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味浓起来

时间:2019-05-12 23:5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味浓起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味浓起来》。

第一篇:让语文味浓起来

让“语文味”浓起来

南京市上元小学 汪国宝

“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相对于其他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其中的内容(义理),而非语言文字本身来说,只有语文课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因此,“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色。语文教学应当独当其任, 凸现语文教学的语文特色——语文性。

“语文味”是什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 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笔者以为,“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下,是笔者关于“语文味”的一点认识﹑体会与思考。

一﹑紧扣文本,凸显“语文味”的原点

课文是由一篇篇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所组成, 包括教材中的每一个练习, 每一道习题, 都体现着编者对培育学生语文能力的匠心独运, 它们都是产生和形成语文味的原始材料,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

这些文本, 有的抒发对祖国﹑对劳动人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反映历史人物与事件;有的歌颂我国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伟大品格;有的展示各族人民风俗习性﹑精神风貌等等, 文质兼美,饱含韵味。这些文本中, 有的情感浓烈,它适合于情感熏陶,如《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印度洋上生死夜》等;有的形象生动,适合于审美鉴赏,如《白鹭》、《哪吒闹海》等;有的条理明晰,适合于逻辑思维训练,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 等;有的语言丰富,适合于语言品味,比如《小露珠》、《石榴》,„„也有一些课文多种元素兼备。文本中的这种情感、形象、条理、语言等都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元素。充分利用文本的这种特点,在课堂上发挥其个性,语文味自然而然就能散发出来。

小学语文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多种文体的整合。比如低中年级安排了较多的寓言、童话, 高年级则较多的安排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还有各年段都有的诗歌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文元素,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文味。像寓言、童话故事类,教学中要侧重指导学生感受其形象的鲜明生动;写人记事的文章,要侧重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法;写景状物的文章, 要侧重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摹准确的技巧;学习说明文重于解释和说明;学习诗歌重于文字的精炼和诗歌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把握不同的文体特征,那么,语文味就能够得到体现。

二﹑品析词句, 体现“语文味”的过程

味,是嚼出来的,语文味也同样如此,嚼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嚼好词佳句。因为语文味就是包含在文

本的一字一词一句中的。咀嚼词句,这是体现语文味的重要形式之一。

有的好词佳句,文本中表现的比较显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应该细细咀嚼。如《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里的教学,就需要指导学生把“热闹非凡”加以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哗啦啦的笑声”、“乐呵 呵地演唱”,体会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通过“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体会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

有的好词佳句,文本中表现的比较含蓄,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

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 看了看天说:‘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教师问学生:“警觉”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警觉”就是感觉;另一学生补充道: “警觉”就是很机警地感觉到。老师说:小朋友们想过吗,杂草为什么这么警觉? 课文里怎么没有写小稻秧警觉呢? 学生被一时问住。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去读书并联系上下文好好..去想一想,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回答的: 这句话中的“警觉”并不是真的说杂草很机警,而是说杂草干了坏事抢了小稻秧的营养,它心里很不安,就像小偷干了坏事一样, 怕被人发现。教师追问学生: 那杂草怕谁呢? 农民伯伯会怎么惩罚它呢?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嚼得有滋有味。

再如《第八次》(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猛地跳起来”是怎样的跳起来? 从“猛地”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里的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上文,再次让学生去感悟布鲁斯王子率领军队抵抗侵略军,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信心以及布鲁斯看见蜘蛛在风中结网,直到第八次才成功,从而受到启发和鼓舞。一字一词一句,这位老师没有放过,而是引导学生细细地咀,慢慢地嚼,生动地再现了布鲁斯王子由“唉声叹气”、“ 几乎失去了信心”到“感动极了”的心里变化,其间,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语感受到训练,语文素养得以有效发展。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确、丰富和细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无不是“吟得一字安,捻断数茎须”,文学史上,许多经典的推敲典故举不胜举、令今人为之叹服。可以这样说,语文味就是要善于“咬文嚼字”。

