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

时间:2019-05-12 23:5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

安吉县递铺三小 马 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直在孜孜追求师生互学的状态,力求把语文课“烹饪”出浓浓的“语文味”。下面,我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结构设计贯穿语文味

这是就设计而言的。我的脑海里常常萦绕着特级教师范超的声音:“石墨与金刚钻的分子是一样的,但是因为结构不同性质就不同了——结构在任何地方都是太重要太重要的,教学也是如此!”是的,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教学中年级语文课本中写人记事类的课文,必需细研文本,进入文本的核心区,挖掘文本内部的立意层次,进行“组块教学”。也就是说,整个教学流程应由精心设计的几个大的板块组成,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地糅合。唯有这样的课堂结构,才有利于实现动态生成,有利于“烹饪”出语文味。

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我没有面面俱到地去分析,而是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探”“陪伴”“睡着”引导学生感悟珍珠鸟“胆小——胆大——放心——不怕——信任”的心理变化。我设计的板块是这样的:(1)扣住“探”字,揣摩珍珠鸟的心理。(2)想象“陪伴”,感悟珍珠鸟的心理。(3)聚焦“睡着”,体会珍珠鸟的心理。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推进,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信赖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哲理。

当然,预设的板块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情”灵活调整。这样就留给学生尽情想象的空间,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课的语文味道也就更浓了。

二、导入形式渗透语文味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作为“课的第一锤”,如何才能做到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呢?不妨来看以下一些做法。

1.名言导入。这一导入的设计,从点明课文的主旨处落笔,如春风扑面,自然清新,可谓匠心独运。

2.吟诗导入。这样的导入,学生口中诵读有韵味的小诗,心中升腾起热爱母亲的情感,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3.创设情境。如此创设情境,调准了舒缓、抒情的基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为整堂课孕育了积极向上的探究情趣。

三、煮书过程牢记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读书,并非那么简单,当以“煮书”为上。哥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读书,不仅要读出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更要读出语句的内涵。“煮书”,我们可这样做。

1.品味。宋代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品味涵咏的工夫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字字细品,这就要求教师与文本深度对话,抓准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文意的探寻,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2.立象。有研究者认为,阅读课文的审美心理过程大体有这样几个层次:(1)“形的感知”——阅读课文,大体知道文章的类型和所写的人、事;(2)“情的影射”——在阅读过程中,情感受到激发,读者融入某种感情进行阅读;(3)“意的揣摩”——对启人深思、富有意趣的地方以心悟对,细细玩味;(4)“境的沉浸”——阅读时完全沉醉在作品引发的联想、回忆中。在这里,立象应该是“境的沉浸”吧?要领悟课文的情感,感受课文所塑造的形象,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悟。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想象,让躺着的文字站起来!

四、练笔构思绝对语文味

有专家言:“把写挤进课堂。”一个“挤”字,道出了现在语文课堂的“唯说唯读”。反思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又有几节课能安排一定的时间写呢?所以,在这里,尤其想点击一下这个词语,和大家谈谈如何让难得的“练笔”做到真正有效,既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又要使其在表达上有所领悟,也就是说要将人文性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与工具性艺术地融合,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真正“烹饪”出语文味来。

动情。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虽是行舟之理,但同样适宜于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设计课堂练笔时,就需要为学生引这一江“春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体验中,产生表达的欲望。拓展。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们可以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将“对话描写”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有层次的对话朗读之后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听了萨沙的话,爸爸、妈妈、托利亚分别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它是情境的,在这里,教师不是常规性地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而是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去,自然感悟出课文的主旨:自觉保护弱小者。第二,它是语言的,这样的设计是对前面对话学习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对话在前面的语言铺垫之下自然有了新的发展。

经过多方面的思索,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语文兴趣也大提高,令人欣喜之至。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小学语文的本质所在,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语文气息。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综合学习——当代小学教师的必需品

