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08:0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石林彝乡“土八碗”探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石林彝乡“土八碗”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和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又形成其各自不同口味的“八大碗”。例如天津八大碗、陕西八大碗、满族八大碗、白族八大碗、清真八大碗等等,从制作方法和口味方面都形成各具特色的特点。我省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息在这里的各民族所世代沿袭的菜肴就是滇菜的源和流。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餐饮文化,各地也形成各具特色的“八大碗”,例如白族八大碗、滇东北八大碗等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借助旅游业都在不同程度的宣传自己地方的特色菜肴,介绍各地特色的地方风味的资料也很多。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提到民族饮食的相关资料。然而,将地方特色菜肴渗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的还是比较少,尤其是将地方风味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让其成为地方风味的传承人,这一教学模式,还几乎没有先例。

2、我校有着32年的职教办学历史,旅游专业也开办了多年,近年来又增加了烹饪专业。旅游专业和烹饪专业毕业生将有一大批从事本地的旅游和饮食服务行业,对于我校烹饪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在我县饮食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本土菜肴知识及技能教育教学势在必行。自我校烹饪专业创建以来,所使用的教材一直都《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是国家的标准化教材,缺少地方性和实用性。泛泛的按照职教统一教材进行教授,学生学习范围较广,针对性不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职教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三农”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与实践,针对职业学校存在的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这一职能,面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尊重实际需求;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的这一要求。我们提出:利用石林彝族乡土菜系这一资源,将彝族“土八碗”渗透到烹饪专业的实作课程中,并将其内容作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旨在扩大对彝族“土八碗”的宣传,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校烹饪专业的乡土教材资料。同时,对于担任烹饪专业课的教师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和提高。

正是基于家乡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教育资源,《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我们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教育资源,将家乡独特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整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全新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们旨在通过研究,能从我县实际出发,利用乡土化资源,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专业教学培训,又能为烹饪专业学生接受的蓝本教材。并以此为教材开展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将我县彝族的特色菜品进行推广,增加我县的旅游文化内涵。

1、通过研究,可以将石林本土菜教授给烹饪专业的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其发扬光大,让学生成为石林“土八碗”的传承人。

2、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将本土资源渗透与探索运用在教学实际中也顺应近年来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课改中突破知识授受的《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核心概念——乡土菜系。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利用本地所特有的物产,制成具有鲜明乡土特点的民间菜肴流派。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及乡风食俗的底蕴,具有当地民俗民风的特色菜肴,就地取材,讲究顺其自然,妙物天成。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

2、核心概念——石林彝族“土八碗”。是以猪肉为主做出来的八种菜品(红烧肉、酥肉、粉蒸肉、小炒肉、凉白肉、爆皮子、千张肉、砣砣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石林本地杀年猪、吃年夜饭、红白喜事宴请亲朋时的代表菜。从制作工艺而论,它所使用的原料烹饪方法以及饮食方式都具有鲜明的彝族本土特色,深受本土民众的喜爱;从价值而论,“土八碗”铭记着石林悠久的地方历史痕迹,蕴含着深厚的地方文化精神,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情,凝结着地方民众生活的智慧。

3、核心概念——运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研究彝族“土八碗”并将其制作方法教授给烹饪专业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将石林本土菜教授给烹饪专业的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其发扬光大,让学生成为石林“土八碗”的传承人,而且将本土资源渗透与探索运用在教学实际中也顺应近年来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课改中突破知识授受的教学传统,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在我校的烹饪专业学生中进行实践研究乡土教育资源即本土化的各种教育资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本乡本土的地域《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及相关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人本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即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不是靠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从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4、“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5、课题组的具体实际情况

我校旅游专业的教师从2005年以来,就开始对石林乡土文化研究做了很多探索,特别是彝族文化方面,过去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具备一定的经验和课题研究的条件,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多为从事多年职教工作的专业教师,并且都取得相关工种的技能资格证,成为目前职教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其中,杨林昆老师98年毕业于昆明大学旅游系烹饪专业,有较强的烹饪理论功底。还取得国家二级中餐烹调师资格证书。自我校开设烹饪专业以来一直任烹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对川菜及滇菜的学习和研究,对石林乡土菜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能力;陈丽萍老师03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食品专业,擅长于面点制作,对食品营养较有研究;蒋鹏飞和姜毅红两位老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旅游理论知识,且多年从事旅游专业的教学工作;其他两位老师都具备较强的课题研究工作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针对我校自创建烹饪专业以来,所使用的教材一直都是国家的标准化教材,缺少地方性和实用性。课题研究的实施,可以促进我校烹饪专业教师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砺练和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指导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实训活动,以求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结合旅游专业和烹饪专业学生服务本地经济的这一作用,有利于建立和拓展我校的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坚持走产校结合的路子,增强我校的办学活力,提升我校的办学声誉

四、主要观点

1、我们选择《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主《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要基于家乡的独有资源,包括彝族文化、红白宴席、过年吃杀猪饭、人情风俗、历史积淀等十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师生在各种场合学习的意识,从而多方面提高师生的认知与能力。

2、“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教育 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于教于乐,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帮助职高生树立自信心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1、立项之前的准备:(2014年11月—2015年2月)

2014年11月13日接到昆明市教科院的《关于做好昆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校烹饪专业的认知度;烹饪专业学生对我校目前烹饪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学习并推广乡土菜的积极性;我县知名餐饮企业对我校烹饪专业开展乡土菜课程的认同度。另一部分搜集我县乡土菜的探究与开发现状,乡土菜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中制约的因素以及推广乡土菜进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

2、初步实践阶段(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

经过初步调查,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本次课题的核心数据:广大学生家长及我县的知名餐饮企业,对我校在烹饪专业中开设乡土菜的烹调制作极为感兴趣;学生对乡土菜的学习兴趣也比较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邀请云南省职业学校兽医专业名师兼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张聪老师、本校校长李伟才、副校长陈永平及教务处处长孙绍波以及本校其他课题组负责人共同出席我们的开题论证会。会上张聪老师对我们的课题从选题的背景、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运用的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都给予的指导,副校长陈永平老师则从乡土菜的范围做了界定,孙绍波老师从我校的办学理念“礼貌、传统、劳动”的六字办学方针诠释的“乡土菜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传承了我们彝族先人留下的古老的烹调方法,同时为我们的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做了详细的指导。

(三)、具体实践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月)

