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10:2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叶月兰: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

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回眸课程改革的“战斗”历程,以下十句话很值得各位同仁细细琢磨、体会。

1.“把语文的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学要革故鼎新,要打开窗子,吸进新风,但断不能掀掉屋顶,更不能毁弃整个屋子。张志公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因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地对待传统。”(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暨蒙学书目和树影》)“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继承、发展、创新”(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我们要“扬弃传统,发扬传统”,反对与传统“一刀两断,彻底决裂”。诚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很有必要,我们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布鲁姆的及时反馈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等等,对于推进中国语文教学改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传统的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例如:诵读、背诵、讲授等等都是语文的“根”,外来的任何“水分”和“养料”都要通过“根”来吸收,“根”深才能叶茂,“根”固才能枝壮。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把根留住”,而且要使根系更加发达健壮,才能使“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因为“愈是民族的东西才愈是世界的”。鲁迅先生曾言:“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倘若我们连根都留不住,消亡都岌岌在眼,还奢望什么“花果”!

2.“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本色语文”是一个高频词,毋庸置疑,拂去语文表面的浮光,再现语文本色,是落实“本色语文”的根本前提。那么,怎样的语文是本色语文?开宗明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就是本色语文,辩证地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本色语文。语文教学要摈弃功利,褪尽修饰,删繁就简,回归常态。崔峦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专题发言中针对课改过程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就是真正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走在语文路上,我们将视界对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个性学生开辟展示的舞台;关注教学内容,研读文本,吸收、运用好文本,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那么,语文连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会变得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又丰富。

3.“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学。”

建国近六十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小语界“刀光剑影”中,一场“语言文字是笔墨技巧还是灵魂”的纷争——要么选择“笔墨技巧”,要么是“灵魂”——开始了。其实第一线的老师都十分清楚二者的关系。如“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总之,离开了“文”,“道”就无以承载;离开了“道”,就无所谓“文”。在此,“文”与“道”统一于一篇篇课文中,只是“文”是显性的、外在的,而“道”是隐性的、内在的罢了。语言文字既是“笔墨技巧”,又是“灵魂”。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坚守语言文字教学这条底线,以此为构建语文教学“金字塔”的基础。

4.“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大时代价值的转变。然而如何将此落实于课堂,我们遇到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改变了“以本为本”的一贯做法,将文本(课本)与读者(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平台对话,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既要重视学生主体性又要考虑文本对等性的阅读观。于是,学生生命个体的“前阅读”基础的差异性,加上文本存在的客观模糊性和多义性,使学生的多元感悟显得异彩纷呈。课堂出现“放羊式”“随大流式”等等多种感悟模式,有点“像雾像雨又像风”,这样开放的课堂如何调控?一句话:教师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去发现蕴含其内的隐匿知识和实践智慧,引领学生去正确感悟体会。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发言,并保护学生的话语权。其次,精心呵护学生在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火花,即使与课文相悖,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努力寻找“沟通点”,巧妙“嫁接”,积极创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其三,要善待学生答出来的“横跑”,积极利用学生的“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组织教学,生成教学过程。

5.“唱好'八字经’,并不是半斤对八两。”

“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就语文的基本能力而言,应坚持这八个方面,都很重要。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这“识、书、读、记、说、写、法、习”八个方面的权重并不相等,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书、读、写”。道理很简单,第一,从语言文字现象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看,语言在先,文字在后;学习现象在先,总结方法在后。属于语言范畴或行为习惯的“识、记、说、法、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入小学前已经有相当长的准备训练,家长、幼儿园教师在有意识或潜移默化中都给孩子以多多少少的影响。而文字此前孩子几乎一片空白。第二,语言的“自然的训练场”要比文字的“自然的训练场”容易得多,大得多。第三,文字训练的专门性、学术性和艰难性要比语言的训练麻烦的多,难得多。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应当视“阅读、作文”为主,把阅读、作文视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考试也以“读写”的方式进行,即使周全地考虑到“说、方法、习惯”等,也只能渗透其间

