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贵州省汪宜江乡村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研讨暨培训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时间:2016年12月21日
地点:绥阳县大路槽乡中心学校 主讲:冯华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党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行为之果。如何在小学语文这块土地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呢?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导课、释题时渗透爱国情感
导课、释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导课的艺术,导课要目的明确,紧扣课题,要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另外,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提示课题的内涵而导课,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提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祖国的锦绣河山、自然风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美丽景色和富饶物产的课文。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黄山奇石》《日月潭》《草原》《七月上天山》《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些课文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以上课文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这些描写锦绣河山、自然风光的课文及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欣赏词句的优美,体会景色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教学新人教版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课文通过对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不同特点的描写,赞美了大自然,表达了‚我‛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在处理完字词和分析完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这样美丽的景色吗?‛学生都说喜欢。我又问:‚像桂林这样美丽的景色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争相回答。有说秀丽黄山的、有说珠穆朗玛峰的,有提到奔腾的长江、黄河的,有称赞壮丽的黄果树瀑布的,还有赞美天山、西湖等风景名胜的。我相机引导:‚你们看,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这么多壮丽的景象和美丽的景色。你们说,我们的祖国美不美?你 2 们热爱她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太美了!我们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学生在了解祖国美丽风景的同时,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三、利用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文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源流长,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在教学《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这些名著中的名篇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这些名篇中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人物高贵的品质。对这些课文学习,学生增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近现代史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近现代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屈辱史,苦难中的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难忘的启蒙》《詹天佑》等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贫穷而遭受侵略和蹂躏,国家和人民因此蒙受耻辱。但伟大的中华民族一直在黑暗中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长征》《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些课文对小学生来说,时代久远。但是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保家卫国,抵御外来侵略,建设伟大祖国的爱国激情,增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利用英雄人物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描写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课文。这些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范。‚范例胜过训诫‛,榜样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象,尤其要结合教材充分感受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高大形象,课本中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邱少云、红军老班长、军需长……这些人物被作者描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些课文都揭示了爱国主义的内涵。教学时,我根据英雄人物感人的事迹,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朗读,反复讨论,体会。使英雄人物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学生从小学习的榜样。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英勇跳崖时喊出的豪迈的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地方。我及时抓住提问:‚为什么说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和‘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两句口号表明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多么深仇大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五壮士的声音,其实也是四万万同胞的共同心声,因而‚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在这种氛围中,我引导教育学生要像英雄人物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六、用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西方的节日文化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进国门,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已形成了挑战。不少学生把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奉为‚先进文化‛崇拜,而把本民族的传 4 统节日文化看作落后的风俗习惯对待。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古诗和课文是我们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最佳材料。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元日》、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对这些讲述传统节日的古诗和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传统节日文化将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展望丰收的明天,更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是我们教师的历史使命。相信我们的精耕细作,学生必定会收获爱国主义思想与行为的丰硕之果。
第二篇: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写作教学、读书活动、科学引导,循序渐进等方法和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渗透
早在1994年8月,中宣部就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着重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科教学要有计划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这个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例外。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
二、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优势。纵观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算得上精品,都传承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传统,其思想?容和文体形式都结合紧密,高度统一,具有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语文教材以健康的感情、形象的内容为主,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塑造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受到教育。在组织语文教学中,要钻研教材,统领教材,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蕴含在语文教材的各个部分、各篇课文乃至名言警句之中,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本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文(人教版)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如《我爱祖国》、《北京》、《美丽兴安岭》、《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有名人名作的如《三味书屋》、《为人民服务》等;有记述历代英雄人物的,如《司马光》、《聪明的华佗》、《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等;有记述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如《难忘的泼水节》、《牛郎织女》等。这此课文无论是描写一泻千里的黄河、长江,还是雄伟壮观的北京、长城,无论是屈原、陆游或是鲁迅、巴金的作品,无论是孔子、司马迁或是白求恩、雷锋,无论是记述清明节、端午节或是重阳节、过年、泼水节……都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无数英雄豪杰的爱国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让学生懂得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巍巍长城坚不可摧,她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懂得我们的文学家的作品、科学家的成果对全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献身科学事业,树立民族自信心;让学生感受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和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
(1)体验生活。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爬山涉水,观察感受新鲜事物,这样既能写出好的文章,锻炼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记写日记。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其中的“道德”就包括了爱国主义的?容。学生写日记,说真话,说心理话,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通过记写日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随文练笔。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相机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其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好途径。