三﹑重视读写, 强化“语文味”的落实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的。语文教学应始终贯穿听说读写训练,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境、重视习惯、重视积累的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牢固树立语文教学根基的核心。因此,语文味的核心也就是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语言实践。

具体说来,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沉浸其中,让他们朗朗地读,静静地思,无拘无束地说,认认真真地写。透过语言文字,把握文旨,体味情感,同时抓住精彩的内容、精妙的语言,重锤敲打,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积累语言,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咀嚼涵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一系列语文心理操练,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凸现语文教学的语文特色——语文性。

《西湖》(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毋庸置疑,教学这样的课文,加强诵读是非常关键的。比如第一段通过设问“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第二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可以结合欣赏文中插图,通过“绿”、“青”、“浓”、“淡”等词语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美妙意境。再通过“银镜”、“掠过”、“一闪一闪” 等词语的品

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描绘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把朗读同想象结合起来,在感受想象“绿色镶边”、“葱绿”、“绸带”、“仙境”等画面之美丽的同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领悟游人“心旷神怡”的美妙心境。第四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月光下的西湖画面,播放舒缓优雅的音乐,让学生把自己朗读的声音与画面、配乐融为一体,在“明月东升”、“湖水荡漾”、“华灯倒映”、“悠扬的琴声”中“泛舟湖上”。

上面例举的是加强朗读的教学示例,重视写作亦应如此。比如学完《“东方之珠”》(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后,根据教材要求,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掌握围绕中心句构段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还应敏锐地挖掘那些易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元素,指导学生写作。比如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造句方法后,也让学生学着去写几句;学了《狐狸和乌鸦》以后,启发学生想象:过了一段时间,狐狸又看到乌鸦叼了一块肉回来,这一次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去续写一个童话故事;学了《北大荒的秋天》以后,让学生去写一写自己家乡的秋天等等。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

在这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原来语文味就包含在文本的一字一词一句中,包含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当然,它还包含在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心灵的相互沟通中;包含在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中„„ 其实,只要我们的眼中有了语文,我们的心中有了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自然也就会多一些语文味。

愿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浓起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好课三味》 王崧舟

3、《“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吉春亚

第二篇:让语文味更浓

让语文味更浓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学习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探讨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地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帮助学生获取审美快感;从而在语言中构建精神,在精神的构建中发展语言,这样,在信息化教学中牢牢抓住语文本色,涵养更浓厚的语文味。

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 语言 精神构建 语文味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其宽泛的资源环境,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感受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字语言的内涵。尤其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接受能力都有其自身的阶段性特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就有必要值得关注。

但,不无担忧地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那些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孩子们本已捉襟见肘的读书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感官轰炸,一再干扰了他们尚未健全的形象思维。于是教室里本该飘荡的朗朗读书声日渐稀薄;他们亟待拓展的思维空间渐趋狭窄,他们才刚起步的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辄而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情感的体验、揣摩、感悟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这岂不是与“语文味”渐行渐远了吗?

本文通过学习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第九册)教学实录,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探讨如何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力求为信息化进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

一、把握语言,互动交流

窦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中,较之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次、时长 和内容,她更多的是在和孩子们交流,以温婉精致的口头语言、饱含情感的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

课始,她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上和幻灯上圆明园废墟图片,激发孩子们表述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毁灭”二字,这样通过互动交流很快带领孩子们进入角色。课上的她始终微微蹙眉,饱含着激情,她那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抬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她以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调整课堂上时而明丽

自豪、时而沉痛激愤的氛围。圆明园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孩子们感悟、想象,在其脑海里再现它昔日辉煌的景观是教学难点,她信手点击幻灯,于是,孩子们信步来到了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中,欣赏了玲珑剔透的奇珍异宝,饱览了诗情画意的山乡田园,从而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拥有了具体的可触可感的实质印象,获得了“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感受。讲到侵略者对圆明园的劫掠、毁灭时,她在幻灯上演示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那熊熊燃烧的冲天烈焰,那沉郁悲愤的旁白,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把孩们子对侵略者的愤恨引发到了空前的高度。