1、蒋鹏飞老师在烹饪专业学生理论课上讲述《土八碗概述》

2、杨林昆老师负责将酥肉、红烧肉、千张肉、砣砣肉、粉蒸肉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学生。

3、陈丽萍老师负责将凉白肉、爆皮子、小炒肉的制作方法教会学生。

4、每月一次的课堂教学互相探究活动,并及时对课堂效果进行反馈,达到研究主题的要求。

《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5、每月一次活动总结,并及时收集相关资料,为课题的结题奠定基础。

6、对课堂活动进行了实录,制作成VCD,并组织全体成员对其进行再观摩,在探究。

7、课题组成员撰写了课题研究个案、例案、论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最后经过课题组的审核、推广交流。

8、由杨林昆老师对 2.教育在乡土资源上生根发芽,学生在乡土教育中茁壮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的引领,加深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陶冶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开发乡菜土资源,丰富了学习内涵,达到了传承乡土、熏陶情感、提升能力、塑造形象、发展经济的目的。3.明确了开发基本原则,形成了校本教材体系。

我们在挖掘乡土菜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我们感觉到:校本课程开发必须首先解决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开发?为什么开发?怎样开发?只要抓住这几个基本的关键的问题,树立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开发目标以人为本、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乡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4.激活了学校办学潜能,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

开放性,体验性,主体性,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综合实践课教学只有在这些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实效。重实践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乐于实践;强调实践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性,让学生善于实践;尊重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让学生敢于实践。

(1)解决了我学校“缺教材”的办学难题

本次乡土菜研究过程中收集形成的文字材料补充了烹饪教材中的大统一的问题,为今后编写教材打下了基础。(2)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由于本地区的乡土教材讲的是家乡本地的历史,自己“身边”的特色菜品(有些菜品许多学生曾亲自品尝过),传统特色文化艺术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内容,所以这些课程和教材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激《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了他们参加听课,坚持学习的兴趣。(3)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位。

(二)形成了可喜的物化成果:

1、教师相关论文7篇;

2、《土八碗概述》介绍课件1份;

3、土八碗制作资料若干;

4、教学案例若干;

5、形成了《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报告;

七、思考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全面;研究的目标性不够强,随意性较大,研究的深刻性不足;如何更加有效的促进各类乡土教育资源的整合等;课题研究的硬件设施落后以及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如何正确处理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的时间冲突;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如何进一步适应地方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使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起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位。作为农村职业教育中心,把“乡土文化教育”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突破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对于引领学生认识民族文化传统,走向经典人生,培养深厚的人文《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素养大有裨益。

八、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1、由许艳萍全面负责,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工作,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报告,编写研究成果集。

2、由陈立蓉、姜毅红负责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报告的撰写。

3、由蒋鹏飞负责乡土菜理论课的讲解

4、由杨林昆、陈丽萍两位老师负责实训课的内容。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石林彝族自治县志社》 云南民族出版,1996年11月

第二篇: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河南省桐柏县幼儿园

内容提要:优秀的民间传统游戏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优秀教育智慧的结晶,它赋予了鲜明的区域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可是,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许多民间游戏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导致了民间游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为此,我们对民间游戏进行了开发、创编,挖掘它的教育娱乐潜能,让它继续为幼儿教育服务。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优秀的民间传统游戏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优秀教育智慧的结晶,它赋予了鲜明的区域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高科技的电子玩具的出现,使许多民间的乡土游戏随之悄然流逝。许多生动有趣的民间游戏逐渐退出了孩子的生活,不再为幼儿所熟悉,如“老鹰抓小鸡”、“跳竹竿”、“石头剪子布”和“金锁和银锁”等。这些游戏,往往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贴近幼儿,非常适合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是,由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许多民间游戏被教师和家长所忽视,导致了民间游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对幼儿游戏提出了新的要求,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发展幼儿的多种功能,寓教于乐。但广大幼儿教师由于时间、精力和水平的限制苦于编游戏难,而现有的游戏又大多内容单调不能适应现代幼儿发展的需要。而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的民间游戏正是这一空白的填补者,并有以下的突出优点:一是民间游戏具有易学、易会、易传的特点;二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活泼、节奏明快、语言朗朗上口;三是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简便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限制;四是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十分简便,便于老师制作,甚至不花钱也能开展幼儿民间游戏。为此,研究它就是要对民间游戏进行开发、改编、挖掘它的教育娱乐潜能,让它继续为幼儿教育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的搜集、开发、改编、创新及实验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幼儿乐于参加游戏的习惯,锻炼幼儿体质,增强各器官功能,开发智力,增进友谊的目的,使更多完整的民间游戏可供幼儿园教师参考使用。

三、课题的界定

所谓“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就是以民间游戏调查、收集的游戏理论为基础,将民间游戏改变或创编成适合当今幼儿发展的游戏。

四、研究的内容

1.对民间游戏的搜集、整理、分类的研究;2.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和创新的研究;3.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

五、研究重点及预计突破的难点

采用“求新与求活”的策略,把留存在民间的乡土游戏引入到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让民间游戏的价值得到很好的拓展。补充和丰富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本课题将在理论和专家的指导下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民间游戏的搜集、整理与分类;民间游戏的改编与创新;民间游戏的运用。

六、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园大二班、大三班、中一班、中二班、中三班、小二班三个年龄段共六个班级全体幼儿及家长。

2.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采用访谈法等对民间游戏的种类进行调查。

②文献法:本研究将搜集大量的有关民间游戏的书刊来丰富民间游戏的种类。

③行动研究法: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及时诊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反思幼儿行为的产生及背后原因,不断调整指导策略解决问题。

④观察法: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分析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3.研究步骤:

课题实施周期:2008年1月——2009年6月

(1)准备阶段(2008年1月——2008年4月)

①理论学习、召开座谈会、更新教育观念,使本课题组成员明确教研意义。

②本地区民间游戏开展情况的调查、座谈、收集分析相关资料。③收集、制作民间游戏所需的器械、材料等。(2)实施阶段(2008年5月——2009年4月)

①把收集、筛选、整理得到的民间游戏,充实到课程的内容和一日活动中去。

②对民间游戏进行设计、改编、创新和运用。(3)总结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①汇编《桐柏县幼儿园民间游戏集》。

