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全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继全县9月27日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召开以后,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镇党委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农业结构调整,结合全镇实际,确立发展任务,理清发展思路,明确领导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措施,明确主攻方向,促进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一、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
在巩固冬暖式大棚3000座,中弓棚3000亩的基础上,新增冬暖式大棚500座,大弓棚2000亩,中弓棚3000亩,标准化示范区2处,小肉食鸡存栏量达到600万只,新建高标准生态养猪场5处,重点发展大弓棚。
二、具体措施
1、示范带动、典型扶持。组织全镇棚菜示范户,利用有线电视、培训会等有效形式进行现身说法,让农户看的见,摸得着,感觉到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实惠,进一步增强农户的信心和决心。
2、技术培训、全程服务。镇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组织举办科学技术培训班,免费印发大弓棚建造,茄子育苗等技术资料,镇农业技术人员每天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指导技术,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镇政府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局结合,解决了农户的资金困难。由政府协调引导已成立“常发茄子”“兴旺”鸡腿菇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年在往年双孢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础上,又申办了茄子、鸡腿菇2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3、强化督导、评比奖惩的范围更全面。镇成立的由镇长为总指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挥部,负责指导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管区、各村庄后,三天一调度,一周一评比。现在各管区干部吃住在村,现场解决发展大弓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9月30号组织了由冯书书、顾镇长带队,副科级干部、管区第一书记及有关站所参加的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工作会,现场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再次掀起了农业结构调整高潮。
4、目标管理,促进产调的速度再加快。镇目标办配合各管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任务量化为分值,镇目标办每周对各管区农业目标完成情况及排名写出书面通报,对最后一名管区的管区书记责令写出书面检查,连续两次最后一名管区的管区书记实行诫免。对完成任务的管区,对管区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完成任务的村庄在全镇通报表扬,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现在大张家镇农业结构调整氛围很浓,现已新发展了常庄村成方连片的300亩的大弓棚,李庄150亩的大弓棚,今后更加强化措施,加大扶持奖励力度,促进全体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二○○八年十月三日
第二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县农业局
近年来,县农业局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基本情况
县农业局现有职工总数X名,公务员X名,副科级以上领导X名。事业单位管理人员X名,专业技术人员X名,其中正高X名,副高X名,中级X名,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党管人才机制,创建人才发展优良氛围。一是坚持实行党政领导联系拔尖人才制度, 切实关心爱护人才。每名局班子成员联系一名专业技术带头人,加强走访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达到 “四个掌握、四个帮助、四个满足”的目标要求。二是注意培养年轻干部,建立年轻干部帮带培养责任机制。局领导班子成员为主要责任人,帮带对象为系统内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按照“一对一”结对帮带形式,通过“教、带、帮、促、导”等措施,让帮带对象全程参与一线工作,积极帮助他们出点子、指路子,并适时放手压担,布置任务,锻炼其独当一面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积极向上推荐选拔专业技术人才。注重把我县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向上级部门推荐。同时提升了我县产业的知名度,使我县的高山蔬菜、清江椪柑等产业物病虫害防治、农药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在全省及全国都有一定名气。我局有5名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全省专项津贴补助。
(二)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
一是加强人才培育工作不放松。近两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机遇,安排所有农业技术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学习一次以上。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广泛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技术研究,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推广应用性文章。
二是扭住人才成长工作不松劲。我们制定工作责任制和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将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以高山蔬菜、清江椪柑、清江早茶、魔芋等主导产业为基础,分别成立了各自产业的专家技术组,在关键季节和生产关键
2环节,深入田间地头,通过集中培训、田间问诊等多种形式,围绕标准化轻简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等,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到田间活动,近几年来每年培训人数都在45000人次以上。
三是实施人才更新工作不间断。我们按照产业划分,实行了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同时为6名首席专家分别配备了1名40岁左右、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首席专家助理,实现人才队伍老中青合理搭配,调动了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近两年,共引进一本以上的农业院校毕业生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有效解决人才梯队的断档问题。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人才成长模式。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板块、配方施肥、绿色植保、高产创建和标准化栽培等农业项目建设,积极探索“项目+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创业和成长模式,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如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农业局负责承建的高山蔬菜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就围绕“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培养成党员”的目标,聘请农业技术领头人为讲师,以技术培训为先导,开展多层次培训和技术推广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以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带动农业技术的推广,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创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坚实平台。
