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桂阳县仁义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号:1043004467140姓名:卢华中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且浪费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查我国农业的结构调整可操作性和产生的效益,进而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仁义镇位于桂阳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处,邻接省道s214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适宜烟草种植。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近1万人。以梧桐村种烟最为典型。
来到仁义镇的最大烟叶产业发展最好的梧桐村,依次访问了当地的老农、村支部书记、烟叶承包户及各个年龄层的村民。参观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走进了田间地头近距离观看了烟叶的成熟与否判断、采摘、编制、入炕、烧制、出炕、入库、分拣等。认真详细的学习和听取村书记村民的介绍,了解农村新型土地承包,使用和转让。以及对村中的各种人等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
走进梧桐村,闯入眼帘的是金灿灿,长势喜人、正在收摘的烟叶,机电水井整齐的点缀其间,整个园区环绕梧桐村而成,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路边是整齐亭立的数排经济杨树,集约化育苗棚和在宽敞平坦的村村公路密集烤房群在村头整齐一致,给人以清晰 爽目完美和谐的的现代烟草种植的美丽画面,在这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现代烟草种植的意义,清醒地认识到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是烟叶生产当前和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我国农业各作物在将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大农场、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农村富余劳力解放、转型是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必经阶段。
经调查仁义镇农民广泛种植烟草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在80,90年代使农民的小户种植规模不大,人均半亩烟田,烘烤、买卖都是小农经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烟叶高质量不多,农民普遍收入与投入的劳力不成比例。进而在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这里的农民都放弃了烟草的种植。在经过五年的休养下,村中较富的几家首先开始了烟叶种植,这次他们与乡镇政府,烟草公司合作以每亩地每年八百元承包村中的土地,形成规模,同时引进先进的种植、烘烤技术,雇佣村中的富余劳力种植,聘用有经验的烟师负责打药、采摘、烘烤、,分拣和买卖。新型的种植形成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大体框架,在示范园区,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建设起点高
他们利用乡镇有关职能部门,统力合作,全村推进首先在村东西两头各形成千亩烟田,将各种农田建设项目利用就近原则把水利、交通、电力等项目统一规划。建设成规模,加强了烟区生产道路、水渠、机电井、育苗大棚、烘烤中心、炕房群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烟叶生产条件,为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大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种植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 础。在利润和效益的推动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强力推行“利用政府,统一规划,成方连片”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新模式,把规模化种植作为烟叶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整个园区烟田连片规模大,标准化生产水平高,机械化生产发展速度快。他们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积极引进多种机械设备,着力改善烟草农业机械设备,提升机械设备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烟用机械。大力购置起垄机、覆膜机、挖穴施肥机等,重点在烟田起垄、施肥、覆膜、灌溉等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减少了劳动用工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同时采用计件计量的用工方式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高
他们严格管理,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使烟叶生产整体和质量效益明显高。预计平均亩产量在290斤以上,种植主切实得到实惠,烟叶生产效益高。专业化分工较为细化
他们有规模大的育苗中心、烘烤中心,组织成立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专业队,确保了烟叶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
一 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几年来仁义镇党委、政府抓住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遇,先后为梧桐村争取到投资500余万元,集中建设烟田机电井40眼,管网22872米,水池6个,塘坝2座,沟渠4833米,烟田道路5774米,育苗大棚16座,密集炕房50座,有效地改善了烟农的生产条件。密集炕房的建设改善了烟叶的内在品质,节省了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积极争取涉农资金,制定了项目跟着产业走,争取到变压器2台及相关的电网设备,各个项目的实施为专业化 生产和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二 规模化种植有了新突破
党委、政府加大生产布局调整力度,创造条件促进土地流转,引导烟叶生产向元里、桐干、生产片区转移,大幅度提高烟叶生产集中度。2011年总植烟面积3800亩,全部连片成方,其中有2个千亩以上元里,根据规划桐干村村北的三千亩良田将改变其小麦玉米的种植模式,这样桐干村2000名村民将脱离农田,或成为被雇佣者,进入类大农场出卖自己劳动力,这样从土地和劳力上促进了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
三 集约化经营已现雏形
仁义镇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2011年政府科学规划育苗工场,统一集约化育苗,统一供苗。全镇16个育苗大棚,梧桐村8个育苗大棚实现了以烟农为主体的集约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管理。烟叶生产环节实现了统一机耕、集中统一供苗;集约化烘烤中心的建设稳步推进,降低了烘烤成本,提高了烟叶质量,增加了效益。机械化生产速度加快推进,以烟农为农机购置主体,已经使用上起垄机、覆膜机、运输机械等小型农机设备,提高了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集约投入与高效产出,真正达到了减工降本增效的效果。四 专业化生产服务提升了烟叶生产水平
该镇从烟叶生产环节着手,加大扶持力度,引进社会资源,争得办县烟、烟草公司的大力支持,不断完善专业服务办法,提升服务质 量和服务水平。冬季深耕,连片成方的烟田取得公司支持,无偿为烟地深耕;育苗环节,有育苗中心三处,商品化统一供苗能满足全镇烟田用苗。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在整地起垄、施肥、移栽、中耕除草培土,病虫害防治、灌溉、打顶抹权、采摘编杆、烘烤、挑拣分级等生产环节问题全部雇佣工人。有经验的农户从事这些专业分工的细化,不仅培养了技术能手,而且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提高了职业烟农队伍素质,提升了烟叶生产管理水平,为烟叶丰产丰收和烟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烟叶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生产的薄弱环节。主要是: 一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从阴山村的烟田配置上可以看出基本符合现在的烟叶专业生产,但是还不完善,资源配置还不合理,很多村庄缺少必要的生产配套措施。
二 规模化种植存在着规模不大的问题
在阴山村烟田连片成方虽说有一定的规模,但在全乡其它村庄没有出现。很多村庄需要土地的集中,资金的集中。三 种植烟草队伍不专业
当前、该镇烟叶生产实施专业化分工程度还比较低,专业化分工日渐明晰,但服务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组织、引导和机制。在许多生产环节还没能实行机械化作业。四 标准化生产存在不平衡
在生产环节上,存在移栽不统一,地膜覆盖少,种植不规范,套种 严重,施肥不足现象。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没能很好的接受和落实。五 集约化管理经营和自动化水平低
集约会化经营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仅仅是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和配套的机制。运用先进的科技,以基础设施投入作保障,通过精细管理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保持本镇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适度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实现植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动土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发展大村,大方,生产单元。明年按照百分之百的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区划出1个3000亩,2个1000亩以上的大烟方。突出重点区域,在技术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二 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谋划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将各种农田建设项目跟着烟方走,特别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烟水、烟炕、烟路、烟机、烟电等相配套,通过配套完善硬件设施,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炕成群、旱能浇、涝能排,环境优美,功能齐备的生产格局。
三 继续引导大户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烟农队伍
按照“政府组织,农户自愿,村委监管,业主承包”的方式,依法依规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提高种植规模集 中度。在技术服务、扶持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激励机制的运用,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优化布局。