安吉县递铺三小 马 清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孩子诉苦道:“老师总是说我上课讲话影响了同学,说我不会学习。上课讲话我承认,可我怎么不会学习了?每天的预习、复习作业我都完成得很认真。老师会学习吗?我怎么从来没有看到老师学习什么?”另一个孩子也应声道:“有时候上课我提出的问题,老师还答不出呢!”现在的孩子怎么对老师评头论足了呢?孩子们这些稚嫩的话语,说者无心,听者却不一样了。

我们小学教师这几年的改革是翻天覆地的。从应试教育的“一言堂”到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和二期课改理念,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口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我们自身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我们又拿什么来教育学生呢?在这里,我就我自己的体会,总结了几点关于教师自我学习的要求,与同事们共同分享,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在我看来,教师自我学习的第一要点,应该是对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虽然每年有几个月的假期,但日常工作强度比较高,远远不是某些不知道的人说的那种上完两节课就轻松了的状况。早自习,正课,晚自习,加上作业的批改,备课,学生的教育等等,各项内容加在一起,每天的工作时间以及远远超过了8小时,而且是对体力以及脑力的双重要求。这就造成了,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老师不堪重负,日渐憔悴。所以,身体素质的锻炼,无疑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首要条件。

二、加强职业道德学习

职业道德的学习,作为一种培养人的职业,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就是他为人处事的标杆。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上的方式方法,就成了他们处理类似事情的模板。古语说得好“道高为师,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身正为范”,为人师,并不是道高就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为人处事方式,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有关职业道德学习,教师必须扭转地个念头,那就是——师生平等。教师缺乏平等学习的意识。在学生面前仍存在“居高临下”的思想,“严于律生,宽以待己”,容易在学生面前失去该有的威信。新基础教育理论和二期课改早已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领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理论知识是否能为实践服务,取决于学习领会的程度。教师们要真正地放下架子,除向书本学、向经验学、向同事学,在教学中平等对待学生、参与互动、向学生学才是上策。

三、勤磨职业技能技巧

职业技能的学习,目前,各行各业的人都提倡“充电”,也就是进行在职的学习以及提高,从而保证自己不被淘汰。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如何保证我们的学生,我们的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的家长接受我们,认可我们,都需要我们不停的对自己充电,来保证自己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技能来提高教学的效果。来赢得我们本应得到的尊重和荣誉。

教师缺乏终身教育的观念。“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有部分教师总以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担任现在的工作绰绰有余,根本不需要再花时间去学习了,即使参加教育局和学校组织的学习也是抱着“不得而为之”的心态,敷衍了事。殊不知,这样的心态让他白白丢失了提高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是必然。

四、拓展知识学习领域

相关知识的学习,正如我在开场时所说的那样,“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口水”。我们所教授的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自己不断的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从而进一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民教师必须有创造精神。我们力图不用先验的方法去向人们灌输现成的、陈腐的文化;我们深信,教育工作者对其他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成人能提供的帮助就是给他以工具,将他置于一种环境,使他能够依靠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自己的日常经验、斗争、成功和挫折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独立思考,并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个性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意倾听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可有没有想过表现自己的个性呢?不仅要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研究、带着问题去验证......最终解决问题。

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教师们要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等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更明确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才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深入地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标,创造性地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第二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利用教材中的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录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佳范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不能不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法律书籍、撰写法律文书、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不过,语文教材中像《威尼斯商人》这样直接表现法律事件的课文并不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斑羚飞渡》一课中,在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中却渗透着一种法律知识那就是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此外,如《变色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奥楚蔑洛夫的做法符合法律程序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法制进程呢?”《孔乙己》一文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方式合法吗?如果把他的行为放到当今社会,他犯了什么罪?将受到怎样的惩处?”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母亲被五叔恶语中伤后,气得大哭,然后选择当面质问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如今的法制社会,你能为她指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吗?”

