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位德国政治家对中国的睿智解读
一位德国政治家对中国的睿智解读
(2012-09-08 13:16:19)
转发一篇对斯密特的访谈。冷静,深刻,中肯,客观,公允,智慧。对一党制、议会民主、私有化、左右派、稳定与战争、人口、劳动力等问题,都有他自己独立思考的、不偏不倚的看法,读后受益良多。现在大家对许多问题都爱激动,看看这个局外人不带偏见的看法,有助于我们冷静下来思考问题。
原联邦德国总理斯密特先生访谈录:中国面临着关键时刻
(2012年2月15
第二篇: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
山西大学
名 著 导 读 作业
作业题目: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教育学 学 号:2012143013 学生姓名:刘康洁
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人类开启了网络时代的新纪元,新纪元的开启就预示着人才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竞争力,所以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全面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中,教师教育改革成为其重要的一环,对扎实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还有很多缺点与不足,在吸取自身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那笔者以德国为例简述德国的教师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师教育的国家。在其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前培养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后教育三阶段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德国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控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入口阶段、大学的职前培养阶段、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出口阶段和职业后教育阶段的特点,针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
1.入口阶段,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
德国在教师教育的招生方面向来给予学生相当的自由。它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但是对要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实行的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限制下的开放式招生。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13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毕业证书才可以申请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大学机构,学习自己喜爱的学科,接受大学教育,之后才有资格接受教师教育。完全中学是代表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它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的。这样就保证在入口阶段控制住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招生能够将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学生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个职业的,从而保证教师队伍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因此,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德国教师质量是以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形式为前提条件的。
2.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前培养阶段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学术性的教育。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在这期间,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在大学里接受学术教育的学习时间依据其培养的学生未来所任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毕业后任职于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毕业后任职于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在注重学术教育的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6日颁发了《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的教育。新标准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出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入职以后(第一年)自身慢慢形成的,强调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学科。可见,在职前培养阶段,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突出培养学生运用专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协调发展。
3.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对见习教师实行严格评价