自始至终,她都特别注重用粉笔板书,她除了把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的词语集中在一块,还别出心裁地抄写了“有„„有„„”、“有„„有„„”、“不仅有„„还有„„”、“上自„„下至„„”,而不是把它们事先作到幻灯上去,为的是和孩子们一起体验美的毁灭带给人心灵的创痛:只有“有”,才能体会“没有”的痛苦;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孩子们充分讨论,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课文的标题明明是“圆明园的毁灭”,而文中大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毁灭?接下来,她进一步牵引着孩子们把澎湃在心头的体验外化、喷涌出恰如其分的言辞:“不可估量的损失!”“耻辱!”“心中永远的恨!”“愤怒!”“惋惜!”“落后就要挨打!”

课堂上,她时而舞动着手臂,时而蹲下身子,时而把手拢在嘴边,时而俯身倾听孩子的交流„„她就这样自然大方、挥洒自如地全情投入课堂,她用语言和动作辅之以幻灯中切实可感的图片,唤起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移步换景,一次次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新的情境之中,体味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中,已然没有了教师学生之别,没有了课本幻灯之分,没有了教与被教,有的是融为一体的心灵互通、情感碰撞。

二、把握情感,激情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可以让孩子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一篇课文如果不读通读透,而忙着去操作电脑,带领孩子看画面,听音乐,课堂上没有了琅琅书声,也便没有了语文味儿,孩子的语感也就没了,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叶老曾说过,“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张定远先生也认为"要教出语文味儿,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读一遍,两遍。

《圆明园的毁灭》全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都充盈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实录中,窦老师就特别注重以情激读,以读激情。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初读课文后,她用幻灯出示了圆明园昔日的胜景图片,然后引导孩子们以自然、从容的语气,舒缓、清朗的语调,娓娓读来,读出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欣赏、赞美和自豪来,这样,通过观图品读,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中。末尾一个自然段,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讲述的是侵略者的劫掠和毁灭圆明园的滔天罪行,她引领孩子们把“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一个一个区分朗读,那一字一顿地低回,挥洒的是师生感同身受的巨大痛苦和惋惜,倾泻的是历史的强烈悲愤和仇恨。

有许多时候,文本的内容是有限的,多媒体课件正好发挥补充作用。课文最后,窦老师用幻灯出示了两个曾经参与抢劫的法国军官的文字记录以及法国作家雨果的话,作为对最后一段内容的补充,孩子们争相朗读,从读后的讨论中,从几个孩子颤抖的发音里,都分明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中国和世界文化奇迹的毁灭的痛惜达到了极致,森林般的手臂举起来了,群情激奋,整个课堂完全沉浸在悲愤惋惜的氤氲之中了。

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无疑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外在的体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内里则表现为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吉春亚语)。无论选用何种教学方式与手段,都要紧紧抓住这个出发点,都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

窦老师出示幻灯,不管是在互动交流中,还是在朗读中,(其实,很多时候二者是交融一体的),都是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应用中,捕捉文本里丰富的精神养分,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为语言是精神构建的土壤,只有当精神的构建扎根在丰厚的语言土壤,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发芽、开花。同时,学生正在是被情感浸润时,窦老师的课堂才一次次地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学生入境入情,语言表达流畅、丰富。那是因为,有了精神支持的语言才是有骨有架有血有肉的语言。由此观之,是精神催化了语言,净化了语言,提炼了语言,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不由想起梁羽生武侠小说里的武功高手,在路边随手拾起一段树枝甚至一截伞柄,亦能克敌制胜——只因他们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课堂教学中,选择什么样媒体、取用哪些资源、采用何种方式,已然不难,只要心中有剑——语文味。

参考文献

①青巧、黄春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②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③吉春亚《“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准 深 广