四、在读书活动中切入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中显得相当薄弱,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有计划地切入爱国主义的?容,开展?S富多彩的“好书大家读”活动。一是收集阅读英雄人物故事书籍,熟悉英雄人物事迹,开展主题班会,进行演讲比赛,二是在读书活动中开展做好事、评先进的活动,三是在高年级中开展“英雄人物”手抄报评比活动,四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征文比赛及“先进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课外读书活动,使小学生感知榜样的形象,学习英难的事迹,了解英雄人物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思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而收到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的效果,实现预期目的。
五、科学引导,循序渐进
爱国主义教育要科学引导,循序渐进。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遵循教育规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不能一成不变,不能搞“一刀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内容的深浅、形式的变化、层次的高低上体现出差异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启蒙教育为主,应以情感教育为辅。通过开展各种具体的、直观的活动,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和了解国旗、国徽、国歌、国情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通过讲授历史故事、介绍爱国人物事迹、展示伟大祖国的成就等,让学生逐步了解祖国地理、历史和文化遗产,教育学生了解今天社会主义祖国是经过无数先烈牺牲生命和艰苦奋斗创立的,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并树立为祖国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尚理想。
总之,“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爱国主义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支凝聚人心的火炬。”爱国主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首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教育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汲取大量知识和思想塑造的重要阶段,在社会普遍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对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楚雄市北城小学 周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党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源泉,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努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小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爱祖国的人。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在学习语言时,引入爱国思想
语文是集思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教师不应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充满情感的训导和练习。语言是外表,表情达意才是语言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思维与语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学生的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实际上人的意识主要就是语言的意识,何况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语文教学本身应完成的任务,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先要学生浏览全文,再进行感情范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活,并随着文章的感情,应用高、低、快、慢、轻、重、停顿及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和韵味。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营造一种情境和氛围,使饱蘸情感的语言内化到学生心中。从而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另外在学习语言时,标点与文字粘连配合往往能补充文字尚未表达的含意。引导学
生琢磨其含意,感受爱国情。如《草地夜行》一文中:“要记住革命”出现了三次,启发学生思索前两次有引号,第三次没引号,这是为什么?(前两次是老红军说的话和小红军想起该话而用引号,第三次是小红军内心的誓言将要成为自己的行动,因而不用引号。)故事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的长征途中,当时“要记住革命”指的是何意?(要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从而使学生感受小红军的抗日爱国之情。
从语文的教育功能“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学习人物品质时,激励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描写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课文。这些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范。“范例胜过训诫”,榜样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象,尤其要结合教材充分感受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高大形象,可以说这是阅读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以道德榜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这同样是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的。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时,董存瑞当时只有19岁,却能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课文中写到:“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出坚毅的光芒。”“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学生从这些撼动人心的语句中深深的体会到董存瑞热爱祖国,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是多么的伟大。从而感悟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
用鲜血换来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吗?能吃得饱、穿得暖吗? 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从中受到感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形成情绪记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这种情绪记忆“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和句,并产生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另外还有像教学《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围绕典型环境与英雄人物感人事迹,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反复讨论,使英雄人物的模范行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学生从小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注意引导教育学生像英雄人物那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用英雄人物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激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三、在情境教学时,强化爱国热情。
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某种有利于教学的富有感情色彩的特有的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置身特定情境之中,深入体验语文的情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可以内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事先发放有关抗美援朝的连环画、通讯、小说等,让学生传阅。帮助学生形成对志愿军战士的初步印象,然后引导他们一起谈论《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影视片,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置身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去感受作者的心态和当时的情境,带领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所展现的情境,儿童凭借自己的感知,反映到大脑,引起思维活动,就在儿童思维的过程中,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一个又一个的个别现象,逐渐认识到我们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如:指导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时,用投影仪把书
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放射出来,让学生凝视着李白在庐山脚下仰望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的情景,指名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该诗,这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壮丽情景之中,爱祖国山河之情油然而生。描写祖国山川壮丽的课文的意境是情(爱国情)与景的融合境界。要指导学生欣赏该意境,使学生的爱国情油然而生。
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儿童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必然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四、在导课、释题时,渗透爱国情感
“导课、释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导课的艺术,导课要目的明确,紧扣课题,要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另外,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而导课,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德育工作与语文课堂的可以互相渗透的地方是无所不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德育功用的比比皆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再例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
