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初探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常识性课文。这些课文均含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它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地质、科技尖端等方面知识。这些课文的表达方式,除在低年级有一部分用文艺形式向儿童传播科学知识外,大部分是用说明文形式来写的。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作者在说明事物时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事物特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智力呢?
一、品词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便是准确理解思想内容、接受信息的首要因素。“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其做法是:
扣“词眼”法。所谓“词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教《蝙蝠和雷达》,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一“和”字?这就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蝙蝠的启示。因此,讲读时紧扣“启示”一词,展开教学思路,既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涵义,又引导学生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部分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第一步,明实验。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第二步,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学生读读、议议,并进行点拨,板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实验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断地响?这“联系前后”的一问,使学生明白了封住蝙蝠的嘴巴,超声波无法发出,因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而塞住耳朵,则又使蝙蝠无法接受遇上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因此出现了同样的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通过比较、切磋,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雷达,学生也学会了联系,油然而生对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兴趣。这样步步扣词眼,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用剥茧法。即通过语言文字层层发问,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对课文进行追根究底的分析,探索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琥珀》一课写的是一块包有两个小虫的琥珀。人们认识这块特殊的琥珀是从这里入手的: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虫,而且仍旧好好地躺着;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可以看见,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根据这块琥珀的特征(个性)和这两个小虫的生活习性,按照一般琥珀形成的过程,人们推想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便能晓悟两个哲学观点:一是个别和一般。讲读从整体考虑,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品词悟理:①什么是琥珀?②课文中介绍的琥珀是什么样子?找出有关语句。③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有哪三个阶段?④“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形成这一状况?⑤松脂球形成化石这一阶段,需要哪些条件?⑥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包有两个小虫呢?⑦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出什么?这样由引导学生分析这块琥珀的形成,得知一般琥珀形成过程的认识,像剥茧似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掌握了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二是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教学松脂球把两个小虫一齐包在一起的有关部分,引导学生议论:①造成松脂一定要往下滴的条件是什么?②苍蝇和蜘珠怎么会让松脂包住呢?③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凑巧?④假如树干上
书,训练速读能力。第二段是重点,设问:“这一段讲什么?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与第三段有何联系?”让四位学生轮读,其他同学听、思、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介绍鲸的四个生活习性,其中“吃食”、“呼吸”,不同种类的鲸有明显区别,指导圈画细读、比较、议论,寻求异处,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研读能力,又使学生学到了分析课文的方法。
训练说。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为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可采用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第一段写鲸的进化过程,学生难于理解。用投影片打出鲸在陆地上、浅海里、海洋里三种不同形体及年代,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表漫长时间的词语,并要求学生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多角度口述鲸的进化过程和原因,适当展开想象,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训练
小学语文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哪种版本,我们都能看到科普类说明文的踪影。比较经典的就有《太阳》、《鲸》、《植物妈妈有办法》、《冬眠》、《航天飞机》、《大自然的语言》„„诸如此类的文章,可以列出一长串来。小学六年每一个学期都会有一个由一组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类说明文组成的单元,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新一代公民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现行新教材因此增加了不少科学、科普类作品,内容涉猎面更广了,知识接触点更新了。这些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也明文指出: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由此可见,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直 面 问 题
科普类说明文其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到20%的教师、学生喜欢教科普类说明文、学科普类说明文。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近几年,我有意识地听取校内外老师所上的科普类说明文,翻阅了许多科普类文章的教学设计,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许我们能从中窥得一豹。第一,模式过板。
对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按照“通读课文——了解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这样四大教学板块进行。这样的教学本身无可非议,但久而久之则僵化成型。一旦成了固定模式,则必然导致教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第二,分析过多。
很多老师总习惯地以为,教一篇科普类说明文,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本来就没有故事情节的科普类说明文,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款款;本来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感染力的语言,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生动、准确”。这样的课堂,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人为地使科学与人文绝缘。
第三,拓展过滥。
由于许多教师一直奉行科普类说明文就是给学生以知识的观点,因此,他们执教科普类说明文时,会千方百计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冬眠》,教师搜集大量动物冬眠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太阳》,从黑子讲到日食,从夸父逐日讲到后羿射日;讲《台湾蝴蝶》,教室成了蝴蝶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似乎成了科普类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重 新 审 视
为了避免“涛声依旧”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现在,让我们站在学生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角度,重新审视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科普类说明文究竟学什么?