在德国,人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不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不可能胜任其工作。因此在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实施教育的时限相对来说比较长,最长要两年,短的也要16个月,一般情况下是18个月。可见德国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没有放松对理论学习的要求,职业准备教育阶段主要是在“见习教师研习班”和“实习学校”开展,它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旨在养成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在这期间,学生不仅要在实习学校进行教学见习,同时还得在研修班里进行理论学习。学生通常上午在实习学校里进行见习,四周以后才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试教,然后下午参加研习班的理论学习。在研习班里,上课都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见习教师通常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并口头发言。这些专题通常都是实际教学中会碰到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来反思实践。实习学校通常会对见习教师就其与教师职业有关法律的了解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评价,这份评价对见习教师最终能否成为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出口阶段,通过国家考试制度选拔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要想获得这张准入证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在教师培养的出口阶段,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两次考试分别在大学职前培养阶段和职业准备教育阶段进行。第一次考试内容包括论文、笔试与口试,论文以任教学科为范围,口试由两位教授和一名学校教师组成评委;第二次考试内容包括两篇分属两个任教专门学科教学的论文、两个专门科目的试教及口试。见习教师只有在顺利通过了第一次考试才能够参加第二次考试,并且只有两次考试都通过,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聘为正式教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在这之后,就可以作为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应聘了。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尤其是两次国家考试对于想成为教师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5.职业后教育阶段,追求实效,形式多样,具有激励性
在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后教育备受人们广泛关注。在德国,教师的职业后教育也独具特色。首先,在职业后教育阶段开展的教师继续教育非常注重追求实效性。这表现在教师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的“客观的进修需要”和“主观的进修需要”来最后决定的,培训内容不强调系统性,而强调实际的应用性和教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继续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形式按其级别排下来依次是中央一级的、地区性教师进修、校内的在职教育,以及在大学进行的继续教育。最后,职业后教育阶段实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教师继续教育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进修院校尽管都不大,但办学设备现代化的程度却很高;学员的食宿、交通全部免费,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很好。教师总体上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过渡,我们正在不断地探讨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建构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对德国教师教育各个培养阶段特点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1.在教师教育的入口阶段,实行初次招生和再次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非师范类院校将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我们也将逐步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鉴于德国在招生时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模式,从而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把好了教师入口质量关,我们应该力求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时,应该逐渐淡化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若有志成为教师,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培训机构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招生。事实上,学生通常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我们在再次招生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因子分析来遴选生源。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们在生源选择上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兴趣,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因素分析,从而在源头上确保教师的素质。
2.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实习比重
德国在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不放松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构建,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去,要大大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同时,在职业后教育中,随着我国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的好转,我们要改变职业后教育等同于“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客观实际需要,更多地将这种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建立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德国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是非常严格的,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两次考试。考试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既要写论文,又要口试,还要试教,是一种多方位考核。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由过去对教师的数量要求转为对教师的质量要求,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以保证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于所有想成为教师的学生,不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都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也要有所改革,如拓宽考试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等。
