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胜任能力模型开发七步法
胜任能力模型开发七步法
2009-4-27 14:48:13人力资源管理2007年第11期 李付鑫字体:小 中 大
案例背景:
A通信公司1996年12月成立,从一家代理中低端通讯产品的贸易公司起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公司业务规模迅速壮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移动通信产品分销商之一。目前,该公司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特大城市以及全国几乎所有省会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了30多家分公司与135个办事处,形成了覆盖全国、精细稳定的销售网络,年销售收入近200亿元。
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员工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公司员工超过5000人,平均年龄29岁,且超过90%的员工学历为大专以上,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力量源泉的同时也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公司组织结构和岗位不断调整;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单一,员工纷纷抱怨没有前途,人员流动率越来越高;公司业务发展迅猛,迫切需要更多独挡一面的人才,而公司在招人和用人的过程中经常因缺乏明确的标准而倍感困惑……这都表明基于职位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无法满足A通信公司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公司决策层要求人力资源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尽快由基于职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向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转变。胜任能力模型是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石,因此,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首要任务便是联合咨询公司共同开发胜任能力模型。
案例解析:
需要开发什么样的胜任能力模型?
胜任力是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并能产生高绩效所需具备的一系列能力的组合。胜任力是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组合,这些因素的整合引出的是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行为。胜任力与素质不能混为一谈,素质是指能驱使员工产生高绩效的一系列知识、经验、技能、个性、动机、内驱力、态度以及社会认知的组合,既包括冰山之上的知识和技能,也涵盖冰山之下的个性、内驱力等(见图一),而胜任力则更多地体现在冰山之上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直接表现为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根据A公司的实际需求,项目组确定需开发的胜任能力模型是将员工胜任岗位工作职责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提取出来形成的集合体,其基本结构包括能力及其定义、评价等级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如何开发胜任能力模型?
通过初步访谈和沟通,结合胜任能力模型构建的标准流程和公司的具体情况,初步确立以下八个开发步骤:成立胜任能力模型开发项目组;职位梳理,划分职类职种;深度访谈,收集数据;数据编码、归类、分析,提炼岗位胜任能力;开发胜任能力框架;开发胜任能力手册;能力匹配,开发岗位胜任能力模型。
第一步:成立胜任能力模型开发项目组
项目总监由主管人力资源部的助理总裁担任,项目经理由人力资源部总监担任,项目组成员除咨询公司和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外,还有来自相关业务部的相关员工。第二步:职位梳理,划分职类职种
职位是公司战略、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落实执行的基本单元,同时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项目组首先从三个方面(职位管理、职位设置、职位分析及结果应用)对公司的职位
体系进行梳理,并对公司的职位进行职类职种划分。职类是指根据公司战略要求与业务模式而形成的各种相关职种的集合,同一职类要求任职者具备的能力种类、履行的功能相同或相似。职种是指由同类职位分类归并而成,这些职位要求任职者具备的能力类别相同或相关,承担的职责与职能相似或相同。根据公司业务系统的不同,我们将其职位划分为管理类和专业类两大职类。根据管理类员工的功能定位和承担的职责的不同,考虑经营人才对公司的重要价值,将管理类划分为经营管理和职能管理两个职种;根据公司的价值链及职能域的不同,将专业类划分为人力资源、财务金融、市场、销售、供应链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等七个职种。
第三步:深度访谈,收集数据
通过职位梳理和职类职种划分,初步确定以市场、销售和供应链管理三个职种为基础建立公司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数据收集可采用行为事件访谈(BEI)、主题专家会议、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文献分析等方法,其中BEI法是开发胜任能力模型最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虽然BEI法的信度和效度上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但综合考虑时间和成本等因素,项目组决定直接采用深度访谈法与主题专家会议法相结合进行胜任能力数据的收集,先后对公司总部、深圳分公司、北区、CDMA事业部、北京分公司、西区、成都分公司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指标展开,共访谈112名员工并形成详细的访谈记录。第四步:数据编码、归类、分析,提炼岗位胜任能力
访谈结束后,项目组对访谈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编码、归类和分析,形成《A通信公司能力频度表〉
