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魏沅海同志助人为乐先进事迹的通报
肇庆高新区两新组织党工委肇庆高新区总工会关于魏沅海同志助人为乐先进事迹的通报
各“两新”组织党组织、基层工会:
今年以来,我区广大职工干部积极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继“托举哥”邓雄飞后,近日,我区又涌现了外来工魏沅海献血又捐款的义举。现对魏沅海同志助人为乐先进事迹予以通报表扬。
魏沅海是肇庆亚洲铝厂有限公司喷粉车间包装工序员工。9月24日他从微博上得知消息:广东茂名电白县14岁的地中海贫血症患儿苏懂钊在广州南方医院抢救,病情危急流血不止,急需大量AB型血小板。碰巧魏沅海也是AB血型,看到此微博后,他毫不犹豫动身前往广州献血。几经周折找到医院后,按照医院规定,要求献血男性体重不低于100斤,可是魏沅海体重只有99斤,无论魏沅海怎样哀求,医生都不让他献血。为了挽救生命垂危的小懂钊,魏沅海想到去外面猛吃了一顿,最后才达标。他以瘦小的身躯一次性献了400cc的血,当他得知小懂钊手术花费很大,便把自己随身携带的500元钱留给了小懂钊的母亲,只留够回来的路费。此事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大家才得以知晓。对于此事,魏沅海认为,“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应该好好利用生命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信条。
作为一名平凡的车间工人,魏沅海以实际行动发扬雷锋精神,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人的本能和良心出发,使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多了一些最美丽的瞬间,多了一些最真实的感动,多了一些最温情的壮举。魏沅海用他的“微言”和行动,尽他微薄的力量,感动和感染着我们,体现了工人阶级“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区职工积极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典范,也是高新区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楷模。
区“两新”组织党工委、总工会现通报表扬魏沅海,并号召全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基层工会迅速掀起向魏沅海同志学习的热潮,广大干部职工要以魏沅海同志为学习榜样,勤奋工作,多做奉献,报效社会,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推崇互信友爱、互帮互助的社会道德风尚,共建和谐幸福高新区!
肇庆高新区“两新”组织党工委肇庆高新区总工会
2012年10月19日
第二篇:李海艳同志先进事迹
李海艳同志先进事迹
李海艳同志是唐山分行综合业务部一名员工,现任统计员和内勤工作,自分行开业以来,在行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刻苦努力,掌握了货币信贷与统计工作的基本技能,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她思想进步、热爱本职、团结同事、积极钻研,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首肯。
一、扎实学习,学以致用,知识水平不断提升
一年来,她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统计法》、《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担保法》、《物权法》以及我行各项统计、信贷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始终坚持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带学习,充分调动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岗位落实,责任到已,全面提高了自身的整体素质,确保了货币信贷与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爱岗尽责,踏实工作,业务能力稳步提升
统计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大量的工作量。自担任我行统计员以来,多少个休息日,节假日期间,她每月的第一天一定会出现在行里,进行各项数据的统计工作,一年来,本着“强化管理、狠抓质量”的工作思路,确保了我行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和统计分析的时效性。为提高统计工作及统计分析质量,特别是配合人民银行、银监会做好“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年”活动的开展,她在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经常与各企业联系、及时了解资金运行情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随时掌握我行授信企业的经营变化。在统计分析工作中,力求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突出的重点问题认真做好分析,尤其对各授信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及时向上级行反馈,注重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做到了少罗列数字,多反映情况,切实把分析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努力进取,勤于奋进,工作技能全面发展
在担任我行日常统计工作的同时,她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以金融法规、各项制度、经营理念和信贷业务规范化操作程序及要求等内容为重点进行学习,开拓了工作思路,改进和完善了工作方式方法,并且担负起了综合业务部的档案整理归档工作,经过了几天的加班加点,实现了我行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化、规范化、标准化,实行专人归档、专人保管,做到了档案保存的安全性、完整性、合规性。同时,作为放款审核员,坚持做到了防范贷款风险在先,发放贷款在后,每笔贷款都坚持按规审查,并登记造册,严格执行制度规定,确保了我行贷款发放的合规性,安全性。