在借鉴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时,我们也应注意里立足自己的特点与情况,适时做出调整,走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路线。
第三篇:德国文化解读
德国文化解读——人类文化苍穹的双子星座
糟乎?美乎?褒贬不一的德语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这一民族的文化特性。在当今世界上,德语虽然不能与汉语、英语等语种的规模相提并论,却是欧洲联盟中最大的母语,全欧洲约有9000万人说着德语长大。在历史上,德语也有过它辉煌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德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德语曾一度大量进入科技领域,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科技交流语言。德语作为一种语言,人们对其褒者有之,贬者有之,其自身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糟糕的德语”
德语属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与荷兰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英语等是近亲。因此,学过英语者再学德语,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会比较快。笔者有一次与几位德国朋友聊到中国的方言问题,特别提到汉字在沟通和紧密中国文化方面的极端重要性,说如果中国也使用拼音文字,那么普通话与粤语、闽南话以及吴语的区别决不亚于德语和英语的差别。一个说粤语、闽南语或吴语的中国人学习普通话,就像德国人学英语和荷兰语一样。话虽如此,德语毕竟与英语不一样。初学德语的中国人首先会在三个方面不太适应。一是德语句子结构“反常”。许多句型属于“框式结构,动词常常要放到句子的结尾,听德国人说话时,一定要等到最后句子结束,才能明白其意思。于是,德语成了一种所谓“让人着急的语言”。二是德语名词都有自己的性。凡是名词到了德国人嘴里都有它的性别。于是,桌子成了阳性物品,房屋属于中性物品,而长凳又是阴性物品。总之,一切事务都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三是数数时很别扭。无论汉语、英语,数字的表达都是先数十位数再数个位数,到了德国人口中则完全倒过来。中国人说二十八,到德国人那里就成了八和二十。德语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一时无法适应,而闹出一些笑话。
19世纪下半叶,俾斯曼由于以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创社会保障制度而成为欧洲最伟大政治家,许多人因而慕名而来。其中一位美国女士专门雇了一名翻译陪她去德国国会,聆听这位德国宰相的演讲。俾斯曼的演讲很有气势,也很长,中间不断受到热烈的鼓掌。这位美国女士惟恐漏掉翻译过来的每个字,拼命靠近她身边的译员,但是译员闭口不言。她用胳膊肘推了译员几次,他仍然没有反应。这位美国女士实在忍不住了,只好问道:“他在说些什么?”得到的回答却令这位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女士意想不到:“不要着急,夫人,我在等。他的动词还没说呢。”
对德语的框式语法结构感到不满的人不只是这位美国女士。专门研究德国文化的斯泰尔夫人也曾在一篇论文中抱怨,在德国,人们根本就无法进行有意思的会话,因为德语的语法结构总是把句子的意思放到句末,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其他人无法中途插话,产生“插话所能起的愉快作用,而这种插话方式在法国就能使讨论活跃起来”。
对德语评价最差的恐怕要数大名鼎鼎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了。他曾在一篇名为《糟糕的德语》的文章中写道:“德国报纸上一个一般的句子都是无比卓越和印象深刻的珍品。这句子要一个通栏的四分之一;其中包含所有的10个词类——不是按正常的次序而是混杂的;主要是由作者当场构造起来的复合词,这些词在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还涉及14到15个不同的主语,每一个都有它本身的圆括号,加上这里那里一些额外的圆括号,其中再包括3至4个插入语,都再堆在一起插入在一对大括号中间——跟在后面的才是那个动词,然后你才第一次明白那位写作者是在说些什么;在那个动词后面——就我的理解,这仅仅是为了装
饰——写作者堆上‘有、是、曾是、曾有、未成’诸如此类起这个作用的一些词语,然后这个不朽的成品就告成了。......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要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一张德国报纸,永远都是不可能的事。”这位美国大文豪还在它的《欧洲游记》中称德语是一种“可怕的语言”、“死语言”。他夸张地宣称,一位智者“可以在30小时内学会英语,30天内学会法语,而要学会德语,得花30年时间”。看来,在马克·吐温眼中,德语确实很可怕。
其实,对德语没有好感的不只是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形象地把德语比作看不到尽头的铁路线。
德语的发音也令人不敢恭维,与其它欧洲语言相比,德语听起来很生硬。一次,笔者与朋友在一起神侃时,聊到德语的发音,才知道欧洲大陆流行一种说法:“法语是贵妇人的语言,意大利语是少女的语言,西班牙语是上帝的语言。德语却成了毛驴的语言。由此可见,德语听起来好比有人把铁钉钉进木板。还好,我小时候虽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还没有坏到被强迫去上德语课。”
魅力德语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像马克·吐温那样,对德语抱以不友好的态度。事实上,德语有着许多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
德语在一定程度上张显着德国人的思辨文化特征。有人说,颠来倒去的德语句型结构非常能够体现出德国人的思辨特性,因此,与其它语言相比,德语更适合作为学者、哲学家和法学家们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德国成了思维的王国。
德语也反映出德国人的个性特点。例如,在大多数国家,人们把祖国比作母亲,因为祖国是养育人们成长的地方,她体现着对子女的一种母亲般的慈祥爱护。而德国人却把祖国比作父亲。在德语中,祖国(Vaterland)是由父亲和国家组成的复合词。这既反映了德国社会男性家长制的浓烈文化印记,也从一个层面说明,在德国人眼里,祖国就像父亲那宽厚的胸膛一样,给人一种安全感,是强有力的保护者。
在德语中,名词都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德国人对一些事务的定性实在令人费解。例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太阳有一种阳刚之美,月亮则属于阴柔之列。而德国人却不这样认为。在德语中,“太阳”是一个阴性名词,月亮反而是阳性名词。大概德国人自己也感到这一点与其他民族的感知不太一致,一位德国作家因此专门进行了解释:“‘太阳’(die Sonne)是一位女性,与‘欢乐’(die Wonne)同韵。......太阳是一位母亲,她的温暖宛如盖在倍受寒冷煎熬的孩子身上的羽绒被。”仔细想想,德国人的解释也不无道理。在人类的共同感知中,人们从小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母亲的怀抱就是温暖的和快乐的源泉。加之在气候想对寒冷的德国,太阳被视为生命之光,因此,将太阳比作母亲,是最贴切不过了。而月亮的冷峻、严肃,的确带有明显的男性色彩。
