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月20日--22日,我有幸参加小学数学“浙派新生代名师”教学观摩会
质量调研月活动听课体会
张鸿森
10月19日--21日,在学校质量调研月活动中,我观摩了7节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创优课,参与了20日上午的评课活动。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同组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在提升,这可以归功于老师们的学习、合作与研究。现在反思,我有如下体会。
一、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流程在优化
我所听的7节课,都体现了“课前自学——自学反馈——关键点拨——归纳总结——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流程只是一个操作框架,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按照这几个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我想这只是停留在了教学的第一个层面。听课中,我深深感觉到老师们在不断优化各个环节,既体现完整的流程,又看不到流程的明确区分痕迹,能够自学反馈与关键点拨自然衔接,通过自学反馈自然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在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点拨,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讲,老师讲课的时间少了,学生表达的时间多了,练习的时间多了。
二、关注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是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的目的,上课的老师抓住了这个关键。自学指导更具有实效性,老师们所呈现的自学提示让学生更具有方向感和可操作性,从而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通过自学反馈环节不难看出学生的自学效果是显著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学知道所探究的知识是什么,也有部分学生能够初步知道是为什么。这样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变成了探究知识为什么是这样。极大的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练习时间和空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进一步探究和实践的阶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通过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进一步探究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探究自学反馈如何呈现更好,自学提示到什么程度合适,关键点拨中问题怎样设计才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对于教学中所解决的问题进行怎样的追问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宽度和厚度。1
第二篇:第九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学习心得
第九届“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小学数学观摩会
学习心 得
江西省南康市赞贤小学 龚小伟
2013年3月30日、31日,我和吉康莲老师有幸赴厦门参加了全国第九届“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聆听了贲友林、赵振、刘延革、黄爱华、罗明亮、刘松及洪飞燕等7位名师的授课,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们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精当的点拨与启发,启迪台下人的无限思索,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整个会场,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几位老师的共同点在于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设计精妙,环环相扣,对知识点层层深入、点点剖析,并且非常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下面是我学习后的感受:
一、注重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师生课前交谈,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像刘延革老师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互动,再组织教学,激趣引领,从而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注重探究与交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特级教师贲友林执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借助观察、比较、思考与交流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且在争论中、辩论中理解概念。贲友林老师像一位哲人,在他的讲座中说: 所谓的教育就是宽待生命,并且努力玉成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课堂显示,学生善于动手,善于合作,善于思考,善于争辩„„学生不断在知识的动态中催生出火花,每一个生命样态都能够自如地展开。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自然、真实,营构出一种良好的、轻松的教学氛围。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的和谐统一
如赵振老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最后让孩子们用简洁概括的符号来表示时,孩子们的表示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此时赵老师没有代替学生说出答案,而是慢慢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里面的矛盾点。整堂课,我感觉都是赵老师在围着学生转,围绕着学生的呈现出的问题转。
