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学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效能研究结题报告
《自学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效能研究》结题报告
子 课 题 编 号:BJ0808049子课 题 名 称:自学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效能研究
批 准 日 期:2008年8月子课题负责人:申国华所在单位名称: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一中学报 告 日 期:2009年 8 月 5 日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研究》总课题组
2009年8月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我校研究的题目是《自学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效能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原因
1、国际形势: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在当今职场中,一方面,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出现危机,裁员成了压缩成本抵御寒冬的最后武器,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后患的漫延,就业市场出现“人才”严重过剩的现象。这两方面的残酷现实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找工作的人四处碰壁,有工作的人危机四伏。就业危机已经来临,只有那些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员工的人,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裁员正在进行,只有那些不可替代的员工才不会被裁掉,才能升职加薪与公司一起成长。
2、教师专业化对农村教师自学能力、方式、方法、模式有更深刻的要求。只有有效的自学,使我校的农村教师以多种自学学习,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心态、专业智慧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使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不断学习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研究农村教师自学现状分析不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1、以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探索出农村教师自学有效模式,找出促进农村教师通过自学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有效自学,培养出优秀、向上、超越自我、与时俱进、专业技术扎实的农村教师队伍。
3、通过有效自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且能突破农村学校发展受人才制约的瓶颈,走向一个良好的发展轨道,从而促进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逐渐缩小城乡在师资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通过农村教师的有效自学模式,完善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塑造一只较高水平的农村教师队伍。
6、深入进行有效自学与研讨,探索出其中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关的理论内涵,总结出有效自学的模式。
7、在农村营造良好的自学、科研氛围,使自学的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形成认真自学、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四)、课题研究时间、步骤:
我校研究的起止时间是2008年8月------2009年8月。
第一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立项阶段
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5月)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总结阶段
全校共有十个教师参加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理论价值
我校研究此课题的理论依据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问题,趋利避害,把握好教育信息化正确的发展轨道。
1、研究农村教师自学能力,有效提升自身素质,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深化对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教育理解和认识。以农村教师如何通过自学实现理论水平的提高,研究农村教师自学的策略和途径,形成农村学校教师自学的新方法、新模式。
2、通过有效的研究,使我校的农村教师以多种自学方式学习,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心态、专业智慧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研究农村教师进行不同形式的有效自学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4、研究农村教师自学的管理模式,实现有效的激励措施,使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开拓,不断学习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国内外教师自学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著作,为课题的成功结题提供理论依据。
2、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中的相应思想和原则为指导,探索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自学模式。
3、研究城乡教育在师资建设的差距,找出农村教师通过自学促进成长的切入点。
4、立足校本教研,探索提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模式。
5、通过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教育理论,探索一套农村教师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成长模式。
6、以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相应思想和原则为指导,通过研究找出一套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终生教育模式。
7、探索培养农村教师专业服务意识的途径。
8、通过研究农村教师自学的管理措施,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
(二)、课题研究所把握的原则
教育者在对环境因素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及时性原则。
2、激励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反复性原则。
5、导禁结合的原则。
6、学校为主的原则。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2)、行动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4)调查法:
2、研究成果:
(1)结题报告1
(2)论文103、实验的课题预期成果、承担人:
(1)课题领导小组:
主 持 人:申国华
主要参与人:9人
吴丽红、宋艳玲、张美娥、戴新春、乔想环、常现英、贾艳丽、高喜彩、臧进强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2月)立项阶段
第一、收集、查阅和学习有关的教育文献资料,整理素材,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第二、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思想及相关理论,并学习城乡教育现状,重点理解学校在师资建设、教师水平方面的差距,并让课题组成员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邀请相关的课题专家给全体教师及课题组成成员做有关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讲座。
2、第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5月)研究阶段
第一、对农村教师学习现状及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城乡教师在队伍建设中差距,从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水平方面找出影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并完成相关报告。
第二、结合调查报告,运用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有效学习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 健全农村教师理论学习的模式。
第三、在实践中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检测,根据实践操作中反馈的信息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 善。
第四、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
3、第三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总结阶段
第一、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在实践基础上完善阶段性成果,最终完成终结性成果论文,构建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促进农村教师有效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成长模式。
第二、申报研究成果,邀请专家对报告进行鉴定。
保障条件
第一、由实验学校校长、教师室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第二、本课题主要负责人具体主持过省市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所研究的课题获得过省市级优秀课题奖。
第三、课题组成员相关骨干人具体主持过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所研究的课题获得过省市级优秀课题奖。
