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公务员合同的管理制度
需要代写这一篇论文的找客服,代写包通过包修改,下面的文字请不要在意那是随便发的部分文字
7.债权人杨柳公司申请债务人松柏公司破产,法院指定大明会计师事务所为破产管理人,论公务员合同的管理制度。大明会计师事务所的下列行为中,错误的是()
A.决定解除松柏公司与杨柳公司之间尚未履行完毕的买卖合同
B.决定代表松柏公司起诉松柏公司的一个债务人
C.申明只接受法院的监督,不接受债权人会议及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
D.接受因担任管理人而获取的报酬
满分:2分
8.A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为10人,其中张某和田某为A公司的股东甲公司派出的董事。公司经营一段时间后,甲股东拟向A公司销售一批原材料,下列有关A公司董事会对此交易进行表决程序的情况中,可以通过该事项的是()。
在这个帖子的结尾就有附件答案,如果没有请找客服
A.张某和田某未出席会议,也未代理其他董事代为出席,剩余董事4人出席,4人全部通过
B.张某和田某未出席会议,也未代理其他董事代为出席,剩余董事6人出席,3人通过
C.全体董事均出席了会议,除张某和田某外的其他董事均未通过
D.张某和田某未出席会议,也未代理其他董事代为出席,剩余董事7人出席,5人通过
满分:2分
9.下列选项中,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其决议无效的情形是()
A.股东大会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B.股东大会会议表决方式违反公司章程
C..股东大会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
D.股东大会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
满分:2分
10.乙属于中原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之一,中原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9月1日正式成立,则乙持有的该公司股票在()之前不得转让,管理制度《论公务员合同的管理制度》。
A.2009年9月1日
B.2009年6月1日
C.2007年9月1日
D.2008年9月1日
满分:2分
11.关于公司发行公司债券所筹资金的用途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于弥补公司亏损
B.用于董事会决定的用途
C.用于监事会同意的用途
D.用于审批机关批准的用途
满分:2分
12.股份有限公司不能成立时,因设立行为而产生的债务和费用,应当由()
A.全体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
B.全体发起人承担按份责任
C.全体认股人承担连带责任
D.全体认股人承担按份责任
满分:2分
13.中外合资企业合营各方签订的文件中,属于公司设立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文件是()
在这个帖子的结尾就有附件答案,如果没有请找客服
A.意向书
B.协议
C.合同
D.公司章程
满分:2分
14.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发行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股份有限公司向法人发行的股票,只能是记名股票
B.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只能是无记名股票
C.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不得低于票面金额
D.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必须同股同价
满分:2分
15.负责召集和主持有限责任公司首次股东会的是()。
A.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B.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
C.董事会召集,董事长指定的副董事长或者其他董事主持
D.董事会召集和主持
满分:2分
需要代写这一篇论文的找客服,代写包通过包修改,下面的文字请不要在意那是随便发的部分文字
第二篇:论公务员写作能力
申论是目前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必考内容,从申论的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分析,申论考试是一种以写作为主的答题方式,所以申论作答要求成为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但是目前围绕申论写作的众多辅导教材中,大多把这种体裁归结为一种议论文体,即议论文的写作,而有的则定性为评论写作,或具体的某一写作形式,如讲话稿、报告等。由于申论写作和试卷阅判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所以写成何种文体就成为无数考生迫切渴望掌握的“秘笈”。虽然每年的试题不尽相同,但文体的确定对于考生应对申论写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那么这个文体是什么?笔者以为,把申论写作定性为公文写作是比较适合所给定资料的写作要求,而且从近几年的阅卷看,写成公文形式的申论作答成绩比较突出。把申论写作界定为公文文体的写作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现简述如下。
一、申论的起源就是典型的公文文体。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人员选拔的一种能力测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次扬弃。“申”即“申述”、“说明”,“论”就是阐述非同一般的观点。“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所以“申论”就是对某一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此进行论述和表明观点、意图。作为一种对人才的选拔方式,最早来源于汉代“对策”。“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试者通常把自己的见解和策见以密封的形式向帝王呈送,根据帝王的要求陈述各种政见,以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见解。对于这种文体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 》中,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这说明,对策要宣扬治国之道,精深于政治变化,符合时代要求,不能高谈阔论或浅薄虚假,这与申论的写作要求是一致的。从公文发展史来看,一些公文名篇的内容就是作者对治理国家所提出见解,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在中学课本中把它当作政论文,实际上,从标题的“疏”字中可以得知,这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向当时的唐太宗呈现的一则意见,属于公文的上行文。虽然提出了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进行论述,但重点是要求唐太宗“十思”。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文人的名作,多体现在治理国家的策见上,而这些策见就是典型的公文。现在的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述,其实类似于古代的对策,所以申论写作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文的写作要求和目的。
