告人未被羁押的第一审刑事自诉案件,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审理期限为二十日。
第二条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期限为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延长的,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三个月。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三个月。
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三十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但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
审理第一审船舶碰撞、共同海损案件的期限为一年;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
审理对民事判决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三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审理对民事裁定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三十日。
对罚款、拘留民事决定不服申请复议的,审理期限为五日。
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条的规定,不受上述案件审理期限的限制。
审理涉港、澳、台的民事案件的期限,参照涉外审理民事案件的规定办理。
第三条 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期限为三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期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审理行政上诉案件的期限为两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两个月。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二审案件需要延长期限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两个月。
第四条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刑事案件的期限为三个月;需要延长期限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裁定再审的民事、行政案件,根据再审适用的不同程序,分别执行第一审或第二审审理期限的规定。
第五条 执行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执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还需延长的,层报高级人民法院备案。
委托执行的案件,委托的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后一个月内办理完委托执行手续,受委托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委托函件后三十日内执行完毕。未执行完毕,应当在期限届满后十五日内将执行情况函告委托人民法院。
刑事案件没收财产刑应当即时执行。
刑事案件罚金刑,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三个月内执行完毕,至迟不超过六个月。
二、立案、结案时间及审理期限的计算
第六条 第一审人民法院收到起诉书(状)或者执行申请书后,经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收到自诉人自诉状或者口头告诉的,经审查认为符合自诉案件受理条件的应当在十五日内立案。
改变管辖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应当在收到案卷材料后的三日内立案。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第一审人民法院移送的上(抗)诉材料及案卷材料后的五日内立案。
发回重审或指令再审的案件,应当在收到发回重审或指令再审裁定及案卷材料后的次日内立案。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裁定(决定)的次日立案。
第七条 立案机构应当在决定立案的三日内将案卷材料移送审判庭。
第八条 案件的审理期限从立案次日起计算。
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期限,从决定转为普通程序次日起计算;由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期限,从立案次日起连续计算。
第九条 下列期间不计入审理、执行期限:
(一)刑事案件对被告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
(二)刑事案件因另行委托、指定辩护人,法院决定延期审理的,自案件宣布延期审理之日起至第十日止准备辩护的时间;
(三)公诉人发现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延期审理建议后,合议庭同意延期审理的期间;
(四)刑事案件二审期间,检察院查阅案卷超过七日后的时间;
(五)因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法院决定延期审理一个月之内的期间;
(六)民事、行政案件公告、鉴定的期间;
(七)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
(八)民事、行政、执行案件由有关专业机构进行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
(九)中止诉讼(审理)或执行至恢复诉讼(审理)或执行的期间;
(十)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或者提供执行担保后,执行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一)上级人民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期间;
(十二)执行中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间。
第十条 人民法院判决书宣判、裁定书宣告或者调解书送达最后一名当事人的日期为结案时间。如需委托宣判、送达的,委托宣判、送达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审限届满前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送达受托人民法院。受托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委托书后七日内送达。
人民法院判决书宣判、裁定书宣告或者调解书送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结案时间遵守以下规定:
(一)留置送达的,以裁判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日为结案时间;
(二)公告送达的,以公告刊登之日为结案时间;
(三)邮寄送达的,以交邮日期为结案时间;
(四)通过有关单位转交送达的,以送达回证上当事人签收的日期为结案时间。
三、案件延长审理期限的报批
第十一条 刑事公诉案件、被告人被羁押的自诉案件,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七日以前,向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被告人未被羁押的刑事自诉案件,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十日前向本院院长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 民事案件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十日前向本院院长提出申请;还需延长的,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十日前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行政案件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十日前向高级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 对于下级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办案期限的报告,上级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三日前作出决定,并通知提出申请延长审理期限的人民法院。
需要本院院长批准延长办案期限的,院长应当在审限届满前批准或者决定。
四、上诉、抗诉二审案件的移送期限
第十五条 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通过第一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刑事案件,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上诉期限届满后三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第二审人民法院。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直接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刑事案件,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第二审人民法院移交的上诉状后三日内将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
第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抗诉的刑事二审案件,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上诉、抗诉期届满后三日内将抗诉书连同案卷、证据移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第十七条 当事人提出上诉的二审民事、行政案件,第一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人民法院收到答辩状,应当在五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
人民法院受理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民事、行政案件的移送期限,比照前款规定办理。第十八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立案时发现上诉案件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在两日内通知第一审人民法院。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第二审人民法院的通知后五日内补齐。
第十九条 下级人民法院接到上级人民法院调卷通知后,应当在五日内将全部案卷和证据移送,至迟不超过十日。
五、对案件审理期限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审理案件期限情况作为审判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案件审理期限的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建立审理期限届满前的催办制度。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建立案件审理期限定期通报制度。对违反诉讼法规定,超过审理期限或者违反本规定的情况进行通报。
第二十三条 审判人员故意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分。
审判人员故意拖延移送案件材料,或者接受委托送达后,故意拖延不予送达的,参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五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分。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发布前有关审理期限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