4科普类课文的情感教育点往往隐含在文本的词句中的。我想;只要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必然重视学生情感的投入,树立起利用课文的情感点教育学生的观点,就会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由此我们说,科普类说明文,完全可以上得情意深深。
三、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的趣味因子
课堂上,教师光有情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乐趣,这样他们才会喜欢科普类说明文。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师: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学生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准备、过程。
——《蝙蝠与雷达》
我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该环节的教学,以“假想解密”为切入口,让学生带着科学研究任务学习课文,在共同探究中完成试验表,再以科学研究成果模拟报告会的形式展示研究的结果。这一设计打破了传统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逐段分析讲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科学探究中,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亲历学习过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充分领略了学习的乐趣。
我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采用“新产品推介会”的形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同学们,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 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玻璃,诸如有机的、无机的;有色的、无色的;薄的、厚的等等。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 请大家先熟读课文,然后召开“新产品推介”新闻发布会,推选五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新闻发布人(组长任厂长),介绍新产品,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各媒体的记者,对新产品进行采访。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
1、认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读懂;
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变成自己的理解,在发布会上宣传。
生1:各位记者,女士们,先生们(生齐笑,鼓掌),我是新型玻璃厂的厂长。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产品新闻发布会。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研制并生产出了五种玻璃,它们是“夹丝网防盗玻璃„„”这些产品质量优良,应用广泛,欢迎各界人士使用。
生2:我是《绍兴晚报》的记者(众笑),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生1:它的特点就是防盗。
生3:请具体谈谈。
生1: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丝网与电源、自动报警器相连接。当有人划破玻璃时,就会发出警报。
生4:请解释一下“极细”的意思。
生1:“极细”就是很细、非常细的意思。极细的金属丝网就是用很细、非常细的、能够导电的金属材料做的丝网。这种丝网要比蜘蛛网更细更密。
生5:请你谈谈这种玻璃的用途。
生1:在银行以及存放文物、珠宝、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中都可以采用。发布会开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热烈。
上述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学习是快乐的。”教师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出发引出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开产品发布会的环节,更使同学激动不已,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整个教学过程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
四、挖掘科普类说明文中的实践因子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对于说明方法讲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教练只讲游泳的知识而不让学泳者下水一样,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本领的。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因此,我们的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老师们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资源拓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从科学知识维度出发,从内容上关照,拓的是课本内容。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丰富更立体的感知。二是从语言学习纬度出发,发展语言。如《月球的自述》是以自述形式表达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用叙述的方式改写,介绍月球知识。
我以为,实际操作中应兼顾两个维度,即知识与语言的结合,既有内容的延伸,又有语言的训练。还是以教学《月球的自述》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或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或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再运用叙述的方式来介绍月球的知识。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蝙蝠与雷达》一课也同理:
雷达的发明是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的科学叫仿生学。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读写结合:
从中选择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
从这两则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刻意地讲科普类说明文的方法,并不等于就忽略了科普类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我想: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列举有关数字、例子,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比较、品析,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语言转化”,让他们巧妙地习得说明方法。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这比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例子、打比方、举数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的多。
吕淑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是的,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将就此得到颠覆。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应是:(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让学生获取文章所说明的科学知识。(2)理清说明顺序。(3)学习和掌握说明方法。(4)品读说明文的语言。本文以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说明文的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共2页)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常用于说明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某种事理。说明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大至一份实验报告、调研报告,小至一个广告说明、商品介绍等,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阶段,课本里的说明文占了很大的比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要求学生具有阅读一般说明文的能力,能理解文章内容,能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能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些能力要求,通常在一篇文章里都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应重视说明文阅读教学。
我认为,教学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明确说明对象。
说明文主要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物原理,明确了说明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特征。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和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说明文的类型,明确了说明文的类型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在说明什么,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谈一谈:在你的心目中,谁的本领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孙悟空,有的说如来佛,还有的坚持不同的看法。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经验,我认为采用想象、猜谜和成语接龙等小游戏,这些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
第三篇:说明文说课稿(小学语文)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只有一个地球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只有一个地球》,具体程序如下: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鉴于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前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地球,并充分利用网络架起时空桥梁,搭起学生意义建构的“支架”,从而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情境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在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美景时,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地球,你还想称它为什么?”学生亲切的称呼,拉近了孩子们与地球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选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 “6300多公里”、“一叶扁舟”体会作者是采用数字说明和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
