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个习惯》读书报告
12月读书报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个月看的书是美国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不光是领导者、管理者要读,而是每个人都应该读。通过读此本书应达到“试图改变自己,轻松面对生活”。在逆境中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修炼自己的品德,认定自己的人生哲学。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优秀是一种习惯。因为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为你越是主动积极,就越能以终为始地掌握人生方向,坚持要事第一地有效管理人生,能够不断砥砺自己,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人方懂得如何知彼解已,不断地自我增值,并找寻圆满的双赢思维、统合综效的解决之道,在自我发展、完善的同时,为亲朋好友、公司、社会创造价值。
本书还将人类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依赖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独立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这三阶段同时也分为生理、情感或智力。生理的独立不代表心里的独立,生理的缺陷也不代表智力或情感的发育不足。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我是一个生理上完全独立,情感上却不能独
立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有人商量一下、支持一下。自身价值和安全感很多时候来自于别人的看法,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别人的好、恶而影响到我的自我评价。我需要在心理上不断强大,完善我的情感,使之能逐渐独立,能自我管理,做到行事主动、自我负责。
“产出/产能平衡”原则,是另一个让我有所收获的原理。效能在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以此类推,高效能人士的高效能,一定是将这个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理发挥到了极致。那个“产金蛋的鹅”的伊索寓言,可以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持好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会帮助我们更有效的利用好手里的资源,相反急功近利常常会毁掉我们宝贵的财产。
我们工薪阶层最宝贵的能力应该就是赚钱的能力,如果不能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眼光就会受到局限,能力也不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就只能在现有的职位上踏步,每天忙忙碌碌,生怕老板一个不满意,职位不保。为了变被动为主动,不妨在自己的产能上多做投资,提升自我能力,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自然老板也不会轻易炒我的鱿鱼。从个人来讲,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污水处理工艺的学习、控制。两年下来,也只会对厂内的工艺进行生产管理,对其他工艺知之甚少。经验告诉我,很多时候知识点都是触类旁通的,只知道一个自然思维会受到限制。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职位的变更,面对厂里经常有的参观、交流,这个弊端愈加明显。这也促使我去投资我的产能,增加自己的知识面。
七个习惯里的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等习惯,其实生活中我们一直
在用。读了这本书后,对这些习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七个习惯,它是贯穿于一个人人生所有时期的习惯——不断更新。通俗点说,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地进步,学习和进步呈螺旋式上升。学了一点、进步一点,再学习一点、进步一点。所谓“人生就是不停地学习”、“学无止境”!
2012-1-6
第二篇:读书报告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看标题,我就很厌烦,因为看起来这就是一本成功学的书,我就像往常一样,把书丢一边,然后对成功学又是一番吐槽,记得高晓松曾经说过,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千万别去信仰。然而,从一翻开书,我就后悔了,而现在不断的工作经历,让我理解更加深刻。经历、习惯、成长,三个过程,让我完成思想的完美蜕变,每天都是奔向一个目标——创造价值,追求价值。
经历
人的三个阶段,依赖,独立,互助,作为新入职的新人,依赖是必不可少,也是无奈之举。每个人都渴望思想独立,渴望行为独立,但是,如果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就无法独立,即使你四肢发达,但是你的思想是无法独立的,因为你什么都不懂,每一个指令都需要别人发出,每个动作都需要别人示范,你就是简单的人造的机器人——man made robot。
其实人生短短几十载,糊涂一生也是过,奋斗一生也是过,但年轻人必须是热些沸腾,满志踌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奋斗不艰辛?年轻人要成长,必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成长历程。出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有责任心,缺乏的是一种经历,一种蜕变。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就不能意识到自己还是处于一个依赖期,和别人一样肩负着责任,却不能够独立完成,意味着这份属于自己的责任被别人分担,就无法独立。如果自己能够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做事,然而没有合作的意识,即使以一己之力勉强完成工作,但绝对是无法高效能地完成。只有经历这样的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夯实自己的基础,丰富自己的经历。
习惯
我们刚进入职场,注定我们需要积极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根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注定我们要以始为终,我们的使命宣言注定了我们的高度,一个人站的越高,看的才能更远。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对生活不同的认知,来源于我们将心如何安放。给心一个可以缓冲的角落,狂躁的时候,需要一些安静;愤怒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忍耐一些;难过的时候,给自己 一些快乐的理由;低落的时候,寻找一些温暖的安慰。给自己一个角落,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很快的冷静,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生活就不再是一场漫无目的的追寻。
所以,有效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能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外部环境,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自己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同时以积极的心