二、挖掘课程资源,让“法制”服务于“语文”

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那么,课本以外的“法制”能否反过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就能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来。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可以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我们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有化用歌名、书名、影视剧名来拟题的,如《贪官现形记》的名字来源于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富爸爸,穷爸爸》这个题目马上让人联想起那本轰动全球的同名畅销书,还有改自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魂断清明》,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想有个家》等等;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拟题的,如《谁为我作证?》、《他是英雄吗?》中运用设问,《变脸》中运用双关,《古树的叹息》、《“长腿”的湖》中运用拟人,《传销“鼻祖”现形记》中运用反语等;有利用逆向思维、出人意料来拟题的,如《危险的保险箱》中,用“危险”来修饰“保险箱”,令人诧异,《小偷告失主》中一反常态,引人注意。学生看得高兴、学得轻松,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前文提到的《威尼斯商人》之后,举办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一定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此外,在学习《那树》时,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我为‘老树’写诉状”的活动;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谁动了我的羚羊木雕”;震惊全国的“阜阳假奶粉”事件发生后,可以要求学生举行“我为‘大头娃娃’做律师”的综合实践课„„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的遨游。

搁笔沉思,猛然惊觉: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由法制而推及其他领域,如经济、医学、艺术、乃至体育、军事等等便该是语文与社会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倘使用一个词来描述那个美好境界,那一定是:大语文!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德育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因为语文教材本身就含有大量的德育因素。唐代文学家韩愈说的:“文以载道”指的就是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个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阅读训练,传情悟道

指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提示:课文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写了一个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义的感人故事。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作者的感情的基础,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后来检查阅读效果时,我发现,学生通过对课文进行一番独立品味和深入理解后,能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有的同学说:“从第二自然段„他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勤俭、简朴的老人。”有的同学说;“从第二自然段„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是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说明了老人喜欢海鸥,对海鸥有着无私的爱。”又有同学说:“第四自然段让我感受到老人把海鸥看做是自己的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还有同学说:“从海鸥„突然飞来‟、„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动作说明了海鸥有灵性,对老人情义深厚。也有同学说“从„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可以看出 海鸥是多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在它们看来,老人就是它们的亲人,不能让别人把他带走,它们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学生从中深深地体会到老人的无私付出换来了海鸥对他的依恋,从而知道要做一个有爱心,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写作意图,贯穿寄蕴在全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有的明确,有的含蓄。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产生感情共鸣,受到教育。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能突出表现索溪峪的“野”的几个句子 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1、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2、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3、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4、索溪峪的山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5、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6、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横铲一脚,将上路拦腰截断。

学生品读完这些句子,自然就体会到了索溪峪独特的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对祖国热爱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通过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渗透德育

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情操来熏陶学生。我在教《梅兰芳》一文时,我对梅兰芳多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甚至不惜自伤身体,他宁愿过穷困的生活。这对视艺术为生命的梅兰芳来说,不能演出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但梅兰芳却能在民族存亡关头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等情节进行细细分析,使一个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的崇高形象呈现在眼前,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彩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彩票投注站的工作人员林海燕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我抓住课文中林海燕几次打电话给委托她买彩票的彩民前来领奖金的话语和彩民的冷漠回话让学生对比学习,把林海燕和彩民的内心活动从言行上充分表现出来,学生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四、创设意境,激发感情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的一些精彩片段,作绘声绘色描绘和渲染,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再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就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使之入情入景,产生强烈共鸣。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讲到当作者看到自己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着火时,我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是你看到你的亲人面临危险,你会怎样做?有的说:“我会毫不犹豫地去解救。”有的说:“我会不顾一切地上去救助。”接着我继续问:如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而不可以去救的话你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学生的回答非常的入情入理,等学生回答完后再让学生看课文第六、七自然段,作者的内心正是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一来,学生完全体会到了作者看到自己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着火时的感受。到讲到第八自然段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的表现,我先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有没被火烧过,比如生火做饭时,或没电点蜡烛时有没因为不小心而被火烧到。让有过类似情况的同学来说说他们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看看邱少云的表现,此时学生已经深深地体会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得坚强意志。

