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
默认分类2008-02-05 18:50阅读45评论0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亲爱的儿子,你好!
你请我就如何经济地和合理地利用时间给你提些建议。你抱怨说:“工作一件紧接着一件,转眼间一天就过去了。原定要做的事情结果没有做完。”从你的来信中,我清楚地知道,在你的身上,压着一大堆要做的事,就像你说的那样,来不及读完建议你读的书。
根据我的经验,向你提出几点建议:
1.第一位的和最主要的(关于这一点,早在去年我就写信给你说过),就是善于在听课过程中节约并积累时间。如果不善于听课,会导致大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出现“紧急动员”的时候。测验与考试的前几天,他就一股劲地死啃课堂笔记本,在测验的时候,就开夜车,一昼夜只睡两三小时。他把每天应当做完的工作都堆积到这“紧急日子”里来做。据我计算,这种“紧急日子”、“紧急动员”的日子,一年之中加起来,不少于五十天,这差不多是全年工作时间的1/4。这里隐藏着时间不够的一个最主要的根源。必须防止这种“火急地”昼夜不眠地啃课堂笔记的做法。要学会在课堂上思考大纲,每天复习笔记,哪怕只用两小时也好。我建议你把笔记分成两项:第一项记上简要的讲课内容,第二项内记上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要记中心的主要的问题。这是个构架,这门课程的全部知识都联结在这个构架上。这些构架中的问题需要每天去思考。与思考相关联的就是每天要阅读,这是我过去说过的。如果你能按照这个要求去学习每门课程,那你就不会有“紧急动员”的日子了,也就不需要在考试和测验前死啃笔记了。课程的构架是一个独特的大纲,在它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这门课程的全部材料。
2.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天天读书。每天你要仔细阅读几页(4~6页)科学文献,这些文献资料在某种程度上与教学科目都有联系。集中精力阅读,深入思考。你所阅读的内容,就是你用以治学的基础,基础越牢固,越雄厚,学习越容易。你每天读的东西越多,你的时间储备就越充足。因为在你阅读的东西之中,有千百个接触点,这些点同你在课堂上所学的材料连接起来。我把这些接触点称之为记忆的锚。它们把必须学到的知识同围绕人的知识的海洋连接在一起了。
要学会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放到明天去做。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
3.要从早晨6点钟左右开始你的工作日。5点30分起床,做早操,喝一杯牛奶(不要养成喝茶的习惯,成年以后喝也来得及),吃一个面包,开始工作。如果你习惯了自己的工作日从6点开始,那就要再努力提前15~20分钟着手工作。这是良好的内在动因,能促进整天的工作。
清晨起来,上课以前,用功一个半小时,这是黄金时间。凡是早晨我能做到的事,我都要把它做完。30年来,我一直坚持从早晨5点钟开始自己的工作日,一直工作到8点。30本有关教育学方面的书,以及其他方面的学术著作,都是利用早晨5点到8点的时间写成的。我已经养成了脑力劳动的节律;即使我想在早晨睡觉,也做不到,因为在这个时间我要全身心从事脑力劳动。
我建议你用早晨一个半小时去完成最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去思考理论的中心问题,钻研艰深的论文,写专题报告。如果你的脑力劳动带有研究的成分,那只能利用早晨时间去做它。
4.要善于制定自己的脑力劳动的制度,这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我是指事情的主次关系而言。主要的是要善于安排时间去做,不要把它挤到次要的地位上去。主要的事情要天天去做。要确定哪些是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你能不能成为工程师,要靠这些学术问题的理解程度。一系列的问题是相互渗透的,它们贯穿在许多学科之中。主要的学术问题,应当利用早晨脑力劳动时间放在第一位去钻研。要善于寻找那些有关主要学术问题的最基本的书籍、科学著作,并且仔细认真地去钻研它们。
5.善于给自己创造内在的动因。在脑力劳动中,许多事情并非都是那么有趣,都是你非常想去做的。平日经常的也是唯一的动因就是工作需要。脑力劳动正是从此开始的。要善于把思想集中在理论的细节上,而且集中到这样的高度,以致渐渐地把“我需要”变成“我想要”。最有趣的工作总要放在工作快结束时去做。
6.书刊的大海包围着你。在大学年代,必须很严格地选择你要阅读的书刊。未知心切,酷爱学习的人想读所有的书。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要善于限定阅读范围,超出这个范围,那就要违反劳动制度。但是同时也要记住,随时都会出现你预先未列入计划的必读的新书。为此必须有备用时间。正像我已经写给你的那样,这些备用时间是由于善于进行课堂学习,善于做笔记并防止了“紧急动员”而挤出来的。
7.要善于对自己说:不让大量的活动围绕着你。有科学小组、文艺活动小组、运动队、舞蹈晚会以及许多可以消磨时间的俱乐部。你要善于在多种多样的具有诱惑力的活动中作出果断的抉择,因为假如参与活动过多必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损害。娱乐和休息都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忘记主要的东西:你是个劳动者,国家在你身上花费了许多钱,因此,占第一位的不应该是跳舞,而应该是劳动。为了休息,我建议你下下棋,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在极度寂静中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调节神经系统,使思维条理化的最好方法。
8.不要虚度时光。我指的是空谈,白白地浪费时间。时常有这样的情况: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象俗话说的那样,扯起闲篇来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做,在这种闲聊中,什么高明的见解了谈不出来,而时间却一去不复返。要善于把自己和同志们的谈话变成充实自己精神世界的源泉。
9.要学会减轻自己以后的脑力劳动,我指的是要善于建立未来的时间储备。我的方法是必须养成系统地记笔记的习惯。我现在有40本笔记。第一本笔记都是用来记载关于教育学的某个专题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清晰的,又仿佛是昙花一现的(这些思想“习惯”只在头脑中出现一次,不再复现)。我在笔记中记载了我所阅读过的某一方面问题的最有趣的、最鲜明的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将来有用的,都能很好地减轻脑力劳动。我知道你也有笔记,但没有形成制度,要建立记笔记的严格的制度,这样将来这些积累必定会有助于学习。
10.对于第一件工作,都要寻找最有效的脑力劳动的方法,避免公式化和老套子。要花费时间去深入地思考那些同你有关的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实质。你对问题思考得越深刻,记忆就越牢固。在没有理解之前,就不要费心去记它,这样做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一看就懂的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不深入地阅读那些没有理解的东西是不行的。任何 “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都会迫使你不得不回过头来对某些事实、现象和规律予以重新认识。
11.如果住在一个房间里的人不能达成协议去共同严格遵守某些要求,任何个人的脑力劳动都不能顺利进行。因此首先必须严格地约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严禁聊天、争论或做破坏宁静的事情。在集中精力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每个人都必须完全独立地进行工作。
12.脑力劳动要求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交替进行。你可以交替地阅读科学文献和文艺书籍。
13.要改掉某些坏习惯,我说的是:像开始工作之前闲坐15分钟,20分钟;毫无必要地去翻阅明明不需要阅读的书本;睡醒了,在被窝里再躺15分钟等等不良习惯。
14.“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今天该做的事情搁置到明天。而且应当养成习惯,把明天的一部分工作放到今天做完。这将是一种良好的内在促进因素,它对整个明天都有启示作用。
15.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脑力劳动,哪怕一天也不要停。夏天不要丢开书本。每天都需要用知识珍品来充实自己,这是脑力劳动所必需的时间来源之一。
这就是15条建议,也可以叫戒律,我认为,这15条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当遵守的。
祝你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你的父亲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
