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化生产快速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化生产快速发展
容城县畜牧水产局李平安
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农业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在畜牧生产中以瘦肉型猪、草牛奶、肉鸡三个产业做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实现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如何把这三个产业强的做优,弱的做强,做为政府主管畜牧业的职能部门,责任重大,几年来我们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指导,并努力探索着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子,下面就工作中的体会谈点粗浅认识。
一、我县畜牧业的现状
(一)三大产业的基本情况
1、瘦肉型猪产业
1996年我县实施了《沼气太阳能养猪富民工程》和国家级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建设,使我县肉猪产业逐步由自给自足的零散养殖转向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迈进。通过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建设和省良种猪及配套技术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城关、小里、南张、贾光、八于、晾马台六个乡镇实现了基地连片生产,2002年我县生猪出栏达32万头,生猪胴体瘦肉率平均在52%以上,专业户出栏猪胴体瘦肉率超过了55%,目前我县有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1个,千头以上猪场6个,100头以上猪场1730个。这不仅为肉猪养殖新技术成果全方位进入生产领域提供了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为养殖业向商品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生猪品质高,我县生猪在京津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年外销生猪达25万头。
2、草牛奶产业
草牛奶产业是我县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来,新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从1999年到现在,奶牛存栏、奶产量连续三年增长150%以上。2001年宏利达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三元乳品公司合作,投资20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的鲜奶加工厂,生产超高温灭菌奶,突破了草牛奶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县共建成存栏500头奶牛场4个,存栏300头以上奶牛场1个,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场8个,全县散养奶牛户达320多户,奶牛存栏达4800头,预计年奶产量将达到1~1.5万吨。
3、肉鸡产业
近几年来,我县肉鸡业不断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优点已被农民广泛认识。2002年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县东方巨龙有限公司与北京华都公司合作,开始建设年出栏1000万只肉鸡项目。北京华都公司负责提供雏鸡、饲料、技术,并按合同价收购商品鸡,使我县肉鸡产业实现了订单生产。目前生产基地已涉及全县8个乡镇,合同户达80多户,全县存栏肉鸡达到了40万只,今年出栏可达150万只。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县三大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瘦肉型猪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从品种、饲养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都比较理想,但缺乏深加工企业。相应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2、草牛奶产业存在“一小两低”的问题,即基地规模小,奶牛存栏少,奶牛单产水平低,鲜奶质量低。“基地规模小”:按宏利达鲜奶加工厂现有生产能力日加工鲜奶100吨计算,需要建设奶牛存栏达8000头左右的奶牛养殖基地。第二期工程建成后,日加工能力将达到300吨,至少需要存栏
2万头左右的奶牛养殖基地,目前我县仅存栏4800头奶牛,仅占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奶牛单产水平低”:我县产奶母牛的年平均产奶量在4—5吨之间,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每年7吨的水平。其中有饲养管理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奶牛品质不高造成的。奶牛产奶量遗传因素影响高达30%左右,所以引进优良奶牛品种至关重要。从国内奶牛购种情况看,劣质奶牛不断挤入市场,优质奶牛争购抢购供不应求。畜牧局虽尽力帮助养殖户引进了一些良种奶牛,但要想建立我县优质奶牛生产种群,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技术路线和长期的发展计划以及科学的管理,才能保障奶牛业稳步快速发展。“鲜奶质量低”:目前全县的奶牛有69%为散养,造成资源消耗大,饲料报酬低,质量难以保证。
3、肉鸡产业投资小,收益高,养殖户热情高,但受北京华都影响比较大,由于其屠宰加工生产能力有限,目前很难发展壮大。
二、发展三大产业的有利因素
我县地处京津三角地带,交通便利,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大北京经济圈的建设,将给我县畜牧业发展开辟广阔的国际市场。国内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0%左右,牛肉低80%,羊肉低54%,我县有丰富的饲料资源,2001年粮食产量18万吨,桔杆杂草20万吨,各种农副产品近10万吨。为大力发展养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过腹增值的主要途径。
技术服务组织健全,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畜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县乡技术人员80名,在职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4人,村级畜牧技术人员114人,这些技术人员活跃在全县农村,为发展畜牧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市场价格对畜牧业的影响
我县瘦肉型猪、草牛奶、肉鸡三个产业,除草牛奶产业外,其它两个产业都没有深加工企业,所以受市场的干扰很大,尽管肉鸡产业和北京华都公司签定了收购饲养合同,不但运输距离远,减少了养殖户的收入,而且因其加工能力不足,要想大规模发展有很大困难。所以靠一家一户去抵御市场风险,去连接市场,只是水中捞月,只有通过深加工龙头组织千家万户饲养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联合起来闯市场。这方面我们前几年有经验也有教训。
以生猪为例:1995年生猪价格平稳,每市斤3.5—4元左右,饲料价格每市斤0.7—0.8元,按肉料比3.3:1计算,每斤生猪的成本在2.7元左右,每头生猪纯利140—180元,年出栏20头猪,就能获纯利3000元,在当时农民家庭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由于利益牵动,养殖专业户开始起步。全县养猪数量不断增加。
1996年生猪价格下降到了每斤2.8元左右,养猪利润微薄,农民养猪热情受挫,有的户出现了空栏现象。
1997年开始,生猪价格开始回升,特别是在实施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的拉动下,科学技术不断普及,规模场建设开始起步,专业户纷纷补栏,显示了基地特色。生猪价格保持在3.7—4.7元/斤,养猪效益明显增加,存栏数量大幅度上升。