然后,进入相关网页,地球丰富的资源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2、地球的易碎性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网页,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网络信息,将文字形象化,将语文课堂与大千世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正体现了“小语文、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3、地球的唯一性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再推荐相关网站让他们上网查阅,然后引导下载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并通过网络在“小论坛”中发表。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四)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学完这课,我设计了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作业。他们有的制作环保网页,有的发出环保倡议等,并且通过网络发送到网上去,在地球村展示台展示,引起社会的共鸣。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小结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2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说教材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本单元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其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深化了主题,并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能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说学情教法。
在教学中我努力从兴趣入手,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抓住课题的“神圣”质疑:这片土地的“神圣”表现在什么地方?怎样来爱护这神圣的土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融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加强沟通,共同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导学生情感领悟。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文本载体,因此,让学生把情感注入到文本中,通过朗读来领悟。
四、说学法。
当前,我们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因此在学法上对我们课堂教学又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在本节课我主要尝试采用以下学法:
1、画、圈、点、写的读书学习法。在初读课文时,遇到生字多读几遍,不懂或有疑难的地方要做记号,有体会可以在旁边批注。
2、情感朗读法。本文是富有激情的演说性文章,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从文章结构而言,要把握好情感引领。课文开始朗读基调平和,侧重对土地的热爱;接着以一个长者谆谆教诲的语气表明自己的立场;最后充满力量感,表明决心。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3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第二课时)
1、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由离开朝夕相处的土地时的感受,导出“眷恋”什么,突出热爱之情。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通过感情朗读,激发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文本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在此基础上,可以“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探讨,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感悟,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如,“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可以让学生想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想想没有了河、没有了水,人类怎么生活。
“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这句话,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人类主宰着动物,还是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动物的灾难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最后还要通过充分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设计小练笔,“我深切的爱着的土地,我想对您说„„”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这一环节,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练题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领略 这片土地的神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根据文本而“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学会收集信息资料,并能合理联系文本内容表述出来;在问题引导过程中,并尝试当堂训练,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第三部分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4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设计意图: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感悟本文的历史意义后,联系生活的实际,提出号召,领悟本文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学生心田,并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天净沙•秋
一、说教材
《天净沙 秋》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享受美景的情致。前两句,作者营造了一个秋天黄昏孤寂清冷之境。紧接着用“飞鸿”打破沉寂,使得画面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三句,由远及近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的画卷,一切令人赏心悦目,凄凉冷清孤寂之感一扫而光。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等。基于这样的单元目标,我设计了这首元曲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通过意会阅读,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词析句,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古典诗文的能力,了解本文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入
在导入上,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说说秋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背背秋天的古诗。这两个环节,我主要是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眼中的秋天也是不相同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主要是为我接下去讲授《天净沙 秋》和《天净沙 秋思》做铺垫。因为这两首元曲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是两位作者眼中的秋天并不是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5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相同。
2、关于理解课题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元曲,所以我出示课题后鼓励学生质疑,帮助学生理解曲牌名。
3、关于初读
语文要读,那古诗文更要读,所以在初读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出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
4、关于读词品句,品味诗文意蕴
这个部分我首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在脑际形成意境。其次,读中悟情,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入情入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另外在评价中我注意授之以渔,渗透学法。如语文学习,就得这样从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
5、关于课外拓展
对事物相似性与相异性的鉴别是人类思维的基础,鉴别相似性与相异性是一种高强度的学习活动。因为两首元曲相仿的地方甚多,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相似的文本基础。通过找出相似性(共同点)和相异性(不同点),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引导发现两首元曲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而生,不同的心境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另外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收集和阅读诗歌,所以我另外又拓展了几首,让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诗歌。
爬山虎的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6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7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蟋蟀的住宅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据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8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最好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9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蟋蟀的住宅
热爱生活:科学 精致 舒服
伟大的工程
不辞辛劳:柔弱简单——浩大壮观
《长城》
一、关于教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这一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0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五、学法指导
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颐和园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1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性,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用PowerPoint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等多向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意义建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
(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四、能力培养:
(一)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2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四)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颐和园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大组,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在校园网中查找相关景点的视频。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电子简报后,推荐一名代表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四)指导学法,加强自主协作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让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3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机交互把学习者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自主、协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加强: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