第五步:开发胜任能力框架
以胜任能力频度表为基础,结合咨询公司数据库和标杆企业的能力模型,历经五次主题专家会议,最后确定《A通信公司胜任能力框架》。通信公司胜任能力分为4种核心价值观、9种通用能力、17种管理能力和23种专业能力,其中核心价值观是指公司本质的和持久的一整套原则,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它规定了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通用能力是全体员工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管理能力是公司员工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战略管理、推动执行和人员管理三部分;专业能力是成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三个职种又细分为市场、销售、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五部分。第六步:开发胜任能力手册
胜任能力框架确定后便开始进行胜任能力手册的开发,即对每一项能力进行定义、分级并对每一级别进行行为界定。首先确定分多少级以及如何分级。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标杆企业的操作实践,项目组决定分为4级,并研究确定了分级的基本原则:
1级(初级):具有最基本的、有限的能力;在部门负责人的充分的帮助下可以开展与此能力相关的事项;能够描述基本的与该能力相关的概念。
2级(中级):能熟练、独立地进行工具操作或运用所掌握的各方面知识,完成一般复杂度的事项;能够认知在应用该方面能力时可能遇见的潜在风险和机会;能够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参考应用自己在该领域的过去经验。
3级(高级):能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流程或是工具的使用;能够应用该方面能力处理富有挑战性的和复杂的事项;能够指导小范围的团队展现该方面的能力。
4级(专家级):能被征询意见,解决与该方面能力相关的复杂技术问题;能够对其所掌握的知识、流程或是工具提出战略性的建议或做出调整;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及隐含的问题有足够的预见性和洞察力。
分级原则确定后便开始对每一项能力的4级进行行为界定。行为界定以访谈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结合工作职责进行梳理。行为界定必须基于能力本身而不是基于职位。行为界定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单纯的行为描述;二是用事例说明;三是二者结合使用。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单纯的行为描述为主。示例如下:
第七步:能力匹配,构建岗位胜任能力模型
能力匹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能力匹配和定级。能力匹配可采用层次分析法、两两比较法和主题专家会议法。能力匹配完成之后,经与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反馈,确定每个职位所需要的能力。依此为基础,项目组对每个职位所需的能力进行定级,最后形成《A通信公司岗位胜任能力模型》。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第二篇:课程开发七步法
课程开发7步法
课程开发的形式有自主式开发、合作式开发与外包式开发,其中合作式开发形式较多采用,自主式开发对培训人员专业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积累,同时更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经验的沉淀。合作式开发因选择合作方进行课程开发,培训部门主要是负责项目管理及过程监控工作。
在开发过程中,作为企业培训部门如何就关键点进行把控,对于项目成果及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项目经验,可总结出以下七个步骤(见图表1):
第一步:制定项目计划
根据选定课程,提出课程开发立项申请,其中包括课程开发目的及可行性分析。待确认后,制定项目计划,其中包括课程开发组织结构、开发阶段及进度安排等(见图表2、3)。
第二步:分析
根据具体课程,与项目组人员就具体细节进行分析,形成课程开发任务书,其中包括开发课题、培训对象、培训时长、培训目的,并根据对培训对象的分析形成初步的培训内容及主要培训方法(见图表4)。
第三步:培训需求调研
从该阶段开始进入课程开发执行阶段。培训需求调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培训对象的选取和调研过程的把控都会影响需求调研的效果。
培训需求调研一般采取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式,其中访谈法根据访谈规模又分为一对一访谈与小组访谈两种类型。培训需求调研的方法和步骤一般包括:
确定调研内容和调查对象
在正式调研开始前确定调研内容,根据掌握的资料信息以及疑问点,确定要调研的内容,完成访谈纲要。根据调研内容和职责分工,确定被调查对象。为准确全面的获取信息,可以采取360度访谈法,即访谈培训对象及其上、平、下级。
样本量的确定是一个难点,一方面没有理论的依据,具体选取多少百分比的样本量较合适,另外,不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样本量的确定只能尽力而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
设计调研方法
根据不同的调研内容和被调查对象特点,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针对高层及重点调研对象采用一对一访谈,其他调研对象可采用小组访谈。另外,问卷调研可作为辅助调研方法,因问卷调研不好掌控,通常会受到被调研对象配合和重视程度的影响,很难准确地收集信息,所以这种调研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方法为访谈法提供进一步的补充和支持,问卷调研可以广撒网争取多捕鱼。若课程开发项目团队对培训对象的工作内容不熟悉,需利用现场观察,现场观察法较耗时,但可以从专家角度发现培训对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培训重点。
调研进度安排
在正式调研前,与调查对象、培训委托人就调查方法和进度进行充分沟通,得到他们的确认和支持后,方可进行调研。
调研实施
为保证调研效果和有效记录,一般调研都是采取一个主调研人和一个助手搭配进行,主调研人负责提出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分析确认回答等。而助手主要负责记录,保证调研信息结果的完整。