1998—1999年,生猪价格每斤下降到了2.5—2.8元,养猪生产受到了冲击,虽然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引进了新品种,采用了新技术,相应地降低了饲养成本(肉料比达到3:1),提高了日增重,但是农民获利仍很低,发展速度慢了下来。
2000年到现在,在养猪生产上一方面新的技术路线得到了普及,生猪质量大幅度提高,另一方
面积极与京、津市场联系,我县生猪在两大市场占住了脚,养猪生产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
草牛奶产业由于深加工企业的拉动,价格一直平稳,所以农民养着松心,才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畜牧生产如果被动参与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市场严重影响生产的滞后效应,即大起之后来一个大落,大落之后又来一个大起,顶峰之后就是低谷的马鞍式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对生产的发展产生的负效应十分突出。用科学的方法遏制效益低谷区或尽量缩短低谷区,必须坚持不懈地把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抓在手上,做到产品与市场的平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实现畜牧生产产业化。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养殖户从稳定生产中得到效益。我们主管部门围绕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法,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完善和改进,从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防疫灭病、饲养管理、品种引进到强力扶植龙头企业工作上做文章,下村、下场指导,并提出了“两推五改”“三元杂交”等系列技术路线。同时,强化项目建设,96—97年建设国家级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项目,98年建设桔杆综合利用及饲料推广示范县项目,99年实施河北省良种猪及配套技术推广示范县项目,2000年建设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2001年世行肉牛项目开始起动,2002年华都肉鸡养殖项目,2003年秸杆养牛示范县项目。几年来,年年引进新项目,年年实施项目,在项目建设中,不仅仅是引进了项目建设资金,更主要的是在实施项目中,引进了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四、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生产的重点工作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以产业化经营方式把握市场价格,建立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的良性循环体系,保障养殖生产稳定发展。抓好以下几点工作:
1、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生产更多、更好的畜禽产品。
从近几年市场对畜产品的分析看,一般大陆产品市场充足,有时过剩,价格波动较大,养殖效益忽高忽低,名优产品、绿色产品市场价格盘高。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搞调整,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是看哪个地区调的快,调的新,调的符合市场的需要,那么谁就争取了生产上的主动,争得了市场的满意。养殖生产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认真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搞好畜禽群体结构的调整,在稳定发展猪、鸡等食粮型畜禽的同时,加快发展奶牛、肉牛等草食性畜禽,下大力建设草、牛、奶工程,充分利用我县的作物桔杆、杂草地饲料资源,变废为宝,过腹还田,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调整畜禽品种结构,积极引进新品种,下决心淘汰低劣品种,通过培育、选育、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提高群体优种率,挖掘生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三是搞好畜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快谋划畜产品深加工项目,通过产品深加工,打自己的品牌,同时努力争创名牌产品,生产绿色产品,首先完成规模养殖场无公害产品的申报工作,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四是调整资金投入结构,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到养殖生产上来;一方面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在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资金投入向养殖生产倾斜。五是调整技术力量投入结构。本着“人尽其才,量才而用”的原则,坚持所学有所用,鼓励技术人员包项目、包企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生产第一线,促进全县养殖结构的调整。
2、扶植龙头企业的发展,谋求畜牧生产的长远出路
在一个产品中扶植一个有强大实力的龙头企业,真正形成一头连基地(饲养户),一头牵市场的扭带,并通过深加工,创出畜禽产品自己的品牌。畜产品深加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产品在相当时间内价格稳定,那么必然拉动畜禽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在价格低谷时,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购畜禽产品,风险共担,在价格高位时,年终按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享受利益分红,这样一举双得,即为发展全县养殖生产起到了保护作用,企业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形成合同订购,合同生产,真正成为即富民又强县的产业。河南的春都、南京的雨润,山东的龙大,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3、政策倾斜,择优扶强
产业化经营生产,是全社会多方位的综合性生产,产业化生产,是在生产中必然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通过生产组合方式建立了相关产业的协会,通过价格约束把产、加、销“捆绑”在一起,想方设法地尽快实现产、加、销一体的利益共同体,就要给他们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奔着“欲取之先给之”的原则,产业化生产中的相关单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植办法,并认真地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协调。
4、加强服务网络建设,保障产业化生产健康发展
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是推广先进技术的基层组织,我县实践证明:全县畜禽品种由劣种实现了优种,由粗放管理变成了规模经营,由疫病的威胁变成了疫病高度控制,使过去的养着担心变成了现在养着放心,由过去的低效初步实现了高效,这些是技术转化成成果的体现。
在新形势下,如何稳定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关键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给予相当的政治地位,二是稳定的经济收入,对于村级技术人员通过考核实行持证上岗,畜牧主管部门定期培训指导,并提供充足的服务资料,提高他们的职业热情,理顺他们的收入渠道,对于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在“三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三定”方案,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更新、装备所需设备,提高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服务职能。县级技术干部要经常深入乡、村、场,加大服务指导功能,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乡、村两级技术推广中的各个环节,为实现畜牧业产业化尽职尽责。
