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住院病人腹泻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
2014年住院病人腹泻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
经过两年坚持不懈地对精神科住院病人进行腹泻医院感染监测,腹泻率逐渐降低,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我们是专科医院,精神科住院病人多,封闭式管理,集体供餐,存在一定的隐患,所以,决定继续开展精神科住院病人腹泻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1、监测住院病人的消化道感染率;
2、分析原因,寻找规律,采取措施,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消化道感染。
二、监测对象和内容
1、对精神科、心理科、老年科住院病人进行监测。
2、病房一旦出现腹泻病人,即出现腹泻> 3次/日,或1天水泻5次,应填写腹泻病人调查表,做到逢泻必检,分析危险因素,判断是否医院感染。
三、消化道感染的定义
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消化道感染分为:
1、感染性腹泻
临床诊断:大便> 3次/日,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便WBC≥10个/HP;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病原学诊断:便常规镜检、便培养、电镜检出肠道病原体;或从血液、粪便中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
说明:应排除慢性腹泻的急性发作及非感染性腹泻;应排除诊断治疗原因如洗肠、或基础性疾病如尿毒症、糖尿病等所致的腹泻。便WBC≥15个/HP 且有RBC,应诊断痢疾。
2、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临床诊断:近期(1周内)曾应用抗生素或在应用抗生素期间出现腹泻伴大便性状改变;有发热、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外周血WBC ↑。
病原学诊断: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发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结肠镜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伪膜;细菌毒素测定证实。
四、监测方法
1、医务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
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消化道感染的定义、采集粪标本的注意事项以及正确填写腹泻病人调查表的方法。
2、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腹泻病人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⑴临床医生:完善病案,将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记录完全。
⑵护士:了解患者腹泻情况、呕吐、体温等症状和体征,观察患者腹泻、呕吐的次数、气味、性质,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检,隔离病人,做好患者的卫生宣教和生活指导。
⑶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患者的情况,对患者宣传解释
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督导病房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控制传染源,切断感染途径;记录每个
消化道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3、消化道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直接留置粪便(标本量约黄豆大小,最好采集带血、粘液或脓液的部分)于清洁、干燥的广口容器中(如常规使用的尿杯)。
4、调查登记方法
⑴病房发现腹泻患者,由经治医生或监控医护人员填写腹泻病人监测登记表中1~3项,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办公室。
⑵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感染情况,对腹泻病人进行追踪调查和统
计。
⑶调查腹泻是否属于医院感染,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患者腹泻、呕吐的次数、气味、性
质,是否发热,病原学检查结果等,以确定感染。
⑷腹泻病人监测表包括以下内容。
①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这些资料提供患者的基本特征,为资料的查询及复核提供方便。
②患者的住院资料病区、床号、入院日期等,为资料分类、分析、比较提供信息。
③腹泻情况腹泻的次数、气味、性质,是否伴有呕吐,呕吐的次数、气味、性质,大
便常规、血常规结果等。
④消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疾病因素:糖尿病、感染、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饮食因素:不洁食物、进食过多;消毒隔离因素:餐具消毒不严、自护能力缺损;某些药物的影响:使用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润湿性泻药,其它。
⑤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检测方法、病原体
和药敏试验结果,疾病转归情况等。
腹泻病人监测登记表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病区床号
姓名性别年龄
诊断联系电话
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二、腹泻情况
腹泻日期年月日每日腹泻次数
气味酸味腥臭味腐败性恶臭性质脓血便 水样便 粘液便 稀便 米甘样便
呕吐有无呕吐次数
性质食物清水样黄水样血性样腹痛部位
大便常规血常规
三、消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疾病因素糖尿病感染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饮食因素不洁食物进食过多
消毒隔离餐具消毒不严自护能力缺损
药物因素容积性泻药刺激性泻药润滑性泻药润湿性泻药
其他
四、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
日期年月日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五、医院感染情况是 /否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
(1)年月日(1)
(2)年月日(2)
微生物培养有/无微生物名称
送检日期标本名称送检方式病原体药敏结果
(1)
(2)
疾病转归痊愈好转无效死亡日期年月日
报告人调查人
5、腹泻病人监测表的填写
腹泻病人监测表的项目有些是必填的,如住院号、年龄、性别、病区、腹泻的次数、气味、性质、大便常规、消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日期、感染诊断等,这些因素是感染患者的基本特征。腹泻时,应注明次数、气味、性质,有无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的引起原因,如疾病、饮食、消毒隔离、使用药物因素等;患者感染日期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确定感染日期指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每个消化道患者需建立追踪档案,对疾病的转归进行完善登记资料,并汇总统计。
五、相关指标的计算
消化道感染率消化道感染率=观察期间内住院患者的消化道感染数 ×100% 观察期间内住院患者数
消化道医院感染发病率=观察期间内腹泻患者医院感染数 ×100% 观察期间内患者腹泻数
六、总结与反馈
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及时整理监测结果,如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2、做好平时监测工作,发现聚集性腹泻病人,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3、每季度小结,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2014年元月
第二篇: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SOP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SOP
一、监测对象
被监测对象为入住ICU满48h的患者;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感染日期为转出ICU日期。
二、监测方法
