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工作意见
工业是立县之本、崛起之基、富民之源。为推进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前实现“百亿枞阳、十亿财政、全省进十强”的奋斗目标,按照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及人大、政协“两会”的部署,现就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县步伐,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工
业发展水平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加速枞阳率先崛起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工业是县域经济实力的“晴雨表”,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火车头”,是加速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是增加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我县工业经济在“十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枞阳海螺水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六大支柱”的工业主体框架初步形成,已实现了从工业立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各地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全县上下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进一步认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业强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工业主导思想,切实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脊梁,实现工业高速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枞阳打造成一个动力强劲、实力雄厚、活力迸发的工业强县,奋力推动枞阳在全省率先崛起的进程。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县域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以体制、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载体,以园区为平台,以优化环境为保证,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发展思路:紧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机遇,围绕“两点(县城、横埠)两线(沿江产业带、沿路工业走廊)”,实施“产业东接、企业集群、双沿双围、改革创新”四大战略,壮大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总量的迅速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加快升级,不断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倾力打造七大板块:一是打造建材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50亿,税收达5-7亿;二是打造汽车零部件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3亿元以上;三是打造纺织服装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20亿,税收2亿元左右;四是打造采掘业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3亿元;五是打造循环经济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30亿,税收2亿元;六是打造造船业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10亿元以上,税收1亿元以上;七是打造农副产品加工板块,力争“十一五”末产值达40亿,税收1亿元以上。
(三)目标任务:2007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完成工业产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七大产业板块规模企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0%;招商引资引进90个以上千万元以上的项目中,工业项目及其引资额均占70%以上,“一区六园”全年新增千万元以上入园工业企业50-60家,实现财政收入1.3亿元(不含海螺)。到“十一五”末,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50家以上,产值230亿元以上;枞阳经济开发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落户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新增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税收12亿元以上,力争超额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工业发展目标任务。
三、进一步落实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重要措施
(一)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发挥工业园区(含乡镇功能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积极引导重点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以大项目支撑工业大发展。
鼓励工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贴息资金实行“总额控制,按季结算,先报先贴”。
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基地。聚集配套产业,形成集群结构,重点扶持工业增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品牌产品,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及省以上品牌产品3-5家,85%以上的工业企业落户县开发区和乡镇功能区。
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工业企业建成投产见效奖励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税收达50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业企业,县政府按其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一次性奖励,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鼓励集约化使用土地资源。实行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补助,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业园
区(含乡镇功能区)多层标准化厂房的以奖代补,按各园区当年实际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投资的建设资金5%补助给产权单位。
鼓励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乡镇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本地产业集聚发展要求或不具备安置条件的,可按全县工业布局推荐到县开发区或其他乡镇功能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指标由引进乡镇全额计算,由此而实现的产值
和税收由引进乡镇和落户县开发区(乡镇)按7:3的比例分享。
(二)激励投资工业项目。凡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属国家支持、省“861”计划的工业项目,投产后项目前期费用由县财政全额补助。项目前期费用是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和相关论证的费用。
境外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以上的新建工业项目,所得税除享受国家减免优惠政策外,在减半征税期间,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县财政奖励给企业。
获得国家或省无偿补助的工业项目,按国家或省实际到位资金的5%给予配套或奖励,专项用于企业发展。
设立大企业上台阶奖。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增幅超过当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其税收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5000万元,奖励管理层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年销售收入1-10亿元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其税收绝对值较上年每增长1000万元,奖励管理层4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设立发展工业企业特别贡献奖。对支持、帮助枞阳发展且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家、能人和友好人士,给予重奖,每年奖励一人,奖金20万元。
新获得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层5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管理层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管理层1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新获得全国质量奖的企业,奖励管理层20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合一标准认证的企业,奖励管理层5万元,其中法定代表人为40%。