5、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向科技要效益
产业化生产实际上讲是综合技术配套的生产体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贡献率的大小反映在实际上就是效益的高低。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高新产品必然取代低劣产品,而且价格稳定。如三元杂交猪比二元杂交猪每斤高0.3—0.4元,每头猪可多获利50—60元,优质奶牛比普通奶牛可多获纯利2000元/年,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有计划地引种优良品种的技术路线,加大种畜禽管理力度,下决心淘汰劣种。
搞好防疫灭病工作,认真推行程序化免疫,实现重点疫病专人抓,常规免疫程序化,确保全县无大的疫情发生。
认真推广科学饲养管理,加大“两推五改”技术路线实施力度,改变旧的传统饲养模式,千方百计地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日增重,增加社会效益。
6、扩宽销售渠道——向市场要效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探索我县畜禽产品如何抢占京、津市场,打入国际市场的路子,我们有了一些尝试,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道路还很艰难,缺乏自己的畜产品品牌,从发展角度看,无品牌就无效益,无品牌就可能导致盲目生产,所以在龙头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要谋划自己的品牌,提高本县产品的知明度,在占领京、津市场的基础上,尽快打入国际市场。形成市场拉动价格,价格牵引基地的良性循环。
7、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向企业要效益
龙头企业的建设,一是靠政策扶植,二靠技术的指导,三靠市场的拉动,但更主要的是加强龙头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制约制度管理,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同时对基地制定严密的供、销、收合同,增强养殖户的信心,加大基地群众的责任感,使养殖户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链意识。按照产品品种产量与市场签定可靠的供销合同,实施合同生产、合同订购的生产计划,确保基地、企业产品养的多、卖的出去。龙头企业要敢于走出去,广泛建立联系网,联系点,办事处,广交天下客户,为企业注入活力。
几年来,我县产业化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初步构成了框架,但今后的路子更长,任务更艰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化生产的发展,必将促使养殖业的大发展,畜牧业必定能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
第二篇: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建材、石油化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59.6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6.7亿元,年均增长21.9%,工业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达38.2%。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81亿元,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技改投资比“九五”增长3.8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613.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2%,工业技改投资平均每年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1%、36.4%、53.5%调整为2005年的7.7%、42.5%、49.8%,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工业投入,积极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年均增长43.3%;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699个,已竣工投产1687个项目,其中省重点技改项目118个,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55个;268个工业技改项目获得技改贴息和补助资金支持达2.96亿元。2004年起,我市加大了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10亿元,大项目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36项增至2005年的169项。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攀成钢、成飞公司、王牌和国腾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和英特尔、四川丰田、TCL和巨石等引进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改进和提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了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企业和主导力量。成都虹波搬迁改造、成都印钞二期技改、巨石二期等9个项目已实现竣工投产,攀钢集团镀锌板、攀成钢Φ
318、蓉生药业血液制品等项目即将竣工。中芯国际和宇芯的封装测试一期项目已完工进入试生产,亚东水泥一期、成都一汽、英特尔微处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拟新开工的49个项目已有31个动工,其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其中莫氏连接器、天锡发动机、台玻二期、云内动力搬迁改造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以上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增强成都工业发展后劲。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五”期间,我市179个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中有109个已基本完成或通过成果鉴定,有65个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已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拥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以及145个省名牌产品、208个省著名商标;发展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
(三)推进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
我市2001年实施了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搬迁改造一批、就地发展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同时,切实将搬迁改造与企业改革、技术进步、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搬迁,调整了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引进了发展战略投资伙伴,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截止目前,104户企业的新厂已竣工投产,占160户调迁企业的65%;103户企业完成了老厂土地处置,占160户企业的64%,处置土地总面积7255亩,占160户企业占地总面积的48.8%。做大做强了一批企业,优化了工业产业布局,促进了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整个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今年将基本完成。
