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定稿]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天气:晴 早上,我与驻村干部和乐安村、水冲村的支书、主任到乐安屯屋背的山核桃、勾藤基地进行了调研。乐安屯屋背的山核桃、勾藤基地集中连片800亩,涉及乐安、水冲和铜鼓三的土地,是经过国土整治后,种植山核桃和勾藤的,苗木的栽植规范,苗木成活率高达到98%,是州级、县级山核桃和勾藤种植示范基地。其基地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规模相对较大,便于集中管理;二是经过国土整治后,土壤得到改良,土地平整,苗木成活率高,便于规范管理;三是乐安屯屋背的山核桃、勾藤基地800亩实行责任承包制,当前承包给3户进行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强了管护人员的责任心;四是镇产业办监督到位,专门安排1人负责抓此示范点。以上几点,是该示范点取得成功的经验。该示范点培育的成功,为我镇支柱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该示范点的成功经验,也将成为辐射周边村走产业结构调整树立了典型,借得借鉴。
(铜鼓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旱情无情群众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天气:晴
清晨,我与林松青副镇长和教育站站长到高坝、兴寨、高高岑三村的旱情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各村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各村的旱情情况。
在旱情调查过程中,三村的自来水和人饮消防用水早在7月中旬已干枯,农村消防和人畜饮水形势十分严峻。调查后,在各村召开了座谈会,会上,群众关心的普遍问题是:明年的粮食怎么办,今年粮食减产较大,经各村统计:高坝、兴寨、高高岑三村粮食减产分别为:37%、40%、35%,粮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首要问题;今年旱情百年不遇,无猪菜养猪,猪肉价格过高,人民群众吃肉贵;究竟还要干旱多久,人畜饮水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当前,人民群众和牲畜的饮水主要是靠一些冲里的冒水井,再过一段时间,冒水井也将干枯。针对以上问题,我在会上作回答:一是关于粮食问题,国家将会加大粮食救助力度,确保大家有饭吃,要求各村做好缺粮户的统计;二是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猪肉价格宏观调控,相信国家政策,猪肉价格将会下降到一定范围;三是关于人畜饮水问题,要求各村注意饮水动态情况,发生饮水困难,及时与镇政府联系,镇政府已预安排两辆车专门为各缺水村送水,确保各村饮水安全。经过答复,解决了困绕群众心中疑虑,并相信政府一定会把当前的旱情问题处理好,解决好。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天气:晴
早上,我与镇扶贫办、统计办等单位负责同志一起深入到金矿企业、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金矿企业都是刚承包过来的新老板,1家停产,2家正在整改阶段,在谈到效益和今后的发展时,都说没有把握,风险太大,经样品化验含量很低,前景不容乐观。在与养猪大户交流时,他喜上眉梢,今年猪肉上涨过快,发了一笔财,是多年来不得的机遇,都想扩大再生产,但资金仍然不足,针对此情况,镇扶贫办同志讲解当前小额扶贫借款的一些政策,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与个体工商户交流时,他们都认为当前国家政策好,开一店子能解决2——3人的就业,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所需的品种要求多样化,所需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当前,全镇有金矿企业3家;养猪大户5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年纯收入18万元;木炭厂2家;砖厂、木材加工厂、预制厂各1家,各类个体工商户32户。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全镇经济的欣欣向荣。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组建企业党支部和工会组织的调研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天气:晴 2011年11月10日,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工会、工商联等部门在平秋镇党委的陪同下,深入平秋镇锦隆矿业有限公司进行党员和职工的调研。
座谈会上,公司负责人向大家汇报了公司经营、党员、职工情况,并感谢各部门对该公司的关心。听取公司汇报后,县委组织、机关党委负责人认为,公司党员人数已达到3人,建立基层党组织条件成熟,应快成立党支部,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的宣传,让职工了解当前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企业的作用,引导企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县工会、工商联负责人认为,企业职工多、规模大,应尽快组建工会组织,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维护好职工的权益,解决处理好职工间各种矛盾和问题,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最后,公司负责人表态,在平秋镇党委和镇总工会的领导下,尽快成立筹备工作组,尽快组建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权益,积极宣传好当前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加强基层组织的调研
发挥支部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天气:晴转阴
早上,与镇党政办、纪委办一起到魁高村开展县、镇人大代表选举,选举工作完成后,对该村的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座谈会,首先,党支部书记汇报了近年来党员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打算等,在坐的党员踊跃发言,当前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外出党员多管理工作难,致富带头人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减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给予了以下答复:一是加强党员发展力度,把思想先进,有经济头脑,肯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同志吸收进党组织来壮大党员队伍,增强支部活力;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组织开展党员帮抚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帮带活动,发挥党支部在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三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对外出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党支部要利用七
一、春节多开展活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共谋划全村未来发展,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提高党员的素质;五是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利用当前政策,选择1——2个产业,精心培育,发展适本村的种养殖业;六是要正视当前党支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与民交流感情共商集镇街道建设排水措施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天气:阴
近期,镇政府正在实施集镇街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街道两边住户的生活生产用水和雨天雨水排泄处理,已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12月8日早上,实工人员到镇政府反映,有群众阻止实工人员开挖粮站门口的排水口,无法进行施工。听到反映后,我和镇长亲自赶到现场,正好有群众和施工方都在,群众指着正要开挖排水口的地方说:“这里开挖排水口,大量的生活生产用水和雨季的雨水从这排下去,影响我们的农田生产,我们不同意从这里开排水口。”弄清楚情况后,我沿着将开挖排水口地方下面的农田走了一圈,心想,若从排水口修一条水渠与下面的水渠连接,街面雨季的流水和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就不会流入农田。经与群众交流,谈了此想法,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同意,并且说“我们并不是不支持政府高建设,只要是不影响我们的生产,我们是举双手同意的。”现场,镇长拨通了镇水利站同志的电话,要求他们及时对该渠道进行设计报县水利局审批实施。经过此问题的处理,办法总比问题多,人民群众的生产无小事,只有认真对待,加强沟通交流,干群众关系就会进一步密切。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第二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我镇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按照区上对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结合全镇实际,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蔬菜种植业,加快发展以食草畜规模养殖为主的畜禽养殖业,鼓励发展以玉米制种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稳定发展劳务输出业,突出发展蔬菜运销业,引导发展城乡服务业,初步形成了我镇农民增收的“五项产业”。主要作法是:
