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时间:2019-05-14 01:3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篇: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楠木冲小学 周大凤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笔者从“读”“品”“练”三个方面做出了让小学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尝试,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说明文 教学 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教出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尝试:

一、读出语文味

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关注文体,不顾教材特点,一味追求“有感情朗读”;还有些教师干脆忽略了“读”,一味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上成了科学课。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妥的,因为说明文的叙述一般是冷静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视“读”,又要注意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太阳》一文,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这是不妥当的。就此文而言,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主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太阳的远,箭是射不到的,并用了“其实”这个连词表示转折,强调了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用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读,“其实”这个词可适当加强语气。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顺序。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说明文仍然要重视朗读、默读的教学,不可忽视读的练习,但说明文的读较其他文体而言更注重默读。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而默读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快速地读;二是可以边读边思考。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这一点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但课堂上我们教师对默读的训练却远远不够重视。对于默读,整体感知内容时可以进行。如教学《新型玻璃》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课文讲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并用线在文中标出来。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文本的重点信息。默读也可在品词析句时进行。学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潜心默读,思悟同行,才会体会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特色。那种一味的“有感情朗读”,很难保证学生的心灵真正进入到字里行间。如教学《鲸》时,我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鲸生活地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演变过程的。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鲸从“陆地”到“浅海”最后到“海洋”的生活演变,又扣住 “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关键词语体会到了这一过程的无比漫长。

二、品出语文味

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是说明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因为“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1.品遣词造句

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主,语言准确,包括表示时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如若不点拨,学生往往会忽视。如《秦兵马俑》的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让其画出体现规模宏大的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规模宏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中,教师可将原文中的“近20000米、长230米、宽62米”等,改成“很大、很长、很宽、不可计数”,让学生对比,体会课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不同。还可针对句子中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从中受到启发。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大多”是指大多数昆虫,而非全部昆虫。像这样的词《松鼠》一文中也有很多: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尾巴老是翘起来;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大有好处。

2.品布局谋局

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很丰富:如《恐龙的灭绝》全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中间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来写;如《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秦兵马俑》中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地知道课文是分两大部分来写的。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有条理表达方法的渗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品文体内容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吗;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通过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

说明文教学的品更多的是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的品。除此,还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像用《百科全书》中的《鲸》与教材中的《鲸》进行品,让学生在品中感受写法的多样性。同题材的也可以是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品。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悟:《太阳》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即太阳升起的)来描述的;《太阳》一文语言平实,而《海上日出》语言形象生动,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如将《松鼠》与《鲸》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鲸》和《松鼠》的不同之处:《鲸》侧重于形体特点与生活习性;《松鼠》则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采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鲸》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的语言则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三、练出语文味

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1.感悟中鉴赏

说明文也可以进行语言鉴赏,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上。说明文用词非常准确,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的“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慢慢地赏析“一支”、“漫长”、“最终”这些词语,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并不是所有的恐龙,以及恐龙的演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原由的欲望,同时也引起学生对准确、严密地表达的关注。二是说明文的趣味性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以诗歌的形式假设的语言来介绍天然 2 的指南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那么,抽象的语言就会变得灵动起来,不再是静止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天然向导为迷路孩子指点方向的画面。此时,课堂就成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情智共生的乐园。又如《花钟》一课,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揣摩、细细品味,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个性化表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又提高了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2.积累中丰厚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阵地,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厚语言存储。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典型语段与句群,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借鉴、模仿的关键是积累――摘抄与背诵。譬如摘抄或者背诵《太阳》中的“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一段,学生就会在摘抄、背诵中,进一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抓住典型的语段句子,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几段等,还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进行因人而异的摘抄背诵。这种积累不仅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还能丰厚学生的语言,为语言的运用作准备。

3.迁移中提升

说明文学习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创造运用,即迁移运用。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的“治理黄河”这一段,要求学生通过默读用“一是„„二是„„”来汇报学习情况,这既是对这段内容把握的一次检测,又是前一段(黄河变化的原因)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语言质量。又如《新型的玻璃》的课后题:“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说明方法,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按“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迁移介绍自己发明的玻璃。教师若善于开掘文本,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在说明文教学中练出语文味是可拭目以待的。