四 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烟叶科技进步
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关键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搞好烟叶标准化生产知识宣传和培训,达到人人学标准,人人用标准,使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和烟农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运用烟叶标准化生产知识的能力,加快烟叶标准化生产进程,推动烟叶生产和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五 扶持发展专业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组建专业团队如机械专业队,负责烟地的起垄、施肥、移栽、覆膜、中耕、灌溉等。植保专业队,负责烟叶病虫统防统治,提高植保防治效果。分级专业队,对烟叶的等级分检进行专业指导和监督。界定清晰的专业化基本管理模式。提高烟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烟叶生产向集约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
对于稳步发展的烟叶生产在下一步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关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烟叶种植先进管理模式,借鉴及引导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通过加大智能投入,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来积极推动烟叶生产由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保持村中烟叶生产稳步向前发展。以村带乡、以乡帮乡、以镇促县,共同富裕。
第二篇: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
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林牧渔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元,增长%。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
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各
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
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工作重点突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条产业链”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果。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类经济作物面积万亩,比去年增加万亩,其中瓜菜278万亩,增加万亩;棉花162万亩,增加万亩;花生万亩,增加万亩。林果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万亩,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万亩,内有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11万亩;建
设绿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业稳步发展。牛存栏42万头,羊350万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猪存栏280万头,同比增长%。禽类饲养呈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万吨,增长6%;奶类万吨,增长%。渔业放养力度加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同比增长万亩;水产品产量万吨,同比增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市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劳务收入。全市在县外务工人员达到6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2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30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快,现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13家,年
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有2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其中绿源公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华龙、正龙、华丰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以绿源、嘉隆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企业群,该市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30万吨,加工肉鸡、肉鸭2800万只,保证了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培植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各县市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以无公害绿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种植业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30万亩和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县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
任城李营为中心的10万亩苗木基地和以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场区,年出栏万只以上的禽场562处;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经济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强化服务措施,克服了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各地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二是产中重点抓技术服务。以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采
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济宁市农科院在任城区喻屯镇、嘉祥县金屯镇、金乡县胡集乡举办“甜瓜穴盘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近200名农民技术员和瓜农接受了技术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产后重点抓农产品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抓了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任城区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点抓资金服务。市、县、乡都分别出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资金已达亿元,其中邹城市达到6000万元。全市各级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季节性流动贷款亿元,出口退税4435万
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亿元。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汶上县南站镇引进益普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圆葱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60万元。
各级领导重视,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不但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沉到基层,抓好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市、县、乡实行了领导包保责任制。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了工作调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召开大型专题调度会议4次,一些县市区还实行了定期调度制度,做到了及时掌握情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开展。泗水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结构调整
制度,每周至少调度乡镇书记、乡镇长一次。坚持了严格考核。市产业化办公室组织140余人,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项目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位居前列的3个县市区、5个先进部门以及18名有功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发挥了抓先进,带后进,促全局的作用。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1 2 3 下一页
第三篇: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林牧渔增加值54.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
(二)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
(三)工作重点突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条产业链”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果。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类经济作物面积540.8万亩,比去年增加47.5万亩,其中瓜菜278万亩,增加28.8万亩;棉花162万亩,增加17.5万亩;花生98.6万亩,增加1.2万亩。林果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万亩,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万亩,内有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11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业稳步发展。牛存栏42万头,羊350万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猪存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3。禽类饲养呈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万吨,增长6;奶类1.8万吨,增长37.4。渔业放养力度加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同比增长18.8万亩;水产品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6.2。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市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劳