一、制定合理规划,是抓好结构调整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是根本、是基础。镇党委、政府从摸底调查入手,派18个工作小组,深入各村作好摸底调查工作,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多次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立足我镇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科学地制定了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在日光温室建设上,遵循“发放片见缝插针,提质增效,双树片加大示范,扩大规模”的思路;在畜禽养殖上,坚持走出庭院,人畜分离;五良配套,科学管理;牛羊猪鸡并举,养殖小区(场)化建设。在经济作物种植上,沿沙村组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和特色林果。在作好结构调整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品种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盯住市场干、围绕餐桌转,这样才能使调整真正实现增收的目的。同时还要注重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做好动员工作,是抓好结构调整的前提。就我镇而言,人多地少水紧缺,客观条件逼着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进行大调整。但部分
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丢弃老的生产模式,不愿意进行调整,对此,我们一是多次召开全镇村干部大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并吸纳部分种养大户参加会议,传达贯彻上级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让他们明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意义,明白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使村干部和群众认识到不调不行、不快调不行;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开拓干部的群众的视野,我们先后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到邻近县区乡镇等地参观,让村干部和群众亲眼看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给农民带来的效益,从而消除他们头脑中的思想阻碍,转变观念,使他们与镇党委、政府在思想上达到共识,在行动上步调一致;三是通过效益对比法,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通过算单方水效益帐、亩均收入账,农民的认识提高了,观念转变了,从而在全镇掀起了调整结构的热潮;四是合理流转土地,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把农户分散的土地合理地流转集中起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日光温室集约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树立致富的典型,是抓好结构调整的关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一批过得硬、推得开、叫得响的典型,能够起到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作用。我们分别在蔬菜、畜牧、劳务、运销上培树了一些典型农户,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我镇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扶持龙头企业,是巩固结构调整成果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只有抓住运销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才能让农民看到结构调整的效益,树立结构调整信心。在蔬菜生产上,我们抓住发放蔬菜公司这个销售龙头,发挥运销网络点多面广的带动作用,为种植户提供产前种什么、产中如何管、产后帮销售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目前,发放蔬菜公司直接服务的农户已达2000多户,每年销售30,000多吨。他不但服务镇内,还辐射到周边的乡镇。
五、打造特色农产品,是抓好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在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上练好内功。重点在提质增效和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全力打造“贾双”日光温室千亩示范园区,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备配套、新品种示范,节水技术推广各方面进行综合包装,提升万亩乡镇形象,提高综合生产效益。目前,已打通硬化贾家墩园区2.4公里道路,修建和改造管理房82座,安装太阳能杀虫灯87台、虫情观测仪1台。依据绿色防控要求全部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在温室内悬挂黄、蓝粘虫板,后墙悬挂反光幕,设置土壤温度计;在管理房内悬挂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国家禁止用农药品种目录,并建立生产管理档案;建立蔬菜质量速测点一处。力争把贾双园区建成日光温室千亩精细蔬菜密集示范区,日光温室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日光温室瓜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日光温室建设培训基地,瓜菜新品种示范基地和新技术创新实用基地。通过这些综合配套措施,打造无公害特色产品,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富裕了一方群众。
回顾近年来的农业产业调整工作,效益和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引导是前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很好的引导,在已经确定的主导产业上加大引导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只有政府引导得好,全镇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科技支撑是关键。没有科技支撑就没有市场的竞争,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关键在科技,只有不断地引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才能占领市场。
第三、资金投入是保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资金的投入是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资金好比催化剂、酵母菌一样,有了资金作保证,就向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活力和动力,就能调动积极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第四、运销龙头是载体。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注重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培养,已组建成立了四个运销合作社,他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示范引导是良法。示范引导就是典型带动,典型的带动作用是无声的命令。农民群众愿意跟着典型往前走,我们在全镇树立了几个典型。又建立了几个专业村,通过这些典型示范引导,调动农民产调的积极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第六、全程服务是保障。在结构调整调中全程服务,就是在各个环节上都要服务到位,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保障。近年来,各村选配了科技助理员,建立中介服务组织网络,从事农资、农技、运销的中介人员200多人,他们为农民的产供销做到全程服务。
