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密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张国有
郑州都市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新密组团又是郑州都市区的一个功能区,如何尽快融入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强化都市区的产业支撑,是“三化”融合的核心。为此,本人对我市工业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已成为新密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支撑。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新密市面临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密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牢牢坚持工业强市的发展主战略,按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优势突出、实力增强”的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加大投入为保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改造武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
兴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产业群、建设专业镇项目区为抓手,以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增创了工业经济发展新的优势和活力。
2011年,全市GDP总量478.5亿元,增长15.2%,其中一产增加值14亿元,增长4.3%,二产增加值346.1亿元,同比增长16.6%,三产增加值118.4亿元,增长12.8%;规模工业增加值294.4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263.5亿元,增长23.6%,工业投入198亿元,增长27.1%,郑州东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陶粒砂项目,河南新纪元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等117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裕中电力二期、郑州建信年产20万吨陶粒砂等38个项目正在建设。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新密市的传统产业完成了从小而散的格局到企业规模化经营、从数量型扩张到园区化发展的演变历程,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服装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和16个产业集中区,产业结构、产品档次实现了质的飞跃,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迈入加速转型的新阶段。
二、近几来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情况
(一)强力实施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靠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及省、市要求,这几年我市在资源整合、产业聚合整治上打了一场硬仗。一是煤矿企业由原来的213家整合到101家,保留煤矿用于技改资金累计达到
20亿元,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快,整合技改后煤炭年产量可突破2000万吨,比整合前增加500万吨;采区回采率由原来的70 %提高到 90%。二是耐材企业由733家整合为390家,累计投资20亿元实施工艺改造,新上隧道窑195条、梭式窑33座、推板窑94条,耐材年产量由治理改造前250万吨突破833万吨,被中国耐材协会命名为全国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全市耐火材料产量占全国的13%,占全省的33.4%,占郑州市的48.8%,三是造纸企业由148家整合为48家,2011年又从48家整合到36家,关停了91条生产线,累计投入治理资金4亿元,建成33套生化工程,企业使用商品浆的比例提高到20%,造纸行业年产量2010年达到240万吨;总投资35亿元的年产100万吨包装纸项目正在筹建,总投资1.9亿元的造纸群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日处理工业污水15万吨;华旗助剂厂聘请5名全国造纸行业知名专家,组建了郑州华旗造纸科技有限公司,为提升我市造纸产业水平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建材行业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采石场210个、石灰窑54家、铝石窑186家,积极发展新型高档水泥生产项目,郑州同龙力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将于2009年5月份试产;23家环保节能型采石场已建成。
(二)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靠项目建设带动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共引进市外域内资金150亿元,累计投资近
600亿元,新上各类项目52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80个,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投资超百亿元的裕中电厂,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二期工程将于今年10月份投运;郑州市第一家通过技改建设的昌源电力3×1.2万千瓦秸秆发电第一台机组已并网发电;总投资8亿元的曲梁服装工业园是省重点扶持园区和郑州市跨越式发展重点园区,自2009年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以来,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修建了平安街、永安街、永祥路等7条全长16.5公里道路,埋设雨污分流管道29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其它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已投入试运行,正逐步完善标准化厂房及综合楼面积32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初步形成了以服装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盛祥氟化盐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投资1亿元的华丹全降解塑料、投资1.1亿元的鸿升密封材料、投资3500万元的豫密药业、投资5000万元的航天烟花爆竹、投资4500万元的味得佳食品、投资15000万元的华昌转移中心、投资8000万元的年产30万套齿轮生产线、投资1.65亿元河南和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4亿块煤干石生产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三)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靠科技进步支撑结构调整。市政府投入启动资金500万元,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华昌技术转移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每年将为我市提
供不少于3个高科技项目落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全市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29家、产学研联合体25个,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新技术155项,开发新产品130个;2008年以来共申报专利784项,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24个,重大科技成果4项,获省优产品10个,省名牌产品4个其中东方集团的东方牌获省著名商标,中原特耐的“锡槽底砖”属国家专利产品,产品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才华公司的“高温隔热耐火材料”、宇冠公司的“耐火材料浸渍新工艺”等项目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项目。200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实现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三、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科学发展观和上级要求,与我们的愿望,还存在很大距离。主要问题是:
一是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69:27.6,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9:72.3:24.8,第二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69%提高到2010年的72.3%,提高了3.3个百分点,从比重上看,一三产业发展较慢,二产发展快,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突出,资源型工业比重较大。长期以来,我市工业中,耐材、煤炭、建材、造纸等四大资源型工业起到支柱作用。
三是企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全市工业企业2000多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0个,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没有一家。大中型企业47家,占规模企业8.65%,低于郑州市12.1%的水平,低于登封27%的水平。企业产品层次低,煤炭工业80%以上是初级产品,造纸行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成本大、效益不高;耐材行业雷同,产品科技含量小;服装多以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自主品牌影响力还不够,生产利润极低。
四是财政收入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度较高,非资源型产业财政贡献度较小。我市财政收入的74.1%来自二产,主要是工业,特别是资源型工业,而非资源型工业由于发展较慢,对财政的贡献度较小,如服装行业、机械行业、食品行业。