(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我市自1996年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以来,通过改制、引入外来资本和民营资本重组国有企业、加快劣势企业退出等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一批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大批改制重组企业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累计兼并企业301户,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6户,盘活存量资产300亿元,30多万职工实现转移安置,共核销银行呆坏帐45亿元,一大批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分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43.4%下降至目前的23.9%,民营工业比重上升为67.8%。攀成钢、成都卷烟厂、成都一汽等一大批改制和重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五)强化工业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责任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快速推进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集中力量对重点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核心项目和缺实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着力招大引强,加快提升我市工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在汽车等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先后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南玻等一批重大项目,丰富和完善了我市工业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增强了产业加快发展潜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产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工业发展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等问题,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不多、重大产业化项目偏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载及配套能力较薄弱等。在推进技术进步工作中,对市委、市政府统筹抓好招商引资和本地企业技术改造(后简称“就地改造”)工作的认识的还不够深刻,对就地改造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企业加快发展和做强做大,一些本地企业因受其他城市优惠政策诱导而外流,这种苗头的出现,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思,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避免。
三、对策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抓好项目引进和就地改造,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保持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一是加速淘汰现有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行业;二是按照我市工业布局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分类指导,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具有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新兴产业和能发挥本地优势的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储备;四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产业递度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弥补缺失的产业及环节,完善和延伸我市产业链,提高产业协作和配套能力。
(二)加大工业、技改投入
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工业大投入的结果。实践证明,工业只要有大投入就会有大发展,大投入是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市将2005、2006年分别确定为“项目年”、“加快产业发展年”,切实加大了投入,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2亿元,同比增长73%,技改投资296亿元,增幅为60%,2006年1-10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6.6亿元,同比增长3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7.4%;技改投资300.1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技改投资3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0%。“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投资要力争突破4000亿元。
(三)全力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切实抓好项目的引进和就地改造。在招商引资上突出招大引强,要在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取得新突破。通过就地改造,做大做强一批发展势头好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快产业聚集,争取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业和集成电路、软件和烟草等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四)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步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成都造”品牌,确保我市技术进步、科技领先、产
业发展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建新型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加快我市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以现有形成的华神集团的碘131肝癌单抗注射液、川大智胜的空管系统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及消化吸收新技术相结合,加速产学研进程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现有企业,以项目为支撑,加快技术升级和换代,筛选确定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手段扶优扶强,分类指导,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93户,其中攀成钢、成飞集团和成都卷烟厂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大关。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选择一批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具备优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推动大中小企业的互动和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六)大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
