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时间:2019-05-13 03:4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第一篇: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体现,所以课堂教学成了我们研讨的永恒课题。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怎样来实现课堂应有的价值、实践这一“乐园”的遐想?那就是如何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呈现“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

在课堂教学中,我按照学校要求的八步走教学模式:①确定教学内容;②展示教学目标;③指导学法;④学生自学;⑤讨论交流;⑥成果展示;⑦达标测评;⑧课堂小结。学生动起来,课堂热闹起来了,可是却发现在达标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能完成最基本的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探出新知。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趣”字当先,牢牢抓住学生“爱新奇,喜热闹”的心理设“趣”,用“趣”。用听、说、读、写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抓好咱校语文组倡导的“朗朗书声溢校园”、“课前三分钟我主持”、“我是写作小能手”“瞧瞧我的钢笔字”等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在朗朗的读书声或“蜂飞教室声如雷,蝶入课堂无人赏”的心无旁骛默读氛围中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舍我其谁”的思考讨论气氛中,使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以上反思心得我把它概括为:立足文本,关注社会,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具体做法为。

1.精备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QQ:1624575606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文本,把文本内容研究清楚,把文本中所蕴含的语文素养充分挖掘出来,联系学生实际,做到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显出来。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丰富细致的描写和叙述角度阅读,认识什么是叙述什么是描写,理解童年的“我”对玩耍和读书态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是童年。课堂上学生从课文的阅读、质疑中读出了“童年的就是快乐的”、“要珍惜童年的记忆”,进而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快乐往事…… 我觉得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课堂是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成长的乐园”这一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到充实提高。

2.巧设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如教学《台阶》这一课时从学生初读后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此文要以“台阶”为题目,更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我就让学生再读书,读懂“大门口有高台阶的家庭在村子里意味着什么?”“父亲为什么要造高台阶房子?”“父亲是怎么造房子的,用了多少时间,经历了那些艰辛?”再读之后,学生明白了“台阶”是线索,也清楚了父亲造高台阶的不容易。但对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仍是不清楚。我就让学生回忆父母及村子里人们热衷的话题。“房子呀!”学生发现,“再瞧瞧你们村的房子,后建的总要比先建的怎么样?”“漂亮”、“高大”、“新奇”、“适用”、“有个性”,“呀,我们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是一样的。”捕捉到这点,我死扣:“哪里一样?”学生滔滔不绝,谈论热情很高。热议间歇,我又追:“由此,你们看到父亲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了吗?”学生稍作思考,答案便纷纷涌出。我让学生再读房子造好后父亲在青石板上的表现,问:“房子造好后,父亲怎么了?他感到幸福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争论言说不止。待时机成熟。我出示延伸习题,“今年国家领导人大力提倡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你的幸福感是什么呢?你的幸福感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学生又热议开来了。我止住议论,让他们把答案写在纸上。完了以后,我不点名地念收上来的答案,全班简评。在评的过程中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用心做好份内的事就是幸福”等幸福感传递给学生;又适时地抛出:文中的父亲造好高台阶后没有幸福感的原因之一是他当初奋斗的基础是为自个,也就是他的幸福感基础是建立在满足个人利益上,若要恒久的幸福就要为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觉得此教学设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取向和活动范围的前提下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存,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上述《台阶》课堂没有按照教前的教学设计发展,但是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生成了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表达、个性化体验的目标基本达到。所以教学设计是要求我们教师心里装着学生走进课堂,而不是自己,更不是教案,这样我们的课堂最终才会是“指向人的解放”。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4.关注课堂实践,灵活处理生成

课堂生成是教师教后学生学或学生学后教师指导之后学生产生的新的知识、认识感悟、情感态度价值感等等。课堂上的生成有的是个性的,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语言文字,有的是动作表情,有的转瞬即逝,有的恒久不变,有的是精华是智慧,有的是糟粕是垃圾,有的是教与学的必然结果呈现,有的是教与学的偶然火花迸溅。这些需要及时把握,灵活处理。教育得法之处在于善于把握教育契机。

新课改要求教师讲不超15分钟,30分钟的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做什么呢。我觉得这30分钟里教师比讲课还累。教师得倾听、观察学生学的情况、以判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方法的确定是否合理有效。对个性化的问题作个别指导,对共性问题作引导阐释。对学生的闪光点,亮点做出赞许鼓励的信息,还得思考出现的新问题解决的办法、推进课堂进程,组织完成目标。在这30分钟里教师走进学生,及时发现解决课堂生成。既掌握了教学的情况又亲近了学生,使教师明白该教什么,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在我们中间。”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语文老师是我们的同学,她与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看到这话,我一点不生气,学生把我当成同学是荣幸啊。我处理课堂生成的绝招是:听了看了学生的学习生成后,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层面,参与讨论发言或按自己设计的目标发问。学生不知不觉把我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而忽略了教师的权威性。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我想要的。

