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主要事迹
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主要事迹
田老庄乡白家湾村位于县城东部,距乡政府7公里,属全县贫困腹地,境内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全村辖5个社,共有450户,1836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7元。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拓宽农民致富路子,鉴于肉牛养殖效益好、农民养殖热情高、交通便利出栏快等特点,将白家湾村确定为全乡肉牛养殖专业村。2011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白家湾村坚持走“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采取小额信贷、圈棚改造、科学喂养、跟踪服务等措施,截至目前,全村肉牛饲养量达780头,其中:存栏315头,出栏465头;新增肉牛养殖户88户,新增肉牛137头。同时,积极与金融部门联系,为全村肉牛养殖户联系贷款50万元,有效解决了肉牛养殖无资金的问题。
为有效形成农牧结构产业链,我们在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基础上,狠抓林草建设,做到以草定畜。2011年,白家湾村种植一年生禾草9000亩,多年生紫花苜蓿5500亩,其中:5年生紫花苜蓿3850亩,5年以上紫花苜蓿1650亩。工作中,一是抓宣传发动。将生态移民迁出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耐心讲解以草定畜管理的必要性,不断提高了广大群众对种草养畜的认识。二是抓责任落实。村委会制订了种草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种植任务落到实处。三是抓组织领导。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人工种草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扎实开展人工种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篇:先进村党支部事迹申报材料
先进村党支部事迹申报材料
县乡村现有农户户,人,名党员。全村共有集体耕地面积15000亩,集体固定资产150万元,全村共有小四轮185台,大型农机具18台套,联合收割机16台,全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100%,闭路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98%,少年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20xx年来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比去年增长15%,成为全县10强村之一,全市50个小康村之一。2000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标兵,20xx年、20xx年被省委命名为省级“五好村党支部”,20xx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民主管理法制示范村”。
几年来,村党支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协调发展,在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稳固的思想阵地,优化美化生活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促进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支部为核心,把握发展总方向
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不松懈。一是发挥党员的龙头作用。提出了“树形象,留口碑,出政绩”的班子建设标准,坚持做到靠表率作用影响带动一班人,靠放手激励调动一班人,靠整章建制规范约束一班人,要求班子成员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先,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二是配齐配强村班子。在村班子建设中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选好配强村班子,坚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干部的做法,将政治坚定、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班子。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为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还健全了民主评议,民主决策制度等,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严格目标管理,按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使村班子建设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局面。村里两委班子的工作得到了全村百姓的认可,在20xx年两委换届工作中支部班子满票连选连任,村委班子高票连选连任。
二、以致富为主曲,构建经济新格局
村党支部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点。几年来,村党支部在巩固提高大豆产业的基础上,带领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一是搞好种植业调整,引导农民扩大“双高”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优质小麦面积,同时增加市场前景看好的杂豆面积。20xx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50万公斤,农业生产总值380万元。二是发展棚菜经济,村党支部把目光瞄准了城镇居民菜篮子上,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涌现出了“柿子大王”李洪升等一批致富典型。全村大棚面积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20xx年开始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和山野菜温室栽植,仅棚菜一项每年全村收入可增加18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来,村先后融资150多万元,用来发展畜牧业生产,先后有25户村民走上了畜牧致富路。20xx年,利用省财政厅包扶的契机,争取到了重点扶持项目--育肥牛场,已于20xx正式投入运行,当年育肥牛100多头,20xx年又新上了糖化饲料项目,每年年末育肥牛场实现收入5万元。目前,村的沟浪河牧业小区已初具规模,黄牛饲养量达200多头、羊饲养量达1500只。四是引导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五是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发展。引进能人,创办木材加工场、大豆收购公司、亨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实现收入10万元。六是信息网入村,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20xx年3月村开通了信息网配备了微机、打印机,成立了信息站受到群众欢迎。三年来,乡、村两级信息站共下发农业信息80多期,800多条,村级信息站共下载实用信息160多条。七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每年都选送文化基础好的青年3-5名到农业院校学习,每年都从县、乡农技部门请来科技专家到村里讲受农业技术,使农户都掌握1-3门实用技术。七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村35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引进良种,培育新品种,拓宽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思路和视野。
三、以文明为魂魄,弘扬社会新风尚