务收入。全市在县外务工人员达到6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2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30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快,现拥有各类农产品加
工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有2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其中绿源公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华龙、正龙、华丰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以绿源、嘉隆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企业群,该市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30万吨,加工肉鸡、肉鸭2800万只,保证了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培植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各县市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以无公害绿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种植业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30万亩和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县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李营为中心的10万亩苗木基地和以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场区,年出栏万只以上的禽场562处;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经济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强化服务措施,克服了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各地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二是产中重点抓技术服务。以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济宁市农科院在任城区喻屯镇、嘉祥县金屯镇、金乡县胡集乡举办“甜瓜穴盘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近200名农民技术员和瓜农接受了技术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产后重点抓农产品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抓了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任城区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点抓资金服务。市、县、乡都分别出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资金已达1.8亿元,其中邹城市达到6000万元。全市各级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季节性流动贷款7.6亿元,出口退税4435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77亿元。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汶上县南站镇引进益普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圆葱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60万元。
(六)各级领导重视,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不但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沉到基层,抓好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市、县、乡实行了领导包保责任制。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了工作调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召开大型专题调度会议4次,一些县市区还实行了定期调度制度,做到了及时掌握情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开展。泗水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结构调整制度,每周至少调度乡镇书记、乡镇长一次。坚持了严格考核。市产业化办公室组织140余人,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项目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2003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位居前列的3个县市区、5个先进部门以及18名有功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发挥了抓先进,带后进,促全局的作用。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复种指数已经超过300,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而有的仅为200,仍沿用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金乡县粮经比已达到1:9,但有的县粮经比6:4,相差甚远。从各产业之间比较,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林牧渔业形成主导性产业较慢,农村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从生产结构看,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格局,多数农户仍以经营传统种养业为主,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逐步失去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以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从加工环节看,全市2000多家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中,粮棉油等传统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占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加工经营仅占30左右,而且初级加工多,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转化率不到15,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从产品结构看,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全市除金乡大蒜外,其它能够拉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品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三)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对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广大农民的质量标准意识不高,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认证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有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差距较大。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特别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少;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后,初级市场特征明显,现有的有些市场的运作都是非市场化形式,市场本身只承担了物业管理者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经营产品的作用;流通渠道多乱杂,产销有效对接不好,生产、流通存有很大盲目性;流通主体数量多、规模小、素质低,组织松散,承载品牌能力差;流通手段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网上洽谈等现代物流形式刚刚起步。
三、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统筹协调,精心指导,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提高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要坚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更新和认识的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短期学习、观摩典型、算帐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在提高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集中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进一步破除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以及固守田园的思想,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其结构调整的热情。另一方面,要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因对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怕担风险而出现的信心不足,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解决一些干部做了一些工作,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造成调整规模小、档次低、进展慢的问题;解决个别地方基层干部怕挨批评,为应付检查而调整,不管市场风险,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顾农民意愿的形式主义问题;解决一些干部不耐心做宣传引导工作,采取简单生硬手段,强行让农民调的问题。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集中精力抓结构调整上来,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步调一致抓调整的良好局面。
