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真的语文味

时间:2019-05-13 09:1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率真的语文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率真的语文味》。

第一篇:率真的语文味

率真的语文味

听江苏省南通市王爱华《去年的树》随感

甘艺明

认识王爱华老师,缘于广西南宁市的“名师大课堂”活动,她是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员,听了她的课《去年的树》,感受颇多。

王老师秉持“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的事业信念,做事情要平平实实脚踏实地地去做,提出了“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三味课堂”的小学教学主张,形成了“大气、本真、精爽、智慧”的教学风格。语文味,就是从品析字、词、句、段的感悟、理解、积累运用,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儿童味,就是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口味;家常味,就是常态课,把它当作一次叙述家常之事娓娓道来。

王老师在设计《去年的树》时,始终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路,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质疑、解疑,读文、角色对话、演练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他注重围绕“三个维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而《去年的树》侧重于人文性,强调语文课注重听、说、度、写、思;课堂上给学生教什么(学什么)即教学(学习)内容是第一位的;而怎样教(学)即教学方法是第二位。她准确判断阅读教学价值,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很好地掌控尺度,驾驭课堂,学生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思想的熏陶,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我深深地感悟到:

1、课文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有度。

2、教学过程删繁就简,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

3、教法和策略上平中求实,实中见奇,以生为本,以文为本。

4、思想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

总之,这是一节十足的语文味,率真的儿童味,娓娓动听的家常般的教学,学生既学到了文本的知识,又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了思想教育的感染。我受益匪浅,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篇:回味浓浓的语文味

回味浓浓的语文味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精品课观摩交流活动”有感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精品课观摩交流活动”已经非常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但这场盛宴留给大家的回味是深远而悠长的。我有幸在洛阳会场参加了余晓娟、张臻、窦明琦三位教师的讲课活动,聆听了高林生和张家胜两位专家的指导点评,听后触动很大,收获颇丰,感受非凡……

一、注重精彩范读

在观摩活动中,教师的精彩范读总能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师的素养的确很好。他们通过朗读赋予了课文生命,也于无形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如余晓娟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雷雨前后各种景物的变化,老师出示了三张图片,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内容把图片重新排序,然后开始声情并茂地范读……随着朗读的结束,学生已经把图片排好了。伴随着老师的范读,课文中哪些景物在雷雨前、中、后的变化,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再如濮阳的窦明琦老师在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说说通过老师朗读时声音高低和语速快慢的变化,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能体会巴德的父母争吵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他当时的感受等。学生通过听老师范读,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然后老师让学生带着浓浓的情感和自身经历读一读,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老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二、注重用笔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能留出一定动笔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写话,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创造性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张臻老师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设计了“小鸟写给驯鹿的信”,窦明琦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巴德写给父母的信”,更是调动学生的思维训练,是一个模仿写话的训练,也是一个生发生成的过程训练,是一个“小爬坡”训练,我认为很适合学生,学生表现的也很灵气……从课堂上呈现的表达情况来看,学生的交流不是原来水平的简单重复,而是精彩纷呈。精彩的课堂发言,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没有大同小异的模仿,而是学生调动自己心中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认识、独特感受的结果。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经常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这样的指导,摸得着,看得见,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参加了这次听课活动,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次活动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青年语文教师独特的魅力。她们博采众长、开拓进取,使她们的教学带有浓浓“语文味”,更不乏诗情画意的教学风格。我深知只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精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在“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和全面推进“校本革命”行动中,我们丛台区实验小学也把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新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扎扎实实开展了各项活动,努力将我们的课堂打造成为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课堂。为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学校和谐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目标,学校领导不仅多次组织我们外出参观学习,还利用学习文件,看课例光盘,做专题培训、沙龙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我们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努力实现“高效教研”。通过抓学习培训,抓小组建设,抓新课堂评价,反复听课、诊断课例等一系列方法措施,强力打造新课堂。而我,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边学习实践,边探索创新,边磨合改进。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表面热热闹闹,为合作而合作,学生根本没有投入到学习之中,少数学生投入了,也只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明显让人感到是在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呢?

