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教学设计 (写写帮整理)
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数学与交通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林向阳
课题:相遇
教学内容:56—57页
学习目标:
1.会分析实际生活中简单的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会绘制线段图并会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教学设计。
1.创情板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行程问题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你还能回想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行程问题中的一个新问题-----相遇,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过渡: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6页内容,重点看方框里的内容.思考:(1)什么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有什么特点?(2)题目中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3)怎样估算张叔叔与王阿姨相遇的大致位置?依据是什么?(4)你能用其它方法来解答吗?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二.学生自学
1.过度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2. 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教师目光巡视,督促学生自学。
三.交流探究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1.同位交流: 把你自学的收获和困惑在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质疑
过渡:通过自学,谁能把你的学习收获介绍给大家?
3.汇报学习内容.(1)什么是相遇?相遇问题有什么特点?
(2)题目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怎样表示出这样的数量关系?
(3)你会用几种方法解答?
4.其他同学补充.5.学生质疑讨论.6.教师适时点拨.四.考一考
1.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好不好?
2.出示检测题:课本57页 “试一试”
2名学生在指定位置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五.议一议
1.更正: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意见不同的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再错题旁更正,不擦去原来的.2.讨论: 谁做的对,为什么?谁错?错在哪里?说出错的原因.3.师生评价
4.同桌互改:
(1)同位交换一下作业本,互改.(2)全对的请举手.(3)做错的请举手,并说一下错在哪里?
5.师生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达标
过渡:同学们有信心正确完成当堂达标吗?
1.作业:57页“练一练”第1题
2.练习:57页“练一练”第2___5题.教学反思:
课题:旅游费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58页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其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
1.创情板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经常去旅游,在景点购票时往往有许多优惠方案,现在长城旅行社推出了两种优惠方案, 为了节省费用,你能帮着算一算哪一种方案更省钱吗?今天,我们学习有关旅游的问题-----旅游费用(一).导出并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过渡: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8页内容,重点看A、B两种方案的优惠方法.思考:(1)如何比较大人和小孩人数不相等时两种方案的费用哪一种最优惠?(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二.学生自学
1.过度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2. 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教师目光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教学反思《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与交通教学设计》。
三.交流探究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1.同位交流: 把自学的收获和困惑在小组内交流
(1)说方法 :
(2)问困惑:(有什么规律?)
2.全班汇报质疑
过渡:通过自学,谁能把你的学习收获介绍给大家?
(1)汇报学习内容.如:你是怎样判断大人、小孩人数不同时两种方案哪种更省钱的?通过这两个题你发现什么规律?
(2)其他同学补充.(3)学生质疑讨论.(4)教师适时点拨.四.考一考
1.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好不好?
2.出示检测题:课本58页 “试一试”
2名学生在指定位置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五.议一议
1.更正: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意见不同的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再错题旁更正,不擦去原来的.2.讨论: 谁做的对,为什么?谁错?错在哪里?说出错的原因.3.师生评价
4.同桌互改:
(1)同位交换一下作业本,互改.(2)全对的请举手.(3)做错的请举手,并说一下错在哪里?
5.师生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达标
过渡:同学们有信心正确完成当堂达标吗?
1.作业:60页“练一练”第1题
2.练习:60页“练一练”第2题.教学反思:
课题:旅游费用(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59页
学习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租车方案问题.2.让学生体会到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租车方案问题比较简便.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及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过程: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
1.创情板题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旅游购票的优惠方案,如果租车去,又会有哪些优惠方案呢?现在育才小学租车去秋游, 为了节省费用,你能帮着算一算哪一种方案更省钱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旅游的问题-----旅游费用(二).导出并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过渡: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9页内容,重点看大车、小车几种租车方案及每种方案租金的计算方法.思考:(1)共有几种租车方法? 如何计算每种方案的租金?哪一种更省钱?(2)怎样用列表的方法设计租车方案?(3)以上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把例题讲清楚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二.学生自学
1.过度语:自学竞赛现在开始.2. 看一看:学生认真看课本59页内容,教师目光巡视,督促学生自学。
三.交流探究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1.同位交流: 把自学的收获和困苦与小组的其它同学分享一下
2.全班汇报质疑
过渡:通过自学,谁能把你的学习收获介绍给大家?
(1)汇报学习内容:课本上介绍了几种租车方案?如何计算每种方案的租金?哪种方案更省钱?给同学说说。如果把上面的方案用表格体现出来你会吗?
(2)其他同学补充.(3)学生质疑讨论.(4)教师适时点拨.四.考一考
1.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好不好?
2.出示检测题:课本59页 “试一试”
2名学生在指定位置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五.议一议
1.更正: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意见不同的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再错题旁更正,不擦去原来的.2.讨论: 谁做的对,为什么?谁错?错在哪里?说出错的原因.3.师生评价
4.同桌互改:
(1)同位交换一下作业本,互改.(2)全对的请举手.(3)做错的请举手,并说一下错在哪里?