5.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任学生信马由缰、海阔天空显然是不行的。学生学一段时间,游一些文章,获得了些知识,但也会产生混淆或疑惑。况且学生学的知识和“游”的文章必然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梳理归纳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如在文言文古诗词这一块,先分课整理文学常识,实词虚词,重点句子,文章内容理解,写法归纳。六册书学完后再按体裁进行归类整理。现代文先按单元整理如作家作品,文章标题,体裁,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等。六册书学完后,又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整理,构建三种文体的语文知识体系。其它如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方法,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等语文知识都要帮学生构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教学设计要以语文文本为载体,从学生成长和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学习材料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学习资源作出充分而又灵活的规划。打破依赖别人解读、为自己而设计教案的陋习,努力做到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设计、为语文课程的发展设计、为体现自己专业成长设计。

课改并非要革去过去所有的东西,不合素质教育时宜、不利国家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不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东西当然该革去;有用的、实践证明既可行又有利学生发展的东西要保持发扬乃至推广(优秀的古诗文我们不是一直在学习背诵吗),课改不宜照搬某个成功教师的做法或某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要注重发辉教师自身的特长,教师要发扬自我创造和主观能动的精神。

第二篇: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散文教学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本身语字第一,所以要教出语文味,就要先从语言方面入手!语言各方面的教学到位了,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教出“语文味”要教出语文的语感。所谓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所谓教出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象征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教出“语文味”,还要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要净化语文课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其实,早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一解释,是将“语文”定位于口头与书面这两种“语言”范畴的。但是,“语言”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论是从现代语言科学看,还是从心理科学看,研究语言不能不忽视与“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言语”。所以,净化语文课堂就似乎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但是,根据“语言”和“言语”的理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所以,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就是指“言语”。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第三篇: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最终版)

立足以人为本 探究语文教学改革之路 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镇第一中学:陈立斌

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我,在教学实践中,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让学生的素养得到优良的发展和提高。十几年耕耘,十几年的收获,在课程改革工作中,有了一点成功的体会,回顾艰辛历程,印迹依然清晰:

一、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内化-----素养培植”的探究机制:

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走专业化道路,我深知:自己差得很远,因而,不断进取,努力提高才是最好的弥补方法,在十几年的课改历程中,我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着眼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更新,确保以立足 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有效开展,努力探研现代教育理论,和新的教育形势下的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并努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改变了以前陈旧的教学模式,更新了原来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研训一体,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教育教学技能,树立了新型教育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尝试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及高超的教育技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课程改革的整体发展。

二、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为魂-------教育和管理两线并举为纲”的学生管理理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具体操作是两个“坚持”:

1、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对待学生要“一基三发”,即:以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基本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良好 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价值。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以人文关怀为本,以培养学生端正的态度、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为魂,将教育与管理有机的统一在行为操作中。

2、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导向 :深入改革,开拓创新,改革教法,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先进的“三主教学、创新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思想理念及“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成为教学发展方向的航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本位,自主的,能动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和发展。为达此目的,我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研究,创建实施了“语文三维整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优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区教研室,市教科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这一模式的创建与运行,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更是我校深化课程改革的助力器,具体操作如下:

自2003年9月,我带领语文组全体教师开始对学生情况调查及相关理论研究,确立了教科研课题的研究主体是“改革教学模式”,先后探研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建构论、语文教学模式构建论、校本开发理论、活动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创造性教育理论、科学学习心理学理论等,为教育科研课题的构建储备了理念根基,2004年9月预案生成,先后构建、实施了子课题:“语文阅读三维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语文课题活动设计与实施”和总课题:“语文三维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自2005年3月,在我校全面铺开、研修、矫正、完善、提高。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我校一次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它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更是整合语文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建构理论,我撰写的关于此模式的实践论文《新模式下的语文素养培养策略》于1995年获自治区级二等奖,在自治区教研室组织的课程改革汇报课中获一等奖。此模式的操作方法及呈现出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几点: ⑴第一子课题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指导:初读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以单元整体阅读方式为主,解决第一层面上的问题,写出自学小结,通过汇报、交流、信息整合、促进提高,实现学习目的。教师的导引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自学提供资源,包括时间、环境、资料以及一切有利于学生自学且又能实现的辅助。研读阶段是对文本的亮点进行探究。由学生合作完成,以篇为单位,从内容、主旨、结构、写作技法、质疑问题、精句赏析、语言揣摩等多个角度研读,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完善矫正自学小结,形成研读小结,汇报交流,信息再度整合,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建构。教师的导引功能,体现在为学生进行深 层次的研究提供资源辅助,这种辅助是多角度的,如方法导引、资源保障、搭建平台、设置情境、关键点拨等。结读:主要是拓展迁移。师生共同完成,针对学生汇报小结中提炼的信息及教师对文本钻研 发现的预设目标或问题,对学生的掌握水平、认知建构情况进行评估、补充、矫正、提高、内化、积淀。