五是主要矿产资源日趋枯竭,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煤炭、铝矾土已进入衰退期,几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可能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
六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发展包袱沉重。主要是软环境(信用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不佳、硬环境(基础设施 6
建设)不足、经济建设环境欠账(矿山垃圾、地表沉陷、地下水位下降)较多。
综合以上情况,归纳起来是“两个过分依赖”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新密作为一个传统资源型工业县(市),过分依赖资源、过分依赖传统产业的发展格局突破不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品初级原料型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三有三无”的问题依然表现突出。长期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三有三无”,即:有群体,无规模;有资源,无优势;有积累,无扩张。
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看,“两个过分依赖”比较突出,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观念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已进入了产业竞争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势不可挡,产业聚集化、融合化、生态化日益突出。从国内情况看,全国经济跨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从自身情况看,煤炭和铝矾土资源日趋枯竭,同时,我市经济又对煤炭、耐材等产业依赖过大,如果没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必将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严峻挑战。同时,掠夺性开采、也将进一步造成的地下水
位下降、地表塌陷加速、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大气质量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可能像美、加、澳等国家的某些废弃的资源型城市那样变成“鬼城”,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要坚持统筹兼顾、集约发展、自主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及有保有压的原则,着力提高新型工业在新上项目中的比重;着力提高技术改造投入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着力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一)优先发展现代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高加工度产业比重
1、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南环路两侧金鑫机械、豫鑫机械、坤鑫机械、金源特变、华威齿轮、鲲鹏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加强领导,规范引导,合理规划,引进装备制造项目,尽快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
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立足我市各重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庞大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以研发
带动生产,切实发挥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以西区生物环保科技产业园重点,以华昌科技、全降解塑料、鸿升密封材料、豫密药业、亚乐生物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及化工产品。努力西区打造成新兴产业基地及产学研平台。
(二)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的比重
1、努力提高铝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以隆盛祥矿业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铝精深加工产品,着力促进“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的协调发展。以平陌镇硅石资源为基础,积极探索硅石规模开采、集约经营、精加工、深加工的新路子,逐步拉长硅石产业链条。
2、着力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切实加快曲梁服装园区建设,以五朵云、渡森、法乙利等企业为依托,积极与国际、国内著名服装企业联手,全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产品档次,打造全国男裤之乡及全国服装物流中心。
3、努力扩大食品工业规模。以国华食品、味得佳、实验挂面、益民面粉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着力提高产品档次,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创建一批国家名牌产品。
4、整合改造提升资源和能源工业。进一步整合耐材、造 9
纸、煤矿、建材等行业步伐,推动资源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有安全保障能力的优势企业集中,鼓励煤电企业联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耐材集中区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兼并重组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耐火材料高技术产业群,力争5万吨生产线达到50条。造纸集中区,要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优化造纸行业资源整合,逐步催生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纸业集团和纸业品牌,打造全国纸业集群,力争5万吨造纸生产线达到40条以上,努力实现清洁生产,零污染排放。
(三)加快企业重组融合,着力提高大型企业比重
以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继续强力推进扶优扶强工程。进一步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重点支持裕中能源、和成煤矿、郑州瑞泰、郑州安耐克、隆盛祥矿业、东方集团、同力水泥、华昌科技等一批战略重组和资本运作项目,努力实现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加大企业上市融资力度,重点做好振东耐材、东方集团、华威耐材、裕中能源等企业上市的培育工作。加大对扶优扶强重点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财政支持,努力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优化生产经营环境,鼓励企业加快发展。
(四)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把园区建设和集群经济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按照依托优势、市场为主、科学规划、政府推动的思路,努力培育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以曲梁科技产业园、曲梁服装工业园为龙头,以各乡镇规划的15个工业集聚区和集中区为重点,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入驻步伐,努力形成一批形象好、设施全、服务优、产业集中度高的工业园区。二是积极培育带状经济。以现有工业布局为基础,以双洎河和郑密路、密杞路、密荥路为轴线,抓好“一河三路”工业经济带和工业群区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轮廓清晰、优势互补的带状经济。三是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淘汰落后、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清洁生产、拉长链条等措施,走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路子,努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优势,即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清洁生产为主的绿色耐材产业、以包装纸为主的造纸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业、以曲梁服装工业园区为主的服装产业群。同时做好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重点抓好超化、来集耐材,大隗、苟堂造纸,曲梁服装,袁庄建材等专业乡镇及一批专业村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五)加大工业投入力度,着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一是集中精力现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到我市布局,完善充实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广“项目全程代办制”,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三是着力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切实加强节能降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防污标准,对新上项目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对在建项目实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二是对生产企业进行节能及清洁化改造,重点在耐材、建材、造纸等行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七)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支撑,为经济转型提供保证 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以华昌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加速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科技型产业,培育以裕中电厂、杨河煤业、东方集团、安耐克、豫密药业、鲲鹏晶体、隆盛祥、华旗助剂、华丹全降解塑料等为主的科技型企业群。