态选择自由。.以终为始这个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有一点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那就是思维的根源:人生的最终理想蓝图。于是你必须开始重新思考那些教诲和曾经的行为,标准化的价值观,你的人生的理想蓝图,相信当重新回到起点时,你会格外的充实,面对目标和使命,你也会无比的坚定,因为这是你想的!一只鼬鼠要与一只狮子决战,狮子果断地拒绝了。鼬鼠说:“你害怕了吗?”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过多打搅,因为成功的秘诀就是抓住目标不放,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琐事上。我们不能不去面对的是这些生活的琐事,但是只有了明确了目标,以始为终,我们才能做好自己,达成目标。要事第一这个习惯在财务部是说的比较多的,张广平总监经常教育我们要把事情归类,紧着最重要最急的事情去做。参加工作一个月了,但工作起来,经常会遇到困难,有时候自己每天都忙得脸都绿了,几项工作却都没做完,成长的焦急让自己刻意的去寻找更好的方法,直到今天看了“要事第一”,才算是看明白什么才是我们必须真正遵循并坚定执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准则。其实,对于我来说,最让我受益的其实就是:首先分清自己在工作中所担当的职责,然后将这个职责的任务罗列出来,进而形成一个周密的计划,当然在这些事物当中,要按照紧迫性以及重要性来区分哪些是属于我们重点关注并花费主要时间和精力的“重要非紧迫”的事物,哪些是属于其他三类 “重要紧迫”、“不重要紧迫”、“不重要不紧迫”。然后再按照计划来安排和执行自己工作。现在我才明白公司要求我们每个月做汇报的目的了。当然,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样会过得太累,生活很死板,但是,我们合理安排我们的工作时间,我们休闲时间,即使碰到突发的事情,我们也能从容淡定。
双赢思维,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互利的思考框架与意愿,目的是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不是基于资源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我们面对自己的同事,合作做好事情,对于客户,我们做好服务取得收入,这就是双赢。我认为成为一个好的会计人员,如果想成功的把账做好,就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对每个服务对象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想一下,不同的服务对象对于同一件产品肯定有不同的需求。
知彼解己,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会计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在与枯燥的数字作斗争的时候,更多的是沟通,我现在是做五金采购结算和铁路运输结算,尽管操作不是很熟练,但是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我去了解别人的想法,相互间误解就少了,工作也顺利的多。
统合综效这个习惯的来源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1+1>2.他阐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说大家齐心协力,比自己各自奋斗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就是号召大家要有合作精神,要有团队精神.而统合综效的沟通,则需要每个人都敞开心扉,贡献自己的想法,并接纳别人的想法,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有分歧的时候,那分歧的部分肯定有自己没有想到的东西。因此尊重差异的存在,并且能够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够达到统合综效.同时,在合作的时候,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不能够消极对待,一致并不代表团结,要学会化阻力为助力,这样才能够推动前进.个人的参与决定着集体的成败,越是努力地付出,就越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越能够促进整个集体的成长和发展.习惯七,不断更新。孙子兵法中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止步不前,一成不变只会被淘汰。不断更新谈到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七习惯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径。
成长
当然对于我这样的社会经历比较少的毕业生来说,无论从思想,经历,能力等各方面都无法做到完全独立,更谈不上互赖。但是,一颗心越滚烫,就越强壮,我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敢于担当,我相信只要这样努力的磨练下去,不能做到最好,至少我能做到更好。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更要有脚踏大地的地(底)气。尤其是我们青年人,一定要立足实地,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
这次学习的七个习惯确实是一把遮阳伞,涵盖了我们整个成长的方方面面,而在这把伞下的我们是选择在下面熟睡,还是举起它大步向前走,这又是我们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了。
第三篇:七个习惯读书心得
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我在上海总部培训是知道的一本书,这本号称“影响了仅次于《圣经》”的书连带着学习的课程让我收获很多,它帮我解答了很多疑问。
常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之前我自我感觉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不能抱怨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默默的介绍世界给我们的一切。但是总是对世界保持这种外表下的淡定和不停的抱怨有很多的区别吗?显然,抱怨没有,会让人跟消极悲观;淡定也没有积极作用,既然是不如意,不去改变也没有用。成功的人都不仅保持冷静,而且去积极改变,用实际行动改变外部环境,争强自己,掌握主动。这就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要阐述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改变,自己不主动做,没有人推着你去做,更没有人替你去做。
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总是会有差距的,很多人在现实和理想中会迷失,丢掉理想附和现实,也就失去了目标,最终徘徊与迷失,浪费着生命。无论对于工作还是家庭,以至于生命,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要以始为终,BEGIN WITH END IN MIND。任何事情都以目标开始,要有计划。这是第二个习惯。
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同样对待,要有主次之分。无论事情迫切与否,总要把要事放在第一位。但是这个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很难,我们总是会被一些琐碎的急迫的事情烦劳,要做到要事第一,必须学会对某些事情说“不”。
前三个习惯告诉我们这么提高个人的能力,习惯四,五和习惯六则告诉我们如何实现公众领域的成功,也就是告诉我吗如何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习惯四告诉我们要有双赢思维(THINK WIN/WIN),双赢思维基于互相尊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既不是损人利己也不是损己利人。我们从小到大被各种考试,比赛,评比,培养了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思维,我们要树立这种双赢思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必须很注重这个习惯的培养。这个习惯要求我们有一种正直,成熟和富足的心态和品德。
习惯五,要求我们知己解彼,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就是要求我们要想被人理解,要先去试图了解对方。这个理解对方,不是去用手段沟通人际,而是要用心去聆听别人,真正的沟通。尊重别人,也得到对方得认可。
