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论文就业能力写作提纲
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本科幼儿教师为主,但是学生在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后,面对就业仍然困惑缺乏相应的就业能力。本研究主要希望通过对学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的建议为以后学前专业同学的就业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欧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我国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是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Hillage& Pollard(199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通过在劳动力市场内充分流动和可持续的就业实现自我潜能的能力,强调通过个人能力的开发和运用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Forrier(2003)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人拥有和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人力资本。Fugate(2004)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超前性行为, 认为就业能力是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构建, 是一组与工作和职业中的自主适应性有关的个人特质。Vander Heijden(2006)认为就业能力就是通过能力的最优使用, 持续的实现、获得或创造就业的能力。
1国内较早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这一概念的是郑晓明,他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全面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2罗瑞峰则在郑晓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就业能力是作为一个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能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则取标准的评价参数应用而生的。3赵颂平、赵莉则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4王雅丽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
12曾丽.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24)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罗瑞峰.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8)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3
4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谢志远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其中基础性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包括的是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特殊技能等;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和创业性。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就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
2.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本研究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结合夏建军等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地区为例》研究结果,认为学前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指的是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应聘能力6个维度及24个具体能力构成。
556王雅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二)已有研究回顾
在国内现有的对就业能力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是针对不同的群体的就业能力进行研究,研究群体包括失业青年,农民工,残疾人,大学生等。大学生则是就业能力研究的主要群体,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结构、现状,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对就业结果的影响,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等。如谭诤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乔志宏等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其对就业结果的影响》都属于这一研究范围。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研究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和培养策略所做的研究,如刘珺的《简议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中,王雅丽对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的研究发现,该系学生普遍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较满意,满意度高达90%,而对于适应环境能力、沟通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满意度基本为65%,学生最不满意的,也就是认为自己最需要加强的部分是社会经验能力。夏建军等人对张家口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偏低、各项具体能力发展不平衡、实践操作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职业道德意识淡薄。7祝杨军的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学以致用的能力欠缺,心理素质不过关,不能灵活调动和运用身边的资源充分挖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周静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知识储备不足,知识面窄;实践能力欠缺,自我满意度低;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优秀思想品德素质的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9邱文芳在其《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低主要表现在基础实践能力较差,知识拓展能力相对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应聘能力薄弱。10黄培清和林逢春的研究也表明基本工作能力差,专业技能不足,求职技能欠佳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1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能力缺乏,社会适应性低,职业道德意识差,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求职技巧。
针对这些不足,现有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78 夏建军、石国强、安晏菲.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地区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祝杨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成才就业版).2010.10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黄培清、林逢春.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反思及对策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
职业意识,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衔接,课程设置要以社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上,对特定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很少,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研究也很少。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中华女子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补充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了解并描述中华女子学院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通过对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找出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及成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办法。
研究得出的结论及相关建议可以为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促进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对象:中华女子学院学前专业学生
(三)研究时间:2012年1月——2012年4月
(四)研究内容:
1.中华女子学院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2.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不足及成因。
3.针对中华女子学院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方面提出建议。
(五)研究方法
文献法
问卷法——对大
三、大四已参加过学校教育教学实习的学生发放问卷,收回之后对有效
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访谈法——访谈幼儿园园长(5所左右)和有经验的教师数名,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对提
升学前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出切实的建议。
四、参考文献
[1] 曾丽.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24)
[2]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3] 罗瑞峰.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
版).2010.(8)
[4] 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
[5] 王雅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2)
[6] 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7] 夏建军、石国强、安晏菲.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地
区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8] 祝杨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成才就业
版).2010.10
[9] 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
估).2010.(3)
[10] 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9(1)
[11] 黄培清、林逢春.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反思及对策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
报.2011(1)
第二篇: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论文题目: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要使民营持续健康,必须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这是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最高信念、是企业的经营、是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内在灵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基础。所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内容]1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上风