总之,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但是要着眼于长远发展,还不能满足现状,要不断调优、调强、调大农业产业结构,来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三篇: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建材、石油化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59.6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6.7亿元,年均增长21.9%,工业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达38.2%。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81亿元,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技改投资比“九五”增长3.8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613.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2%,工业技改投资平均每年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1%、36.4%、53.5%调整为2005年的7.7%、42.5%、49.8%,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工业投入,积极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年均增长43.3%;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699个,已竣工投产1687个项目,其中省重点技改项目118个,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55个;268个工业技改项目获得技改贴息和补助资金支持达2.96亿元。2004年起,我市加大了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10亿元,大项目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36项增至2005年的169项。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攀成钢、成飞公司、王牌和国腾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和英特尔、四川丰田、TCL和巨石等引进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改进和提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了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企业和主导力量。成都虹波搬迁改造、成都印钞二期技改、巨石二期等9个项目已实现竣工投产,攀钢集团镀锌板、攀成钢Φ
318、蓉生药业血液制品等项目即将竣工。中芯国际和宇芯的封装测试一期项目已完工进入试生产,亚东水泥一期、成都一汽、英特尔微处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拟新开工的49个项目已有31个动工,其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其中莫氏连接器、天锡发动机、台玻二期、云内动力搬迁改造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以上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增强成都工业发展后劲。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五”期间,我市179个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中有109个已基本完成或通过成果鉴定,有65个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已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拥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以及145个省名牌产品、208个省著名商标;发展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
(三)推进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
我市2001年实施了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搬迁改造一批、就地发展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同时,切实将搬迁改造与企业改革、技术进步、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搬迁,调整了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引进了发展战略投资伙伴,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截止目前,104户企业的新厂已竣工投产,占160户调迁企业的65%;103户企业完成了老厂土地处置,占160户企业的64%,处置土地总面积7255亩,占160户企业占地总面积的48.8%。做大做强了一批企业,优化了工业产业布局,促进了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整个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今年将基本完成。
(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我市自1996年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以来,通过改制、引入外来资本和民营资本重组国有企业、加快劣势企业退出等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一批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大批改制重组企业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累计兼并企业301户,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6户,盘活存量资产300亿元,30多万职工实现转移安置,共核销银行呆坏帐45亿元,一大批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分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43.4%下降至目前的23.9%,民营工业比重上升为67.8%。攀成钢、成都卷烟厂、成都一汽等一大批改制和重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五)强化工业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责任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快速推进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集中力量对重点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核心项目和缺实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着力招大引强,加快提升我市工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在汽车等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先后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南玻等一批重大项目,丰富和完善了我市工业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增强了产业加快发展潜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产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工业发展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等问题,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不多、重大产业化项目偏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载及配套能力较薄弱等。在推进技术进步工作中,对市委、市政府统筹抓好招商引资和本地企业技术改造(后简称“就地改造”)工作的认识的还不够深刻,对就地改造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企业加快发展和做强做大,一些本地企业因受其他城市优惠政策诱导而外流,这种苗头的出现,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思,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避免。