由相关单位提供专门研究和相关资金支持。
四、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1、通过我校队环境德育的深化与研究,我校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对子课题《自学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效能研究》实验,我校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课题将在全校、全区的推广,这有助于在全校、全区学校构建一个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强、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本课题主要有以下结论:
第一、探索出中学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自学模式。
第二、全面提高了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技术。
第三、我校的中学教师善于利用有益的自学资源,探究多种自学方式学习。
第四、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实现了教师研究型、学者型角色的转变。第五、在中学教师营造良好的自学、科研氛围,提高了学术水平。
2、课题研究创新“论文”成果: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研究》子课题结题申请,子课题《自学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效能研究》,子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如下:
申国华:《自学教学与教师的专业化》一等奖。
吴丽红:《学习自育自学理论、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二等奖。
宋艳玲:《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等奖。
张美娥:《网络环境下,教师自学能力的培养》二等奖。
戴新春:《要教学、先自学》二等奖。
乔想环:《教师自学、学习方法漫谈》二等奖。
常现英:《教师自学计划的制定》二等奖。
贾艳丽:《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自学》二等奖。
高喜彩:《自学与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二等奖
臧进强: 《自学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效能研究》一等奖。
参考文献:
詹万生著《培养学生自学文章的能力》 《四川教育》1985年05期期刊
史天陆著《西方报刊经贸文章自学选读自学手册》2002年10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海默主编《做不可替代的员工》2009-9-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大公教课编写组《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总结、反思研究》结题报告
《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总结、反思研究》结题报告
山西省平定县第一中学校课题组穆晓东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由于近几年规模扩大,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尤为突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3%,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学校不可能将所有教师送出去参加专门培训,加之学校发展还有多方面的制约性,所以如何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完善的能力结构、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和终生学习者,尽快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超前发展,优先发展,持续发展。教师只要有了自觉发展的要求,才会“无须扬鞭自奋蹄”,而去追求“人至无求品自高”的境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平定一中以课题《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总结、反思研究》为引领,积极探索着新时期培养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初步形成了我校特色的教师培训和发展模式。
二、研究内容
1.教学行为与教师自我发展探究 2.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3.学生活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4.影响教师自我发展的因素
5.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思想 6.继续教育与教师发展
7.教师与学校、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8.教师心理健康
9.教师校本培训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合适的自我发展平台,让每个教师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真正实现“人人都能教好学”和“人人都是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1)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和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方式和途径。(2)通过实验研究,唤醒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和良心,享受教师职业所带来的体验和成功。(3)通过实验研究,在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理论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4)通过实验研究,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教研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对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开展了“更新理念,专家引动;典型引路,骨干带动;依托载体,课题牵动;改变模式,师生互动” 的“四轮驱动,高效运转”的教学改革实践,督促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在教师的自我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更新理念,专家引动。
为使广大教师树立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特聘请省内外多名教育专家作为我校的改革顾问,阶段性地来校进行讲学。广大教师大开眼界,群情振奋,在认识上引起了巨大振动,努力实践着四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二是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四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这些观念上转变,为启动教学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必要的理论指引
2、典型引路,骨干带动。
为提高课改的实效性,增强课改的针对性,我们从每学科教师中选择两名基本功扎实、素质高、上进性强、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作为实验老师,具体进行课改实验的操作。为确保实验获得成功,我们已带领精选出的骨干教师,走出校门,走出阳泉,到山西忻州一中、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各进行了参观学习,加强了校际合作与交流,旨在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校内,我们落实教研室出台的拜师制度。
3、依托载体,课题牵动。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历来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我们目前实施的“课题牵动”方案,为的就是强化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以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牵动校本课题的研究,并以此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4、改变模式,师生互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目前,我校大力推行并逐步完善的学案型教学模式,就是“师生互动”的大胆尝试。这种课堂模式,就是要共创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注重教学民主,强调教学相长,力求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养成了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了研究意识,能够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真正做到了“常伴书香在案头”,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真正成为一名学习型教师。
从本课题研究开始至今,短短的时间内,我校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撰写论文,目前发表和获奖的论文达231篇。
(三)促进了我校人人搞科研,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氛围。在《教师自我发展中的总结、反思研究》课题的带动下,许多教师都积极向学校教研室申报校级课题的研究。从 2006年
6月至今全校累计