(二)以产业化为重点,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也是落实市委培育五大产业体系的有效措施,必须围绕主导产业、名牌产品、生产基地、利益机制、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要素,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定工商、税务、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在优势特色产业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选准产业支柱和拳头产品,特别是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禽、肉、奶、鱼、果、蔬等名牌产品,在抓好3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抓好100家辐射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培植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基地。要从扶持专业户、专业村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建设一批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甚至十几万亩以上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畜禽产业,要以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传统名优品种为依托,加快建设生产和加工园区,膨胀发展规模养殖基地,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快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跨越。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果产业体系,加快经济林、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把改进品质、扩大设施化栽培、提高复种指数作为瓜菜和优质粮棉油生产重点,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蔬菜产业,重点是建设无公害和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清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强化劳动力输出全程服务等措施,开展好“万人出境、40万人出省、60万人出市、100万人转移”活动,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使我市尽快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基地。三是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使农户和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着眼长远,履行龙头的职责,及时给农户提共信息、技术、资金和物资支持,并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调动农民向龙头企业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进而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
(三)以“三化”为目标,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档次水平。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跳出“三农”看“三农”,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盘考虑,实现工农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尤其要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确立,推行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让广大农民尽快掌握标准化生产规范和操作模式。要加强现场调度,加快优质专用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开发。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抓好民营经济,放开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从事民营经济,使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对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为主的企业,进一步解决产权、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局面,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乡村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迁居。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乡村合并的路子和方法,提高农民的聚集度。
(四)以服务为载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架起桥梁,既是解决农民想致富、盼服务、缺技术、愁销路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重要措施。一要强化信息服务,用准确的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市、县、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全市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二要抓好流通服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积极组织各类农副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努力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流通企业,引导他们加入经纪人和个体运销队伍,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流通体系。三要搞好技术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努力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夯实农业技术服务的基础。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推广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整合现有农业教育资源,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领办示范园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五)以提高执政能力为契机,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立足农村现实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提高执政能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重视和加强农村工作上来。当前,尤其要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放到重要位置,继续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的同志靠上抓,职能部门的同志具体抓,坚持不懈,务求实效。要更新思想观念。在谋划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认识农业市场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把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市场属性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农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统一性,从经济全球化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角度来配置资源;充分认识农业增产、增收、增强三者的一致性,以增收为核心抓增产,不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充分认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性,走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创新工作思路。破除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两种办法应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把抓结构调整的主要精力放到依法行政、优化调整环境上,放到宏观指导、制定政策上,放到培育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上,放到筹措资金、土地流转等实际问题上。要转变工作作风。市场常变,要求结构常新。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把农民调整结构中最盼、最愿、最急、最难的事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运用民主的、法律的、说服教育和示范带动的办法,引导农民搞调整;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认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规律的能力和运用规律指导实践的能力。
第四篇: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尝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林牧渔增加值54.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
(二)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