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创建高标准“五好村”、“文明村”和“小康村”为目标常抓不懈。首先,党支部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xx年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整修田间路9000延长米,建涵2座,修建了四条7米宽5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建了55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起了6000平方米休闲广场,建起了沼气池,修建了180座卫生厕所,规划了村民生活区、生产加工区、舍饲养殖区、文体生活区。硬化边沟1760延长米,在水泥路两侧及主要街道统一建了砖围墙,村里各条街道整齐一新。彻底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其次,在全村广泛开展评优树模推典型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到20xx年为止,全村涌现“五好
县乡村现有农户户,人,名党员。全村共有集体耕地面积15000亩,集体固定资产150万元,全村共有小四轮185台,大型农机具18台套,联合收割机16台,全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100%,闭路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98%,少年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20xx年来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比去年增长15%,成为全县10强村之一,全市50个小康村之一。2000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标兵,20xx年、20xx年被省委命名为省级“五好村党支部”,20xx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民主管理法制示范村”。
几年来,村党支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协调发展,在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稳固的思想阵地,优化美化生活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促进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支部为核心,把握发展总方向
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不松懈。一是发挥党员的龙头作用。提出了“树形象,留口碑,出政绩”的班子建设标准,坚持做到靠表率作用影响带动一班人,靠放手激励调动一班人,靠整章建制规范约束一班人,要求班子成员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先,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二是配齐配强村班子。在村班子建设中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选好配强村班子,坚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干部的做法,将政治坚定、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班子。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为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还健全了民主评议,民主决策制度等,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严格目标管理,按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使村班子建设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局面。村里两委班子的工作得到了全村百姓的认可,在20xx年两委换届工作中支部班子满票连选连任,村委班子高票连选连任。
二、以致富为主曲,构建经济新格局
村党支部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点。几年来,村党支部在巩固提高大豆产业的基础上,带领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一是搞好种植业调整,引导农民扩大“双高”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优质小麦面积,同时增加市场前景看好的杂豆面积。20xx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50万公斤,农业生产总值380万元。二是发展棚菜经济,村党支部把目光瞄准了城镇居民菜篮子上,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涌现出了“柿子大王”李洪升等一批致富典型。全村大棚面积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20xx年开始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和山野菜温室栽植,仅棚菜一项每年全村收入可增加18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来,村先后融资150多万元,用来发展畜牧业生产,先后有25户村民走上了畜牧致富路。20xx年,利用省财政厅包扶的契机,争取到了重点扶持项目--育肥牛场,已于20xx正式投入运行,当年育肥牛100多头,20xx年又新上了糖化饲料项目,每年年末育肥牛场实现收入5万元。目前,村的沟浪河牧业小区已初具规模,黄牛饲养量达200多头、羊饲养量达1500只。四是引导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五是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发展。引进能人,创办木材加工场、大豆收购公司、亨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实现收入10万元。六是信息网入村,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20xx年3月村开通了信息网配备了微机、打印机,成立了信息站受到群众欢迎。三年来,乡、村两级信息站共下发农业信息80多期,800多条,村级信息站共下载实用信息160多条。七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每年都选送文化基础好的青年3-5名到农业院校学习,每年都从县、乡农技部门请来科技专家到村里讲受农业技术,使农户都掌握1-3门实用技术。七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村35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引进良种,培育新品种,拓宽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思路和视野。
三、以文明为魂魄,弘扬社会新风尚
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创建高标准“五好村”、“文明村”和“小康村”为目标常抓不懈。首先,党支部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xx年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整修田间路9000延长米,建涵2座,修建了四条7米宽5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建了55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起了6000平方米休闲广场,建起了沼气池,修建了180座卫生厕所,规划了村民生活区、生产加工区、舍饲养殖区、文体生活区。硬化边沟1760延长米,在水泥路两侧及主要街道统一建了砖围墙,村里各条街道整齐一新。彻底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其次,在全村广泛开展评优树模推典型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到20xx年为止,全村涌现“五好
家庭”76户,“十星级文明户”106户。每年评选表彰致富能手、党员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各5户,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三是常抓公民道德建设。每年都组织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编“公民道德建设格言”,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制作了道德建设墙报、宣传画等,并且村委与每户家庭签订了“道德规范建设”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公益事业。20xx年,经过不断充实内容,村史馆保存了自村建村以来各项事业发展的珍贵资料。并建立了村史馆,用于强化村民“五爱教育”、培养“四有”村民;投资18万元建起了165平方米的标准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大院,配备文体器材,修建了图书室。建起了全县第一支农民乐队,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同时,还为村里3名孤寡老人免费买了人寿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20xx年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架子鼓、萨克斯等乐器,成立了20人的文艺小分队,群众自发的组织了书法、绘画、根雕比赛,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民在20xx年省十一届冬季运动会上,一举夺得了越野滑雪、传统五公里、自由五公里、十公里、短距离五项冠军,村民的文体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三篇:计生协会先进村事迹