1+1可以大于2,这是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告诉我们的。人与人直接的合作,不止两种选择,要抛开各自的看法,寻求第三种方式解决问题,创造1+1大于2的结果。这是一种创造试的合作,不仅仅是抛开不同,妥协不同,而要集思广益的合作。
最后一个习惯,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不断地使锯子锋利。谈的是在身体,精神,智利和情感方面都要不断更新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的提升和保持。我们的目标是过着身心平衡的生活,我们的更新也是全面的。
以上这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前三个习惯在于我们本身,确立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着重于如何进行个人修炼,由依赖转向独立,实现“个人成功”;第四、五、六个习惯,即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都将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前六个,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通过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获得实质性的变革,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第四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题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我的同学向我推介的一本书,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的自信心得到了鼓舞,开始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来对事情进行指导。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主动积极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扬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怼别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事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积极主动不仅指行驶的态度,这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一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应该是正面的不应该是负面的。无论是能直接控制的、间接控制的还是无法控制的问题,解决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也就是说,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解决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我们才能做到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许多人在埋头苦干时,尚未发掘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是为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你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么,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主要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它的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之后,创造出一个文化。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得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东西。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来,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顺位。要事是我们前一阶段讨论很久的一个概念,多么的好我就不说了,我认为要事是目标事情,是符合宣言中以原则为重心的目标,这样的事才应该被称为要事,如果弄不懂什么叫要事,就难以把时间管理好,要事也做不好。每个人的要事都不一样,因为要事是因使命,价值观来定的,所以要事是因人而定的,而且事情的重要性是大于时间的,所以紧急不紧急是时间管理的事,而要事的完成是与以终为始的延续。有效能的人会用少量时间处理的紧急,危机事件,他们将工作焦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来保持效益与效率的平衡。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的,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重点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患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双赢思维我认为把人引向了更高的层次,也是做人的境界,似乎更高于佛家学说,既现实又大爱,这一点很难做到,又很容易做到。大多数人的性格是做不到的,少数性格类似的人努力后会做到,所以双赢思维是我成熟所追求的目标,是对自己,社会了解的更深的表现,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七个习惯中最难作到的,也直接影响着统合终效。在双赢思维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维上都提到了人际关系,我也这样认为,双赢是人赢,而非物赢,那么要不伤害自己还要让双方都好,就必须有两好的人际关系,而书中的主要流程的第一点也说了在勇气与体谅之间实现平衡,以需求共同利益,双赢还要需要勇气和体谅,所以要学会双赢的思维。具有双赢思维的人,往往有三种个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他们忠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觉,能以豁达体谅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体验;相信世界有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人人都能共享。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决斗场,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非强即若,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
习惯五:知彼解己,沟通的原则
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在有了双赢思维的基础上,人就会耐心的去倾听,才会有合作产生,如果没有双赢思维的思想,就谈不上了解对方和解放自己,这一点我做得不好,很多时候别人的话是听不进去的,所以根本就不了解对方的意图,只是一味的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不可能协作好,知彼解己需要的是主动,如果单方面去做是没有效果的,所以了解到此习惯的人一定要拿出诚意来,毕竟大多数人还是使用过去的观念去处理问题。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若要用一句话归纳我在人际关系方面受到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讲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称许彼此的歧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利基,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统合综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为了同一个目标研讨的过程,我们目前有两套或者四套五套的方案,惟独缺少第三套方案,意思是说:大家很难达成共识,商讨出大家都认可的方案。统合综效是对付阻碍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则消极,不合逻辑,情绪化和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的后果就等于向弹簧施加作用力,结果还是要反弹。如果将双赢思维,换位沟通与统合综效原则整合,不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助力,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统合综效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