(一)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向微生物室、ICU主任及护士长说明监测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与配合;对ICU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日到ICU跟踪观察,具体观察:工作人员操作情况,同时观察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情况、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病原微生物的送检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ICU医生观察每位ICU监测患者(患者转出后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重点关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做出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表格的登记工作。
① ICU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见附件1)。② 每周一次根据“ICU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见附件3)对正住在ICU患者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并记录于“月度ICU患者各危险等级人数表”(见附件4)。
3.ICU护士每日晨8时(或统一规定一时间)登记“ICU患者日志”(见附件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4.ICU医生掌握正确使用导管指征、方法;在发生或怀疑感染时及时留送微生物标本,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5.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天或每周检查“ICU患者日志”(见附件2“登记情况,避免遗漏。
6.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负责监测资料的整理、汇总及分析。
(三)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及分析应由专职人员负责,每日核实数据资料,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逐步完善监测方法;每3个月对监测指标进行汇总小结,以便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汇总分析应包括如下监测数据指标: 1.器械使用率: 尿道插管应用率=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呼吸机应用率=
总器械应用率=
总器械应用日数
×1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1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动静脉插管日数
×1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尿道插管患者日数
×1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2.床日感染率与器械相关感染率: 患者日感染率=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
×1000‰
累计患者使用呼吸机日数
动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
×1000‰
累计患者动静脉插管日数 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1000‰
累计患者尿道插管日数
感染患者数(感染患者例次数)
×1000‰
累计患者住院日数
3.以处于危险因素中患者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患者数(或感染例次数)
病例感染率= ×100%
处在危险中的患者数 4.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代表感染危险性。平均住院时间= 5.感染率的调正:
根据ICU患者病情进行感染率调正后,方能进行不同ICU间感染率的比较。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时间相对固定),对当时住在ICU的患者按“ICU
ICU患者总住院日数
当月新进ICU患者数+(当月第1天患者数-下月第l天患者数)/2 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见附件3)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E)的患者数。在评定时,按当时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无关,并非所有被监测的患者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将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被监测ICU患者的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调正感染率=
ICU感染率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患者总数
(四)监测信息资料比较及反馈
1.将监测ICU患者的调正感染率与相同等级兄弟医院、省内或全国监测资料进行比较。感染率显著增高,应查找引起感染原因;感染率显著降低,应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法。
2.及时反馈监测资料:每3个月将汇总分析的监测指标反馈给被监测ICU,使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危险因素情况,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并完善监测方法。
3.根据监测指标情况,发现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干预措施,组织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
第三篇:7.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制度 目的
1.1 确立医院目前影响环境安全、医疗、护理安全最重要的项目。1.2 向医务人员和病人反馈治疗、操作的危险性。1.3 评价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效益。2 范围
2.1 尿路置管相关性感染(插管/留置尿管)、血管相关性感染、手术部位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性感染。
2.2 循环使用的高危物品(如手术器械、宫腔镜、腹腔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2.3 职业暴露。2.4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2.5 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株等的监控。3 定义
3.1目标性监测:对监测事件确定明确的目标,然后开展监测工作以达到既定的目标。4 标准
4.1 每项目标性监测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4.2 每项目标性监测完毕有监测评估。
4.3 尿路置管、静脉留置针、手术部位、使用呼吸机的感染观察,一律从产生该类操作的48小时后计算。
4.4 要求各临床科室每天填写使用《尿道插管、外周静脉插管、呼吸机相关感染监测日志》,次月5日前报院感办,若确认患者已发生院内感染,确诊2小时立即报告院感办。
4.5 院感办负责收集汇总资料,对发生感染的患者案例应PDCA查找原因,查找感染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监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效果评价。
4.6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检查监督,院感办负责报告目标性监测进展。
4.7 在监测中一旦发现严重事件,相关部门/科室及时上报院感办或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办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通报,共同制订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四篇: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一、目的
I开展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48小时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小时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小时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
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见表1)。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监测周期不少于3个月,ICU病人监测数量不少于50例。调查结束后将原始资料