总之,抓好“读”“品”“练”三字文章,说明文就不难上出语文味。

第二篇: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本身语字第一,所以要教出语文味,就要先从语言方面入手!语言各方面的教学到位了,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教出“语文味”要教出语文的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所谓教出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教出“语文味”,还要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要净化语文课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其实,早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一解释,是将“语文”定位于口头与书面这两种“语言”范畴的。但是,“语言”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论是从现代语言科学看,还是从心理科学看,研究语言不能不忽视与“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言语”。所以,净化语文课堂就似乎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但是,根据“语言”和“言语”的理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所以,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就是指“言语”。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第三篇: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有感于特级教师姜茗芳执教《太阳》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叶建松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前不少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什么工夫去钻研,去讲解。也有个别老师把说明文教学上成了常识课,语文味尽失。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把说明文搬上公开课、展示课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在名家的课堂上去解开一个个心中的迷团。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江浙沪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其中特级教师姜铭芳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走进姜老师的课堂,细细地去品一品《太阳》里投射出的浓浓的语文味。

一、比较品评,感知文体特点

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姜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所用得“比较法”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课始,姜老师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后,让学生畅谈感受,学生有的说很美,有的说很生动。说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文章优美的“画面”中。那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如此品味,实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面镜子。接着,姜老师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太阳》,它的语言又会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大家走进课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学生兴致盎然地自由朗读了课文之后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觉硬梆梆的,很单调。于是,姜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写景散文,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姜老师开课即选了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感受,通过与《太阳》的一番比较,引领学生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太阳》的对象是自然界,而《海上日出》的对象是人化了的自然。《太阳》的注意力在太阳身上,而《海上日出》的目的则是最终转移人们的视线,对太阳的诗意描述中引领出一种属于人的“精神”。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就在姜老师看似不经意的安排中,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文学家;什么是科学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

二、探究感悟,了解说明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特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课堂上,姜老师成功地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引领学生探究、感悟,从语言文字中捕捉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姜老师亲切地说道:“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不错,就在那个地方打上一个五角星。”这些教学步骤与手段将枯燥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融化在语言文字中。学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脉搏,将文中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句子找出来,姜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提取出来,并由学生板书、小结。在此过程中,姜老师对说明方法表达作用的点拨相当精彩,其中当学生说到“课文还形象地把太阳的温度写出来了,他说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让人一听就感到很热”时,姜老师顺水推舟:“你怎么会感到热?6000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夏天,30几度就很热了”;有的说:“钢铁碰到都会变成汽。”一个抽象的数字,通过意、象的转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它的表达作用。如此,姜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探究、感悟来体会作者使用说明方法的精妙之处和文字巨大的表现力,领悟语言准确、生动、简洁之美,可谓匠心独具。

三、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特质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姜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在学生朗读时,姜老师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如当学生读到“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时,姜老师适时地点评:“你读的时 2 候什么感觉?(生:很热)是啊,读得我浑身都冒汗了,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这是朗读的艺术,很好。”当学生读到“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学生朗读时突出了数字)姜老师说:“你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生:注意了太阳的大)所以我也听出了你注意了那些数字,通过读重音来强调,这也是一种朗读的技巧。”随后,姜老师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再加上姜老师充满人文关怀和激情的点评,让说明文的语言在学生们的朗读中“燃烧”出了独有的表现力。如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品质,姜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分析、讲解上,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和朗读品味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四、迁移运用,活化语言内存

语言积累的充足性是对语言的数量而言的,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足够数量的语言材料,才能保证运用时随意支取,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精练。说明文中同样有一些值得感悟、积累的语言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将新的语言组块加以运用,变成自身的语言。另外,教师如果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姜老师在带领学生感受“太阳与我们的关系”一部分中,运用了一个补充说话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课文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姜老师及时地出示了:“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这个补充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在课文中感知到的信息,一下子就有了抒发的平台,学生们将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迁移,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语言中。但这只是第一个层次,姜老师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知识。学生的思路被充分的拓开,纷纷畅谈太阳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此,姜老师以一个说话练习,将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课文的语言已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课文的情感已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如此,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情感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篇:浓浓语文味纯纯本色美

浓浓语文味,纯纯本色美

内容摘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浓浓 “语文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这样才能把语文的灵动蕴藉、斑斓多彩真正展现在语文课堂中,回归语文课纯纯的本色。

关键词:语文味 熟读成诵 品词赏句 内化语言

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品味:阅读课堂日益走向繁闹,各类“新”的教学名词纷至沓来,“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始“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语文味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味”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心默读、动情诵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真水无香,语文课只能以语文方式来呈现,用语文的方法去学习,课堂的学习才是高效的,语文味才是纯正的。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书声琅琅,读出浓浓语文味。

抑扬顿挫、琅琅书声应该是语文课上所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朗诵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朗诵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多诵读,熟读成颂,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那么,如何在读中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呢?