⑵第二个子课题“语文课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指导:设计实施了语文课题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基本设计的操作及指导:语文课题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自设项目。包括成语接龙、病句门诊、词语链接、智猜谜语、对联研究、情境对话、诗文对接、名言赏析、古诗配画、画面配文、广告设计、悟意写诗、主题歌词收集赏析等。这部分的操作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自选项目活动,并形成系列材料。

第二部分:教材“综合性学习”项目。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出全部或部分活动内容及程序,逐步放开让学生自己搞,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导引功能体现 在:方法的指导、内容的选择、程序的协编上。

第三部分:与阅读同步的语文活动。为了给学生以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深刻的个性体验,也为了语文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设计此活动。第一:知识荟萃。以单元为单位,整体通读课文,完成第一环节“知识荟萃”。即:逐篇读文,标注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重视文体知识的理解,重视其他知识性内容的发现与标识。然后,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整理记忆,以求内化。第二:感悟火花。以篇为单位,进行小组研读。完成第二环节“感悟火花”。即:写出研读小结。第三:寻美赏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选取优美的句段赏析,写出赏析文章。第四:质疑集锦。将自己自读或小组研读过程中没有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以求解决。第五:主题板块。针对某一 课题,自选角度进行同类搜集整理。第六:个性飞扬。结合文本,自选角度和内容,展示自己的个性,如美段背诵、诗文创作、修辞赏析等。第七:创作天堂。仿 写、写作等自我创新作品。以上几个部分,即是内容,又是环节导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力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内容操作,每个单元设计汇报课,交流整合,修正内化。

⑶主要成果:“语文三 维整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a、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 素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知道: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线型轨道。这一线型轨道的内容包括:对文本整体感悟、理清、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而这一线型轨道的发展又呈螺旋性上升性。也就是说,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上的能力包括: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揣摩语言、筛选信息、发表见解、初步评价等;第二层面的能力主要是:综合语体和文体的阅读能力;第三层面包括: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 能力、议论能力、进行自我创作能力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本着由低到高,由认知内化到理解运用的原则,即遵循线型发展规律又注重螺旋上升,从而有力的使学生能力的三个层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得到合理 的训练,使这三个层面的能力呈立体型构建,三维的螺旋上升。

b、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操作。过程和方法是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以往教师所最易忽视的,语文三维整合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经过初读感知、研读深化、结读积淀三个阶段,以自学小结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对自学成果的汇报和交流,整合了听说读写评赏悟等各种能力训练目标。体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双向训练思想,使学生“三维”水平循序提高。实现了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的设计 理念。c、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种教学模式尊重新课标精神和新教材编排思想要求,是一种科学性较强,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模式,它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调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强调自主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 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提高语文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都有了质的改革,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d、让文本的重要特点得以发挥。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又是掌握方法、体验求知情感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人文修养不断得到提高,情趣不断增强,学生“好之学且乐之学”。e、使文本的示例功能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通过自主的感知、体验、品悟。从而打破目标界限,从文学大师、思想大师身上获取精华,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以利“知、情、意、行、能、价”的综合提高,在多民族、多国家、多文化、多风格、多思想的教材文本中,让学生打破原来狭小的圈笼,放眼大世界,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灿烂的现代文明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波动,领略人与世界的奥秘,提高素养,丰富内心世界。完全把教材当作认知国际文化的桥梁。

f、创设语文课题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有关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它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情趣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将“学语文和用语文”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整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整合了活动教育理论、创造性心理学理论、创造性教育学理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到目前为止,由学生自主组织的“语言小医生”、“日记宣讲”、“读书汇报会”、“成语接龙”、“古诗配画”、“主题歌词收集赏析”等活动以成系列。