不断更新谈到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习惯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径。对家庭而言,习惯七透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就像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即是一例。对于不断更新这项,我认为是要懂得去学习和自我批评,还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去总结,不能停留在做完一件事再总结的层面,这是不够的,应该全面审视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与素养就在提高整体,提高前面提到的六个习惯,这一切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懂得磨练自己。生活与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爱的财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七个习惯是一个整体,它们相辅相成,既讲到了个人要全力以赴确立目标,进行个人修炼,并由依赖转向独立,从而实现个人成功,也讲到了要通过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等,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不断更新更是涵盖了前六个习惯,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其中让我启发最大的是要事第一这一种习惯。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愿景,要事第一的把握,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彼解己的沟通,统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创造,会使每一个人走向世成功的彼岸。
第五篇: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报告
沙吉达.阿不列子
2009150283
工管1班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作为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里,除了学习之外,我们都有我们各自的业余生活方式和喜好。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业余生活的质量,在某种程度决定了他若干年以后的价值。”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很注重自己业余生活的质量。业余生活不能一味地去休闲或疯玩。我觉得其实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读些书,看些资料,学些技巧,这也是种享受,满足自我提高的需求。因此我脑子里就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千万不要放弃每一分每一秒的自我提高的时间。因此,读书,在闲暇之余,看看自己感兴趣方面的书,成为了我的爱好之一。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在网上突然发现一本书。堪称是自出书以来,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的书。当时,一是出于好奇,这么畅销的书里会是写了些什么的呢 ? 真的会那么神奇么?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书名的兴趣。我变下了电子版读起来,读完后确实感触匪浅。这次要写个读书笔记。想了想,写这本在好不过了。因为,这本书不仅对我的感触很深,而且从我读过那时起,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到现在,一直在督促着我的行为和思想,让我督促自己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所以我才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做跟多的自己想要做的事,才有机会得到更多时间。我们都知道时间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去让自己拥有跟多的时间。我觉得这个意义对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这就是我选择这本书来完成这次篇幅比较的大的读书笔记原因。
作者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他是柯维领导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Franklin Covey)的联合主席,曾协助众多企业、教育单位与政府机关培训领导人才。柯维博士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是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顶尖级公司,与财富(Fortune)500强中80%以上的公司和成千上万个中小型企业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都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服务与产品遍布全球,在全球38个国家设有44个分支机构。
还记的当时,刚看完作者资料,就已经很好奇,迫不及待的读下面内容了。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内心对自我实现,成就自我的欲望和憧憬,默默告诉自己,加油沙吉达,努力去学习,掌握各类先进思想,技巧,你会不同寻常的。
我从目录了解到作者要说的七个习惯分别为:习惯一 积极主动习惯二 以终为始
习惯三 要事第一
习惯四 双赢思维习惯五 知彼解己习惯六 协作增效习惯七 不断更新
本书第一部分题目是“ 重新探索自我”。这一部分主要讲怎么去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首先就引用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乔登(David Starr Jordan)的语录: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然后运用一对实实在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的列子,来引出都一个观点: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得改变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