二、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均为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既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又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需要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来化解存在的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解决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落实到行文上,通过制发公文的形式来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意见、办法,是必然的选择,作为政府部门决不能只提出问题或分析问题的原因,或者发一通牢骚。用制发公文的形式解决给定材料的必然选择对完成申论的作答要求有着深刻的启发性:选择正确的文种作为写作的标题;运用公文的结构安排布局;使用公文的语言组织词语、句式等。申论作答要求有的是对给定资料给予概括以供领导审阅,或是虚拟某一角色提出对策,或是确定范围进行论述作文,但无论哪种题型都应运用公文的写作思路来回答,这样回答能体现考生站在准公务员的位置思考问题,答题符合给定材料的要求,而且针对性强,务实性强,能证明你是否具备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所应具有的公文写作能力。从近几年的申论试题看,也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2003年的安全生产问题,2004年的汽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2006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07年的土地被征用问题等,都与政府职能相关,解
决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解决的手段就是以出台相关的措施和办法为主,如果考生不能站在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位置考虑问题,不能以理性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意见,而是采用高考作文的思维方式作答,提出过于个性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一番议论,这能成为党政机关所需要的人才吗?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做法吗?怎么能答出好成绩呢?
三、申论考试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完全一致。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与以往相比,对于申论给定资料的性质和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第一次使用了公文的主旨概念,第一次要求提出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来进行写作,这于公文的写作规律如出一辙,岳海翔先生在《公文写作教程》中提出,主旨是指文件中所表示的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等内容。公文以解决公务活动中的现实存在问题为已任,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要有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申论写作要求测查报考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公文写作要求的思路就是必须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固有规律,这说明二者写作要求也是一致的,揭示申论写作的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的一致性,目的在于只有按着大纲要求深刻理解公文写作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申论写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既然明确了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公文,就需要进一步来界定申论作答要求的各种题型到底符合公文种类中的哪一种,这样作答起来才能使写作思路更加明确,结构更加清晰,才能接近所给出的参考答案。根据2000年以来的申论作答要求,基本上属于三种题型。第一概括或概述题,即用不超过规定字数概括或概述所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二提出对策题,即根据所要求的虚拟角色提出解决材料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对策或方案;第三作文题,给定范围或命题,围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论证。这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解题思路。
一、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的询问。根据报告的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工作报告(综合性报告和专题性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等。根据历年的试题分析,概括或概述题应该属于报告中的情况报告,就是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向领导或上级汇报,概括要求精练扼要,概述要求详细具体,这从历年的试题可以得到有力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1年的申论第一试题: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2004年的申论第一试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000字。2006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7年申论第一试题: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分析这些试题要求会发现,前三年只是简单提出对给定资料进行概括,包括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影响的概括等;2004年要求的是概述,字数较多,而且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最近两年的概述题明确提出供领导审阅或参阅的写作要求,这是明显的要求写成供领导了解情况的报告,实际上,从作答要求看,无论是否提出供领导审阅,都应写成报告结构形式。即先用最精练的一两句话概括材料的性质和内容,然后围绕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分成几个相关的段落或方面,给予简单明了但又内容全面的说明。报告写作的特点是陈述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考生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对材料的内容给予条理性的表达和说明,不能加入过多主观的认识和感慨。许多考生由于不了解概括或概述的文体要求,结果写成了议论的段落,对材料中问题大发议论;或者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用墨过多,其他问题一概不提;或者一逗到底,不分层次和条理,混杂在一起说明。这种不符合报告要求的写作方式必然导致分数过低,成绩不理想。写成报告的形式,还包括对材料中特点的概括、原因的分析、做法的目的和意义等几种变异形式。把概述或概括写成报告形式,可以提高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水平,可以培养考生用齐全的逻辑思维反映材料所给的内容,可以让考生运用语言表达时更加简练浓缩而又不失条理和层次,所以界定为报告文种是为考生提供了该试题类型的写作思维规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方案。