②整理民间游戏开展过程中典型游戏方案、案例,形成专集。③撰写研究报告。

七、民

究的成果

(一)民间游戏的搜集与运用 1.收集民间游戏。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各乡镇、村和县城,对民间游戏进行社会调查,对家长发放民间游戏家长问卷。此项工作,得到了广大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收回社会调查140份、问卷调查130份。我们还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不断来搜集一些优秀的民间游戏,不断充实和丰富我们的民间游戏内容。

2.创编民间游戏。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和初步的设想,将这些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了初步的各年龄段游戏方案,并结合本园实际,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搜集,大胆进行创编,使民间游戏充分发挥了其教育价值。

3.运用民间游戏。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收集来的民间游戏,一定要经过大家的实践操作,才能知道是否符合幼儿,是否对幼儿的成长对教师的发展有帮助。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重点做好这一环节,将初步形成的各年龄班民间游戏内容在各年龄班推广使用,融合到了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工作:①各班依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考虑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情况和季节等因素,制定本班民间游戏活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实践资料的收集,如:开展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案例分析、谈体会和反思等等。这些材料的收集,既为教师研究经验总结提供了实践依据,又为形成我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游戏活动方案提供了第一手的实践资料。原有的各年龄班民间游戏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不足,通过一阶段的实施后,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一起商讨,现正在进一步的实施研究中。为了更好的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我们教师亲自参加民间游戏,和幼儿一起玩、体会游戏的乐趣,也为指导幼儿开展游戏奠定了基础。②在研究内容“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民间游戏的研究”这方面,为了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我们利用自然资源创设活动室,如:稻草绳、稻草、山野草造型,民间工艺,鞋垫、壁挂、鱼、旧草帽、布、麻绳等使活动室充满了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另外,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游戏器材,各班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加以改造、创新,并很好的运用到一日的游戏活动中;利用集体游戏和分组游戏等活动,丰富幼儿的游戏器材,从而使教师形成了一些自制游戏器材的经验。③结合研究内容,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课题组成员开展了有关课题内容的方案设计和研讨,初步形成了一些适合年龄班推广的比较成熟的游戏方案。

(二)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除了我们需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感知能力,活泼开朗的性格等,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协调组织合作竞争等素能。课题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在全园的推广和实践,对幼儿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协调发展,对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对幼儿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的性格,对幼儿形成友爱、和谐、合作的社会性的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现实作用。

(三)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强 教师研究积极性得到提高。通过对课题《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的实践,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断增强,大家认为此课题操作性强。课题的操作思路立足于本园实际,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健康发展出发,把课题研究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们感觉有着手,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都能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课题研究的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民间游戏的选编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由于民间游戏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因而必然反映着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使得原有的民间游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可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有的甚至夹杂着一些不健康、不安全的内容,因此需要对搜集来的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并对幼儿具有教育意义。例如,游戏《砍白菜》,原游戏中的动作是用手掌“砍”在幼儿头颈处,这种动作不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我们的“砍”的动作改在幼儿的脚跟处,这样更贴近生活实际,也比较完全。又如“捉鬼”游戏,其中的“鬼”不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我们就把“鬼”改为“影”,这样既科学又不会影响游戏的趣味性。

2.娱乐性原则

娱乐是游戏的生命,任何游戏失去了娱乐性,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最终将被幼儿所抛充。因此,在选编民间游戏时必须把其是否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使游戏的内容、玩法、规则等都具有娱身、娱心的功能。具有较强娱乐功能的民间儿童游戏一般应是: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动轻松,并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具有娱乐功能的游戏也必然是幼儿能积极参与到其中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最能满足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如“过家家”的游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行动,在游戏中边玩边吟唱,始终处于积极的愉快情绪之中。有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对于现代要求娱乐性较高的幼儿来说,玩起来并不那么有趣,需要教师在内容、形式和玩法等方面进行改编,以重新焕发起它们的生命活力。如“踩高跷”游戏,幼儿拽着绳子,踩着高跷走来走去,时间长了可能会觉得单调,我们进行了改编,增加走法和儿歌,使游戏的趣味性和活跃气氛增加。

3.时代性原则

有的教师把民间游戏误以为传统游戏,认为其内容、玩法都是“过去的”。其实,民间游戏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它要不断反映时代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有一层含义,一是要求不断增加反映时代内容的新的游戏,如“接龙歌”游戏,就是要把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游戏中表现出来。二是要求不断赋予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更适合现代孩子的需求和实际。如玩“跳格子”的游戏,按常规、小石块所放的那一格必须空着,不能跳,现在经老师改动后,幼儿采用了新的玩法。

(五)民间儿童游戏的组织策略 1.游戏开展的随机性

民间游戏的开展应体现其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体现在它的开展一般应不受时间、空间、材料及组织等条件的限制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及灵活性。民间儿童游戏的开展不要求有整段的时间,无论何时,只要幼儿愿意都可以自由玩耍。根据我们的经验,下面四个时间段较有利于幼儿玩民间游戏,一是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穿插玩民间游戏,如玩“开火车”、“丢手绢”、“转圈”等以巩固动作为主要目的游戏。二是自由活动中玩“剪刀、石头、布”、“打弹子”、“捉老鼠”等以训练小肌肉动作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游戏。三是在区域活动中玩“翻图片”、“接龙皮影戏”、“东西南北”等以发展幼儿智力、语言的游戏。四是在过渡环节的零散时间玩“翻绳”、“点豆豆”、“猜拳”等简单有趣、便于收拢的游戏。总之,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时间允许,都可以玩民间游戏。民间儿童游戏的开展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房前屋后、活动室、走廊、操场、楼梯转角,只要是安全的地方都可以组织幼儿玩耍。民间儿童游戏所需要的材料是较为容易采集的东西,如香烟盒、木棒、酒瓶盖等。在开展的时候应引导幼儿就地取材料,到日常生活中去选取。民间游戏的组织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时需要教师统一的组织,有时则是几个孩子自由地凑在一起商量好游戏玩法,便自如地玩起来,无需成人的指导。