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获得“安徽省出口名牌商品”的工业企业,给予法定代表人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年度考核的具体工作由县经贸委会同县财政局、招商局、开发区、工商局等单位组织实施。
(三)推进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上述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新列入国家级、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的工业企业,按信息化项目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额不超过30万元。
(四)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本地和外来工业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个政策,一视同仁。建立县工业经济人才库和交流中心,加快企业家、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培养建设。聘请有关经济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担任县委、县政府工业经济顾问,借智谋工,引智兴工。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办工业企业;鼓励转业干部、复退军人及大中专毕业生领办或创办工业企业;鼓励行政事业单位熟悉工业经济的干部职工离岗扶持规模企业,享受县直机关干部下派到村挂职同等待遇。
(五)加大工业投融资力度。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由县财政按工业企业上年实际入库税收的2%-3%安排,并每年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的招商方式不动摇,坚持严格招商考核不动摇,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外来资本和项目,突出工业项目的引进,特别是在大企业、大集团和世界500强、境外资金上求突破。
搭建银行融资平台。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对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及授信活动,鼓励中小企业横向联合,走互助担保之路。积极引导企业直接融资,逐步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各金融机构要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实现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目标。各商业银行每年要重点扶持10家以上工业企业,其中县联社和徽商银行要重点扶持20家以上。
大力激活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工业领域,激发资本活力,放大资本功能。
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广泛争取国债资金、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专项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和其他资金,扩大投资总量,拉动经济增长。
(六)创新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方式。进一步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坚持走整体出售或先破后售之路,通过资产盘活一点、向上争取一点、财政拿出一点、其他途径解决一点,多方筹措改革改制资金。企业改制过程中处置土地资源应依法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在企业改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优先用于安置原企业职工。
(七)加强对工业企业的保护。完善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政务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公开透明、依法行政、集中管理、阳光审批、限时服务”的政务管理制度。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和开发区设置创办工业企业“绿色通道”,提供办证、代理等“一站式”服务。对在县内创办工业企业的,创业初期边发展边规范,对履行审批、证照办理义务的,热情服务,倾心扶持,不得随意处罚。
涉及工业企业行政性收费除必须上解的部分外,原则上免收。尽快制定“一区六园”工业企业行政性收费一律免收和中介机构按成本价收费的具体办法。县监察局、县效能办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和部分规模企业召开评议座谈会,对涉及收费和审批的有关部门开展综合评议,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劝诫,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或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属垂直管理部门的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情况。
四、进一步强化加快工业强县步伐的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工业主体意识,做到工业发展的计划优先考虑、工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制定、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解决、工业人才优先提拔重用。加强对工业发展的领导,配强班子抓工业,充实力量抓工业,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工业强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结构调整、产业定位、科技进步、环境整治、改革改制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及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对全县工业发展进行指导和考核。
(二)健全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块经费”的工作机制,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和年入库税金2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明确一名县干联系。成立县工业经济调研小组,对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工业经济发展经验。明确部门职能,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及经济综合部门,要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规模升级、技术改造等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成立工业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氛围,打造亲商、和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成立以县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切实解决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环境不优的问题。
(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企业家队伍培养和建设,建立一支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作为评优评模的重点推荐对象,并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加强对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大力培训技术工人。积极引进具有较高层次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个私业主、科研人员,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实惠。
(五)提高各级干部抓工业的能力。各级干部要学习市场经济、工业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学习外地发展工业经济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家有关工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形成想工业、议工业、抓工业的浓厚氛围。各级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要经常深入工业企业调研指导,积极探索工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抓工业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为发展配班子,为发展选干部,把抓工业的绩效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抓工业有突出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第二篇: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
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突出工业强市,加快**发展,关键是要按照“实施千亿工程、建设工业**”和“工业强市、民营富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加大推行力度,务必在操作层面出实招、求实效。