习惯一 积极主动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这一原则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有选择的能力。选择的自由包括自我意识(你知道你的决定源自你自己主观意识),想象力(创造的能力),良知(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意志(不收外界影响独立行事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love is a verb, not a feeling.即是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者的价值观的不同的很好例证。关于影响圈和关注圈,我的理解他是评判你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主动的一个标准,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在关注别人在做什么然后再想自己需要做什么,那么你就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最后,积极主动也意味着责任,你足够积极主动,你事事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但是如果失败了你也要为你的所作所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然后谈到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作者通过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他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
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这类论著中,有些固然承认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不十分重视,只是草草带过。对作者而言,品德只不过是用来妆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
比如谈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这个孩子有失颜面,父母们重视如何扮演模范父母及维持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或许也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的确,在面对与处理这个问题时,父母们被许多因素所蒙蔽,反而忽略了儿子自身的幸福。父母自身的动机与观点是如何强烈影响着孩子。因为好面子,使我们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他的自我评价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讲究技巧,而着重调整内心真正的动机与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设法改变他,转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找出他独特的个性与特质。这样不就会发现这孩子也有不同凡响之处与无尽的潜能,只要顺其自然,必可发挥无疑。不再插手,让他自由发展,只是从旁肯定、重视,并且分享他的一切经验。另一方面,不凭借孩子良好的表现来肯定自我。
我想这对每一位父母来说特有教育意义话语。因为众所周知,在我们名利和地位日趋显赫的现今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在不知不觉种在刚刚那种思想的驱使下伤害了自己孩子的潜能和自信,让他们从小就开始迷失自我,无法自由成长。这是多么大的悲剧。是的,父母们只是在一些社会现象的驱动下,随主流思想而已。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给孩子的这么严重的影响。因此,我觉得作者所举的这个例子真是意义深重。
他鼓励父母们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与孩子相处。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以使他不受嘲笑。
可是孩子已习惯于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退缩。他会向父母求援,父母虽然倾听,但不一定如他预期的反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必保护你,你不会有问题的。”
几个月过去,他渐渐有了信心,也肯定自己的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与社交场合上,他的表现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一旦思维改变,便豁然开朗。另外,还培养出诚恳热心的个性,走到哪儿都能与人相处融洽。
作者相信这个孩子“足以傲人”的成就,出于自动自发的因素要多于外在的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养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和依靠个人魅力而成功,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
光有技巧还不够,教养儿子的经验,以及研究人们的认知能力、阅读讨论成功因素的著作,三者心得相互激励之下,我突然间认清了个人魅力论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也体会到从小所学并且深植于心灵深处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四处弥漫的速成哲学相去不远,而这种细微的差异经常被人忽略。多年来我传授他人的若干习惯,自信十分有效,却与流行的思潮不尽相同,现在我终于对个中原因有了深一层的领会。他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重点,如追求个人成长、训练沟通技巧、培养积极思考及发挥影响力,不具效用。它们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是这些只是次要却非最根本的优点。或许我们沿着前人的轨迹开创前程时,太过重视造就自己,忽略了前人所打下的基础;也或许我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已经遗忘了自己必须耕耘。
即使我可以运用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赴汤蹈火,或对我产生好感,彼此同仇敌忾;然而只要品德有缺陷,尤其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终究成不了大器,因为言不由衷会招致怀疑,到时一切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任凭再冠冕堂皇,甚至于出发点再良善,如果不能获得信任,就算成功了也经不起考验。因此,惟有基本的品德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不经过日积月累的苦读,绝对无法学得精通,也不能增进心智成长。
试想如果耕种也临时抱佛脚,这不是很荒谬吗?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够收成吗?播种什么收获什么,没有捷径可抄,这是自然界的定律。
世事也是这样。在人为的社会体制中,例如学校里,你或许能靠着一点小聪明,成功于一时。短暂的人际关系中,你也可凭借个人魅力畅行无阻,不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会被视为知己。但对于持久的人际关系,这些次要的长处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倘若没有真诚的品德作后盾,日久见人心,真正的动机总会浮现,一时的成功便难以为继。
许多具备这些次要优点,也就是社会公认有才华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品德。不论是同事、朋友、配偶或处于尴尬年龄的青少年,你的四周一定存在这种有缺陷的人。事实上品德才是沟通的利器。美国作家、哲学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 当然,也有人品德修养不错,却不善言辞,自然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品质,但毕竟瑕不掩瑜。
由此可见,内在本质比外在言行更具有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有人能获得完全的信赖,因为我们了解他的本性。所以不论他是否能说会道,或是否擅长于人际关系,我们依然信任有加,而且与他们合作无间。
接下来作者又用一些列的论据和浅显易懂的实际例子推导出下一个话题:思维是行为与态度的根本,我们的一言一行均脱离不了思维的影响。由此可凸显个人魅力说的基本缺陷之一,也就是仅仅强调行为与态度的皮毛,却忽略了根源。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一旦我们对自身的基本思维(地图)以及经验加诸我们的影响力,有愈多的认识,就愈能够为自己的思维负责,并加以检视。同时对别人的看法与思维也愈能够接纳,如此才能获得较客观的看法。思维转换,建立全新的观点。