167人次主动承担市、县、校三级单位课题的研究开发,至目前为止,共有 135个课题结题。参与课题研究成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速公路。(四)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为使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长效机制,在校本研学活动中我校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了“专人任教、专用教材”,我们在挖掘平定文化和平定一中百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组织教育专家、文化名人,还有更多的本校教师,先后编辑印刷了《冠山书院与平定文化》《梅芳百年》《学子心声》„„等校本课程教材,这样使学校特色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有机地结合,真正实现了校本课程,教材效应。同时在研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六)网络远程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本课题的研究下,我校参与远程网络培训的教师积极性很高,2006年以来参加继续教育及新课程培训教师成绩列表如下:培训类型数据项目继续教育培训 新课程培训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 学习人数 165人 201人 258人 287 286人 合 格 率 100% 100% 100 100% 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培训与学习的热情,促进了教师能动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和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改变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对称性,扩大了教师学习范围,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成为在远程培训中教师专业化能力增长的亮点。
(七)依托国家级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反思》课题的研究,我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和业务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教学成绩随之提升。
作为一所普通的县城中学,2006年一人考入北大,有三人考入清华,在2007高考中,山西省文科状元赵永胜落定我校,2008年高考我校捷报再传,达二本线和一本线的学生在本地区的几所中学中,名列前茅,其中一人被清华大学录取。成绩的取得固然与学生本人勤奋、努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注重实践反思和同伴互助的结果。
第三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辉龙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何汉威、傅伟邦、陈文轲、黄海英、何海威 执 笔:罗辉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国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国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的提出,给比较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等等。老
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虽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立足生本教研,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阐明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对策,以及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求“促进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
在理论上,研究的内容有:⑴研究有效的生本学法: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
围,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构建新型的生本课堂。⑵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之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适应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1、何谓“生本教研”、“语文素养”。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它是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主旨的教育。
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
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2、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言语运用,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个根基和原点,通过思考如何唤醒、诱导、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到读写的快乐,感受到言语带来的愉悦和骄傲;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对言语的敏感等方式,力求解决后进生学习困难、学生倾听习惯不好、阅读及写作能力偏低、写字水平低下等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寻找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操作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的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用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
2、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3、用行动研究法对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
4、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认识、体会及外地、外校的有关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科研知识学习,以便让教师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二)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上级对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课题组每星期定期召开课题会议,传达课题组研究计划,指导实验教师制订一周的课题研究内容、目标,使课题研究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融合,整体推进教学工作。
2.坚持定期汇报制度。
在每个学月的下旬,课题组都要组织课题汇报交流,带领实验教师反思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及时调整与完善,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3.及时总结提炼。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加强反思与提炼,反思研究中的得失,提炼研究成果,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论证、设计、启动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
学校领导、教导处、课研组反复进行课题论证,选定课题,形成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正式启动课题研究。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2.申报课题,由市教研室审批立项。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生本教育”及“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料和成功经验。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6.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二)课题深入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开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一)。探索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具体做法,如:抓好早读课,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安排好课外必背文段,以养成背诵的习惯;指导好阅读课,以养成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好作文规范化训练,以养成规范作文的习惯。通过这些做法,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2.开展语文积累与应用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二)。
探索语文积累与应用能力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字词句常规作业,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通过阅读好书活动,加强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加强规范语言的积累;通过周记、应用文等写作教学活动,增强书面应用的能力;通过读报评报、课堂演讲、辩论等活动,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并养成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开展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三)。
在语文“阅读鉴赏”模块和其他模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所探索的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养成的教学策略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步,通过诵读或创设阅读情境,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审美对象;第二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将先前感受到的内容整合为审美形象;第三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领会,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实践审美体验。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探究创新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四)。