四、注重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点真正体现在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教研员刘延革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中,通过让学生在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提炼出“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解决三个实际问题中充分经历、体会、感悟到转化的深刻内涵: 从旧知转化到新知 从不等转化到相等
从两种量转化到一种量
在解决“给小狗称体重”的现实问题中发展“转化”思想。整堂课在师生和谐的交流中,孩子们从不知或知知甚少,经过艰难的思考后,对转化有些感觉,最后到有了转化意识,并能够使用转化解决问题。刘延革老师时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其在不断思考中形成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对成功经验的提取和对失败的体验,在这双重的“健康体验”中孩子收获知识,积累了经验。刘老师平实的教学中透着深邃的数学思想,常态下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情准确的把握。
五、注重心理教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
听刘松老师讲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的《解决问题》一课,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生动幽默,他那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我们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上好一堂课,我们能留给孩子什么?我想刘松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在现代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要让每个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说,刘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让我们感到教学中的“润物细无声”。
六、注重探究学习,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究的过程。黄爱华老师的《圆的认识》由问题“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为学生呈现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在纸上写下对其中一点或几点的理解,然后让有意愿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的学生都到黑板上去板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满足学生的个别问题,而是让学生尽可能的说,越多越好。反馈中也是把整个交流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介绍,互相补充,在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交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新知。
七、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培养推理能力
听罗鸣亮老师的《四边形的分类》一课后,感触很深,每一个数学老师都知道,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自我感觉,自己思维,自主发现。罗老师就是设计了让孩子画四边形再到猜四边形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掌握了四边形的分类知识重点,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对概念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完善,可以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成为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八、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听了贲友林老师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黄爱华执教的《圆的认识》、及厦门市翔安区学科带头人洪飞燕老师的《年月日》、刘延革老师执教《转化解决问题》,在这些课上都有共同点:课上解决了很多问题,始终一环紧扣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一道题的引导非常到位,点拨亲切自然,而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原有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我们对《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标十个核心词的重要性,仔细回味名师们精彩的引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作为数学老师尽可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分享数学思考的乐趣同时,也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篇:参加《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参加《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海坨一小:薛嘉峰
乍暖还寒,进修学校组织全市数学教师赴哈尔滨学习,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带着领导嘱托和老师们的希望参加这次《小学数学名师观摩活动》。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先后听取了七位名师十三节的精彩讲课,受益颇丰,其中一位刘松老师的精彩教学深深的打动了我,刘老师诙谐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就是明星,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明星。
