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本身语字第一,所以要教出语文味,就要先从语言方面入手!语言各方面的教学到位了,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教出“语文味”要教出语文的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所谓教出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教出“语文味”,还要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要净化语文课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其实,早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一解释,是将“语文”定位于口头与书面这两种“语言”范畴的。但是,“语言”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论是从现代语言科学看,还是从心理科学看,研究语言不能不忽视与“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言语”。所以,净化语文课堂就似乎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但是,根据“语言”和“言语”的理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所以,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就是指“言语”。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第二篇: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楠木冲小学 周大凤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笔者从“读”“品”“练”三个方面做出了让小学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尝试,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说明文 教学 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教出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尝试:
一、读出语文味
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关注文体,不顾教材特点,一味追求“有感情朗读”;还有些教师干脆忽略了“读”,一味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上成了科学课。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妥的,因为说明文的叙述一般是冷静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视“读”,又要注意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太阳》一文,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这是不妥当的。就此文而言,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主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太阳的远,箭是射不到的,并用了“其实”这个连词表示转折,强调了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用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读,“其实”这个词可适当加强语气。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顺序。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说明文仍然要重视朗读、默读的教学,不可忽视读的练习,但说明文的读较其他文体而言更注重默读。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而默读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快速地读;二是可以边读边思考。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这一点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但课堂上我们教师对默读的训练却远远不够重视。对于默读,整体感知内容时可以进行。如教学《新型玻璃》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课文讲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并用线在文中标出来。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文本的重点信息。默读也可在品词析句时进行。学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潜心默读,思悟同行,才会体会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特色。那种一味的“有感情朗读”,很难保证学生的心灵真正进入到字里行间。如教学《鲸》时,我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鲸生活地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演变过程的。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鲸从“陆地”到“浅海”最后到“海洋”的生活演变,又扣住 “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关键词语体会到了这一过程的无比漫长。
二、品出语文味
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是说明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因为“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1.品遣词造句
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主,语言准确,包括表示时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如若不点拨,学生往往会忽视。如《秦兵马俑》的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让其画出体现规模宏大的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规模宏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中,教师可将原文中的“近20000米、长230米、宽62米”等,改成“很大、很长、很宽、不可计数”,让学生对比,体会课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不同。还可针对句子中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从中受到启发。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大多”是指大多数昆虫,而非全部昆虫。像这样的词《松鼠》一文中也有很多: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尾巴老是翘起来;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大有好处。
2.品布局谋局
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很丰富:如《恐龙的灭绝》全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中间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来写;如《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秦兵马俑》中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地知道课文是分两大部分来写的。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有条理表达方法的渗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品文体内容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吗;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通过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
说明文教学的品更多的是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的品。除此,还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像用《百科全书》中的《鲸》与教材中的《鲸》进行品,让学生在品中感受写法的多样性。同题材的也可以是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品。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悟:《太阳》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即太阳升起的)来描述的;《太阳》一文语言平实,而《海上日出》语言形象生动,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如将《松鼠》与《鲸》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鲸》和《松鼠》的不同之处:《鲸》侧重于形体特点与生活习性;《松鼠》则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采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鲸》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的语言则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三、练出语文味
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1.感悟中鉴赏
