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节日—春节和元宵节
古代的节日
节日是按照一定的历法或季节顺序,在每年特定的时间里举行的庆典或仪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各民族中广泛存在,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习俗、道德与宗教观念。
我国古代节日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传统的农业社会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决定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从古至今,我国有过众多的节日,文化习俗也发生诸多变化。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最初定在腊日,即阴历十二月八日。汉武帝时以农历初一为“年”。辛亥革命后始称“春节”。古代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是持续近一个月的盛大节日。事实上,从腊月初八就已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进入腊月,人们就为迎接新年而忙碌,准备食物与扫除,祭祀祖先与天地灵神,祈求吉祥。
腊月初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这一天也称腊八节。相传释迦摩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其后弟子每至腊月初七都取新谷果,洗涤器皿,终夜经营,直至天明,熬制成粥,供奉佛祖,诵经集会,喝腊八粥,以示纪念。后来民间争相效仿,以成风俗。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清扫房屋,祭祀灶神,正式进入过年的程序。
腊月三十称为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要贴上门神和春联。门神是家庭的保护神,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荼和郁垒。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武将被奉为门神的,如唐朝的秦琼和尉迟敬德。春联故称“桃符”,最初用桃木制成,去灾辟邪,以佑平安。五代桃符始有联语。至宋时,春节贴春联以成民间习俗,材质已改为纸张,王安石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明初一年的除夕,明太祖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需加春联一副”,“春联”一词由此而来。这一天,家家皆备丰富的食物,齐聚一堂,以成宴会。宴会上,后辈向长辈行礼,长辈则要向儿童馈赠压岁钱。除夕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爆竹声不断。如苏轼之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春节放鞭炮,古人认为可取吉利,避不详。最初只是燃烧竹竿之噼啪之声,唐以后用竹筒装火药,宋以后改为纸制,称作“爆仗”。南宋出现了一发连百余响不绝的鞭炮,晚明出现烟火。
正月初一,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登门拜年,祭祀祖宗和神祇。元旦朝会,则是封建时代的一项重要仪式。汉代,有官员和属国使臣都要向皇帝祝贺新年的仪式,仪式之后皇帝赐宴,还有歌舞杂技的表演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春节的庆祝活动就结束了。元宵节故称“上元节”,有赏花灯的习俗,又称“灯节”。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唐宋时,赏灯活动更甚。唐玄宗规定元宵及其前后一日为放灯日,其时街头巷尾,人头攒动,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北宋时将放灯时间增为五个晚上,南宋时又加一晚。明清时代,民间放灯仍十分热闹。盛大的社火活动,舞龙舞狮表演,赏月吃元宵,观赏歌舞百戏及猜灯谜等活动,使元宵节充满喜庆的气氛。
第二篇:2013我们的节日春节和元宵节
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 “暨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志愿者服务活动
实施方案
为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温馨和谐的春节节日氛围,切实做好我局“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结合我局实际,经局党组研究决定,春节期间在全局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以文体娱乐、环境秩序、平安健康为重点,组织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全局上下形成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喜人景象。
二、活动内容
紧紧围绕“送温暖、献爱心”的节日主题,扎实开展以送温暖、送文化、送卫生、送平安、送健康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活动,传递亲情友情,共享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1、开展送温暖志愿服务。开展关爱退休老干部活动,组织开展残疾个体工商户关爱活动,帮他们置办年货、张贴春联、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拉家常、逛庙会,使他们心情舒畅、快乐过节。
2、开展送健康服务活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宣传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向居民讲解食品安全、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等常识,引导人们在节日期间购买安全食品。
3、广泛开展送卫生服务。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组织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服务活动,大力普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构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使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开展“美在家庭、美在社区”活动,结合春节“除尘”习俗,组织干部职工协助社区整治卫生死角,搞好公共环境卫生。
三、活动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开展“我们的节日〃红红火火过大年”主题活动是今年我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共同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的节日氛围。
(二)春节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利时机。各单位要积极行动,把组织开展“红红火火过大年”活动,作为培育文明健康社会风尚和融洽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制定实际方案,强化保障措施,注重实际效果。要精心设计干部职工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努力在活动中体现人文关怀,在举国欢庆中倡导文明新风
2012年12月28日
第三篇:古代元宵节
古代元宵节:偷菜偷灯偷女人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朝时,隋炀帝就作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歌颂元宵节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吃汤圆,赏灯猜灯谜天地人齐欢乐,不亦乐乎。
元宵节狂欢庆典的关键似乎就在一个闹字,喧声驱逐夜阑,灯光掩盖夜色,元宵夜里的人们,因夜禁的开放,夜间行动的空间和时间似乎比往常都要自由和开放。在古代,元宵节的到来,便意味着放偷节的到来,偷盗在元宵前后几天可成为名正言顺之事。放偷节起源于辽金时。《魏书东魏孝静帝纪》记载:(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说的是北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
除了元宵,辽金两国是严禁偷盗的,一经查获,除依法论罪,更会如现今有些超市强上贴的偷一罚十标语一样,得按照所偷的东西的价值加上数倍赔偿。但在元宵的放偷节,人们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的,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崇祯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作者甚至提及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不仅偷物还偷人,且妻女为人所窃都不以为忤,这未免也太大方了一点,尚待考证。
南北朝的契丹族是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女真族则于十六日夜进行相偷戏,相偷即为互相随便偷窃。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隋,愈发热闹。其后的朝代也受到其遗风的影响,在元宵这天分别有些相偷戏。清初查嗣瑮在《燕京杂咏》中言: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