调研一般在相对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中进行,尤其是访谈式调研,要保证调研过程不会被打扰。访谈式调研由主调研人组织和控制整个调研进程,把握好进度,控制节奏。
在调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记录的完整性,因为在调研结束后唯一能够全面体现调研成果的只有记录。
调研总结
调研结束后,需要对调研记录进行整理与加工。通过对调研记录的分析,确定课程内容设计方向,并从中提取课程所需案例。同时,根据调研结果应当输出调研报告,输入到课程开发过程中。
鉴于目前企业内部培训工作人员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主要借取于外部力量,但在此过程中应有意识的提升自主开发能力,例如:要求合作方提供访谈原始资料并提供案例编写辅导,或请合作方提供访谈方法集、案例编写集等方法论以帮助内部员工提升。
第四步: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块、课程策略
课程目标:根据环境的需求而定,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要达到的标准。课程目标的书写可以引用ABCD法:Audience 培训对象、Behavior 行为、Condition 环境、Degree 标准,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项标准不仅可以用于书写目标,而且可以用于验证“真假课”)。
此外,课程方案的设计可以依据课程内容、课程模块、课程策略展开,其中课程内容包括范围(即内容在水平方向上的安排)和顺序(即内容在垂直方向上的组织);课程模块是指学习活动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认知发展和行为变化;课程策略:也就是教学策略,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内在部分,与学习活动有同样的目的(见图表5)。
课程设计的原则
相关性: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结合,符合经营发展趋势;
有效性:既满足学员需求,又反映培训的需求;
价值性:避免“习惯导向”、“领导导向”、“员工导向”,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是判断的关键。
设计成果
一般而言,此部分工作需要产出几项成果:学员手册、授课PPT、案例集、讲师手册(可在示范课后着手做)。
其中,讲师手册是讲师讲解课程的参考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授课目的、培训对象、课程大纲、授课时间安排、教学方法与技巧、解决学员问题的技巧、案例的引用和分析等,用于指导讲师将教学内容和学员情况有效结合,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讲师手册一定要做到“傻瓜化”,图文并茂,便于讲师据此操作。
审核
企业培训负责人对于学员手册和授课PPT要严格审核,主要关注内容设计的逻辑性、与公司情况相结合。
第五步:试讲及优化
在内容初步设计完成后,开展示范课教学,征集学员意见以优化课程。示范课后组织学员召开课程研讨会,引导学员反馈对课程的意见。同时,如果在前期访谈中未搜集到较充分的案例,也可通过示范课再次搜集。
为保证课程开发项目顺利完成内化转移,在此环节建议邀请内训师加入,一方面使内训师了解课程内容设置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观摩、学习外请讲师讲课风格及逻辑。
试讲的次数需要根据培训对象、外请讲师的水平来定。通过前期调研,已经对培训对象进行了基本分析,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领域、能力现状或学历层次等划分类别,针对不同类别分别开展示范教学,以全面了解学员意见。同时,外请讲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员对于课程的反应,因较多学员从主观角度评价课程,而讲师授课效果直接影响到学员对于课程的感受,容易将对课程内容的意见与对讲师的意见混为一谈,所以选择合适的讲师更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准确把握课程优化的方向。
示范课程后,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选择性考虑学员的意见,并同时考虑组织对培训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此阶段对于课程模板不作调整,主要是在课程深度、顺序和时间安排方面做调整。另外,案例是经常会被学员提到的,指出案例需要补充或不具代表性。
第六步:定版及转移
课程定版后,如何能够顺利转移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转移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仅限于在此环节进行,是应该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内训师培养“七步法”,经过多次项目实践,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课程内化和转移方式。
讲师选拔
随着项目启动,就需要开始讲师选拔工作,让内训师介入到整体课程开发项目中,参与课程设计、优化等,有助于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示范课试听
待课程设计完毕,进入试讲环节,应邀请内训师参与,使内训师了解课程内容设置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通过观摩、学习外请讲师讲课风格及逻辑,从讲师的角度去观察,了解授课基本套路。
培训师培训
无庸置疑,培训师培训被众多公司采用,被看作是内训师培养的关键环节,但该环节不仅仅是两天培训课程如此简单,仍然需要分层分级去执行。建议主要通过三方面去操作:通用培训技巧培训、课程逻辑拆解培训和实战模拟。通过通用培训技巧课程,使内训师了解并掌握基础培训技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本次开发的课程的设计逻辑,帮助内训师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为巩固培训效果,在训后需跟进实战模拟,请内训师就某一部分展开讲解,同时请外请专家点评指导,内训师在这一阶段感觉到的进步最为明显。
教研组活动
因内训师多为所在部门骨干力量,本职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备课,培训部门可定期组织教研组活动,一方面,帮助内训师进一步熟悉课程,完善授课技巧,另一方面,可通过组织培训技术工作坊,使讲师了解课程开发、案例教学等方面知识,有效补充专业知识。
标准课试听