刘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那样的亲切。幽默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他的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的这种课堂语言艺术有效构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他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从不把自己当作长者、学生的长辈,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一开始,从一个比较常见的说反话游戏玩起,刘老师积极参与,学生和他互动后,他总会说:“谢谢您!”这样,教学大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听课者的脑海里。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着孩子的素质教育。学生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每节的知识在点滴中得到了拓展。
刘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获得了知识:让学生和自己对话,让学生和学生“切磋”,把本来很枯燥的数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让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造就了生机勃勃的课堂。
听了刘老师的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在钦佩名师之余,看到了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巨大的,有教学能力上的,有个人素养上的,我自己认为学习名师,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他的教学方法,把它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充实自己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不断的努力,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位“明星”。
第四篇:参加“名师之路”第九届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参加第九届“名师之路”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汇报总结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我受学校的委派参加了“名师之路”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会活动。首先,我要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展示的都是国内各地的著名特级教师,他们对教材独具匠心的深刻理解、耐人寻味的教学设计,浅显易懂的教育理论,深深的让我折服,他们的每一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现将我所观摩的内容向大家作以简单的汇报,一起和老师们共同分享。
一.观摩课内容简介
10月30日下午报到,31日至11月2日上午依次观摩了当地名师刘旸执教三年级的《镜子中的数学》,专家刘延革老师执教三年级的《认识周长》示范课和她的报告《几何≠计算》,徐长青执教六年级的《数与形》和他的报告《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简约教学的十“yu”》,刘松执教六年级的《百分数的认识》和报告《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谈美丽课堂的构建》,高丛林执教四年级的《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华应龙执教五年级的《找次品》,徐斌执教四年级的《平均数》,夏青峰教师执教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黄爱华执教六年级的《求平均数问题》,牛献礼执教四年级的《路程、速度与时间》,张齐华执教六年级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微报告。
二.学术报告简介
综观几位专家的报告,主要内容和思想汇总如下:
1、刘延革在报告《几何≠计算》中论述了几何板块的教学现状是:急于呈现公式,一段时间后学生只记得公式,并利用公式计算周长、面积或体积等,而没有真正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目标。建议我们在教学前要先学习课标,用课标指导教学。课标的十个核心中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同时讲到统计≠绘图。
2、徐长青在报告《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简约教学的十“yu”》中阐述:课堂应由孩子做主,学生会的不教,暂时不会的不教,孩子明天需要什么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教是为了让学生离开老师时还能独立学习知识,所以要好好地教。如果我们把知识孤立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强记,当把知识间的联系交给他们时,他们才会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我们要交给学生十“yu”,分别指欲望的“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要1分钟吸引孩子;渔鱼之渔,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地域的域;娱乐的娱,就是说课堂中应有笑声;愉快的愉;寓言的寓,不要把很多知识全变成文字,学后而知不足,既要教给学生看得见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看不见的知识;逾越的逾。
3、华应龙老师的报告阐述,一节课就像是一篇论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总结等。我们上一节课要像制定课题方案那样课前慎思;像写论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想修改论文一样反复试讲。
4、徐斌老师的报告《在数据分析中培养数学素养》论述了2011版课标中关于教学统计板块的变化,主要是从“统计观念”到“数据分析观念”,将“决策”降低为“做出判断”,淡化“质疑”,强化“合适”。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主要指,①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②选择合适的方法。数据来源的方法:一种是现成的,另一种是需要自己收集的,每一次数据统计时,至少让学生现场收集一次。教学统计板块,第一学段重点是分类,第二学段重点是统计图、平均数(少了众数、中位数)。关于概率教学的调整:第一学段不学习概率,第二学段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学段具体学习概率。培养数据分观念的策略:①完整经历统计过程;②灵活选择统计方法;③恰当运用统计结果;④合理设计统计方案。