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三、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
同期住ICU病人总数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0‰
同期住ICU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 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
使用呼机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
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使用呼机机病人日数
6.感染率的比较
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只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正后,才能具备相同的基础进行比较。每周按照“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2)”对病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病人总分值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病人总数
ICU感染率
调正率 =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内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较多,因此对其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应的监测。某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在确定感染危险因素的强度中具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义为单位累计住院天数(如1000个住院日)中使用
器械的天数。
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动静脉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呼吸机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总器械应用日数
总器械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8.危险因素相关感染率:以住院日数和器械使用日数计算感染率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尿道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动静脉插管日数
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炎人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使用呼吸机日数
9.病例感染率:以处于危险因素中ICU病人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病人数(或感染例次数)
病例感染率(%)= ───────────── ×100
处在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病人数(如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病人)
10.平均住院时间:
ICU病人总住院日数
平均住院时间=
当月新进ICU病人数+(当月第1天病人数-下月第1天病人数)/2
四、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被监测部门反馈,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附:
ICU病人日志
ICU科别:内、外、妇、儿、五官、混合、其他(需注明)监测月份: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ICU病人数: 本月第1天病人数(a)_____下月第1天病人数(b)____
“新住进”
日期
病人数(c)
24
病人数(d)
病人数(e)
管病人数(f)
机病人数(g)
住 在
留置导尿管
动静脉插
使用呼吸 25 26 27 28 29 30 31 合计
按表计算各项指标,包括: 新住进病人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病人数,病人数:指当日住在ICU•的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病人。
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数:指当日ICU中应用该器械的病人数。月终进
行总结。3.根据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
各种率时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数”指监测月份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数,•即上月未转出ICU的病人数。
本例中为3人。“本月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病人数。本例中为17人。
“本月处在危险中的病人数”指本月在ICU中住过的病人数。本例中是3+17=20人。“本月ICU病人天数”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总天数。本例为98天。
“本月留置导尿管病人天数”、“本月动静脉插管病人天数”和“使用呼吸器病人天数”指本月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数。本例分别为70天、40天、30天。“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6-2)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
表 2 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
分类级别及分值 A类 1分
分 类 标 准
只需要常规观察,而不需加强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术后只需观察的病人)。这类病人常在48小时内从ICU中转出。
病情稳定,但需要预防性观察,而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病人,例如某些病人因需要排除心肌炎、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药而在ICU过夜观察。
病情稳定,但需要加强护理和/或监护的病人,如昏迷病人或出现慢性肾衰的病人。病情不稳定,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并且还需要经常评价和调整治疗方案的病人。如心律不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还未出现昏迷、休克、DIC)。
病情不稳定,而且处在昏迷或休克,需要心肺复苏或需要加强护理治疗,并且需要经常评价护疗效果的病人。B级 C级 D级 2分 3分 4分
E级 5分
第五篇:2015年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
为了降低ICU住院病人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对ICU病人进行目标监测,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监测目的
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病人住进ICU的时间≥48小时,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均属ICU感染。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小时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小时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及“ICU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监测周期为1年,监测时间从2015年3月1日ICU目标性监测正式启动开始。
三、器械相关感染定义(一)、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师诊断的肺部感染。
(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病人留置血管导管或拔出血管导管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T>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1岁的病人有发热(T>38℃,肛温),或低体温(<37℃,肛温),或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除血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感染源。除上述临床症状之外,诊断成立至少还应具备以下各项中的一项。