我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尝试,打破新课堂小组围坐的思维定式,寻找传统课堂和新课堂小组建设的结合点,摸索“不拉开桌子”的小组建设。针对大班额(80--90人),采取:“选”、“说”、“定”、“分”、“调”、“排““议”、“带”、“评”等方式进行小组建设。

一、分组前,目标任务的问题。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有奋斗目标,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在分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给学生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生明确了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例如:我们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前,是这样明确目标任务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文章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生字、解词、主要内容、课文朗读、人物分析这些方面,你准备研究哪部分内容?针对这部分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一安排,既落实了学生的“三个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又给了学生明确的目标任务,学生热情高涨,互相提问,争相讨论,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无所事事、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二、分组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一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三是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每个小组成员要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少数成绩优秀学生的展示台,否则,小组合作学习也将失去本身的价值。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后,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谁是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谁负责整理、记录;谁负责交流汇报;谁又负责补充等都应该有分工,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其中一组同学负责汇报本课生字、词部分。组长是这样给全组成员分工的:2人解决本课难理解的词语,2人负责找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2人负责整理本课生字并组词,2人找出容易混淆的字,1人负责把大家找出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到本子上。等到展示汇报的环节,组长派了三人:一人讲解本课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一人讲解容易混淆的字,一人讲解本课难理解的词语,其他同学可适当补充内容、可评价。只有这样从一开始就确保了合作学习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平时上课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还优化了学习方法。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

佳的的观念与做法。总的来说,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展示汇报时,教师“导”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教材、教法、学生的研究方面狠下工夫,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励,实现信息在集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同时还教给学生互动合作的方法。如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表意见,谈出自已的看法,这样促进生生互动。小组同学在遇到争论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这样可以建立师生互动。在别的小组发言后,如有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小组任何同学可以代表小组发言,这样有利于形成群体之间的互动等等。并适时表扬了他们,使他们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例如:我最初在上《“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许多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获取了许多知识,但那些都是零散的,在小组汇报时,学生东一句,西一句,你一句,我一句,甚至还有重复的内容,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这时,我就及时为学生导航,指导学生把搜集的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归纳,在汇报时,总结出一个简洁的,概括的资料。不然,一节课下来,就交流文章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了。目前,经过我们的反复研究、实践,我校语文教学形成了“一四五”新课堂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四种课型,五个环节。一个中心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四种课型指自学探究课、展示提升课、单元巩固课、作文讲评课;五个环节是指每一课型主要包括以下主要环节:一是导入新课,二是明确目标,三是自学交流,(自学交流包括自学、对学、群学,小组分配任务重点学等),四是展示汇报,五是总结反馈。

探索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可是一个更高、也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首先,要重视教学设计的实效性

“导学案”是教师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精心编写的学生学习学习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因此,导学案编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导学案编写上下功夫。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1.活动内容要具有灵活性

“导学案”一般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检测反馈等环节。每一节课的学习活动有五个环节。初学编写导学案时,感到各课的导学案上教学流程是一样的,很单调。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发现其实制作各课的导学案还是精彩纷呈的。例如,对于学生在有关背景知识、作者介绍的内容方面有难度的,就需要在活动单上加一个“知识链接”,将内容较多较深,不易把握的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纳整理出来,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很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学生对诺曼底号邮轮比较生疏,就可以在导学案上加上有关的“知识链接”;又如,学习《长江之歌》时,可以在最后设计一个“知识积累”,补充有关长江的诗句,让学生读读背背进行积累。

2.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要精细化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导学案设计时要注重给学生一个具体精细的导向,让学生明白在自主学习、合作阶段他具体要完成哪些思考,特别是根据学习目标列出期待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如字词点,句段点,思维点,生成点,练笔点,方法点,感悟点等等要根据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特点来设计。