1.默读要静心

新课伊始,我们都会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自读、默读。这段时间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务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清自读要求。然后开始静静地默读。此时,老师可以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默读情况,掌握必要的信息,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辅导。待学生自学完毕,就要让他们交流朗读,在初次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允许他们出现错误,但注意一定要由学生来改正错误,反复朗读进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导读需有方

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对于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要注意读出重音;描写欢快、紧急、战斗场面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应适当快些;描写低沉、悲伤、舒缓等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应慢一些。长句的停留或换气是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难点,训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调整好自己的气息,做到语速平稳、换气自然,不把词语或词组拆开来读。此外还要加强对轻声、儿化、变调等语音技巧的指导。

3.诵读要动情

在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首先,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恰当把握教材的情感,用丰富的语言,饱含的情感,创造一种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融于其间。其次通过刚才的一次又一次的口诵心维后,情感得到升华,产生一种朗读的激情与冲动,有一种不读不快的感觉。最后让学生大胆地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深情。我听过王崧舟老师上的《小珊迪》,他在课堂上语言是那么包含深情,字字铿锵,句句入我心田。他和学生一起可怜着小珊迪的命运,赞扬着小珊迪的诚实、信任,呼吁社会需要诚实、信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读得那么入神,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在听课的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畅游,王崧舟老师上的课情浓,语文味更浓——语文味是读出来的。

总之,“语文味”从读中来。有时如泉水叮咚,有时如鸟语婉转,有时高昂,有时激越,有时深沉,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美的艺术形式,通过适宜的强弱,和谐的节奏凸现出来,这里有“清风徐来”“和风细雨”,也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有活生生的人物,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个美的世界,这是一个快乐的海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诵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

二、品词赏句,品出浓浓语文味。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一个字: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要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

1、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事实上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如人教版三上《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个比喻句巧妙地表达了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特点。我把这句话的品评重心放在了“五彩缤纷”。

①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找到了哪些颜色?(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橙红的果树,紫红、淡黄、雪白……的菊花仙子。)

②菊花仙子还有哪些颜色呢?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

③这么多艳丽丰富的色彩,就可以说“五彩缤纷”。从这个词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秋天?这样一唱三叹,一步一步地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学生头脑中形象鲜明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浅薄的。语文课自然就有滋有味。

2、在比较中品词赏句。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这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只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这样才能充分暴露语言的精湛之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例如《孔子拜师》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短短一句话,每个字,每个词无不渗透着大教育家老子谦逊、恭敬的人品。其间“迎候”一词用得那么传神,于是,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品词。

①“迎候”你可以把它换成什么词?(等候)。

②“迎”字与“等”比,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等”字显得较随意、自由。学生通过比较,体味到了“迎”字的味儿。“迎”则看出老子对学生孔子到来的重视与热情,反映出老子作为一个长者对晚辈不远千里来拜师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学生品出了用词的准确感,描写的形象感,蕴含的情味感。长期这样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也特别强。语文味不知不觉得从这里滋生。

3、在想象中品词赏句。孩子们想象力是那么丰富,我们的语文味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通过想象可以化估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想象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以懂,令人回味无穷。

再如:《孔子拜师》一文中,在读到“风尘仆仆”这个意味深刻的词语时,考虑到学生在前文已积累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词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再现孔子不辞艰辛的求学形象,我让学生联系前文,想象一下,孔子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走了几个月后到达洛阳时“风尘仆仆”的模样?

生1:他的头发有些蓬乱,脸上布满了灰尘。生2:他的衣服被树枝划破了。

生3:孔子的脸色比较憔悴,人显得有些消瘦。生4:他的衣服上、鞋子上沾满了泥巴。生5:孔子,看上去很疲倦。

师:是呀,我们把旅途后十分劳累的样子叫作“风尘仆仆”。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现了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孔子不辞艰辛的求学形象,也深深刻在学生心上。“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单凭课本上提供的选文远远不够,课本是教学资源,课外的资料也是教学资源,在拓展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

三、多写多练,写出浓浓语文味。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纯洁的心灵,赞美神奇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目前尚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1、在模仿中写。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再说每篇文章其实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如《秋天的雨》中有这样一个比较有趣、特殊的句式: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仔细读读这两句话,小朋友发现了什么?(他们的结构是一样的,读起来朗朗上口)②多有意思的句式呀!你能选择秋天的一样事物,用同样的方法写一句吗? 生1:“紫红的葡萄像一座座倒垂的宝塔,摇啊摇啊,向着勤劳的人们点头微笑。” 生2:“洁白的棉花像一朵朵白云,飘啊飘啊,送来了秋高气爽。” 生3:“火红的高粱像一把把火炬,烧啊烧啊,映红了大地。” ……

