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金三部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过去不会是一个沉默的哑子,总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读前人的书,了解他们的经历,总会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我想这也是我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今年暑假暂且读了四本书,分别是复活、家、活着、昨夜星辰昨夜风。下面我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简要论述,并就自身经历谈一谈体会。
复活
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常常善良多于残酷,智慧多于愚蠢,活力十足多于冷漠疲沓,或者相反;但是说一个人善良或者智慧而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蠢就不对了。然而我们却总是这样将人分类。这是错误的。人就像河流:每天河里的水都一样;但每条河都会这里狭窄,那里更湍急,这里缓慢,那里更宽阔,有时清澈,有时浑浊,有时寒冷,有时温暖。人也一样。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每一个人类品质的萌芽;有时候显示出一种品质,有时候是另一种,而他则常常变得不像自己,但同时却仍然始终是同一个人。
这是一段文中的原话,描述的是文中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多年前聂赫留朵夫由于自己的年少轻狂引诱了在姑妈家一半是仆人一半是女儿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从此离她而去,留下的只有100卢布,而这一百卢布,不是为了她,不是因为她可能需要钱,而是因为这就是通常所应该做的。玛丝洛娃不得已接受了这100卢布,从此她的厄运接踵而来。先是由于怀孕,不能再把家务工作做好,最主要是由于她的服侍不能再使收养她的聂的两位姑姑满意,于是她们讲她扫地出门,之后她去找她的姨妈打算把孩子生下来,但她姨妈让她所做的工作实在是让她不堪重负,不得已她离开了,去到一个接生婆那里,没想到那个接生婆只知道讹诈她的钱财,根本不顾孩子的生死,不幸地,孩子夭折了,而她的100卢布也所剩无几,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在她想要摆脱穷苦日子的心理下,她选择了去做妓女,在那里她可以不用再做繁重的工作,不用再受男人对她的蹂躏,因为从她离开姑妈家开始,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黑暗,虽然原来在姑妈家的生活是劳累不堪的,但至少生活里不会有这些无耻的好色之徒来侵扰她。她想与其不让人知道的受人糟蹋,不如光明正大的接受它而且可以不用再回去过苦日子。就这样过了很多年,直到她被牵涉进一起杀人案,她再次遇见了20年前那个她爱的最深也伤她最深的聂,从此聂踏上了他的忏悔之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净土,只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很多事明知不对,可还是要自欺欺人,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不受道德的谴责心安理得的度日,不然他们可能没法活下去。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伤口被人触碰的人,觉得仿佛别人故意要来触碰自己的痛处,但其实这只是因为只有痛的地方才会感觉到别人的触碰。小时候,看一个电视剧,总会问,他或她是好人还是坏人,仿佛人只有两种类别或只能这样分类似的,随着自己渐渐长大,阅历的加深,我也逐渐明白其实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我们也不要用这些模式去看它到
底适用哪些人或事,凡事并不是绝对的,只能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强于另一方面。而托尔斯泰把人比作河流这一说法的确是深深震颤了我的心,每个人代表着一条河流,可能它的长短不一,湍急程度不一,不论它清澈也好,浑浊也罢,它就是一条河,是与其他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河,而人也是如此。
通常人们总以为偷、杀手、间谍、妓女会承认自己的职业是邪恶的,会对此引以为耻。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凡是由于命运或自身的过失和错误落到某种地位的人,不论该地位有可能是多么的不正当,都会对人生总体上抱有一种可以让他们的这种地位看上去又好有可以接受的观点。为了保持他们对人生的这种观点,这些人总是本能的依附一些圈子,圈子里全是那些对人生和对他们自己在人生中的地位持有和他们相同观点的人。每当小偷显摆他们的伎俩,妓女吹嘘他们的堕落,凶手夸耀他们的残忍时,这都会让我们感到惊讶不已。然而,这之所以会让我们感到惊讶,只是因为这些人生活在其中的圈子和圈子里的氛围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而且更主要的是我们都身处其外。当有钱人夸耀他们的财富—掠夺,军事长官自夸他们的胜利—谋杀,统治者吹嘘他们的权利—暴力时,难道我们不能发现同样的现象吗?我们之所以看不出这些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中的颠倒反常,只是因为他们所构成的圈子更大一些,而且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圈子。