文如其人。德国也像德国人一样,极具严谨性。由于名词有性、数、格的限制,各伺其位,不管一句句子有多么冗长,不管其中单词的排列有多么乱,人们总能有条不紊地将句子的意思理清楚,而且决不会像英语那样容易出现歧义。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用德语签订国际条约就不怕会出现不同的解释,不会出现扯皮现象。
像中国人跨地区交流时要说普通话一样,德国也有自己的“普通话”——高地德语。德国虽然不像中国那么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但“方言”成分很浓。在历史上,德语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在北德地区,人们一般说低地德语;在南部地区,人们说巴伐利亚方言、土瓦本方言和阿雷曼方言。这些方言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部地区,如果一个外国人从东部的德累斯顿经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直到德国西部小城特里尔,他会在一路上听到萨克森方言、黑森方言和法兰克方言等中部方言。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过正轨德语的外国人初到德国时,往往会一头雾水,听不懂德国人在说什么。众多的方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体现和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性。从这一角度,丰富的德语方言也是当今德国文化多姿多彩的原因之
一。当然,为了沟通的方便,德国人通常都会说高地德语,尤其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在电视和剧场里,高地德语还是大行其道的。
虽然有很多人不喜欢德语,嫌其发音过于生硬,句子过于冗长,但钟情于德语者大有人在。据统计,除了以德语为母语者外,世界上还有5000万人在学德语。德国人喜欢自己的语言自然不必说,外国人钟情于德语,不外乎出三个因素:
其一,是德语本身的魅力。有人认为,根据德国的音乐标准,作为一种美丽的语言应该有许多元音,有圆润的音调。德语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突出,但它有一种巨大的美学魅力,强大的组合词功能使它善于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浓烈的情感。一位俄国作家曾这样评价德语:“它更像雷格玩具箱里的塑料积木,所有部分都可以互相拼接。想用它拼装什么,都留给每个人自己决定。”
其二,人们钟情于德语,还在于现实的需要。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人们渴望了解它、学习它,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德语这一交流工具。此外,德国作为欧盟内部最大的经济体,蕴藏着巨大的商计,吸引着周边国家的人们去那里寻找工作机会。因此,德语在波兰、俄罗斯、匈牙利等东、南欧国家以及土耳其都很有市场。
其三,对于一名外国人,也许学习德语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德国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德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自西方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德国人无论在文学、哲学、音乐等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都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成就,令世人惊叹不已。于是,通过学习德语探究德国的文化,就成了外国人特别是我们东方人领略西方文化精髓的一条捷径。歌德曾说过:“如果把德语学好,世界上其它语种就不用学了。”这话虽然有些夸张,却也体现了这位大文豪对德语的信心。
第四篇:德国会展对中国会展的启示
德国会展对中国会展的启示
毕加小编发现德国会展远比中国会展发展要好,德国的会展在各个城市遍布,而中国会展只是几个一流城市在发展。
从1851年举办第一个世界博览会至今,世界会展业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世界上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其会展业发展水平,还是其会展场馆的建设规模等都在欧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截止目前,德国大约有70座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其中大型会展中心24个,有10个会展中心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德国最主要的会展中心城市有柏林、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慕尼黑、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莱比锡等。
在德国著名的会展中心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规模并不是很大,然而,这些城市为何能在国际会展业的激烈竞争中获胜,并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他们有何主要发展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德国主要会展中心城市成功的原因,而且也能为我国的主要会展城市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提供可靠的借鉴依据。
抢占会展业发展的先机
德国会展业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期欧洲经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使德国的会展业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如法兰克福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会展城市之一,其会展业的发展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一直是世界上会展业绩最好的城市之一。柏林也早在13世纪时就已成为贸易集镇。就近、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而言,德国的柏林、杜塞尔多夫等城市都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十九世纪便开始举办重大的国际展会。他们比欧洲其他许多城市发展会展的步伐都要快,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一批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汉诺威及杜塞尔多夫等就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其中汉诺威还被称为“国际会展之都”。