计划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预先做出的安排,方案属于计划的一种,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综合性和科学性。方案的写作结构遵循计划写作的三要素,即目标、措施和步骤。通过分析历年有关提出对策题的作答要求,采用方案的写作结构是完全可行的。2000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01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2003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2007年申论第四试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这些试题有的要求制定对策建议,有的要求制定检查内容,有的要求制定处理意见,有的明确提出制定方案,其实无论哪种要求,再仔细研究其中的具体内容会发现都是方案的写作要求。2005年和2006年关于提出对策的试题变成了不定项选择题,即从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中找出与材料中不一致的选项并说明原因,这是提出对策试题的变异形式,只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考生对此进行辨别,这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不仅要能提出对策,还要对给出的对策进行选择,找出不符合要求的对策。
运用方案的写作思路解答该试题的类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善于把握给定的虚拟角色,对策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对策试题一般给定了考生的虚拟位置或角色,这就限制了考生决不能站在一个应试者的身份作答,否则提出的对策就容易脱离材料实际,掺杂过多个人看法,导致解决问题的对策不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制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应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具体问题。方案的写作思路启发考生要针对材料提出解决措施,解决问题要从诸多方面考虑并且目标确定,不能过于分散和琐碎。二是不能省略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因。制定方案要说明制定依据和目的,提出对策时,也应先简要
提出问题和分析原因,即作答该试题时,开头要简单说明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危害性并解释原因,然后过渡到对策的措施上。一些考生作答该题时,没有过渡,开始就是具体的措施,这是不符合作答要求的,应当引起注意。三是突出措施,条理分明。制定方案,措施是关键,必须对完成任务提出具体的落实要求,并且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从制度上、财力上、思想上、组织上给予保障落实。具体到对策的作答,就是要求考生紧扣材料,主体部分突出具体的措施,有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要求,提出解决的对策应采用分条的形式,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避免交叉重复,这样才是答题的正确要求。有些考生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回答过于简单,而且缺少步骤;有的考生列出的措施多达十几条,过于琐碎;有的脱离材料实际,凭主观想法回答,这些都是提出对策的大忌。
三、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意见具有行文方向的灵活性,即包括上行的意见,也包括下行的意见或者平行的意见,从申论最后给定的作文试题看,应该属于上行文的意见,即作为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性意见。就申论给定的材料分析,就是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阅读理解,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处理方法,这种判断可以从历年的试题得到充分的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2001年的申论第三试题: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2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2004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要求: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500字。2005年申论第三试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6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2007年申论第五试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与800字。前三年的试题作答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写作的体裁限制不严格,但自2004年以后,就变成了命题作文,从写作要求看,只有写成意见才是最为恰当的。2004年的试题给出的是要写成报告,但从要求看,应该用意见才是合适的。明确用意见写作思路作文,而不能写成单纯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都与行政机关的职能密切相关,是国家公务人员必须处理的公共事务,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的候选人,应该针对材料问题进行思考,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即明确问题的性质和危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办法,并进行充分的论述和解释,体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对解决问题的观点作出具体细致的安排,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畅,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符合解决问题的实际,才能检验候选人是否具备适应该工作岗位的写作潜力。
用意见的写作思路作文,既是公务员岗位的选择,也是公务员能力的体现,更是工作的需要,是对准公务员写作水平的能力测验,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目的。如果写成议论文,只能