按照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要求,坚持推进“三个集中”,通过规划引导、强化统筹、政策支持等系列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提升工业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进一步探索促进项目异地落户的“三分政策”,完善区外企业调迁入园的优惠政策,深化城区工业异地发展的“飞地工业”模式。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等规定,提高投入产出率。加快新都、崇州和彭州家具产业,武侯、崇州和金堂鞋业,金堂纺织印染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区域,以及川浙、川苏工业园,欧盟中小企业园区等优势产业聚集区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出更高水平、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工业产业园区。
(七)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
以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一是集中资金,突出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财力支持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及高新区、经开区、青白江区等发展势头好、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的重点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招商项目的落户,提高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推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拓宽支持领域,推进产业发展。根据工业发展需要,在现有财政支持基础上,进一步增大财政投入,建立技术改造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利用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建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发展的深度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聚集过程中规划、新(迁)建、打造特色示范区及品牌等环节,促进和引导产业加快聚集发展。
第三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定稿]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天气:晴 早上,我与驻村干部和乐安村、水冲村的支书、主任到乐安屯屋背的山核桃、勾藤基地进行了调研。乐安屯屋背的山核桃、勾藤基地集中连片800亩,涉及乐安、水冲和铜鼓三的土地,是经过国土整治后,种植山核桃和勾藤的,苗木的栽植规范,苗木成活率高达到98%,是州级、县级山核桃和勾藤种植示范基地。其基地的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规模相对较大,便于集中管理;二是经过国土整治后,土壤得到改良,土地平整,苗木成活率高,便于规范管理;三是乐安屯屋背的山核桃、勾藤基地800亩实行责任承包制,当前承包给3户进行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强了管护人员的责任心;四是镇产业办监督到位,专门安排1人负责抓此示范点。以上几点,是该示范点取得成功的经验。该示范点培育的成功,为我镇支柱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该示范点的成功经验,也将成为辐射周边村走产业结构调整树立了典型,借得借鉴。
(铜鼓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旱情无情群众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天气:晴
清晨,我与林松青副镇长和教育站站长到高坝、兴寨、高高岑三村的旱情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各村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各村的旱情情况。
在旱情调查过程中,三村的自来水和人饮消防用水早在7月中旬已干枯,农村消防和人畜饮水形势十分严峻。调查后,在各村召开了座谈会,会上,群众关心的普遍问题是:明年的粮食怎么办,今年粮食减产较大,经各村统计:高坝、兴寨、高高岑三村粮食减产分别为:37%、40%、35%,粮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首要问题;今年旱情百年不遇,无猪菜养猪,猪肉价格过高,人民群众吃肉贵;究竟还要干旱多久,人畜饮水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当前,人民群众和牲畜的饮水主要是靠一些冲里的冒水井,再过一段时间,冒水井也将干枯。针对以上问题,我在会上作回答:一是关于粮食问题,国家将会加大粮食救助力度,确保大家有饭吃,要求各村做好缺粮户的统计;二是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猪肉价格宏观调控,相信国家政策,猪肉价格将会下降到一定范围;三是关于人畜饮水问题,要求各村注意饮水动态情况,发生饮水困难,及时与镇政府联系,镇政府已预安排两辆车专门为各缺水村送水,确保各村饮水安全。经过答复,解决了困绕群众心中疑虑,并相信政府一定会把当前的旱情问题处理好,解决好。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调研为企业排忧解难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天气:晴
早上,我与镇扶贫办、统计办等单位负责同志一起深入到金矿企业、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金矿企业都是刚承包过来的新老板,1家停产,2家正在整改阶段,在谈到效益和今后的发展时,都说没有把握,风险太大,经样品化验含量很低,前景不容乐观。在与养猪大户交流时,他喜上眉梢,今年猪肉上涨过快,发了一笔财,是多年来不得的机遇,都想扩大再生产,但资金仍然不足,针对此情况,镇扶贫办同志讲解当前小额扶贫借款的一些政策,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与个体工商户交流时,他们都认为当前国家政策好,开一店子能解决2——3人的就业,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所需的品种要求多样化,所需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当前,全镇有金矿企业3家;养猪大户5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年纯收入18万元;木炭厂2家;砖厂、木材加工厂、预制厂各1家,各类个体工商户32户。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全镇经济的欣欣向荣。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组建企业党支部和工会组织的调研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天气:晴 2011年11月10日,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工会、工商联等部门在平秋镇党委的陪同下,深入平秋镇锦隆矿业有限公司进行党员和职工的调研。