女主玛丝洛娃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而且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这就是她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以让她对自己感到满意,甚至对自己的地位引以为豪,因此她会竭力维护自己的这种观念,不让别人把她引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即使这个世界是光明的。这一段话也让我深受启发,以前面对很多自己觉得不可思议 的事情时,想法一般比较狭隘,不能容忍别人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但现在心中有些明朗,了,明白之所以对别人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是受自己思维的局限造成的,因为我们只是在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去度量他人,而那个人也可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也许两套价值观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对错之分,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因为总有一套为大众所接受的普适价值,只是当我们今后在面对与自己不相符甚至是背离的观点时,走出自己的思维圈子,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他或她的出发立场,去感受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甚至不许别人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们没有把这些人当作人来看待,他们的心目中没有对这些人 应负的责任,而只有他们的官职和规章制度,他们把这些看得高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拿我个人来说,可能没有所描述的那么严重,但确实也有这种倾向。当我们占据某种职位时,我们只是在做一个机器人,在履行这个职位所赋予我们的权利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当不带感情的在做着某些事情时,我们常常显得铁面无私甚至冷酷,这样做可能使我们很好的完成了我们的角色任务,但其实我们心里并没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喜悦,因为我们也是社员中的一员,也希望在既完成任务的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但往往两者不可兼得,因此这也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但其实这个选择对大家来说并不困难甚至也许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会想我们并不是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才去做这样一件事情,而是在做这样一件事情的同时伴随着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而这样也是一个常常令我很头疼的问题。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处理任何问题人情关系都显得尤为重
要,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当上司施加压力以便工作能有效率的完成时,上司又会考虑到这样对待下属,是否会使我在公司中被同事孤立,想得更远一点来说,是否会影响我的年度评优问题,等等皆如此类。而我想,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每一个人的角色意识,要意识到我们不是为了做这样一件事情而做它,而是为了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我们就会自觉的去完成它。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用担心为了公事影响人际关系,反而这种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的工作环境更有助于我们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但往往真要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是很难办到的,就拿现在的大学生选专业的问题来说吧,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根据的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而是以将来怎样好就业,就业以后是否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作为选择的标准,这样做固然有它的道理,毕竟现实是残酷的,而在这里我也并不是要批评这样一种选择,只是在想,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改变或者努力来改善这一现状呢?我想这也是众多大学生的共同心愿吧。不仅如此,在这一现状下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尤为深刻,而这受影响的其中一个方面就与我以上所及的一个问题产生了联系,当人们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现实条件被迫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甚至不擅长的专业,假若选择了一个不感兴趣但还是在能力范围内的专业,这对社会的影响还算是小,但如果让一个平时数学不及格的学生,选择一个需要精密计算的学科比如会计学或者让那些没有生物学知识基础的文科生去学护理给病人打针,这境况着实令人堪忧啊,难怪现在的护士给病人打针时一针打错,连打好几针的都有,这景象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啊。而我们面对这一现象,不能仅仅只是感叹一番就算了,更重要的是解决它,因为谁也说不准哪一天你也会碰上这样的事情,因此,改善社会这个大环境人人有责。可能你正因你选择了一个热门专业而欣喜,可能你的父母也因你做了一个在他们看来较为明智的选择而倍感欣慰,但我想说的是,你是否有信心承担起这份专业所赋予你的责任呢。