本节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进行写作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跨越百年的美丽 【说教材】
1、《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
2、编写意图: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4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认识居里夫人,了解他的事迹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象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说学情】
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比较多,学生可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有关居里夫人的事迹加以理解。
【说目标】
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
2、课件。
【说重点、难点】1、重点:
⑴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5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难点:
体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说教法】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原则。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小学语文新课标中高年级的阅读要求,我主要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说学法】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和感情朗读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问、划、读、议等方法,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课件示:居里夫人照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美丽端庄的女士是谁吗?学生答,教师简介居里夫人。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居里夫人?学生交流。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6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3、听了大家的介绍,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质疑问难,了解居里夫人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质疑: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深入探究,领悟居里夫人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抓住文中两处巨大反差的内容,进而让学生更清楚的感受“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1、研读“执着追求,勇于献身”部分。(课文3~4自然段)
⑴ 从哪些具体描写中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
学生交流。(投:玛丽居里穿着──看透未来。)引导学生读出居里夫人的美丽。
⑵ 课文中还有一处对居里容貌的描写,找出来读一读:[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iexiebang.com]
① 学生交流(投;她美丽的容貌──浑身乏力。)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7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② 引导学生读出居里容貌的前后巨大反差。
⑶ 同样是写居里的容貌,为什么前后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请默读课文3、4自然段,把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生交流,指导朗读,重点理解并读好四个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
① 就向是在海滩上──别人摘叶她问根。(善于发现问题)
②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点点烧痕。(条件艰苦、实验危险辛苦,但有远大目标„„)
③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0.1克镭。(坚持不懈,对科学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这种精神是美丽的。板书:执着追求。)
引导学生读好三个数字和“终于”。
④ 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浑身乏力。(居里用健康和美丽换来了实验的巨大成功和对人类的贡献。)
⑤ 这种美丽比外面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她把外在的美丽变成了什么?
师根据生答投示: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里程碑。
师生接读,引导学生读出居里夫人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勇于献身)
⑥ 通过师范读、生练读、指名读这两部分内容中深受感动的句子,进一步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朗读品味,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审美能力,进一步感受了居里夫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8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2、研读“淡泊名利”部分。(课文5、6自然段):
居里夫人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无疑是美丽的,这种美丽在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体现出来?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 师生交流,感受美丽,练习朗读。
⑵ 重点理解:(投示)
①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离开心爱的实验室。
设计意图:抓住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
与对待名利的态度的明显对比,让学生感受这种在名利面前的淡泊就是一种美丽。(板书:淡泊名利。)
② 正如爱因斯坦对她的评价:“在世界所有着名人物中──没有被宠坏的人。”齐读。
⑶ 是的,对居里夫人来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对人类有所贡献,所以作者说“玛丽居里几乎„„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⑷ 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精神。
四、解题释疑,感情升华
1、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居里夫人的美丽能跨越百年?
2、交流。
3、教师小结。
五、作业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19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朗读课后“阅读链接”,进一步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魅力。跨越百年的美丽
↓
执著追求
居里夫人 献身科学
淡泊名利
这样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执著追求、献身科学、淡泊名利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居里夫人的“美丽”的,也就是课题中“美丽”所表现的三个方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面试说课稿——说明文20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 “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 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21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22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23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
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24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
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21* 我最好的老师(无)
面试说课稿——说明文25
第四篇:试论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
试论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类说明文如此重要,其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曾有人就这个问题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只有19.1%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18.2%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相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性文章喜欢程度的62%和70%,这个比例显然是太低了。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类说明文如此被师、生冷落呢?纵观我们现在的科普说明文教学,要不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要不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成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就只是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简单呈现,这样的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又在哪里?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从何说起呢?
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好传授科学知识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如何以科学常识的渗透为凭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何让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呢?以下我结合自己执教的人教版第七册《31飞向蓝天的恐龙》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发掘“风趣”,展现语言文字的趣味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看来,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在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探秘》节目的有关恐龙的视频;在课堂上,我利用优雅唯美的鸟儿图片配上了轻灵的音乐与笨重迟钝的大象形成对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小小考古学家,学生不仅能马上提出许多具有价值的问题,更是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一下子激昂起来。
二、品味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生动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这堂课上,我的教学活动一直围绕着“哪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恐龙这一阶段演化的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得这堂课上语文的味道浓郁而深远。如,在让学生领会作者语言的条理性和生动及灵活性的时候,我紧扣文中的三个“则”来进行操作:
师:这么多种恐龙,作者用了6个“有些”,你们读起来觉得??嗦吗?繁琐吗?