——谈阅读教学中电教的作用

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能把文字通过形、声、色化为具体可感、可触的形象,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和理解文本信息,深入体验和感悟作品传递的情感;同时,它也能通过整合资料来设计、创设情境,有助于课堂训练和拓展,提高学习兴趣。

一、准确理解,入境入情 古诗词的语态、语境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诗词作者的心境和诗词抒写的意境,更需要学生去领悟、去意会,教师即使滔滔不绝地讲解和启发,学生们仍然难以进入角色。多媒体教学则能以色彩鲜明的图案、逼真鲜活的形态、极具冲击力的音响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直观、活灵活现地地把诗词内容展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联想,牵引他们进入诗词所描写的情与境之中。

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把精心收集的夏天田园的月色、乡村夜景图片和鸟惊、蝉鸣、蛙躁的音效有机地组合,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们进入大自然,领悟到月明风清的恬静之美以及乡村田园的勃勃生机,他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和作者一样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乐趣。

很多现代文的教学中,像《桂林山水》、《草原》、《七月的天山》等,电教都能以其直观展示色彩、形态、音效的优势,立即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他们进入文本情境之中。

二、深度挖掘,升华情感

当学生真正内化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对文本予以 适当深度的挖掘,在“悟”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说”等语文活动,使得原有内容有所发展,原有信息量更加丰富,让学生获得更多情感体验。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除了展示大气污染、土地污染、河流污染的资料图片外,还精选了几幅海洋石油污染的图片,接下来,学生们在口头表达训练项目中的表现非常活跃:“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等词语几乎是脱口而出。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后半部分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引用了参与过、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对劫掠现场的描述、法国作家雨果的描述、反映圆明园毁灭的纪录片视频资料,当学生观看过这些资料后,窦桂梅老师要求学生把观看的感受和体会重新送回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有感情地朗读,与前面相比较,学生们的朗读感情更加充沛,掷地有声、义愤填膺的斥责,表达了他们满腔的悲愤和深深的惋惜,接下来,窦桂梅老师让学生为课本中的插图题字、题词,或写话,写下自己的感受,于是,“耻辱”、“噩梦”等字眼呼之而出,“落后就要挨打”等感悟油然而生,就这样,通过对文本的挖掘,语文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认知得以提升。

三、广闻博见,开阔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时要在充分利用“文本”的基础上,大力 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在小学阶段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主题凝聚,横向比较,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开阔视野。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极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除了古诗词外,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内容都集中于一个专题,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电教横向比较和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汉江小学 李治荣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阅读、学讲普通话的工具,但汉语拼音的教学相对抽象和枯燥,教师如果不为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是极为不利的。而电教媒体作为一种知识信息的载体,进入语文课堂,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尝试着用电教媒体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学习掌握汉语拼音。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电教媒体以其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互换的独特功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一开始学拼音时,我便演示CAI课件:一个小姑娘从左边走出来,一边向小朋友挥手,一边说:“嘿,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拼音姐姐,从今天开始,我就要跟你们在一起了。我的用处可大啦,能帮你们识字、读书、学说普通话。你们愿意跟我做知心朋友吗?”这时,在坐的小朋友既好奇又激动,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接着,拼音姐姐便教小朋友念儿歌:“拼音字母真是好,读书识字离不了,帮助讲好普通话,我们快快掌握牢。”学生则饶有兴趣地跟着念。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便调动起来了。

又如,在教学复韵母“OU”时,出示CAI课件,伴随着乐曲声,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在这蓝色的海面上,一群白色的海殴在自由自在的翱翔,还不时地发出动听的叫声。学生们都高兴地叫起来:“大海,大海!”“海鸥,海鸥!”画面一出现,小朋友便吸引住了,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便抓住时机导入新课:“是啊,一群白色的海殴在蔚蓝的海面上飞得多自在呀!今天我们要学的复韵母“OU”的读音和海鸥的“鸥”的音是一样的。”

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其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通过声音和画面图像的渲染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一种乐学的氛围,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很重要的。