5.师生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当堂达标
过渡:同学们有信心正确完成当堂达标吗?
1.作业:60页“练一练”第3题
2.练习:配套练习册有关题目.教学反思:
课题:看图找关系
教学内容:61—62页内容
学习目标:
1、能读懂一些用来标识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观察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和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创情板题:在报纸、杂志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用来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从图中看数量关系,往往更直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看图找关系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面)
3、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61页时间和速度关系图。重点看课本上的图表。思考:
(1)图中纵轴和横轴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公共汽车从解放路到商场之间共行驶了分
(3)在第1分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米/分
(4)从分到分,汽车速度增加。
(5)从分到分,汽车速度减少。(6)从分到分,汽车速度不变
二、学生自学:
1、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自学竞赛开始,比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最好。
2、看一看,生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
三、交流探究
1、小组交流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现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你的自学收获和遇到的困惑。
2、全班汇报质疑
师:现在展示自我的机会到了,谁有勇气把你的自学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找一名同学汇报自学收获,其他同学补充。(课堂随机生成)
师:学生汇报后,谁还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四、考一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学能有这么多的收获,现在敢不敢接受挑战?下面老师来考考你。
课本62页“试一试”第1、2题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做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做完的同学观察黑板上的同学做后有什么不同,发现错误或方法不一样的上台用黄色粉色更正。(找学生一次次上台板演)
2、讨论
(1)第一道题哪个同学做的对?为什么?
(2)第二道题哪个同学做的对?为什么?
(3)评价:师、生评结合,可从书写质量与正确率进行评价。
3、同桌互改
这两道题都做对的同学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做错的同学及时纠正。
4、小结:
师: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当堂检测
师:下面我们就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有信心做全对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完成配套练习册中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上册《分饼》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上册
《分饼》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教学准备] 圆纸片、剪刀。(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对西游记的故事一定非常熟悉吧!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孙悟空真是神通广大。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跟他们有关,大家感兴趣吗?请看:(出示课件:图1)有一天,孙悟空化得了3张饼,他让猪八戒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饼可难坏了猪八戒。板书:分饼(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活动一,平均分3张饼
1、同学们,你愿意帮他想个办法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分一分、拼一拼(师巡视)并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3、汇报交流:
A方案:一个一个分。请同学到台前边说边演示分的方法及过程。B 方案:三个叠放分。请一小组演示,学生贴圆片。
4、课件演示两种分法,小结:(把每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1/4 ,共分一张饼的3/4。)(把3张饼摞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1/4。)分法虽然不同,但分得结果相同。板书:9/4 活动二:平均分9个饼(11分钟)
1、情境:上午几个人没有吃饱,悟空这次回来弄了9张饼来,说八戒:“你想想这次该怎么分?每人分多少?”八戒眼珠一转,说:“猴哥,我想好了。”同学们你能猜出八戒是怎么分的吗?
2、动手操作:利用你手中的圆片剪一剪,分一分,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成果。(师巡视)。
3、汇报交流:
方法1、9个叠放分:(指一小组学生演示)方法
2、一个一个分 方法3、先分8个再分1个 课件演示前两种。板书:9/4
三、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1、请同学们观察9/4,与3/4有什么不同?(9/4分子比分母大)(3/4分子比分母小)
2、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分数吗?生各板书出3个
3、请同学们给这两类分数分别取个名字。(板书:这就是我们认识的新朋友:——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请思考:如果是2/2,3/3,10/10这样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这样的分数称为什么分数呢?(假分数)
5、小组讨论:真分数和假分数分别有什么特点?(板书: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真分数。(小于1)
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大于或者等于1)课件出示方法3(认识带分数)
1、课件演示,2、贴出纸片。怎么样用分数表示出来?鼓励学生自己试写带分数。板书:2(1)第1、2种方法每人分得张饼,第3种分法每人分得2张饼,谁能看出2有什么关系?(它们都表示把9张饼干平均分给4人的结果,它们的大小相等。板书:=2(2)揭示带分数的读写。师:像这样一个整数带着一个分数的数,叫什么分数呢?(板书:带分数)(板书:读作:二又四分之一)(3)你能写出几个带分数吗?读一读。生写黑板。
师小结:其实带分数是假分数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把假分数写成带分数很容易看出这个假分数有多大。
(5)是不是所有的假分数都能写成带分数的形式呢?(不是)8/4=2(三)练一练
1、发卡片。真分数(带分数、假分数)站出来,说出你的理由?
2、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3、课件出示第3题:x/6是真分数,5/x 是假分数,则 x=()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理由
一、填空.
1.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这样的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结果是4.
2.分数单位是 的真分数有().
3.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最小带分数是().
4.9个 组成的分数是()它比1(()分数.
5.8个 组成的分数是(),它比1(是()分数.
6.把下面直线上的点用分数表示出来.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
2.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l的假分数.(3.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 .(),是),))
4.小于 的真分数只有6个,大于 的假分数只有2个.()
5.凡是分子能被分母整除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三、选择题.