5、黄爱华的报告《“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介绍他们学校所有老师都注重“大问题”教学的微格研修,报告中以《倒数》教学片断为例,组织了30名教师现场演示微格研修。
他所说的“大问题”教学,重在指引我们课堂教学中,不要设计很多问题,甚至是满堂问,而是要充分预设,提炼几个核心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大问题”教学的策略:在学生的雏形问题上提炼:①建立关系;②揭示课题;③通性提问;④学生表达;⑤调控生成。教师调控并将学生的雏形问题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上,生成出几个比较成熟的知识点或探索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6、牛献礼老师的报告《教学的坚守与变革》重点阐述了:面对任一新的时髦口号或潮流,我们都应冷静地去思考:什么是这一新的主张或口号的主要内涵?这一主张或口号为我们改进教学提供了哪些新的启示和效益?什么是其固有的局限性或可能的错误?冷静对待,择善而从,变革中有坚守!我们坚守什么呢?——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数学或其他 学科教师,共性是教师都是教学生的。教师应超越学科本位,以学科为手段,通过学科专业的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尊重每一位儿童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密切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学科内容的其他领域、其他学科或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适当联接;强调学科核心思想和学科本质特质;呵护生命——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学生需要得到人的指导和帮助、宽容和爱,更需要鼓励和期待,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必须留一份纯真,学会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去思考教学。
7、夏青峰老师的报告《漫谈当今的教学》以他教学的《分数的意义》为例分析,学生已知的知识很多,老师要知道学生是初浅知道,还是深刻了解,还是系统认识,在进行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解决遇到的问题。他指出,一个数学老师,不要把数学作为目的,而是作为手段,从数学中跳出来,从宏观的角度看数学。关注的重点是自主性学习:自修,研修,导修,讲修。让学生走在课堂教学的前面,他们学校实行走班制:(大致上)①学生可以申请不上课或不上某种课,学校经过测试学生水平、能力,进行分类;②帮助学生找准起点、目标,制定计划,教师帮助学生越过重重障碍。
8、韩国专家介绍了他们国家小学的教学情况,特色是:数学教材大多以故事形式呈现,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教学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徐长青与韩国专家的圆桌对话。
三、培训的点滴感悟:
本次研讨,强调“生本课堂”教学,也就是新提出教学形态,一种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课堂。
1、生本课堂首先营造了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这些专家、名师的课,有的设计精美,有的朴实自然,但都有着同样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放飞。我时常被他们的独到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
2、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他们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又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做文章。
3、生本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学前都要深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只有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
4、生本课堂善待了学生的差异。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
”去捕捉每个学生,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听的所有课中印象最深的是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他介绍 说提前联系的班级已经上过这个内容了,不能上这节内容,让他换,当然来不及了,就选了五年级一个班,让老师给赶两节分数等相关知识的课作为基础。所以,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就比其他班差一些,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错误很多,但是老师稍作思路上调整,很快调控教学,整堂课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有效生成,彰显学生个性,构建了学生喜欢的数学课,下课时学生都不愿意离开。
收获和反思:名家大师们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优秀的人格素养、清晰的教学思路,阐释和演绎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们一线老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课堂上他们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本真与个性,以学定教,细处引导,巧妙设疑,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提高,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指导引领的自主学习理念。走进名师课堂,聆听名师讲座,执教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所有听课教师展示了数学教学的崇高境界,使大家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真正走进了改革前沿的数学课堂。当然,进会场听课的学生,素质比我们接触到的学生素质高的多,很多教学方法用于我们的课堂在短期内也不会取得明显效果。直面小学数学教学的专家,使我深感自己在教学中的浅薄。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反思自己历年来的课堂教学方法,感悟颇多,这次观摩活动,他将为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面对我的课堂,我更需要在学习中提高,在反思中实践,在坚持中前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2014年11月7日