二、运用电教媒体,化难为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学习汉语拼音,牢固掌握其声、韵、调和拼音方法,是学习汉语的关键的奠基工程。而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感性示范才能给学生以明晰的印象。因此,在拼音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声、韵母时,教师便可把录音反复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多次反复听

录音后,跟着录音模仿声母、韵母的发音。然而,声母、韵母的发音方法及部位则是学生学习拼音的难点,一年级学生较难掌握。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投影来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当教师把声母、韵母的发音口形图投影到银幕后,学生可以从投影中清楚地看到每个声母、韵母发音时舌、齿、辱、鼻、喉、及声带的正确位置。尤其是鼻音、边音、平舌音、翅舌音发音时口腔中各器官的位置,可以从投影上看得一清二楚。比如在教学声母“1”时,教师首先把声母“1”的录音多次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反复听录音后跟着录音模仿“1”的发音。然后利用投影中的口形示意图,老师边用教鞭引导学生看清发音的部位,边讲解发音的方法:“1”的发音部位是舌尖,发音方法是舌尖顶住上齿龈,发音时声带颤动,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这一点和“n”的发音不同。(前一节课已学了n的发音方法)。”接着,便演示CAI课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发音方法,我便把口形示意图设置成动画效果)。口形示意图中的舌尖便顶住了上齿龈,同时发“1”的音。发音时,声带颤动便用弧线表示,气流从舌头两边出来便用红色箭头线条来表示。学生尔后也跟着发“1”的音。这样,用录音引路,用投影辩形,再用CAI课件声像并举,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声母、韵母发音时正确的方法,从而把声母、韵母读得既正确又清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教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有形有声的感性材料,化虚为实,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和记忆,使我们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增添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三、运用电教媒体,强化训练

拼音是一种技能,仅仅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大量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而刚入学的儿童自制力一般都比较差。教师如果进行单调重复的训练,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处于分散状态。因此,在进行拼音练习时,我们运用电教媒体,采用多种练习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掌握汉语拼音,效果甚佳。

比如,利用录音来进行分解音节的练习。我们把已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组成不同的音节,利用录音放给学生听,让学生说出每个音节的声、韵、调各是什么。

我还从方正奥思的图符库里调出许多小朋友既熟悉又喜爱的图片制成课件。在每幅图下都设置了一括号,先让学生分别说出图上有些什么,然后我点按鼠标,出现这些图的音节(音节不按图的顺序排列)。最后我便让小朋友用鼠标把音节拖拉到相应的图片下的括号里。如果选对了,电脑博士会说:“你真棒,请跟我读„„”如果选错了,电脑博士便说:“选错了,继续选”,而且所选音节也会从括号里掉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在操作时,人机交互,介面友好,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当学生用鼠标进行正确选择搭配后,画面又配以响亮生动的鼓励语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又再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得到调动和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了大量信息,促进学生掌握的知识产生了正迁移。

总之,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合理选择、科学运用电教媒体,收到了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可比拟的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提高了汉语拼音教学效率。

汉江小学 熊超荣

第三篇: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

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

莲江口中心小学:边锐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信奉着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谈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可往往只是在喊口号,却不知学生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每当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但却又写满了漠然的脸庞,心中便倍感失落。难道语文课堂就真的这么无趣吗?难道有些人发出的“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悲叹真会变成现实吗?难道我们真的要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从我们手中败落吗?残酷的现实迫使语文教学必须开始改革!近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让我们这些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人们有些措手不及。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应有的生机,重新成为传承文化、高扬生命风帆的舞台,成了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的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一,要让学生从心底接受语文

古人曾经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我们也常常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贴在教室、课桌等显眼的地方。“勤”学是好事,但是还应该有合适的方法;那“苦”呢?我们还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耐的住寂寞,坐上十年冷板凳,只取得高高的分数,而忽视做人的基本能力吗?