五、通过重点词句的分析,反复品味“情”之所在

语文课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选入课本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为我们渗透德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者的思想观点常寄蕴在某些关键的字、词、句中,含意深刻,教师的点拨,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我在教《桂林山水》时,抓住了:水,“清、静、绿”;山,“奇、秀、险”的特点,进行反复点拨、讲解、品味。桂林的水,静,“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山,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样分析、点拨、品味,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通过交流读书收获、体会渗透德育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对文章主题的领会,更是为了深化学生的思想。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会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体会。比如学完了《七律 ·长征》这首诗,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红军长征的目的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经过了11个省,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险阻,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我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到我们的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我要把红军精神发扬光大。”有的说“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感受到红军战士把困难当成平常事看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还有的说“通过学习毛泽东的这首七言律诗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显然,学生已被红军的精神感动了。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教育才能同步发展,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双重任务。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胡勇电话:***

重庆市永川区金龙镇金龙小学校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情感的升华,进而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情

教学情境的设置主要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而学生预先蓄积的与作品情感气氛相协调的情绪,会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就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制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从而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去。

(一)充分利用好导语的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语的作用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语正富有酝酿情绪,带人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会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因此教师设计导语要新鲜活泼、形式多样、富有文采、充满感情。而教师在给学生说这些导语时更要情感饱满,切合课文的感情基调。

比如四年级课文中的《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美好的,在每个人记忆的花园里,总会有一些常开不败的花朵,给人留下永久的回忆。同学们,你有过在雨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回答)可是你有过在桂花雨中陶醉的经历吗?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一切都沉浸在花香里。你抱住那桂花树,使劲地摇,尽情地摇,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落在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满身都是。你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都陶醉了,你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然后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顺势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和作家共同分享童年的欢乐。”这段导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切入,然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了摇桂花的场景,激起学生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向往,也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

多媒体不仅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而且图象活动变化,能展开情节,吸引学生入情入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感的激发正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往往对桂林山水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用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桂林山水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却是不可多得。在教学中如果能将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师身体力行带动情

教师自身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并因此会带动学生的情绪体验,转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这无不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情感,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也才能真

正溶入作者的思想境界。

(一)语文老师要有真情

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马斯洛理论讲,人人都有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的需求。当学生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爱的满足后,自然会以真情回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信任每个学生,与学生及时的进行感情的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心满意足。而这种美好的情感会在教师长期的真情带动下潜滋暗长,进而转变成学生对语文老师的爱,对语文课堂的爱。

(二)语文老师要像演员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必须放得开,能够在不同的课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把书本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体态语,带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教师放得开,学生自然能放得开,也只有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全身心神游在课堂故事的演绎中。

三、指导学生读出情

可以说在这样一个饱含浓浓情感的课堂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释放出来,那么此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感染学生。让他们把朗读当成一种表演,当成一种享受,当成一次自我实现的机会。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粱。”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讨论之后学生马上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这种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更好的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发展自己的情感空间。

四、探究文章主旨,悟出情

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而文章的主旨让我们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譬如我在教授《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课文描绘了黄昏时分火烧云的出现直至消失的整个过程,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也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而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引导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感悟。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我就让学生们把它改成课本剧去演,教学《精彩的马戏》时,就让学生真实的看一看马戏团表演,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课文理解更透彻,对作者情感领悟更深刻。

五、结合生活实际谈出情

语文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的情感熏陶自然也能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这正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关键步骤,因此语文老师不能单纯的就课文讲课文,应给学生留有生发的时间。比如我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任务:假如明天是父亲节,你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呢?因为之前教师做了很多的铺垫,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纷纷举手直抒心声,谈了对父爱深沉的理解,对在外父亲的思念,对出门打工父亲的担心、心疼,以及对自己以前不懂事的歉意等等。甚至有些同学是含着眼泪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深爱恋之情。此时作者的情感已融入学生的心中,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六、课堂结语激发情