广引外资,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实效,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化的招商引资活动,努力在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把激活民间资金放在和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投融资体制、激励政策等方面创新途径和方式,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使民资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重视资本运作,引导效益好、实力强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引进和用好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证。加快人才培养,确保产业发展需要和用人需求。
(八)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确保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健全政策体系。围绕推进结构调整,出台加快项目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工业园区发展、节能减排及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文件,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为加快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激励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企业、名优产品、、新兴产业项目等。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信用新密为目标,以优化政务环境为重点,深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形成推进结构调整的工作合力。
第二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郑州都市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新密组团又是郑州都市区的一个功能区,如何尽快融入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强化都市区的产业支撑,是“三化”融合的核心。为此,本人对我市工业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二、近几来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情况
(一)强力实施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靠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及省、市要求,这几年我市在资源整合、产业聚合整治上打了一场硬仗。一是煤矿企业由原来的213家整合到101家,保留煤矿用于技改资金累计达到20亿元,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快,整合技改后煤炭年产量可突破2000万吨,比整合前增加500万吨;采区回采率由原来的70 %提高到 90%。二是耐材企业由733家整合为390家,累计投资20亿元实施工艺改造,新上隧道窑195条、梭式窑33座、推板窑94条,耐材年产量由治理改造前250万吨突破833万吨,被中国耐材协会命名为全国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全市耐火材料产量占全国的13%,占全省的33.4%,占郑州市的48.8%,三是造纸企业由148家整合为48家,2011年又从48家整合到36家,关停了91条生产线,累计投入治理资金4亿元,建成33套生化工程,企业使用商品浆的比例提高到20%,造纸行业年产量2010年达到240万吨;总投资35亿元的年产100万吨包装纸项目正在筹建,总投资1.9亿元的造纸群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日处理工业污水15万吨;华旗助剂厂聘请5名全国造纸行业知名专家,组建了郑州华旗造纸科技有限公司,为提升我市造纸产业水平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建材行业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采石场210个、石灰窑54家、铝石窑186家,积极发展新型高档水泥生产项目,郑州同龙力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将于2009年5月份试产;23家环保节能型采石场已建成。
(二)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靠项目建设带动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共引进市外域内资金150亿元,累计投资近600亿元,新上各类项目52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80个,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投资超百亿元的裕中电厂,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二期工程将于今年10月份投运;郑州市第一家通过技改建设的昌源电力3×1.2万千瓦秸秆发电第一台机组已并网发电;总投资8亿元的曲梁服装工业园是省重点扶持园区和郑州市跨越式发展重点园区,自2009年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以来,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修建
了平安街、永安街、永祥路等7条全长16.5公里道路,埋设雨污分流管道29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其它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已投入试运行,正逐步完善标准化厂房及综合楼面积32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初步形成了以服装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盛祥氟化盐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投资1亿元的华丹全降解塑料、投资1.1亿元的鸿升密封材料、投资3500万元的豫密药业、投资5000万元的航天烟花爆竹、投资4500万元的味得佳食品、投资15000万元的华昌转移中心、投资8000万元的年产30万套齿轮生产线、投资1.65亿元河南和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4亿块煤干石生产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三)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靠科技进步支撑结构调整。市政府投入启动资金500万元,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华昌技术转移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每年将为我市提供不少于3个高科技项目落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全市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29家、产学研联合体25个,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新技术155项,开发新产品130个;2008年以来共申报专利784项,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24个,重大科技成果4项,获省优产品10个,省名牌产品4个其中东方集团的东方牌获省著名商标,中原特耐的“锡槽底砖”属国家专利产品,产品占
全国市场的80%以上;才华公司的“高温隔热耐火材料”、宇冠公司的“耐火材料浸渍新工艺”等项目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项目。200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实现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看,“两个过分依赖”比较突出,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观念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已进入了产业竞争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势不可挡,产业聚集化、融合化、生态化日益突出。从国内情况看,全国经济跨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从自身情况看,煤炭和铝矾土资源日趋枯竭,同时,我市经济又对煤炭、耐材等产业依赖过大,如果没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必将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严峻挑战。同时,掠夺性开采、也将进一步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塌陷加速、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大气质量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可能像美、加、澳等国家的某些废弃的资源型城市那样变成“鬼城”,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要坚持统筹兼顾、集约发展、自主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及有保有压的原则,着力提高新型工业在新上项目中的比重;着力提高技术改造投入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着力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一)优先发展现代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高加工度产业比重
1、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南环路两侧金鑫机械、豫鑫机械、坤鑫机械、金源特变、华威齿轮、鲲鹏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加强领导,规范引导,合理规划,引进装备制造项目,尽快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