(三)工作重点突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条产业链”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果。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类经济作物面积540.8万亩,比去年增加47.5万亩,其中瓜菜278万亩,增加28.8万亩;棉花162万亩,增加17.5万亩;花生98.6万亩,增加1.2万亩。林果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万亩,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万亩,内有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11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业稳步发展。牛存栏42万头,羊350万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猪存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3%。禽类饲养呈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万吨,增长6%;奶类1.8万吨,增长37.4%。渔业放养力度加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同比增长18.8万亩;水产品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6.2%。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市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劳务收入。全市在县外务工人员达到6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2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30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快,现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有2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其中绿源公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华龙、正龙、华丰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以绿源、嘉隆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企业群,该市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30万吨,加工肉鸡、肉鸭2800万只,保证了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培植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各县市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以无公害绿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种植业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30万亩和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县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李营为中心的10万亩苗木基地和以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场区,年出栏万只以上的禽场562处;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经济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强化服务措施,克服了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各地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二是产中重点抓技术服务。以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济宁市农科院在任城区喻屯镇、嘉祥县金屯镇、金乡县胡集乡举办“甜瓜穴盘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近200名农民技术员和瓜农接受了技术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产后重点抓农产品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抓了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任城区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点抓资金服务。市、县、乡都分别出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资金已达1.8亿元,其中邹城市达到6000万元。全市各级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季节性流动贷款7.6亿元,出口退税4435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77亿元。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汶上县南站镇引进益普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圆葱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60万元。
(六)各级领导重视,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不但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沉到基层,抓好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市、县、乡实行了领导包保责任制。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了工作调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召开大型专题调度会议4次,一些县市区还实行了定期调度制度,做到了及时掌握情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开展。泗水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结构调整制度,每周至少调度乡镇书记、乡镇长一次。坚持了严格考核。市产业化办公室组织140余人,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项目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2003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位居前列的3个县市区、5个先进部门以及18名有功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发挥了抓先进,带后进,促全局的作用。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复种指数已经超过300%,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而有的仅为200%,仍沿用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金乡县粮经比已达到1:9,但有的县粮经比6:4,相差甚远。从各产业之间比较,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林牧渔业形成主导性产业较慢,农村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从生产结构看,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格局,多数农户仍以经营传统种养业为主,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逐步失去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以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从加工环节看,全市2000多家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中,粮棉油等传统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占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加工经营仅占30%左右,而且初级加工多,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转化率不到15%,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常从产品结构看,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全市除金乡大蒜外,其它能够拉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品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三)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对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孝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广大农民的质量标准意识不高,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认证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有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差距较大。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特别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少;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后,初级市场特征明显,现有的有些市场的运作都是非市场化形式,市场本身只承担了物业管理者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经营产品的作用;流通渠道多乱杂,产销有效对接不好,生产、流通存有很大盲目性;流通主体数量多、规模孝素质低,组织松散,承载品牌能力差;流通手段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网上洽谈等现代物流形式刚刚起步。
三、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统筹协调,精心指导,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提高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要坚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更新和认识的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短期学习、观摩典型、算帐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在提高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集中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进一步破除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以及固守田园的思想,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其结构调整的热情。另一方面,要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因对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怕担风险而出现的信心不足,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解决一些干部做了一些工作,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造成调整规模孝档次低、进展慢的问题;解决个别地方基层干部怕挨批评,为应付检查而调整,不管市场风险,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顾农~愿的形式主义问题;解决一些干部不耐心做宣传引导工作,采取简单生硬手段,强行让农民调的问题。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集中精力抓结构调整上来,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步调一致抓调整的良好局面。