1、加强领导,关键是要集中精力。调整工作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工业发展摆在整个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更加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用更大的力度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行主职主头主抓,安排精兵强将专抓,拿出1/3以上的时间具体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2、加大投入,关键是要突出重点。要痛下决心,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市本级重点支持德山开发区建设,城建资金、工业发展基金都要向项目倾斜、向产业倾斜、向园区倾斜。确保用两年时间,全面完善德山科技工业园的各项基础设施。各区县(市)也要集中财力,加强园区建设。对招商引资工作,要安排专门的经费,保证必需的开支。尤其是对有合作意向的大项目,更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配套建设到位。要加大对项目开发的投入,组织专门班子,优化项目包装,增加项目储备,切实改变目前有资金无项目、有项目无包装、有包装无档次的状况。
3、改进方法,关键是要建好园区。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采用市场化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尽快提高园区硬件建设的标准和水平。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园区兴工管理机制,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配套落实好园区的优惠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进一步健全园区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把推进产业建设作为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造工业发展的集群优势。从2006年开始,要将园区建设情况纳入区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和工业发展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园区和个人要给予重奖。
4、狠抓落实,关键是要多上项目。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领导主要围绕项目转,工作主要围绕项目干。总的目标任务是,用2—3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去年的400家发展到600家以上,实现1万人口拥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3—5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1200家以上,实现5000人口拥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将这个指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和开发区,实行半年一调度、一年一考核。
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
为实施“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推进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全镇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努力实现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我镇2008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一业特强,多业跟进,特色赶超,产业兴镇”的要求,以特色镇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启动一园一区建设,着力招大引强,培植龙头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二)发展指标
(1)增加值10.6亿元,增长30.9%;(2)工商税收5500万元,增长25%;(3)增量投入5亿元以上;(4)引进外资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5)新增纳税超百万企业4个,超50万元企业8个;(6)新增定报企业不少于10家;(7)新产品开发20只以上,通过省市级鉴定10只;创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申报省以上科技专项10项;申报国家专利50项;(8)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名牌2个。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加大特色镇建设力度,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一重抓鞋机企业发展,形成市级产业集群,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二注重石油机械提质增效,做大石油机械市场。三引导纺织企业发展,扩大纺织能力。四做大磨料磨具企业,提升磨料磨具品牌。五发展冶金铸造行业,扩充冶金铸造企业队伍。六促进其他行业发展,达到产业兴镇的要求。明年争取税收百万元以上企业8家,50万元以上企业20家。
2、着力构建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镇三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全部联系到企业,每人结合一个重点企业,实行挂钩帮扶,落实包保责任,为企业提供信息,解决突出问题,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落实服务措施,为企业用地、供电、信贷提供优质服务。明年目标:一园一区配套设施到位,启动质检中心,加强鞋机商会的力量,建立一个集群金融服务平台,鞋机集群成立一个金融担保机构,为中小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环境优美乡镇争取通过省级验收。
3、重抓招商引资,注重外向开发。首先大力推介我镇工业产业基础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民间资本投资,加速产业集聚和发展壮大,尤其以新规划的一区、二区为平台,力争完成引资10亿元,亿元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主要做法:一是围绕产业链招商。针对我镇工业企业的特点,产品结构情况,既注重上游产品的招商,也注重下游产品的招商。二是强化专业队伍招商。明确专人长年招商,落实招商指标,严格考核制度。三是强化重点区域招商。围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就地招商。四是借助客商引商。加大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力度,利用产品特点招商。五是激励全员招商,大打招商人民战争。实现高起点投入,高技术合作的路子。其次注重外向开发,力争外向型经济新突破。以鞋机博览会为契机,实施外向新突破。2008年力争协议注册资金300万美元,完成外资到帐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劳务输出150人。
4、发动全民创业,大力发展全镇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双强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创业能人投资创办工业企业。2008年争取发展民营企业150家,个体工商户1000户,注册资金2.8亿元。意大利园区达到新进项目10个,外资50万美元。
5、引导企业创新创牌、加强职业培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引导企业不断加快产品的开发。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以企业为平台,成立科技研究中心和企业研究所,吸收高技术人才,开发新产品。四是调整职业教育方向,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为企业培训适用人才。五是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六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企业培育和提供高素质员工。
6、深化改革,促进企业向纵深发展。近几年,我镇已成功地破产了一些企业,还有部分企业已接近尾声。明年将加大攻坚力度,全力进行扫尾工作。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紧密协调,要将改革与企业盘活、技改投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机制创新,激发活力,起死回生的效果。
第四篇: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工作计划
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突出工业强市,加快**发展,关键是要按照“实施千亿工程、建设工业**”和“工业强市、民营富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加大推行力度,务必在操作层面出实招、求实效,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工作计划。
1、加强领导,关键是要集中精力。调整工作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工业发展摆在整个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更加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用更大的力度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行主职主头主抓,安排精兵强将专抓,拿出1/3以上的时间具体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2、加大投入,关键是要突出重点。要痛下决心,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市本级重点支持德山开发区建设,城建资金、工业发展基金都要向项目倾斜、向产业倾斜、向园区倾斜。确保用两年时间,全面完善德山科技工业园的各项基础设施。各区县(市)也要集中财力,加强园区建设。对招商引资工作,要安排专门的经费,保证必需的开支。尤其是对有合作意向的大项目,更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配套建设到位。要加大对项目开发的投入,组织专门班子,优化项目包装,增加项目储备,切实改变目前有资金无项目、有项目无包装、有包装无档次的状况,工作计划范文《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工作计划》。