6.“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本真语文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为基点,渗透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语文正本清源,引火归元,还其本色便是“一半是语言,一半是文字。”“一半是语言”,我们务必要正视“听说”,“一半是文字”,我们务必要正视“读写”,“听说读写”这四个字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是“耳熟能详”“心领神会”才好。有人提出,课改一直提倡的“人文”因素呢?“情感”因素呢?这实是对语文的性质根本没有理解。小学语文以文选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要顺着“语言文字”这条溪流“沿波溯源”——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就会离“人文”“情感”这个源头越来越近。教师说语文难教,学生说语文难学,其原因是语文,可以让孩子获得很多东西,还语文本色就是要老老实实地、正儿八经地教“语文”,叫“听说读写”,别无选择。因为“语言文字”是“人文”“情感”等思想的外壳,是交际工具。所有读物都离不开“语言文字”。二者的不同在于:“非语文”的终极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读物内容。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凭借一篇灵魂闪烁、血肉丰满的课文来把握语言文字——学习理解运用母语,语文课文本身则成了例子。若疏忽或

怠慢了“听说读写”,则与一般文字读物有何区别,那还叫语文吗?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色,留住语文学科的原汁原味,语文连着各个学科,是百科之母,但语文知识只是百科之一,不是百科,决不能弱化、泛化语文。

7.“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但语文教学的圣坛无疑在课内。”

如果把语文教学看做一棵大树,那么课内与课外就恰如大树上的“枝叶”和“树根”,“根深”才能“叶茂”,“叶落”总会“归根”。摆正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教学才会相生相长。学生课外的读写天地是“大海”,是“天空”,是“群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一般不予干预,但对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却不能听之任之,放之不管,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不是“开卷”必“有益”,教师是要多加关注,给予指导,小学生毕竟不可能“无师自通”,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将有限的时间安排得如此合理。推荐文章:(昆明人流价格:)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课余时间忙碌——“吃小灶”,学特长……语文的任务又如此繁重,改革的使命又如此艰巨,教师须紧抓35分钟不放,分秒必争,分秒必得,不管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怎样的教学风格、教学手段,都万万不可以忘记,课堂对语文来说,就是“圣坛”,就是发源地,就是长江、就是黄河的源头,就是飞瀑,一定要有力度、厚度与深度,波涛汹涌也罢,风平浪静也罢,都要有自己的景观,书声琅琅,用心以读,深思感悟……最忌讳语文课无备临堂,还美其名为“大放手”,实为大撒手的“放羊式”。它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只有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内外真正联盟、联手,语文教学才会引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8.“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道泉。”

叶圣陶先生的“教材例子观”人人皆知,他非常精辟而又恰如其分地还教材以应有的位置与作用——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是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以理解教学内容为多,随意地抓住一两个语言训练点组织教学,甚至随心所欲处置、贬损了教材的实际地位、分量和作用。而学生更是教哪课读哪课,教过不读,有的甚至学完整本书还不会读,学生不愿上复习课,以为课已学过,大概意思已经懂了,再学没意思。无论从爱惜财力、物力的角度,还是从持续学习的角度,教材都不应该像“餐巾纸”,用一次就扔,要把它看做一口井,一眼泉。在某种意义上说,教材这一教学载体,教学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然,要使用好教材,教师必须要细致、正确地解读文本,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9.“小学语文教学有时可以'不求甚解’,有时需要'咬文嚼字’。”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两个流派,一为“感悟”“体验”为主。似乎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改革新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人文性”。另一派为抓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方法。于是,课前课后教师众说纷纭,有人道:“二期课改就是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不求甚解,再说,古人不是自己读之背之,出了很多文学家、数学家……”也有人担忧地说:“文字是语文的根,阅读教学少不了咬文嚼字,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才能提高能力,只是粗略地感悟感悟,就像没有根基的高楼大厦,课文能读懂吗?”教育的天空似乎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谈起自读自悟,一脸春风,舞之蹈之。提起“咬文嚼字”,一脸无奈,迂腐老朽,不识时务。那边的世界真这么精彩?这边的世界真这般逊色?我们静心细想,小学语文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些教师精于分析,教得很碎,学生反倒难于接受,有些词语受某些限制,也不宜“以词解词”,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不求甚解”,让其暂且搁置。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从总体上讲,还是要贯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理解第一”的原则,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渠道,让学生能将自己“意会”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予以