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
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研究对教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曾经以为,教育研究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和大多数职教教师一样,对教育研究认识上普遍存在这以下几个的误区:1.无用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无用,是自己的分外事,因而对教育研究不予理睬。2.神秘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是专职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人员或教研人员的任务,离自己很远,很神秘,因而对教育研究敬而远之。3.随意论。认为教育研究是很随意的一件事情,不认真对待,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
曾经以为,自己有着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对于教材早已烂熟
于胸,只要备好课就可以把课上“好”了,只要满意率过了80%就够了,现在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
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
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变的最重要影响来自老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程序,也许老师们会说,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财富。他认为,教学与教育必须统一起来,必须遵守“教学的教育性”。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她的心灵实施教育吗?”他认为单独的教育是不长久的,效果是不好的。只有把教育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影响才是深刻的长远的。是呀,教育无处不在,而课堂又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应该让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应有的教育。将二者巧妙融合,潜移默化,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当前这种教育形式下,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为了求高分数,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只给知识,不注重发展智力,强塞硬灌,既捆住了孩子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也会将富有朝气,积极活跃的人变成了只会复制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而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他突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统一。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反观自己,曾几何时,为了班级的排名,为了考试卷上那鲜红的分数能略高一筹,很多知识,虽有心引导,怎奈学生干启不发,只好强塞硬灌,告诉学生,只要记住,这种题型就这么解就能拿高分,不用明白到底为什么。考试过后,只要成绩高,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工作很出色,很优秀了。殊不知,这样做,只能说达到了底线,基本合格,距离优秀还差一大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拓展,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又有几人敢说自己心目中装有两套教学大纲呢?没有发展的眼光,更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只要自己所教阶段能取得高分,能令那些目光短浅的家长眉开眼笑,自己就很胜任了。不去考虑孩子走向高的学段后,知识是否衔接得上?教学是个延续的过程,到我们这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我们应该想办法传好自己的接力棒,别让自己成为不完满的终结。苏霍姆林斯基额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实践教学思想。他
说,“有些教师持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的越深刻。”“知识只有在触动
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产生需要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从而变成他的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才能被学生掌握。„„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房子,那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而砌砖垒墙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只有让学生去实践,他才会掌握知识。”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现在倡导的构建主义思想相吻合,让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他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能教会学生思考。好的教师是先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解决问题,并且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指点。这样,才既不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也不会让学生完全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看来,费尽心思为学生学习道路扫清障碍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果能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巧妙地创造点困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也不白费心思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教学思想贯穿于他的赏识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理论中,同时也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没有方向,只能原地打转,有了方向,才便于前行。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
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最后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警句来结束我今天的读书交流:
才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我们教育者发掘出来的,就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教育技巧,明智的塑造人的心灵,正像雕刻家使用刻刀去雕刻一块大理石那样,如果没有雕刻家的智慧和创造,大理石仍不过是一块不成器的石头而已。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摘抄
摘抄(1)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摘抄(2)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你的科学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摘抄(3)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要使学生的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摘抄(4)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复习时要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观察是思考和记忆知识之母。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