说明对材料的问题认识深刻,分析透彻,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导致了写作中心的偏移,而且由于采用了过多的说理成分和实例说明,只是强调了“为什么”,没有突出“怎么办”,这不是公务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式,也不符合行政机关解决问题的正常途径,所以,确定意见的作文思路是论述题的正确选择。
界定申论写作的文体,是为申论的写作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维方式,是为申论写作探索出一条基本的规律,只要紧扣材料,灵活运用,把握核心要求,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篇:论公务员奖惩制度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
姓名:孙健 学号:7030111021 【摘要】:国家公务员是经过层层选拔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优秀人才,享受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其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模范行为会直接带动全体公民遵纪守法,推动国家的民主和法治建设。然而通过奖励来肯定公务员的行为和贡献,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为社会作出贡献,通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现今社会,公务员的奖惩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公务员的奖惩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认真的落实,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关键词】: 公务员
模范
奖惩制度
问题
完善
一、公务员奖惩制度的概念
公务员的奖励是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公务员的惩戒是国家机关依据公务员管理法规对违法失职的公务员进行惩处或制裁。惩戒是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防范违法、渎职等行为发生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奖惩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奖惩制度对公务员的行为具有导向意义。通过奖惩事实,告诉每一位公务员哪些行为是国家和人民所提倡的,哪些行为又损于国家和人民而遭到唾弃,从而使公务员更加明确自身的行为规范,努力为人民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奖惩制度在整个公务员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抓好了奖惩工作这个环节,可以使公务员管理工作的考核、任免、调配、培训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推动、相辅相成。
3.使公务员产生竞争意识。奖惩制度的实施,在公务员之间产生了一种平衡比较作用,而这种平衡比较的标准是动态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公务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情况下,这种衡量标准会不断提高,就需要公务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4.建立和健全公务员奖惩制度是实现国家机关廉政、勤务、务实、高效的目标的重要保障,公务员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效能和声誉,奖罚分明才能激发公务员的职业精神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和工作积极性,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并且警戒教育其他人员,确保党和国家正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三、现有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目前,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正激励和负激励不均衡现象,存在重奖轻罚甚至只奖不罚的倾向。有些政府部门为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想方设法进行评选表彰和奖励,在正激励上费了很多心思,动了不少脑筋,但是在负激励方面,由于比较难展开,并且比较敏感,有些政府部门于是就采取“老好人”的做法,对有些存在缺点的公务员呢视而不见,美其名曰“靠自觉”,久而久之,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奖轻罚或只奖不罚的现象。不注重平常的批评教育,没有具体的负激励措施,只有在公务员出现严重的错误或违纪行为才惩罚,给社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是公务员奖惩制度的一大缺陷。
正激励是表扬和奖励,负激励是批评和惩戒,不管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刺激手段,都是强化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内容。注重正激励可以起到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作用,但行政机关日常工作中,受到正激励的毕竟是少数人,后劲人员又得不到及时的激励,形成没表扬就是批评的心理暗示,恰恰打击了大多数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负激励方面,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负激励开展工作较少,只有在情节严重事才予以惩处。管理方式存在缺陷,影响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除了正负激励不均的问题外还存在其他的问题:一是忽视对廉洁奉公的人员缺乏物质奖励,错误的认为廉洁就是不能和钱沾边,甘守贫困;二是目前公务员奖励还存在奖励不公开、不透明、“暗箱操作”等社会现象并且过于形式化,集中表现为奖励评选过程形式化使奖励制度中的激励因素转变为去激励因素,不仅起不到激励公务员的作用,反而打击了公务员的积极性;三是对公务员奖惩的原则不明确,奖励的资金来源缺乏明确的规定,公务员的纪律内容也不够全面。
3、我国现行公务员惩戒方式中存在问题:惩戒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威慑力。一些较轻微的惩戒方式在单独适用时难以对违纪者产生有效的威慑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有非法所得的违纪行为,通常的作法都是没收余额再给予处分。一些非常规的惩戒方式使用比较混乱。由于我国关于行政惩戒的具体规定都分散于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没有形成统一的专门法典,因此在应用中不甚规范。实践中为弥补现有惩戒方式的不足,一些地方将对公务员进行正常管理的组织措施作为惩戒手段使用。如有的规定公务员一年内受到两次投诉并查实的给予降职等处理;有的规定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的一律先予免职,再依规定处理。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四、完善奖惩制度
(一)、完善奖励制度
公务员的奖励制度的原则有: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公平合理、奖励的当的原则;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
1、根据奖励对象的复杂性实行差别奖励