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立足我市各重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庞大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以研发带动生产,切实发挥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以西区生物环保科技产业园重点,以华昌科技、全降解塑料、鸿升密封材料、豫密药业、亚乐生物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及化工产品。努力西区打造成新兴产业基地及产学
研平台。
(二)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的比重
1、努力提高铝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以隆盛祥矿业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铝精深加工产品,着力促进“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的协调发展。以平陌镇硅石资源为基础,积极探索硅石规模开采、集约经营、精加工、深加工的新路子,逐步拉长硅石产业链条。
2、着力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切实加快曲梁服装园区建设,以五朵云、渡森、法乙利等企业为依托,积极与国际、国内著名服装企业联手,全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产品档次,打造全国男裤之乡及全国服装物流中心。
3、努力扩大食品工业规模。以国华食品、味得佳、实验挂面、益民面粉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着力提高产品档次,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创建一批国家名牌产品。
4、整合改造提升资源和能源工业。进一步整合耐材、造纸、煤矿、建材等行业步伐,推动资源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有安全保障能力的优势企业集中,鼓励煤电企业联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耐材集中区要加大技术改造力
度,加大兼并重组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耐火材料高技术产业群,力争5万吨生产线达到50条。造纸集中区,要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优化造纸行业资源整合,逐步催生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纸业集团和纸业品牌,打造全国纸业集群,力争5万吨造纸生产线达到40条以上,努力实现清洁生产,零污染排放。
(三)加快企业重组融合,着力提高大型企业比重
以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继续强力推进扶优扶强工程。进一步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重点支持裕中能源、和成煤矿、郑州瑞泰、郑州安耐克、隆盛祥矿业、东方集团、同力水泥、华昌科技等一批战略重组和资本运作项目,努力实现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加大企业上市融资力度,重点做好振东耐材、东方集团、华威耐材、裕中能源等企业上市的培育工作。加大对扶优扶强重点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财政支持,努力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优化生产经营环境,鼓励企业加快发展。
(四)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把园区建设和集群经济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按照依托优势、市场为主、科学规划、政府推动的思路,努力培育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以曲梁科技产业园、曲梁服装工业园为龙头,以各乡镇规划的15个工业集聚区和集中区为重点,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入驻步伐,努力形成一批形象好、设施全、服务优、产业集中度高的工业园区。二是积极培育带状经济。以现有工业布局为基础,以双洎河和郑密路、密杞路、密荥路为轴线,抓好“一河三路”工业经济带和工业群区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轮廓清晰、优势互补的带状经济。三是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淘汰落后、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清洁生产、拉长链条等措施,走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路子,努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优势,即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清洁生产为主的绿色耐材产业、以包装纸为主的造纸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业、以曲梁服装工业园区为主的服装产业群。同时做好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重点抓好超化、来集耐材,大隗、苟堂造纸,曲梁服装,袁庄建材等专业乡镇及一批专业村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五)加大工业投入力度,着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一是集中精力现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到我市布局,完善充实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广“项目全程代办制”,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三是着力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技改
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切实加强节能降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防污标准,对新上项目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对在建项目实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二是对生产企业进行节能及清洁化改造,重点在耐材、建材、造纸等行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七)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支撑,为经济转型提供保证 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以华昌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加速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科技型产业,培育以裕中电厂、杨河煤业、东方集团、安耐克、豫密药业、鲲鹏晶体、隆盛祥、华旗助剂、华丹全降解塑料等为主的科技型企业群。广引外资,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实效,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化的招商引资活动,努力在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把激活民间资金放在和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投融资体制、激励政策等方面创新途径和
方式,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使民资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重视资本运作,引导效益好、实力强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引进和用好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证。加快人才培养,确保产业发展需要和用人需求。
(八)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确保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健全政策体系。围绕推进结构调整,出台加快项目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工业园区发展、节能减排及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文件,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为加快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激励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企业、名优产品、、新兴产业项目等。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信用新密为目标,以优化政务环境为重点,深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形成推进结构调整的工作合力。
第三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精)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密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张国有