人身上的野蛮的兽性真是可憎,不过,当它以赤裸裸的面目出现时,我们还可以从精神生活的高度去看它,藐视它,于是,不论一个人是倒在了它面前还是抵制住了它,他还是和原来一样。然而,当这种兽性蒙上了一层充满了诗意的美丽的外衣,要求我们崇拜它时,我们就会整个被它吞噬,对他敬若神明,再也分不清好坏。人都有欲望,只是有些人把这些欲望显露在外,以正大光明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有些人,表面上对这些欲望嗤之以鼻,实则比那些显露在外的人更加贪婪。
如果他没有试图赎罪,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罪孽有多大。不仅如此,她也一样,永远无法感受到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多么恐怖。照此看来很多事情做与不做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即使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当你真正切切去做某件事时,你的感受也许会随着你做这件事的过程而改变,所以凡事不要轻易下结论,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很多时候,看见一些很让人无法忍受的情景时,我们会感叹说,如果我处在他或她的位置,一定坚持不下去,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人都有一种适应能力,当你处在一种你无法改变而不得不忍受的境况中时,你会选择接受它,并且能够很好的胜任它,但前提一定是当你别无选择的时候。所以,人的潜能是超出我们想象的,适时开发一下自己的潜能,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
世界上有各种宗教信仰,就因为人都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我对宗教并不是很了解,对宗教的形成,发展,以及至今它仍然备受推崇的原因也不十分清楚。但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的确让我有所感触,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有宗教的身影,很多信徒不惜千里迢迢,越山涉水,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的前往他们心中的圣洁之地,只为心中的信仰。固然人都需要有信仰,信仰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动力,但将心中的信仰寄托在神明而不是自己身上的行为也让我深感不解。就像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难以抉择但对自己而言又相当重要的决定时,我们也许会采用抽签等方式,并对自己这种听天由命的不作为态度冠以上帝之名,而不是再经过自己的慎重思考重新做决定,假若我们答对了,我们会感谢上苍对我们的眷顾,还有的甚至会去寺庙、教堂还愿,从此便有了自己对神明的信仰。而如果我们答错了,我们就会将其归咎于自己的坏运气,这会儿似乎就没想到神明了,不免有些可笑。我想信仰自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家
巴金的家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期,在那个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年代,一群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如何用自己的行动踏破封建思想的最后一道藩篱的,他们是可爱的,也是可悲的,但我们想他们最终是幸福的。他们也曾困惑过,但他们最终毅然决定奔向世界的主文化之中,他们说即使是踩着他们的尸体过去,我们也毫不犹豫。多么壮烈!我也深深被他们的精神所鼓舞,我想正是有了他们这样一批先驱,后来的人们在与封建礼教作斗争时才会这样奋不顾身,我们新中国的建设才会如此如火如荼。然而新事物的发展一开始总是曲折的,甚至有的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它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坚定不移的朝前走去,我们才来挽救更多的生命。这就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好比如,当我们无故挨打了,一个人不去反抗而期待有人会来反抗好摆脱目前的处境,第二个人出于第一个人同样的想法也不反抗……如此下去,我们会始终处于压迫之中,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反抗意识,踏出第一步,我们才能迎来光明。因此一个不好风气的长期盛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的。书中的故事主要是围绕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展开,他们出生于一个封建氛围比较浓厚的官僚家庭,觉新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兄长,本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由于性格上的逆来顺受,任由他的爷爷,即这个封建家庭的大家长来安排他的命运,使他过上了在他的爷爷看来该有的生活,最终他被迫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女人,而抛弃了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了解他、理解他的梅,而梅也由于自己母亲的妄意安排,嫁给了一个婚后不到三年就早逝的丈夫,悲惨的过了一生。然而他娶的女人瑞珏用尽自己的一生来替他分忧,但还是由于他的不敢反抗,使得瑞珏在生下第二个孩子由于失血过多而不幸身亡时,都没能与他见一面。觉民是和觉慧一样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学生,但觉民对进步思想的渴望要弱于觉慧,觉慧在经历了鸣凤(一个他喜欢的丫鬟)、梅、瑞珏的死,以及家里的种种令他反感的风气后,毅然决定离家出走,去往上海,一个进步思想比较浓厚的大环境中去,故事就以觉慧的出走作为结局。当然这个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渴望自由的人们的脚步不会因此而驻足。