座谈会上,公司负责人向大家汇报了公司经营、党员、职工情况,并感谢各部门对该公司的关心。听取公司汇报后,县委组织、机关党委负责人认为,公司党员人数已达到3人,建立基层党组织条件成熟,应快成立党支部,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的宣传,让职工了解当前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企业的作用,引导企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县工会、工商联负责人认为,企业职工多、规模大,应尽快组建工会组织,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维护好职工的权益,解决处理好职工间各种矛盾和问题,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最后,公司负责人表态,在平秋镇党委和镇总工会的领导下,尽快成立筹备工作组,尽快组建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权益,积极宣传好当前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政策。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加强基层组织的调研
发挥支部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天气:晴转阴
早上,与镇党政办、纪委办一起到魁高村开展县、镇人大代表选举,选举工作完成后,对该村的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座谈会,首先,党支部书记汇报了近年来党员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打算等,在坐的党员踊跃发言,当前该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外出党员多管理工作难,致富带头人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减弱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给予了以下答复:一是加强党员发展力度,把思想先进,有经济头脑,肯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同志吸收进党组织来壮大党员队伍,增强支部活力;二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组织开展党员帮抚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帮带活动,发挥党支部在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三是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对外出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党支部要利用七
一、春节多开展活动,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共谋划全村未来发展,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提高党员的素质;五是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利用当前政策,选择1——2个产业,精心培育,发展适本村的种养殖业;六是要正视当前党支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与民交流感情共商集镇街道建设排水措施
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天气:阴
近期,镇政府正在实施集镇街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街道两边住户的生活生产用水和雨天雨水排泄处理,已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12月8日早上,实工人员到镇政府反映,有群众阻止实工人员开挖粮站门口的排水口,无法进行施工。听到反映后,我和镇长亲自赶到现场,正好有群众和施工方都在,群众指着正要开挖排水口的地方说:“这里开挖排水口,大量的生活生产用水和雨季的雨水从这排下去,影响我们的农田生产,我们不同意从这里开排水口。”弄清楚情况后,我沿着将开挖排水口地方下面的农田走了一圈,心想,若从排水口修一条水渠与下面的水渠连接,街面雨季的流水和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就不会流入农田。经与群众交流,谈了此想法,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同意,并且说“我们并不是不支持政府高建设,只要是不影响我们的生产,我们是举双手同意的。”现场,镇长拨通了镇水利站同志的电话,要求他们及时对该渠道进行设计报县水利局审批实施。经过此问题的处理,办法总比问题多,人民群众的生产无小事,只有认真对待,加强沟通交流,干群众关系就会进一步密切。
(平秋镇党委副书记:杨克玉同志民情日记)
第四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浅议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平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对我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和平村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推进产业结构调优调强,出新思路,想新办法,采取新举措是关键。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思路、加大力度;
一、政府主导、农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发挥农民的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上来,通过宣传,把政府的发展思路逐渐转变为农民自觉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让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避免“干部热、群众冷”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
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9年,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
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固然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跟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观点落后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因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一个农业乡,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乡农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农作物增产增效明显,但农民增收幅度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创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主导产业,也就成了当前及今后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树立“大农业、大发展”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突出特色、多种经营、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走基地化生产、特色化种养、协会搞活、大户示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的发展路子。主要在壮大藠头、林下特色养殖、2万亩绿竹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植藠头产业、优质大米产业、林下特色养殖业和绿竹产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推器”。特别是要围绕林下特色养殖业、绿竹产业做文章,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兴、绿色、生态产业。二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要效益。既发展大规模加工业,也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小企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市场流转,把优势农产品做强做大,尽