计生协会先进村事迹
XX县XX乡XX村计划生育协会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人多,面广,线宽的优势,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成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力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靠力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一、开展特色服务,增强协会感召力
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靠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那么靠什么来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XX村计生协会通过探索总结,推出了一招,就是大力开展特色服务活动。一是营造文化氛围,宣传群众。计生协在易于聚集的场所制作图文并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长廊、板报、宣传栏和宣传橱窗等,既让人们学到生育知识,又受到优良环境的渲染和熏陶。二是搞好文艺宣传,教育群众。计生协会组建了生育文化大院和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计生先进典型为素材,演身边人,说身边事,形式新颖,作风独特,为群众喜闻乐见,使群众从中受到教育。三是创建会员之家,吸引群众。在上级计生部门参与下,积极筹措资金,在村建起了高标准的会员活动室、阅览室、乒乓球案、蓝球场,使用面积达800多平方米,便利了会员学习和活动。不定期开办计生培训班和知识讲座,累计参与培训和接受教育的已达1200多人次。四是心与心交流,贴近群众。在协会会员和联系户之间开展了了解村民需求,解答村民疑难活动,把计生宣传服务送到各家各户。会员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等2000余份宣传单直接送到村民手中。会员对协会工作鼎力支持,参与率达90%,宣传服务面达95%。
二、关注流动人口、关爱留守孩子
在计生工作中,最难管理的群体就是流动人口,这些人管理不到位,违规违法生育就难以避免。XX村计生协会对此坚持以人为本,倾情感召,在建立流动人口档案的基础上,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小组,吸收流动人口中的积极分子参与。专门制定了外出人口困难家庭帮扶计划,明确协会会员对留守孩子家庭的帮助职责,帮助解决留守家庭在医疗、技术培训、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村级协会依据外出人口中妇女、育龄妇女、已婚育龄妇女等情况,把工作重点放在已婚育龄妇女特别是夫妻全部外出的已婚育龄妇女身上,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与他们的联系,并要求该夫妇做好孕情监测,健全档案资料,定期进行生殖健康普查,诊病治病,通过人性化服务,转变其生育观念,有效控制了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现象的发生。
三、让会员享受亲情优惠,少生优生彰显婚育新风 XX村计生协会发展吸收会员是有明确条件的,不仅要求婚育家庭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而且要少生优生,崇尚文明。对他们无论在政治上、生活上都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寄予信任。目前,协会已吸收会员304人。经过多方协商,计生协会与乡计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达成协议,凡持有计生协会会员证的会员,在以上两个医疗单位做妇女病检查全部免费,妇科疾病诊治可减免费用30%,而且设立会员窗口,做到接待优先,诊治优先。为体现亲情服务,协会还开展了以“送健康、送真情、送温暖”为主题的“三送”服务活动,成立了有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职工参与的志愿者队列,谁家有困难马上前去帮扶,即时解除其后顾之忧。2008年3月协会还聘请商丘市著名妇科专家胡素贞和县人民医院、县计划生育指导站妇科医生携带B超机、心电仪、乳腺治疗仪等医疗器械,免费为该村200余名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普查,并分别建立了健康档案,查出患有疾病的有20多人,在治疗上大都获得医疗单位的特殊照顾。就业渠道,帮助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技术技能培训,并帮助申请减免税费、介绍工作等。立足村情特点,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先后引进“奶牛养殖”“组建运输、装卸队”等项目,为200余名村民的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设立幸福工程项目,在县计生协会的帮助下先后为杨素、陈国栋等群众联系协会扶助资金5000元,扶持发展种菜、加工等项目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群众发展。帮助4户计生困难户申请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
四、关爱女孩,大力倡导婚育新风
该村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作为宣传工作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村计生协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倡导新型婚育文化,成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排头兵。广大计生协会员利用村级人口学校的宣传阵地,宣讲婚育新风;利用春节期间向育龄群众发放公开信,传播婚育新风;利用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计划生育模范户”的评选活动,倡导婚育新风。制定“关爱女孩”的村规民约,对双女绝育户补助养老保险费500元,对符合二孩生育政策自愿放弃再生育的家庭一次性奖励1000元。通过广泛开展以“关爱女孩”为重点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男女平等的婚育新风进一步深入人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稳定低生育水平,要求计划生育协会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机制,提高自身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篇:先进村党支部事迹申报
先进村党支部事迹申报
县乡村现有农户户,人,名党员。全村共有集体耕地面积15000亩,集体固定资产150万元,全村共有小四轮185台,大型农机具18台套,联合收割机16台,全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100%,闭路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98%,少年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100%。2007年来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比去年增长15%,成为全县10强村之一,全市50个小康村之一。2000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村标兵,2003年、2006年被省委命名为省级“五好村党支部”,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级“民主管理法制示范村”。
几年来,村党支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协调发展,在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稳固的思想阵地,优化美化生活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促进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支部为核心,把握发展总方向