1.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个.
①3
②4
③5
④6
2.当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这个分数实际上是().
①假分数
②带分数
③真分数
④整数
3.5里有20个().
①
②
③
④
4.要使 是真分数,同时使 是假分数,x应该是()
①3
②4
③5
④6(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饼这个活动认识了两类分数,他们分别是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吗?你今天最感兴趣是哪部分?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反思: 北师大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分饼》这节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故事引入,形象易懂的介绍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发展数感学习,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本节课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八戒分3张饼)故事引入,很快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分饼”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3张饼怎样分给4个人呢?由此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小组合作,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第一问题的基础上又去解决“九张饼,又该怎样平均分给四个人?”这样,学生在教师设置一个个障碍中去探究真、假、带分数的产生过程,从而获得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汇报展示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叙述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真分数与假分数以及带分数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自己举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活动体验与对话实践。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有意义的知识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本堂课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很好的解决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成长之路。只有“对话”,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不足之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性,没有对其进行指导与培养,以致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严谨和完整。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乘以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3 ? ? ? ? × 3
1 0. 5元缩小10倍=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像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 5
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 5× 5
3.6 0扩大100倍=3 6 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乘以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 ? ? ? ? 25×7
0.7×4 ? ? ? ? ?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画对称轴,深刻理解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两点:
1、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总结出画法,加深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中让学生先想象已知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及整体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还记得照镜子的游戏吗?我们来玩玩照镜子的游戏吧!
两人一组,一名同学做动作,另一名同学与之面对面,扮演镜子里的人,做出方向相反的动作。
引导学生回答出镜子里和镜子外面所形成的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知识。[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以“照镜子游戏”引入,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初步感知对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活动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①。
师:看这幅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的一半。
预设生:它是一座房子的一半。
师: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整座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②)这是淘气根据轴对称的知识画出的房子,他画得对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生1:淘气画出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得不对。
生2:房子下面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一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2格,所以他画得不对。
3、补全轴对称图形。
(1)尝试画图。
那么怎样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已有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呢?请同学们在下图(教材23页中间例题情境图)中试一试,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画图、讨论,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交流方法。
将学生画好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请画得正确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4、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一是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
二是根据对称轴画出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三是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5、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下面例题)
(1)独立解决,先与同伴说说自己的画法,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出每条线段的端点,画出所有端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2)思考: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师小结:这两个问题画图的方法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二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对称轴在图形上,第三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再学以致用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巩固所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24页“练一练”1、2题。
⊙课堂总结
轴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课后要多观察,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布置作业
教材24页“练一练”3题。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1教学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
2、通过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形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3、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2学情分析
我对五年级6班的25人进行了前测: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以及用分数表示度量结果的情况。
调研题目:请你用纸条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它的结果,并说明你测量的过程。
调研结果: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会表示结果但没有人能够说明测量过程。说明学生没有用单位度量的意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会表示结果,会利用 表示,而不是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要想让学生能够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就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用单位测量的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1、回忆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办?用什么作单位?
2、如果用1米长的纸条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行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用尺子测量长度为切入点,有刻度可以准确测量,没有刻度能不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创造三分之一
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文件袋的长,看看你能表示出它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单位,体会单位的固定性,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使其更具实用性。)
(二)活动二:创造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 ……分数单位
小组合作,再次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上三条边的长度,完成小组学习单。
1、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测量要求:
(1)请把选取的单位涂上颜色。
(2)利用你找到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交流。
整理本组测量结果。
如何找到测量单位?如何利用测量单位进行测量?
3、全班交流汇报。
4、像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动脑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白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分数单位的重要意义。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5、完善“分数墙”。
观察分数单位,发现并完善“分数墙”。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感受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数单位与“1”之间,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3【活动】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部分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帮好认识的准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方程的意义判断出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都是根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顾玩儿跷跷板的经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为认识新事物奠定基础,形成表象】
二、认识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际应用天平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准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该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现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继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始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调节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讨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切,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认识方程
1、根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才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这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老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根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则分分类,最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较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楚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知识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对比,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2、交流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数 50x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对比,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知识,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根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判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才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行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查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行判断的基本练习。】
五、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2、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 判断是否是方程
4、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伸到课下,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经过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各种梯形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简单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出示教材59页例题情境图)这是一个堤坝的横截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想一想,我们如何求它的面积?(学生说想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与方向。
⊙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1.转化梯形。
师:我们已经会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学过的图形?
学生拿出梯形,小组之间合作,尝试把梯形进行转化,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师:请你们把转化的成果展示出来,再说说转化的过程
方案一: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预设生
1: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生2: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梯形的面积等于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方案二:把一个梯形拦腰划分为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在这种转化方法中,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发言后师指出: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高的一半。
3.推导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还知道梯形与所拼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你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梯形的面积吗?
根据方案一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与梯形的高相同,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
(1)请学生说说公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字母公式的写法。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则S=(a+b)×h÷2。
(3)请学生填写教材上的问题,用文字和符号两种方式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完成教材59页问题一。
(1)提问: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就是求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用到什么公式?