(二)以产业化为重点,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也是落实市委培育五大产业体系的有效措施,必须围绕主导产业、名牌产品、生产基地、利益机制、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要素,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定工商、税务、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在优势特色产业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选准产业支柱和拳头产品,特别是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禽、肉、奶、鱼、果、蔬等名牌产品,在抓好3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抓好100家辐射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培植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基地。要从扶持专业户、专业村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建设一批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甚至十几万亩以上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畜禽产业,要以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传统名优品种为依托,加快建设生产和加工园区,膨胀发展规模养殖基地,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快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跨越。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果产业体系,加快经济林、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把改进品质、扩大设施化栽培、提高复种指数作为瓜菜和优质粮棉油生产重点,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蔬菜产业,重点是建设无公害和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清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强化劳动力输出全程服务等措施,开展好“万人出境、40万人出盛60万人出市、100万人转移”活动,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使我市尽快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基地。三是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使农户和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着眼长远,履行龙头的职责,及时给农户提共信息、技术、资金和物资支持,并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调动农民向龙头企业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进而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
(三)以“三化”为目标,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档次水平。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跳出“三农”看“三农”,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盘考虑,实现工农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尤其要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确立,推行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让广大农民尽快掌握标准化生产规范和操作模式。要加强现场调度,加快优质专用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开发。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抓好民营经济,放开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从事民营经济,使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对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为主的企业,进一步解决产权、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局面,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乡村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镇迁居。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乡村合并的路子和方法,提高农民的聚集度。
(四)以服务为载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架起桥梁,既是解决农民想致富、盼服务、缺技术、愁销路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重要措施。一要强化信息服务,用准确的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市、县、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形成全市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二要抓好流通服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常在充分利用农村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培育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常积极组织各类农副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努力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流通企业,引导他们加入经纪人和个体运销队伍,逐步建立起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流通体系。三要搞好技术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努力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夯实农业技术服务的基矗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推广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整合现有农业教育资源,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领办示范园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五)以提高执政能力为契机,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立足农村现实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提高执政能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重视和加强农村工作上来。当前,尤其要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放到重要位置,继续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的同志靠上抓,职能部门的同志具体抓,坚持不懈,务求实效。要更新思想观念。在谋划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认识农业市场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把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市场属性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农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统一性,从经济全球化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角度来配置资源;充分认识农业增产、增收、增强三者的一致性,以增收为核心抓增产,不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充分认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性,走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创新工作思路。破除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两种办法应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把抓结构调整的主要精力放到依法行政、优化调整环境上,放到宏观指导、制定政策上,放到培育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上,放到筹措资金、土地流转等实际问题上。要转变工作作风。市场常变,要求结构常新。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把农民调整结构中最盼、最愿、最急、最难的事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运用民主的、法律的、说服教育和示范带动的办法,引导农民搞调整;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认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规律的能力和运用规律指导实践的能力。
第五篇: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广生、许谦迎带领调查组,在去年调查的基础上,于今年9月中、下旬对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走访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方式,调查了除中区之外的11个县市区,34个乡镇,27家龙头企业,并走访了50多户农民。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的总体思路,围绕市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提出的调整建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林牧渔增加值54.8亿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综合分析,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六个方面的成效。