好的课堂结语不仅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更是对学生进一步的启发,它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涤荡学生的情感。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结语: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父母之爱,是一部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要用一生去翻阅,去感受„„孩子们,让我们由衷的说

一声“爸爸,我爱你”吧!这样的结语再次激起了学生对父亲的热爱之情。《圆明园的毁灭》的结语: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这些残垣断壁,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老师想,我们心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圆明园的爱,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考。这些结语有效地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熏陶,让他们胸中的激情继续涌动。

七、课外练笔写出情

语文的学习不应仅仅是课堂4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收获的情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随笔,日记,读后感,小作文等形式课外延伸语文的学习。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在学完后,我让学生自制一张贺卡,写出他们对父亲的祝福,让他们的情感在生活中继续流淌、延伸。

总之语文教师要对情感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将它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带动学生的真情,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得到情感的熏陶,完成情感的升华进而美化情怀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王剑兰、张凤琴、陈尚生主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 宁,《编制个性化的探究方案,培养积极学习情感》,《江苏教育》,2007年第9期

[4]吴云霞,《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刍议》,《新课改导刊》,2005年第2期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之管见

474166 邓州市元庄二初中 王光海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尤其要注重美育的渗透。那么,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第一、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悟自然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在教学郦道元《三峡》时,我引导学生领悟整体布局的结构美,音韵的和谐美,正面、侧面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美,更从中感受到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清新俊雅,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从而使学生的人格气质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1

当然,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去感悟自然美的伟大,净化心灵也是一本较好的教材„„

第二、着力创设感染情境,激发美感。

1、加强诵读,由读引情。

朱自清先生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它具有移情的作用,能激发美感。在讲授《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语文书放在投影上,为学生示范朗读。把作者的感情的运动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加之伴随着语义的理解,故能摇荡人心,打动感情。为他们作完示范,让他们自己结合自己看到春天的感受来读,然后小组读,学生之间互相指导,最后指名来读学生和我一起来指正。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了,审美教育也得到了渗透。

2、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多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春》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课上,讲解每一幅图画的时候,都适时出示了相应的精致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直接感受到“春”的美。学生有的能当堂课背诵其中的一段。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

第三、启迪想象、入境动情、入境求美。

黑格尔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

本领就是想象。”在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课件展示的图片和自己亲身的经历,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描写春天的各种景物,我适时的为他们补充、指导,课下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想象的春天,并让他们讲一讲画中的景物。这样学生就能“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这样,学生眼前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字里行间就会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审美形象的深深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表现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在作文指导中要渗透审美素质教育,让学生写作的同时,感受审美的愉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材料,通过思维的加工,熔铸笔端写好作文来表达美。

在写作课上除教给学生以写作技巧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高感知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如笔者在春游活动中组织学生游览花州书院、卧龙岗,游览丹江水库,参观博物馆时,就有意指点学生从形态、色彩、光线等角度去感受、发现山石的奇特、湖水的清澈、林木的葱郁、庙宇的古朴等美的事物,从中积累美的表象,成为作文中表现美的材料。在社会实践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厂矿企业参观实习,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在课外活动中,创造美。

课外活动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在校内课外活动中可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办手抄报、黑板报,举行演讲赛、书法比赛等活动,学生会在各种活动中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在校外课外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实习,观看电影、演出或文体比赛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六、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的实施美育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美的感受,切实提升学生赏美和创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具备发现、辨别和赏鉴美与丑的素质,拥有表达和创造美的能力。使自已成为能胜任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者。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审美情境,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审美意念,从而获得美的熏陶。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课堂教学中贯彻文明素养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吸纳了很多外来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关注,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的运用 榆树市秀水镇治江学校魏 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

    小学数学、语文、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小学数......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合集五篇)

    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五篇模版]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创造者和主人。叶圣陶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