郑州都市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新密组团 又是郑州都市区的一个功能区,如何尽快融入郑州都市区建 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 现代产业体系是强化都市区的产业支撑,是“三化”融合的 核心。为此, 本人对我市工业情况进行了调研, 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凭借 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煤炭、耐材、造纸、建材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已成为 新密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支撑。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宏 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新密市面临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乏力等一系列问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密 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牢牢坚持工业强市的 发展主战略,按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优势突出、实力 增强” 的总体思路,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以加大投入为保证, 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改造武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
兴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产业群、建设专业镇项目区为抓手, 以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增创 了工业经济发展新的优势和活力。
2011年,全市 GDP 总量 478.5亿元,增长 15.2%,其中 一产增加值 14亿元,增长 4.3%,二产增加值 346.1亿元, 同比增长 16.6%,三产增加值 118.4亿元,增长 12.8%;规模 工业增加值 294.4亿元, 增长 20.1%, 全社会固定资产 263.5亿元,增长 23.6%,工业投入 198亿元,增长 27.1%,郑州 东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 5万吨陶粒砂项目,河南新纪元 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等 117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裕 中电力二期、郑州建信年产 20万吨陶粒砂等 38个项目正在 建设。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新密市的传统产 业完成了从小而散的格局到企业规模化经营、从数量型扩张 到园区化发展的演变历程, 形成了煤炭、耐材、造纸、建材、服装五大特色产业
集群和 16个产业集中区,产业结构、产 品档次实现了质的飞跃,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全市工业 经济发展迈入加速转型的新阶段。
二、近几来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情况
(一 强力实施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 靠产业升级推进结 构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及省、市要求,这几年我市在资 源整合、产业聚合整治上打了一场硬仗。一是煤矿企业由原 来的 213家整合到 101家,保留煤矿用于技改资金累计达到
20亿元, 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快, 整合技改后煤炭年 产量可突破 2000万吨,比整合前增加 500万吨;采区回采 率由原来的 70 %提高到 90%。二是耐材企业由 733家整合为 390家, 累计投资 20亿元实施工艺改造, 新上隧道窑 195条、梭式窑 33座、推板窑 94条,耐材年产量由治理改造前 250万吨突破 833万吨,被中国耐材协会命名为全国耐火材料生 产基地。全市耐火材料产量占全国的 13%,占全省的 33.4%, 占郑州市的 48.8%, 三是造纸企业由 148家整合为 48家, 2011年又从 48家整合到 36家,关停了 91条生产线,累计投入 治理资金 4亿元,建成 33套生化工程,企业使用商品浆的 比例提高到 20%,造纸行业年产量 2010年达到 240万吨;总 投资 35亿元的年产 100万吨包装纸项目正在筹建,总投资 1.9亿元的造纸群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日处理工业污水 15万吨;华旗助剂厂聘请 5名全国造纸行业知名专家, 组建 了郑州华旗造纸科技有限公司,为提升我市造纸产业水平注 入新的活力。四是建材行业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采石 场 210个、石灰窑 54家、铝石窑 186家,积极发展新型高 档水泥生产项目,郑州同龙力水泥有限公司日产 4500吨新 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将于 2009年 5月份试产;23家环保节能 型采石场已建成。
(二 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 靠项目建设带动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共引进市外域内资金 150亿元,累计投资近
600亿元,新上各类项目 52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 80个,培 育了一批新兴产业。投资超百亿元的裕中电厂,一期工程全 部竣工,二期工程将于今年 10月份投运;郑州市第一家通 过技改建设的昌源电力 3×1.2万千瓦秸秆发电第一台机组 已并网发电;总投资 8亿元的曲梁服装工业园是省重点扶持 园区和郑州市跨越式发展重点园区,自 2009年产业集聚区 开发建设以来,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 2.4平方公里,修建 了平安街、永安街、永祥路等 7条全长 16.5公里道路,埋 设雨污分流管道 29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其它电力、通 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已投入试运行,正逐步完善标准化厂房及 综合楼面积 32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 75家,其中规模 以上企业 28家,初步形成了以服装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 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盛祥氟化盐项目一期工程已投 产、投资 1亿元的华丹全降解塑料、投资 1.1亿元的鸿升密 封材料、投资 3500万元的豫密药业、投资 5000万元的航天 烟花爆竹、投资 4500万元的味得佳食品、投资 15000万元 的华昌转移中心、投资 8000万元的年产 30万套齿轮生产线、投资 1.65亿元河南和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 2.4亿块煤 干石生产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三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靠科技进步支撑结构 调整。市政府投入启动资金 500万元,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 成立了华昌技术转移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每年将为我市提
供不少于 3个高科技项目落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 单位联姻,全市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29家、产学研联合 体 25个,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新技术 155项,开发新产品 130个;2008年以来共申报专利 784项,认定省高新技术企 业 5家,高新技术产品 24个, 重大科技成果 4项,获省优 产品 10个,省名牌产品 4个其中东方集团的东方牌获省著 名商标 ,中原特耐的“锡槽底砖”属国家专利产品,产品占 全国市场的 80%以上;才华公司的“高温隔热耐火材料”、宇冠公司的“耐火材料浸渍新工艺”等项目被列为省级高新 技术项目。200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 22%的速 度增长,实现出口创汇 2500万美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4%。
三、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但与科学发展观和上级要求,与我们的愿望,还存在很大距 离。主要问题是: 一是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 例为 2.8:69:27.6, 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 2.9:72.3:24.8, 第二产业比重由 2007年的 69%提高到 2010
年的 72.3%,提 高了 3.3个百分点,从比重上看,一三产业发展较慢,二产 发展快,不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突出,资源型工业比重较大。长期以 来,我市工业中,耐材、煤炭、建材、造纸等四大资源型工 业起到支柱作用。
三是企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全 市工业企业 2000多 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40个,销 售收入超 50亿元的企业没有一家,上市企业没有一家。大 中型企业 47家,占规模企业 8.65%,低于郑州市 12.1%的水平,低于登封 27%的水平。企业产品层次低,煤炭工业 80%以上是初级产品,造纸行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成本大、效益不高;耐材行业雷同,产品科技含量小;服装多以贴牌 生产和来料加工为主,自主品牌影响力还不够,生产利润极 低。
四是财政收入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度较高,非资源型产 业财政贡献度较小。我市财政收入的 74.1%来自二产,主要 是工业, 特别是资源型工业, 而非资源型工业由于发展较慢, 对财政的贡献度较小,如服装行业、机械行业、食品行业。五是主要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煤炭、铝矾土已进入衰退期,几年内如果没有替代产业产生,可能 出现区域经济衰退现象。
六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发展包袱沉重。主要是软 环境(信用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不佳、硬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不足、经济建设环境欠账(矿山垃圾、地表沉陷、地 下水位下降较多。综合以上情况,归纳起来是“ 两个过分依赖 ”的问题仍 然比较严重。新密作为一个传统资源型工业县(市,过分 依赖资源、过分依赖传统产业的发展格局突破不大,经济增 长方式粗放、产品初级原料型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 三有三无 ”的问题依然表现突出。长期以来,我市工业经 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 “三有三无” , 即:有群体, 无规模;有资源,无优势;有积累,无扩张。