“言传”——提倡、呵护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朱熹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10.“最好的读写结合应当是互补益彰,而又各有其主。”

前面已讲过,语文学习的重点在“文字”,尤其在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功夫须下在“读写”结合上,但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这往往是“两重皮”“两口井”,或是“一锅煮”。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读写结合”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寻找课文中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进行设计,并使阅读、写作各成独立的体系,又互补益彰,相辅相成。阅读不只是为了作文,作文也不止是依赖阅读,这两个体系教师应当“了然于胸”,互相渗透,即阅读不忌渗透作文,作文中不忘阅读。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形影不离,写作因素在阅读过程中无处不在,阅读部分中的阅读材料可作为写作训练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可设置情境或话题,让学生由这些情境、话题入手,回忆已有的生活,调动已有积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见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分析、评点或表达读后的感受。从本质上说,使用的工具性决定了读写作业设计必须贴近生活、走向开放、关注实效。它必须根植于文本,拓展于课外,提高于创新之中。这一点,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具体说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课文续写、句式填空、拓展想象、内容改写、看图写段、录像写话、演示仿作、词句扩写、读后感言、采访实录。

第二篇: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1.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2、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二、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 中国 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

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 教育 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 历史 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 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3、建立语文知识的海洋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念的达成,需要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教师要积极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诸如朗诵会、参观讲座、演讲比赛等读书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向语文教科书以外的文本资源、网络 资源、生活资源去挖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走向大 自然、阅读课外书和漫游网络搜,集大量资料,拓宽课文内涵。总之,要建立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等等立体网络资源,使语文教学由传统走向 现代,由单一信息走向多种信息的融会。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 实 施 方 案一.·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信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出口成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计划。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 改革切入点

1、课前查阅搜集资料。

2、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三.· 实施要求、方法、途径

(一)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信息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练习查阅的习惯。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如上网、去图书室、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二)阅读教学1.课堂阅读教学突出以读为主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1).以朗读代替听答,促进理解。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机械” 与“被动”在阅读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我们要致力于克服弊端,走出误区。要坚持以教师的导读代替讲与问,以学生的朗读代替听和答。通过多读来强化感悟与体验,达到以读促解的目的。(2).主线推进,横向联动,加强整合。就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阅读教学操作而言,一般都存在一个“主线推进” 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是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主线推进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式阅读”,且是单线独进,不及其余的直线式教学,其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我们要根据语文课标的新要求构建一种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强化朗读感悟,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以朗读课文作为主线推进,但不是单线独进,不是让学生死读傻读,而是着眼于三维目标和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实行“横向联动”,在朗读课文的进程中左顾右盼,整体观照,将识字、词句体悟、内容理解、写作技法、认识能力、创新思维、情感态度等等都一一渗透落实。横向联动的关键是“整合”,即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融于“读” 中,以读促思,以读促解,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让学生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说、读中问、读中议、读中写、读中练、读中用。(3).调动情感参与,深化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强化朗读感悟的催化剂。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潜力,有活力,他们对课文的主体感受和感悟理解才会更真切,更深透,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2,课外阅读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标准》分阶段作了具体的要求:第一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按每学年40个标准周计算(两学年80个周,以下相同),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100字左右,小学工作计划《*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计划》。第二学段,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700字左右。第三学段,《标准》就阅读总量作了大幅度的提升,规定不少于100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在1800字左右。当然,上述日平均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受识字数量,阅读能力、兴趣,文本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可能呈“波浪状推进,这些都是正常的。《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使用普通话,一年级时能由图读文,二年级时学会默读并在阅读中尝试积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话”、“默读”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领悟。高年段则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重了阅读速度的培养,并强调了阅读的选择性,提倡广泛地应用现代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 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单从数量的安排上看呈递增状,所以我们在内容的确定上也应有个层级性。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逐渐由“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注音读物过渡到纯汉字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及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同时,我们还要更新阅读观念,适当指导学生浏览(含视听)有关的新闻媒体,把阅读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倡学生订阅或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报,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对于尝试阅读长篇小说的学生,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指导,对于学生阅读不适合的课外书籍时,应给予引导,切忌方式简单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确保学生健康地进行课外储存。,至于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来源,既可依托学校的图书室,也可向当地的图书馆去借,当然更要发挥学生家庭藏书的功能。·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桥梁。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第一,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首先校内要开设好阅读指导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的品质。其实,有些课外阅读内容本身就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比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布置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狱中联欢》,引导学生读《红岩》;学习了《景阳冈》,安排学生尝试阅读《水浒传》……。第二,自读与交流相结合,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周一次的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有话可言,而未读或少读的则有口难开;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体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益性循环,又促使客体对相关文章或书籍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三是通过交流,能澄清一些较模糊的认识,引导学生健康的读书和读健康的书;四是通过交流,一些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能得到张扬。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交流的机会,从量到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地把握课外阅读的状况,以便指导和调控。第三,课外阅读要讲究因材指导。,完成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读有所获。总之,课外阅读,既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又要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形式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必须完成三至五项学习活动。·