(2)请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主动探索、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4题。
找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量出长度,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上底的根数+下底的根数)×高的根数÷2,就能得到这堆圆木的根数。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练习题的设计,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综合性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而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0页“练一练”2、3题。
板书设计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8页例4及“做一做”、第29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七1——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竖式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小故事,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新课
(一)故事激趣,铺垫新知
小故事:猴王分桃。
花果山上桃子丰收了,猴王要给大家分桃子。他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嘟囔着:“那么点!”猴王听了又说:“那就给你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小猴!”小猴说:“真小气!”猴王把手一挥:“好,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满意了吧!”小猴子听了,高高兴兴地领桃子、分桃子去了。分完桃子,小猴又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同学们快点算一算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在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一个数学知识,谁知道?
(2)背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7.53÷0.3=( )÷3;
(2)300.3÷1.43=( )÷143。
二、教学新知,探究算法
(一)激情引入,探究新知
1、请大家把书打到28页认真阅读例4的情景图,弄清题意。
2、图中的'奶奶在干什么?
3、说说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列式。(7.65里面有多少个0.85)7.65÷0.85
看看这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除数是小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问题真好。
4、探究计算方法。
(1)下面同学们在小组里看能不能用以前的知识解答7.65÷0.85=?看那组的方法多,那组的方法最简单?有没有信心?
5、汇报:那个小组先来说说?
(1)利用商不变性质给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765÷85=9(个)
(2)换单位,0.85米=85厘米,7.65米=765厘米765÷85=9(个)
回顾一下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把7.65÷0.85转化成了765÷85,都是将除数转化成了整数。
师:对,其实,我们这里应用了一种转化方法,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和运用。
(3)用竖式算。(指名板书)
6、讨论竖式的书写形式。
(1)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检查竖式计算过程。
(2)做这道题时首先想到将谁转化成整数,(除数)
所以小数点的移动由那个数来确定?(除数)
(3)口述答语,同学们也是这么做的吗?真聪明!
7、比较三种方法,那种简单。
(二)尝试练习,总结算法
1、第28页的“做一做”,第4小题是第29页的例5
(1)按要求完成各题。
(2)想一想,怎样验算上面各题?(验算第一小题)
(3)计算12.6÷0.28(当被除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
2、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1)学生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完成29页的填空。
小结:“一看、二移、三计算”。(出示方法齐读,并记忆。)
(同学们课前你们提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达标测评)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生2:我知道了在遇到新问题时,要善于动脑,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了。
生3:我还认识到了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还有什么疑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还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求图形面积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求图形面积的实际经验,针对学生的学情,本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具体情境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复习这些知识时,逐步将问题转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也容易引起他们认知上的冲突。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导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知识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方格纸剪刀
学生准备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尺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公园里的一块长方形空地的示意图:长10米,宽6米。
提出问题:同学们,公园里有一块空地要进行绿化,你能算出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10×6=60(平方米)
师:除了用计算的方法,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吗?
生:数方格。
2.出示空地中间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区域,底边6米,斜边5米,高3米。
提出问题:这块地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3.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对主情境加以修改,先来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又巧妙地引入新内容,激起学生的大胆猜想,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性。
⊙猜想尝试,获取新知
1.出示教材53页问题一。
师:我们会求什么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图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猜想求这块空地面积的方法。
预设
生1: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因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也是对边相等。
生2:把平行四边形的相邻的两边相乘。
过渡:究竟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该如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2.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比一比。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用这种方法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1)请大家仔细观察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数一数。
(2)得到结论:长是6米,宽是5米的长方形面积时30平方米,而底边是6米,斜边是5米的平行四边形所占的小方格数不够30个,也就是不足30平方米,我们不能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18=6×3,其中18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6和3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提问:难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吗?我们会求长方形的面积,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图形的面积,这种方法是学生熟悉的、直观的计算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两个图形,暗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面我们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出示课堂活动卡)请大家根据课堂活动卡来完成活动。
(1)质疑:上面的方法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沿高剪开。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呢?
释疑:只有沿高剪开,才能出现直角,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2)师生共同总结。
①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②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不变。
③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S=ah。
(4)梳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师:刚才大家在剪拼的时候,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你们为什么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
(学生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出的方法,其实就是数学上的转化法。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可以应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使学生在剪、拼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纸条
学生准备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xx。
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请学生剪下附页3中图1的纸条,分别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几个纸条长?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该怎样表示长度?
(2)交流测量结果。
预设生: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不够5个纸条长,比4个纸条长多一些。
(3)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提问:数学书的长不够一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并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应该把纸条变短。
(4)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预设生:我先把纸条对折去量,还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纸条对折一次,正好量完。
师:剩下的这部分相当于纸条的几分之几呢?