结合我班的特点,我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自编自演的活动为主,如:“读报有感”,在课堂上随机读报上的一段新闻,再分别谈谈个人的感想;以“爱”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要求讲出亲身体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活动,要求为给出的案例作出自己的见解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1.制定计划;
2、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3、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修正意见;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5、阶段性实验经验交流会。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论文交流。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第二阶段撰写的论文。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如今已基本上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探索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四大途径:①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在练习中培养;③从写字姿势入手,确保学生有正确的写字姿势;④运用鼓励性评价,在作业中实践良好的书写习惯。
(2)扩大学生识字量的五大策略: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识字提供源动力;②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拓展识字空间;③通过汉字教学帮助记忆使学生触类旁通,如理解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想象记忆等;④充分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培养自主识字能力;⑤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识字。
此外,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目前就识字而言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学生缺乏识字的耐心,学生认字不规范,教师对认字作业的指导过于简单化。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将继续探讨解决策略。
2.发现口语交际教学须联系生活
我们从三个大的层面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1)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其中包括:借助课文内容复述、借助课文内容演说、借助课文内容续编。
(2)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语言情趣。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注意直观,发挥想象,使学生能说。
(3)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掘口语交际的源泉。比如今天是圣诞节,你想对同学说什么?在学小彩金活动中,你是怎样做的?周末你和父母去神光山玩,那里有什么变化?向大家介绍介绍等等。
3.加强听记训练,有利于积累语文资本
镜头一:读报评报时,读报人还未读完,很多同学已各自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至于报纸上后面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怎么样却根本不当一回事。
镜头二:辩论会上,一位学生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另一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还有的学生开着小差,根本就没在听其他同学的发
言。怎么办?
研究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经验:先给同学们讲解听记的重要性,打通思想关,再合理安排听记的内容,讲解听记的方法,形成听记训练常规,引导孩子们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都要有意识地听记,养成良好的听记习惯。
4.通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语文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力求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通过研究实践得出如下经验:
(1)课堂中创造实践机会。使每个学生树立“光想不说不行,光做不听更不行”的意识,放低要求,教给方法,配合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运用。
(2)由课本走向读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①课本为发端,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②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看看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
(3)由课内走向生活,激励参与实践。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校园延于社会。如让学生收集网络、书刊上查阅到的资料信息,并注意积累;记录生活中听到的市井俚语;采集身边的“焦点新
闻”等,而后利用演讲时间,开展“信息交流会”,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吸取,共同完善。
(4)开展活动,提高能力。如让学生办手抄报提高阅读量和版面设计能力;采访家人朋友,把语文课堂搬进社会;开展智力竞赛等语文游戏,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组织社会考察,了解人类和自然,提升综合能力等。
5.加强阅读训练,抓住语文之本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当前的学生阅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①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阅读兴趣的缺乏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②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③不重视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没养成。很多学生阅读纯粹是“读”文句,“一读了之”,没有记忆、积累的自觉性,因而阅读效果不佳,仍然存在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作文根基浅等问题。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策略:①坚持进行课前预习,先行阅读思考。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③读后留疑带动课外阅读。④开展小组一体共读书。一个小组几个学生共读一本课外书。读完后,每个学生出一张读书手抄报,各写一份读后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起感受阅读的魅力。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文段诵读、自编演说、创办手抄报等。
6.探索习作之法,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面对这个难于达标的模
块,实验的一线教师毅然知难而进,探索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1)加强原始资源的积累,增加写作素材。①积累好词佳句,储备词语资源。②鼓励读范文,并增强交流,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③加强对修辞技巧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审美情趣。
(2)巧用储备的素材,激发写作欲望。①在阅读中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②及时捕捉生活情景,创写心里的感受。
(3)及时引趣,设计习作任务。①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堂课上,如对课文续写、改写都是良好的载体。②课外训练让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习作同步练》、《少先队员》、《红树林》、《文峰塔》都是作文训练成效显著的读本。③让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通过反思梳理思想、提升表达能力。
7.合理评价,师生共促提升
正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评价环节一样,恰当的评价十分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恰到好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利用意见评价箱进行评价,通过大家在意见评价箱上互相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增强的严格要求自我的意识,每一个字、每一笔划、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要细细斟酌,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字斟句酌中得到提升。
经过实验研究,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综合运用能力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实验教师的语文素
养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课题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性,为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摸索出较为科学的规律,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九、存在问题及设想。