(四)考试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抽测积累量、即兴作文等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wWW.eDuzhAi.nEt中国教育文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信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改革切入点

1、课前查阅搜集资料。

2、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

三.实施要求、方法、途径

(一)小语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信息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通过多种途径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练习查阅的习惯。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样,如上网、去图书室、看电视、调查访问等。

(二)阅读教学

1.课堂阅读教学

突出以读为主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基本训练之一,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读训练,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动于中动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

以读为主,注重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新理念。2,课外阅读

一是要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

课外阅读,重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标准》除了在阅读数量上给出了具体要求外,还就阅读兴趣、习惯等综合阅读能力的形成分年段作了一些要求:低年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使用普通话,一年级时能由图读文,二年级时学会默读并在阅读中尝试积累。中年段除了“普通话”、“默读”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注重对优美语言的积累和领悟。高年段则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注重了阅读速度的培养,并强调了阅读的选择性,提倡广泛地应用现代资源“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二是要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

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单从数量的安排上看呈递增状,所以我们在内容的确定上也应有个层级性。低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适宜从简单的趣味性的配图注音读物开始,从单幅图一句话到多幅图一段文,逐步发展到二年级时的每天一则小故事。阅读的内容以童话、儿歌、民谣及浅显的配图寓言为主,强调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篇幅力求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画面的设计要求鲜艳、漂亮、直观。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应逐渐由“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注音读物过渡到纯汉字读物。

三是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桥梁。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首先校内要开设好阅读指导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的品质。其实,有些课外阅读内容本身就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比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布置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狱中联欢》,引导学生读《红岩》;学习了《景阳冈》,安排学生尝试阅读《水浒传》„„。

第二,自读与交流相结合,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一周一次的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有话可言,而未读或少读的则有口难开;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体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益性循环,又促使客体对相关文章或书籍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三是通过交流,能澄清一些较模糊的认识,引导学生健康的读书和读健康的书;四是通过交流,一些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能得到张扬。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阅读交流的机会,从量到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地把握课外阅读的状况,以便指导和调控。

第三,课外阅读要讲究因材指导。,完成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读有所获。总之,课外阅读,既要保证一定的阅读总量,又要通过对阅读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资源的深刻领会与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形式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必须完成三至五项学习活动。

(四)考试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抽测积累量、即兴作文等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所属市县:平顶山市郏县