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及设施
会展场馆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德国许多城市都把构建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和相应设施当做迈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相继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会展场馆。在德国24座大型会展场馆中,有10座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五个展览中心有四个在德国,其中汉诺威展览中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场馆,占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共27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49.8万平方米,还有5.8万平方米的室外展览面积。
国际一流的品牌展会
德国城市在构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过程中,采取的另一重要策略就是结合城市产业基础,打造大型的国际品牌展会。他们不追求每年举办展会的数量,而是重视展会的规模和质量。主办或承办各种展会的专业会展公司数量并不多,在德国拥有会展场馆的70个城市中,专业会展公司大约只有100家,也就是说,每个城市只有1-2家专业会展公司。正是会展中心城市中这1-2家专业会展公司在着力打造世界级的品牌展会,他们在打造大型国际品牌展会的时候,非常重视与城市产业的结合。
德国的会展中心城市还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以及会展的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予以充分关注,特别是高度重视对展品的知识产品保护等。毫无疑问,所有这些主要策略对德国会展中心城市的构建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近几年,更是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北京、上海、广州在我国会展城市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各个会展公司也在为推动会展发展做努力,毕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其中做了许多贡献并在全国多地有分公司,而且成为多项展会的指定搭建商,为展会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毕加发现即使发展最为突出的北京和上海也并没有真正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在城市会展的软硬件方面、大型品牌展会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以及会展城市的综合影响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为加快我国主要会展城市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我们应当借鉴德国几个主要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式和策略,毕加展览愿意跟着会展的脚步走,一起成长。
第五篇:从德国歌曲解读德国
从德国歌曲解读德国
1)德国艺术一样乐于自嘲
——推荐德语歌曲之一:《Deutschland》(德国)
全世界对德国的印象:人嘛,是刻板、僵硬、讲秩序;国嘛,是二战元凶、经济强国外加社会市场经济的高福利;车嘛,奔驰是品质的象征„„德国人自己并不否认这些,“王子乐队”(Die Prinzen)这首很有节奏感、激情洋溢的《德国》从德国人自己的角度调侃式地做了点小细节的补充:爱打赌,爱女人,爱小猫小狗„„骨子里的骄傲,淡淡的自嘲,阳刚味十足,真的很好听呢。
(2)德国情人一样浪漫温柔
——推荐德语歌曲之二:《Glaub An Mich》(相信我)——推荐德语歌曲之三:《Fuer Dich》(为你)
德国当红女歌手依凡(Yvonne)两首代表作品,清晰圆滑的英语式发音,卿卿我我的深情吟唱只能让你感叹:流行音乐无国界。《相信我》是个害怕为爱所伤的女孩向恋人索取承诺;《为你》则是首甜蜜的情歌,作为冠军单曲垄断排行榜整整两个月:为你我情愿让白昼没有尽头,为你我变得比光还灿烂;在梦里我感觉到你;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而存在,这一切只为你——流畅的蓝调音乐很有玛利亚-凯丽(Mariah Carey)之风。
——推荐德语歌曲之四:《Lili Marleen》(莉莉-玛莲)
即便战争的血腥残酷也没能抹去心中的美好回忆:情人的俏皮温情,军营前的恋恋不舍,路灯下的拥吻„„这首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并在二战战场广为传唱的《莉莉-玛莲》不仅是德国也是世界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被翻唱为十几种文字,深入人心。伤感而温暖,亲切却撼动灵魂:歌声勾勒的一个纯真的小场景,让战场上的每个人确实想到点什么„„
(3)德国青年一样迷惘困惑、热情激昂
——推荐德语歌曲之五:《Internationale》(国际歌)
德语版《国际歌》,太熟悉的语调,那么斗志昂扬、那么积极奋进。庄严跳跃的音符绝不因为你听不懂词而稍显逊色。我们已不身处那两极分化的世界,但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仍是催人奋进的力量。在一切都变得软绵绵、一切界限都不再清晰的今天,听到德国集会里仍质朴有力、豪情不减当年地唱着这一身正气的歌,你有没有一点点动容呢?
——推荐德语歌曲之六:《Mutter》(母亲)
战车乐队(Rammstein)的热播单曲。同样是流行乐队的流行音乐,却不像上面几首情歌那样儿女情长、温情脉脉。该找些什么样的形容词描述给你听到这首歌时候的感觉?寒冷的火焰。宏大铿锵的金属吉他编排着末日审判似的悲壮,就像他们的名字“战车”一样,层层推进,密不透风。你只会被淹没其中,肃然起敬,沉重,却兴奋。引用一句网友的评价,“尽管冰冷却肆无忌惮”,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日尔曼风格”。
(4)德国孩子一样天真可爱
——推荐德语歌曲之七:《Schnappi》(小鳄鱼史纳皮)
听说《小鳄鱼Schnappi 》本来只是家里人自娱自乐的方式,却不经意间被电台发掘,成为一首红遍全德国的流行歌曲。小女孩以小鳄鱼的口吻唱到:我咬啊咬,那是我最喜欢的游戏;实在没什么可咬的,就咬爸爸的腿;然后,然后,然后就去呼呼大睡„„
(5)德国文学一样醇厚悠长
——推荐德语歌曲之八:《Kinderspiele》(儿时情景)
在世界文学的灿烂星辰中,德语文学绝对是闪亮的一颗:歌德、席勒、莱辛„„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我们深印于心的,海涅也是其中之一。作曲家们为他的诗谱写了3000多首曲子,而为歌德的诗只谱写了1700首。在这首名作《儿时情景》名为回忆孩提时光,不乏《小鳄鱼》那样的童心稚趣,更多了份成长积淀的阅历与视角:恶作剧学鸡叫,恭维邻居家的老猫,想想“我们曾经也是孩子,又小又快活的孩子”,只是当儿童时光渐行渐远,昨日的一切不再回来:少时的激情、纯纯的爱恋、永不复返„„和卡朋特兄妹的那首经典怀旧英文歌《昨日重现》(Yesterday Once More)绝对有的一拼,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