很多有经验的培训讲师说:“要想快速实现上台讲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模仿‟”,反复看视频,模仿成熟讲师的每一句话确实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所以在内训师培养中,也要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在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后,组织讲师参加标准课试听,反思自身,向外请讲师学习。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内训师上台的最后一重保障。在开课前组织集体备课,能进一步提升自信,并可相互切磋交流心得。
登上讲台
通过一系列培训和辅导活动,帮助内训师成功登台,顺利完成授课任务。
第七步:修订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对课程进行修订是必须的,一般是规定一年修订一次,或者根据组织要求和培训对象变化等情况适时对课程进行修订,以适应形势所需。
第三篇:财务部胜任素质模型
财务部胜任素质模型
8.1
财务部人员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协调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分析能力
投资分析能力
会计核算能力
财务控制能力
专业学习能力
预期应变能力
关注细节能力
沟通能力
理解判断力
知识
公司知识
财务知识
管理知识
法律知识
职业素养
自信心、成功欲
廉洁自律性、严谨求实
敏感、责任心、诚实正直
8.2
财务部人员职业素养定义表
素质名称
定
义
廉洁自律性
指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直接或间接牟取私利的态度
严谨求实
指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严肃谨慎、敦本务实、关注细节的态度
诚实正直
指个人能依据事物的本质处理组织中的事务,不受个人利益、好恶的影响,信守承诺,正确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本质
成本意识
注重投入产出,节约公司资源的意识
敏
感
用于职业素养之中,指个人对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事物反应灵敏,如市场前景、数字、新闻等,能够准确辨识问题、判断价值、作出选择
责任心
指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承担对他人、对企业、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所形成的责任意识
纪律性
指个人自觉遵守组织各项管理制度,保证个人行为及工作行为不与公司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原则相抵触的意愿
敬业精神
指个人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组织要求和组织利益的愿望和能力
成就欲
指个人希望更好地完成工作或达到某一绩效标准,强烈追求成功的持续性愿望
自信心
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完成任务的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自我信仰
忠诚度
对工作、团队、组织的信任及在关键事件上以公司利益为重的意识
团队意识
指个人自觉地融入团队,与同事团结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意识
8.3
财务部人员知识分级定义表
素质名称
定义
级别
行为表现
公司
知识
包括行业知识、公司文化(发展历史、价值观等)、组织结构、基本规章制度和主营业务、业务流程等
1级
了解员工手册与职位相关内容,了解公司的发展历史,熟悉与本岗位有关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
2级
了解行业状况,熟悉公司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等;熟悉公司相关管理制度、整体运作流程及公司各类经济业务、各业务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在财会工作中加以准确、有效运用
3级
洞悉行业发展的重大变化与趋势,能基于公司整体战略规划以及战略步骤对公司重要经营活动、投资行为等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财务
知识
主要包括4大类知识,详见表1-4
1级
1.掌握A类所包含的基本知识、原理、方法,能够在企事业中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等项工作
2.熟悉B类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级
精通A、B类知识,熟悉C类知识,通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税收筹划等项工作定期进行财务分析与预测、提交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
3级
精通A、B、C、D类知识并能够综合运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能够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全面掌控,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系统,实现内部控制,规避财务风险,并对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投资等提供决策支持
法律
知识
包括公司法、税法、经济法、证券法及国家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的规定,例如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
1级
了解与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使自己的工作合法、合规,避免出现原则性错误
2级
掌握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其他法律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工作之中,确保企业的经营在合法的条件下运行
3级
精通与公司运营、财务工作相关的全部法律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进行税务筹划、投融资等,控制经营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