总之,在一年的工作生活中,李海艳同志在平凡的统计岗位工作上默默耕耘着,在平凡的生活中奉献着,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却用一份份数不清的报表诠释了她平凡工作的不平凡,为唐山分行,为承德银行的做大做强贡献力量。
综合业务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
第三篇:郭海平同志先进事迹
郭海平同志先进事迹
——双池镇党委优秀共产党员推荐材料
郭海平同志,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于交口县双池镇苇沟村,1983年参加工作,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双池镇人民政府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28年,先后任双池镇政府统计员、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所副所长、西罗村党支部书记(兼)等职。2010年至今任双池镇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所所长。
郭海平同志是我国8000多万党员中极其普通而平凡的一员,他没有身居高官,甚至连一名副科级干部也不是;他没有经商办企业,没有为社会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但他却用他平凡的人生铺写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受到了基层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为双池镇的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郭海平同志为人谦虚,性格内向,工作勤勉,多年来一直把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恪尽党员职守为自己的人生宗旨。对工作他总是精益求精,探索不止。担任统计员时,因当时交通条件不好,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他常常跋山涉水,深入企业和乡间地头,往往一次下乡总要长达半月有余,家人常常为此埋怨不已。他所做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多年来从未发生差错,是远近闻名的“不出差”。且资料完备,档案整齐,多次受到县乡镇局和县统计局的嘉奖。他担任镇村镇规划管理所所长职务后,迅速认真翻阅,学习了大量城镇建设、环卫管理知识和其它城建管理先进县、镇的成功案例,同时终日奔波,不辞劳苦,带领所内工作人员,拿着皮尺、罗盘、笔记本走街串巷,在全镇范围深入开展了细致周密的测量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半年多的紧张学习和调查研究,他因地制宜,充分借鉴其它县、镇的先进经验,成功地建立了适合双池实际的城镇建设管理体系,制度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使双池镇的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走上了有序、规范和良性的发展道路。他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多年来他从没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怀疑,他坚信“文化水平高的人能办到的事,我通过学习也一定能办到!”。因之,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刻苦自学,在办公室深夜挑灯自学,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同事们也已是司空见惯。
郭海平同志勇于吃苦,乐于奉献,不计报酬,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双池镇是交口县乃至吕梁市经济比较发达的集镇之一,全镇常住人口两万余人,镇区街道为四纵三横框架结构,总面积4.5平方公里。镇区清扫面积16万平方米,固定垃圾池25个,夏天日清运垃圾100余吨,冬天日清运垃圾200余吨。每天早晨天刚刚蒙蒙亮,郭海平同志便已开始“正常上班”,几乎每条街道、每条小巷,甚至每个垃圾点都会留下他的足迹。特别让人民群众敬佩的是即使是在冬天寒风刺骨的早晨,他也从未间断过每日的巡查。有的同事劝他“冬天寒风刺骨,你就别出去啦”,他总是平淡地一笑说:“你不懂,越是天气不好,环卫工人就越不想早些上工,我不出去,怕影响街道卫生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郭海平同志,也因之患上了严重的间歇性中风头疼病,发作起来常见他双眉紧蹙,举手抱头,一幅十分痛苦的样子。
郭海平同志胸怀宽广,与人为善,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众所周知,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涉及对象繁杂、素质亦良莠不齐,有大酒店、大商场,有小吃店、小商铺,有游商小贩。因之,日常管理与他们发生口角之争是常有的事,加之,乡镇城建管理部门又无有效的执法权和强制措施,管理工作更显的难度重重。主要靠个人威信、说服教育、耐心开导,甚至用私人人际关系开展工作。但对如此艰难与麻烦的工作,郭海平同志向来没有畏缩和退步。他始终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约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耐心地、不厌其烦地、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一别人看来麻烦不堪的工作。也许是他的言行说服教导了管理对象,也许是人们为他的执着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所感动,总之,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双池镇的街道秩序,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秩序日渐良好,文明经营,卫生经营,遵守街道秩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风尚。