三、对策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抓好项目引进和就地改造,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保持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一是加速淘汰现有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行业;二是按照我市工业布局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分类指导,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具有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新兴产业和能发挥本地优势的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储备;四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产业递度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弥补缺失的产业及环节,完善和延伸我市产业链,提高产业协作和配套能力。
(二)加大工业、技改投入
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工业大投入的结果。实践证明,工业只要有大投入就会有大发展,大投入是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市将2005、2006年分别确定为“项目年”、“加快产业发展年”,切实加大了投入,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2亿元,同比增长73%,技改投资296亿元,增幅为60%,2006年1-10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6.6亿元,同比增长3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7.4%;技改投资300.1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技改投资3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0%。“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投资要力争突破4000亿元。
(三)全力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切实抓好项目的引进和就地改造。在招商引资上突出招大引强,要在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取得新突破。通过就地改造,做大做强一批发展势头好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快产业聚集,争取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业和集成电路、软件和烟草等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四)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步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成都造”品牌,确保我市技术进步、科技领先、产
业发展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建新型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加快我市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以现有形成的华神集团的碘131肝癌单抗注射液、川大智胜的空管系统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及消化吸收新技术相结合,加速产学研进程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现有企业,以项目为支撑,加快技术升级和换代,筛选确定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手段扶优扶强,分类指导,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93户,其中攀成钢、成飞集团和成都卷烟厂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大关。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选择一批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具备优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推动大中小企业的互动和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六)大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
按照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要求,坚持推进“三个集中”,通过规划引导、强化统筹、政策支持等系列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提升工业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进一步探索促进项目异地落户的“三分政策”,完善区外企业调迁入园的优惠政策,深化城区工业异地发展的“飞地工业”模式。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等规定,提高投入产出率。加快新都、崇州和彭州家具产业,武侯、崇州和金堂鞋业,金堂纺织印染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区域,以及川浙、川苏工业园,欧盟中小企业园区等优势产业聚集区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出更高水平、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工业产业园区。
(七)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
以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一是集中资金,突出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财力支持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及高新区、经开区、青白江区等发展势头好、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的重点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招商项目的落户,提高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推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拓宽支持领域,推进产业发展。根据工业发展需要,在现有财政支持基础上,进一步增大财政投入,建立技术改造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利用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建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发展的深度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聚集过程中规划、新(迁)建、打造特色示范区及品牌等环节,促进和引导产业加快聚集发展。
第四篇: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说是要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根本目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关键是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手段,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和载体,在农村改革以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延伸,农机化要适应和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就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突出抓好种植业生产机械化,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将会带来农业内部专业分工的细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机的替代作用,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领域的大量转移,同时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突出抓好种植业机械化生产。从我县的实际来看,应主要抓好三大类农业机械的发展。一是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当前要在巩固和发展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在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上下功夫,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取得重点突破,使全县农机化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二是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即花生机械化,要集中精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开发、研制关键生产环节的作业机械,尽快促进其机械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重点发展大棚及高科技的设施农业、研发配套机械,不断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