第五篇:《悟“雅学”之道,走“和美”之路——参加浙派名师盛新凤“和美语文”教学成果展学习体会》
悟“雅学”之道,走“和美”之路
——参加浙派名师盛新凤“和美语文”教学成果展学习体会
景宁县启文中学附属小学
沈丽珍
一、相约杭城——缘聚“和美”
2017年11月13-15日,丹桂飘香,银杏金黄,我们“和美大家庭”跟着师父盛新凤老师来到了美丽的杭州下沙文海实验学校,参加 “浙派名师盛新凤“和美语文”教学成果展”的学习。
“和美语文”针对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流弊,在生命层面,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主客相生,求得生命和谐生长的生态之美;在课程层面。针对学科综合的特点,多项融通,求得教学互动沟通的共振之美;在课堂层面,指向实践运用的方向,以练导学,求得能力提升的实效之美。“和美语文”研究成果已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已出版5本教学专著,其中两本获得浙江省教研成果一等奖。
浙江省盛新凤名师网络工作室又名盛新凤特级教室工作室,也叫“和美语文工作室”,分为实体工作室和网络工作室。实体工作室2011年由吴兴区教育局成立,学员12名。第二届实体工作室学员9名。2015年成立浙江省网络工作室,第一批有14名学科带头人,分别来自金华、杭州、丽水、宁波、温州、湖州等地,第二批12名。除了学科带头人,还有来自山东、四川、安徽等十几个省的网络学员994人。和美工作室有和融系统的课程、和乐共进的团队、和谐相承的梯队、合景无限的平台。工作室本着“和而不同
大美语文”的追求目标,确定了“在课堂上千锤百炼,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在碰撞中同促共进”的活动宗旨。2015年10月,我很幸运地成为盛新凤网络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走进了盛老师的“和美工作室”,师父盛老师带着我们悟“雅学”之道,走“和美”之路。
二、教学驿站——品味名课
为期两天的展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会的专家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童富勇、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林志芳、浙江省特级教师沈莉、浙江省名师黄玉平、倪小琴、天津省特级教室李卫东……课例精彩纷呈,领着我们走在从容而智慧的小语路上…… 盛新凤老师的《天净沙·秋思》。温润的盛新凤老师是和美语文的创导者与践行者,在对美的追求中,她始终坚守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情怀,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在整个课堂上,她以淑美的形象、妍美的气质、优美的语言,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享受。
古人写诗在结构章法方面常用起承转合的程式,以形成天衣无缝的整合效应。盛老师紧扣意象,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具体学情设计出行云流水式的教学流程:
一、起——朗读散曲,初步感受意象,二、承——改写散曲,深入体会意境;
三、转——替换意象,了解意象作用;
四、合——学科整合,再赏意境之美。
盛老师在教学这首元曲小令时引导学生学习“胖读”“瘦读”“创读”的方法。将简单的几个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胖读”成一幅幅饱满的画面,想象文中的景;接着又把丰富的画面“瘦读”成一个词“断肠”,感受文中情;不同的景表达不同的情,不同的情看到不同的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进一步引导学生“创读”,创设 “荣归故里 状元郎意气风发”的情,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景,一首新的小令《天净沙•春归》,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促进读写融通。
罗才军老师的《文言文三则》。罗才军老师的小古文教学,在他的智慧引导下,整个会场笑声阵阵,台上台下就这样跟着罗老师读着,笑着,品着,度过了一堂课的愉悦时光。
首先是在《杨氏之子》中品读对话,体味言语秘妙。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梅—杨氏之子—杨家果,孔雀—孔夫子—孔家禽,在对话中感受杨氏之子的“甚聪慧”,继而罗老师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练习文言文对话,假如来的是“柳夫子”“黄夫子”,又该如何应答,学生在原有对话的基础上,应声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黄桃是夫子家果。”……罗老师顺势夸赞孩子们“甚聪慧。”然后外读两篇,牧养阅读能力。在《顾长康啖甘蔗》中体会“渐入佳境”《张成洗疾走》中感受“辄不可禁”。阅读古文,让孩子们得到文言学习的美好;阅读经典,为孩子种下安顿生命的种子。
施国强老师的《小小“动物园”》。施老师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下园地介绍我自己的旧知引入,把握学生习作的学习起点。然后尝试运用新方法写“我”,把自己想象成动物。并呈现“评价清单”(第一部分):和动物像吗?句子通顺吗?在自评和相互评价中梳理提示习作中人与动物相似的方面如长相、本领、态度…… 第三板块是微课引路,自由表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你的家里人又会像什么动物?什么地方像?并提出新的习作要求:把像的地方写清楚。学生练习写家里人,并用“评价清单”(第二部分)自评:怎样把像的地方写清楚的?简单地写几个方面;较详细地写一个事例。第四板块是合作学习,链成绘本。小组交流习作,大声朗读,并推荐组内最优秀的习作,全班交流配乐配图链成绘本:我家是“小小动物园”。
施老师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引发回忆,学习从不同角度找到家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从长相、本领、态度等方面运用事例写清相似之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受家人的爱与温暖。在习作评价中,引导学生借助“评价清单”自评,明确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把握学段目标。