生:不会,因为他不能够不是使用的6个完全一模一样的“有些”,而是还夹着使用了“有些……则”
出示3个红色“则”,齐读:“则”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找到原因了吗?
生:每个“则”字前后的两种恐龙有些相同的特点,但又不完全相同。
教师点拨:一个“则”字,既把两种不同的恐龙连在一起,又非常明显的使之前后两种恐龙形成对比,交代的清楚明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的灵活妙用。
三、融入情感,激活语言文字的魅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时候,把自己教学成功的首要原因,归结为“有情有趣”。他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反思我们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有多少老师千方百计地着力于让学生带着浓烈的感情在学呢?
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师生合作训练朗读: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为了飞翔,恐龙的一支体形开始发生变化,它们……
生齐: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地面上,各种恐龙开始了激烈的生存斗争,为了生存的需要……
生齐: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师引:两亿三千万年前,被驱逐到树上生存的一部分恐龙开始……
生齐: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
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徐星用词的准确生动,也深刻感受到这位考古学家执着追求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学生在课堂上说道:“学完这篇课文我觉得太让人惊叹了,这么多年前的事物都被这些科学家推理出来,他们一定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考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这种精神真让人敬佩!”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只有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而灵活地运用好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才能使我们的说明文课堂渗透着丰盈的语文味。
四、引导自我阅读,内化语言文字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根据科普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我感受到科普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把握说明的内在逻辑结构。美国缅因州的一个实验机构对此所作的研究表明,在分析内容较深、结构复杂的文章时,如果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的方法,其学习效率也会成倍提高。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引导他们对科普说明文进行自我阅读、品悟领会,再到实践运用这一过程中最好的拐杖!
吕淑湘先生曾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事实上,一篇文章,从作者的笔下诞生始,它就是作者的代言人。哪怕叙述再客观冷静,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老师当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品读语言的韵味,挖掘课文的情感,拓展引领去实践,通过激发趣味因子、品味语言因子、开创实践因子、感悟情感因子这样一些列的措施,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一次次情感和智慧的旅行,这样的课堂方能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也才会焕发其独有的语文魅力,只要我们改变科普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方式,撤销掉禁锢的思想篱笆,昏昏欲睡的科普类说明文课堂必将就此得到颠覆,科普说明文的语文特点也将更完美地凸现出来!
第五篇:小学说明文
小学说明文
小学说明文1
我生长在多姿多彩的莱芜。九月九是重阳,我们登高、望远又敬老,过年的时候我们剪纸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密切关系,逢年过世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我长大要好好学习,把民族文化剪纸等艺术发扬光大。
小学说明文2
谁说只有大人才有钱包?我就有一个可爱的钱包。
我的钱包是粉红色的。钱包的正面有三个KITY猫咪的图像,一个是左边戴红花儿;一个是右边戴红花儿;另一个戴的是蝴蝶结,猫咪的右下角还有一颗桃心呢!
打开钱包,你可以看到左边有两个长约4厘米,高约3.5厘米的小相框。相框的左右两边都是放卡的地方,大约可以放5张左右的卡片呢。右面再打开一层就可以看到两个长约9厘米,宽约5.5厘米的相框,这第二个相框的上面还是一个放卡的地方。最上面的两层当然是放钱的地方啦!合上钱包,你会发现,打开钱包的居然是一颗粉红色桃心形的磁石呢!
I love my 钱包!