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运用着,这是“煮书”的结果,我们要的语文课就要这样煮出语文味。

2、在想象中写。文学有着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那儿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

如《西门豹》第10——12自然段,写了西门豹用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经过。其中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的场面在学生脑海里的形象是空白的,教学中可设计写话训练:

①西门豹接着会怎样惩治其他巫婆和官绅? ②那些巫婆和官绅会怎样磕头求饶?

③岸上看他惩治官绅和巫婆的老百姓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这一填补,使空白中隐含的东西具体化、深刻化,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通过填补,那个妙趣无穷的场面跃然纸上,让学生感受到西门豹用计惩治首恶分子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语文味就是这么上出来的。

3、在情感升华处写。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之情上升为我之情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写不快。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课尾,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课文写到阮恒的话就戛然而止了,但我们的想象可以继续:阮恒的鲜血顺着输血管一滴一滴流入了小姑娘的身体,几个小时后,小姑娘苏醒了,得知她休克时这感人的一幕,她会说些什么呢?来,我们来想象一下。

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练习说话。

师:相信这份情谊她将会一生珍藏,阮恒将是她永远的朋友。课文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对朋友这个词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究竟什么是朋友呢?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就写下来吧。播放《朋友》这首歌,学生写话。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多好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你在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人,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让我们记住这种爱,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播种这种爱,相信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也定能收获一份这样的爱!

学生在浓浓的情感氛围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用语言赞美人间的美德,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应该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语感,多一点读味、多一点写味、多一点品味;应该上得更有情感、美感,课堂设计更应该人性化,以生为本,把语文的灵动蕴藉、斑斓多彩真正展现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的提倡,是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浓些,再浓些……

参考文献

[1]《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程少堂《中华读书报》2003.7 [2]《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姜国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2005.02 [3]《个性化与语文味》 秦建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03 [4]《我理想中的语文味的课堂》李勇 网上文章

第五篇:浓浓语文味 悠悠课改情

浓浓语文味 悠悠课改情

闽清教师进修校附小 李旭曦

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理念支撑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的是以人为本,以生为主体。除了知识的传授与智慧的开启,更应包含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自从开展课改以来,我和同校的教师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回顾几年来的课改历程,我们语文科收获了许多。2003、2004年我与陈金莲、余伟宁两位老师合作连续两年取得语文平均分、及格率、低分率全县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与黄育美、陈金莲老师合作获得全县第二名。2008年我与毛惠敏、陈金莲两位老师合作又获得全县第一的好成绩。2009年毕业考中我所执教的班级语文平均分86.4,最低分为75分。几年来,所教班级语文及格率都达到100%。成功的果实是甘甜的,在分享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我们也不忘肩负的重担。在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人格的培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将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课改的浪潮中,几经徘徊,在泪水与欢笑中,我在不断成长。现在,就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感受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关注备课——多方解读 准确、深入、透彻地钻研教材和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能力,也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前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传统阅读教学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同样一个文本内容,在不同解读过程中,会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解读文本时,可联系生活实际、时代背景、教育理念等方面去挖掘文本的内涵,形成自己的解读观。2007年,我在教《出塞》这首诗时,经过集体备课,结合时代特点,对这首诗进行多元解读,设计了主题:“尊重生命,停止战争”。在原有“爱国”的主题思想上有了更深的内涵。在备课中,我们把“多元解读”观念贯穿其中,尽量让文本鲜活起来,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看待问题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懂得更深入理解文本,无形中就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聚焦课堂——练、炼、链

沐浴课改的春风,许多老师早已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对话教学。无论是对话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其实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围绕“练、炼、链”来展开的。

1、练——精练、巧练,事半功倍

“练”即通过训练,有计划的指导与操作,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语言形式的技巧和要领。而语文能力的训练大致包括朗读训练、阅读训练、语基训练和作文训练,四大版块相辅相成。其中作文训练是最难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作文教学三步曲。第一步:分步训练

作文描写一般分成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在作文第一阶段寻找一些经典的范文、例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概括出一些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我和毕业班的老师一起经过探讨,实践,总结出一些训练方法。①仿写

仿写,又称模仿写作。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一种心理现象,尤其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范例的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写法,提高写作能力。A、借助课文中精彩片断进行仿写。