二、突出抓好加工业机械化,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两个渠道,一是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这样就为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目前来看,要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就要以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为切入点,引导农机服务向深度、广度发展,延长服务链,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在产前服务方面,要积极促进种子精选、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尽快形成规模和市场,并进一步延伸。在产后服务方面,要重点抓好粮食产地烘干、清洗、分选等加工的机械化;重点搞好干鲜果品和蔬菜在贮藏保鲜以及分级、包装等方面的加工机械化,不但要完善、丰富现有技术,扩大推广应用范围,还要加快农技科技创新,充分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三、突出抓好养殖业生产机械化,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
我县畜牧业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很大。养殖机械化生产,不仅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在市场化、集约化上有所突破,必须在规模化、机械化上多做文章。在养殖业机械化生产方面,要继续发挥在机械化养猪、养鸡、养鸭等技术方面原有的优势,加大已成熟的工厂化养猪、养鸡、养鸭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投入,稳定猪、鸡生产。在新形势下,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养殖机械上。要通过大力推广秸秆收获青贮和秸秆氨化处理机械化技术,推广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要通过开发、引进,大力推广适合家庭牧场生产的机械化养殖技术和养殖机械,推广畜草种植、收割、烘干、加工机械化,尽快使家庭牧场步入发展轨道,推动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养殖。同时要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建设高标准的机用农田,有力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四、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把千家万户大市场衔接起来
农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调整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服务组织是带领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因此,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发挥农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广泛应用。农产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过去农业机械在搞活农村商品生产中作用重大,农业结构调整中,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在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
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好这项服务,既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也有利于调整农机化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二是要加强信息中介服务。为农民和基层服务组织适时提供农机产品市场供求、作业需求、新技术新机具信息服务,为农民购买高质量、适应机械提供服务。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推广小麦跨区机收作业这种成功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模式,逐步探索向玉米、花生、地瓜等其他农作物品种和机耕、机播等其他生产环节的延伸,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生产率,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和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专业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发展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五、突出抓好农机购置补贴,促进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
我县自2005年我县被列为了农业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县,共落实补贴资金1700万元,补贴机具达1200余台,补贴机具在三夏、三秋生产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基层干部及群众对农机购机补贴普遍反映较好,认为“政府真正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从补贴机具的类型看,大力推广了玉米机械化收获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实现了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的“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由于购买一套玉米收获机械加上免耕播种机需要近10万元资金,因而虽然是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农民对此非常需要,但由于资金困难,农民买的很少。因此我县重点安排了玉米联合收获机、还田机、免耕播种机和与之配套的大型拖拉机,通过实施使我县玉米联合收获面积、还田面积大大增加。同时,农机购置补贴增加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比如一户农民有一套玉米联合收获机,享受购机补贴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同时配套购置了一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和一台免耕播种机,在当年的三秋生产中,两台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700亩,作业收入3.5万元,还田作业300亩,作业收入0.7万元,免耕播种460亩,作业收入1.8万元,共计作业收入达8万元,得纯收入近5万元。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县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可一到农忙时期,他们又不得不家来争秋夺麦。比如一户农户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中承包的7亩责任田只能靠妻子一个人在家劳动,一到秋麦就得回家收种,即增加了来回路费,又减少了打工收入,虽然近些年麦季用上了小麦收割机,可以不再回家收麦,但到了秋季又要收,又要耕种,妻子无法承担,不回家不行。由于购机补贴政策落实,有了玉米收割机,妻子告诉他今年秋季不用回来啦,她在家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了玉米后,直接用免耕播种机播种了小麦,没费劲就完成了秋收秋种。从这方面看,农机购置补贴,深受农民欢迎。