随着公务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公务员类别的增加,一种奖励方式显然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别的公务员;同时,不同层次的公务员对奖励的需求也不同,采用单一的奖励方式不能起到对所有人激励的效果。对此,需要根据先进的激励理论,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公务员奖励经验,根据公务员的织位类别,对不同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进行别奖励。
2、对公务员奖励授予主体进行的规制
实践中存在的私自颁奖或假借名义颁奖的现象,公务员奖励授予机关的人事部门要加强监督。另外,还应对公务员法奖励制度加以完善,因为公务员法五十二条规定,撤销奖励的只有三种情况: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的。也就是说,实践中大量存在的私自颁奖和假借有权机关名义所授奖项均没有明确规定,应当将此类奖励纳入可撤销的奖励之列。
3、公务员奖励授予条件之完善
公务员奖励是国家机关通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刺激来激励公务员积极发掘潜能,通过“额外”的努力,获得“额外”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激励机制不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通过法律规则设定明确的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之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对此加以规定”。尽管《公务员法》中已经规定了奖励的10种情形,但是依然存在如前所述的多种问题,在设置授奖条件时,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理念:立足本织工作中的工作业绩;重视考核结果;授奖条件具体化;授奖过程法律化。
4、丰富奖励形式,明确奖励额度
现行的奖励形式比较单
一、手段比较陈旧。建议今后能不断丰富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奖励需求。除了现在比较多的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外,也可以加强内在行激励措施,比如奖励外派深造,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水平,促进其潜能发挥,更人程度地发挥积极性。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还可以奖励假期,让优秀的公务员在国家法定之外的时间有假期劳逸结合,促进效率提升。针对奖励额度各地掌握不一的以及某此地方无原则地重奖公务员的现象,根据科学理论制定公务员奖励额度确定迫在眉睫。
5、对公务员授予程序进行的监督
基于在公务员奖励的适用程序中存在的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为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实现参政权利,追求程序和实体上的公正,必须改进奖励程序设计,增设听政的法律制度。
公务员制度改革进行了近10年,还有一此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何发挥奖励的作用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持续探索。只有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改革制度,让做的多、做得好的人有更人的动力,做的少的人有目标,有追求的方向,才能建设一支高质量公务员队伍,保证行政体制良胜运行。
(二)完善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
1、进一步提高对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公务员法》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依法依纪查办案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充分认识加强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及时制定和完善行政惩戒的法规制度。及时制定和完善行政惩戒工作实践急需的法规制度,是法规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还要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原则精神,制定和完善符合本部门特点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各部门在这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此外,监察部还将起草制定《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证据规则》和《监察机关直接行使处分权的规定》,修订《监察机关处理不服行政处分申诉的办法》等规章,不断完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
3、及时进行行政惩戒法规的清理工作。立、改、废是立法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建国以来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及时进行清理,有针对性地修改甚至废止那些过时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进行清理,使行政惩戒法规的清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是要进一步完善惩戒的程序,做到按程序惩戒,避免惩戒成为某些人“公报私仇”的工具,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将惩戒程序明确为:申请、决定、调查、再决定、做成谴责书、法院审理、做出判决、惩戒法院决定之救济、诉愿等几个步骤,使得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整个公务员惩戒过程本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应当完善当事人参与制度、代理人辩护制度、调查制度均是法治之趋势,应当纳入公务员法律制度之中。惩戒权分工要具体化,要从体制入手,切实解决模糊运用权力问题。赔偿问题只是制度的技术层面原因,此问题只要协商认同即可解决。
要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和负激励均衡。既注重奖励又要注意平常批评教育,有利于激发公务员的工作斗志和规范其行为,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中国公务员复合利益均衡激励论》 作者:蒋硕亮 北京大学出版社(2)《公务员制度概论》主编:唐铁汉 中国城市出版社(3)《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的发展现状探析》 作者:张留霞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孙柏瑛、祈光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5)《新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 中国人事出版社出2005年版
(6)《现代公务员制度研究》作者:皮纯协、张焕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版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四篇:论无效合同