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 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看,“两个过 分依赖”比较突出,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观念时期。从外部 环境看。全球经济已进入了产业竞争的新时代,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势不可挡,产业聚集化、融合化、生态化日 益突出。从国内情况看, 全国经济跨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了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 展目标。从自身情况看, 煤炭和铝矾土资源日趋枯竭, 同时, 我市经济又对煤炭、耐材等产业依赖过大,如果没有新型产 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必将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衰退 的严峻挑战。同时,掠夺性开采、也将进一步造成的地下水
位下降、地表塌陷加速、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大气质量 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可能像美、加、澳等国家的 某些废弃的资源型城市那样变成“鬼城”,而要解决上述问 题,必须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坚持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 键,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更加注重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更加注重提高经 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要坚持统筹兼顾、集约发展、自 主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及有保有压的原则,着 力提高新型工业在新上项目中的比重;着力提高技术改造投 入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着力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的比重;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 的比重。
(一优先发展现代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高加 工度产业比重
1、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南环路两侧金鑫机械、豫 鑫机械、坤鑫机械、金源特变、华威齿轮、鲲鹏电子等企业 为依托,加强领导,规范引导,合理规划,引进装备制造项 目,尽快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
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立足我市各重 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庞大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以研发
带动生产,切实发挥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以西区生物环 保科技产业园重点,以华昌科技、全降解塑料、鸿升密封材 料、豫密药业、亚乐生物等企业为依托, 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及化工产品。努力西区打造成新兴产业基地及产学 研平台。
(二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的 比重
1、努力提高铝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以隆盛祥矿业公司为 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铝精深 加工产品,着力促进“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 产业链条的协调发展。以平陌镇硅石资源为基础,积极探索 硅石规模开采、集约经营、精加工、深加工的新路子,逐步 拉长硅石产业链条。
2、着力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切实加快曲梁服装园区建设, 以五朵云、渡森、法乙利等企业为依托,积极与国际、国内 著名服装企业联手,全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产品档次,打 造全国男裤之乡及全国服装物流中心。
3、努力扩大食品工业规模。以国华食品、味得佳、实验挂 面、益民面粉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着力提高产品档次,拉长产业链 条, 努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 力争创建一批国家名牌产品。
4、整合改造提升资源和能源工业。进一步整合耐材、造
纸、煤矿、建材等行业步伐,推动资源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有安全保障能力的优势企 业集中,鼓励煤电企业联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煤 化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耐材集中区要加大技术改造力 度,加大兼并重组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扩 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 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耐火材 料高技术产业群,力争 5万吨生产线达到 50条。造纸集中 区,要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优化造纸行业资源整合,逐步催 生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纸业集团和纸业品牌,打造全国 纸业集群,力争 5万吨造纸生产线达到 40条以上,努力实 现清洁生产,零污染排放。
(三加快企业重组融合,着力提高大型企业比重
以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继续强力推 进扶优扶强工程。进一步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重点支持裕中 能源、和成煤矿、郑州瑞泰、郑州安耐克、隆盛祥矿业、东 方集团、同力水泥、华昌科技等一批战略重组和资本运作项 目,努力实现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加大企业上市融资力 度,重点做好振东耐材、东方集团、华威耐材、裕中能源等 企业上市的培育工作。加大对扶优扶强重点企业发展和项目 建设的财政支持,努力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优化生产经 营环境,鼓励企业加快发展。
(四)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把园区建设和集群经济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载 体,按照依托优势、市场为主、科学规划、政府推动的思路,努力培育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以 曲梁科技产业园、曲梁服装工业园为龙头,以各乡镇规划的 15 个工业集聚区和集中区为重点,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 企业入驻步伐,努力形成一批形象好、设施全、服务优、产 业集中度高的工业园区。二是积极培育带状经济。以现有工 业布局为基础,以双洎河和郑密路、密杞路、密荥路为轴线,抓好“一河三路”工业经济带和工业群区发展,努力形成布 局合理、轮廓清晰、优势互补的带状经济。三是发展壮大特 色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淘汰落后、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清洁生产、拉长链条等措施,走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以提 升质量为主的路子,努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优势,即以煤电 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清洁生产为主的绿色耐材产业、以包装 纸为主的造纸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业、以曲 梁服装工业园区为主的服装产业群。同时做好专业乡镇、专 业村建设,重点抓好超化、来集耐材,大隗、苟堂造纸,曲 梁服装,袁庄建材等专业乡镇及一批专业村建设,打造特色 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五)加大工业投入力度,着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11 一是集中精力现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二 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到我市布局,完善充实全市重点工 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广“项目全程代办制”,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三是着力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
目,加大技改 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切实加强节能降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防污标准,对新上项目执行 环境评价制度,对在建项目实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 控制污染;二是对生产企业进行节能及清洁化改造,重点在 耐材、建材、造纸等行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最大限度降低 能源消耗,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 利用体系。