1、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端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2cfu/导管端),并与外周静脉血培养(至少一次)分离到的病原菌相同。
2、同时从血管导管、外周静脉血抽血送细菌定量培养,前者与后者细菌浓度比例>3:1。
3、同时从血管导管、外周静脉抽血送细菌培养,导管所取血样培养出现阳性的时间比外周静脉血早2小时以上。
对于常见皮肤共生菌,如棒状杆菌属(除白喉杆菌外)、芽孢杆菌属(除炭疽杆菌外)、丙酸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气球菌属、微球菌属,需要不同时间、需要不同时间、采集2次或2次以上的血培养均阳性才能确诊。如血液中1次或1次以上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假丝酵母菌属等即可确诊。
(三)、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
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导尿管,出现泌尿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或者无症状,且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数≥105cfu/ml。
四、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医师
1、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指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
2、当发生或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不需常规进行导管尖端的培养,在考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应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据保留与否,分别采取不同的送检方法。
3、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
4、根据微生物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治疗。
5、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护士
1、每日晨8时登记ICU患者日志。
2、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
3、记录导管置入和拔出的时间以及操作者。
4、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中心静脉导管每2天更换一次纱布,每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贴1-2次,污染时及时更换。
5、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要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
院感专职人员
1、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医院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
2、查看患者病历记录及相关检查,向医生、护士了解病人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院内感染。
3、负责检查ICU护士填写的患者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
4、输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每月小结,每季度分析总结,观察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5、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
五、标本采集方法
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临床疑似病例标本送检率,提高送检标本的合格率,正确掌握标本的采集时机和方法,以及送检时限,及时发现院感病例。
痰标本采集 1)患者能自行留痰者 让患者漱口后,用力咳出气管深处的痰液于无菌痰器内,盖好送检。最好为清晨第一口痰,避免唾液。
2)无法咳痰或不合作者 协助患者取适当卧位,戴无菌手套,无菌集痰器连接负压吸引器和无菌吸痰管,按无菌操作将痰吸入无菌集痰器内,加盖送检。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采集
临床医师首先判断血管导管是否有保留的必要性,在选取不同的采集方法。
1、保留导管(中心静脉插管)标本采集:至少采取2套血培养,一套抽取外周静脉,另一套抽取导管采血,两套血标本的采血时间必须≤10分钟,分别标记采血部位。
2、导管拔出(中心静脉插管)标本采集:1-2各不同部位采集外周静脉血1-2套;并在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导管尖端5CM进行定量培养或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
尿标本的采集:
1)中段尿 使用肥皂、清水清洗外阴,撑开外阴或翻转包皮,收集中段尿10~50ml 2)导尿管 络合碘消毒导尿管(接头上端近会阴部)两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导尿管10ml,采集后立即送检,如有特殊情况,标本应保存于4℃。
六、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 同期住ICU病人总数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0‰
同期住ICU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
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
使用呼机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
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使用呼机机病人日数
6.感染率的比较
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只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正后,才能具备相同的基础进行比较。
每周按照“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2)”对病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病人总分值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病人总数
ICU感染率
调正率 =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内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较多,因此对其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应的监测。
某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在确定感染危险因素的强度中具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义为单位累计住院天数(如1000个住院日)中使用器械的天数。
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动静脉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呼吸机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总器械应用日数
总器械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8.危险因素相关感染率:以住院日数和器械使用日数计算感染率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尿道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动静脉插管日数
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炎人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使用呼吸机日数
9.病例感染率:以处于危险因素中ICU病人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病人数(或感染例次数)病例感染率(%)= ───────────── ×100 处在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病人数
(如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病人)
10.平均住院时间:
ICU病人总住院日数
平均住院时间= 当月新进ICU病人数+(当月第1天病人数-下月第1天病人数)/2
七、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被监测部门反馈,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