三、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农业局人才培育工作成绩斐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管专家3名,省劳模1名,县劳模1名。近两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3个,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县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性论文11篇。9名同志连续两年获得全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第三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作者: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 刘正敏摘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适应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 机制创新 惠农政策高新技术 现代农业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后的五年也是我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五年。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既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这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
新形势下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本文作者简介:刘正敏,男,1977年10月出生,安徽省阜南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农业经济师。1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安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跳出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扶“龙头”,强产业,带农户,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转变。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
新,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从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切实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发展力度。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
四、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
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
五、依靠农村“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李秉龙、薛兴利主编的《农业经济学》教材第二版,2009年1月1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第四篇:推进科技兴农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建言献策,按照县政协工作统一安排,我委以“如何推进科技兴农”为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乡镇村社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科技兴农成绩明显在本次调研中,调研组每到一个乡镇和村社,当地干部群众无不称赞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都列举了如杂交水稻、玉米地膜覆盖、网箱养鱼、柑桔高桩嫁接、大棚蔬菜等一大批农业新技术应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典型事例。华兴镇1998年遭受冰雹后,采用地膜覆盖重新种植玉米2000亩,每亩增产150公斤以上;安居镇杨寿村5社陈续明一家三口,发展大棚蔬菜一亩,自称年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像这种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例子,在我县农村举不胜举。这些年来,我县通过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粮食产量由2亿公斤增加到4亿公斤,再生稻生产一直居重庆先进行列;生猪出栏率由1978年的56%提高到132%,瘦肉率达到52.7%;水产品产量由1977年的115吨增加到现在的1万吨以上,居全市前三名,其中江河网箱养鱼达2000多吨,相当于10年前全县水产品的总量。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表明我县科技兴农的成绩是明显的。
二、当前我县科技兴农面临的主要问题
1、信息不灵。深入村社,多见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家劳作。“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坚持农业生产,这是目前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种田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客观反映。离乡背井,外出务工,缘于能赚钱的项目难寻,找不到合适的种、养、加致富门路。大庙镇万胜村支部书记黄昌修讲“搞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也不是找不到钱,如本村70多岁的老太婆汪龙凤发展养兔,每月能收入上百元。但项目确实难找,要找到一个适合本地条件又能赚钱的项目确实不容易”。在谈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项目时,乡镇干部普遍要求上面给项目,下达的项目要切合实际,要为农民解决销路问题,问及何不自寻项目,自找市场,大都反映,我们坐井观天,耳目闭塞,无从寻找。农民需要适合自己的项目,乡镇领导盼望上面带去切实有效的项目,县里也四处寻找项目。项目难寻,难在不了解市场行情,难在不了解外地发展态势,难在不知道适合本地情况的科技项目在哪里。一句话,难在信息不灵。信息不灵,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民增收致富、制约我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障碍之一。
2、创新不够。调查中,干部群众都充分肯定了科技的力量,也就我县科技进步方面的问题提了一些意见。一是农作物品种和新技术更新换代较慢。如冈优22等稻谷品种已经严重退化、产量和品质都不如引种之初,需要近快更新换代。二是新品种、新技术缺乏明显优势。如K优4号,尽管口感较好,但外观特征不很明显,卖不起价,经济效益不很突出。农民需要有明显经济效益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三是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狭窄且严重滞后。近几年引进推广的农业科技大多只是涉及一般大田粮油作物和普通种养业,缺乏多样性和特色,而且加抛秧、玉米地膜覆盖、大五星枇杷、黄花梨等多系由各级行政从上到下逐步普遍推广或周围区(市)县引进的,缺乏个性,始终落后于周围地区,在科技进步上没有明显的超前性。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县缺乏一个勇于超前,能够担风险,不断领先引进国内最新技术、不断试验示范,不断推广普及,能够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的科技创新体系。
3、人才匮乏,服务不周,得不到切实有效的技术服务。据调查,我县在册专业技术人员约9000余人,其中农业技术类科技人员仅有4000余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4%,约200人口才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多分布在县及乡镇两级。为数不多的乡镇农技人员,除按上级指令性计划安排的推广项目从事技术性工作。此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少专业,如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农业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技术人员稀缺,专业不对口,工作不到位,加上科技人员拿工资吃皇粮的体制问题,致使农民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服务。平滩镇一养鱼户,在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情况下,进行人工排卵受精,因方法不当,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该镇九龙四社几家养兔户,因缺乏养兔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始终解决不了兔子疫病问题,难能形成较大规模。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呼唤热心周到的技术服务。
4、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进步需要不断推出科技项目。每个科技项目的实施,都要经过信息筛选跟踪,技术(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直至推广普及的过程,这都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这些投入由农民承担比较困难,必须由各级政府投入。目前,各乡镇科技投入普遍未能达到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1%;农业投入本身就不足,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的就更少,县级科三费不到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2‰。科技进步难,难在信息不灵、创新不够、人才匮乏、服务不周,千难万难,难在无钱。