总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无不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呼唤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大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五篇: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说是要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根本目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关键是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产手段,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和载体,在农村改革以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延伸,农机化要适应和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就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突出抓好种植业生产机械化,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将会带来农业内部专业分工的细化。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机的替代作用,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领域的大量转移,同时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突出抓好种植业机械化生产。从泗水县的实际来看,应主要抓好三大类农业机械的发展。一是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当前要在巩固和发展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在玉米、薯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上下功夫,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并取得重点突破,使全县农机化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二是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即大蒜、花生、生姜等机械化,要集中精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开发、研制关键生产环节的作业机械,尽快促进其机械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重点发展大棚及高科技的设施农业、研发配套机械,不断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
二、突出抓好加工业机械化,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有两个渠道,一是面向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这样就为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目前来看,要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就要以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为切入点,引导农机服务向深度、广度发展,延长服务链,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在产前服务方面,要积极促进种子精选、包衣等环节的机械化,尽快形成规模和市场,并进一步延伸。在产后服务方面,要重点抓好粮食产地烘干、清洗、分选等加工的机械化;重点搞好干鲜果品和蔬菜在贮藏保鲜以及分级、包装等方面的加工机械化,不但要完善、丰富现有技术,扩大推广应用范围,还要加快农技科技创新,充分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三、突出抓好养殖业生产机械化,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
泗水县有山区、平原、河滩,畜牧业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很大。养殖机械化生产,不仅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更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在市场化、集约化上有所突破,必须在规模化、机械化上多做文章。在养殖业机械化生产方面,要继续发挥在机械化养猪、养鸡、养鸭等技术方面原有的优势,加大已成熟的工厂化养猪、养鸡、养鸭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投入,稳定猪、鸡生产。在新形势下,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养殖机械上。要通过大力推广秸秆收获青贮和秸秆氨化处理机械化技术,推广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要通过开发、引进,大力推广适合家庭牧场生产的机械化养殖技术和养殖机械,推广畜草种植、收割、烘干、加工机械化,尽快使家庭牧场步入发展轨道,推动草食畜牧业的规模养殖。同时要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建设高标准的机用农田,加快高质量的草地建设,有力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四、突出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把千家万户大市场衔接起来
农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调整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服务组织是带领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因此,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发挥农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广泛应用。农产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过去农业机械在搞活农村商品生产中作用重大,农业结构调整中,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在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好这项服务,既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也有利于调整农机化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二是要加强信息中介服务。为农民和基层服务组织适时提供农机产品市场供求、作业需求、新技术新机具信息服务,为农民购买高质量、适应机械提供服务。三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推广小麦跨区机收作业这种成功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模式,逐步探索向玉米、花生、地瓜等其他农作物品种和机耕、机播等其他生产环节的延伸,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生产率,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和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专业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发展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五、突出抓好机械化农业重点工程,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多年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组织和实施机械化农业重点工程是一条科学、高效的重要渠道。通过重点工程的开发和建设,可以体现宏观调控的需要,可以引导农民稳步健康地发展农业机械。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要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本出发点,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一方面在治“旱”节水上下功夫,继续抓好机械化旱作农业和机械化节水农业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建设质量要实现突破。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机械化旱作农业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相结合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旱地耕作制度的改革,向科学技术要产量、要效益。另一方面要在治“山”上作文章,继续开展高标准的片麻岩开发,改造坡耕地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条件,有效拓展种植结构调整的空间。还要抓好机械深耕施肥、精少量播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节本增效农业工程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无不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呼唤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大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