三、坚持“课内外一体------参与展示融合------培养成就感”的训练原则: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读书”,而真正落实这一思想的手段与途径未必仅靠课内文本能实现,因而为学生搭建参与展示的平台,力求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成就感,就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具体是这样做的:

1、“拓宽渠道,搭建 展示平台”:加强博览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鲁迅先生曾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其原因就是语文学习不能过于局限于课本,局限于狭窄的范围里,造成知识贫乏,思路狭窄,缺乏想象,发挥不了应有的水平;实践表明,语文读、写能力的获取,重要途径还是学生自己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广泛阅读,能够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和鉴赏水平。在文学社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突破课本框框,走出课堂,开辟课外阅读这片新天地,开辟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并精心设计写作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文学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真正使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进入良性的循环。

2、“激发写作兴趣,培养成就感”。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学生大多把写作当作一种负担,苦不堪言,而在文学社的创作活动中,社员们一改课堂作文愁眉不展的痛苦模样,焕发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修改不厌其烦,撰写一丝不苟。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和姓名变成了铅字,他们信心倍增,欢呼雀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成就意识形成了他们创作的巨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和写作的兴趣的培养是文学社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提高作文水平”、“传播文学知识”的办社目的。我校的“小河文学社”为广大会员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我曾多次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及探讨,让喜欢文学的同学真正体会到文学创作的快乐,体会到文章发表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我也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竞赛,如参加“文苑杯”竞赛,有几十名学生获了奖,并在文苑周报上发表,参加“语文报杯”比赛,又有十几名学生获了奖。

四、积极效应: 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艰辛的跋涉,终于有了良好的改革 效应,虽然这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取决领导正确的决策和支持,但本人的努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良好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的变化上: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过去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重知识结论、轻形成过程;被动应答多、主动参与少。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主动的、积极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有了“我也行、我能行、我很行”的体验和感受,语文素养更有益于形成提高。

2、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过去那种相因沿袭形成的“呈现-----接受”模式决定了教师重内容分析而轻语言学习,表面问答多而启发思考少;现在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导引功能,更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有了教师专业化的理念,重视“授生以渔”教学原则的体现。

3、语文组及学校的变化:语文组全体教师在这次改革行动中,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理论水平提高了,教学观念先进了,教学技能提高了,在2006年,我们组被松山区教育局评为先进教研组,语文组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改革对学校整体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从领导到教师,都 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开始重视了教科研,于2004年我校被确立为市级教科研基地。

第四篇:探究语文创新教学论文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教师、家长、学生都有背负着升学的重压,学生在传统教育的成才路上挪着沉重的步子,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乃至其他方面的才能搁置一旁,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知识经济人才,更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广大劳动者及技能人才。”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虚和朝气勃勃的人生。

一、教学内容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千篇一律,久而久之,教师头疼,学生生厌,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难有所提高。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首先,教材上的文章不是神圣的经典,仅仅是读写的范例,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应该是为我们阅读其他文章,提高语文交际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有力保障。我认为没有必要把一篇范文支解得那么繁锁、细碎,以至于文不象文。语文教材既然是范文,那么我们就要敢于抓其有特色的一点,进行重点学习。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这是创新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博众取彩,涵摄百家,才能创新。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最后,语文创新教育还要注重开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语文具有人性、人文、人情的特点,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课堂内外、家庭社会,时时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和地方,时时处处都能培养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如此,学生就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表达的乐趣和创造的乐趣,语文也再不是“语瘟”课、“睡觉”课。

二、教学过程创新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学习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调地问答式,也不能是某种固定的僵化式,它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它内部各种因素互相依存、相互综合利用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如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联系、智力和知识的联系、智力活动和非智能力活动的联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联系等,并将其融汇贯穿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法与学法。可是目前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重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这是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鱼不若授人渔”,教师的教法最终是让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所以我认为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其能力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点。

1.发展学生质疑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联系课内、外,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不训斥、不敷衍学生的提问。提问是学生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外显,能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与求同思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有助于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学《伤仲永》时一般教师都有这样教学生:方仲永的悲剧是“其不使学”,而有一部分学生则将其悲剧的责任归于他父亲;在《愚公移山》中一般学生都肯定愚公的行为及精神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愚公移山填海是对环境的破坏。求异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索性与创新精神,教师不能以一绝对的答案封死学生的灵活大脑,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3.发展学生想象思维

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只要我们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能够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

此外,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教师还须注意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思维。

综上,我从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对语文创新教学进行了粗浅的探讨,其核心内容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新,从而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语文创新教学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这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语文创新教学“任重而道远”。