工作单位:堂街镇石桥店学校

作者姓名:李灿灿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leebng@163.com***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提高,教学改革要再深入一些,彻底一些。尤其是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意义。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在此,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谈些个人的体会。

【正文】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提高,教学改革要再深入一些,彻底一些。尤其是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意义。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在此,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谈些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却不能很好落实。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了以往应试教育下的定势思维,在教学改革中仍然无形地把自己放在主宰的位置。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大包大揽,指挥学生的学,认为:我教什么,你就要学什么,不教的知识,学了也没用,考试也不考。这就让学生不得不跟着教师走,没有了自主性,学习被动。知识的建构过程走形式主义,起不到能力的形成作用。这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撒手,只要做到学习上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就够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能够在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变一言堂为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二、端正课堂教学思想

1、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这一

思想,已逐渐形成了语文教学界的共识,特别是中央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以后,以学生为主体,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2、要把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学的落脚点,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没有知识作为载体,能力的形成就是无本之木,但知识教学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学生不能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日后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将受到很大限制。

3、承认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追求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别差异的现象相当普遍。实际上每个学生受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影响,智能水平、思维方法、兴趣爱好是有一定区别的。教师应了解他们的不同特点,要承认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人,是具潜能的人,做到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三、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

改革课堂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从当前教学实际来看,教学结构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结构繁琐、拖沓、千篇一律;重点不突出,教学面面俱到;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根据课文类型选择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并指导他们学习使用这些方法。

3、根据教学内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打破课内外的界限,适当地把语文活动如表演、竞赛、游戏等引进课堂,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4、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某种程度上说,比获得一项知识更重要,它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

四、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对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创造了一些各

具特色的反映先进教学观念的教学模式,如情境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可操作的形式。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其基本式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在实践创作中,在具体设计中须一切从实际、实效出发,要循于模式,但不囿于模式,竟至超越模式。如:情境教育。所谓情境教育,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思想。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育正是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

情境教育的实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怎样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以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呢?例如:在教学诗歌《瀑布》一课时,在初读课文时,先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课堂上随着声音的变化气氛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仿佛都跟着作者走在参观瀑布的路上。接着,“山路忽然一转”,便利用多媒体将瀑布的全身,这个画面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让同学们在动的画面中从视觉上感受“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随着参观队伍的走近,将画面由远渐渐拉近,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这样,不但让学生懂得作者是“先听其声,后见其形”,而且知道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同时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气氛既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了较好的情感铺垫,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提高了素养,开发了智力,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积极开展创新性课外课堂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全面开放课外活动设施。课外活动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教师应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服务活动,设立素质教育读物专架,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举办导读讲座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得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2、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黑板报、广播站、小记者站、艺术团、书画社等等。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专栏节目,主动充当其中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六、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指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对学生通过教学学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就必须进行改革,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重申“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

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首先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会更注重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采用等级评价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树立进一步发展的信心。第三,等级评价改变了过去单一由教师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使学生从以往的横向比较转为纵向比较,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改革衍生出许多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站在改革的角度,从传统教学的套路中走出来,学会变革、求新。我们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教学改革的弄潮儿,让改革之树在我们手中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及其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浅谈 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语文作为一种母语及国语应该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

    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袁群娣)

    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浅谈小学生作文评改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高效低耗的作文批改方法也是众多小学语文教师所苦苦追寻的。本文针对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虽然我们早就意识到了应该改变语文教学观念,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合集5篇)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 施 方 案一. 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周口市扶沟县韭园镇庙头小学李淑芬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反思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北尚小学杨春花 本学期以来,我校一直在尝试进行“三段八环节”合作达标教学,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怎样才算高效?有学者提出“四问法”:明确目标;提......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5篇

    小学语文应该怎么做改革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语文水平如何,常常......

    小学语文作业教学改革浅见

    小学语文作业教学改革浅见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当前课堂改革方向,综合我校实际情况和语文老师看法,整理浅见如下: 主题思路——不管是素质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