3.活动的操作要有引导性

在“导学案”中,“导”是大有学问的。因为小学生自学能力毕竟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真正能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地学习,就必须在活动操作上设计一些有关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交流发言开导性的提示语。

二、其次,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总取向,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成分。新课堂则把语文教学的这些特点都关注到了,而且课堂生动,达到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的。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这堂课中,我没有让学生用导学案,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课前预习的能力,所以我统一让学生准备了预习本。每节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固定预习这么几项内容: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生字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等。这些内容也正是第二天上课的学习目标。学生上课目标明确后,先是对子、组内之间互相交流,把预习中的问题消化一部分。接下来我把这几项内容让小组抽取,每组一个,进行重点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几分钟后展示汇报。如朗读课文组,展示本组的朗读课文情况,可以分角色读、个人读、齐读等。其实老师们,该展示汇报环节并不是为了表演而展示,这种展示涵盖了新课堂的诸多理念。如,在展示前小组内成员要合理分工,互相倾听,团结协作才能保证后面汇报的精彩,小组这时也才能加分。这不正是在锻炼学生的倾听和团队协作能力吗?小组汇报时,学生大大方方站起来讲生字,讲词语,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等等,这本身就是给学生一个锻炼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而且此时,学生已经担当了一个小老师的角色,为什么新课堂老师讲的少了,原因在此。学生不但讲得有声有色,还要互相补充,互相评价。这样的语文新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我们何乐不为呢?但此时要注意,我们语文老师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我们要把自己的角色定好位。我们是主导者,是一个倾听者、评价者、检测者、补充者、提升者,重难点强化者等等。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新课堂,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热情高涨地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这不也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标吗。

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我想重点说说“读”。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途径是培养语感,而诵读,就能有效地养成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诵读还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读。关于“读”,我是这么做的:一是重视教师的读。教师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动作,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培养学生正确朗读,我首先严格要求自己,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反复朗读,力求做到吐字清楚,发言准确,语调清新,感情充沛,表情自然,轻重缓急适当;特别是对话多的课文,朗读时要像演员那样自己首先进入角色,把课文有声有色的朗读给学生听。这种富于示范性的朗读,会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有了好的范读,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但读起来又不能像老师那样朗朗上口。朗读的技巧,诸如停顿、重音、变读、儿化、轻声等,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下子全教给学生;即使教了,学生也不可能全掌握,而只能通过对老师朗读的模仿,逐渐养成语言习惯。因此,我在领读这一环节中,并不是千篇一律都是我领读,有时我指名学生读,在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在的问题重点朗读;有时我只领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特别对那些拗口的句子就一字一板地领读,对难读得长句就反复领读,直到让学生读通读准读好为止;二是重视学生的读。就《“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课来说,我在学习目标中就明确了①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敢的优秀品质;②要会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话语读,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同学们通过分角色诵读、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形式,积极主动地阅读,这样就会读出情趣、读出激情、读出个性,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不就出来了嘛。“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原则,一种特色,一种美感,也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一种高境界。只有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才真正让学生喜欢,才可能拥有成功的语文

教学。因此,新课堂的一切活动应该把握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服务的基点,既彰显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独特魅力,又强化了语文意识,学“语”习“文”,让小学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

第四篇: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有感于特级教师姜茗芳执教《太阳》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叶建松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前不少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什么工夫去钻研,去讲解。也有个别老师把说明文教学上成了常识课,语文味尽失。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把说明文搬上公开课、展示课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在名家的课堂上去解开一个个心中的迷团。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江浙沪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其中特级教师姜铭芳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走进姜老师的课堂,细细地去品一品《太阳》里投射出的浓浓的语文味。