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正面的。例如我们曾提到,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反而使我们偏离了享受真正成功与快乐的正轨。
姑且不论思维转换的利弊得失,也不必追究它是逐渐发生抑或突如其来的。总之它会改变我们的态度与行为,而且威力惊人,这是勿庸置疑的。思维与品德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如果本性不改,思维也难以转换。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每一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地,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学钢琴,或是与同事相处;大至个人、家庭、婚姻与社会上的种种,莫不如此。
然而,在有形的事物上,我们较能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
系,甚至个人品性上,一般人却不见得能了解这一原则。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能够认同或加以实践。于是有人难免想抄近路,企图投机取巧。
但是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假设你的网球技术普通,却想与高手较量,只为了给人深刻的印象,结局不问可知。难道只靠高昂的意志就能帮助你击败职业高手?又假设你琴艺平平,却向亲朋吹嘘有开演奏会的实力,牛皮终有吹破的一天。
想要不劳而获、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假若拿一个10分的标尺来衡量,若我在任何方面的水平都只有2分,而我想达到5分,那我首先必须向3分迈进。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便是这个道理。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曾说:
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习惯二 以终为始 一句话来概括是在做成任何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经历两次创造:一次是思想上的创造,也就是计划;另一次是行为上的创造,也就是践行。用领导和管理来解释这个习惯很贴切,不论是国家,组织,公司还是个人,都需要领导和管理者两个角色,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的做事。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说,做到这个习惯的根本就是搞清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而确立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的方法就是撰写个人使命宣言也就是你的价值观。个人使命宣言是安全感(自我肯定),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什么才是你想要的),力量(矢志不渝的坚持)和智慧(认知力,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基础。使命宣言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使命宣言,而作者也从确立角色和目标的方法来引导我们确立自己的使命宣言。这里我的一个困惑是,作者倡导以原则为生活中心,也阐释了以原则为生活中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与众不同,但是这些历经考验亘古不变的原则是什么呢?我们在作出一些决定的时候,可以保持积极主动不受外界干扰,但是我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以我目前的理解,我觉得应是根据客观条件和我们自己所权衡出的轻重缓急。
从大一度过这本书之后,我经常翻起它。因为这里有很多很多需要人深思的道理。为了完成这次的任务,我又一次翻起这本书,虽然读过那么多次,但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每一次都会有更多的领悟和灵感火花。仅仅读到这,就已经有很多道理了。当然,这些道理一读而过当然可以,但我想如果真的想从中得到写真实的东西,得到些实实在在的收益的话,那就得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循序渐进,不要赶速度,也不要去不耐烦,要得慢慢体会它里面每一个道理理论,每一个智慧的结晶。慢慢去品味,在和自己独特的想法结合在一起,经使之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因为一读而过,虽然会有一点记忆,但这些道理永远还都是书上的理论,而不绝对是我自己所掌握的,我身上或在灵魂上所具有的特质。
再者作者用他生活中,女儿的一个列子来活生生的引出真正懂得分享的概念。
或许在真正懂得分享之前,需要经历拥有的感觉。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应该是以充分的耐心,培养他们拥有的感觉,同时以足够的智慧,教导他们“乐善好施”的价值,并且经常以身作则。
问题的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
当我们环顾四周、审视内心,发现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制造了许多问题之后,才会了解,有些根本的问题不能以肤浅的方式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标准,也就是一套正确的行为准绳,引导我们解决根本的问题、追求圆满的人生。这种新的思想标准,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以及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的“由内而外”的修炼。“由内而外”(inside-out)即反求诸己,由个人最基本的部分——思维、品德与动机——做起。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内而外的修炼强调,先追求个人的成功,才能有人际关系的成就;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诺言。凡是以个人魅力重于品德,或者不能由个人修养做起,而期望改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由内而外是一个过程,是遵循主宰个人成长进步的自然法则,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它会形成良性循环,把我们提升到自立自强与相互依存的更高境界。我曾与许多才华横溢且渴望幸福成功的人共事,其中包括企业主管、大学生、宗教与民间团体人士、夫妇。从我与他们接触的经验证实,求助于外力所得到的幸福、成功或解决问题之道,往往经不起考验。
这种由外而内的观念,往往使人产生怨怼的心理,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致使彼此关系不和的客观环境。我见过一些婚姻亮起红灯的夫妇,夫妻俩都只希望对方改变,都忙着揭发对方的“罪状”,都希望控制对方。我也经历过一些劳资纠纷,双方宁可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订下种种规章彼此约束,但事实上谁也不信任谁。
作者的家人曾住过世上三个最“热闹”的地方——南非、以色列与爱尔兰。这些地区的冲突始终悬而未决,作者觉得必然是因为社会大众不能反求诸己。每一方都认为问题是别人造成的,如果“别人”能够“讲理”或突然“消失”,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至于我们所提倡的反求诸己、由内而外的思维,因为个人魅力论的流风所及,再加上传统观念影响,因此当事人往往需要大幅度的自我调适才能转换思维。
作者说当我们认真了解本书里这些原则,这七个习惯并将之融入生活,我相信美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这句名言就会不断涌现真义:
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这句让我更加着迷。以我了解这句名言的大致意思就是,这些原则将会完全改变我的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我承认我在小现在读到的那些道理确实很有说服力及句句是道,但是会有那么神奇么?