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业和支柱产业,打造品牌,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是坚持“园区经营、名特优发展”,抓好林下畜禽养殖业。畜牧养殖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完善林下特色家禽、牛、猪、白鹅为主的四大养殖园(小)区,增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假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资源的丰富、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乡应借助这一有利条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抓好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倾力打造“农家乐”休闲游,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引导农民改造房屋、改善环境、发展产业,把农业开发、乡村美化、基地示范、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将劳务输出作为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中介介绍、劳务能人带领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农民工服务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子女托管、土地转包等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六、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庭院经济用地不局限于庭院之中,农民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的空隙地都可以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选准开发模式,小庭院也能搞出大经济。在指导农户发展庭院
经济时,不求统一,但求特色;不求规模,但求效益。农户宜种则种,宜工则工,多种经营,各显神通,为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使之成为农村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
七、坚持依法治村,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建设民主、文明的新农村。一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着重在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群众发家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村级财务村务公开为窗口,增强村级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科技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宣传渠道,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依法办事、参与村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三是抓好文明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移风易谷,倡导新风,使农民在思想面貌上有根本改变。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展内涵,提高品位,改变农村形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第五篇: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三明渔业健康发展
##市属闽西北革命老区,辖一市九县二区共十二个县(市、区)。境内##、## ## ## ##贯穿各县,为闽江源头,发展淡水渔业具有优良的地域与资源条件。为充分挖掘我市渔业生产潜力,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坚持科教兴渔、依法治渔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渔业高效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贡献。
一、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加快发展 我市拥有江河面积34万亩,水库260个、18万亩,小山塘550个、9000亩,池塘7.6万亩,及可供水产养殖开发的稻莲田70万亩。正在兴建的尤溪街面水库,将乐大言、黄潭两个水库、三元台江水库,还将新增可养面积5万亩。另有多处地下冷、热水资源,可供发展特色产业。有自然鱼类资源109种,两栖动物27种,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加快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发展池塘基础渔业,开拓大水域和稻莲田水产养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极大地促进我市渔业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一是挖掘池塘生产潜力,着重抓好常规渔业生产。加快池塘基础设施改造,完善水系配套,为鱼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推广池塘综合高产养殖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和“水煮活鱼”热潮,适时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二是积极推广建宁“一鱼一稻”和泰宁朱口“莲塘”养殖高产高效经验。大力发展稻田养螺、稻田养泥鳅模式,培植典型,带动全局。三是加快大水面渔业开发,重点发展网箱、围网、拦网养殖,充分利用大水面水质好、病害少特点,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和绿色水产品,将其建成沿海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实现加工出口和增值;加大放流增殖力度,进行放流品种、规格、数量、配比等研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在大水面的开发管理上积极推广河段、水库管理承包经验,充分保护渔业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二、立足市场,优化结构,科学布局 改革开放20多年,##渔业得到持续飞跃发展,2003年水产品总产量7.745万吨,产值8.98亿元,人均占有淡水鱼30多公斤。渔业产品结构中仍是常规品种占主导地位,其中:草鱼24962吨占32.23%,鲢鳙鱼12784吨占16.51%,鲤鲫鱼22024吨占28.44%,鳗鱼5671吨占7.32%,其它品种12009吨占15.51%。由于品种单调,品质不优,渔业产量虽逐年增加,但仍面临着“鱼价低”、“卖鱼难”等问题,水产品呈现季节性、地区性过剩现象,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增产不增收,渔业效益低下。今后我市将按照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在保持传统渔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冷、热、特”渔业产品,加大优新品种引进和开发,增强渔业发展动力。一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冷水鱼养殖。充分利用我市山涧水、冷泉水资源,大力开发虹鳟、鲟鱼、香鱼等为主的冷水性鱼类,努力形成种苗、饲料、病害防治、养殖加工等产业化一条龙,形成我市的特色渔业。