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不松懈。一是发挥党员的龙头作用。提出了“树形象,留口碑,出政绩”的班子建设标准,坚持做到靠表率作用影响带动一班人,靠放手激励调动一班人,靠整章建制规范约束一班人,要求班子成员不搞特殊化。在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先,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二是配齐配强村班子。在村班子建设中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选好配强村班子,坚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干部的做法,将政治坚定、作风正派,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选进村班子。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为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还健全了民主评议,民主决策制度等,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严格目标管理,按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使村班子建设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局面。村里两委班子的工作得到了全村百姓的认可,在2005年两委换届工作中支部班子满票连选连任,村委班子高票连选连任。
二、以致富为主曲,构建经济新格局
村党支部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积极寻求经济增长点。几年来,村党支部在巩固提高大豆产业的基础上,带领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一是搞好种植业调整,引导农民扩大“双高”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优质小麦面积,同时增加市场前景看好的杂豆面积。2007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250万公斤,农业生产总值380万元。二是发展棚菜经济,村党支部把目光瞄准了城镇居民菜篮子上,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涌现出了“柿子大王”李洪升等一批致富典型。全村大棚面积达到了5000多平方米。2004年开始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和山野菜温室栽植,仅棚菜一项每年全村收入可增加18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来,村先后融资150多万元,用来发展畜牧业生产,先后有25户村民走上了畜牧致富路。2003年,利用省财政厅包扶的契机,争取到了重点扶持项目--育肥牛场,已于2004正式投入运行,当年育肥牛100多头,2005年又新上了糖化饲料项目,每年年末育肥牛场实现收入5万元。目前,村的沟浪河牧业小区已初具规模,黄牛饲养量达200多头、羊饲养量达1500只。四是引导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五是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发展。引进能人,创办木材加工场、大豆收购公司、亨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实现收入10万元。六是信息网入村,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2003年3月村开通了信息网配备了微机、打印机,成立了信息站受到群众欢迎。三年来,乡、村两级信息站共下发农业信息80多期,800多条,村级信息站共下载实用信息160多条。七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每年都选送文化基础好的青年3-5名到农业院校学习,每年都从县、乡农技部门请来科技专家到村里讲受农业技术,使农户都掌握1-3门实用技术。七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村35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引进良种,培育新品种,拓宽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思路和视野。
三、以文明为魂魄,弘扬社会新风尚
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创建高标准“五好村”、“文明村”和“小康村”为目标常抓不懈。首先,党支部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5年村党支部组织村民整修田间路9000延长米,建涵2座,修建了四条7米宽5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建了55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起了6000平方米休闲广场,建起了沼气池,修建了180座卫生厕所,规划了村民生活区、生产加工区、舍饲养殖区、文体生活区。硬化边沟1760延长米,在水泥路两侧及主要街道统一建了砖围墙,村里各条街道整齐一新。彻底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活条件。其次,在全村广泛开展评优树模推典型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到2007年为止,全村涌现“五好家庭”76户,“十星级文明户”106户。每年评选表彰致富能手、党员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各5户,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三是常抓公民道德建设。每年都组织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编“公民道德建设格言”,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制作了道德建设墙报、宣传画等,并且村委与每户家庭签订了“道德规范建设”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公益事业。2001年,经过不断充实内容,村史馆保存了自村建村以来各项事业发展的珍贵资料。并建立了村史馆,用于强化村民“五爱教育”、培养“四有”村民;投资18万元建起了165平方米的标准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大院,配备文体器材,修建了图书室。建起了全县第一支农民乐队,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同时,还为村里3名孤寡老人免费买了人寿保险和医疗保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2006年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架子鼓、萨克斯等乐器,成立了20人的文艺小分队,群众自发的组织了书法、绘画、根雕比赛,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民在2006年省十一届冬季运动会上,一举夺得了越野滑雪、传统五公里、自由五公里、十公里、短距离五项冠军,村民的文体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五篇: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施了“龙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河北实际,相继制定民《河北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河北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河北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河北省有关部门认为,河北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一是产品档次低。主要工业品种初级品多,动密集型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优新特产品少。全国260种最具竞争力的居民主要消费品中河北仅有3种,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低于全内2.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一产内部种植业比重过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8%。二产中采掘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高达6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仅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0.7%。