说明文也可以进行语言鉴赏,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上。说明文用词非常准确,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的“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慢慢地赏析“一支”、“漫长”、“最终”这些词语,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并不是所有的恐龙,以及恐龙的演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原由的欲望,同时也引起学生对准确、严密地表达的关注。二是说明文的趣味性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以诗歌的形式假设的语言来介绍天然 2 的指南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那么,抽象的语言就会变得灵动起来,不再是静止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天然向导为迷路孩子指点方向的画面。此时,课堂就成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情智共生的乐园。又如《花钟》一课,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揣摩、细细品味,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个性化表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又提高了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2.积累中丰厚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阵地,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厚语言存储。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典型语段与句群,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借鉴、模仿的关键是积累――摘抄与背诵。譬如摘抄或者背诵《太阳》中的“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一段,学生就会在摘抄、背诵中,进一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抓住典型的语段句子,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几段等,还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进行因人而异的摘抄背诵。这种积累不仅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还能丰厚学生的语言,为语言的运用作准备。
3.迁移中提升
说明文学习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创造运用,即迁移运用。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的“治理黄河”这一段,要求学生通过默读用“一是„„二是„„”来汇报学习情况,这既是对这段内容把握的一次检测,又是前一段(黄河变化的原因)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语言质量。又如《新型的玻璃》的课后题:“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说明方法,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按“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迁移介绍自己发明的玻璃。教师若善于开掘文本,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在说明文教学中练出语文味是可拭目以待的。
总之,抓好“读”“品”“练”三字文章,说明文就不难上出语文味。
第三篇: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特点,教出散文的韵味
散文教学,要抓住散文特点,教出散文的韵味
小学教材中,散文占很大比重,有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还有少量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文质兼美,既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典范,又能给予学生文化熏陶、情感熏陶和审美的愉悦。教好这些散文,对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如,六年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
共性着眼于叙事性文章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文体不具体分类,只是粗略地分为叙事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一般的记叙文、小说、散文,都视为叙事性文章,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把文章中的场景、细节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但有所感悟,还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感悟。
个性着力于散文特点。这也是本课教学的特点。
1.从语言切入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即外在的形式,语言是最基本的外在形式,(诸如材料、结构、表达方式与技巧的载体。)神是文章的灵魂,或是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是蕴含的哲理。散文教学要披文入情从语言入手,由形求神。怎样从语言切入呢?可以从线索切入,可以从文眼切入。
本课教学是从文眼切入。文眼是一篇文章构思的焦点。文章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统一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文眼,可以是揭示中心的一个词语或词组,可以是深含哲理的一句或一段话,还可以是饱含激情或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文眼何处寻?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或重点段中寻找。
从文眼切入,由点及面纵深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美丽的具体表现在内在美,即:执著追求,献身科学,淡泊名利,课题中美丽就是文眼,从美丽这一词语切入,就能牵一发动全身。本课从文眼切入,课文研读的重点是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什么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仔细读读课文,结合课文的事例或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从意境突破
意境是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人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要读懂散文,就要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
抓住典型描写,还原场景。很多散文,由一个个特写镜头组成。教学中要抓住这些特写镜头,还原为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散文的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跨越百年的美丽》对居里夫人的美丽聚焦了几个特写镜头的描写,因此,抓住这些典型描写,引导学生想象其情景。
2.1抓住提炼镭过程中艰苦的特写镜头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还原其情景。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片断: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居里夫妇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我们看居里夫妇从他们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时间?
折算成天数那就是1300多天,想一想这1300多天里,他们都在进行着搅拌、溶解、沉淀、分析,假设他们一天工作10个小时,经过多少小时才提炼出了镭?
经过了13000多个小时啊!提炼过程漫长而艰辛。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成吨是多少
那0.1克镭是多少?你们猜猜?
请关注你们的笔尖,笔尖上的一小点那么大就是0.1克。要提炼笔尖这么大的0.1克镭,他们至少提炼了成吨以上的矿石残渣,多么不容易啊,我想居里夫人的这份执著的追求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提炼镭的这段话。还原了居里夫人为科学执著追求的感人的场景。
2.2抓住课文中隐含的两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一是居里夫人有端庄美丽的容貌,但是她投身于科学研究不在乎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二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在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是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从而让学生理解能够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她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使居里夫人的崇高形象栩栩如生。
&&等等。
引导学生走进散文所营造的意境,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
3.于情感处落脚
从散文自身看,它有质的规定性,这质的规定性就是情感。散文教学在情感上落脚,是对散文特质的把握,(也是在落实课标学段目标;感受文章给自己的如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情感体验。)怎样指导学生体验散文的情感呢?