物主对这类偷窃行为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大多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偷窃在元宵只是嬉闹玩乐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物主只是严加戒备,以防失窃而已,并不抓贼,在失窃后也只是去想方取回失物而已。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
放偷节里,人们都偷些什么呢?各地偷青的不少。偷青即窃取他人蔬园里少许的青菜。江苏省《沙川抚民厅志》(清道光十六)提到妇女出门观灯时,或私摘人家菜叶,以拍肩背,曰拍油虫。
但也有偷青菜不止偷少许,而是偷菜偷空人家菜园的。一遇元宵佳节,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这说的是光绪十二年()时,原驻防于柳州的广西提督率同家属进驻广西龙州县,随同的家属将偷青之风引进该地,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此种现状。
除了偷菜,人们也还偷别的东西,比如偷灯。送灯或偷灯以祝愿生子的习俗很早就有。《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
还有民谣唱: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的男孩叫灯成。在旧时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有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元宵节就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留、戴带,取其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虽是迷信的说法,但也喜庆。
人们为何独在元宵放偷呢?据说元宵放偷是一种别致的馈赠形式,它是原始共产制的折射。总之,古人们在元宵不仅玩得不亦乐乎,也是偷得不亦乐乎的。(
第四篇: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总结
“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总结
2012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根据XX市文明办通知要求,结合我分局实际,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深入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春节、元宵节期间分局职工及群众文化生活,引导人们继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风尚,共同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氛围。
二、主要内容
(一)精心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抓住春节、元宵节的有利时机,以道德模范、生活困难群众为重点对象,开展各种关爱活动,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展示中华民族崇德向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低保户活动,推动惠民措施尽快落实,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过一个舒心、温暖的传统节日。
(二)广泛发动参与。
把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与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分局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学习活动,通过观看影片、开展座谈会等方式,让职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由来、习俗等传统文化,使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享受到节日喜庆氛围带来的快乐。
(三)开展节日安全大检查。为切实做好春节期间安全大检查工作,确保分局全体职工度过一个喜庆、祥和、安全的春节,分局党组高度重视,在节日假期前对分局办公用水、用电等做了彻底检查,同时切实加强节日值班,做好应急准备。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畅通群众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受理和解决群众举报的投诉案件。健全应急机制,一旦发生不安全隐患,要按照有关规定立即报告,果断处置,及时消除隐患。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进一步消除了安全隐患,完善了预警机制。
第五篇: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活动方案
“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活动方案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欢喜喜过大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人民庆贺丰收、祈福风调雨顺、家人团聚的日子。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 “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精神,深入挖掘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特制订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为主题,深入挖掘春节的文化内涵,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培养和树立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时间
2015年1月28日——2015年2月25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教育。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的主题,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和独特魅力,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活动中要求学生和家
长一起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学生按要求把活动体验与感受记录在《“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上并贴一张体现传统节日氛围的照片,如全家吃团圆饭、一同看春晚、动手包饺子等场景。
2.传统民俗我知道。
通过请教长辈、阅读图书、上网学习等方式了解各地春节的民俗内容,开展“画年画”、剪窗花、写春联、设计猴年贺卡、办“我们的春节”手抄报活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开展“我们的节日”民俗教育(负责老师:班主任)结合“除夕”“春节”和“元宵”三大民族节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途径查找、收集、学习有关的节日文化,了解文化内涵;倡导节能环保理念,过一个“低碳”假期;合理使用压岁钱,从小养成节俭生活习惯。
4.“读书篇” 鼓励学生在假期里广泛阅读各种经典书籍,各班班主任向本班孩子推荐1-2本,并写下读书笔记、读后感等。
5.传统文化聚能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发挥寒假期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特点,以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为主题, 展 “参加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参观一个历史文物古迹、阅读一篇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学讲一个传统文化故事、做一件孝敬父母长辈的事的 “五个一活动”,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从小做起,进一步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6.文明习惯伴成长。积极组织开展“我是少先队员——我文明,我快乐”等主题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引导少先队员和家长共同成为文明践行者;
7.关爱互助暖人心。开展“红领巾送温暖”活动,发动广大少先队员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伙伴,通过帮助补习功课、交流谈心、节日联欢、赠送学习用品等形式,为他们送去温暖;深入社区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军烈属家庭、敬老院等,通过捐赠零花钱、帮助打扫卫生、书写新春寄语、开展文艺联欢活动等多种形式,力所能及地为身边困难群体送去温暖。
8.强身健体养正气。开展 “我与运动交朋友”活动, 鼓励引导少先队员和家长结合兴趣爱好设定假期运动目标, 积极开展亲子体育锻炼、运动体验、素质拓展等活动;
五、活动要求:
1.各班要利用放假前进行细致的安排部署,尽最大努力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2.开学后,各班要深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收集学生活动中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并及时上报。
3.积极总结活动开展情况,发现活动中的闪光点,形成学校假期活动特色,为学校今后的活动开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