预设生:大致相当于纸条的四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2.自主探究:把整体“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明确整体“1”可以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累加而成。
(1)看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设计说明
本课学习的是小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编排特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精于设问,为理解算理做好铺垫。
计算教学中,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理是算法的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本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有余数时在末尾添“0”和确定商的小数点这两点上,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体现了关注知识、关注科学的价值。在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完善计算方法。
2.自主发现,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想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突破难点。这样的数学课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是最有实效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打扫卫生(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笔算下面各题。
5.55÷5=48.8÷8=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表述要点:
(1)先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必须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
通过竖式计算和表述计算过程,复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4页上面例题情境。
(1)提出问题。
师: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获取数学信息:买6把笤帚共花了18.9元。
提出问题:每把笤帚多少元?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估算。
师: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你能列出算式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9÷6)
师:根据图中信息你能估算一下每把笤帚大约多少钱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估算后汇报:
预设,生1:因为18÷6=3,18.9元大于18元,所以每把笤帚3元多一些。
生2:也可以这样想,把18.9看作18,18÷6=3(元),得数要超过3元;24÷6=4(元),所以笤帚的价格应该在3元和4元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组织学生尝试计算,然后汇报计算过程和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口算:可以把18.9元分成18元和0.9元,18÷6=3(元),0.9元=90分,90÷6=15(分)=0.15(元),3+0.15=3.15(元)。
②竖式计算:
18.9÷6=3.15(元)
(4)探究出现余数以后该怎样计算。(出示课堂活动卡)
(5)理解余数“3”。
师:余数“3”表示什么意义呢?添“0”以后又表示什么意义?除以6之后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样写?(请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来理解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重点指出:余数“3”既可以表示3角,即30分;也可以表示3个0.1元,即30个0.01元,也就是余数“3”补“0”后的30表示30个0.01元,除以6,得到5个0.01元,也就是0.05元,5要商在百分位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并进行适时指导,重点讨论有余数时的处理方法,有益于学生正确掌握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4页下面例题情境。
(1)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买4个簸箕共花了26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预设,生1:每个簸箕多少元?
生2:算式是26÷4。
(2)请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提示:出现余数2该怎么办?
(3)组织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自己的理解。
师:你们在计算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预设,生1:出现余数“2”后添“0”,表示20个0.1,除以4,得到0.5,5要写在商的十分位上。
生2:被除数是整数时,商中小数点的位置应写在商的个位的右下角。
师:你从刚才的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当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时,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透彻地理解算理,从而指导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25÷4=24.3÷2=50÷4=
2.完成教材5页“练一练”1题。
3.填一填。
4×()=134()×52=182
16×()=610()×6=15.6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计算小数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布置作业
教材5页“练一练”2题。
打扫卫生(一)
18.9÷6=3.15(元)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
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
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3.18×1.6≈ (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教学设计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照教材上的连环画,通过教师反复操作,一步一步观察,思考每一步骤的数学含义,让学生逐步理解式子中的“=”就是天平的平衡,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意义。2。引导学生辨方程、写方程,重视学情反馈。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巩固和应用,因此学习后的学情反馈是很重要的。本设计在学生明确方程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写方程,识别方程并说出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要素: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通过应用反馈,加深对方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小黑板、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体会“等”与“不等”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昨天的比赛是五(1)班对战五(3)班,由于上半场五(3)班发挥出色,上半场的比分为1∶4,中场休息后,五(1)班马上调整了战术,下半场五(3)班没得分,五(1)班连追了x分。
师:两个班最后的.比分是几比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1∶4)
师:哪个班赢了?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x+1>4,x+1<4,x+1=4;并注意提问式子的意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学生经历的真实活动为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熟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深刻地感受“等”与“不等”,为后面理解方程的意义作铺垫。
情境呈现,抽象模型
1、自学方程的意义,初步感悟新知。(课件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
自学提示:
(1)理解教材62页每幅图画及对应式子的含义。
(2)标示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3)思考: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4)结合你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1题。
2、合作学习。
(1)你能自己写几个方程吗?小组内互相订正。
(2)组内交流收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集体订正教材63页“做一做”1题的答案,说清理由,并将小组内认为不是方程的算式记录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先把答案相同的进行分类,再从答案最少的一块着手分析。遇到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此环节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提问学生“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如果出现了对方程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再次为学生讲解)
预设:
①全班同学的答案一致,全对。
②一部分小组全对,一部分小组有错误。
这时教师可以先找有错误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汇报讲解。讲解时随时和下面的同学互动交流,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适时引导、提问,指导学生判断正误的方法。
3、整理分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2)交流汇报,说出分类依据。教师板书。
4、独立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2题,汇报,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6页1题,集体订正,并加以补充:判断0=5z-15是不是方程。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本节课是解方程的第1课时,要求学生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设计首先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复习天平平衡的原理入手,产生质疑,然后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师生共同探讨解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索交流解方程的方法。
2.规范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认真检验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对书写格式进行要求,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通过安排小组对解方程的检验进行交流,明确检验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盒子乒乓球
学生准备练习卡片天平盒子乒乓球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猜球游戏。
(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让学生猜里面有几个球;学生可以任意猜)
师:你们能准确说出盒子里有几个球吗?