(一)宣传发动广泛,形成了良好的调整氛围。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各级把能否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调整成败的关键,坚持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采取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层层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思路,致富典型现身说法,算帐对比引导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激发广大农民调整的积极性。邹城、泗水、嘉祥召开10万多人参加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任城、鱼台、汶上、梁山组织由农业专家和致富典型参加的农业结构调整巡回报告团进村入户宣讲。初步统计,全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3万余人次,举办专题报告会1200多场次,发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万余册。通过宣传,广大农民转变了思维方式,增强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加深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增收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端正了调整的态度,逐步实现了“要我调”向“我要调”的转变。
(二)规划目标明确,把握住了调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制订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三年调整目标和规划布局。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47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4万亩;大陆瓜菜260万亩,大蒜105万亩,反季节精细瓜菜76万亩;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务收入30亿元;新发展速生丰产林92万亩,种苗花卉40万亩,经济林35万亩;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三年调整规划。任城区“扩大苗木面积,扩大以瓜菜、甜叶菊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以长沟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扩大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规模,扩大沿湖水产养殖面积,提高粮食作物品质和产量”;兖州市“发展三林一带,构筑三大示范区”;泗水县“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两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持之以恒抓水利”;微山县“种植抓优质高效,水产抓名优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劳务抓协调服务,畜禽抓规模带动”;金乡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蒜经济”;汶上县“抓亮点、重点突破,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绿色大县”;梁山县“突破三大片,两区加一滩,间作为主线,增效为重点”。
(三)工作重点突出,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条产业链”建设作为一项工作重点,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果。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类经济作物面积540.8万亩,比去年增加47.5万亩,其中瓜菜278万亩,增加28.8万亩;棉花162万亩,增加17.5万亩;花生98.6万亩,增加1.2万亩。林果业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万亩,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万亩,内有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35万亩;发展苗木花卉11万亩;建设绿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业稳步发展。牛存栏42万头,羊350万只,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猪存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3%。禽类饲养呈恢复性增长。肉类总产33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万吨,增长6%;奶类1.8万吨,增长37.4%。渔业放养力度加大。养殖面积达到61万亩,同比增长18.8万亩;水产品产量8.5万吨,同比增长6.2%。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强劲。全市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劳务收入。全市在县外务工人员达到69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到2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2家,过亿元的32家,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30万亩,带动农户64万户。兖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快,现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13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2家,有2家企业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其中绿源公司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并且形成了以华龙、正龙、华丰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和以绿源、嘉隆为主体的畜禽加工企业群,该市每年可加工转化粮食130万吨,加工肉鸡、肉鸭2800万只,保证了优质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培植生产基地,出现了一批主导产业和产品。各县市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探索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特别是以无公害绿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种植业形成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230万亩和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县泗水镇、杨柳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李营为中心的10万亩苗木基地和以南张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中心的5万亩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基地,以微山、梁山为主的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场区,年出栏万只以上的禽场562处;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90万亩的经济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强化服务措施,克服了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各地从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帮助农民克服调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前重点抓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二是产中重点抓技术服务。以解决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济宁市农科院在任城区喻屯镇、嘉祥县金屯镇、金乡县胡集乡举办“甜瓜穴盘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近200名农民技术员和瓜农接受了技术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产后重点抓农产品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抓了订单农业,全市订单合同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任城区喻屯镇组织机关干部进驻大中城市,帮助农民销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点抓资金服务。市、县、乡都分别出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资金已达1.8亿元,其中邹城市达到6000万元。全市各级农业银行累计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季节性流动贷款7.6亿元,出口退税4435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77亿元。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汶上县南站镇引进益普山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圆葱生产基地,目前该公司已投资360万元。
(六)各级领导重视,确保了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不但把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项经济工作,而且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关部门具体抓,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沉到基层,抓好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市、县、乡实行了领导包保责任制。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包县市区,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了工作调度。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召开大型专题调度会议4次,一些县市区还实行了定期调度制度,做到了及时掌握情况,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全面开展。泗水县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调度结构调整制度,每周至少调度乡镇书记、乡镇长一次。坚持了严格考核。市产业化办公室组织140余人,采取抽样调查和重点项目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2月中旬至3月中旬,对2003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位居前列的3个县市区、5个先进部门以及18名有功人员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发挥了抓先进,带后进,促全局的作用。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看,全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形势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开展不平衡。从县市区、乡镇之间比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共识,措施有力,工作进展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难发愁,认识不深,动作不大,进展不快,形不成大规模,没有大变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处于不愿调、不会调、不敢调的状态,工作成效不明显。有的地方复种指数已经超过300%,三种三收或四种四收,而有的仅为200%,仍沿用传统的一麦一棒种植模式。金乡县粮经比已达到1:9,但有的县粮经比6:4,相差甚远。从各产业之间比较,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对较快,林牧渔业形成主导性产业较慢,农村二、三产业明显短腿,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变。