(七)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支撑,为经济转型提供保证 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以华昌技术转移中心的 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加速推 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名牌发 展战略,积极开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和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科技型产业,培育以裕中电厂、杨河 煤业、东方集团、安耐克、豫密药业、鲲鹏晶体、隆盛祥、华旗助剂、华丹全降解塑料等为主的科技型企业群。12 广引外资,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实效,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化的招商引资活动,努力在利用外资的规 模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把激活民间资金放在和招商引资同 等重要的位置,在投融资体制、激励政策等方面创新途径和 方式,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使民资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 重视资本运作,引导效益好、实力强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引进和用好 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提供人才保证。加快人才培养,确保产业发展需要和用人需 求。
(八)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确保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健全政策体系。围绕推进结构调整,出台加快项目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工业园区发展、节能减排及扩大对外开放等 方面的文件,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为加快结构调整提 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激励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要拿出 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企业、名优产品、、新兴产业项目等。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 信用新密为目标,以优化政务环境为重点,深化机关行政效 能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形成推 进结构调整的工作合力。13
第四篇: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建材、石油化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59.6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6.7亿元,年均增长21.9%,工业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达38.2%。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81亿元,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技改投资比“九五”增长3.8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613.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2%,工业技改投资平均每年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1%、36.4%、53.5%调整为2005年的7.7%、42.5%、49.8%,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工业投入,积极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年均增长43.3%;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699个,已竣工投产1687个项目,其中省重点技改项目118个,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55个;268个工业技改项目获得技改贴息和补助资金支持达2.96亿元。2004年起,我市加大了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10亿元,大项目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36项增至2005年的169项。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攀成钢、成飞公司、王牌和国腾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和英特尔、四川丰田、TCL和巨石等引进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改进和提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了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企业和主导力量。成都虹波搬迁改造、成都印钞二期技改、巨石二期等9个项目已实现竣工投产,攀钢集团镀锌板、攀成钢Φ
318、蓉生药业血液制品等项目即将竣工。中芯国际和宇芯的封装测试一期项目已完工进入试生产,亚东水泥一期、成都一汽、英特尔微处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拟新开工的49个项目已有31个动工,其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其中莫氏连接器、天锡发动机、台玻二期、云内动力搬迁改造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以上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增强成都工业发展后劲。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五”期间,我市179个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中有109个已基本完成或通过成果鉴定,有65个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已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拥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以及145个省名牌产品、208个省著名商标;发展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
(三)推进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
我市2001年实施了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搬迁改造一批、就地发展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同时,切实将搬迁改造与企业改革、技术进步、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搬迁,调整了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引进了发展战略投资伙伴,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截止目前,104户企业的新厂已竣工投产,占160户调迁企业的65%;103户企业完成了老厂土地处置,占160户企业的64%,处置土地总面积7255亩,占160户企业占地总面积的48.8%。做大做强了一批企业,优化了工业产业布局,促进了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整个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今年将基本完成。
(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我市自1996年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以来,通过改制、引入外来资本和民营资本重组国有企业、加快劣势企业退出等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一批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大批改制重组企业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累计兼并企业301户,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6户,盘活存量资产300亿元,30多万职工实现转移安置,共核销银行呆坏帐45亿元,一大批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分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43.4%下降至目前的23.9%,民营工业比重上升为67.8%。攀成钢、成都卷烟厂、成都一汽等一大批改制和重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五)强化工业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责任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快速推进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集中力量对重点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核心项目和缺实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着力招大引强,加快提升我市工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在汽车等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先后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南玻等一批重大项目,丰富和完善了我市工业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增强了产业加快发展潜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产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工业发展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等问题,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不多、重大产业化项目偏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载及配套能力较薄弱等。在推进技术进步工作中,对市委、市政府统筹抓好招商引资和本地企业技术改造(后简称“就地改造”)工作的认识的还不够深刻,对就地改造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企业加快发展和做强做大,一些本地企业因受其他城市优惠政策诱导而外流,这种苗头的出现,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思,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避免。