一、比较品评,感知文体特点

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姜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所用得“比较法”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课始,姜老师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后,让学生畅谈感受,学生有的说很美,有的说很生动。说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文章优美的“画面”中。那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如此品味,实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面镜子。接着,姜老师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太阳》,它的语言又会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大家走进课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学生兴致盎然地自由朗读了课文之后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觉硬梆梆的,很单调。于是,姜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写景散文,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姜老师开课即选了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感受,通过与《太阳》的一番比较,引领学生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太阳》的对象是自然界,而《海上日出》的对象是人化了的自然。《太阳》的注意力在太阳身上,而《海上日出》的目的则是最终转移人们的视线,对太阳的诗意描述中引领出一种属于人的“精神”。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就在姜老师看似不经意的安排中,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文学家;什么是科学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

二、探究感悟,了解说明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特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课堂上,姜老师成功地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引领学生探究、感悟,从语言文字中捕捉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姜老师亲切地说道:“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不错,就在那个地方打上一个五角星。”这些教学步骤与手段将枯燥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融化在语言文字中。学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脉搏,将文中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句子找出来,姜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提取出来,并由学生板书、小结。在此过程中,姜老师对说明方法表达作用的点拨相当精彩,其中当学生说到“课文还形象地把太阳的温度写出来了,他说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让人一听就感到很热”时,姜老师顺水推舟:“你怎么会感到热?6000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夏天,30几度就很热了”;有的说:“钢铁碰到都会变成汽。”一个抽象的数字,通过意、象的转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它的表达作用。如此,姜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探究、感悟来体会作者使用说明方法的精妙之处和文字巨大的表现力,领悟语言准确、生动、简洁之美,可谓匠心独具。

三、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特质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姜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在学生朗读时,姜老师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如当学生读到“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时,姜老师适时地点评:“你读的时 2 候什么感觉?(生:很热)是啊,读得我浑身都冒汗了,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这是朗读的艺术,很好。”当学生读到“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学生朗读时突出了数字)姜老师说:“你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生:注意了太阳的大)所以我也听出了你注意了那些数字,通过读重音来强调,这也是一种朗读的技巧。”随后,姜老师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再加上姜老师充满人文关怀和激情的点评,让说明文的语言在学生们的朗读中“燃烧”出了独有的表现力。如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品质,姜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分析、讲解上,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和朗读品味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四、迁移运用,活化语言内存

语言积累的充足性是对语言的数量而言的,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足够数量的语言材料,才能保证运用时随意支取,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精练。说明文中同样有一些值得感悟、积累的语言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将新的语言组块加以运用,变成自身的语言。另外,教师如果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姜老师在带领学生感受“太阳与我们的关系”一部分中,运用了一个补充说话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课文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姜老师及时地出示了:“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这个补充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在课文中感知到的信息,一下子就有了抒发的平台,学生们将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迁移,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语言中。但这只是第一个层次,姜老师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知识。学生的思路被充分的拓开,纷纷畅谈太阳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此,姜老师以一个说话练习,将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课文的语言已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课文的情感已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如此,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情感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可谓一举多得。

第五篇:语文味,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味,语文教学的本真

钦州市第一中学

李爱红

【摘要】多年来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弊端:追求热闹、追求形式、小组讨论虚设,多媒体滥用等等,掩卷而思,到底怎样的教学才是语文课堂的本真?程少堂老师提出的语文味课堂就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本人从四个方面来谈怎样上出语文味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味

课堂教学

十年之久的语文课堂经历了追求形式的多样、热闹、十八般武艺呈现之后,近几年又回归沉静,反思如何上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其实早在2001年12月程少堂老师就提出了“语文味”的教学,2003年在一篇论文对“语文味”下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当时这个观点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讨论。

程老师经过七、八年理论与实践探索,对“语文味”的界定又有了新的补充:“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通过学习《程少堂讲语文》这本书,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的反思,更坚定“语文味”教学是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对教师而言,是凸显个性、师生互学互享其乐融融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语文素养和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课堂。