董翱老师的《诗经·采薇》。董老师从大家熟知的《中华诗词大会》引入,到我国的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诗经·采薇》(节选),第一板块:解诗题。引导学生关注间隔号,出示间隔号的三种不同用法,并明白此处用法。进一步发现文章中的四句和我们学过的古诗形式上的不同。第二板块明诗意。运用给诗歌“减肥”的方法,将诗句瘦身成“三言”或“两言”,交流,如三言“昔我往,杨柳依。今我来,雨雪霏。” “昔我往,柳依依。今我来,雪霏霏。”两言“我往,柳依。我来,雪霏。”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诗意,体会节奏和押韵,在吟诵中感受古代诗歌的味道。第三板块是悟诗情。诗歌是用来传递感情的,“昔我往矣”对诗人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离别,赴边。创设情境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依依离别情。接着回忆拓展春天的诗句,引导学生体会“杨柳”的文化意象,在诵读杨柳诗句中感受几百年来的历代诗人借“杨柳”这一意象表达离别之情。
……
三、小微平台——同课异构
和美研究团队的高静秋、徐虹、孟丽三位老师通过微型课、说课、模拟上课等形式,多角度地对《我们家的男子汉》进行了同课异构。
高静秋老师现场示范了微型课,从四个板块展开:提炼信息,直接导入;梳理标题,锁定“眼泪;聚焦语段,比较异同;培养视角,尝试批评。带领学生抓语言、谈感受、用联想、促质疑,学习和运用“感受是批注”“赏析式批注”等多种批注方式。徐虹老师的说课展示,抓住文本小标题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拟小标题”“学小标题”“换小标题”“拓小标题”等言语实践活动中,体会我们家的男子汉形象,了解概括小标题的几种方法,并学习运用。
孟丽老师引导学生以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主,拓展其他两篇为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事例,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比较学习,发现写法的不同,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进行迁移,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人物性格上的妙处。
三位老师,对相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教材处理方式,不同角度构建不同的教学观,但出发点是相同的,就是在言语实践中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在一定意义上阐释了“和而不同,和美语文”。
四、幽窗探景——圆桌论坛
在精彩的课例展示后,主持人林志芳博士和多位专家以及盛新凤和美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开展了一次精彩的圆桌论坛。
论坛上,先从“盛老师的课例”聊起,盛老师每年都研究不同的课型,在不同的课型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像盛老师说的,每一节新课里都会有创新之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盛老师的哪个课例?” 大家谈着课例中的启发,如《卢沟桥的狮子》《去年的树》《高原上的一株柳》《半截蜡烛》……徐虹老师谈到课例《跨越百年的美丽》,盛老师的三次试教经历,磨课,反思,修改,盛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精益求精,“照片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中的居里夫人”“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引导学生学习概括,学习批注等方法。接着聊“盛老师的著作”。盛老师已经出版了5本著作,如《盛新风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生态文明烛照下的和美语文》、《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盛新凤讲语文》……还聊了“盛老师的人”,盛老师是个热爱工作,也是热爱生活的人,喜欢把在工作生活中的感受用笔记录下来,开设了公众号“小语新凤”,一篇篇随笔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盛老师是生活的有心人,温婉,执着。倪晓琴老师赞美盛老师是一株有思想的百合,灵魂中自带香气。“盛老师对学员的专业影响”,大家真情流露,侃侃而谈,说盛老师的课是风向标,轻轻一指,和景无限;盛老师的人,温柔而坚持,盛老师对学员的指导亦师亦友,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是一位耐心的师父,也是一位暖心的长姐……,能唤盛老师“师父”,很幸福,很温暖!
五、专家讲座——引领方向 盛新凤老师为老师们带来了讲座《雅学:和美语文的理性皈依》,分享了“和美语文”20多年的研究成果,从“和美语文”的宏观生命层面、中观课程层面、微观课堂方面的境界进行了回顾:在生命层面,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主客相生,求得生命和谐生长的生态之美;在课程层面。针对学科综合的特点,多项融通,求得教学互动沟通的共振之美;在课堂层面,指向实践运用的方向,以练导学,求得能力提升的实效之美。回望和美追寻之路,诗意——和美语文的初期萌动;求和——和美语文的哲学发现;尚美——和美语文的美学探源;导练——和美语文的生态诉求;雅学——和美语文的理性皈依。雅学是诗意地学,雅学是和融地学,雅学是审美地学,雅学是实践地学,雅学的哲学观“一分为三”,中庸之道,以避两极之伤,以求“雅俗共赏”、“显隐结合”、“主客相生”、“言意相合”的“和之美”。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对“和美语文”的研究做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誉,说盛老师倡导的“和美语文”,强调了语文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和融通,以此达到“雅”的境界。雅是我国传统美学对美的一种表达,盛老师的课“语言文雅”“方式淡雅”“结构闲雅,都是美的表现。不仅是外在形式的“雅”,更是内在质地的“雅”,是一种人文情怀,一种文化品味,一种人格修养,一种人生境界。
周一贯老先生对盛老师在和美语文教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首创的“和美”语文和我国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育息息相通,和许多语文界的有识之士不谋而合。盛新凤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是复制一个盛新凤老师,而是盛新凤老师的精神引领。周先生带着老师们解读盛老师的“雅学之道”:“雅正”的理念是“雅学”之本;“雅素”的转型是“雅学”之路;“雅言”的交流是“雅学”之桥;“雅致”的习练是“雅学”之体;“雅量”的融通是“雅学”之德。
品师父的课,读师父的书,赏师父的人,朝着正确的方向,跟着师父盛老师悟“雅学”之道,走“和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