3、改进方法,关键是要建好园区。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采用市场化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尽快提高园区硬件建设的标准和水平。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园区兴工管理机制,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配套落实好园区的优惠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进一步健全园区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把推进产业建设作为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造工业发展的集群优势。从2006年开始,要将园区建设情况纳入区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和工业发展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园区和个人要给予重奖。
4、狠抓落实,关键是要多上项目。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领导主要围绕项目转,工作主要围绕项目干。总的目标任务是,用2—3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去年的400家发展到600家以上,实现1万人口拥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3—5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1200家以上,实现5000人口拥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将这个指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和开发区,实行半年一调度、一年一考核。 中国教℃育文摘↓WWw.EdUZhAI.nEt;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
第五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郑州都市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新密组团又是郑州都市区的一个功能区,如何尽快融入郑州都市区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强化都市区的产业支撑,是“三化”融合的核心。为此,本人对我市工业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二、近几来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情况
(一)强力实施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靠产业升级推进结构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及省、市要求,这几年我市在资源整合、产业聚合整治上打了一场硬仗。一是煤矿企业由原来的213家整合到101家,保留煤矿用于技改资金累计达到20亿元,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快,整合技改后煤炭年产量可突破2000万吨,比整合前增加500万吨;采区回采率由原来的70 %提高到 90%。二是耐材企业由733家整合为390家,累计投资20亿元实施工艺改造,新上隧道窑195条、梭式窑33座、推板窑94条,耐材年产量由治理改造前250万吨突破833万吨,被中国耐材协会命名为全国耐火材料生产基地。全市耐火材料产量占全国的13%,占全省的33.4%,占郑州市的48.8%,三是造纸企业由148家整合为48家,2011年又从48家整合到36家,关停了91条生产线,累计投入治理资金4亿元,建成33套生化工程,企业使用商品浆的比例提高到20%,造纸行业年产量2010年达到240万吨;总投资35亿元的年产100万吨包装纸项目正在筹建,总投资1.9亿元的造纸群工业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日处理工业污水15万吨;华旗助剂厂聘请5名全国造纸行业知名专家,组建了郑州华旗造纸科技有限公司,为提升我市造纸产业水平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建材行业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采石场210个、石灰窑54家、铝石窑186家,积极发展新型高档水泥生产项目,郑州同龙力水泥有限公司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将于2009年5月份试产;23家环保节能型采石场已建成。
(二)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靠项目建设带动结构调整。2005年以来,共引进市外域内资金150亿元,累计投资近600亿元,新上各类项目52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80个,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投资超百亿元的裕中电厂,一期工程全部竣工,二期工程将于今年10月份投运;郑州市第一家通过技改建设的昌源电力3×1.2万千瓦秸秆发电第一台机组已并网发电;总投资8亿元的曲梁服装工业园是省重点扶持园区和郑州市跨越式发展重点园区,自2009年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以来,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修建
了平安街、永安街、永祥路等7条全长16.5公里道路,埋设雨污分流管道29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其它电力、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已投入试运行,正逐步完善标准化厂房及综合楼面积32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企业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初步形成了以服装加工、装备制造为主导,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盛祥氟化盐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投资1亿元的华丹全降解塑料、投资1.1亿元的鸿升密封材料、投资3500万元的豫密药业、投资5000万元的航天烟花爆竹、投资4500万元的味得佳食品、投资15000万元的华昌转移中心、投资8000万元的年产30万套齿轮生产线、投资1.65亿元河南和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4亿块煤干石生产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顺利建成投产。
(三)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靠科技进步支撑结构调整。市政府投入启动资金500万元,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华昌技术转移中心,并以此为平台,每年将为我市提供不少于3个高科技项目落地。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全市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29家、产学研联合体25个,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新技术155项,开发新产品130个;2008年以来共申报专利784项,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24个,重大科技成果4项,获省优产品10个,省名牌产品4个其中东方集团的东方牌获省著名商标,中原特耐的“锡槽底砖”属国家专利产品,产品占
全国市场的80%以上;才华公司的“高温隔热耐火材料”、宇冠公司的“耐火材料浸渍新工艺”等项目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项目。200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实现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看,“两个过分依赖”比较突出,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观念时期。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已进入了产业竞争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势不可挡,产业聚集化、融合化、生态化日益突出。从国内情况看,全国经济跨入了经济转型的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从自身情况看,煤炭和铝矾土资源日趋枯竭,同时,我市经济又对煤炭、耐材等产业依赖过大,如果没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未来几年,必将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的严峻挑战。同时,掠夺性开采、也将进一步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塌陷加速、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大气质量下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可能像美、加、澳等国家的某些废弃的资源型城市那样变成“鬼城”,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切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关键,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要坚持统筹兼顾、集约发展、自主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及有保有压的原则,着力提高新型工业在新上项目中的比重;着力提高技术改造投入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着力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着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一)优先发展现代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提高高加工度产业比重