5、认识不足,方法欠妥无钱是现象,认识不足才是本质。针对投入不足问题,基层不少干部群众说,如果象前几年抓乡镇企业和城镇建设那样抓科技兴农,投入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关键还是存在一个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少乡镇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科技兴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思想严重,重有形项目建设,轻无形的科技进步投入,对“科技兴农”只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求扎实有效地推进。此外,对科技兴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不是根据农民群众“摸到石头过河”的思想,从引进试验示范入手,通过成功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自觉的接受,并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而是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搞大项目,一哄而上,硬性摊派,加之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造成了大量人、财、物浪费,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影响了科技兴农的健康推进。
三、对我县科技兴农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科技兴农,先兴科技。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总书记讲:“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我县各级一定要深刻认识科技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转变就农业抓农业、就经济抓经济的思维模式,真正树立依靠科技求发展的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把是否重视科技、是否真抓科技作为干部选拔、培养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组织行为影响干部行动,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进步的良好风气,要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支持走引进创新,试验示范,典型引导,加强服务、逐步发展提高的路子,扎实有效地推进科技兴农。
2、建设信息网络,彻底摆脱信息不灵的局面。“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这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设信息网络,支持经济发展势在必行。希望以县科技信息中心为基础,增加设备、人员,内联各机关部门和各乡镇微机终端,外与“重庆之窗”、“中国电信163”等大网相联,实现铜梁与外界的广泛快捷联系,并不断收集整理县内外各种技术经济信息,建立和完善网络数据库。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都要狠抓技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工作。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彻底摆脱信息不灵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制约。
3、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经济竞争在于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难能振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一批如生物农业、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高学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在我县聚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精英。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有重点、分专业、系统地培养一批如蔬菜种植、食用菌栽植、特种养殖等方面的农民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这些农民技术员把技术传授给各专业村、专业社、专业户的农民,扎扎实实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增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
4、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学技术跃进成熟就意味着衰败,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跟着人家走,永远在人后。要实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腾飞,必须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为信息收集、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要提出科技指南,明确创新目标,为各技术业务部门确定创新方向;要按分解科技创新任务,压任务,加压力,增强紧迫感,并通过奖勤罚懒的措施推进科技创新。要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取得紧密联系,收集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动态,及时组织调研引进,认真进行试验示范,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形成引进试验示范一批、储备一批、普及推广一批的技术创新格局,不断地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改革科技体制,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把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真正捆在一起。目前,我县农民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困难,除农业科技人员不足不齐和农村专业化程度较低不便服务的客观原因外,还存在科技人员拿工资吃皇粮,服务好坏一个样这一本质上的问题和科技推广中风险承担乏力的问题。为此,需要逐步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在农村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乡镇,试点组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采取一年保工资、二年减拨款、三年自找的方式,逐步从技术服务目标任务与财政拨付工资挂钩,向服务收入与农户增收挂钩的方向过渡,逐步把技术服务与农民增收、农技人员与农民利益捆在一起,改变目前技术服务与农业生产脱节的局面。同时,县里要筹措资金,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公司通过参股投资方式支持科技项目,为项目承担风险,从项目取得回报,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
6、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技进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科技投入,就没有科技进步。朱总理讲:“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精简机构,减掉一半的人,把钱省下来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我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抓紧解决,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关于县级科三费达到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1%的要求;要保证农业投入资金,并将农业投入中划一部分专门于农业科技进步;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积极向社会筹措科技发展资金,发动全社会支持我县农业科技进步,努力创造我县农业科技质的飞跃。
[1]
第五篇:推进科技兴农 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建言献策,按照县政协工作统一安排,我委以“如何推进科技兴农”为题,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乡镇村社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科技兴农成绩明显