摘抄(5)
1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2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该引以为荣的事。
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3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4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他们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5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正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6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摘抄(6)
7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时间。
8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
9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10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
11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12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
13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
14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15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摘抄(7)
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学科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b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象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用一辈子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d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摘抄(8)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摘抄(9)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 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摘抄(10)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读后感
所谓代沟,并不是无法逾越或者说无法填平的,相对于刚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来说,作为成人的家长和老师们,只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一下,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读罢阿莫那什维利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我愈发坚信这个观点。
书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坚强、对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深深地打动着我。作为家长,都担心花季的孩子,但孩子们却偏偏不顺父母的意——你让我往西走,我偏往东,看你咋办!这就是青春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逆反心理。当逆反心理与情感懵懂撞到一起,就给我们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位父亲,以行动告诉我们:怎样给女儿上青春期情感教育课。他用写信的方式回答了女儿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爱情?很多中国父母很忌讳这个问题,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当面很难说清楚,脸面也抹不开,那赶快拿起笔呀!做父母的如果正确地告诉了孩子,孩子就不会误会了。父母把期望写下,孩子把困惑写下,来往之间,可能问题就易解决。有时候,文字有着用语言说不出的魅力。
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脑聊天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使得人们逐渐远离了书信,但我始终相信,书信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有什么能比两代人之间亲手写的信更加有意义?当时间匆匆走过,我们翻找出一张张粗糙的信纸,一起回味多年前的那些点点滴滴,就能感受文字中那份深沉的愈久弥香的爱。——书信表达的爱,平实但绝不平凡!
家信,是亲情的寄托,是最人性最深切的表达,是匆忙岁月中留下的珍品。
书中,作者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解释了爱情的真谛。这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好的清醒剂。因为,现在的年龄都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也有些男女生开始做梦: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剧中一样,来一场浪漫的爱情。但他们知道爱情吗?难道,手牵手逛街就是爱情?难道,满嘴老婆老公就是爱情?难道,整天腻在一起就是爱情?如果一定要说这是爱情的话,也只能是劣质的爱情,就像劣质巧克力,只有瞬间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爱情──优质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涩,使你更加珍惜这品尝的机会,使你更加地回味无穷。
爱情并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天天粘在一起。在她需要温暖时,送上一杯咖啡,在他需要安慰时,送上一个拥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情。而现在的青少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生理欲望,硬是把爱情这顶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到头来,却都是一场空。所以说,爱情是要一生来经营的。真爱不在一朝一夕的,而是永远的。这是我读了《给女儿的信》后的感受。
对爱情这个敏感话题,在教学中一直是个禁区,没有人敢去涉及。很多教师遇到教材中与此有关的知识往往是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好在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开设了青春期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在实践过程中采取了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男女生分开上。我觉得这是教育的进步,更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校园生活中的体现。
其实,不管是在迁客骚人的笔下,还是在影视作品中,爱情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这也是每一个人要经历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说明白呢?你越是不愿提及,越容易激起青少年好奇继而探究的心理。与其让他们冒险,为什么不能给予正确引领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四封信“理智和刚毅”中写到:青少年时代是为人生打基础的黄金时段,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一个父亲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父亲”了。我用引号把“父亲”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
感谢苏霍姆林斯基!他告诉我们:当孩子们在青春期遭遇爱情时,我们应该勇敢地拿起笔,和她们一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