第二篇:1巴金《激流三部曲》
巴金《激流三部曲》
巴金的写作生涯,我独胆用下面两句话来概括:作文《家》《春》《秋》,做人《随想录》!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更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了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小说写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觉新、觉民、琴、梅、瑞珏、鸣凤、淑英、淑华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家》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巴金原初的写作意图。“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
三部曲的第二部《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表妹的悲剧事件。同样写的是爱情,但和《家》中所描写的内容已有显著不同。《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与批判。这里,《春》实际是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同时,在另一方面,它也使读者看到,反叛者的队伍扩大了。旧家庭的统治者也转到第二代克明的身上。但统治力量已经大大减弱了。
三部曲的最后的一部《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主要是通过对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个高家已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运上,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群的堕落。在这里,着重抨击了专制主义假手封建礼教腐蚀、摧残青少年的罪恶。《秋》的主题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巴金被誉为“中国的卢梭”,一点也不过分。他在的《随想录》里中体现出的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切忏悔,勇于剖析自我,说真话的精神,和卢梭在《忏悔录》里的精神状态很相似。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还有很多巴金的文学作品,都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传诵。在这些作品里,巴金总是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读者。
如今,巴金老人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思想和文学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
大财库。就如他的朋友说的那样:巴金先生是一只雄健的鹰,他即使一言不发,也是一种威严,一种力量。在我们头顶的天空,始终有一颗被命名为“巴金”的行星闪光。只要社会还需要蹒跚前进,只要文明还需要薪火相传,他当年许多探索性的思考和他始终表达着的良心,还会闪烁着先知般的光芒。他因为看清了旧世界的真面目,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从黑漆大门的公馆里跑出来;在巴黎圣母院的孤寂钟声里,那心头的火从笔端喷出来,逼着他写起了小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为人类的不幸命运而痛哭,都带给当时的青年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
巴金老人家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却永久地留给了我们且启迪后人,尤其是他那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更值得后人去学习!
第三篇: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一)一百多万字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看完了,很有写些文字的冲动。近来却诸事缠身,一直未曾动笔。
昨晚与一朋友通电话,她把自己比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一个人物。巴金的这三本小说源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也曾多次遇到亲人对号入座的烦恼。其实,我现在想来,这也怪不得他那些亲人们。在读《激流三部曲》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找寻我自己的影子。
我更象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觉新?肯定不是。我无法分清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慧还是觉民。
我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或兴奋,或揪心,或愤怒。我为他们向命运的奋力抗争而欢欣鼓舞,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所受的不平愤慨。也许,在那样黑暗的时代,更能激起热血青年的抗争。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在当代的大背景下,在忙忙碌碌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有多少人在现实中将斗志消磨殆尽?