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育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二是整体竞争力低。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二、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产业的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结构的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抓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这个关键,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加大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力度,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四跨”型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巩固壮大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主导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措并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河北经济国际化进程。力争经过5--10的艰苦努力,全面提升河北产业结构的层次,使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进位,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构筑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的原则:一是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结构调整,又要允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各种有效手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计划、金融、税率、产业政策等经济与法律手段,积极引导结构调整。二是深化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企业机制,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坚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选准重点,率先突破,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广大农户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加强农业,改造提高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件转变。一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改造壮大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批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产品精深化、规模合理化、市场国际化。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所谓龙型经济,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系统性经济组织,发展龙型经济的条件 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加名市场。龙型经济的特点--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龙型经济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农户。为什么要发展龙型经济--河北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层次低、经济效益低、外向度低。发展龙型经济的好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集约化经营;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增加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发展龙型经济抓什么--省政府4次开会专题研究,确定从15个方面重点突破,即为畜牧业、蔬菜业、果品业、食品加工业、钢铁工业医药行业、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商贸流通、非义务教育、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围绕培育壮大15条龙,省长、副省长已明确分工,各部门、各市正在认真研究、细化,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加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是大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业。四是集中重点投入,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加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七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体系。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2、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造山西优势,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坚持优先调整产品结构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育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坚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努力增强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以增量调整起步,通过增量调整引导和带动存量调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又要坚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的作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优”。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既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也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点。“三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体现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主要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发展壮大的结果。大力培育“一增三优”,就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学习、追随“三优”的群体,带动大批企业、产品的发展和产业的成长,从而带动山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优势产业: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是,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支撑和带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虽然不大但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根据山西产业结构现状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山西将重点培育和扶持7个优势产业,即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特钢和铝镁为主的冶金产业、重矿机械产业、建筑房地产和新型建材业。该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