在本次调研中,调研组每到一个乡镇和村社,当地干部群众无不称赞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都列举了如杂交水稻、玉米地膜覆盖、网箱养鱼、柑桔高桩嫁接、大棚蔬菜等一大批农业新技术应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典型事例。华兴镇1998年遭受冰雹后,采用地膜覆盖重新种植玉米2000亩,每亩增产150公斤以上;安居镇杨寿村5社陈续明一家三口,发展大棚蔬菜一亩,自称年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像这种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例子,在我县农村举不胜举。这些年来,我县通过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粮食产量由2亿公斤增加到4亿公斤,再生稻生产一直居重庆先进行列;生猪出栏率由1978年的56%提高到132%,瘦肉率达到52.7%;水产品产量由1977年的115吨增加到现在的1万吨以上,居全市前三名,其中江河网箱养鱼达2000多吨,相当于10年前全县水产品的总量。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表明我县科技兴农的成绩是明显的。
二、当前我县科技兴农面临的主要问题
1、信息不灵。
深入村社,多见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家劳作。“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坚持农业生产,这是目前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种田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客观反映。离乡背井,外出务工,缘于能赚钱的项目难寻,找不到合适的种、养、加致富门路。大庙镇万胜村支部书记黄昌修讲“搞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也不是找不到钱,如本村70多岁的老太婆汪龙凤发展养兔,每月能收入上百元。但项目确实难找,要找到一个适合本地条件又能赚钱的项目确实不容易”。在谈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项目时,乡镇干部普遍要求上面给项目,下达的项目要切合实际,要为农民解决销路问题,问及何不自寻项目,自找市场,大都反映,我们坐井观天,耳目闭塞,无从寻找。农民需要适合自己的项目,乡镇领导盼望上面带去切实有效的项目,县里也四处寻找项目。项目难寻,难在不了解市场行情,难在不了解外地发展态势,难在不知道适合本地情况的科技项目在哪里。一句话,难在信息不灵。信息不灵,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民增收致富、制约我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障碍之一。
2、创新不够。
调查中,干部群众都充分肯定了科技的力量,也就我县科技进步方面的问题提了一些意见。一是农作物品种和新技术更新换代较慢。如冈优22等稻谷品种已经严重退化、产量和品质都不如引种之初,需要近快更新换代。二是新品种、新技术缺乏明显优势。如k优4号,尽管口感较好,但外观特征不很明显,卖不起价,经济效益不很突出。农民需要有明显经济效益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三是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狭窄且严重滞后。近几年引进推广的农业科技大多只是涉及一般大田粮油作物和普通种养业,缺乏多样性和特色,而且加抛秧、玉米地膜覆盖、大五星枇杷、黄花梨等多系由各级行政从上到下逐步普遍推广或周围区(市)县引进的,缺乏个性,始终落后于周围地区,在科技进步上没有明显的超前性。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全社会重视科技进步的良好风气,要认真改进工作方法,支持走引进创新,试验示范,典型引导,加强服务、逐步发展提高的路子,扎实有效地推进科技兴农。
2、建设信息网络,彻底摆脱信息不灵的局面。
“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这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建设信息网络,支持经济发展势在必行。希望以县科技信息中心为基础,增加设备、人员,内联各机关部门和各乡镇微机终端,外与“重庆之窗”、“中国电信163”等大网相联,实现铜梁与外界的广泛快捷联系,并不断收集整理县内外各种技术经济信息,建立和完善网络数据库。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都要狠抓技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工作。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彻底摆脱信息不灵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制约。
3、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经济竞争在于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难能振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一批如生物农业、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高学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在我县聚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精英。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有重点、分专业、系统地培养一批如蔬菜种植、食用菌栽植、特种养殖等方面的农民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这些农民技术员把技术传授给各专业村、专业社、专业户的农民,扎扎实实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增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
4、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学技术跃进
成熟就意味着衰败,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跟着人家走,永远在人后。要实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腾飞,必须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为信息收集、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要提出科技指南,明确创新目标,为各技术业务部门确定创新方向;要按分解科技创新任务,压任务,加压力,增强紧迫感,并通过奖勤罚懒的措施推进科技创新。要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取得紧密联系,收集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动态,及时组织调研引进,认真进行试验示范,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形成引进试验示范一批、储备一批、普及推广一批的技术创新格局,不断地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改革科技体制,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把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真正捆在一起。
目前,我县农民得不到必要的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困难,除农业科技人员不足不齐和农村专业化程度较低不便服务的客观原因外,还存在科技人员拿工资吃皇粮,服务好坏一个样这一本质上的问题和科技推广中风险承担乏力的问题。为此,需要逐步改革现有农业科技体制,在农村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乡镇,试点组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采取一年保工资、二年减拨款、三年自找的方式,逐步从技术服务目标任务与财政拨付工资挂钩,向服务收入与农户增收挂钩的方向过渡,逐步把技术服务与农民增收、农技人员与农民利益捆在一起,改变目前技术服务与农业生产脱节的局面。同时,县里要筹措资金,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公司通过参股投资方式支持科技项目,为项目承担风险,从项目取得回报,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
6、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技进步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科技投入,就没有科技进步。
朱总理讲:“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精简机构,减掉一半的人,把钱省下来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我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抓紧解决,要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关于县级科三费达到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1%的要求;要保证农业投入资金,并将农业投入中划一部分专门于农业科技进步;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积极向社会筹措科技发展资金,发动全社会支持我县农业科技进步,努力创造我县农业科技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