我想,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即将带领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开始新的语文学习时,他绝不会让学生立即踏上漫漫苦旅,而他要做的,则是出发前的准备与鼓动工作。首先,教师本人要表现出对语文的极大热情,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温和亲切的态度亲近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孩子们一定会怀着欣喜的心情踏上语文学习之旅,这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无所适从,盲目困惑,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学习语文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出路。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学生被考试成绩所困扰,认为语文成绩的提高太慢、太少,不值得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这上面。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遏制了很多学生语文涵养的提高。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我们必须把这样的观念从这些孩子脑中抹掉,让他们正确看待语文这一学科。

学习语文是继承、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人高质量生存的需要,是人精神追求的需要,是学习其他课程的需要。学习语文,一是要学会说话,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语言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每个人说出的话都让人喜欢,让人信服,于是语言能力就成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首要和基本条件;二是要学会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极度膨胀的社会,我们必需掌握良好得阅读能力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三是要学会写作,这是同学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四是要学会从别人的语言和文章中吸取有效的信息。五是要学会做人,即通过感受文章来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调动自己的各个器官,听说读写,加强积累,才能百炼成钢。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让自己应完全沉浸到作品中去,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俗话说“心静则灵,灵则慧”,那语文学习将事半功倍。

以上两步工作,学生从感性上接受了老师,从理性上认同了语文。只有这样,语文课的课内课外活动才能顺理成章地开展。

二、锤炼自己的文学功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成功的开始,作一个让学生敬佩的老师才是教学更好的得以延续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的吸收新知,更新知识储备,学生才能不断喝到“源头活水”,从而展现自己的教学风采。课余练练书法,听听音乐,读读新闻,背背诗歌,写写感受,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淀,教学中就能挥洒自如了。这是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要素。

教学风格是教学语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简洁明了、符合逻辑;教学过程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学生需要、课文特点随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常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不断改变教学策略。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课堂上你是让学生敬佩的老师,给学生答疑解问;课下又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和谐相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这是学生的幸运,更是我们的幸福。

总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信服你,你是他心中的偶像,值得钦敬。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围绕在你的指挥棒下,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三、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

这是语文教学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更应该时刻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由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跳出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例子,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场景还原到生活中。从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在生活场景中学生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意蕴。生活场景形成之后,再回扣到课文的语言上,让文本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碰撞、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课文《羚羊木雕》时,可以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让自己置身其中体验主人公的感情,并且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经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可以给自己心灵上的触动。

再如诗歌的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的一个难点。怎样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有更好的理解? 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无论是现代诗歌亦或是古代诗歌,诗人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的养料,我们应该把这种情感再还原到生活中去。

其实,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美好的诗篇。在生机盎然的春天,吟咏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歌颂美好的生活;在漫天飘雪的冬季,感受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白无暇;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又会成为激励我们战胜挫折的良方;与朋友离别的伤感中,我们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诠释我们友情的可贵。

现在还有很多诗词都被谱上了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唱着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与途径。

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还可以鼓励初中阶段的学生适当地尝试一些诗歌地写作。尤其是现代诗歌,文字理解地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地状态也并不困难,在大量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后,很容易走进诗人描绘的意境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从仿写或续写开始,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体味生活,诗歌课堂教学的外延应和生活的内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感知生活、表现生活,哪怕是悲哀、无奈和叹息。从简单的地方开始,教师要去掉畏难情绪,大胆指导学生去尝试,自己带头去即兴写诗。开始,只要冲破思想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把自己想出来的很美的句子写出来,哪怕只有一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又如写作教学,每次作文布置下去以后,好多同学很长时间不知如何下笔,有些学生并不缺乏写作的技巧,只是他们的生活积累太贫乏了,所以,作文教学不应侧重写作技法的指导,而应在学生的素材搜集上下功夫,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一般来说,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学生,其作文总是真实的、充满活力的、令人回味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一天一记,不论是曾经经历的事情,还是自己一时发出的感慨,随时记录,即使只是短短的几句,也是属于自己的收获。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生活相对枯燥,又鉴于课堂上可用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们可以在班内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在班内组织“话剧社”,挑选一些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主角,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把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文章改写成课本剧,或把一些较抽象的、大家不太感兴趣的内容经过想象和恰当的艺术加工,写成形象的小故事,利用一定的时间表演给同学们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还将组织文学社团,将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并选出一些较好的文章推荐到一些报刊杂志,这是对学生写作最好的激励,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在写作方面的信心与乐趣。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在学习一些文章、诗词时,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地最佳手段。为了让学生在朗读方面有所提高,我们还要举行“诗歌散文朗诵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聚在一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现在的语文学习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了,拥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我们还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除了做一些必要的课外阅读题之外,我们还将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手抄报活动,课外阅读展示课、针对课本每个单元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恰当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让激励在课堂上延伸