2.游戏开展的针对性

民间儿童游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玩法各不相同,规则难度也不一样。因此,在组织幼儿玩耍时,应考虑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应有针对性地组织与开展,一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发展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以幼儿动作发展为例,小班幼儿的大肌肉动作正处在较迅速的发展时期,我们开展了“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等旨在提高大肌肉动作机能的游戏。中班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快,我们选择的游戏则有助于训练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如“抽筷子”、“抓石子”等游戏都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大班幼儿动作的力量、复杂性、灵活性发展较好,我们就开展了如“玩陀螺”这样既需要一定的技巧又要求幼儿手臂具有一定力量的游戏。二是针对同一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选择不同内容的民间儿童游戏,提出不同的动作要求和不同的游戏规则,提供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玩具或替代物,随时调整游戏的难易程度,以使每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如“接龙”游戏,玩法是统一的,但不同能力的幼儿在排列小布球的的要求上可以不同,有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有的则是两个两个间隔排,有的甚至要求他们三个三个排。3.游戏开展的指导性

在幼儿园开展民间儿童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民间游戏是民间流传的,儿童都懂,让他们自己玩”的错误观念,树立既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理念,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儿童游戏的观察、支持和引导上。首先,通过敏锐观察,捕捉游戏中的各种信息,判断儿童对游戏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不断完善游戏的玩法。如幼儿在玩“摸瞎”游戏时,我们发现幼儿乱追乱跑,躲得很远,使眯眼者无从逮捉,而眯眼者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睁开眼偷看,这就使游戏不能达到设计的目的。于是我们启发幼儿给游戏增加了辅助材料——面具或布条,让捉人者戴上面具或蒙上布条,规定没有蒙眼的幼儿不准跑出指定范围,同时为游戏配上儿歌,这样不仅丰富了游戏内容而且使游戏更加有趣,更能达到设计的目的。其次,采取灵活的指导方式,拓展游戏内容,促进儿童游戏不断深入,我们采用的指导方法主要有参与式指导与启发式指导二种形式,参与式指导是指教师作为儿童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通过情绪、态度、语言和行为对儿童的游戏施加积极的影响。如玩“捉老鼠”游戏,幼儿对怎样把手帕折成一只老鼠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游戏,拿出一条手帕和他们一起讨论折法,并一步一步折起来。这样通过平行活动,对折老鼠的方法给予隐性的示范,促使游戏得以展开。启发式指导是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的方式,启发儿童思考,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游戏的进程。如玩“扔铜币”游戏,幼儿站在起始线上,朝前方掷铜板,比比谁掷的铜板远,但由于高墙太近,掷出的铜板反弹回来,决不同胜负,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重新设计规则可否决出胜负”等,幼儿议论开来,有的说场地太小,被墙堵住,有的说我们比一比谁掷出的铜板反弹后离墙最远,有的说反弹后离墙最近也可以,同样可决出胜负,有的说……,一个游戏的困难在问题的启发下,在儿童的思考中得到解决。

八、民间游戏的最佳绩效 我们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研究课题,每一项活动,教师都亲自参与尝试,和孩子们、家长一起互动,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收集整理民间游戏集三册(分别为游戏类、图片类、理论类),创编了《桐柏县民间游戏集锦》一册,组织的三个民间游戏活动分别获省级一、二等奖和市级二等奖,收集活动实照160余张,撰写的论文分别在省、市获奖。课题组长李道玲老师撰写论文《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和谐发展》获省三等奖,论文《浅谈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应用》获市二等奖,论文《回归生活,给孩子播下本土文化的种子》获市一等奖;创编的民间游戏活动《猫捉老鼠》获省一等奖;该教师还被授予县教学能手称号。成员:业务园长许玉菊撰写的论文《民间游戏与幼儿的发展》获省二等奖,同时获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张春红老师撰写论文《论民间游戏对幼儿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获省三等奖;论文《为现代幼儿提供民间游戏》获市二等奖;刘彦萍老师撰写论文《让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获市一等奖;李艳红老师撰写论文《浅谈民间游戏的社会性教育价值》获省三等奖,创编民间游戏综合活动《好玩的丝巾》获省二等奖。靳古彦老师创编民间乡土游戏活动《我是小兵》获市二等奖。王明平老师撰写的论文《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游戏的快乐》获市一等奖。

九、课题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民间游戏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急待开发、利用的宝贵的教育资源,为了不让民间游戏流失,为了发挥民间游戏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广大教师应对民间游戏进行挖掘,筛选和整理,使这一宝贵资源得以传承下来。同时,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民间游戏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有它的生命力,因此,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特色和幼儿要求的现代民间儿童游戏,使民间儿童游戏这一朵传统文化之花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二)注意勤俭与投入的相合

民间游戏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的游戏,对于一些经费较紧张的幼儿园来说,不失为一种“勤俭办园”的好办法,尤其是对于广大的郊区和农村的幼儿园来说,开展民间儿童游戏,有助于缓解它们园舍、场地窄小及教玩具不足的矛盾,为幼儿园节约大笔经费。当然,我们在倡导勤俭节约的同时,也不能此为借口而减少对开展游戏所作的投入,毕竟游戏经费的投入是开展好幼儿园游戏的一个重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在经费许可的范围内应拨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游戏的开发、开展及教玩具的投入上。

(三)注重民间游戏与其它游戏的相结合

民间儿童游戏的民族性、娱乐性及开展的随机性、玩具应用的简便性等特点,使它们具有独特的开发与运用价值,是其它游戏类型所无法替代的,要求我们必须给予重视、充分挖掘它们的教育潜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与其它游戏类型结合,优势互补,灵活使用,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工作规程》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浅说》孙维胜 4.《学前游戏论》丁海车

5.《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上海托幼》《早期教育》

课题组成员 组长:李道玲

成员:许玉菊 张春红 靳古彦 刘彦萍 李艳红 王明平

第三篇:简笔画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

简笔画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横沟中心小学

石 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简笔画是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1991年国家教委教师8号文《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提出,基本功能训练是现阶段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专业化是当前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教师的专业标准包括专业的知识、技能、专业的训练、专业的道德、专业的组织和职业自主性等。其中, 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专业知识、技能标准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和核心。一般来说, 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是需要在长期的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和增长的, 而作为专门培养职业教师的师范教育, 应在其教育过程中, 为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能力基础, 形成一定的能力结构, 即我们常说的教师的基本工作能力。教学简笔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体现师范教育鲜明的职业特点。作为师范生三项基本功(普通话、粉笔字、教学简笔画)之一的教学简笔画, 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 为教学服务的一种绘画形式,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