好奇心的驱使下,继续读.....接下来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名言开篇。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Horace Mann)曾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句话的后半段我不敢苟同,我相信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但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无比的毅力。太空人搭乘阿波罗11号太空船(Apollo 11),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人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任务一开始的几英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耗的力量往往超越往后的几十万英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想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若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实现目标。“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我们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习惯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能危害我们,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不过,习惯或许一时有碍于达成目标,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宇宙万物各循轨道运行,彼此保持一定的秩序,毕竟也都有赖于引力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习惯的庞大引力,就能使生活有重心、有秩序、有效率。
改变习惯的过程可能很不好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近利,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我觉得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个人在有意无意间选择消极被动。消极被动的人易被自然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兴高采烈;在阴霾晦暗的日子,就无精打采。积极主动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气的变化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则、价值观才是关键。如果认定工作品质第一,即使天气再坏,依然不改敬业精神。
消极被动的人,同样也受制于社会“天气”的阴晴圆缺。如果受到礼遇,就愉快积极,反之则退缩逃避。心情好坏建立在他人的行为上,别人不成熟的人格反而是控制他们的利器。
理智重于情感的人,则经过审慎思考,选定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作为行为的原动力。他们与感情用事、陷溺于环境而无法自拔的人截然不同。
不过,这并不表示积极主动的人对外来的刺激无动于衷。他们对外界的物质、精神与社会刺激仍会有所回应,只是如何回应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Eleanor Roosevelt)曾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以印度民族主义者和精神领袖圣雄甘地(Gandhi)的话来说就是:“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因此,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不幸的遭遇固然会使人身心受伤,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响。愈是艰难痛苦的经验,反而愈能砥砺志节,坚强意志,提升面对未来考验的勇气,甚至于感召他人。
前面提到的弗兰克尔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类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的事例不胜枚举;或许是罹患重病,或许是严重残障,却因精神力量而受人钦佩,给人启示。这种超越痛苦、超越环境、发挥人性光辉的经历,的确发人深省。
要求责任感并非贬抑,反而是一种肯定。主动是人的天性,尊重这种天性,至少可提供对方一面镜子,以便清晰且未扭曲地反映自我。由于个人的成熟度不同,对尚处于情绪依赖阶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创造有利的气氛,逐渐培养他的责任感。化消极为积极
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有天壤之别,尤其再配合聪明才智,差距就更远了。
想要生命的产能与产出平衡,进而追求圆满人生,主动精神实在不可缺少。因此本书其余六个习惯,都是以积极主动的精神为后盾。每个习惯都仰赖你积极主动,如果你消极等待,你就会受制于人,一旦受制于人,发展与机会便不会降临
着重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鹜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在“关注圈”,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结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缩缩,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由于着力方向错误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响圈便会缩小。先从自己做起
“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正是问题的根源。假使不能反求诸己,一味希望外在环境改变来达成个人的愿望,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的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 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
习惯三 要事第一 正如刚刚提到,要事第一就是管理,就是正确的做事。事情分为四种要紧且重要的事,不要紧且重要的事,要紧但不重要的事和不要紧且不重要的事。在前两个习惯的前提下,你完全有能力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划分到这四个类别中,然后习惯三就是告诉我们把生活的中心放到第二类事物之上,这样能让自己尽量少陷入处理要紧且紧迫的事情的困境中,而且避免浪费时间到没有任何意义的第三四类事物之中。
英国辞典编纂家兼作家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说:
满意之泉必须源自内心。若不了解人性,而企求不改变自我就可以找到幸福的人,终其一生必定虚掷于无意义的追求之中,且日益增长其企图摆脱的痛苦。
是的。刚上大一的时候,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因为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没有像初中高中那样的严格的老师。在大学除了在教室上课之外,你的课余时间是你自己安排的。没人督促我们复习每天上的课,没人会督促我们完成作业,甚至有些课老师都不点名,会没人管我们去上课。这样,完全适应在被压迫着学习的孩子们,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领导力,以及缺少适度的外界的帮助的话,这时候会更容易走入迷途,养成一大堆坏习惯的。我当时也是,早上一二节想偷懒睡懒觉,抱着侥幸心理“老师点名了再去,说我说过头迟到了”,本来目的就是老师不点名就不去。还好,我读这本书是在大一第一学期中,还好我没陷得很深,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很快调整过来了。
人生旅途,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却不知所为何来,到头来仍然发现追求成功的阶梯搭错了墙,为时已晚。因此,人们也许很忙碌,却不见得有意义。