1、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南环路两侧金鑫机械、豫鑫机械、坤鑫机械、金源特变、华威齿轮、鲲鹏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加强领导,规范引导,合理规划,引进装备制造项目,尽快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
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材料产业。立足我市各重点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庞大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以研发带动生产,切实发挥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以西区生物环保科技产业园重点,以华昌科技、全降解塑料、鸿升密封材料、豫密药业、亚乐生物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及化工产品。努力西区打造成新兴产业基地及产学
研平台。
(二)努力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的比重
1、努力提高铝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以隆盛祥矿业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的铝精深加工产品,着力促进“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的协调发展。以平陌镇硅石资源为基础,积极探索硅石规模开采、集约经营、精加工、深加工的新路子,逐步拉长硅石产业链条。
2、着力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切实加快曲梁服装园区建设,以五朵云、渡森、法乙利等企业为依托,积极与国际、国内著名服装企业联手,全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产品档次,打造全国男裤之乡及全国服装物流中心。
3、努力扩大食品工业规模。以国华食品、味得佳、实验挂面、益民面粉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着力提高产品档次,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力争创建一批国家名牌产品。
4、整合改造提升资源和能源工业。进一步整合耐材、造纸、煤矿、建材等行业步伐,推动资源向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率高、有安全保障能力的优势企业集中,鼓励煤电企业联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耐材集中区要加大技术改造力
度,加大兼并重组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耐火材料高技术产业群,力争5万吨生产线达到50条。造纸集中区,要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优化造纸行业资源整合,逐步催生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纸业集团和纸业品牌,打造全国纸业集群,力争5万吨造纸生产线达到40条以上,努力实现清洁生产,零污染排放。
(三)加快企业重组融合,着力提高大型企业比重
以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继续强力推进扶优扶强工程。进一步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重点支持裕中能源、和成煤矿、郑州瑞泰、郑州安耐克、隆盛祥矿业、东方集团、同力水泥、华昌科技等一批战略重组和资本运作项目,努力实现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加大企业上市融资力度,重点做好振东耐材、东方集团、华威耐材、裕中能源等企业上市的培育工作。加大对扶优扶强重点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财政支持,努力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优化生产经营环境,鼓励企业加快发展。
(四)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把园区建设和集群经济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按照依托优势、市场为主、科学规划、政府推动的思路,努力培育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以曲梁科技产业园、曲梁服装工业园为龙头,以各乡镇规划的15个工业集聚区和集中区为重点,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入驻步伐,努力形成一批形象好、设施全、服务优、产业集中度高的工业园区。二是积极培育带状经济。以现有工业布局为基础,以双洎河和郑密路、密杞路、密荥路为轴线,抓好“一河三路”工业经济带和工业群区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轮廓清晰、优势互补的带状经济。三是发展壮大特色经济。通过整合资源、淘汰落后、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清洁生产、拉长链条等措施,走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路子,努力打造五大特色产业优势,即以煤电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清洁生产为主的绿色耐材产业、以包装纸为主的造纸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业、以曲梁服装工业园区为主的服装产业群。同时做好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重点抓好超化、来集耐材,大隗、苟堂造纸,曲梁服装,袁庄建材等专业乡镇及一批专业村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五)加大工业投入力度,着力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
一是集中精力现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到我市布局,完善充实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广“项目全程代办制”,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三是着力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技改
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切实加强节能降耗,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防污标准,对新上项目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对在建项目实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二是对生产企业进行节能及清洁化改造,重点在耐材、建材、造纸等行业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七)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支撑,为经济转型提供保证 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以华昌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加速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积极开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科技型产业,培育以裕中电厂、杨河煤业、东方集团、安耐克、豫密药业、鲲鹏晶体、隆盛祥、华旗助剂、华丹全降解塑料等为主的科技型企业群。广引外资,优化发展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实效,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化的招商引资活动,努力在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把激活民间资金放在和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投融资体制、激励政策等方面创新途径和
方式,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使民资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重视资本运作,引导效益好、实力强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引进和用好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证。加快人才培养,确保产业发展需要和用人需求。
(八)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确保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健全政策体系。围绕推进结构调整,出台加快项目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工业园区发展、节能减排及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文件,进一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为加快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激励机制。建议市财政每年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招商引资、高新技术企业、名优产品、、新兴产业项目等。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信用新密为目标,以优化政务环境为重点,深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形成推进结构调整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