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预先设置框框让学生往里钻,整堂课围着问题转,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教学主体学情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精心设计,选择恰当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研究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便会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投入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会变的枯燥无味。由于低年级学生尚处在幼儿向学生过渡时期,其认知特点主要依靠于视觉,所以,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要让他们在课堂上保持四十分钟注意力,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应该说,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很有儿童趣味性,教师必须通过生动的教学,发挥学生的相象,充分挖掘教材的情趣,把课上的生动活泼。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增强形象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运用简笔画辅助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儿童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系的, 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这就是说, 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此,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用图画的、音乐的表现手法显现直观, 在学生面前再现课文描写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运用简笔画还可以激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现代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观察思维,理解语言所产生的情境。而作为插图的延伸,简笔画以其生动、简洁、传神、明了的特点,深受小学生喜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简笔画更具非同凡响的魅力。

(1)丰富教学语言。简笔画能丰富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表达方式,既拓宽了教师传递信息的渠道,也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2)活跃课堂气氛。许多教学内容,教师一旦用生动有趣的简笔画在黑板上传达其意,很容易形成学生的视觉兴奋点,课堂气氛因此而变得十分活跃。这种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消除其学习疲劳感。

(3)化解教学难点。教学中有些难以言喻的抽象概念和头绪纷繁的复杂难题,教师仅用口头语言往往说不清、道不明,倘若运用简笔画进行直观教学,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化复杂问题为简单图式,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不但会使许多难点迎刃而解,而且还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在课前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又设计出视觉形象,在课堂上娴熟自如地运用简笔画,这样就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不仅为学生铺开了一条通向知识的道路,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一份钦佩和敬重,增添教师的人格魅力,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5)节省教育资源。一只粉笔在手,教师便可妙笔生花。在多媒体设备配置不到位的学校,简笔画辅助教学的作用尤显突出;即使到位的,寥寥几笔传神的图画亦可使教学锦上添花。

二、研究理论依据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人的感官是知识的入口处,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简单的较为形象准确的图形辅助教学,往往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简笔画由简单的线条组成,制作起来十分简单方便,图画内容简单易懂。

语文教学曾经有人做实验发现:儿童从视觉获得的信息3小时后只能80%,从听觉获得的信息3小时后只能记住60%,3天后只能记住40%;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3小时后就能记住90%,3天后也能记住75%。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倘若单单靠老师的领读和录音磁带的帮助,是很不够的。学生往往只是当时能强背下来,课后不久便会遗忘。而简笔画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予简笔画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画下来的图画,比起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因为简笔画这种形式,它简练,概括,直观,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物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了直观的形象,对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与事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1、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简笔画的设计与运用原则

2、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简笔画应用的注意事项

3、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想要使用简笔画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认真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可以利用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按照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和重点,合理地设计情景和构图。图的数量、位置及板书的安排,都需要经过周密的思考。决不可上课时随心所欲。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有过硬的简笔画功底。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研究问题和对象确定后,要广泛的查阅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力求从文献中了解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观点和结论、他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他们碰到的问题以及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个案研究法: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个案进行研究,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封闭与开放、守旧与创新的实质性的区别,探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与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确定英语教学中运用简笔画的有效性。

3、教育实验法:把简笔画教学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再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比较,提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客观规律,从而为研究的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

4、调查分析法:通过对学生学习英语现状的问卷调查,个别访问以及学习效果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实验的研究实际进展情况,并对课题的研究过程进行调整。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①、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多方查阅有关的理论与资料,确定课题研究内容。然后,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搜集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成果及需要吸取的教训,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②、建立课题组,确立课题组核心成员及分工。

③、构思设计课题论证报告,完成课题研究的申报工作。

4.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分析。(见附录1)第二阶段(2011年4月—2011年9月)实践探索

①、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引导教师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并构建以课题核心组成员为首的课题研究。

②、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带领教师开展简笔画教学的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各自在教学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发现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改进,使课题实施与课题研究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第三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深入研究:

全面开展深入研究,课题组每位成员在校内开一节公开课,采用简笔画教学进行授课。

第四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课题结题: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课题的结题研究报告。

五、用简笔画教学的案例片段

《林海》中第二段将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作比较:“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为了理解句意,也可以用简笔画比较,见图5。

《田忌赛马》中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句话是文章理解的难点。图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因由。

再如《月光曲》中写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的那一段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如何去突破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训练的:把皮鞋匠的联想概括为三个层次:

(1).月亮升起,海面平静;(2).月亮升高,穿过微云;(3).月亮高照,风起浪涌。

把这三个层次配上简笔画(见图9),再通过朗读,感受意境,加上教师点拨,归纳出皮鞋匠联想的三个画面内容分别表现了不同的乐曲内容:“徐缓清幽”---“逐渐增强”---“激昂有力”,乐曲的变化反映了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同情---激动。

六、保障措施

1、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成果。

该课题组的5名核心成员,由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组成,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近几年来,这些同志在县级以上交流、获奖、发表的论文有20篇,10人次在县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课题组绝大部分同志多次参加过我校的“十五”“十一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有着参与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实力,在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2、完成实验的保障条件

一直以来学校秉承“科研兴校”的理念在发展。多年来,我们积累的大量的阅读教学经验,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生成阅读教学的资料。

学校硬件设施达标,学校有教学大楼、校园网,配有专门的图书室,订有数十多种教学杂志,并有专门的阅览室,图书室藏书35000册。学校为课题研究预算了专门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经费保障。

我校领导历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由校长具体指导,本课题由教科室、校长室具体协调。学校将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给予课题组大力支持。建立机制,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科研基本功,但为了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仍然将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研究教师的素质,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七、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1、杨东升:论文《用童语涂鸦词语的空白》获省“教海探航”三等奖;论文《用童语涂鸦词语的空白》获省师陶杯三等奖;论文《阅读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获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2、石娥:论文《净化心灵 学会做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德育渗透策略》获市“五四杯”一等奖;论文《从“教化”到“内生”:“差生”自我认同的个案研究》获市“五四杯”三等奖;论文《简笔画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获省二等奖;

八、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虽然是低年级的教学,但涉及的方面颇多,它要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它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它还要涉及到广大的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富于个性的、变化着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简笔画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处在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的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坚信: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该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合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2012年4月

第四篇: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在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际,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新课程的使用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实施新课程的良好环境,同时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发展新课程的启示。《幼儿园课程指导》指

出“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幼儿园课程指导》的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的园本化过程,如果僵硬地、原封不动、静止不便地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无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及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的课程是缺乏生命力的。