八九十年前的中国,妇女还没有上学的权利。一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所处的困境已比八九十年之前小的多了。如此想来,我们是否该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深夜中,沉浸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风风雨雨之中,真的有种“心游万仞”的畅快感觉。
我不是一个豪气冲天的人,或许我更象故事中的觉民,追求一步步扎扎实实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有向前的加速度,不论大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成功的顶峰。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二)巴金的小说非常重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系列,尤其以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者和叛逆者最为出色。在读完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深深感受到觉新、梅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的同时,又完美地塑造了觉慧、觉民淑英姐妹等一系列青年叛逆者形象,却又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巴金在写《家》时不断指出“要控诉”,他说他要为一个垂死的制度写一首挽歌,甚至后来的《春》、《秋》也不断揭露封建旧家庭、旧礼教的血腥罪恶。但是从作品看,巴金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控诉层面上。因为时代毕竟不同了。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猛烈冲击,打开了高宫管紧闭的大门。高家年轻一代不甘专制统治者的重压,蔑视封建家长在大家庭中淫威,勇敢地喊出了“应当给自己把幸福拿过来”的响亮呼声,纷纷投入了反封建专制的斗争。()作品便塑造了这样一组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形象。这组人物都是在“五四”新思潮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勇敢地向封建专制制度挑战,代表的是民主主义思想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对抗。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叛逆性,具有反抗意识。
觉慧作为高家走出的第一个觉醒者,他的反叛仿佛是一把燃烧的火炬,在黑沉沉的家里发射出耀眼的光亮,成为封建家庭内部瓦解过程中一股最直接的冲击力量。最后,他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与旧家庭决裂,离家出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与社会上的民主革命斗争合流。他的行动反映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和旧家庭内部新力量的成长,并为当时的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作者巴金出生于一个官僚封建地主家庭。五四的爆发,使巴金接触了更多的新思想,他开始憎恨那个封建大家庭对青春和生命的摧残,开始把封建家庭的存在与罪恶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其性格的反叛倾向,为觉慧、琴等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生活原型。叛逆者形象作为一种人物类型,作为巴金人格结构的投影,表现出了巴金性格的复杂性,使巴金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融合,有着现实的生活基础,个个栩栩如生,我认为《激流三部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三)终于看完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家》,《春》,《 秋》,我发现自己都快要融进巴金笔下的封建大家庭了,在看的过程中,我的心随着故事里面情节变化而变化,有感动,有悲愤,有喜悦,有忧愁。有感动是因为看到觉民,觉慧他们为了推翻旧制度,为了和旧制度反抗到底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我为他们的勇气而感动,因为在一个有浓厚封建气味的大家庭里能够不惜一切地进行斗争是多么的不容易。
有悲愤是因为我看到许多年轻有活力的生命被白白地断送了,我悲愤那腐朽的旧制度,我恨不得自己就是生活在那时,然后我会毫不犹豫地与其进行斗争,把它推翻。我有忧愁,是因为我看到许多渴望得到帮助而又得不到帮助的人被折磨而死。像鸣凤,梅,惠,倩儿还有淑?和枚少爷,他们都是旧制度给害死的。
我有喜悦时因为看到觉民他们一步一步的取得胜利,而旧制度一天一天地被腐化。我好赞成琴说过的一句话:秋天不会永远存在,秋天来了,不久就是春天。是的,我们今天的生活就是证明。突然之间我感到好幸福,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都拥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第四篇:巴金《家》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家》
小时候读巴金先生的《家》,觉得这是个再枯燥不过的故事,复杂的人物关系,迥异的人物性格都让人深感烦乱。而成熟后再看,却仿佛读懂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读出了百般的滋味。
巴金先生用细腻的文笔刻画出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角色:高家三兄弟,梅芬,瑞珏,鸣凤,高老太爷„„正是在这些曾经扰人的各色人物身上,我看见了一个处在十字路口的时代,复杂、纠结却又足够真实。我想不光是在小说中,在那样的时代里,大抵所有角色都逃不出三类。