论无效合同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效力。依法成立的含义,不仅包括合同订立过程应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包括无效合同的产生。
无效合同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是指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在内容或形式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应被确认为无效的合同。我国的《合同法》对无效合同有着详细的规定。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及范畴
依据效力情形,合同可分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消的合同和效力未定的合同。而无效合同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最典型的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无效合同是指合同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而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二、无效合同的特征及分类
(一)无效合同的特征:
1、无效合同的违法性。
第一,无效合同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二,无效合同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对于法律的任意性规定,当事人是可以通过协议而加以改变的。第三,无效合同的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无效合同的违法性表明此类合同根本不符合国家意志,因此不能使此类合同发生法律效力。
2、对无效合同的国家干预。由于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因此对此类合同应实行国家干预,这种干预主要体现在,法院和仲裁机构不待当事人请求合同无效,便可以主动审查合同是否具有无效的因素,如发现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便应主动地确认合同无效。对无效合同的国家干预还体现在,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对一些无效合同予以查处,追究有关无效合同当事人的行政责任。
3、无效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所谓无效合同的不得履行性,是指当事人在订立无效合同以后,不得依据合同继续履行,也不承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即使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知该合同的内容违法,当事人也不得履行无效合同。若允许履行,则意味着允许当事人实施不法行为。当然,尽管当事人不能继续履行无效合同,但当事人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对无效合同予以修正,如果经过修正使合同在内容上已符合法律的规定,则该合同已转化为有效合同。
4、无效合同自始无效。由于无效合同从本质上违反了法律规定,因此国家不承认此类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一旦确认无效,就将产生追溯力,使合同自订立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以后也不能转化为有效合同。对已经履行的,应当
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方式使当事人的财产恢复到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当然,之所以确认为无效合同,是因为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在订立合同时违反了法律的强行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
(二)无效合同的范围: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可分两种,一种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而当其损害国家利益时,则为无效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主要是指损害国家经济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
恶意串通的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非法串通在一起,共同订立某种合同,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的损害。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内容上和目的上是非法的,这种行为又称为隐匿行为。在实施这种行为中,当事人故意表示出来的形式或故意实施的行为并不是其要达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实意思,而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和行为掩盖和达到其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最高利益,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这是各国立法普遍确认的原则。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
这种合同属于最典型的无效合同。此处所说的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订的法规,违反这些全国性的法律和法规的行为是当然无效的。
三、无效合同的辨别
(一)合同当事人欠缺行为能力依法不能实施的合同行为无效。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合同行为无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行为除外。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实施的合同行为无效,但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或纯获利益的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实施的合同行为除外。
3、无权实施的合同行为无效,但经权利人追认和事后取得处分权的合同行为除外。
4、无权代理的合同行为无效,但被代理人追认和事后取得代理权的合同行为除外。
5、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的或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或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而转让的合同行为无效;债权人与第三人约定将权利转让给第三人未通知债务人的合同行为无效;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让合同行为无效;合同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的合同行为无效
(二)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行为无效
1、损害国家利益的欺诈的合同行为无效。
2、损害国家利益的胁迫的合同行为无效。