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求知需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活动应该围绕幼儿周围的世界展开,这样有利于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运用,知识得到升华。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所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我们不能拿着教材向孩子讲解海洋水族馆,尤其对我们农村的孩子,而放弃孩子正在用心观察着的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把孩子从他感兴趣的世界里硬拉出来,是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农村有广阔的自然资源,农作物、动植物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都是孩子探索的积极对象。于是《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在我园启动了。

我们开展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是要改变现在正在试用的新教材的部分内容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新教材的部分内容的确与农村教育的实际结合得不够,向远离农村的城市的孩子讲述野菜、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桑园鸡或者向远离城市的农村的孩子讲述雄伟建筑、海洋水族馆,那就只能是指着教材的说教。在棉花雪白的九月,在稻谷丰收的十月、在野菜飘香的三月,在桑树碧绿的五月,我们的孩子不时被田野上传来的“轰隆隆”的收割机声所吸引、在挖野菜采桑葚中所沉醉,孩子们追逐着收割机奔跑,扎稻草人玩,在玩的过程中,对稻谷的生长成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好奇,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无公害大米》,并尝试着对此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食用的米饭是新埭的特产,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对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而且农业生产使用的现代化机器减少了农业劳动量的付出,从而萌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于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成了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

在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我们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理念越来越明了了,教师不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能结合季节和环境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这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新课程的理论真实地体现了出来。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幼儿园的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教学发展到90年代的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应该“跳出”幼儿教育的圈子,从更广阔的视点来审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课程规划和设计是研究的过程,课程的实施是实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是在校园里发生的,是在研究和实验中发展的,也是在实验中得到论证和检验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者,而且儿童具有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演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适应儿童本能和天性的课程和教学便是强调“经验”价值的课程和教学,因而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主题活动的选定和活动设计基本顺应了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从儿童发展需要和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中提取的活动内容进行的教学设计。但每一种课程总有它的局限性,在《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参考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本园及地方特点,选择了几个符合季节特点和地方文化的主题活动,建构园本课程活动内容,生成了《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野菜》、《桑园鸡》这四个主题在大班四个班进行实施。

通过主题活动的生成实施,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研究环境,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活动方案,并以此促进教师个性特长的再发展,再在将各个主题活动串联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整合。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有效利用了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各个主题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所提供的民间教玩具又成为区域活动中幼儿感兴趣的玩具材料。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新埭镇中心幼儿园大班园本课程活动设计。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运用乡土课程资源,为主题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

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把新信息、新成果等整合到

教学内容中去,新课改理念主张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发掘与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也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与满意度。

新埭属江南鱼米水乡,具有特有的乡土文化资源,为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实施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资源。

1、采集和运用自然物资源,以丰富教材内容。

将自然界显现出来的有利资源运用到主题教学之中,生成了《野菜》这一主题,将教学融入到了自然社会的大课堂,带幼儿去挖野菜、采摘野菜,制作野菜标本,制作野菜食品,如:做春卷、包饺子、荠菜嵌油豆腐、凉拌马兰头,进行野菜艺术创作——野菜粘贴画,还结合当地民间传统,晒野菜干。这些都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预设主题活动《清明节》中有一个活动《采艾青》与《野菜》主题吻合,艾青也是野菜,它是做青团的原材料,幼儿知道了野菜——艾青有这种妙用,从而激发了幼儿对野菜的进一步探索,我们将这两个主题进行了融合。

在我们生成的四个主题中都用到了自然物资源,《杜布的经历》中,幼儿纷纷从家里带来了棉花、棉籽投放到自然角中供幼儿观察;《无公害大米》中,幼儿带来稻谷做实验;《桑园鸡》中幼儿采来桑叶做游戏。这些自然物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富有生机。

在开展一系列以野菜、杜布、无公害大米、桑园鸡为教学材料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充分利用了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发现了自然界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自然,体验发现的乐趣。该主题的形成充实了幼儿园新教材,是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良好素材。

2、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直接导致了教育方法的变革,新的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兴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

织布是乡间的一种民族文化,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开展中,课题负责人联系一村妇或镇上的店铺、厂家几次上门拍摄采棉、轧花、纺纱、织布等场景,制成VCD运用于教学活动,幼儿在影视真实的画面中感受棉布的由来,活动中,幼儿纷纷说:“这个我奶奶也会做的”“我家里也种了棉花”“我和妈妈一起采棉花了”……通过影像教学,将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整合提炼,也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在不断的操作演练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锻炼,对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了多样化、创新化的尝试。这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也为教师采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多样化探索做出了有意的提示。

3、有效运用师幼互动生成资源。

教师编制的主题网络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并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孩子的所思、所想,为了保证生成课程的质量,在生活中我们将一切视点放在孩子身上,倾听孩子的心声,揣摩孩子的需要,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形成师幼互动,共同生成有价值的主题内容,调整预设活动。比如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中,活动“棉布的由来”开展以后,幼儿对棉布的纺织加工有强烈的探究欲,我们就把棉花实物放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尝试着将棉絮变成了纱,给纱染上各种颜色,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染色的工具。给白色的棉布印上好看的花纹,做成各式服装,进行时装表演,放在“江南布衣”里买卖,一个个活动就这样连续着生成出来。

4、充分挖掘社区、家长资源。

园本课程的开发讲究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和家长、社区紧密联系。社区是幼儿在其中生活、生长的地方,社区的各种物质和文化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既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

我们立足实际,利用家长资源,在棉花收获的季节,让种棉花的家庭的幼儿带棉花到幼儿园;让种竹子的家庭请家长准备竹制品放在班级的区角中,如编篱笆的“编帘器”就是幼儿爱玩的器具,绕沙的竹管,也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玩不厌的主题活动延伸材料;在主题活动《无公害大米》实施中,我们联系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带幼儿去参观玩耍;为了制作教材,联系村妇拍摄纺沙织布的录象,联系桑园鸡养殖厂摄制课件材料等。把农村可用的乡土资源充分地发掘了出来。

(二)、教师——园本主题活动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成功的课程改革一定要鼓舞教师参与,教师不能游离于教育改革,只有教师认同改革理念,参与改革过程,在改革中学习和成长,担当更重要的责任,做改革的行动者,激起自下而上的改革,才能达到改革的理想。