守封建,不妥协: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家族长,凡事我行我素。他专横、冷酷,当他统治着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时候,他不能不选择封建社会最传统和有效的方式:专制。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正如他所说:“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就要怎样作。”为了维护他眼中高家的兴旺和安乐,他一手挡去了觉新明朗的前进道路,为他早早安排了婚事,酿成了最后觉新、梅芬和瑞珏三人间的悲剧;他坚决反对觉慧参加有关新思潮的社会活动,又企图强逼觉民走觉新的老路:娶妻生子打理家业,屈从封建;他还执意将鸣凤嫁与冯乐山,致使鸣凤最后为了守住清白与尊严投河而死。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诉说着他的专制。他活在旧世界里,习惯了软弱与一尘不变,所以他不愿停下看看年轻人的大志,更别提听听民主的声音了。同时,他毕竟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封建礼教是他眼中老祖宗一早埋下的根,万万断不得,他誓死也不向新的风气妥协,一心拉着子子孙孙同他一块留在封建的时代,守着祖宗,守着规矩。不得不说,高老太爷是全书封建人物中的最为典型的代表。而他的死,则代表着封建社会终将崩塌。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高老太爷”并不只是这一个,万千的家庭都有他的身影。准确而言,这不单单只是一群人的存在,而是一股强大的封建力量在张耀舞爪,它阻碍着人们的思想,阻断了社会的前进步伐。中国原本就大,各类阶级各种身份参差不一,而这又是时代更迭的年代,封建泥古必然是广泛存在的。老一辈活在自己最后的信念里,走不出旧社会,还企图拉上家里的年轻人一同维护封建礼教,导致中国难以在一时间脱胎换骨,彻底摆脱那个鲁迅先生笔下“吃人的社会”。
可再回到高老太爷的身上看,他也不过是个受封建影响过深的可怜老人。他一心要守住祖宗的规矩和思想,排斥新风气,逼得孙子觉民离家出走。奄奄一息之时,他愿意做出妥协,不再干涉觉民的婚事,只想让觉民回家来,好见他一面。可见他并非铁石心肠,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也是个疼爱小辈的家长,只是封建在他心底已藏得太深。封建社会是可怕的,而维护封建社会的群体则是可怜而可悲的。
宁麻木、受迫害:瑞珏、梅芬、觉新
觉新、瑞珏和梅芬三人在《家》中的辈分是相同的,但年轻的力量并没有让他们解脱,他们终究还是没有逃过封建社会的迫害。
先说觉新和梅芬,他们相恋时,觉新还是一个意气风发、心怀大
志的少年,他不仅在中国学堂里表现优异,更考虑过远赴德国留学,他曾经可能是这个家庭里第一个摆脱封建的人。梅芬是她的表妹,知书达理,温柔婉约,他们二人的相恋仿佛早在家人的意料中,最初的时候,大家都把希望和祝福送给了他们。可谁能料到只因他们的母亲在麻将桌上吵翻了脸,二人的爱情线就被“八字不合”四字硬生生掐断。古言有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想八字不合只是个借口,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只是因为双方的家长认了死理,下了狠心。封建社会里,家长摧毁年轻一辈的幸福,包办婚姻,难道还是鲜见之事么?一方面是家长的命令,一方面是自己的爱情,觉新这个差一点就要跨出封建大门的人,却做出了令人失望的选择。他放弃了初恋,屈从于家人的安排。他和梅芬爱情的结束,也是他被迫害,逐渐走向堕落的开始。因为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他失去了光明的前途,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失去了纯真的爱情,失去了兄弟的信任,最后,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妻与子。
还有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觉新的交织在了一起,她就是瑞珏。同觉新一样,她的婚姻也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更何况她还是个女孩子家,出身又好,受到的管束和牵制也就更多了。嫁进了高家后,因为丈夫难忘初恋,她起初很难得到丈夫的爱与关心。随着日子长了起来,丈夫终于对她敞开了心门,可这时候梅芬又因丧夫回到了他们的生活中。身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纵使心里百般不是滋味,她也不能表露出来,她大方忍受,依旧替丈夫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还时常照顾梅芬的生活,没人能懂她的委屈。后来高姥爷去世,瑞珏却偏偏在这时即将临盆、陈姨太用迷信封建的说法说服了早已麻木的觉新,瑞珏不得不被移到城外生产,这也直接造成了她的难产以及离世。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觉新至少还曾接受过西方的教育,有过人生追求,然而她一生都在遭受着压迫,从出生在封建社会,到死于封建迷信。
这三个人物代表着当时社会年轻人中的一类,大好的年华,却最终敌不过封建的强大势力,最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那个时代里。
反封建,求新知:觉民、觉慧、琴
觉慧是高家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总有人说他是幼稚和冲动,可正是这幼稚和冲动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在了社会的前端,担起了反封建,宣传新思想的重任。