管理
知识
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
1级
初步了解管理学原理及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工作中能够理解企业的一些人事政策、管理措施
2级
掌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等相关管理知识,能够进行下属员工工作分配、落实工作计划、对工作结果进行考核评价等管理工作
3级
在生产经营管理、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等方面具备一定修养,精通管理学、企业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实践,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服务
8.4
总账会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自控能力(2级)
理解判断力(2级)
书面表达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2级)
专业学习能力(2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沟通能力(2级)、协调能力(2级)
知识
公司知识(1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1级)
管理知识(1级)
职业素养
廉洁自律性
团队意识、忠诚度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5
资金管理专员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自控能力(1级)
会计核算能力(1级)
问题解决能力(2级)
预期应变能力(2级)
财务分析能力(2级)
专业学习能力(2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财务信息分析能力(2级)
沟通能力(2级)、协调能力(3级)
知识
公司知识(2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1级)
管理知识(1级)
职业素养
成本意识、敬业精神
廉洁自律性、忠诚度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6
应收账款主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自控能力(2级)
财务分析能力(2级)
问题解决能力(2级)
预期应变能力(2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3级)
财务信息分析能力(2级)
协调能力(2级)、沟通能力(2级)
知识
公司知识(2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2级)
管理知识(2级)
职业素养
成本意识、诚实正直
廉洁自律性、忠诚度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7
预算主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财务分析能力(2级)
预期应变能力(2级)
财务控制能力(2级)
书面表达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3级)
关注细节能力(3级)
问题解决能力(3级)
协调能力(2级)、预算能力(3级)
自控能力(2级)、沟通能力(3级)
知识
公司知识(2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2级)
管理知识(2级)
职业素养
成本意识、忠诚度
敬业精神、诚实正直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8
成本控制主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预算能力(2级)
财务控制能力(1级)
问题解决能力(1级)
财务分析能力(2级)
专业学习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2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自控能力(1级)、沟通能力(2级)
知识
公司知识(1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1级)
管理知识(1级)
职业素养
自信心、忠诚度
成本意识、诚实正直
严谨求实、敏感、责任心
8.9
税务主管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沟通能力(3级)
关注细节能力(2级)
财务管理能力(2级)
会计核算能力(2级)
财务分析能力(2级)
问题解决能力(3级)
财务信息分析能力(2级)
预算能力(2级)、协调能力(2级)
知识
公司知识(2级)
财务知识(2级)
法律知识(2级)
管理知识(2级)
职业素养
纪律性、自信心
责任心、敬业精神
严谨求实、敏感、成本意识
8.10
财务分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
技能/能力
沟通能力(3级)
关注细节能力(3级)
财务分析能力(3级)
投资分析能力(3级)
预期应变能力(3级)
财务控制能力(3级)
书面表达能力(3级)
问题解决能力(3级)
财务信息分析能力(3级)
决策能力(3级)、协调能力(3级)
知识
公司知识(3级)
财务知识(3级)
法律知识(3级)
管理知识(3级)
职业素养
成就欲、责任心
敬业精神、自信心
严谨求实、敏感、成本意识
第四篇:胜任素质模型(推荐)
基于胜任特征分析,针对岗位要求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帮助员工弥补自身“短木板”的不足,有的放矢突出培训的重点,省去分析培训需求的繁琐步骤,杜绝不合理的培训开支,提高了培训的效用,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进一步开发员工的潜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很多企业习惯于照抄照搬别的企业的胜任素质模型。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能力素质模型应该具有行业特色,企业特色。甚至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两个企业,由于企业文化、经营目标、经营策略的差异,即使企业在人员要求的能力上完全相同,也很少有两个企业的能力素质的行为方式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严正,卜安康 .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72-174 .