小学说明文3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卢浮宫是世界四大艺术殿堂之一。
远远望去,就看见卢浮宫前金字塔型的玻璃入口,充满了艺术气息。整体建筑壮丽雄伟,呈“U”型,一眼很难看到其“全真面目”。其馆藏艺术品数量已达四十万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三件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
走过迷宫般的通道,可以看到家喻户晓的第一宝——“断臂维纳斯”。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右臂残缺,仍显得端庄而妩媚,她也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
经过希腊罗马艺术馆,来到雕刻馆后,即可见第二宝——“胜利女神像”。她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衣裙疏密有致、生动流畅,既如从天而降般飘逸,又像展翅欲飞般充满活力,使人们在想象中获得了完满的审美享受。
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几乎在绘画馆的尽头,终于觅得了第三宝——享有盛誉的“蒙娜丽莎”,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画中的主人公坐姿优雅,笑容微妙,嘴角细微的裂痕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千古奇韵。
毫不夸张地说:卢浮宫已成为综览欧洲史的艺术殿堂,最不容错过的就是这镇宫三宝。
小学说明文4
我的故乡在广东省饶平县钱东镇,我爱故乡的枇杷。
春雨沙沙,细如牛毛。一棵棵枇杷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一片片又长又宽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枇杷是椭圆形的,和鸡蛋一样大小。刚长出来的时候,遍身生着绒毛。等枇杷渐渐长熟,绒毛也渐渐短,少了。摘一颗剥了皮的枇杷放进嘴里,使人感到果肉非常新鲜。
枇杷先是绿色的,随后变成黄色,最后变成金黄色。因为它大黄了,所以有点黄里透红,像害羞的小姑娘。你轻轻咬开它,就可看见几颗又大又黑的核,滑溜溜的,抓也抓不稳。
没有熟透的枇杷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想吃。闻起来香香的,让人感到非常陶醉。它的汁水非常多,咬一小口,感到味道非常鲜美。
小学说明文5
我有一个小包包,他在别人眼里很不起眼,但在我心中无比珍贵。
为啥呢?因为他有一件美丽的绿叶形的外衣。在外衣上印着一支可爱的“奇奇”,总是对着我微笑。在外衣的一端,有一条黑色的拉链。轻轻地拉开拉链,张开嘴巴,满肚子都是我攒起来的零花钱。有一毛、五毛、一元、十元……这是我积累了很久才存起来。若把钱倒出来,再往里边瞧,那就会看到一件黑色的“内衣”。
他不但外表讨人喜欢,而且是他让我懂得了节约。
有一次,我看到一辆赛车特别喜欢。于是,我就拉开储蓄包,刚伸手去掏钱。似乎听到了储蓄包的声音。他好像在说:“你攒得可不容易,别浪费!”这时我的手不由自主地伸了出来。
我的钱包就是那样在我拿钱乱花钱时,他就会教育我;当我把零用钱放进他的“肚子”时,他就会高兴地表扬我。在他的陪伴下,我慢慢地攒了很多钱。
在看到储蓄包时,我不但学会了节约,还会不时地想到我的妹妹。那是因为,我的这个宝贝,原来是妹妹的最喜欢的,他却送给我的。这可见证了我们的兄妹之情。
谢谢你,我的储蓄包。是你让我知道了节约,感受到了友情。
小学说明文6
我有一个漂亮的小闹钟,这是我十岁生日那天大姑妈送给我的生日礼品。
人人必定迫不能待的相知道它长的什么样吧!那么就让我把它先容给各人吧!
它是一个塑料的小猫闹钟。小猫的头上系着一个赤色的蝴蝶结,眼睛大大的,黑黑的,鼻子是黄色的。小猫的身上穿戴一件黄色的衬衫,它还穿戴一个粉赤色的小裙子。小猫的怀里抱着一个和它长的差不久的小猫咪。
大师可别歧视了这个小闹钟,他的用处可大哩!小猫的头部切实是一个储钱罐,表盘在小猫的肚子上。他还会唱歌呢!每当我不得意的时候,就打开他身上的音乐开关,听他唱歌,而且每天早上他都按时叫我上学,这样我上学才没迟到过。
每天晚上我给它上完弦时,就会对它悄悄地说:“早晨早点叫我,要不我会迟到的。”他就宛如对我说:“小主人你放心吧,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我的小猫闹钟呀,我爱你!你带给了我无限的情趣,是我生活上得好伙伴。
小学说明文7