郭海平同志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有着坚强的党性修养,能时刻起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常说:“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共产党员像钉子,钉到哪里哪里安,钉到哪里哪闪光!”两句普普通通的口头禅,道出了他坚韧的奉献精神和乐观的共产党员情操,可以看出这种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已成为他工作、生活和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动力。
我党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郭海平同志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与工作,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先锋示范岗,如一颗闪亮的明灯,始终展示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形象,让创先争优活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宗旨,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彰显。
今年三月,我市开展“三项整治”专项活动以来,郭海平同志的工作几乎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可以说半年多来,他几乎没过个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休息日,双池的镇区无时不展露着他忙碌的身影。凌晨起床他要巡查街道的环卫工作;八点钟上班,他要安排所内的“三项整治”工作;工作安排完毕,他要亲自带队伍攻克“三项整治”的重点、难点工作。在拆除违规建筑的现场人们能看到他,在强制更换门头牌匾的商铺前人们能看到他,在安装路灯、红绿灯、喷划交通标线的街道上人们能看到他,在河道清淤,街道铺砖的工地上,人们能看到他……可以说“三项整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无不留下他坚实的脚印。繁重的工作使他更加消瘦,但他坚强的脊梁却更加闪光,在双池镇的市民们心中,在双池镇的广大党员干部心中,他消瘦的身影也始终代表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风尚。
郭海平同志是一位平凡的人,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是他的人生格言。他勤于学习,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他严于律己,不辞劳苦的奉献精神,他勤奋工作,力求至臻至善的工作态度,他恪尽职守,勇当模范的党性修养,他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人民服务热情,都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中共双池镇委员会 二○一二年五月六日
第四篇:助人为乐先进事迹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
爱是温暖的阳光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人生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者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这是大作家冰心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已经在**中心小学校长**的心灵沃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2004年12月26日,海啸带给印尼人民深重灾难。**校长得悉后,心情万分悲痛!她默默地为那数以万计的亡灵致哀,为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难民们痛心疾首。一连几天,她仿佛置身于一场巨大的恶梦中。从恶梦中醒来,她觉得自己不能就手旁观了,该为那些难民做点什么了!世界兴亡,匹夫有责啊!她想:我到底该为灾民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她认为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有捐款。怎么捐呢?款该寄往何处呢?她突然想起**电视台有个'爱心栏目组',于是就汇了500元委托该栏目组寄往灾区。
**电视台记者执意要来采访张校长,说她在海啸中所捐的500元,是**市个人捐款最高的一笔。张校长说她只是尽了一个公民应尽的爱心与责任,不值得采访张扬。无奈记者同志给她打了半个月的电话,她只好接受了专访。面对镜头,她就如此率真地朗诵了冰心的那段话。
每一次自然灾难都让张校长伤心不已,并且慷慨解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张校长个人捐款在**教育界都是名列榜首。
朝日正团团,照见先生碗。碗中何所有?青菜煮剩饭。这便是**校长清苦生活的真实写照。的确,张校长每日早餐基本上都是'青菜煮剩饭'。张校长每天舍不得花一元钱去早餐店过早。她平时一向生活节俭,却时刻不忘济困扶贫。徐育清老师患肝癌,张校长曾经捐款2000元 ;周展望老师患肠癌、熊丹同学患白血病等,张校长不仅自己挺身而出,倾心相助,还发动全校师生奉献爱心。
对那些缺父少母的学生,张校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学生刘林父亡母改嫁.张校长对他百般怜爱。天冷了,为他加衣;饥饿了,留他吃饭;没钱花了,给他零用钱„„
**年元月,春节临近时,张校长个人捐款给我们学校的单亲学生每人50元。
廖亿粒同学母亲早年去世了,父亲长期身患重病。几年来,张校长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学习辅导和生活资助。她现在已经升入中学了,张校长还在跟踪资助她。去年九一开学时,张校长给她送去了被子,接着又多次送去了生活费和衣服。
张校长平时一向节衣缩食,经常一袋学生面打发一餐饭。她却长期在关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每年重阳节,她都要到**镇福利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她经常说:“为社会弱势群体献上一颗爱心,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校长向来都在用爱心耕耘着自己的人生,于是她觉得人生中更多的是美好;她也一直在用爱心经营着学校,于是温馨弥漫着整个校园。
爱是温暖的阳光。如果人人都能随时播撒这爱的阳光,相信世界就没有黑暗,只有灿烂与辉煌!