第五篇:解读胜任力模型
解读胜任力模型
作者:马小强
入库时间:2009年2月3日
自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召开以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得到了日益深入的关注和思考,胜任力模型也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圈里的流行语,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然而目前,很多企业都陷入了胜任力模型建构的误区,一些管理者尚未厘清胜任力的概念就盲目地进行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和应用,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本文从胜任力研究的溯源、competence与competency的辨析、胜任力概念和分类以及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给企业构建胜任力模型助一臂之力。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
胜任力(Competence)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国内有人译作素质、能力、胜任力、胜任特征等。胜任力在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Taylor)1911年通过“时间一动作研究”对胜任力进行的分析和研究。Flanagan(1954)首先提出“关键事件”方法,根据公司管理者的工作分析,认定7个管理者工作要素,即生产监督、生产领导、员工监督、人际协调、与员工的接触和交往、工作的组织计划与准备以及劳资关系,也被认为是胜任力研究的萌芽阶段。1958年,美国哈佛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avid C.McClland)主编了一本题为《才能与社会:人才识别的新角度》的书,阐述了具有某些个性特征的人与其所表现出的工作取向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胜任力研究的开端,其书中所使用的Talent一词,也就是后来所使用的competence的前身。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在《心理学评鉴》杂志上发表了《再谈激励:胜任力的概念》,在文章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与“人才识别”和“个人特性”有关联意义的competence一词。1963年,罗伯特。怀特在《生活探索》杂志上发表了《人际关系胜任力》,对胜任力和社会生活关系作了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正是由于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使用了competence一词并作了探讨,1973年,戴维。麦克莱兰博士在其具有标志意义的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中使用了competence而不是talent.麦克莱兰博士《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的发表,标志着胜任素质体系的基本确立。
二、胜任力的概念及分类
麦克莱兰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并没有给出胜任力的全面定义。他的同事斯班舍(Lyle M.Spencer)1993在《工作胜任力》中给胜任力下了定义:胜任力就是个体所具备的某种或某些潜在特质,这些特质与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表现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麦克莱兰又追加说,这些个人特质在人格中扮演深层次、持久性的角色,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出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景及重要职位上的行为表现。1994年,斯班舍在其著作《胜任素质评估方法》中再次对胜任力的定义进行了辨析:胜任力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具体知识化、任职或行为技能——也就是可以被准确测量或计算的某些个体特性,这些特性能够明确地区别出优秀绩效执行者和一般绩效执行者,或者说能够明确地区别出高绩效执行者和低效率的绩效执行者。
综上所述,胜任力就是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的员工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是个体能够达到某个职位的绩效要求的一种状态或综合品质,具有可指导、可观察和可衡量三个特征。在建构胜任力模型时,一般将胜任力分为三类:门槛类胜任力(threshold competencies)、区辨类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ies)和转化类胜任力(transformational competencies)。
1.门槛类胜任力
门槛类胜任力仅指为保证工作取得成功而界定出的一些最低标准要求。一般说来,提高门槛类胜任力与取得更高的绩效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门槛类胜任力通常包括基本的技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等,是进入某个职业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能力继续提升的基础素质。
2.区辨类胜任力
区辨类胜任力是那些能将同一职位上的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素质。比如说主动性、影响力和结果导向等等。区辨类素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加以影响和改善的。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人员开发中,要注意员工区辨类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因为高胜任力可以产生高绩效。