(三)内容违法的合同绝对无效
1、恶意串通的合同无效。
2、规避法律的合同无效。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五、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
无效合同体现了国家对当事人合理的干预。无效合同并不能等同于合同无效,这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无效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形式,而合同无效是合同的法律后果。换言之,合同无效是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除无效合同之外,可撤销合同经撤销之后,效力未定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合同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以及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等都可发生合同无效的法律效果。无效合同是绝对无效、当然无效、自始无效,而合同无效并非都为自始无效,一般认为继续性合同的解除不发生溯及无效的法律效果。
六、无效合同的处理
合同一经确认无效,即产生溯及力,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尚未履行的,不得履行;已经履行的,发生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或追缴财产等结果。可见,无效合同并不是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而只是使当事人期待的利益不能实现。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民法通则》、新《合同法》对此都有明文规定,使其对无效合同的处理规定更具有了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归纳起来,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合同当事人应当承担以下民事法律责任:
(一)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
依照《民法通则》和新旧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所谓返还财产是指合同被确认无效后,给付财产的当事人对已给付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受领给付财产的当事人负有返还的义务。如果义务人不能返还,按照旧的合同法就应当赔偿损失,依照《合同法》应当折价补偿。关于返还财产的形式,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了如下几种:1.单方返还。在当
事人一方违法的情况下,应采取单方返还的办法,即一方实施违法行为,应将其从对方处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2.双方返还。即当事人双方或各方都负有返还义务,此所谓双方返还。
(二)赔偿损失
《民法通则》和新旧合同法都规定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因合同无效所遭受的损失。这种损害赔偿责任是基于缔约人过失责任而发生的。所谓缔约上的过失责任,是缔约人故意或过失的违反先合同义务所应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由于缔约一方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期待利益的损失,因而有过错的违反先合同义务的当事人应赔偿对方的损失。应赔偿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三)无效合同的对外法律后果
无效合同的对外法律后果是指无效合同经主张或者确认以后,其效力可否对抗第三人的问题。
七、合同的部分无效
如果表面上看合同是一个行为,实质上由若干部分组成,或在内容上可以分为若干部分,既有效部分和无效部分可以独立存在,一部分无效并不影响另一部分的效力,那么无效部分被确认无效后,有效部分继续有效。但是,如果无效部分与有效部分有一种实质的牵连关系,故确认部分内容无效将会影响到有效部分的效力。另外,如果从合同行为的目的、交易的习惯以及根据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决定剩余的有效部分对于当事人已无意义或者已不公平合理,则合同应适宜被确认为全部无效。
第五篇:论无效合同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课程论文
系部:人文学部班级:法学一班姓名:刘湘宇学号:201141901109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合同法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
日
论无效合同
学生:刘湘宇
(东方科技学院法学一班 学号201141901109)
摘要: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依法成立,便具有法律效力。依法成立的含义,不仅包括合同订立过程应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包括无效合同的产生。
关键词:无效合同的概念及范畴特征和范围无效合同的处理
正文:无效合同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是指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在内容或形式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应被确认为无效的合同。我国的《合同法》对无效合同有着详细的规定。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及范畴
依据效力情形,合同可分为: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消的合同和效力未定的合同。而无效合同是相对于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最典型的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无效合同是指合同已经成立,但因其在内容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而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合同。
二、无效合同的特征及分类
(一)无效合同的特征:
1、无效合同的违法性。第一,无效合同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二,无效合同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对于法律的任意性规定,当事人是可以通过协议而加以改变的。第三,无效合同的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共利益。无效合同的违法性表明此类合同根本不符合国家意志,因此不能使此类合同发生法律效力。
2、对无效合同的国家干预。由于无效合同具有违法性,因此对此类合同应实行国家干预,这种干预主要体现在,法院和仲裁机构不待当事人请求合同无效,便可以主动审查合同是否具有无效的因素,如发现合同属于无效合同,便应主动地确认合同无效。对无效合同的国家干预还体现在,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对一些无效合同予以查处,追究有关无效合同当事人的行政责任。