1、拓展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提高了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可以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无论是从教学专业化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力来看,参与课程开发都应该是教师专业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教师,就不可能实现课程的改革。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由课程变革的“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只要教师肯钻研肯动脑,新课程的改革才会顺利进行,在我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中,幼儿园放手让教师实践,教师用心参与了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我们结合理论学习,开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思想之门,结合教师的能力特长,对生成主题活动进行有益的尝试,使教师在课程变革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从而成为革新的课程实践者。

2、展示教师主题活动实践研究中的个性才能。

我们从教师的个性才能出发,比如象金燕老师有语言方面的特长,就让她负责编写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方案,在《杜布的经历》和《桑园鸡》两个主题中,金燕老师自编语言故事“棉籽变变变”、“桑园鸡和大缸鸡”,并向大家展示了这两个精彩的语言教学活动。又比如象过小红老师有音乐艺术方面的特长,我们就让她侧重音乐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在《杜布的经历》主题活动中,过小红引领幼儿模仿民间织布的样子进行音乐律动活动,运用的音乐是系列教材《织布》的律动音乐,这样将已有的教材与本土特色联系起来,做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经过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实践和探索,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一个主题的初步设想到生成,形成较完整的活动材料,都要经过教师反复的商议、讨论、修改,然后使主题活动逐步趋于完善。在教师们的共同参与、商讨、悉心研究下,一个个主题活动就这样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有的活动设计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教师在不断的揣摩、思索中创新着自己的思维,寻找各自的教学特色,教师们的业务能力、教科研能力在实践锻炼中得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各主题活动评价

1、主题活动之一:《杜布的经历》

我们将此主题安排在9月10月进行,这正是棉花收获的季节,农村的田间岸边到处都有一大片一大片雪白的棉花盛开,农民们采棉晒棉纺纱织布,摇起了摇花车,碰响了织布机。为了使幼儿深入地感受劳动人民的这一民族文化,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我们生成了这一主题活动。各班首先在自然角中投放了棉花生长变化的各过程材料,引发幼儿对探索棉布的由来的兴趣。让幼儿观察:①棉花籽②棉桃③棉絮④纺纱⑤染色⑥织布⑦成衣等各自然过程。

课题组成员一起商讨生成《杜布的经历》这一主题活动的设计安排,大班每位教师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课题组活动,我们把每个活动的连贯性作了分析,然后大家分头准备。课题负责人四处采集素材,制成VCD作为教学材料。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把各个活动加以实施,并把每个活动用录象录下来,大家都对自己的活动精心地准备,认真地组织,具体活动为:范玲萍老师带幼儿半日活动去“采摘棉花”;李根珍老师组织科学活动“认识棉花”;金燕老师组织语言活动“棉籽变变变”,把棉花的整个生长过程通过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张勤华老师组织科学活动“棉布的由来”,重点让幼儿认识纺纱织布的科学原理,又在区域活动中加以巩固;第四个活动是有过小红老师设计的艺术活动“织布”,让幼儿真正尝试体验织布劳动;织成布以后再有何冬亚老师组织艺术活动“好玩的印染”,用各种蔬菜瓜果做为美工工具给布印上好看的花纹;最后有范建丽老师和陈宝珠老师设计艺术活动“棉布制品”、“棉布工艺制作”,布置成“江南布衣”进行买卖。

2、主题活动之二:《无公害大米》

教师从幼儿周围的实际事物出发,抓住稻谷成熟的有利时机,带幼儿去参观田野,感受收获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以此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生成有实用价值的主题活动。

教师从绿色生态农业的科学角度出发,让孩子享受童年玩耍式劳动的快乐,和孩子一起扎稻草人为即将成熟的稻田驱赶鸟兽的侵害。在水稻收割的时候,通过录象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联系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组织幼儿一起感受手工收割和机械化收割的异同,在无意识中感知农业生产使用的现代化机器减少了农业劳动量付出这种科学技术的优越性,从而萌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

本主题我们形成了五个活动方案,这五个活动涉及的领域不广,大多偏于社会领域,教师设计的思路还是比较狭窄,虽然有的班级已经在区角中投放了一些关于无公害大米主题的操作材料,但如何让幼儿了解“无公害”的含义,这是大家思考的问题,在课题组活动时,大家又谈到这一主题和现有教材中“粮食”主题不能分离,于是把此主题安排在“粮食”主题之中,从中生成了几个结合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让幼儿了解无公害大米是新埭的特产,新埭是无公害大米的出产地,从而引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

在主题活动《粮食》与《无公害大米》融合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无公害大米也是粮食的一种,是本地特有的人们生活的主食料,与其他粮食如玉米等作比较,无公害大米具有突出的营养价值,经过活动,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得到了丰富,对农业科技生产产生了兴趣,这就是教师设计该主题活动的意义所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3、主题活动之三:《野菜》

新教材的部分内容的确与农村教育的实际结合得不够,教师对新教材应该有选择地使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对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选择,将自然界显现出来的有利资源运用到主题教学之中,生成了《野菜》这一主题,将教学融入到了自然社会的大课堂,带幼儿去挖野菜、采摘野菜,制作野菜标本,制作野菜食品,还结合当地民间传统,晒野菜干。我们的孩子在教师提供的活动环境中快乐地学习着,创造性地学习着,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

大2班范建丽老师设计执教的社会活动:“我多能干”(如图),从野菜的食用价值这一知识点出发,让幼儿讨论:什么地方吃到过野菜?野菜可以怎么吃?吃野菜有什么好处?然后分组让幼儿做野菜食品,如做春卷、包饺子、荠菜嵌油豆腐、凉拌马兰头等,中午到了,孩子们共同分享着劳动的快乐,此活动将幼儿的一日生活融入其中,体现了教育的整体性。

在大班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商讨、精心设计下,一个个鲜活的活动方案形成了,大家相互配合,协商合作,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开展了一系列以野菜为教学材料的主题活动,如:

大4班范玲萍老师开展的美术活动“野菜的秒用”,范老师通过自己反复的构思,发挥幼儿奇特的想象,利用马兰头、荠菜、艾青等叶边的美丽形状让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有的幼儿用荠菜的叶子粘贴成太阳;有的粘贴成漂亮的孔雀;有的做成一幅春景图┄┄(如图)