3.转化类胜任力
转化类胜任力通常是指管理人员和员工普遍都缺乏的那些胜任素质,一旦他们在这种胜任力上得到改善和提高,那么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例如。“开发他人”、“系统思考”、“复原力”等胜任力就为大多数人所缺乏。当然这些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也就比门槛类胜任力和区辨类胜任力要困难得多。一个想要出类拔萃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要注重转化类胜任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Competency VS Competence
企业要研究胜任力,构建胜任力模型,就必须厘清competency与competence的关系。而关于competency与competence关系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学者Berman认为,competency与competence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是有区别的。他认为competency是胜任力的表现,是用来了解和识别优秀绩效、行为、功能性技能,而competence是以观察的功能型的技能为基础的,主要强调整合的功能方面。McClelland认为,competence实指个体履行工作职责和取得绩效的能力,而competency则集中关注个体在一个特定情景下的实际行为和绩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则认为有必要对competency和competence这两个词做出更清晰的界定和对比,competence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狭义地讲,它指的是个体能够达成某个职位的绩效要求的一种状态或综合品质。相比之下,competency则是对于一个个具体的职位或工作任务而言的特质或特征。也就是说,competence具体到某个特殊的职位或任务上时,就可以提炼出一项或数项具体的competency.综上所述,competency与competence之间是有区别的,competence是“胜任力”的意思,而competency则是“胜任特征”的意思。笔者认为,从数学角度来说,competence就是一个集合,而competency就是集合里的元素。
四、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具备胜任力项目的集合。即CM= {CIi︱=1,2,3,…,n} CM表示胜任力模型,CI表示胜任力项目,CIi即第i个胜任力项目,n表示胜任力项目的数目。
当前构建胜任力模型主要有三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和限定选项法。
1.归纳法
这是一种通过对特定的员工群体的个人特质的发掘和归纳,形成胜任能力模型的方法。此方法运用的主要工具有关键样本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最主要的工具当属“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简称BEI)”.作为一种用来收集被访者个人特质的访谈方法,BEI有如下基本假设:(1)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些高绩效者。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的人采取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2)高绩效者之所以能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是因为他们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某些特质;
(3)通过研究高绩效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导致高绩效的那些特质。
在这些基本假设下,BEI凭借高度结构化的访谈模式和熟练掌握相关访谈技术的咨询顾问来详细了解被访者工作中的关键事件及其成功要素,收集其过去的行为和真实想法,从中发掘有价值的个人特质。通过BEI的对象同时包括高绩效者和业绩平平者,并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导致高绩效的那些特质,作为建立胜任力模型的素材。通过BEI获取大量的“原始素材”后,咨询顾问对这些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编码、分级等加工过程,并最终形成胜任力模型。
2.演绎法
这是一种从企业使命、愿景、战略以及价值观中推导出特定员工群体所需的导致高绩效特质的方法。主要应用工具为小组讨论。演绎法的基本假设是:胜任力模型作为对任职者的一套个人特质的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益于愿景、战略等组织根本性目标的实现,并体现组织的核心价值观。演绎法的实质是一个逻辑推导过程,其基本步骤如下:
(1)厘清组织愿景、使命、战略和核心价值观;(2)推导关键岗位角色和职责;(3)推导导致高绩效所需要具备的特质。
通常我们通过分组结构化集体访谈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推导过程。分组访谈的对象既包括胜任力模型的直接针对人群,也包括其他了解情况的相关人员。结构化集体访谈的结果仍将经过筛选、分类、分级等专业处理过程,以最终形成胜任力模型。
3.限定选项法
这是胜任力模型建立的一种简便方法。通常由专业顾问根据对组织的初步了解,提出一组相当数量的胜任力项目,然后通过相关人员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几轮筛选和调整,最终确定一套能力项目作为胜任力模型。限定选项法的科学性相比归纳法和演绎法要差一些,但是此方法依据的是咨询顾问多年的咨询经验和组织管理者多年的管理经验,并且此方法成本要比前两种低得多,工作周期也较短,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实力的咨询企业和那些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咨询顾问。
作者简介:马小强,男,陕西延安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供职于国网运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