加快培育冷水鱼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冷水鱼产业向前迈进。二是抓好优势特种产业鳗鱼与甲鱼的深度开发,提高科技含量,改善品质,扩大总量,增强规模优势和质量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对有一定市场和技术基础的优势品种,如淡水鲨、罗非鱼、彩虹鲷等,能规模养殖,又能出口创汇的热带鱼产品,抓紧引进业主成片规模开发;对田螺、黄颡鱼、泥鳅等地方品种,针对其瓶颈因素,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加快利用;对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引进品种,如斑鳜、丁鱼岁等进行适应性养殖,为规模开发提供技术储备。在生产布局上,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施“一县一业、一县一品”格局,实现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养殖。一是将乐、明溪、清流等,整合资源、资本、市场与区位优势,实行产业功能多样化,发展以虹鳟、鲟鱼为主的冷水鱼养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大田、永安立足独特的地热资源,规模推广罗非鱼、淡水鲨等出口创汇产品,开拓国外市场。二是尤溪、永安、清流、泰宁、大田等,立足“三溪”渔业综合开发,加大放流增殖力度,结合河段承包管理,提高增殖效果。开展金湖银鱼增殖技术研究,总结推广网箱养殖斑鳜等发展“订单渔业”的经验。抓住街面水电站建设良机,拓展网箱养殖空间,依托库区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使街面库区变成我市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是建宁、宁化、泰宁等,发挥环境、人力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集中连片、生态型的稻莲田水产养殖基地,推广稻田养螺、稻田养蛙模式,科学配置水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四是三元、梅列、永安、沙县等,位于中心城市周边,巩固扩大菜篮子商品鱼基地建设,改革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重点发展观赏鱼类及生态型休闲渔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突破加工,开拓市场,增加创汇 我市虽然建设了沙县三华烤鳗厂,泰宁金湖与清流沙芜淡水鱼加工厂,开展了淡水鱼加工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加工工艺、保鲜技术、产业发展上尚未取得大的突破。目前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仅占渔业总产量的2%,98%的产品靠鲜活销售;但就是这2%加工总量的加工产值却占渔业总产值的10.3%,可见加工增值潜力巨大,水产加工前景广阔。&
nbsp;根据当前实际,我市水产加工业应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现有的水产加工企业为基础,通过充实完善,优化工艺,美化包装,创建品牌,并结合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多样化开发水产加工食品与旅游休闲食品,不断拓展市场,增加产值效益。要着力抓好省级龙头企业沙县三华烤鳗厂鳗鱼出口加工,开辟专用生产基地,引导基地用标准化组织生产,实现加工原料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提升。逐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体制,实现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加快梅列陈大琼脂厂改造与扩建步伐,力争建成全国同类产品最大的加工企业,实现年产琼脂1000吨以上。积极扶持清流沙芜与泰宁梅口淡水鱼加干厂,加强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提高工艺,树立品牌,积极推行ISO9000、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培育水产品市场,建立建全水产品市场信息。随着水产品总量的增加,市场需求与生产滞后的矛盾愈显突出,虽然目前水产品批发、直销、配送、代理和个体商贩等多种营销方式应运而生,但仍存在地方性和销售数量的局限,难以推动生产的发展。必须建设一批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市、县级水产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拓展流通渠道,以销促产,促进发展。同时加大重点渔区和重点渔产品的市场开发,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水产品货畅其流、物超所值。
四、依靠科技,注重质量,增强后劲 以科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挥##资源、区域优势,努力实施良种工程,形成以市级良种场为龙头、县级苗种场为骨干的完整而科学的种苗繁育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提高名优种苗的繁育能力和良种覆盖率,以良种突破带动渔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科研攻关,重点突破主要养殖种类种质改良,虹鳟、鳗鱼等重大病害预防与控制、规模化繁育和集约化养殖、水产品加工、水环境调控等技术难题;推广优良品种高效健康养殖、生态渔业、集约化养殖和保鲜保活贮运等先进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快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高素质的渔业生产队伍,走科技兴渔之路。大力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从源头抓起,做好全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加大生产投入品管理,严格执行渔药、饲料、添加剂等有关禁用、限用制度。实施生产日志、鱼病处方制和水产品上市休药期制度。加强疫病监控与测报,及时将病害控制并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快渔业标准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尤其对特色产品(虹鳟)、重点产品(鳗鱼),以及规模养殖产品要实施标准化养殖,切实保障水产品的安全优质。加快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步伐,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全面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法制,依法管理,持续发展 随着我市渔业生产的发展,渔业养殖品种、生产模式不断创新,养殖规模与集约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大量投饲产生的残饵粪便积聚于水底,易引起水域环境污染,病害蔓延;“病急乱投医”,盲目及不规范使用药物,以及工农业排污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又使渔业水域环境危机四伏。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加强渔业行业管理,严厉打击电炸毒鱼和破坏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在设立举报电话与“110”指挥台联动的同时,对沿江(河)工业排污企业实行监控,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督促排污企业严格执行达标排放,杜绝污染死鱼事故的发生;依法对渔药生产、经营与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的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最大限度保护好渔业水域环境,保障渔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与水产品质量的提升。作者为##市畜牧水产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