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学生如何提高语文自学能力
高中学生如何提高语文自学能力——高中语文学法指导建议作者:不详时间:2008-6-12 18:36:35来源:会员转发人气:1133
自学,是独立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锻炼品德的一种自觉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说,自学,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预习、复习及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课外阅读、课外兴趣活动等。现在书籍、报纸、杂志种类多,发行广,广播、电视、计算机迅速普及,这就为中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学条件。同时,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决定了对学习内容必须有所选择。自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坚持如下几点:
1.切实可行
即要正确地估计自己,选择符合自己本人条件的最佳奋斗目标。要分析自己的需要、爱好、智力基础、身体素质、阅读能力和阅读特点等内在因素,来权衡自己目标的选择是否得当,是否可行。好高骛远,目标只能变成泡影;过低估计自己,则将浪费“智力能量”,容易埋没自己。总之,既不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2.实用有效
要注意选择跟自己的学习课程内容相一致的参考书。如果想学好语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应多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多读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读物。
3.从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兴趣、阅读、能力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兴趣激励你阅读;而在勤奋的读书中,感受越多越深,兴趣也越浓,并进一步促使你去读更多的书;书读得越多,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能力又使你读书收效更大,读得更多。邓拓在一篇(不要空喊读书)的文章中谈到读书的兴趣时说:“„„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就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德国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成果。”自学要讲究方法,下述方法可供参考:
1.不要泛泛而读
见书就看,“拣到篮里就是菜”,泛泛而读是学不好的。列宁曾写信问起被关在狱中的弟弟的学习情况,建议“要有系统地学点东西。因为泛泛而读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课外阅读的系统性包括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次序的安排、阅读目标的确定和阅读要求的提出,也就是课外要读哪些书,先读哪本后读哪本,读这些书要达到什么目标,钻研到怎样的深度等。
2.重点突破
爱因斯坦指出:“在所有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那些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段话实质上讲的是重点突破的原则。确定阅读重点应考虑如下几点:
首先,要有助于加强课内学习。对学得较差的内容可以补上去,如语文学得不够好,可在课外多读一些文学作品,丰富语文知识,以使语文成绩逐渐提高。学得较好的可以精益求精,如数学学得比较好,还可更多地读些数学读物,使数学课学得更好,形成自己的特点。其次,拓宽某一方面知识。各门课程都学得不错,对某一方面有特殊爱好,可重点阅读这方面的书籍。高中生在学好课内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这是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中生应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选择某一个重点领域作为自学目标,力求学有所长。著名博物学家拉马克少年时代曾经想当牧师、气象学家、金融家,也爱上过音乐,整天拉小提琴,还学了4年医学,直到24岁,他才对生物学产生固定兴趣,研究了26年植物,35年动物,成为著名的博物学家。
3.理解与巩固
为了使学过的知识能深刻理解并深深地印在大脑里,必须注意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对重要的著名的诗词、经典名篇等,必须牢固地记忆。而记忆是伴随着理解的加深而逐步加深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抓住要点,记住大意。通过朗读、默背、抄写、自拟试题自做答案、收听录音、收看电视录像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综合起来加强理解,巩固记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各种感官参加记忆。
4.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巩固课外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必须学会运用,获取并运用知识是自学的出发点,也是自学的归宿。对中学生来说,课外活动是运用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方法,是培养能力的必要途径。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课外活动,又在课外活动中巩固课外阅读所得的知识。把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提高你的知识和能力。优秀人才都是由此成长起来的。读书方法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法国的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读书方法。
1.浏览
只读一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目录,翻阅书的标题等等。目的是了解一下书的大致内容、风格特点等。这一般是打开一本书时所必须进行的一种阅读方式,以便考虑对该书是粗读、精读、摘读还是泛读。了解了该书的大致轮廓和内容特点,也便于以后在阅读中做到胸有全局、前后联系、互相比较。
2.速读
速读与泛读联系在一起。当你确定一本书不需要或暂时没有能力深入钻研时,可用速读法,只求了解书中大致讲了些什么内容,以增加一些粗浅的知识。
3.摘读
配合课内学习,选读书中需要学习的章节。
4.精读
精读与慢读相联系。精读侧重于解决专的问题。对重要的、最基本的、比较能照顾全面的专业书籍,如公认的名著、经典著作等必须逐字逐句逐段地细读、细嚼慢咽,攻其一点,步步深入。
5.复读
书读百遍,经义自见。即重复去读某一本书,过一段时间再读,又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讲究读书的粗细快慢好处很多:①可使你读书有计划、有中心、有重点,②能使你的知识有合理的结构,达到专而博的目的,③还能使你有效地利用时间,减少时间的浪费,④能增强你对读书的信心和兴趣。
自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重要,对课内学习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你现在有没有1—2个自学的专门领域?自学方法是否科学?如果你至今还没有自学的专门方向,那么就请迅速着手,不要拖拉。苏东坡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一定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关键词】语文教师;自学能力;提高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就必须着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初浅的看法。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1.1巧留学生预习作业,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预习作业要巧设悬念,不能让学生过多的注重生字新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趣味谜语、写作背景,相关的、生活经验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自学兴趣。
1.2适当预留课文给学生依纲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可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学生依纲自学(根据内容的多少和前后联系可以分段自学,亦可整篇自学)。自学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点、能力点(主要是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加以落实、整理,找出重点、难点问题,小组讨论、组际讨论(此时,教师可进行巡堂,适当指导个别问题),最后将难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这一环节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坚持做到:尊重学生,归还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研究、探索,使其畅所欲言,达到透彻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将学生真正推到其主体位置。
2.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一方面,教师应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一方面,自学需要欲望,欲望始于需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启发学生自学时应把握时机性.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精心设问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解答问题的知识与方法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自学教材和有关书籍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和解答方法.这就要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
3.启发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依托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4.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
综上所述,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会重蹈旧辙,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第三篇: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增城市清燕小学赖伟雄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识字和阅读等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只有对语文学科产生了兴趣,才不会把它当成负担,反而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能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形成。
以疑激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和兴趣。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要学生注意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什么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而刻苦学习的目标?少年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抓住主要问题来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较好,很快便弄清课文的本意。