激所有这一切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激励性教学必不可少。激励性教学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教学技巧,使学生以自信、自强和进取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恰当地运用激励性教学原则,将使学生产生无限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泼的状态,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选择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作语文科代表,便于帮助差生;可选择在写字、演讲、作文等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还可以在班上设立进步最快奖,以鼓励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二是问题激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以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三是竞赛激励。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可增强学生力争上游的自信心。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单元复习时就善于运用这种方法,他先将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幻灯,以猜谜、填空、选择、判断、简答、成语接龙等题型,以小组单位组织参赛,实行优胜组加操行分的办法,由于问题多、符合学生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

四是“下水”激励。“下水”是我的作文教学法,“下水”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文题下进行写作,它便于提导学生,也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工作之余,我常写一些小诗以自娱,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激励的形式很多,比如口头表扬,分数激励等怎样运用,何时运用是比较关键的,运用得恰当,课堂上课堂外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以上仅是我对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具体如何操作,尚须进一步以实践来完善。

《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论文

莲江口中心小学

边锐

第四篇: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封闭、狭隘和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那些强调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作业桎梏着孩子们,压抑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赋予学生作业以新的内涵:释放孩子们的身心,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就是要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一、不拘形式“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 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的语文作业就要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拓展学生的作业空间,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社会,面向未来。语文作业应当不拘泥于以往的陈旧形式,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即以充满活力的多样化的形式使作业“活”起来。比如,学习《一夜的工作》,预习作业就是搜集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和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内容包括怎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以及当时自己心中的想法;学习《蟋蟀的住宅》后,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合作撰写观察报告;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以鲁肃之口向周瑜描绘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妙„„此外,演讲、辩论、评议、故事会、出手抄报等都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作业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可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写“长”作业。要求他们围绕小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跨时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处理信息和得到结论的过程,并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其实这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比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后,以“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为课题搜集材料、处理信息,撰写千字小论文;学习《小露珠》后,以小露珠为研究课题,观察它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如何形成,又与气候、季节等因素有何联系?写出研究小报告。

二、展现个性“活”起来

多元化的时代呼唤的是充满灵气的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作业也应着眼 于诱发学生的个性的思维、创造的火花,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对相关题目作出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解答。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人”,当他们面对能展现自我独特认识感受的作业时,你还会发愁他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得不到启迪吗?

因此,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比如学习《将 相和》后,请学生与文中自己最喜爱的一个人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有与蔺相如对话的,因为他英勇机智、忠于祖国;有与廉颇对话的,因为他性格耿直、知错就改;更有与赵王对话的,因为他知人善任,论功行赏,是个很好的领导者、政治家。通过此项练习,学生的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口语交际:大家为“怎样保护环境”出谋划策后,请学生写一写自己最欣赏的建议以及原因等。