1、由于过去课题组老师较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我们是第一次负责这样的课题研究),所以许多方面都是边探索边研究。再者,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实验严格说来,只能算是探索性实验,即属于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没有随机分派被试,缺乏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不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
2、因为课题组老师本职工作都很忙,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及业余时间进行。光是进行课题理论研究及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感觉时间比较仓促,真正意义上说,我们的课题还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3、通过实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实验的过程及理论还不够完善,为使此课题实验更加趋于成熟,成果更加显著,我们课题组成员将继续对本课题实施延伸性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附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钱理群,《当老师真难真好》,2012年广州大学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活动(网上报告厅);
4、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014年9月撰稿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葫芦岛市二高中历史课题组 2014年9月28日
课题名称: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
自历史组申报的《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校级课题批准立项以来,全体历史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了课题研究,并按照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课题研究已进入课题总结阶段。现在就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和取得的主要经验成果,做个总结。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且大都是国外互动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教育的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网络技术引起的教育变革,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堂教育教学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模式。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信息化环境下互助教学模式可以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互动功能。有鉴于此,本课题小组作此研究,希望能为高中历史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尽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标
目的是为了发挥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挥和潜能开发。
三、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教育实验法。将实验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加以理论的指导,观察他们的行动,得到准确的信息来反馈研究的成果与明确研究的进度。
2、每学年有一次阶段总结、展示。对于研究的成果,我们要及时地总结,及时地反馈。以明确下一期的研究步骤。
3、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将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收集后加以研究,以确定研究进程。
4、实验成果以论文和实验报告、课件成果等呈现,并请有关专家进行评价。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小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涵义;
2、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4、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历史互动教学几种模式的构建;
5、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五、创新之处: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六、研究过程
1、调查分析阶段(2014年3月—2013年5月)根据研究的需要,开展葫芦岛市二高中高中历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问卷分析、葫芦岛市二高中网络教研平台、师生互动平台调查分析、葫芦岛市二高中信息化环境下互助教学模式调查分析,写调查分析报告,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资料积累。
2、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5月一2014年7月)现代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服务于教学实践应用。通过重新拟定教育教学管理要求,从教学设计、手段运用、常规检查、课题研究等方面分别拟定量化考核标准,根据新课程理念,对教学设计模板进行重新设计,帮助教师对借鉴的教案进行再分析、再思考,增设学生分析和教学理念等设计体现。撰写高质量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录制课堂实录,写出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3、提升发展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定期对教学准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后反思等方面进行随机
检测评价。帮助教师信息化手段进入自觉运用阶段。努力引导教师摆脱低效劳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引导教师创造性的教学。
4、分析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
总结经验,编辑《研究成果汇编》,全面进行鉴定,编写《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研究报告,结题。
七、工作分工
课题负责人: 代惜春
课题材料汇编:陈淑芬、付桂艳、孔晔、郎光环、代惜春 学生调查、座谈会:孔晔、代惜春 课堂实录:,郎光环
八、预期成果
葫芦岛市二高中高中历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葫芦岛市二高中网络教研平台、师生互动平台调查分析报告 葫芦岛市二高中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调查分析报告 优秀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优秀高中历史课件、优秀论文,优秀高中历史课堂实录 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中期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结题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阅读
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理论水平大大提高,撰写了多篇教学随笔和论文。并且,我们结合实际教学实践,精心设计教案,成功开设了多节历史活动课。这一切都对以后的历史活动课教学乃至整个历史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得到学生的认可:活动课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社会打好基础。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使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学本”。活动课考查知识和考查能力并重,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无论课时再多么紧也要安排一定的活动,如表演活动、辩论活动,有条件时还组织学生进行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编演历史剧等等,从而把课文内知识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展。这样就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为“探究型”,不再像过去一样一步步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知识储存量增加。学生开始学会把活动与探究课的知识迁移到平时的常规课的学习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搜集资料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十、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1、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历史课题组所有历史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活动任务,提高了教学教研水平,但是课题研究才刚刚起步,经验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还没有全面深入展开,教学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因此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2、教学观念和方法还没有彻底改变,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探究性活动课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充分应用
3、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比较繁重,历史活动课只能局部开展。
4、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此也就不能彻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