第五篇: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

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 活用教材----例说如何发掘语文教材的文本价值摘要:新课程改革,改的不仅仅是教材,更多的是教学的理念。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还要注重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本文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反思课例,谈如何发掘语文教材的文本价值。除了常见的教学定位—“看似叙事,实则写人”,可以借鉴如何刻画人物;可以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还可以借鉴作文谋篇布局之法。以教材为载体,围绕一篇,多方探究,充分发掘文本价值。关键词:教材 文本价值 语文教学 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以来,成了各级各类语文赛教活动备受欢迎的篇目。近几年来,观摩执教此文的公开课赛教课不下十次。此文为何如此受热捧?可能和此文适合一课时的教学有关。如果说仅因篇幅适中,宜于在一课时内展开,那么,其它篇幅较长或较短的篇目就不适宜做公开课的内容,显然失之偏颇。能入选教材的文章,自然有其值得入选的理由,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一篇文章,如同一座蕴藏丰富的矿藏,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需求各取所需,但远达不到取之罄尽的地步。《记》也不例外。“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课改以来,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以教材为依据,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是“授人以渔”的根本要求。多数公开课赛教课都以“看似记事实则写人”作为重点,分析鉴赏塑造人物方法技巧。这个目标定位无疑是正确的,抓住了重点。但是,面对《记》这样一座高品位的富矿,还有哪些是值得语文教学者挖掘的?或者说,如何充分发掘教材的文本价值?不揣浅陋,试作如下分析。

一、塑造人物,手法多样-----学习写作之刻画人物 塑造人物,手法多样。人物出场时的外貌、神态、描写,开场白的语言描写,以及演讲稿工整秀丽的字迹等细节描写,演讲过程中时而“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时而“掏出手巾拭泪”的动作,这些都是正面描写。“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对比鲜明,从侧面表现出梁任公的影响力;“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这同样是侧面描写,突出了这次演讲的感染力。正面侧面相结合,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角度进行刻画,文章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结尾,基于此,评价此文说是“看似叙事,实则写人”显然是可以的,文章确实通过一次演讲突出表现了其人“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这样的特点。因此,可以就写人叙事方面赏析借鉴,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及写作能力。

二、抒发情感,似淡实浓-----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作者如此评价梁任公,演讲中梁任公的浓烈情感在作者笔下得到充分展现。其实,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抒发也是值得品味的。“笔尖常含感情”恰恰是作者风格的体现。“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这是直抒胸臆,当然从“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次动人的演讲”这样平实的语言也不难体会得出;文中对任公演讲情境的追忆,无不体现出作者对任公的爱戴之深,文章结尾,“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样的简练的语言饱含対时事的深沉感叹以及对任公的无限赞叹;“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这样的语句又流露出对任公的深切怀念之情。总之,景仰、爱戴、怀念、感叹,情感丰富;情感抒发,自然而然,含而不露,似淡实浓。品味情感,借鉴在叙事中抒情,也应该可以作为此文品鉴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受到了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中的饱含情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三、重点突出,小开高收------借鉴写作之谋篇布局 “凤头、猪肚、豹尾”,是写作谋篇布局的一般法则。文章开头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文章主体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占了大量篇幅。结尾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题目是的主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叙事集中,不蔓不枝。记一次演讲,结合作品,重点写了《桃花扇》、《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几个情境,可谓紧扣文题。文章切口小,入题快,重点突出,结尾短小有力,这样的结尾同时又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深化了主题。可以说,此文就章法结构而言,是一篇很好的范文。总之,就这篇教材而言,一课时固然限制了内容的取舍,但从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角度来说,可供选取的角度很多,值得品味借鉴也很多,可以重点赏析文章是如何塑造梁任公这一人物形象的;可以品味平实的语言如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可以借鉴如何谋篇布局安排章法结构的等等。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抓住重点,上出新意,围绕一篇,多方探究,如此,于课内得法,在课外受益方为可行。以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掘教材的价值,是每一位教育教学者值得探索并努力付诸实践的课题。[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析

下载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论文:立足文本凝注学生教出语文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白桥小学张业莲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扎实高效......

    [作文教学论文]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_语文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教学观摘要:本文认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开发并利用课程教学资源。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探究(语文1)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探究》课题实验方案一、课题的提出 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能力,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最......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在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在20世纪上半叶兴起于西方教学的科学化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性教学既是“教学是艺术......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探究论文[5篇材料]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地域广大的农村学校却没有切实实施。由此,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应更好地对农村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尤......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诗歌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诗歌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诗歌教学的目标有这样一些表述:阅读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