3、无效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所谓无效合同的不得履行性,是指当事人在订立无效合同以后,不得依据合同继续履行,也不承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即使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知该合同的内容违法,当事人也不得履行无效合同。若允许履行,则意味着允许当事人实施不法行为。当然,尽管当事人不能继续履行无效合同,但当事人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对无效合同予以修正,如果经过修正使合同在内容上已符合法律的规定,则该合同已转化为有效合同。
4、无效合同自始无效。由于无效合同从本质上违反了法律规定,因此国家不承认此类合同的法律效力。合同一旦确认无效,就将产生追溯力,使合同自订立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以后也不能转化为有效合同。对已经履行的,应当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方式使当事人的财产恢复到合同订立之前的状态。当然,之所以确认为无效合同,是因为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在订立合同时违反了法律的强行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
三、无效合同的范围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可分两种,一种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而当其损害国家利益时,则为无效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主要是指损害国家经济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恶意串通的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非法串通在一起,同订立某种合同,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的损害。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内容上和目的上是非法的,这种行为又称为隐匿行为。在实施这种行为中,当事人故意表示出来的形式或故意实施的行为并不是其要达到的目的,也不是其真实意思,而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和行为掩盖和达到其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最高利益,违反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这是各国立法普遍确认的原则。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这种合同属于最典型的无效合同。此处所说的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订的法规,违反这些全国性的法律和法规的行为是当然无效的。
四、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
(一)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发生的法律后果主要有:
1.无效或者可撤销的合同在被认定无效或者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2.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3.合同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的,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如关于管辖权、法律适用的条款即属于有关争议方法的条款
4.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五、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
无效合同体现了国家对当事人合理的干预。无效合同并不能等同于合同无效,这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无效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形式,而合同无效是合同的法律后果。换言之,合同无效是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除无效合同之外,可撤销合同经撤销之后,效力未定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合同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以及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等都可发生合同无效的法律效果。无效合同是绝对无效、当然无效、自始无效,而合同无效并非都为自始无效,一般认为继续性合同的解除不发生溯及无效的法律效果。
六、合同无效处理的三原
(1)返还的范围区分善、恶意原则占有人善意的,返还原物,如已使用要支付使用费;非善意(恶意)时,返还原物和孳息或使用费(只要有使用价值,无论是否使用)。无论善、恶意,造成损坏的(正常使用的磨损除外)都应赔偿,标的物损毁灭失的风险由占有人承担。不能返还而折价处理的,占有人善意的,返还现实价值与当时价值的低者;非善意(恶意)时返还现实价值与当时价值的高者。
(2)禁止恶意抗辩原则恶意抗辩即不符合确认合同无效的目的,也不利于制裁。禁止恶意抗辩原则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禁反言”规则。按照这一规则,当事人在订立、履行合同、起诉、应诉过程中,他所做的任何事实的陈诉,即使是不真实的,也不能通过这一点来推翻合同的效力
(3)不使过错方受益原则双方过错的合同,若一方可从合同无效中获利,即使禁止恶意抗辩,仍可以借第三方提出合同无效。名为联营实为借款的合同,因违背禁止非金融单位借款的规定而无效,出借方只能要求返还本金,借入方不应因此得利,约定的高额利息应由国家收缴。这类合同还要注意不能以保底条款无效来处理。金融机构擅自提高存款的利率,存款人明知的,高出的利息由国家收
缴;存款人不知的,高出的利息作为存款人因利息约定无效而产生的损失由金融机构赔偿(相当于无效合同有效处理)。保险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立法目的是为避免在被保险人人身发生的道德风险,实际中大多数只是代签名。从立法目的出发,对这一规定的正确理解应为:只有投保人、被保险人才能主张非被保险人亲自签名从而主张保险合同无效。保险公司不得以此主张合同无效。
[参考文献]
[1] 房绍坤:无效合同又称绝对无效合同,是指自始就确定的当然的绝对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162页);宋海萍:无效合同是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欠缺合同的生效要件,在法律上确定、当然、完全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法总则判例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页);崔建远:合同严重欠缺有效要件,绝对不许按照当事人合意的内容赋予法律效果,即为合同无效。(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2版)
[2] 王利明,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修订版,第261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
[4] 参见王泽鉴著:《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
[5] 参见陈忠五:《法律行为绝对无效与相对无效之区别》,第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