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雪》韩瑞君
入学教育
1、明确升入初三的责任
2、确立目标:月考、期中、期末、一模、二模、中考
3、课堂纪律要求:站姿、坐姿、学习用具摆放、自习课
4、作业要求:七点之前收齐各项作业、作业使用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北京市第十期中学韩瑞君
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歌颂自然)
一、教学目标:
1、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
2、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
3、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和韵律美。
二、教学重点
1、要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2、重视现代诗歌的教学,从中考得分率看,学生对现代诗的解读还比较困难。因此,对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引起重视,注重从诗歌的意象、语言、主旨等各方面来把握诗歌。
三、教学难点:
反复揣摩体味进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四、教学课时分配:
1、《沁园春雪》2课时
2、《雨说》2课时
3、《星星变奏曲》1课时
4、《外国诗两首》1课时
5、《单元检测与分析 》1课时
一、课题:《沁园春雪》
二、教学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中展现的美感,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
2、揣摩词句,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三、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感受诗歌中展现的美感,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
四、教学难点:
揣摩词句,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学”的诗句并赏析。
2、诵读课文
3、多媒体 录音 课件
六、教学方法:诵读合作
七、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歌中展现的美感,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课文朗读录音,简单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从内容、语言和情感角度)
2、诵读训练:诗歌朗读应注意什么?
停顿节奏重音感情
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试读:注意朗读要求。
二、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光辉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写于1936年2月的《沁园春·雪》就是典范之一。
2、背景介绍:
(1)介绍词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如梦令》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就因
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沁园春”,长调,114字,双调,上阕13名句56字,四平韵;下阕12句,58字,五平韵。
(2)介绍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准备渡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地形时,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展望革命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 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三、课文研读(上阕)
1、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2、请在词中找两个词(或两个词)概括上下两阙的主要内容。
(北国风光望;风流人物惜)
3、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4、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望”字领起;选取“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6、作者在上阕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请用“不仅„„而且„„”句式回答)
五、作业
1、诵读并默写
2、准备关于“学”的诗句并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下阕内容
2、揣摩词句,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
2、上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学习下阙内容
1、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品味起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三、小结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画面雄丽,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气魄豪迈。在写景中,融进了作者浓烈的情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阙评论历史人物,赞美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四、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五、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六、诗词赏析
1、示例:
《流浪猫》
⑩第二天黄昏时候,我又鬼使神差地来到自行车铺一带。我先是远远地看见车铺外边的几辆自行车车缝间的水泥地上丢着一块脏抹布,待走到近来,才看清那块抹布就是昨天的猫咪,它酣酣地睡在不洁净的洋灰地上,身子蜷成一团,瘪瘪的小肚皮一起一伏的。它身边不远处,有几根干干的带鱼刺在地上丢着。
第⑩段画线句对流浪猫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指导措施:
运用:修辞、动词、形容词、叠词
四个词:生动、形象、具体、准确
表层含义:描写谁的什么特点
深层含义:结合主旨,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流浪猫又脏又瘦的样子,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无限同情和怜爱的感情。
2、初试小牛刀
(1)自己选句,赏析
(2)小组交流
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赏析:运用拟人、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把山、原人格化,化静为动,生动形象传神的把冰雪覆盖的群山写活了使之生机勃勃,非常壮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拓展:交流关于“雪”的诗句并赏析
七、作业:
1、《目标检测》
2、预习《雨说》
八、板书设计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上阙北国风光望长城:惟余静想象看红装素裹
冰封雪飘大河:顿失分外妖娆
群山:舞动动
高原:奔驰
实虚
总分
下阙江山多娇惜秦始皇汉武:略输主旨数风流人物
英雄竞折腰唐宗宋祖:稍逊还看今朝
成吉思汗:只识
过渡评古颂今
教学课后记: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人教
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词,感受诗词的思想感情。
2、走进诗词意境,感受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FFNet]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从中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园FFNet]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教学难点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教具准备:幻灯片、朗读素材教学时:2时第二时教学过程:
1、检查背诵,检查默写
2、上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根据文注释,把握本阕词的大意:江山是这样的(壮丽),让无数英雄为此(倾倒)。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帝王,(略差文学才华);像唐太宗宋太祖那样的帝王,(缺少一点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道使用武力而不懂得得文治)。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现在的人们。分析词的下阕,问题展示:
1、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文武兼备或文武双全。“文”指的是文学才华,“武”指的是军事才能。在作者看来,只有即懂军事,又懂文化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时代英雄。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坚信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文武双全的共产党人会建立不朽的功勋。
3、如何理解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评价?秦始皇(前29年—前210年),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了秦朝,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为了统一思想,他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由于注重武力统治,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1年。汉武帝刘彻(前16年—前87年),1岁登基,才位4年。功绩主要是北击匈奴,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拓展了统治区域。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改革政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李世明(99年——649年),在其统治期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他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大大提高了文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促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在发动一系列大规模侵略战争时,也伴随着大规模的屠杀。据国内外学者考证,蒙古国在全世界屠杀的人数达到一亿人左右,其中约有七千万为中国人。这一项记录已保存在《吉尼斯世界记录》中。作者对上述帝王“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评价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目的是要激励当今的共产党人即要懂军事,更要懂政治,做到文武兼备。巩固
一、注音沁()园春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二、解释:
1、惟余莽莽
2、红装素裹
3、分外妖娆
4、江山多娇、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6、一代天骄
7、风流人物
三、填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
三、问答