(1)竞争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民营企业对市场机制作用十分敏感,由此形成了努力拼搏的动力,这种特性恰正是国有企业所缺乏的。计划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用奔跑就可以舒舒服服的活下往,企业奔跑的紧迫性远没有民营企业强烈。
(2)市场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市场,寻找空缺地带,一旦发现,就立即调转船头,迅速赶到。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企业实际上先有市场,再有企业,它们是在发现市场空档后才成立的。强烈的市场意识使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3)创新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做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这往往是民营企业最想做的事,也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技术上的不断追求,是民营企业的生命,也是民营企业成功的保证。
(4)效率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些电视剧中,民营企业家只是出进宾馆、酒楼,吃喝玩乐的人。实在,作为投资者,他们正承担着风险的压力。他们在追求每一个技术信息,在寻找每一个商机。竞争的压力使他们强迫自己把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5)风险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蚀本。同时,高风险的背后也隐含着超出常规的机遇。因此,每个企业必须谨慎对待风险,同时又要勇于面对风险。国有企业往往不能处理好风险。一方面,他们敢于乱投资、乱贷款、乱担保,由于蚀本的钱有名无主;另一方面,他们大可不必没事找事往担风险,5%的利润足以使他们写出一个好的工作。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反,一方面,300%的利润将唤起他们拼命的狂热;另一方面,60%的失败机率足以使他们冷静旁观。
(6)人才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基础。每一个企业都希看人才济济。然而,有人才不即是有人才意识。只有把人看作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才是真正的人才意识。很多民营企业老总说过一句话:“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留得住公司的技术风格和产品信誉。”还有的民营企业在总结发展经验时说,成功=人才 机会 机制,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公式中,人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7)服务意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从商品到货币,被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一跳。假如这一跳不能被用户需求的双手接住,那么,接住它的将是坚硬的岩石,这个题目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假如第一次跳跃失败,他们
再也没有第二次试跳的机会。由于这些原因,民营企业更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他们总是想用户之想,急用户之急,千方百计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很多公司向用户的承诺是“我们会做得更好。”
1.2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处于被动状态,大多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制度、行为准则、企业容貌、作风礼节等,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这种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往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治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在“为我”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进步。
(2)民营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扩散都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缺乏观指导。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的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经常依靠企业家、治理者的思想信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或全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企业家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证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努力为之奋斗。
2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2.1 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
(1)企业家人格的提升。企业家要跟上 时代 的步伐,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崇高的品格、宽阔的胸襟,真正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企业家。
(2)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 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开拓视野,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3)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的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的大小,也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龙头,应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企业家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就应从思想深处形成最高理念,自觉开展理念革命,实现由经营理念到政治理念乃至最高理念的飞跃。
第三篇: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标题: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ХХХ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指导老师:ХХХХХ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缘起于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等方面的矛盾动因。在这种背景下的新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不适,主要有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视角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所引起的心里不适,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这些心理不适, 给出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策略和社会支持等三种应对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心里不适;应对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正文]
一 引言
1.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
1.1.1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1.1.2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1.1.3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2.1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2.2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2.3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2.4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2.5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3.1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3.1.1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3.1.2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3.1.3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3.2 学校策略层面
3.2.1 学校管理策略
3.2.2 学校的培训策略
3.2.3 学校的交流策略
3.3 社会支持层面
3.1.1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3.3.2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3.3.3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结束语
第四篇:毕业论文写作提纲的拟定
四、毕业论文写作提纲的拟定
确定了自己的论题,又围绕论题搜集到比较充分的资料后,就可以开始动笔写论文了。在动手写作之前,应该先拟定一个写作提纲。所谓提纲就是整个文章的思路和篇章结构。拟定写作提纲,就是给文章搭个架子。除短文外,一般写文章都应该有个提纲。拟写提纲,对初次写论文的学员来说十分重要。它可以有助于学员突出论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题,疏通思路,周密地安排文章的观点和内容,合理地运用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科学地展开论证,使文章条理性强,富有逻辑性。有了写作提纲,还便于指导老师或其他同志能帮助自己疏通思路,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使自己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有许多初写论文的学员不重视写作提纲的拟定,靠打腹稿,一边写一边想,结果使文章结构松散,内容凌乱,没有头绪。既写得费力,又容易发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提纲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拟定提纲应该是在充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提纲应尽量写得详细一点。通过拟定提纲,将论文的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等一系列论点安排好,使论文的中心突出,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提纲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论文的标题;(2)论文的宗旨或写作目的;(3)总论点(中心论点);(4)从属于总论点的各个分论点;(5)从属于各个分论点的小论点;
(6)论证各个论点的主要论据资料;(7)各个层次采取的论证方法;(8)结论。
第五篇:张静毕业论文写作提纲(范文)
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以黑龙江省庆安县A村小学为例
张静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问卷法
(五)研究对象:庆安县A村小学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生源较少
(二)教学设施较差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三、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行
(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三)教师学历较低,综合素质与城镇教师相比较差
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各村小进行合并
(二)有关部门加强教育的投入,改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等
(三)适时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
(四)实施教师聘用制和工资挂钩制
五、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