如何让语文课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教师个性化的授课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首先他的语言要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越会评价、鼓励学生,越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他的课堂越有语文味。其次,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对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爱不释手,就像“情人”那样热爱每一篇文章。即使是枯燥的文章也上得生气盎然。上课时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去,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第三,对教材的大胆取舍,善于选择最适合某种文体或语体的教学方法,选准价值点,灵活授课。如程少堂老师上的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纪念碑》,在细读文本的环节,从四个角度研读。(一)从文章角度细读;

(二)从文学角度细读;

(三)从文化角度细读;

(四)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一般教师都能做到第一第二点,从文化的角度讲到汉白玉的特殊意义穿插讲了中国的玉文化,第四点应该是程老师在备课时自己的独特思考(价值点),所以这一课上课的主题为: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由什么是英雄到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提升学生对英雄的理解和认识。看完他的教学实录,实在震撼!原来说明文也可以这样教。程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勇敢的一课。

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全身投入的朗读。

语文素养永远不是靠老师细致全面的分析,而是主要靠读出来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选择的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更能感染学生,更能尽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中。教师指导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如引读、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默读、重点读、反复读、配乐分角色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悲伤或欢快,或沉郁或悲壮。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重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从声到形,从形到境,因境生情,缘情动声,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感情。巧借朗读手段与文本内容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读出语文味,语文素养在读中悄然培养。如读《出师表》追忆先帝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这一段,要读出诸葛亮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亲贤远佞”这一段要读出诸葛亮长辈对晚辈的恳切叮咛之情。如读冰心的《母亲》,要读出母爱的宽容和博大。

三、细细嚼词赏句,品味词句之妙。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一环节变为可有可无,如时间紧就把它删了,认为太繁琐。其实,如果不品味字词,就不知道文章的精妙之处。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语文课要关注文字。如何体会词句的精妙呢?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昧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课堂的出彩与灵动可能就在这里呈现。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选择课文的精湛词句与其相近词句进行比较,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仔细解析它们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让学生比较,推敲感悟课文语言,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起到熏陶作用。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到店喝酒,两次掏钱各用“排’字和“摸”,“排”字把孔乙己装阔绰,回击对方的那种神气活灵活现表现出来。“摸”字写出孔乙己举止艰难以及穷困潦倒的穷酸相。陶渊明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导学生把“见”与“望”进行比较品味:“见”是不经意而见,无意之中,表现诗人田园生活的恬静,悠闲;而“望”字则有意而望。这一“见”字,意境全出,置一“望”字,神气素然。

四、融入生命体验、幽默点染的课堂。

程少堂语:“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倾注整个灵魂的力量来进行,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后面活跃着一个丰富、有力的灵魂。抽离了这个灵魂现场,语文教学是单调的、僵死的,它所创造的,也必定是一个没有智慧和生命的干枯世界。一堂有语文味的好课背后应该站着语文教师这个人。”课即人。语文课堂是课堂上的自由人,他要冲破昔日的条条框框,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从另一新视角重新构建语文课堂,他会用厚积而薄发的智慧,大气的幽默贯穿整个课堂,学生身心愉悦、快乐学习、面带微笑。也许,语文味的课堂没有老气横秋的匠气和步步为营的模式化。

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教师追寻的理想。我们相信:只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精神的品位,语文味定会在语文课堂飘荡!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此论文发表在2015年第9期《课程教育研究》ISSN2095-3089,CN15-1362/G4)

下载率真的语文味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率真的语文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绿城之春”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金城江区第六小学莫秀娟 2015年春,我参加了“绿城之春”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听课后......

    让语文味更浓

    让语文味更浓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学习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探讨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摘要】“语文味”之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在新课改背景......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本身语字第一,所以要教出语文味,就要先从语言方面入手!语言各方面的教学到位了,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教出“语文味”要......

    让语文味浓起来

    让“语文味”浓起来 南京市上元小学 汪国宝 “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中段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