2、上阕中,作者望见哪四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用四个字概括。
3、上阕中,哪几句诗是虚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认为,要成为当今的风流人物,应该具备怎样的才能?请用四个字来概括。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小结:本诗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作业:配套练习册
第三篇:沁园春雪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一课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2.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体会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3.体会作者开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重、难点:
1.了解本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2.体会作者开阔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问题探究 1.全班齐读课文。2.品读前三句。
(1)这三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领上阕,写出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总分结构。
(3)请赏“封”“飘”二字的妙处。
“封”字写出了千里冰冻的静态美;“飘”字写出了万里雪花的动态美。这是动静结合。
(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什么修辞手法。答:“互文”(相互补充说明),“对偶”。3.品读“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1)“望”字统领哪些句子?
答:统领“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作者望到的情景。(2)“惟余莽莽”是什么意思? 答: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3)“长城内外„„顿失滔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答:对偶。夸张
(4)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请简单翻译并赏析。
答:翻译见课文注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将群山、高原写动了。“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4.品读上阕最后三句(1)“须”的意思是什么? 答:等到
(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是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这是虚景,运用拟人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妆素裹的少女,显得特别生动、亲切。(3)请描绘一下这幅画面。5.品读下阕。
(1)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答: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文采”“风骚”本指文学才华,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上?
答:不用。诗人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5)怎样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并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二,小结
先由两名学生分别谈谈学习诗词的收获与体会,再由教师概括总结。
三,板书(略)四,作业 见多媒体课件上。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沁园春 雪教案 新人教版
1.沁园春 雪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一、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二、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1.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学习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教学新课
1.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3.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三.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沁园春雪教案 新人教版
1.1 沁园春雪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毛泽东咏雪言志,表达了伟大的抱负,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欣赏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2、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2、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四、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和感受作者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2、分析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理解他豪迈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策略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
2、勾画圈点法
3、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班班通课件的制作
七、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设计的导语:播放《东方红》在我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伟人——毛泽东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大诗人今天我们就走近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创作过很多诗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属《沁园春雪》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诗词选》。本文选自《毛泽东诗词选》。
关于课文的写作背景,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下线索或者答案: 课文题目下的时间1936年2月。
写作背景: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在缮写清涧县袁家沟筹划 1 渡河时飘起了鹅毛大雪,因此,写下了这首词。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1958年12月21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学生听录音(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
请同学们体会其豪迈情怀,并划出重音和停顿,掌握其朗读节奏。
②学习朗诵:看要求,先试读,自由读,然后分别请同学单个读、齐读。朗读要求:①读出重音,注意停顿、速度、节奏 ②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朗读时思考: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那些内容?听完朗读后,你体会到什么情感? 明确: 上阙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阙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情感有高昂、豪迈之情。
(四)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1、理解、赏析上阕 ①这首词的题目是《雪》,概括描写雪景的是哪些部分?具体描写雪景的是哪些语句? ②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领起词是哪个?作者写了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选择这些景物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深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③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④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明确: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理解、赏析下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①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句作用是什么? 这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
②“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立)。③怎样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本次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他将本来可能枯燥的一轮,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诗人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韩旭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才能不足。根据提示,可知是自指,因此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④怎样理解“惜”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以惜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
a“惜”中含褒,肯定五位英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肯定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 2 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
b“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们的不足,讽刺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
c“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史英雄人物的自信。⑤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五)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说一说你从毛主席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
(六)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在有条件和时间段饿前提下,收集一些关于雪的古诗词。
八、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描写)实写:
虚写:
前两句: 过渡
下阕:评古
论今(主旨)
总结历史——俱往矣;歌颂——当今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