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是经过专家挑选的、文质兼美,教师可根据文章特点选择范文让学生进行仿写。课文《穷人》中有一个片断: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一个经典片断。桑娜的害怕、担心、自责、决断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这一段的心理活动描写,桑娜的善良不可能表现那么生动。教师在引导学生领导略其精妙之处后,要求学生以“举手”或“签字”为题进行迁移模仿,仿写一段话,要写出当时自己矛盾、担心、犹豫的内心冲突。教师引言:“胆小的同学想举手时心里怎么想,可真要举手时心里又是怎么想?矛盾吗?挣扎吗?当考试考不好,回家要签字时,你心里想不给父母签吗?后来签了吗?心里怎么想?一步一步地放慢镜头想想。”经过引导,大部分学生都写得很具体 B、精选课外典型范例进行仿写。

为了精选课外典型范例,教师必须要留心相关阅读资料,做一个有心人。

C、利用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范例进行仿写

值得一提的是仿写时,要引导学生“仿”中有创,仿写不等于抄袭,仿写的最终目的是将模仿引向创造,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因此,教师在引导仿写时要注意以实际生活为依据,结合学生自己个人的感受来写,而不应机械模仿。②创编补写

创编补写,就是有意识选取一些能够训练学生的文章,截去其中心理活动的描写部分让学生创编补写。创编补写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追忆,联想和想象,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③修改语段 ④创设情境 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生表演时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学生很有兴趣,写作热情很高。第二步:篇章训练 在这一个阶段主要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要求学生一定要列写作提纲。第三步:立意训练 在学生对一篇文章的语句、结构基本能掌握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文章立意训练,深化文章主题,让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当然,作文训练三步曲离不开激趣和有效的积累。经过系统有目的训练,学生的作文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历届的快乐杯作文竞赛中,都有许多同学获奖。从2007-2009年,我所教班级参赛人数为20人,获奖人数达15人以上。而阅读训练,我们认为要侧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反复训练,以求纯熟。有效的练习,科学的练习,活化的练习,让学生事半功倍,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炼——用心锤炼,文道统一

新课程语文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单元”,以“精神关注”统领“技能关注”。如果说“练”突出了工具性,那么“炼”就突出了人文性。要实现真正文道统一,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神内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让学生在一篇篇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中实现与文本对话,接受精神的洗礼。学了《桃花心木》明白了独立性的重要,懂得了面对挫折的态度。学了《匆匆》对于时间有了一个明确概念,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有限时间里创造无限价值才是有意义的„„教材中的“道”要靠老师深入理解,而教师在课堂上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将不再空乏。这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道”。老师只有把文中的“道”与自己人格的“道”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文道统一。在教学中我们牢记“文道统一”,在课改的道路上前行着。

3、链——拓宽文本,提升能力

教材不仅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的源泉,还是学生发展各项能力的依据。以主题串联教材的方法是拓宽文本表现空间的一个有效尝试。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学习了“初识鲁迅”后,我引导学生阅读了《故乡》全文,并向学生推荐有关鲁迅写的书《孔乙已》等,从而进一步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把丰富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在课堂和课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但却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性的链接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

三、重视反思——完善自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学习,教师也应不断学习。不断深入的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渐抛弃经验型教师,声声呼唤智慧型教师。反思正是我们思考、学习、提升的重要方式。今天的我们既低头教学,又回头反思,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反复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专业思想,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智慧型老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深知语文课改的意义和重任。我们坚信在经历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必然会收获“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与喜悦。附小的老师们将一如既往,用自己满腔的热情,用自己最真切的情感去再创精彩!

下载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5篇

    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 摘要: 笔者就说明文教学的单调、枯燥等现象进行思考,对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点:1、在品读......

    年味浓浓电视节目策划

    节目策划 年味浓浓系列节目之过年小吃一、背景分析:近年来,人们总是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 人们不禁感慨: 在全球化冲击的浪潮中,有多少人还以传统的民俗习惯庆贺......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常识性课文。这些课文均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它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地质、科技尖端等方面知识。这些课文的表达......

    说明文说课稿(小学语文)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只有一个地球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只有一个地球》,具体程序如下: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蕴含着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将这些方面的知识融入到了语文课堂中。......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摘要】“语文味”之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在新课改背景......

    小学说明文

    小学说明文 小学说明文1 我生长在多姿多彩的莱芜。九月九是重阳,我们登高、望远又敬老,过年的时候我们剪纸来庆祝新年的到来。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