他不像自己的大哥觉民那样不知痛痒,他不爱整天面对着一张张受着封建毒害的脸孔,不喜欢时时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愿意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中,他勇于表达自己的愤慨和决心:“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所以尽管阶级差异就明摆在眼前,他还是对鸣凤动了情,找到了一份真挚的感情;虽然不知未来将要如何,但他依然跟随自己内心所想,加入到热情高涨的社会运动中去,宣传新思想,抵制迫害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封建思想;当封建礼教带走了他最爱的人,一步步摧毁了整个家庭,并逐渐逼近他,他只好选择离乡远去,以追求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对于全书而言,觉慧的存在就是一缕曙光,不管现实有多黑暗,总还是有人清醒着,有人在朝光明的新方向迈进。
有万千个觉新一般的软弱者,也就有万千个清醒着的“高觉慧”。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组织社会活动,宣传新思想,不做旧社会的拥护者。他们是一代不愿再忍受压迫和毒害的人,尽管力量微小,风险又大,但他们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做些改变,只为早日带领国家走出黑暗。
巴金先生的《家》让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重又走进那个忽明忽暗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死守封建,泥古不变者,有屈于礼教,麻木不仁者,有无所畏惧,宣传新思想者。这三者彼此间都形成了对比,让我们不禁思考,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而什么又是最为珍贵的?就我看来,最珍贵不过的是独立的人格和一颗勇敢的心。对于残酷的封建社会,我们不该维护,不该屈服,而应选择独立于其外,清醒而有追求,用一颗勇敢的心去追随自己所渴望的明天。
作为一个现代的青年人,书里所说的东西我们并非全不可用,独立的人格,勇敢的心,也是当今这个社会中难得的珍贵品质。保持清醒,独立于盲目的人群之外,方能推动国家和时代的不断进步。
第五篇:巴金《家》读书笔记
114班刘嘉平
读文学著作又是这个话题。从刚上初中到现在语文老师都免不了提上几句要多读文学著作。一听到这我就满头包了。缘由在我的字典里文学著作免不了都是哲学所谓的满腹经纶既枯燥又烦闷。可以为了应付老师也要硬着头皮上于是挑了本巴金的《家》。
激流者何许人也
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原来《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族溃败的杰作。《家》作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国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标志着巴金思想艺术的最高代表成就。作品富于意义的深刻思想内涵是通过极具特色的艺术手段得到揭示的。《家》里的感情激流特别能扣动人们的心扉那是因为作品里许多悲伤的情节大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浸染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恨。
人物者激游之魂也
《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好理想。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其中“觉新性格”已成为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在《家》中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同性格的反比:觉新的懦弱和觉慧的勇敢克明的庄重和克定的轻薄琴的乐观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类比: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琴的游移和许倩如的坚定。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的自比:觉新在晚香楼上的哀痛和下楼后又同淑英嬉戏觉慧在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后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侧面的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第36章定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又如第23章写土娼出身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
情节者激流之形也
《家》是描写的情节曲折奇异既描写了鸣凤投湖兵乱之惊梅之死觉民抗婚克定挨骂捉鬼闹房祖父病故瑞珏身亡觉慧出走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定了划船观景炮烧龙灯年节团聚敬神守灵谈心聚会等等。高家内部以觉新三兄弟的遭遇、命运特别是婚姻爱情为主要线索又交织着其他人物、事件、习俗构成一幅谨严而又丰赡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反抗和斗争。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场或着重提到主要情节线索或初见端倪或埋下伏笔。此后各章波涌浪叠不断掀起浪峰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觉新初步觉醒觉慧出逃终篇显示出大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长。
巴金不愧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他为青年而写作他的语言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家》能赢得无数青年读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满抒情气质的语言。巴金小说的语言清丽、流畅、明朗、自然。其代表作之一《家》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