生:不能!(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球的个数)
(课件出示教材67页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板书:x+3=9)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游戏导入新课,为下面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盒子里有几个球?x的值是多少?(由于数据较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里给予学生一定思考和交流的时间,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全班交流: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预设生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9-3=6。
生2:想6+3=9,所以x=6。
生3:把9分成6和3,想x+3=6+3,所以x=6。
生4: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就得到x=6。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前3个同学都是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或数的分成想出了答案。第4个同学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他的想法对吗?我们可以来验证一下。
(4)操作验证:师拿出课件演示中的天平实物。(天平左边有一个不透明盒子和3个球,右边有一个相同的透明的盒子,里面有9个球,天平平衡)
师:现在谁来试一试?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球,天平会怎么样?(学生拭目以待,跃跃欲试)
学生操作演示,天平平衡。
2.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师: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他的想法是对的。以后我们就用等式的性质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这个演算过程应该如何书写呢?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从方程的第二行起写一个“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为了美观,要注意每步中的等号要对齐。(师边强调边示范)
师: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他数呢?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
1.重视等式性质的再理解,提高学生解方程的能力。
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是教材在代数知识上的最大改革。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相关的代数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教材中用四则混合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提高自主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这部分知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材看一看第五单元的内容,这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形成知识网络,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回顾知识,巩固提高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完成教材113页3题(1)。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指生汇报集体订正。
(2)填空。
①图书角原来有x本书,被同学借走10本后还剩()本。
②小芳今年y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6倍,妈妈今年()岁。
③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师:用字母表示数,简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②a的平方等于2个a相加。()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
2.复习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判断。
①4+x>9是方程。()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
③x+5=4×5是方程。()
④x=4是方程2x-3=5的解。()
(3)完成教材113页3题(2)。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借助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提高解方程的效率。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113页3题(3)。
①学生审题后同桌交流等量关系式。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③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2)解方程。
10.2-5x=2.23(x+5)=24
5.6x-3.8=1.82×1.5+6x=33
600÷(15-x)=200x÷6-2.5=1.1
(3)列方程解决问题。
①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9人上车,现在车上有21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②小明是5月份出生的,他今年年龄的3倍加上7正好是5月份的总天数。小明今年多少岁?
③学校买回来3个足球和2个篮球共90元,足球每个22元,篮球每个多少元?
④学校买10套桌椅共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椅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⑤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且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⑥油桶里有一些油,用去20千克,用去的比剩下的油的4倍还多2千克,油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鼓励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解题策略。
第四篇: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教学设计
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分数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实验小学林向阳
第一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第34、35页
教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第34、35页
学习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教学设计。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发展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导语:猜谜语:母子分两边,中间隔条线。(生答:分数)分数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发展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自学指导: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34页的内容,思考:①每次拿出铅笔总数的1/2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多?如果有10枝铅笔它的1/2是多少,100枝铅笔呢? 观察上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②联系上面的解题方法思考“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写出你的理由③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的例子考考大家吗?(5分钟后,交流你的收获和有困惑的问题.)
二、学生自学.自学明确的同学请举手.好,下面自学开始.比比谁看书最认真,自学效果好.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师用目光巡视,学生自学.三、交流探究.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手.同位交流一下认识.1、同桌交流.2、全班汇报质疑.师:现在展现自我的机会到了,谁有勇气把你的自学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找一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课堂随机生成)
师:谁还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吗?
四、考一考.通过刚才的自学和汇报,不知同学们学得怎样.下面就来考考大家..1、一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找学生上台前画一画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形状可能不同
2、下面各图形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五、议一议.1、更正.师:做完的同学认真检查,并观察黑板上同学做的有什么不同.发现错误或方法不一样的上台更正.讨论.2、同桌互改:
讲述:请同学们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对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3.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当堂达标测试
做《配套练习》.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内容:分饼
学习目标
1、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导语:咱们班的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今天猪八戒遇到个难题,大家愿意帮助他吗?板书:分饼
示标:(见目标)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37-38页内容,重点看分饼方法及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思考:
1、3张饼怎样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
2、若是9张饼应如何分?
3、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如果它们与“1”比较大小你有什么发现?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以举手问老师。
二、学生自学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老师巡视。
三、交流探究(说一说)
1、自读自悟37页内容,3张同样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该如何分?
每人吃多少?你理解淘气和笑笑的不同分法吗?
2、若是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该如何分?每人又得到多少饼?
你理解淘气和笑分法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质疑:3/
3、4/4这些是什么分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4、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特点,你
能分别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吗?