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着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这就必须以“动情”为基础。没有爱国之情,就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是“粘力”,也是“热力”,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教育。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祖国,是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孩提时期,正当儿童对言语、对形象、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敏感的时期,老师把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犹如把种子播到田地,会萌发、生根一般。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才有可能从一个爱国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不是有许多爱国者在天涯海角、逆境沉沦之中,正是“祖国”这个神圣的概念,给了他们力量和勇气,使他们始终不渝地执着地为祖国效忠吗?换言之,缺乏爱国主义情感的道德教育,将是浮浅而零碎的,是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的。因为爱主义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共产主义教育的起点。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通用小语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纵观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通用小语课本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的教材,分散在各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纵观整套小语教材,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长城》《桂林山水》等。
(2)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数星星的孩子》《李时珍》《赵州桥》以及古诗等。
(3)反映中华民族不可侮、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如《王二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小英雄雨来》《别了,我爱的中国》等。
这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这样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从祖国的东南,台湾岛上的“日月潭”,来到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葡萄沟”,来到祖国南海中的“西沙”。从这一篇到那一篇,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儿童仿佛鸟瞰祖国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看到一颗颗明珠闪烁在高山、草原、海岛和湖泊„„
二、在具体情境中,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情感教育。既然属于情感教育,在教学有关爱国主义教材的过程中,必然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作用,空洞的“祖国山河秀丽”“祖国伟大”之类的概念,是不可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以想见,一个革命者,如果没有出自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的爱,对于反动统治者切齿的恨,他怎么会做出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壮举呢?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伴随着道德的情感。若忽视情感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打动儿童心灵的,反而会导致儿童思想僵化。
三、通过语言表达,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
教学中所展现的情境,儿童凭借自己的感知,反映到大脑,引起思维活动,就在儿童思维的过程中,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一个又一个的个别现象,逐渐认识到我们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而思维与语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学生的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实际上人的意识主要就是语言的意识,何况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语文教学本身应完成的任务呢?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不过,切忌运用那些空洞无力的陈旧词句或去寻求词句诉说那些并不存在的感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因为热爱祖国的感情是十分庄重而神圣的,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谈论爱,而是要懂得“为什么要爱”“怎么去爱”。若在学生无所感受时,硬要表达诉说或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些用滥的词句,那么反而会损伤这种感情的纯洁性和严肃性,因此爱国主义题材的语言训练,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新颖,着重引导儿童感受祖国的伟大,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为儿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因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作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言之,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将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重要的基础。
我们展望着丰收的明天,更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在儿童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切实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精耕细作,我们必定会收获爱国主义思想与行为的丰硕之果。
第五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们的”;还有人说“钓鱼岛也是他们的”等等。但与此相反,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却也使一部分人(不乏一些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爱国情感缺乏,对国家毫不关心。就此形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相比较其他初中学科,历史教学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中学阶段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试谈一下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几点看法。
一、感知历史教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连续几年初中的各科教材都有一些变化,历史教材也在其列。平常的教学工作加上2012年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明确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例如八年级的两册教材的编写。上册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再到日本侵华战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无耻、残忍,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的情感。同时在其中详细穿插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以身殉国、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自豪感尤然而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产生爱国共鸣。下册从新中国成立讲起,全面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辉煌成就。从而达到使学生努力读书,树立加入国家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所以,感知教材,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爱国,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负于了不同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它是反对侵略,保家卫国;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在现代,它是努力工作,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
其次,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最近几年,中国与周边的好几个国家摩擦不断;还有大国从中干预。历史教学中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对整个事件加以说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一地区的史料,教师以引导,旁敲侧击,加深了学生对保卫国家疆域的理解,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美国干预我国与他国事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的讨论,寻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通过时事讨论,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道理。这样我们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学习了教材知识,也培养了爱国情感。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示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情感教育。这与当下的新课改是不相符的。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学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这恰恰也为我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搜寻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感受屈辱;《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体验激情;《焦裕禄》《邓稼先》理解伟大。通过这些影像,可以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举行爱国教育班会,在讲完抗美援朝战争后就邱少云,黄继光等先进事迹,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想,说体会,如何爱国。还可以组织编排爱国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即增强学习的乐趣,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了历史,身临其境理解爱国主义。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结合当地实际亲近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乍一看,概念很大,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需要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爱家乡就是爱国,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地方组成的。我们的家乡就在其中,相应的我们的家乡也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千百年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的联系当地的历史资源施教,把本来生硬的历史知识,亲切化、熟悉化。这样学生不仅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也能激起对家乡,祖国的热爱,进一步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爱国主义思想常驻学生心中。