中医认为,草莓性味甘、凉、胃、肺经,有润肺生津,健脾和胃,利尿消肿,解热祛暑之功,适用于肺热咳嗽、食欲不振、小便短少、暑热烦渴等。草莓中含有的果胶及纤维素,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预防痔疮、肠癌的发生。草莓中含有的胺类物质,对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疗效。 一天夜里,一个人家里的玻璃突然变成了黄色,并发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这报警声不是那里出了小偷,那里出了强盗,而是一个人家的煤气漏了,你也许会惊讶地说:“这窗子上的玻璃怎么会报警?”这就是现代新型玻璃————“自动报警玻璃。”只要家里的煤气或什么有毒气体漏了,这种玻璃就会发出刺儿的报警声,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玻璃上装了密密的金属丝网,一旦什么有毒气体散发出来了,玻璃上的金属网就会察觉到,并同时向玻璃四角上的报警器发信号,这样安全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你可能会想,现在是甲型流感的爆发期,如果家里有流感病毒怎么办?如果有自动清毒玻璃该多好!其实这种玻璃早就问世了,它就是:“自动清毒玻璃”。这种玻璃每天能释放一种清毒气体,它可以消灭所有的病毒,这种玻璃不仅可以消灭病毒而且还可以使空气更清新。
小学说明文8
说起水果,我就会不由自主地高兴起来,因为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水果,像西瓜呀、桃呀、葡萄和苹果等等,有的时候我饭吃得不多,但是每天我都要吃很多的水果,家长还老说我是吃水
在我爱吃的水果当中,草莓是我的爱,因为它不仅成熟早,可以在所有瓜果中率先上市,而且新鲜味美,酸味不大,甜味清淡,
为了了解草莓是怎样生长的,我还专门上网查看了很多草莓的资料呢,从中我知道了草莓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洋莓,原产于南美洲。草莓品种繁多,有20xx多个品种。
草莓的果实是球形或椭圆球形。
每当家长买回草莓的时候,只要我有时间,我都要亲手把草莓下面的绿叶摘下来,如果叶子是水灵灵鲜绿色的,那么草莓一定是新鲜的,我真希望有机会去种植草莓的地方亲眼看看草莓是怎样
我还有很多种吃草莓的方法呢,有的是家长告诉我的,有的是我自己发明的,比如:把草莓洗净用小刀切成四块放入盘中,在上面洒上一点白糖,这样吃起来就算是不太熟的草莓,也不会感到很酸了。
总之,草莓是我非常喜欢吃的水果之一,虽然写了这么多,但好那个,自己加一点呗。
小学说明文9
今天,我在家门口看风景,有花、有草、有树、有山、有水、还有美丽的房子,真美丽啊!
红红的花像在笑,绿绿的草像在跳舞,高高的树好像强壮的士卫,大大的山好像许多力大无比的巨人,水清的能看见下面的石头,美丽的房子五颜六色真美丽!
我的家乡真美啊!我爱我的家乡。
小学说明文10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第二个家——学校,我也不例外。
当我走进学校大门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栋高大挺拔的.教学楼。教学楼安静地矗立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像一个士兵似的,保护着我们。突然,从教学楼内传来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像正在大合唱似的。就连教学楼旁的大树发出了“沙沙沙”的响声,好像正在给同學们伴奏似的。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只见教学楼后面的操场上,好像变了个样似的,一瞬间就“挤”满了同學。有的同學在玩游戏,有的同學在打篮球,还有的同學在跳绳……可热闹了。欢快的笑声吸引来了一群快乐的小鸟在枝头欢快的唱歌。
瞧!操场右侧的乒乓球台也很热闹。只见一个个乒乓球运动员手拿乒乓球拍,起劲的打了起来,只见乒乓球听话的一下飞到这边,一下飞到那边,好像有人操控着它似的,不歪不斜。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不一会儿,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只见同學们来到了教学楼左侧的食堂里。只见食堂里人山人海,每个人都端着自己的那一份饭,津津有味的吃着,吃完后,它们就会开开心心的回到教室。
怎么样,你们认识我的第二个家了吗?想来参观参观吗?
小学说明文11
被称为绿色艺术画的芦苇画是世界艺术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这幅画种80%都是自然色差,则剩下的就是人工熨烫而成的。制作程序十分的复杂:先将芦苇的叶子摘下,杆剥下,再经艺人们剪、贴、烫、润等程序做成的。
在这幅画中,首先应入眼帘的便是那几朵象征着“富贵”的牡丹花了,它门的颜色分为两种-淡黄色和乳白色。中间还有鲜红的花蕊。牡丹花的花瓣显得并不拘束,而是很自然的绽放开着,看起来就如同真的一样!牡丹花的叶子就想齿轮一样,有了许多叶子衬托着牡丹花,就更美了!