四、考一考
独立完成p38题目。
填空: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个,其中最大的是(),分母得6的假分数有()个,其中最小的是(),里有()个,再加上()个 就是2。
五、议一议:更正讨论,同桌互改。
1、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更正)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做的对,谁做的错呢?下面大家讨论一下。
(1)讨论第一题哪个对?为什么?(手指不同的做法)
①学生先回答对的原因。
②这个同学错在哪里?学生再回答错的原因。
③师打“√”或“×”。
(2)按上面方法讨论其他题目。
(3)评价:师生评价结合,可从书写质量与解题规范进行评价。(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A、同桌交换作业本检查,对的打“√”,错的打“×”。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做错的学生说原因。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当堂练习,1、判断:
(1)真分数都比1小。()(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分数 中,当a 和b在什么情况不是真分数,在什么情况下是假分数。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分数与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带分数、假分数的互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导语,咱们认识了分数,也学过除法,(师边说边板书“分数”、“除法”然后在中间再写上“与”字)如果用个“与”连接,看来它们之间还有着我们不知道的关系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研究。板书:分数与除法。
示标:(见目标)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39页内容,重点看三个小朋友分蛋糕的除法算式及“试一试”中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方法,思考:
1、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会吗?试试看。
3、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如何互化?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看谁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有疑问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二、自主学习。(看一看)
三、交流探究
1、观察想象,1块蛋糕分给2个人吃,每人吃几块,如果是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吃,每人分几块,如何用除法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来。
2、通过比较,你能指出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吗?你用字母表示出规律来。
3、探索发现 是如何化成 的,是如何化成 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4、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地方吗?
四、考一考
1、填空:5÷6=()()58=()÷()
=()÷()
2、把下面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741382 3431
3你能独立完成p40页的1—4题吗?
五、议一议:更正讨论,同桌交流。
1、更正
师:发现错误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更正)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3、讨论
过渡:到底谁做的对,谁做的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原因。
(1)讨论第一题哪个对?为什么?
①学生先回答对的原因。
②这个同学错在哪里?学生再回答错的原因。
③师打“√”或“×”。
(2)按上面方法讨论其他题目。
(3)评价:师生评价结合,可从书写质量与解题规范进行评价。(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A、同桌交换作业本检查,对的打“√”,错的打“×”。B、全对的请举手。C、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做错的学生说原因。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当堂练习(练一练)
1、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每份是()米。
2、小明5分钟走1千米,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
3、一堆桔子有15个共4千克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分到多少个?平均每人分别多少克?
教后反思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课本43-44页
学习目标:
1、经过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板书课题:
导语:师:大家对孙悟空很了解,他会七十二般变化,咱们今天也跟他学学本领把分数变一变。(师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2、出示目标:
指名学生读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目标吗?(有)
3、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3页内容,重点看“说一说”,教学反思《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分数教学设计》。思考:①用分数表示出“做一做”中涂色部分面积,并观察得到的一组分数有什么特点?②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了,什么却没变?为什么?③“说一说”中强调的“0”除外你怎么理解?(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看谁是最棒的!)
二、学生自学:
1、看一看:生认真看书,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交流探究:
1.过渡语: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2.同桌交流:同位互相说一下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①说方法:
②问困惑:
3.全班汇报质疑
①汇报解法:
②其他同学补充:
③解决疑难问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考一考:
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学得怎么样?谁有勇气来黑板做题。(2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做)
师:比一比谁做的最认真,板演的同学把字写的大一些。
题目:课本44页的“试一试”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意见不同的请举手。(点名学生上台更正)。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能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做得对,谁做得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原因。(1)学生先回答对的原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看说得对不对?错的同学错在哪里?学生再回答错的原因。
(2)评价:师生评结合,从书写的质量和解题的规范进行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请同学们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对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4、小结: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当堂检测:
1.作业:第44页“练一练”第2、3题。
2.练习:“练一练”第1、4题
教后反思:
课题:找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课本45-46页
学习目标:
1、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培养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板书课题:
导语: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因数的知识。师板书:找最大公因数
2、出示目标;
指名学生读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目标吗?(有)
3、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练一练”上面的内容,重点完成填一填。思考:①怎样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并利用你掌握的方法试着将“填一填”部分内容补充完整。②12和18的因数中有哪些特别的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 ③你怎样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看谁是最棒的!)
二、学生自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交流探究:
1.过渡语: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2.小组交流:
(1)互对填写内容(师强调,公因数中的数字不要重复出现)
(2)解决自学指导中的4个问题的方法。
3、班内汇报展示并总结方法
四、考一考:
1、课本“练一练”的1、2、3题。
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做。
(师:比一比谁做的最认真,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写的大一些。)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意见不同的请举手。(点名学生上台更正)。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能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做得对,谁做得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重点说出原因。
(1)学生先回答对的原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看说得对不对?错的同学错在哪里?学生再回答错的原因。
(2)评价:师生评结合,从书写的质量和解题的规范进行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请同学们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对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最大公因数,知道了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以及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六、当堂检测:
1.作业:第46页“练一练”第4、5题。
2.练习:49页的第1题
教后反思:
课题:约分
内容:课本47-48页
学习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板书课题:
导语:师: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对分数进行进一步地探索。
师板书:约分
2、出示目标:
指名学生读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目标吗?(有)
3、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7页的内容,重点看“想一想”的内容。完成“做一做”、并思考:①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②观察上面几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③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你的发现吗?