习惯四 双赢思维 作者提出情感账户的概念,情感账户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赖和他人与你相处的一份安全感。礼貌,仁慈,诚实和信用是提高情感账户的方式,其实就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就是待人要厚道坦诚,通过一些小伎俩偶尔获利也仅仅是暂时的,长远看来对情感账户的积累只是有害无益的。要做到双赢思维要历经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体系和双赢过程五个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阶段,就像银行账户存款一样。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上自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下至平头小民、凡夫俗子,无人不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事业地位与声誉,可是名利往往蒙蔽良知,成功每每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盖棺论定时,你希望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名利、成就等等不免显得微不足道。
领导与管理的差异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是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则是确定所做的事是否正确;管理是在成功的阶梯上努力往上爬,领导则指出所爬阶梯是否靠在正确的墙上。
谈过领导力及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其中的运用方法之后,作者就谈到了你的生活重心是什么? 人人都有生活重心,即使不一定意识得到,但它依旧存在。一般而言,生活重心可以分为以下数种:
一、以配偶为重心:婚姻可说是最亲密持久、最美好可贵的人际关系,因此以丈夫或
妻子为生活重心,再自然不过了。
但根据我多年来担任婚姻顾问的经验,以配偶为重心的婚姻关系,多半发生情感过度依赖的问题。太过于重视婚姻,会使人的情感异常脆弱,经不起些许打击,甚至无法面对如新生儿降临或经济窘迫等变化。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情感上依赖对方,一方面又与对方有所突击,就极易陷入爱恨交织、进退失据的矛盾中。为了保护自己,便更加退缩及排斥对方。于是,冷嘲热讽代替了真实的感受,感情用事的结果是失去了方向、智慧与力量。纵使表面似乎保住了安全感,实则不然。
二、以家庭为重心:以家庭为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而且似乎理所当然。家的确带来爱与被爱、同甘共苦以及归属的感觉,但过分重视家庭,反而有害家庭生活。
太仰赖家庭提供安全感及价值感,太重视家族传统与名誉,通常无法接受任何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以家庭为重的父母,不能为子女的真正幸福着想,他们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结果若非导致子女更为依赖,就是变得叛逆。
三、以金钱为重心:谁也无法否认钱的重要,经济上的安全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因此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若惟利是图,往往得不偿失。
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与价值观完全建立在金钱的多寡上,势必寝食难安,因为影响财富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闪失都令人承受不起。但是钱却不能带来智慧或指引生命的方向,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与安全感。诸如此类。
生活重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一会儿意兴风发,一会儿颓唐沮丧;一会儿斗志昂扬,一会儿又落魄消沉。
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明确固定的生活重心,使人生更平顺、更和谐。
以原则为重心
所谓正确的生活重心,也就是以原则为依归。
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重心依靠的是善变的人或物。所以原则值得信赖,更可以增加安全感。同时它是理智而非感情用事的,能带给你“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信心。确定角色和目标
人生在世,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为人父母、妻子、丈夫、主管、职员、亲友,同时也担负不同的责任。因此,在追求圆满人生的过程中如何兼顾全局,就成了最大的考验。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因小失大,更是司空见惯。
——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自我管理原则也想自我领导能力一样,让人受益匪浅的。比如,你很会理性思维,你知道什么时候应高干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你得把一份任务完成。但是你也有一颗爱玩心,你想出去和朋友聚会,逛街。但是你又自我管理能力的话,这是你就是大大的受益者了。你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你很清楚,只要你快快把这个任务完成了,你就可以自由了。因此你会高效率,集中精力做你的任务。除非你持一种草草了事的态度。因此,自我管理原则,让你免受一些负面情绪及负面欲望的影响。
习惯五 知己知彼 这个习惯重点强调要想让别人理解你自己,首先你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这个叫“移情”。
习惯六 统合综效 相比习惯五,这个习惯更近一层。沟通的三个层次是相互提防,相互理解(习惯五)和统合综效。其实就是达到一种大家畅所欲言,彼此没有隔阂的做事方式。
习惯七 不断更新 这个习惯提倡从身体,社会/情感,精神和智力四个层面上磨练自己,提高效能。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挫折和痛苦,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学习,坚持,实践这个过程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提升自己才能达到目标(这里我不认为是成功,而是习惯二中所说的个人使命宣言)。
正如开篇所说,以及我对这七个习惯所理解的篇幅来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还是很少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才是理解的开始,接下来才是不断的理解和践行。尽管如此还是从整体上对说下我对整本书的理解,要让自己变得更加高效能必须是有内向外的:首先要把自己练就的足够强大,比如你要相信自己,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其次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然后为自己的目标有所计划,每一步该做什么,每一步要完成的进度;接下来是具体实践,始终要保持要事第一,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完成个人领域的三个习惯是做到公众领域成功的前提。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对公众领域里的三个习惯的理解很模糊,所以这里就不阐述对他们的理解了。最后,我很欣慰我意识到我正在沿着这条路不断前行,虽路有荆棘,但我深知痛苦总与成长相伴。
我很幸运在我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关键时刻遇到了这本书。当时读了这本书,一方面及时发觉到自身正在发芽的一些不良习气,并及时摆脱。另一方面反而养成了跟多好习惯,最为重要的是,从中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思想,思维资源。我相信,这些会对我以后的人生道理意义是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