以境引趣。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很多是写人或写景为主。在讲授写景的文章时,我注意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珍珠泉》、《桂 1
林山水》等的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听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
以读生趣。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因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在教《检阅》一文时,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取“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和“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强化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我注意提出预习的要求,讲清预习好处的道理,教会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预习:第一层是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物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等,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第二层是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是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我在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学生按照预习方法,各自进行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本文是一个小故事,主要是以村庄的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展开故事的;本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写;写作特点: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叙述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等。
自我探索,打好了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有疑问,什么地方还不会,都心中有数。听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理解的问题上,特别是不懂的地方,学生更专心听讲。这样,教师讲课更注意定向,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我上题为《生命生命》的公开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上课前我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多数学生都懂得听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对怎样的生活态度或方式就是在“白白糟蹋它”有疑问;对怎样珍惜生命不会理解,师生都心中有数。我上课时,重点讲的内容就有:①珍惜时间;②造福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坚强乐观,不自暴自弃;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惜生命,善待自己,才能珍惜生命。学生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专心听课,学习效果自然提高。
三、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自学之路的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认字、写字。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
如在《画杨桃》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自学的路子进行自学。首次读文,学生都很自觉地边读边画出生字、词,然后用字、词典排查生字。大部分同学会认“嘱、审、肃、响、悦、诲”6个生字;会写“叮、嘱、排、靠、幅、审、肃、响、悦、熟、悉、诲”12个字;会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响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二次读文,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划出文章的层、段,并有不少学生懂得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讲父亲教“我”画画: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第二至十八自然段: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第十九自然段:讲老师和父亲的话,使“我”一生受用。梳理完文章后,再一次读课文,最后归纳出:课文主要讲“我”在图画课上,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都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使我们懂得了在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生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运用所学方法,去自学不同类型的短文,读懂短文。不断探究,使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养成预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许汉.小学语文教学自学能力的培养[M].广东教育出版社,1987.
第四篇: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培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学能力就至关重要了。我有几点体会: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首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师不仅要备好预习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如何做预习。具体做法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主要内容有:朗诵课文二至三遍,数一数有几个自然段;把本课中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下来,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课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顺序串联起来的,即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在学习中你没弄懂的问题是什么,写下来与次日同学交流交流;关于这篇课文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课时教师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并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对此次预习作业进行总结,对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给出不同的自学提示及要求,尽量是预习作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应重点放在认真程度和习惯的养成上而不是正确率上;在预习作业的评价上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注意维持学生的较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如《尊严》一文的教学,可以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的特点。
二、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1、设疑激趣。一般在开课伊始,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运用巧妙的设疑办法,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许多能够设疑的题目上精心设计,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进课堂。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个跃跃欲试: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难忘的一课》、《毛主席在花山》、《梦想的力量》、《草船借箭》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把历史资料或优美景色或同学生疏的动植物再现出来,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怡然高涨。
3、多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促思”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四、教给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五、注重质疑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
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日常抓起,坚持不懈,讲究方法,多角度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黑龙江省绥滨县第一小学 曲晓安
2012年1月6日
第五篇:高中学生怎样学好语文
高中学生怎样学好语文
一、勤记忆。
这里的记并不同于英语语法的死记硬背,而是指理解地记。例如:当新学一个生字“丽”的时候,你只需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是“好看的,漂亮的”这个意思,你便能举一反三地理解出“秀丽”、“壮丽”、“美丽”等一大幸和“丽”有关的词语。长期如此,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懂了许多的字、词。
二、深感悟。
有的同学最怕在测验中出现那些写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其实要过这一关也很容易。那就是在读文章之时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当我在读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我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感受、领悟:当家境衰败的时候,父亲还处处关照着孩子的一丝一毫,就像我的父亲在关爱我一样,这时一阵感激之情顿生。如此下来,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善联想。
在学习古诗时,我推荐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诗句、记忆诗句。在老师帮助同学们解释出一句诗句时,同学们就可闭上双眼,仿佛自己穿过了一条时空隧道,回到了诗人所描写的境界中。比如:在学习《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时,在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想象出一块种着蔬菜的菜地,绿油油的,一条婉蜒的小溪绕着菜田,推开小屋的门,对面的两座山把青翠的颜色送到了你的眼前。就在这样的联想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记下了这两句诗的意思。看,理解诗句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多练笔。
作文,一个让许多学生头痛的难题。其实也不算什么,只要你记住这几个字:阅读、积累、练笔。从多阅读好的课外书到积累好同、好句,最后勤动笔写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到了关键时刻,自然而然就“下笔如有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