(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看谁是最棒的!)
二、学生自学:
1、看一看:生认真看书,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交流探究:
1.过渡语: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2.同桌交流:把你自学的收获和困惑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过度:好,通过自学,下面谁能把你对约分的认识向同学汇报一下吗?
3.全班交流:(一名学生汇报后其他同学补充并质疑)
(1)用分数怎么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观察上面几个分数,说一说都得到什么结论
(3)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你的发现。
(4)通过学习和人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
四、考一考:
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自学得怎么样?谁有勇气来黑板做题。(2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做)出示课本48页的“试一试”
师:比一比谁做的最认真,板演的同学把字写的大一些。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意见不同的请举手。(点名学生上台更正)。提示在错的旁边改,不能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做得对,谁做得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原因。(1)学生先回答对的原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看说得对不对?错的同学错在哪里?学生再回答错的原因。
(2)评价:师生评结合,从书写的质量和解题的规范进行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请同学们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对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约分,知道了约分的意义以及约分的方法。知道了如何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六、当堂检测:
1.作业:第48页“练一练”第1、2、3题。
2.练习:“练一练”第4题
教后反思:
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课本51-52页
学习目标:
1、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板书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倍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数的知识。师板书:找最小公倍数
2、出示目标;
指名学生读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目标吗?(有)
3、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51页“试一试”上的内容,重点完成第51页数表下的题目,思考:①怎样快速找出表中4的倍数和6的倍数?②在4的倍数和6的倍数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6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看谁是最棒的!)
二、学生自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保证学生看够6分钟,学生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交流探究:
1.过渡语: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2.同桌交流:把你自学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在小组内交流
过度:好,通过自学和交流,下面谁能把你的收获向大家展示一下?
3.全班汇报:(一名学生汇报后其他同学补充并质疑)
(1)你是怎样找4和6的倍数的?(2)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应怎么起个名字啊!
(3)观察:在这几个公倍数中,谁给“12”也起个名字?
(4)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公倍数的?
(5)交流怎么找一些数的最小公倍数?
质疑:有没有最大公倍数?为什么?
四、考一考:
1、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自学得怎么样?谁有勇气来黑板做题。(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做)出示课本51页“试一试”T1“填一填”与T2
师:比一比谁做的最认真,看看谁的字写的最工整。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意见不同的请举手。(点名学生上台更正)。提示把错误的地方圈起来,在错题的旁边改,不能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做得对,谁做得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原因。
(1)学生先回答对的原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看说得对不对?错的同学错在哪里?学生再回答错的原因。
(2)评价:师生评结合,从书写的质量和解题的规范进行评价。
3、同桌互改:
讲述:请同学们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对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找最小公倍数,知道了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六、当堂检测:
1.作业:第52页“练一练”第1--3题。
2.练习:“练一练”第4题与“你知道吗?”
教后反思:
课题:分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53-55页
学习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会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结合具体情景,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导学:
1、板书课题:
导语: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那么分数又怎样来比较大小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2、出示目标:
指名学生读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目标吗?(有)
3、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53页的内容,重点看53页方框里的内容和智慧老人的话。思考:①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②它们在比较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钟后,汇报学习成果,看谁是最棒的!)
二、学生自学:
1、看一看:
生认真看书,师目光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保证学生看够5分钟,学生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交流探究:
1.过渡语: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同学请放下。
2.同桌交流:把自学的收获和困惑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过度:好,通过自学和小组内交流,老师相信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谁愿意给同学们分享一下?
3.全班汇报:(一名学生汇报后其他同学补充并质疑)
(1)交流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怎样变成同分母。
(2)交流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怎样变成同分子。
(3)用自己的话叙述什么叫通分。
四、考一考:
1、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要检测一下大家自学得怎么样?谁有勇气来黑板做题。(2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做)出示课本54页“试一试”的题
师:比一比谁做的最认真,板演的同学注意把字写的大一些。
五、议一议:
1、更正:
师:意见不同的请举手。(点名学生上台更正)。提示把错误的地方圈起来,在错题的旁边改,不能擦去原来的。
2、讨论:
过渡:到底谁做得对,谁做得错呢?下面请大家讨论,还要说出原因。
(1)学生先回答对的原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看说得对不对?错的同学错在哪里?学生再回答错的原因。
(2)评价:师生评结合,从书写的质量和解题的规范进行评价。
3、同桌互改:
请同学们把作业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对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对的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大小比较,知道了通分的意义以及通分的方法。知道了如何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利用通分的过程来比较大小了。
六、当堂检测: 1.作业:第54页“练一练”第1--3题。
教后反思:
第五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上册《打扫卫生》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版五年级上册
《打扫卫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掌握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了解问题来源于生活,提高生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学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新课学习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使用“学乐师生”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 竖式计算26÷4(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学生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练习
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六、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