三、对策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抓好项目引进和就地改造,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保持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一是加速淘汰现有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行业;二是按照我市工业布局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分类指导,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具有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新兴产业和能发挥本地优势的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储备;四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产业递度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弥补缺失的产业及环节,完善和延伸我市产业链,提高产业协作和配套能力。
(二)加大工业、技改投入
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工业大投入的结果。实践证明,工业只要有大投入就会有大发展,大投入是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市将2005、2006年分别确定为“项目年”、“加快产业发展年”,切实加大了投入,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2亿元,同比增长73%,技改投资296亿元,增幅为60%,2006年1-10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6.6亿元,同比增长3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7.4%;技改投资300.1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技改投资3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0%。“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投资要力争突破4000亿元。
(三)全力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切实抓好项目的引进和就地改造。在招商引资上突出招大引强,要在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取得新突破。通过就地改造,做大做强一批发展势头好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快产业聚集,争取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业和集成电路、软件和烟草等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四)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步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成都造”品牌,确保我市技术进步、科技领先、产
业发展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建新型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加快我市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以现有形成的华神集团的碘131肝癌单抗注射液、川大智胜的空管系统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及消化吸收新技术相结合,加速产学研进程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现有企业,以项目为支撑,加快技术升级和换代,筛选确定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手段扶优扶强,分类指导,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93户,其中攀成钢、成飞集团和成都卷烟厂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大关。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选择一批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具备优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推动大中小企业的互动和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六)大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
按照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要求,坚持推进“三个集中”,通过规划引导、强化统筹、政策支持等系列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提升工业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进一步探索促进项目异地落户的“三分政策”,完善区外企业调迁入园的优惠政策,深化城区工业异地发展的“飞地工业”模式。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等规定,提高投入产出率。加快新都、崇州和彭州家具产业,武侯、崇州和金堂鞋业,金堂纺织印染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区域,以及川浙、川苏工业园,欧盟中小企业园区等优势产业聚集区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出更高水平、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工业产业园区。
(七)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
以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一是集中资金,突出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财力支持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及高新区、经开区、青白江区等发展势头好、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的重点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招商项目的落户,提高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推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拓宽支持领域,推进产业发展。根据工业发展需要,在现有财政支持基础上,进一步增大财政投入,建立技术改造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利用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建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发展的深度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聚集过程中规划、新(迁)建、打造特色示范区及品牌等环节,促进和引导产业加快聚集发展。
第五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010年直播酸枣2万亩,栽培葡萄4700亩,使林果业保有面积从目前的6.6万亩,增加到9万亩,引导农民逐年有计划地减少棉花的播种面积,使产值更高的林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加突出的位置。
2、大力优化农业结构
2010年我乡计划新增棉花滴灌面积3.5万亩,加上我乡现有滴灌面积3.4万亩,使全乡的高产棉田面积上升至7万亩,仅此一项,可使全乡皮棉增产362.5吨,新增产值543.75万元,预计人均可增收302元,二、坚持抓住棉花支柱产业不动摇。
1、大力发展棉花膜下滴灌,提高棉花
充分用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和用好项目资金,2010年《自治区高标准棉田及商品种子田建设项目》3万亩在我乡实施,每亩可获得自治区补助资金200元,预计可争取资金600万元,其余部分,引导和帮助农民办理“棉花膜下滴灌贴息贷款”,确保发展滴灌所需的资金足额到位。
2、坚持“良种推广、科学种植、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的方针,在现有棉花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单产,主要是通过良种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和加大科技投入等手
段,按照以稳定高产、提高中产、改造低产为主线,大力推广优质杂交棉种植、膜下滴灌和果棉间作种植模式。通过杂交棉示范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产棉花,努力提高亩单产效益。
三、林果业
1、大力发展“果棉间作”、“果粮间作”,增加林果业面积完成林果业的规模布局
从6.6万亩增加到9万亩,种植林果业2万亩,其中直播酸枣1.6万亩,葡萄0.42万亩(红提1680亩,白木纳格2520亩,共1267560株),新植红枣18000亩,新栽防护林700亩;
2、进一步加强林果业质量管理,提高适龄果园的产值和效益
落实精细化管理,大力推广“矮密早”丰产栽培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以“防治有害生物、防范低温冻害、防御大风沙尘”为重点的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挂果面积25000亩(红枣挂果面积1.3万亩,核桃挂果8122亩,其他树种挂果3000亩),果品产量1.1万吨(红枣4700吨,核桃710吨,香梨492吨,苹果61吨,杏1730吨,其他1250吨);
3、重视优良品种的推广
核桃嫁接面积2800亩,红枣嫁接4785亩,其中幼树嫁接3255亩(1627500株),大树改接1530亩(168300株)。
把工作重点从转移到“抓管理、闯市场、促增效”上来,继续以“林果业管理增效年”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