第五篇:助人为乐先进事迹、
助人为乐颁奖词
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是你们用自己平凡的举动,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你们,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何玥
何玥,女,壮族,2000年7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
年仅12岁的何玥因患脑瘤去世,生前她作出无偿捐献器官的决定,使得三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她的无私与大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她被称为“最美女孩”,她的遗愿被称为“最美遗愿”。
何玥生前是一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可爱女孩。她是家人和学校的骄傲,学习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她和同学们关系融洽,常常主动帮助解答作业难题,打扫教室卫生。她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平时都是一毛、两毛地省下、攒着,几年时间竟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零花钱;但有一次,她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少年,命运却遭受了重大不幸。2012年4月,小何玥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生命危险。第一次手术后,何玥病情有所缓解。她所在的学校获知后,师生们迅速展开爱心捐款,共募捐了2000元。当她得知父亲收下这笔捐款后,一再坚持要把钱捐献出去,她对父亲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应该用来帮助更困难的人。”9月初,何玥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发现她小脑里的肿瘤已扩散到其它脑组织,生命垂危,最多能活三个月。11月初,当听说有个18岁的藏族小伙子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来桂林求医,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做移植手术才能挽救生命。何玥对父亲说:“爸爸,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的肾捐给这个哥哥。”父亲一下楞住了,马上表示不同意。但何玥捐献肾脏的决心已定,反复向父母亲提起这件事,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别人生的希望„„慢慢的,父母亲勉强接受了。11月16日上午,经紧急抢救无效,何玥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满怀悲痛的父母含泪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器官申请书》,帮助女儿完成最后的心愿。随后,何玥无偿自愿捐献的两个肾被移植到藏族小伙子和桂林一位患者体内,肝脏则被立即送往上海,移植给一名重症肝病患者。小何玥的生命虽然消逝了,但她用自己的大爱使三位素不相识的病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于器官捐献者,红十字会将给予家属一定治疗费和丧葬费救助。医院也提出给予何家一定的经济援助。尽管何玥的医药费花费10多万元,但其父母都婉言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彻彻底底地做到无偿捐献,才是真正为女儿完成了心愿,才是何玥助人为乐精神的最高体现。
何玥荣获桂林市优秀少先队员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罗玮,女,汉族,1986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四川永隆实业有限公司职工。
她是我国器官移植史上无偿为陌生人捐肝的第一人。利用康复期间社会各界的捐款在广元市建起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志愿来到灾区全力救助受灾群众,用感人的义举书写美丽青春。
2005年的一天,正在成都打工的罗玮,从媒体上得知四川省蒲江县妇女廖红霞患肝坏死急需换肝,便赶到医院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部分肝脏来挽救病人。但捐肝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手术失败或者留下后遗症,都将威胁罗玮的健康和生命。而此时国内尚无一例无偿捐肝者,她甚至写下了遗书:“如果我失败了,我想捐掉我所有健康的器官„„”罗玮的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坚决反对,父母和哥哥专门赶到成都硬把她带回了广元。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罗玮耐心说服他们,最终取得大家的支持,成功地为廖红霞捐出一叶肝脏。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她和廖红霞均恢复良好。
罗玮无偿捐肝的义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她康复期间,各界人士为她捐款10多万元。除治病和营养开销外还剩3万余元,她又通过募捐,在广元市郊区建起了第一家老幼托管中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老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等困难。2007年以来,她又动员家人拿出自家的房屋补偿款8万余元,在广元市龙山镇大牟村、双河乡场分别建起了“罗玮留守学生之家”。她还向社会发出倡议,争取3年内让全市所有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一个温馨安乐的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罗玮一方面安顿好托管中心老人们的临时住所和生活,另一方面主动到广元市072医院当志愿者,奔赴青川重灾区救助群众,并陆续接收青川受灾老人和儿童300余人到托管中心临时安置。2008年5月,在抗震救灾中她光荣入党。2009-2012年,她帮助剑阁县的乡亲们引资数百万,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民们种植核桃3000亩,大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罗玮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创优争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黄久生