三、体现层次“活”起来

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差异。以前采取“一刀

切”的方法布置作业,往往后进生“望而生畏”,优等生却“意犹未尽”。教师如果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所有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可以设计如下体现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的练习:(1)看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写小女孩在火光中幻想与奶奶相见的场景。(2)思考: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回答问题后围绕你所写的词语写一二段话。(3)想象作文: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班上。三个层次,难度层层递进。第(1)题,可利用课文词句的比重较大;第(2)题,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需提炼课文后再加以重组,有一定难度;第(3)题,则是高层次的想象,需重新组织文字,还要有丰富合理的想象,难度更大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喜好,自由选择一题来写。

四、贴近时代“活”起来

在锐意进取、不断变革的二十一世纪,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要“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拉近语文作业与时代的距离,吸纳身边鲜活的语言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能着眼于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发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如学习《新型玻璃》一课后,请学生们留意身边的广告,并根据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为它写广告词;又如针对近期热点新闻:国家耗资100万清除天安门广场40多万平方米内60多万块口香糖的事件,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家庭讨论后写出合理化建议。许多学生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如设置卡通型趣味有奖投物箱,以减少乱吐口香糖的数量;在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投放有针对性的环保公益广告,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对违反者予以严惩;更有提高口香糖的销售价格,减少口香糖的消费量的相当成熟的建议出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潜力是多么惊人啊!

五、加强积累“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积累,还对各年级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即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此外,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

为什么要求小学生有如此之大的阅读量呢?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学习语言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学生怎能把规范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我语言,并成为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外阅读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组织班级图书角、图书推荐栏等,适时适量地布置课外摘记“好词佳句”作业,并在充分的读、思、问、议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写一写读书笔记。教师批阅后,评出班级“小小阅读星”,并举行优秀摘记作业展览,开展阅读欣赏课和图书推荐发布会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事实证明,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积极的激励机制下,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他们在自主的阅读活动中,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了,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不正像是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引进了“活”水吗?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落花生》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兴趣

教学一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生命意识,课堂上便会充满生命的活力,师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课堂才会使师生感到教育的幸福。那么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活力注入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我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活”起来,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民主情境,轻松愉快学习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就产生了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拥有了动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小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合每节课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艺术教学氛围,以趣激情、以趣生情。及时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使学生产生强烈写作的情感,从而顺利引入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展现的情境,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是实物演示的情境,实物可以是模型、图片、照片等,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实,更容易入境;还可以是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师分配给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文章情境真实再现,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感受、理解文章,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触动学生的思维情境。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我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我认为学生理解得还比较抽象,我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创设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有兴趣,乐意去学,选择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十分重要。而小组合作已成为语文课上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之一。在许多的课中我们都需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五、尊重个体差异,体验成功喜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心,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加以引导,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建立自信心。每个学生都有被认可的渴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学困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取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只有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被带动起来,语文的教学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课堂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尊重个体差异,带动弱势群体,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赋予生命活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下载让语文味浓起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味浓起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日记:年味浓

    寒假中的许多时间我都草草地虚度过去,唯有过年那几天我是真真切切度过去。愈利年关,过年味愈浓。排在年味之首就是那一阵阵浓郁的鞭炮味。从地上忽然飞向天空就是那一个个花炮......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

    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范文模版)

    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部编教材培训心得 烟花三月,再下扬州。走进千课万人的会场,享受了一场盛大的精神大餐,了解了部编教材的特点,感受到母语教育在两岸三地结出的硕果。 短......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走语文的路,赏语文的景 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学校曾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曾几何时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大家对语文课堂的冠名也越来越多:情境教学、诗化教学等等。无论......

    让语文作文词语亮起来

    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 重庆万州区沙河小 熊建峰 作为老师会经常听见学生这样的感叹:苦恼,每次习作后“语言不生动”的批语像恶魔一样跟随我们;气愤,搜肠刮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憋......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融水县融水镇中心校黄秋岁 摘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

    年味最浓在儿时

    年味最浓在儿时 金蛇狂舞辞旧岁,万马奔腾迎新春。农历蛇年就要过去,马年即将到来。随着春节的到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重,打扫卫生,刷门窗,大街上摆摊卖锅碗瓢盆的,卖对联的,有好几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