(二)农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从生产结构看,还没有突破传统农业的格局,多数农户仍以经营传统种养业为主,在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逐步失去竞争优势的情况下,以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发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从加工环节看,全市2000多家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中,粮棉油等传统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占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加工经营仅占30%左右,而且初级加工多,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转化率不到15%,畜产品、水产品多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从产品结构看,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优质、高效、专用、生态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全市除金乡大蒜外,其它能够拉动农民增收的特色产品还没有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三)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对照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内涵,全市的农业产
业化经营还处于低水平状态。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广大农民的质量标准意识不高,农产品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和认证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还存有诸多隐患,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差距较大。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特别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少;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后,初级市场特征明显,现有的有些市场的运作都是非市场化形式,市场本身只承担了物业管理者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经营产品的作用;流通渠道多乱杂,产销有效对接不好,生产、流通存有很大盲目性;流通主体数量多、规模小、素质低,组织松散,承载品牌能力差;流通手段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网上洽谈等现代物流形式刚刚起步。
三、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统筹协调,精心指导,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提高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要坚持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的大更新和认识的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解决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短期学习、观摩典型、算帐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在提高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集中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进一步破除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以及固守田园的思想,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其结构调整的热情。另一方面,要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教育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因对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怕担风险而出现的信心不足,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解决一些干部做了一些工作,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造成调整规模小、档次低、进展慢的问题;解决个别地方基层干部怕挨批评,为应付检查而调整,不管市场风险,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顾农民意愿的形式主义问题;解决一些干部不耐心做宣传引导工作,采取简单生硬手段,强行让农民调的问题。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集中精力抓结构调整上来,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步调一致抓调整的良好局面。
(二)以产业化为重点,拉长做强五大产业链。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也是落实市委培育五大产业体系的有效措施,必须围绕主导产业、名牌产品、生产基地、利益机制、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要素,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定工商、税务、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在优势特色产业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选准产业支柱和拳头产品,特别是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禽、肉、奶、鱼、果、蔬等名牌产品,在抓好3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抓好100家辐射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培植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基地。要从扶持专业户、专业村入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建设一批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甚至十几万亩以上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主体。畜禽产业,要以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传统名优品种为依托,加快建设生产和加工园区,膨胀发展规模养殖基地,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快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跨越。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果产业体系,加快经济林、苗木花卉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把改进品质、扩大设施化栽培、提高复种指数作为瓜菜和优质粮棉油生产重点,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蔬菜产业,重点是建设无公害和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清除劳动力转移障碍,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强化劳动力输出全程服务等措施,开展好“万人出境、40万人出省、60万人出市、100万人转移”活动,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使我市尽快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基地。三是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使农户和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着眼长远,履行龙头的职责,及时给农户提共信息、技术、资金和物资支持,并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调动农民向龙头企业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进而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
(三)以“三化”为目标,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档次水平。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跳出“三农”看“三农”,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盘考虑,实现工农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尤其要大力推进“三化”进程。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确立,推行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让广大农民尽快掌握标准化生产规范和操作模式。要加强现场调度,加快优质专用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开发。二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抓好民营经济,放开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从事民营经济,使其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对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为主的企业,进一步解决产权、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局面,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