黄久生,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08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黄久生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黄久生算不上大富翁,但面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李成环
李成环,女,汉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助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知道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非常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积极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起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婚蜜月。2012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2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高淑珍
高淑珍,女,汉族,1957年7月生,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村民。
14年来,高淑珍用单薄而坚强的肩膀挑起一座“炕头小课堂”,用舐犊情怀支撑起几十个残疾孩子的就学梦想,她用平凡的服务诠释了不凡的志愿精神。
高淑珍儿子王立国4岁时,患上了类风湿病,肢体关节变形,走路十分困难,虽经多方求医诊治却没有好转,结果落下了残疾。随着小立国年纪的增长,上学读书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但受身体条件限制,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入学校。高淑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转念一想,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为残疾而不能入学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渴望上学,如果能把他们聚到一起读书学习,那该多好!
1999年,“炕头小课堂”开课了。4张小课桌,1块小黑板,5个残疾孩子,课本是借来的旧书,“老师”就是她的闺女王国光——为了这个唯一的老师,高淑珍硬是将自己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儿留在小院里,每每念及此事,她总感到愧对女儿。
随着送到家里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索性让孩子们住到家中,免费吃住,免费学习。炕头小课堂最多时达到39个孩子,都管高淑珍叫“妈”。这些曾经因为残疾而受过别人歧视和嘲笑的孩子,把高淑珍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高淑珍也把这帮残疾孩子当亲生的,愿意为他们做一切事。
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这些孩子,高淑珍睡觉的时候几乎没脱过衣服。睡觉前,要给孩子们一个一个接尿;再搂着最小的孩子,哄着睡觉;大约每两小时就要起来一次,叫醒爱尿炕的孩子起来解手。为这了这帮孩子,她每天早早起来,给孩子们做好饭,然后就带着两个馒头去赶集卖货。没有集的日子就走街串巷叫卖。
高淑珍就这样坚持了整整14年。在她的感召下,一批志愿者先后走进高淑珍的家中,当起了爱心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到关爱残疾孩子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演绎了一曲志愿接力、奉献爱心的动人篇章。
高淑珍荣获感动中国2012人物、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结
王结,男,回族,1971年5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盲协主席,爱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13岁时的一场飞来横祸,让王结双目失明。面对人生的不幸,他以超常的毅力,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考取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自己事业有成时,大力帮助其他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王结原本在西吉县医院上班,有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为了帮助更多盲人走出一条生存之路,他下决心创办盲人按摩培训班,他带领几十名从没出过门的山村盲人,来到县城接受培训,寻求光明之路。按摩技艺需要大量实践,王结就让学员们在自己身体上练习。为了让学员们尽快就业,王结放弃固定工作,带领盲人兄弟姐妹去银川创业。他联系有关部门,搞调研,选店址,为了节省费用,有时晚上就睡在银川市中医院走廊的长条椅上。1999年9月,“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在银川亮相;2001年7月,王结创办的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诞生。这是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吸引了各地渴望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前来学习。学校以保健按摩培训为主,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工艺品制作、SIYB创业培训及盲人定向行走训练等培训项目。学校开办12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等各类人员7000余人。帮助4000多人实现了就业梦想,300多名学员成功创业。