4、主题活动之四:《桑园鸡》

刚开始接到《桑园鸡》这个主题的时候,教师们感到无从入手,觉得这样一个主题很难实施,经过课题组活动,大家共同商议、讨论,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桑园鸡》的9个活动方案形成了,并涉及了五大领域,比较突出的有金燕老师自编的语言故事“桑园鸡和大缸鸡”和李根珍老师的健康活动“爱运动的鸡宝宝”,健康活动在我们幼儿园是个弱点,李老师能够大胆地组织活动,将桑园鸡的科学生态环境通过健康活动的形式再现了出来,以桑园鸡“金鸡独立”的特点带领幼儿练习“单脚站立”的动作,又让幼儿扮演鸡宝宝跨过重重障碍物去帮桑树捉虫子,既锻炼了幼儿的体能又培养了幼儿助人的情感。由于天气偏热,幼儿兴奋度过高,纪律方面有点乱,但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各个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一些零碎的知识,主题活动将单个幼儿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考虑到让幼儿进行实地参观有些难度,就有专人去桑园鸡养殖现场拍摄录象,制成碟片供组织教学活动时用。如:

张勤华老师执教的社会活动:“鸡宝宝的快乐家园”就是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活动时采用分段欣赏,师幼谈话的方法,将桑园鸡的一些生活习性给了幼儿直观的观察,幼儿仿佛身临其境,活动分两大部分,一部分让幼儿分段观看录象片段,了解桑园鸡的生活环境以及农业生态养殖的科学知识,知道桑园鸡养殖是新埭的特色,通过游戏活动,一部分幼儿扮演桑树,一部分幼儿扮演鸡宝宝,再在扮桑树的幼儿身上贴一些虫子,由扮演鸡宝宝的幼儿来捉虫子,幼儿很感兴趣,从而巩固对桑园鸡知识的了解。最后的游戏活动,幼儿余兴未尽,使整个活动达到了高潮,并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之中。

我们大班组的每位教师从不同的领域设计教学活动,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实施,由园领导及课题组成员参加听课活动,进行点评,又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各个活动再分析,教师对《桑园鸡》主题的实施设计分析透彻,各个执教老师对方案作修改并对自己设计实施的活动进行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活动的实施,教师们体验到新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在于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发掘中。好范文版权所有

六、问题讨论

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是促进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载体,虽然各个主题的形成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但它为教师研究新课程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促使我们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由于时间和季节的限制,四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不能重复地加以实验,所以还不能通过实践充分地加以验证。新的学年我们将生成的园本主题与现有的建构式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于是如何融合便成了我园教师下一学年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第五篇: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当今,在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际,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新课程的使用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实施新课程的良好环境,同时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发展新课程的启示。《幼儿园课程指导》指出“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个有意图而可灵活调整的开放的系统。”《幼儿园课程指导》的目的在于提供幼儿园建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每所幼儿园都有自身的背景和实际,在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调整、充实、更新、创造的园本化过程,如果僵硬地、原封不动、静止不便地执行预定的课程计划,无视儿童的兴趣、需要及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的课程是缺乏生命力的。幼儿园课程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求知需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活动应该围绕幼儿周围的世界展开,这样有利于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运用,知识得到升华。当课程内容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为幼儿所注意时,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更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我们不能拿着教材向孩子讲解海洋水族馆,尤其对我们农村的孩子,而放弃孩子正在用心观察着的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把孩子从他感兴趣的世界里硬拉出来,是违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农村有广阔的自然资源,农作物、动植物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都是孩子探索的积极对象。于是《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在我园启动了。我们开展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是要改变现在正在试用的新教材的部分内容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新教材的部分内容的确与农村教育的实际结合得不够,向远离农村的城市的孩子讲述野菜、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桑园鸡或者向远离城市的农村的孩子讲述雄伟建筑、海洋水族馆,那就只能是指着教材的说教。在棉花雪白的九月,在稻谷丰收的十月、在野菜飘香的三月,在桑树碧绿的五月,我们的孩子不时被田野上传来的“轰隆隆”的收割机声所吸引、在挖野菜采桑葚中所沉醉,孩子们追逐着收割机奔跑,扎稻草人玩,在玩的过程中,对稻谷的生长成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好奇,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无公害大米》,并尝试着对此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食用的米饭是新埭的特产,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了解现代农业科技对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而且农业生产使用的现代化机器减少了农业劳动量的付出,从而萌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于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就成了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在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我们的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理念越来越明了了,教师不被教材的内容所束缚,能结合季节和环境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这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新课程的理论真实地体现了出来。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幼儿园的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教学发展到90年代的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它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应该“跳出”幼儿教育的圈子,从更广阔的视点来审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课程规划和设计是研究的过程,课程的实施是实验的过程,真正的课程是在校园里发生的,是在研究和实验中发展的,也是在实验中得到论证和检验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者,而且儿童具有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表演的本能和艺术的本能,适应儿童本能和天性的课程和教学便是强调“经验”价值的课程和教学,因而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主题活动的选定和活动设计基本顺应了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是从儿童发展需要和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中提取的活动内容进行的教学设计。但每一种课程总有它的局限性,在《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参考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本园及地方特点,选择了几个符合季节特点和地方文化的主题活动,建构园本课程活动内容,生成了《杜布的经历》、《无公害大米》、《野菜》、《桑园鸡》这四个主题在大班四个班进行实施。通过主题活动的生成实施,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研究环境,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活动方案,并以此促进教师个性特长的再发展,再在将各个主题活动串联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整合。

下载《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菜系在烹饪专业中的运用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网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伊春市第八中学 薛振慧 英语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层次......

    民间游戏幼儿园中运用研究结题报告[精选多篇]

    20XX 报 告 汇 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word 可编辑·实用文档《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运用的研究》结题报告河南省桐柏县幼儿园内容提要:优秀的民间传......

    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_调研报告

    幼儿园主题活动乡土化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在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际,我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阶段,新课程的......

    幼儿园乡土课题的结题报告

    幼儿园乡土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一:幼儿园乡土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

    幼儿园乡土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

    乡土材料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乡土材料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陈鹤琴的“活教材 ”理论认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园地处龙泉驿区同安街道的丽阳社区内,于城乡交界处,有着丰富的农村乡土资......

    《形体训练和瑜伽在体育课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形体训练和瑜伽在体育课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驼腰岭学校陈永莲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们驼腰岭学校体育组在对传统体育课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形体和瑜伽训练内容在体......

    《电子白板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电子白板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交互电子白板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系统,渐渐地走进了小学英语课堂,发挥其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