3.1从叙写中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别说那浓墨重彩饱含情感的描写,即使是再客观的描写也带有作者主观的色彩。
如: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就在这描写中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敬佩的情感。张岩教学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充满崇高敬意的思想感情。
3.2从作者的体验中体验。从作者的体验中体验文章的情感,是情感体验的简捷办法。散文中,作者常采用揭示直观、表达愿望和描绘想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用这些方法写出的文字,我们通常称之为抒情或议论,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类语句进行体验。
第四篇: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体现,所以课堂教学成了我们研讨的永恒课题。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怎样来实现课堂应有的价值、实践这一“乐园”的遐想?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呈现“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按照学校要求的八步走教学模式:①确定教学内容;②展示教学目标;③指导学法;④学生自学;⑤讨论交流;⑥成果展示;⑦达标测评;⑧课堂小结。学生动起来,课堂热闹起来了,可是却发现在达标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能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探出新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趣”字当先,牢牢抓住学生“爱新奇,喜热闹”的心理设“趣”,用“趣”。用听、说、读、写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抓好咱校语文组倡导的“朗朗书声溢校园”、“课前三分钟我主持”、“我是写作小能手”“瞧瞧我的钢笔字”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在朗朗的读书声或“蜂飞教室声如雷,蝶入课堂无人赏”的心无旁骛默读氛围中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舍我其谁”的思考讨论气氛中,使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以上反思心得我把它概括为:立足文本,关注社会,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具体做法为。
1.精备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QQ:1624575606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文本,把文本内容研究清楚,把文本中所蕴含的语文素养充分挖掘出来,联系学生实际,做到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显出来。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丰富细致的描写和叙述角度阅读,认识什么是叙述什么是描写,理解童年的“我”对玩耍和读书态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是童年。课堂上学生从课文的阅读、质疑中读出了“童年的就是快乐的”、“要珍惜童年的记忆”,进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快乐往事…… 我觉得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这一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到充实提高。
2.巧设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教学《台阶》这一课时从学生初读后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此文要以“台阶”为题目,更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我就让学生再读书,读懂“大门口有高台阶的家庭在村子里意味着什么?”“父亲为什么要造高台阶房子?”“父亲是怎么造房子的,用了多少时间,经历了那些艰辛?”再读之后,学生明白了“台阶”是线索,也清楚了父亲造高台阶的不容易。但对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仍是不清楚。我就让学生回忆父母及村子里人们热衷的话题。“房子呀!”学生发现,“再瞧瞧你们村的房子,后建的总要比先建的怎么样?”“漂亮”、“高大”、“新奇”、“适用”、“有个性”,“呀,我们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是一样的。”捕捉到这点,我死扣:“哪里一样?”学生滔滔不绝,谈论热情很高。热议间歇,我又追:“由此,你们看到父亲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了吗?”学生稍作思考,答案便纷纷涌出。我让学生再读房子造好后父亲在青石板上的表现,问:“房子造好后,父亲怎么了?他感到幸福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争论言说不止。待时机成熟。我出示延伸习题,“今年国家领导人大力提倡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你的幸福感是什么呢?你的幸福感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学生又热议开来了。我止住议论,让他们把答案写在纸上。完了以后,我不点名地念收上来的答案,全班简评。在评的过程中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用心做好份内的事就是幸福”等幸福感传递给学生;又适时地抛出:文中的父亲造好高台阶后没有幸福感的原因之一是他当初奋斗的基础是为自个,也就是他的幸福感基础是建立在满足个人利益上,若要恒久的幸福就要为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觉得此教学设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活动范围的前提下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存,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上述《台阶》课堂没有按照教前的教学设计发展,但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了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表达、个性化体验的目标基本达到。所以教学设计是要求我们教师心里装着学生走进课堂,而不是自己,更不是教案,这样我们的课堂最终才会是“指向人的解放”。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4.关注课堂实践,灵活处理生成
