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有感(最终版)
三国有感相信很多人都对东汉末年那段硝烟岁月印象深刻,从各种版本的三国故事,影视剧,到游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来感念那段岁月。我也是个三国迷,近来拜读三国演义,略有感想,记录如下。
计谋的长度。
三国时代,各国攻城伐地,勇武之外,更多的是智谋。倒霉的孟获每次也能想出不错的智谋,但总被卧龙克。姜维与邓艾的胜负也在于此。许多将领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定策,但能以敌人所可能定而定己策者实难得。孔明对司马懿的计策便是如此。斗阵时是孔明早已知晓对方破阵之策,方加以改变,方可胜利。类似例子很多。
但也有少数将领是想得太多。曹操和司马懿便是如此。孔明的空城计是一例。当初孔明用增灶之法退兵时,懿也不敢追。用兵谨慎是不错,但过犹不及。曹操也是不敢进攻诸葛的疑兵。究之,还是他们没有结合当时战略战术环境,一味以自身的“风格”来作战。像司马懿的谨慎多疑,夏侯渊的莽撞。过分依赖风格,反而会被敌军利用,张飞素来勇武,总是“大老粗”形象,但他义释严颜时的智令孔明都赞叹“张将军能用谋,皆主公之洪福也”。可见风格之要,基于智谋之上
曹操与诸葛恪的异同
诸葛恪是孔明的族弟,原本因此不受信任,后由于陆逊和诸葛瑾相继去世,他大权独揽,甚至掌废立之事,但他生性残暴,攻城不利便以斩首威胁。军内意见不合亦是如此。最终死于孙峻手下。应该说,他残暴的个性与曹操有相同之处,并且在大权独揽之时都遇见过反对者,但曹免死,恪被杀。原因在于谋划的细致程度。董承定计时,家奴听闻,后告发,因而泄露。孙峻则不然,想必如果出此状况,他也会尽力防止信息泄露。曹操心怀大计,将朝中的大权并揽,更统一北方,战功卓著,恪一无战功,二无威信,失心必然,他和后面的孙皓均是残暴无能。曹操的手段也更高。无愧一代枭雄。
从诸葛诞身上所想到的不得军心,以杀为威。一味的自信而不听从手下的建议,典型的失败例子。这种对自我的盲目自信与对他人的无端猜疑,是三国中最易见的。
对三国的评价
我认为三国是四大名著中最差的一部,当然不是从文笔上,它毕竟是明清历史小说的巅峰。但相比红楼的反抗精神,西游的斗争精神,水浒的义气,三国无非是三个割据政权的明争暗斗罢了。中国历史最不缺这种历史,从春秋战国的“尚兵戈,以杀伐为贤”,五代十国的政权交替。无非是重复历史罢了。或许让罗贯中写这些题材,照样成经典。三国归根只是没有创新的作品。没有对中国时代进步起促进作用。将帅相争,谋略的确令人激动。但。。。。由此想到历史上成王败寇的文学传统,可晋朝最终统一三国。
第二篇:读《三国》有感
读《三国》有感
邢台市临城县第二小学五(3)班郝晶欣
辅导老师赵密芹
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我喜欢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爸爸向我推荐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在今天,我合上它,却意犹未尽。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狭隘,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我仿佛进入了一种如痴入迷的境界。读完这本书后,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料敌在先、用兵如神,懂天文、晓地理,像神仙一样谈笑间歼灭敌人;曹操也不简单,他很有头脑,但生性多疑,错杀了蔡瑁、张允两名擅于水战的大将,从而导致了赤壁的大败;总觉得刘备是个大好人,他爱民如子、求贤若渴,很受人们的爱戴;常胜将军赵云是刘备的儿子阿斗的救命恩人,刘备的很多胜仗都是靠赵云拼死征战得来的,赵云的勇敢和无畏是很让我敬佩的……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说到计,不得不再提诸葛亮了,他的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无不让我发出深深地感叹,诸葛亮为蜀国真可谓殚精竭虑啊,也正因为如此天下才有了三分的定局;曹操手下也是有很多谋士的,在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也是用了计谋的,并且曹操管理部队上也很有办法,曹操三笑华容道、望梅止渴……他总是能在危难之时短时间就可以鼓舞士兵的士气,正因为这样,为魏国的日后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谈国家,魏国,曾煊赫一时;蜀国,曾功成不居;吴国,曾名
震江东。魏国,占据中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能人很多,这也是统一的必备条件;蜀国,偏居西部,物产虽也丰富,但连年征战,再加上国中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能人,在诸葛亮死后,便成了第一个被灭的国家;吴国世据江东,人才辈出,吴主孙权有雄才大略,反而是最后被灭的国家。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魏国赢的是天下,但最后还是被司马一家窃国;蜀国赢的是名誉,到最后也是一样的分崩离析;吴国赢的是气势,英雄如周郎还不是一样的付水东流。天下英雄,为国为民,死而后已,要的是正气凛然和顶天立地,只要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其功过是非,后人自会评说。
第三篇:观《三国》有感
观《三国》有感
今年寒假我看完了《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很长,共90多集。里面的人物很多,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有仁义之君刘备;一代名相诸葛亮;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邪恶又善良的曹操;自私又狡诈的曹丕;卑鄙的司马懿;精于用兵的司马昭;有勇有谋的孙权;知识丰富,忠诚又有谋略的周瑜等等等等。