王结热心公益事业,虽然家庭并不富裕,至今还与妻子住在出租房,但他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及各类爱心捐款达50余万元。2003年非典肆虐,他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3万元的医疗按摩卡;汶川、玉树、芦山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他先后为灾区捐款4万多元。他经常带领师生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困难家庭、孤寡人员义务查病、治病。2003年,爱德盲人按摩诊所员工金芳明查出患先天性心脏病,拿不出2万多元的手术费。王结知道后马上带头捐款5000元,其他按摩师也纷纷解囊,帮助金芳明顺利地做了手术。宁夏南部山区的盲人马世清、银川市民谢宝华,均在王结的无私帮助下,开办起自己的保健按摩所,脱贫致富,创业成功。王结的事迹被写入宁夏党史和地方中学课本,一位著名诗人称赞王结道:“不怨苍天不低头,潜研科技写风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
王结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宁夏回族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龚全珍
龚全珍,女,汉族,1923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西省莲花县甘家小学原校长。
作为开国将军的家属,龚全珍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陪伴丈夫来到偏僻陌生的山村,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扶贫济困,支持乡村建设,把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挚爱写在青山绿水间,刻在老百姓的心上。
龚全珍是已故老红军、开国将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的夫人。1957年下半年,甘祖昌主动请辞解甲归田,返回家乡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做起了农民。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2003年,她应邀到凫村中学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讲座,发现该校图书室书籍匮乏,立即购买了1000多册书籍送到该校。不久后,她又捐出2400元资助县关工委购买《激励永远》教育光盘捐赠给学校。这些年来,龚全珍与不少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她捐助的学生达百人之多,捐款金额10余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在女儿的搀扶下,分别将2600元和1000元特殊党费亲手交到县委组织部。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甘老的精神传承下去。”为了这份特殊责任,离休后,她仍然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走进学校、机关、部队、工厂,义务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没有人记得老人家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
2011年,琴亭镇组建“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她每周都会来到工作室,与群众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甘将军离世后,她曾在县幸福院度过了5年。期间她从不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打扫卫生、照顾他人,并拿出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
龚全珍荣获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孙茂芳
孙茂芳 ,男,汉族,194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
孙茂芳四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无微不至赡养照顾了18位孤残老人,用自己的行动传递了一位退休军人的情怀操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
1970年,孙茂芳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后,发现医院所在的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开展上门包户服务活动,从此开始了助人为乐、敬老爱老历程。他先后赡养照顾18位孤残老人,为其中8位老人养老送终。他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王炎老太太,连续照顾17年,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老人脾气古怪,对人有戒心,少有好话和笑脸,但孙茂芳始终像儿子对待母亲一样耐心。当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为她洗脚、端屎端尿。老人终于感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存款赠送给孙茂芳,被他婉言拒绝。他对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无权利要您一根草。”一位名叫高志云的孤老,儿去世后孤苦无依,孙茂芳得知后,承诺做老人的儿子,每天陪老人看2个小时电视,节假日用轮椅推老人外出观光。老人牙口不好,孙茂芳让老伴每天做些软饭软菜送到老人家中,连续送了11年。老人去世后,孙茂芳每年清明节都带着孩子去给老人扫墓,至今已经20年。