课堂生成是教师教后学生学或学生学后教师指导之后学生产生的新的知识、认识感悟、情感态度价值感等等。课堂上的生成有的是个性的,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语言文字,有的是动作表情,有的转瞬即逝,有的恒久不变,有的是精华是智慧,有的是糟粕是垃圾,有的是教与学的必然结果呈现,有的是教与学的偶然火花迸溅。这些需要及时把握,灵活处理。教育得法之处在于善于把握教育契机。
新课改要求教师讲不超15分钟,30分钟的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做什么呢。我觉得这30分钟里教师比讲课还累。教师得倾听、观察学生学的情况、以判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方法的确定是否合理有效。对个性化的问题作个别指导,对共性问题作引导阐释。对学生的闪光点,亮点做出赞许鼓励的信息,还得思考出现的新问题解决的办法、推进课堂进程,组织完成目标。在这30分钟里教师走进学生,及时发现解决课堂生成。既掌握了教学的情况又亲近了学生,使教师明白该教什么,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在我们中间。”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语文老师是我们的同学,她与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看到这话,我一点不生气,学生把我当成同学是荣幸啊。我处理课堂生成的绝招是:听了看了学生的学习生成后,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层面,参与讨论发言或按自己设计的目标发问。学生不知不觉把我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而忽略了教师的权威性。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我想要的。
5.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任学生信马由缰、海阔天空显然是不行的。学生学一段时间,游一些文章,获得了些知识,但也会产生混淆或疑惑。况且学生学的知识和“游”的文章必然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梳理归纳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如在文言文古诗词这一块,先分课整理文学常识,实词虚词,重点句子,文章内容理解,写法归纳。六册书学完后再按体裁进行归类整理。现代文先按单元整理如作家作品,文章标题,体裁,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等。六册书学完后,又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整理,构建三种文体的语文知识体系。其它如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语文知识都要帮学生构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教学设计要以语文文本为载体,从学生成长和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学习材料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学习资源作出充分而又灵活的规划。打破依赖别人解读、为自己而设计教案的陋习,努力做到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设计、为语文课程的发展设计、为体现自己专业成长设计。
课改并非要革去过去所有的东西,不合素质教育时宜、不利国家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不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东西当然该革去;有用的、实践证明既可行又有利学生发展的东西要保持发扬乃至推广(优秀的古诗文我们不是一直在学习背诵吗),课改不宜照搬某个成功教师的做法或某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注重发辉教师自身的特长,教师要发扬自我创造和主观能动的精神。
第五篇:年味现代散文
久居闹市,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蓦然发现,城里到处挂着红灯笼。咿呀!又要过年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竞舞比对的鞭炮烟花,将会为新的一年叩开希望。年味是一卷泛黄的刺绣、朴素的针脚,蜿蜒着儿时的快乐与童真。儿时的年味让人怀念,虽然那时候物质生活简单,但那个纯真岁月,却让我们一生都铭记、回忆和眷恋。一进腊月门,浓浓的喜气与忙碌热闹非凡,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陆续走进千家万户,装饰着来年新的希望。我和何贤辉、唐正平等同学发小,会乘交通车在鹿井下车,再步行跨过省界到十公里外的湖南汝城集龙买鞭炮,那时候集龙的鞭炮包装精致,炸响声更脆亮、更喜庆。家人们开始忙碌各自的分工,爷爷和父亲把从山上砍下来的圆木,用斧头劈成一段一段的柴火,整齐地摆放在墙边,我也会帮着干;妹妹的活计主要是搞卫生;外婆把糯米煮熟后捞出沥干,然后叫上妈妈和隔壁的朱阿姨,把熟糯米抬到古亭老表家里的石舂上抖糍粑。我最喜欢吃外婆做的糍粑了,放一点红糖和芝麻,又粘又香甜的,那是一种说不出的美味。除夕夜,屋子里热气腾腾的。母亲包好饺子,外婆烧着柴火,欢乐的饺子煮在锅里翻滚。捞出饺子,全家人笑着、吃着、闹着,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此时有种暖暖的惬意在心间漾开,这是年味的快乐与幸福。虽然再也看不到爷爷、外婆忙碌的热闹劲了,却依然感受到母亲的温暖。过年再忙,母亲都会准备好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着,笑着,除夕年饭就在快乐中度过。感恩几十年来,母亲始终如一地让我在浓浓的亲情里享受到她的爱意。从年三十开始,放烟花,除夕,迎客,拜年,一直忙碌着,一拨客人走了,下一拨又接上。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零星的鞭炮声依然不时入耳。年华又添一岁,时光依旧如水,新年新希望,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收获更多。年味是一岁中最浓重的一笔,腊八、辞灶、除夕、守岁。年复一年的年味,在岁月更迭中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祥和而温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