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诸侯割据,斗争不断,曹操、刘备、孙权通过多年的斗争,建立了三国魏、蜀、吴。可是三国之间仍是斗争不断,最终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最后又被司马炎篡位夺权建立了晋朝。
三国时代,战争残酷,战场上会死几万或几十万人,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陆逊火烧蜀军,火烧蜀国七十万大军,最后还是被司马炎灭掉魏国,灭掉大魏国已经很不容易了,是我心中的火苗。
第四篇:读三国有感
读《三国》有感
汕头市长厦小学五年(5)班
郭子溢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这个历史时期,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在《三国演义》里,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关羽和诸葛亮了。曹操被平虏将军刘勋夸为“平世之英雄,乱世之奸雄”;关羽单刀赴会,华容道上义释曹操;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七星坛借东风等故事都使后人津津乐道。然而,真正的历史又是如何呢?《三国志》中,刘勋对曹操的真正评价是:“平世之奸雄,乱世之英雄”;关羽和曹操没有在华容道上相遇,而单刀赴会的是关羽当时的敌人鲁肃;诸葛亮借东风是虚构的,火烧博望坡这一战是徐庶出的计谋。
我在《三国志》里看到过一句话:“一吕二赵三典韦”。在《三国演义》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是当时的第一条好汉这个是不容置疑的;赵子龙“浑身是胆”,单骑救主,力斩五将,“二赵”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三典韦”,《三国演义》里典韦和许褚打平手,而张飞差点斩了许褚。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典韦的排名绝对进不了前三。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面的故事描写得生动有趣,我非常喜欢。但它毕竟是小说,里面有很多成分是虚构的,和真正的历史有出入。所以,我认为看完历史小说之后,一定要看一看正史,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事实。
第五篇:读三国有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与其风流事,集录成一书,名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本传世经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其对着枯燥的白话文来看,不如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品。因此,我选择当代最潮流的方法去品三国:听书。
这个方法的确很潮流,点开手机,戴上耳机,闭上眼睛,暂时放下现实中的不愉悦,品味着一段段英雄事,讲书人用一口娴熟的本地方言,惟妙惟肖地为我讲述这个英雄时代。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听三国,品味作者的细腻文笔。当听到描写英雄外貌的句子时,我都会回过头去,再品味一遍: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此乃关云长;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非吕布莫属……一句句简单而有内涵的话将这些人物描得栩栩如生,每每读得如此句子,都会自然而然地去想象人物的样子,都会不得不惊叹作者的文字功底,书中大概如此描写了3000个人物,难以想象,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原黎喺道听古仔啊。”原来听书在母亲那个年代早已兴起,只是叫法不同,而且在今天换了一种展现方式。母亲跟我说,她们小时候穷,没钱买书看,只能成天跑到街尾的那个文化人那里哀求着他,让他讲书,三国演义,三侠五义之类的,她早已烂熟于心中。
听三国,鼓舞一代人。在那个科技落后的年代,听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乐趣,或者蹲在凉茶铺前喝着凉茶,听着收音机,或者跑到公园的讲古坛里细细倾听;每到高潮部分,总会有人拍案叫绝,每当结束,总是有人流连忘返,每每讲起书中事,总有一两个孩子拍着胸脯,说决心要成为那个英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多少年少之人曾模仿三国演义,曾渴望成为刘关张之类的人,灭尽世上不仁之人;在那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多少人羡慕桃园结义,羡慕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国这本经典,鼓励人们反抗一切不义之事,教会人们谦虚,影响人们的为人处世,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拥有仁义之心,珍爱兄弟情。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听三国,摘好句。一贯有摘抄习惯的我,对于三国演义,也不例外。通过三国演义,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告诫了我,不能成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或许能成就一篇好文章;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将是我的座右铭;还有感叹岁月流逝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折纸一翻,时代翩跹而过。英雄人英雄事早已灰飞烟灭,庆幸留有一书,集英雄事迹为一体,如今闻名全世,实属瑰宝,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其名曰: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