在医院工作,孙茂芳还接触到很多病困家庭,促使他开始扶贫帮困公益行动。1998年起,孙茂芳每月从工资收入中拿出500元建立了家庭助困金,后来增至1000元。河北农民卫福安,女儿6岁患上糖尿病,卖掉房子来京看病,孙茂芳让他们夫妻住在自己家里,省下住宿费为孩子看病,并带头捐款,一周内募集了3万多元,使孩子得到救治。孙茂芳在家里设立了一张“救急床”,帮助200多名来京看病的外地人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他还热心帮助11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和32名特困学生。至今,孙茂芳用于各种助困的资金已经39万多元。
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以个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百余个学雷锋小分队,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开通“京城雷锋孙茂芳”微博,组织“十联学雷锋爱心团队”开展助民帮困活动。2012年至今他到全国12省25市开展雷锋精神万里行活动,行程8万公里,做学雷锋报告280场,听众38万多人。
孙茂芳荣立个人一等功,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军学雷锋标兵、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热汗古丽•依米尔
热汗古丽·依米尔 ,女,维吾尔族,1989年2月生,新疆职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汉语翻译专业学生。
凭借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变命运,先后组织600多名少数民族妇女外出务工,热汗古丽·依米尔用实际行动激励无数家乡姐妹靠劳动、靠知识实现人生梦想。
热汗古丽·依米尔家境贫困,一家九口人挤在破旧的土坯房里,每年青黄不接时,就到处找野菜或是摘酸杏子煮面条吃。2005年7月,她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选择外出务工,当过清洁工,也在药店里打过工。2007年5,热汗古丽·依米尔和同伴一起前往浙江省慈溪市宁波双源纺织发展有限公司务工,为了打破在新“家”中的语言交流障碍,她一边学技术,一边学汉语。3个月后,热汗古丽·依米尔凭借娴熟的纺纱技术成为操作长,半年后她又成为车间主任助理,一年后,她因为出色的双语表达能力被厂家聘为新疆籍员工带队负责人。务工4年,热汗古丽·依米尔先后给家里寄了9.7万余元,盖起大大小小15间房子,添置了手机、数码相机,家里还在村里开起了小超市,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009年10月,热汗古丽·依米尔外出两年后第一次回家,感到家乡的变化虽然很大,但是家乡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裕,于是她决定带领家乡青年共同致富。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热汗古丽·依米尔先后组织家乡600多名少数民族妇女到内地务工。热汗古丽·依米尔还用州、县两级党委、政府奖励的5000元钱买了20盏路灯,装在村里一公里长的路上,改变了阿玛西村村民长期以来摸黑走路的历史。
2012年,热汗古丽·依米尔考取了新疆职业大学汉语翻译专业,并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期间,作为新疆代表团唯一的农民工代表,她积极为保障农民工兄弟姐妹的切身利益献言献策。她决心毕业后,在家乡开办一家榨油厂和肥皂厂,再建一座图书馆,让更多的家乡姐妹靠劳动、靠知识改变命运。
热汗古丽·依米尔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解黎明
解黎明,女,汉族,1925年7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电网山西临汾供电公司离休干部。
解黎明作为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耄耋老人,15年间,将自己近一半退休金拿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家庭,共捐资13.7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50名,贫困家庭33户。她已将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作为了一种生活习惯。
1985年,离休以后的解老,本该享受平静的离休生活,可和老伴儿总想再为党的事业做点贡献。2000年7月1日,解黎明和老伴向临汾市尧都区区委和临汾供电公司党委写了一封信,以书面形式郑重承诺:在每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每人拿出1000元,捐助贫困学生,直至两位老人离开人世。2002年6月,与她相濡以沫58年的老伴儿因病去世。7月1日 那天,她压抑着丧夫的悲痛,仍按时把2000元送到临汾供电公司机关党总支部书记手中。
老伴去世之后,解老的捐助更加频繁。她把自己家中的衣物和一台电视、一台热水器捐给了贫困山区,到临汾市妇联认领了5名失学女童,帮助她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06年,解老决定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山西省内贫困县的大学生。2011年,解老再次承诺:每年再拿出1万元,资助十户贫困家庭。今年3月,88岁的解老参加完山西省十大感动人物颁奖典礼,在返回的途中,路过家乡平遥县香乐乡大羌村,带头捐资 1 万元,用于家乡水源建设,美化家乡生态环境。
38载青春献岗位,27年夕阳红似火。原本可以安享平静的离休生活,她却开始了为民服务的新征程;原本应该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 , 她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失学儿童;原本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富足 , 她却为贫困家庭倾注了满腔热情。解黎明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黎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