在这幅画的左上角竖排这四个字-“富贵祥和”。在这些多姿多彩的牡丹花上方,有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想:应该是牡丹花奇特的花香吸引他们来的吧!在牡丹花的枝叶上,站着一只喜鹊,他肯定是趁着春天微风徐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报喜来了!二零一只小鸟,正沐浴着春光,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真是优哉游哉!
这幅芦苇画深受人民喜爱,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他真不愧为世界艺术界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呀!
小学说明文12
这天,我和朋友们一起去公园里玩。到了公园,我们看到水池里开着各种各样的荷花,有黄色的、红色的、粉色的。
有一朵正在开放的荷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走过去,趴下身子,然后仔细地观察起来。
起初,我们看到荷花是闭拢的,它的身子是白白的。不一会儿,它最外面的一层开始慢慢地张开,好似在欢迎我们似的。
最后,整朵荷花在我们仔细观察之下,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好一朵外白里红的荷花呀!我们见这朵荷花开得这么动人漂亮,真是好开心啊!
小学说明文13
穿梭在万盛的大街小巷中,那一家家小吃店顿时印入眼帘专,店铺中属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酸和辣的气息,“好香啊!”闻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叹。这种小吃就是万盛有名的酸辣粉,顾名思义,大概你已经猜到它的味道了吧!又酸又辣,这滋味别提多爽了!
酸辣粉汇聚着五花八门的色彩。那一条条晶莹饱满的粉丝沉浸在鲜红的汤中,犹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棉纱。绿油油的海丝,翠绿的白菜缀,青绿的榨菜片如凡星点点浮在汤上,五彩斑斓,形色不一,令人眼花缭乱。
空气中飘浮着酸辣粉的香味,真令人陶醉于其间,犹如一只大手勾着我的心,占据着我的思想。葱花大蒜的芬芳清香,麻油的浓味儿,辣椒的躁气,再加上老陈醋的酸意。那香味直另人沉迷,仿佛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看着酸辣粉的颜色,闻着侬汤的清香,无论是谁都会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顾不上自己的吃相而大吃特吃起来。那一根根修长的粉条上混杂着麻油的浓香,同时又带着一丝葱花大蒜的芬芳,咀嚼于口中,感到饱满多滋且富有弹性。大口喝下那鲜烫,又酸又辣,又香又浓,令人恨不得把汤喝个精光。
这就是万盛的酸辣粉,这就是蕴涵家乡风情和文化底蕴的酸辣粉。
小学说明文14
它又商务印刷馆出版,封面以红色和绿色为主,13.3cm长、9.5cm宽、3cm厚的结构使它小巧轻便。它大体由汉语拼音音节检索、部首检字表、字典正文、附录四部分组成,收录单字13000多个。
倘若你有不会读写的汉字时,便可找到它。
你有不会写的字时,你可以使用音序查字法。第一步,你需要在汉语拼音音节检索中找到所查拼音的首字母,然后再找到相应音节,再根据索引到正文相对应的页码处即可找到自己要查的字了。而如果是遇到会写而不会读的字时,则需用部首查字表在部首检字表中按照指示一步步查找。
若是你不知道它的部首,却又想知道它的读音时,它还是有妙招。这时,你需要在难检字笔画索引里根据它的笔画数找到它,然后就可根据其相对的页码找到它了。
《新华字典》既结构轻便,又简单实用,同时,它还能帮助我们中学生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所以,同学们,快使它成为你的好助手吧!
小学说明文15
九寨沟风景秀丽,其两大特点,便在于山美、水美。
无论是哪个季节,九寨沟的山都是明艳的,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这里的山,树木遍布,巍巍的将整个九寨沟环绕起来,如同两条长长的手臂。春季,这里满山翠绿,幽谧而空灵;夏季片片树荫,清凉而素雅;秋季满目金红,端庄而高雅;冬季白雪皑皑,朴素而静谧。纵然为山,确能从中找出水独有的细腻与明澈。
九寨沟的水,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幻的,越过那满目的苍翠,便可见如宝石般撒满九寨沟的一个个湖泊,九寨沟的湖水有三大特点:秀气、澄澈、艳丽。九寨沟的水是飞动与静谧的结合,刚烈与温柔的相济,它将许多看似矛盾的个体,在这里交融,汇成了美的极致。天晴时,阳光在平静无风的水面上,反射出夺目却不刺眼的光芒,像极了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琥珀,为九寨沟添上几分温柔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